麻垌鎮白石山屬於什麼地質
⑴ 廣西景區在百米懸崖邊建廁所,在這建廁所真的安全嗎
在懸崖邊上建廁所是安全的,廣西桂平白石山景區的設施規劃還未完成,所以廁所的建造還並未完成,廁所雖然建造在懸崖邊上,但是兩旁都是有護欄存在的,對於遊客的安全有所保障,所以具有足夠的安全性,是可以放心使用。
1、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政策與法規
旅遊安全管理政策法規是旅遊安全管理的基礎,為旅遊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並為其指導方向。這些政策狀規對遊客也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大多數遊客會通過這些法規了解景區的規章制度,並自覺地遵守法規條例中的規定,約束自己的旅遊行為,減少事故發生的幾率。
2、理順景區的管理體制
從安全管理的環節和體制來看,景區的日常工作涉及多個政府職能機構,包括城建、旅遊、工商、林業、公安等諸多部門,但是這些部門、機構大多沒有完全理順彼此之間的行政關系,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尚不健全,由此導致多頭領導、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普遍,形成人為的部門分割和地方割據,這種局面直接影響到景區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及辦事效率,經常會出現安全管理的“二不管”地帶。
3、做好安全評估工作,防患於未然
景區管理機構必須對景區內的不安全因素做出評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制定相應的措施,作必要的地方配置設施設備,以確保遊客的安全。
4、藉助高科技手段做好安全預測工作
科技發展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景區安全管理也可以引人高科技手段,及時為遊客提供准確而詳細的信息,保障遊客的人身安全。
⑵ 麻垌鎮的麻垌鎮概況
麻垌鎮適宜荔枝、玉桂生長,荔枝生產歷史悠久,麻垌荔枝以色鮮、味美、香脆可口、核小肉厚而馳名全國,素有「中國荔枝第一鎮」之稱,2002年通過自治區專家驗收獲「無公害水果」稱號,2003年建有廣西首個荔枝出口基地5000畝,現有荔枝樹面積12萬畝,主要分布在鎮之西北,是麻垌經濟第一支柱,品種有禾荔、黑葉、丁香、大造、白糖等10多個品種,其中以禾荔為主,面積佔90%以上,屬遲熟品種,每年7月中旬開始大量上市,產量高,平均年產量達1.25萬噸。全鎮現有玉桂6萬多畝,主要分布於鎮之東南,是山區的又一特色經濟。八角、柿子、龍眼等林果的種植也發展比較快,並且有加工荔枝幹、柿餅的傳統,其產品每年都暢銷全國各地。鄉鎮企業也得到較快發展,現有針織廠10家,水果銷售公司3家。轄區內建設白石、東官、攔河等3座中小型水庫,4所初級中學,1所高級中學。 轄區內有著名的旅遊風景區―白石山,其山勢雄奇、風光秀麗,屬典型的丹霞地貌,道家稱之為「白石洞天」,為全國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二十一洞天,是潯州「八景」之一。景區內雌雄峰並立,有壽聖寺、三清觀,有一線天、雲梯、會仙寺、飛鼠岩、面壁僧等景點,並有美麗動聽的傳說, 山雄石奇,寺聖觀清,洞幽景美。
⑶ 廣西桂平白石山景區建在懸崖邊的廁所引起網友熱議,這是怎麼回事
事情起始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原先之間這個視頻在互聯網平台上非常的火,想必很多人都已經看到了這個視頻,視頻裡面就是一個人在山上拍了一下,一個還沒有修建好的廁所。
白石山風景區,又稱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因其風光酷似安徽黃山而被人們稱為“小黃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城南15公里處,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體現著雄、奇、險的山嶽景觀。山體高大,有“三頂、六台、九穀、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 余米,白石山主峰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
戰國時度嶺分燕趙,遼宋時一山分兩國。白石山奇峰林立,絕壁橫陳,險壑縱布,到處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線,多稜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帶,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國惟一的大理岩峰林景觀。
白石山因山體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核心的大理岩峰林處於原始自然狀態,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白石山海拔高,坡度陡,懸崖絕壁,最高峰海拔2096米,擁有我國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是我國峰林地貌的一種新類型。峰林造型獨特,千姿百態。夏季,山中多雲霧,雲海佛光頻現,整個景區可以用雄、奇、險、幻四個字來概括。
⑷ 麻垌鎮的旅遊資源
麻垌鎮境內有著名的旅遊風景區——白石山。白石山海拔684米,其山勢雄奇,專風光秀麗,屬屬典型的丹霞地貌,道家稱之為「白石洞天」,為全國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洞天,是潯州「八景」之一。景區內雌雄峰並立,有壽聖寺、三清觀、一線天、雲梯、會仙寺、飛鼠岩、面壁僧等景點,並有動聽的美麗傳說。白石山景區山雄石奇,寺聖觀清,洞幽景美,是人們旅遊、登高覽勝以及富有開發潛力的風景名勝區。
⑸ 道家36小洞天,72福地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東晉道經《道跡經》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記載:
1、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間);
2、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作「虛」)。在黃岩縣(今屬浙江);
3、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
4、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
5、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6、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7、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8、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9、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10、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二、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雲:「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真誥·稽神樞》雲:「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
1、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2、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3、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
4、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5、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於山西渾源;
6、中嶽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7、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8、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9、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10、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
11、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12、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13、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
14、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今安徽潛山);
15、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16、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
17、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18、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19、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20、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21、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22、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23、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24、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25、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26、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27、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28、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29、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30、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31、鍾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32、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33、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34、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35、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36、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三、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雲:「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雲雲,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
1、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2、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3、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盪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4、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5、西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嶠嶺;
6、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7、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8、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9、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10、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12、大若岩,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13、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14、靈墟,在台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15、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16、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17、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18、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19、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20、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21、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22、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23、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24、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25、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26、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27、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28、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29、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30、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31、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32、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33、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34、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36、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37、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38、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39、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40、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41、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42、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43、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44、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45、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46、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48、 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49、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50、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52、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53、 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54、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55、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56、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57、 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58、 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59、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60、 司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屬浙江);
61、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62、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63、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64、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65、 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66、 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67、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68、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一說在雲中郡(在今山西大同);
69、 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70、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71、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72、 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台山。
⑹ 白石山好嗎
白石山在桂平市區東南35公里,麻垌圩西北8公里處。海拔650米,道書稱「白石洞天」,專在屬全國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一。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游覽勝地。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並寫了《白石山游記》。山之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峰,奇怪險陰,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灶,不遠處還有飛鼠岩,都是吸引遊人的奇特景觀。
白石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道家活動場所,有壽聖寺、三清觀、會仙岩等寺觀。山以獨秀和蓮蕊兩大石峰為主,中有五姥峰,山之東為獨秀峰,拔地而起,四面絕壁,直指霄漢,海拔648.8米,相對高度500米;山之西為蓮蕊峰,殊為險絕,勢若游龍。山體景觀獨特,氣勢宏大,上山必經之路一線天,寬2米多,是由石峰隙形成,破壁直上約300餘級,仰頭上望只見悠悠白雲。走出一線天,舉目峭壁又是雲梯,70多級石磴,是在石壁上鑿出,這正是勇敢攀登者的情趣所在,登頂回首,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升天不信無階級,透出風雲數十層。
交通
坐車到桂平,在搭桂平到大洋的汽車到麻垌鎮下車,然後請麵包車前往白石山。
⑺ 桂平白石洞天有多高
白石山,位於我國廣西省桂平市麻垌鎮側,距市區約35公里,純屬典型的道家丹霞地貌,海拔680多米高。
簡簡介
按《桂平縣志》、《中國道教洞天福地》、《御訂道教大字典》以及大量有關道書記載:白石山,是道教所尊崇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二十一洞天,號稱「白石洞天」。白石山又是歷代道教徒的修煉活動,弘道闡教之所!山之奇形怪狀,異常雄偉壯觀,石峰巒特,拔地而起,包含顯示了道家所說的「陰陽」之象,兩峰並立,直插雲空,勢如玉筍朝天,千年古樹,貌於天然,奇峰怪石,秀雅雄觀!白石山集:幽、奇、雅、險、靜於一體。
歷歷史
隋朝初,有道士吳子達詩雲:「白石仙山起,洞天帝日鄉,精修大道法,平地上雲端。」唐道士楊天如詩雲:「白石山中靈秀地,陽氣剛來合玄機;好教道業欣有望,世人不修待幾時。」宋、道士張元章詩雲:「居山雲白石,卧處即洞天;早晚陰陽字,祈位列仙班。」元道士趙貴和詩雲:「潯郡尊白石,道家好禾鄉;五行居中外,自然入仙班。」明、桂平縣官楊大節曾於懸崖峭壁之上題下「白石洞天」四個一丈方圓的大字,令後人驚嚇不已,並有詩雲:「乘慶磨崖十八年,聊將名姓立崖前;山間自有生花筆,倩我狂歌塞洞天。」清順治年間桂平縣官蔣松志詩雲:「石峰晴起擁雙環,雲際參天不可攀,地劈靈源稱洞府,天留圖畫出名山。」清康熙桂平縣官李日彤詩雲:「白石山高瞻遠景,心曠神怡對潯城;道家仙境真玄妙,只惜此身居仕銘。」清乾隆年間桂平縣官吳志綰詩雲:「千尋起律兀,中秀此為斷;卓菀孤翠頂,獨寫風和月。」清嘉慶年間桂平縣官黃體正贈道士陳清宗詩雲:「白石洞天即仙境,悟道修真露帝庭,升天不信無階級,透出風雲數十層。」由此可見,白石山的確是道家修真悟道之仙境——洞天靈竅所在也! 漱玉泉 壽聖寺後峭壁下有圓珠池,又稱漱玉泉。這是一眼方圓約2米的山泉,傳說過去每到晨昏寺僧敲響鍾鼓之時,泉水便會象滾水似的湧起。清同治《潯州府志》也有這樣的記載,但據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實地考察,此說純屬牽強附會。明崇禎十年(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專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記中談到了這件事:「峭壁下有圓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秋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風土記》俱謂其泉聞鍾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余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侯泉而鳴鍾鼓,非泉之聞聲而為寂沸之。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征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說,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經過後人長期觀察,證實徐霞客的記述是科學的、准確的。而泉水清澈見底,四時不涸,且甘甜可口,遊人至此,口乾舌燥,欽之不啻瓊漿玉液。
煉丹灶 出壽聖往右行約1里,有個寬約100餘平方米的岩洞,叫三清岩。岩洞之前有廟宇,內供道教尊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稱三清觀。洞廳一側有洞穴,寬約1平方米,據說此洞開與北流縣勾漏洞天相通,東晉有名的道家葛洪常由此洞來往兩地煉丹。至今,洞穴旁尚有煉丹灶遺跡及葛洪塑像。
環山古城堡 在白石山麓,可見一道土夯的城牆環繞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門與外面相通。這道環山古城牆建於清咸豐年間,即太平天國中期。那時,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沿西江而上,攻佔潯州府城,定為秀京,建立了大成國。在此期間,潯州府、桂平縣的地方官員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憑險,築起城牆,維持其反動統治。從此,這道蜿蜒曲折、有若玉帶的「小長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蒼玉峽 又名青玉峽,俗稱洞門巷,是攀登白石、進入洞天的必經之路。峽的兩旁峭壁千仞,懸崖峭壁之間,一條寬僅2米、高約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階,遊人攀登在險陡的石階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彎彎的藍線,故又稱「一線天」。
雲梯 在蒼玉峽之上,酷似高懸雲端的一把梯子,因名雲梯,又叫「三十六階」,隱寓「腳踏雲梯上青天」之意。梯凡136階,系在一塊長形巨崖上開鑿而成的石磴,寬約1米,陡而險,足有70度以上的坡度,遊人攀登其上,一種如李白詩中所說的「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的感覺油然而興,膽小者往往望而卻步。
會仙觀 由雲梯再上數百米,有個大岩洞,洞開廳內有「神仙腳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明代在此建造了接連5間廟宇,叫會仙觀。內供神像數十尊,均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其中一個臉頰精瘦,雙目炯炯有神,雙肋肋骨歷歷可數,人稱「瘦仙」。可惜經過「文革」動亂,所有神像已盪然無存。會仙觀外有會仙亭,相傳有緣份的人,可以在這里和神仙相會。
飛鼠岩 白石山以西數里有飛鼠岩。一座石山,兩塊如山大石互相撐持,構成「八」字形的洞口,這就是飛鼠岩。岩的四周丘陵起伏,利於飛鼠棲息活動,岩內洞廳高50餘米,寬30餘米,深20多米,棲息飛鼠數以下萬計,每到傍晚時分,飛鼠成群結隊由洞中飛出覓食,黑壓壓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烏雲,發出類似海濤一樣的巨大響聲,景象常壯觀。
⑻ 廣西白石山的介紹
座落於桂平市東南35公里的中國荔枝之鄉桂平麻垌鎮西北8公里處,道書稱白石洞天,是中國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 名曰秀樂長真之天。
⑼ 廣西桂平市麻垌鎮東岸村地形
有山有水,荔枝的產地,還有風景區:白石山。
⑽ 白石山怎麼樣
白石山旅遊景區,位於河北省淶源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在太行山最北端。景區面積平方公里,最高峰佛光頂的海拔為2096米。是世界地質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里的地理,地貌獨一無二。有大理岩峰林景觀。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體現著雄,奇,險的山嶽景觀,有小黃山的稱號。
這里有全國獨一無二的。白石山景區玻璃棧道險峰疊翠,層林盡染,在白石畫廊的雙雄石至飛雲口絕壁棧道1.5公里處。有全國唯一的雙層玻璃廊橋, 其中玻璃棧道長120米,玻璃廊橋80米,廊橋上層42米、下層38米。位列國內玻璃棧道之首。白石山現有兩條玻璃棧道,一條是雙雄玻璃棧道,長90米,另一條是飛狐玻璃棧道,長200米。
文章參考:
淶源白石山旅遊景區有一座全國獨一無二的雙層玻璃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