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一般是是什麼地質條件
『壹』 山地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山地
山地,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徵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陸地的表面,有許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們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這些群山層巒疊嶂,群居一起,形成一個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態奇特多樣,有的彼此平行,綿延數千公里;有的相互重疊,犬牙交錯,山裡套山,山外有山,連綿不斷。山地的規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稱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稱為中山,海拔低於1000米的稱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褶皺一斷層山、火山、侵蝕山等。褶皺山是地殼中的岩層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擠壓,向上彎曲拱起而形成的。斷層山是岩層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層發生斷裂,然後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皺山,江西的廬山是斷層山,天山山脈屬於褶皺一斷層山。
山地是大陸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廣泛。尤其是亞歐大陸和南北美洲大陸分布最多。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天山、阿爾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貳』 山地主要有什麼資源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1)山地的主要資源
山地本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徵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們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這些群山層巒疊嶂,群居一起,形成一個山地大家族。山脈是山地的一部分,指呈線裝延伸的山地,是山地中主要山體的集合,多呈條帶狀分布,向兩個方向延伸。幾個相鄰的山脈還能組成山系。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稱之為山脈。構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稱為主脈,從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稱為支脈。
一般說來,山地主要有如下資源:
①礦物資源。由於山地起源於地殼的抬升運動,一些原本在地下的某些礦物會隨著地殼的變動而上升或者下降。某些原位於較深地層的礦物會因為地殼的上升進入較淺地層,甚至會直接暴露在地面,這樣的地域就會比較容易顯示出礦物的特點(圖27、圖28、圖29、圖30)。
圖36小水電站
④氣候與生物資源。山地的海拔特點、氣流特點、與太陽的相對位置等,構成了山地不同位置的氣候特點。
在氣溫上,山地的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均溫下降0.6℃。如果海拔上升到1000米以上,則氣溫下降就超過6℃。這就是山區的溫度一般低於平原,高海拔的溫度低於低海拔的原因。另一個方面,就是面朝南和面朝北的山坡溫度差異。我國位於北半球,朝南面的山坡一般獲得陽光的時間遠遠大於朝北面的山坡,這樣,南面山坡的溫度就要高於北面的。這也就是所謂「陰坡(北面山坡)陽坡(南面山坡)相差很多」的原因。
在光照上,山地的光照一般低於平原。光照時間短、光照度弱。這是因為,山地的抬升作用使得本來在較低高度流動的氣流被抬升到較高的空間,再因溫度的影響使得氣流中的水汽變成了雲彩。雲彩的屏蔽作用使本來在普照山地的陽光受到了雲彩的影響。或者減弱、或者反射。這樣能夠照到地面的陽光就大打折扣。
在降水上,由於被抬升的氣流遇到高空的低溫影響,一些水汽被析出,最後變成降水回到地面,或者降水量雖然不足,但雨日較多,濕度較大。還有些地方降水雖然不大,但其落差很大。一定強度的降雨之後,便會出現時段性的瀑布和山洪,煞是壯觀。
在氣流上,由於山地地形的變化,某些地方氣流的流速較大,也就是風較大,某些地方因為山的阻礙作用,風速很小,形成事實上的靜風區。
山區的上述特點構成了山地氣候特點的多樣性,這樣的氣候特點就導致其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也就說,山地的生物種類一般都要大於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如地處北緯31°左右的神農架林區,就有著各種植物3700多種,包括高等維管束植物119科、872屬、2671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有39種;還有各類動物1060餘種,其中兩棲類33種,爬行類40種,獸類76種,魚類47種,鳥類308種,昆蟲560種。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鸛、白蛇、大鴇等67種珍稀野生動物受國家重點保護。神農架可入葯的動、植物達2013種,是名符其實的「華中物種基因庫」。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也為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物遺傳基礎。
(2)山地適合發展的產業
基於山地的礦物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的特點,在山地發展經濟,應該首先考慮上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①礦物資源開發。山地有很多礦產資源能夠開發利用。如在西南山地擁有諸多的石灰岩資源、煤炭資源和其他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直接開采。
一些隨著地殼變化而外溢出來的微量元素也會分布在地表或者淺地層中。這也是一種值得開發的資源。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為有獨立的硒礦、較多富含硒的黑色岩石和富硒土壤,被稱為「世界硒都」。由於硒的特殊作用,富含硒的農產品有較高的價值。但是,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就不能夠按照礦山開發的做法,而是要借用農作物種植和畜牧業養殖,將分散在山地的微量元素硒吸收並富集到收獲的產品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礦產開發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不能夠擅自開采,還必須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實。
②氣候資源利用。山地的氣候資源也是十分有開采價值的。生產者可以將喜溫、喜光的作物(如水稻、玉米、一般的水果等)安排在面向南邊的山地田塊中,將耐陰、適應冷涼的作物(如某些葯材、馬鈴薯等)安排在面向北邊的山地田塊中;可以利用低海拔地帶升溫早、升溫快的特點,在低海拔地帶進行育秧,再運送到高海拔地帶移栽,為高海拔地帶作物爭取有效積溫;可以利用不同海拔田塊的溫度差別,開展反季節蔬菜種植。應該說,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對於發展當地的經濟,也是十分有益的。
③生物資源開發。山地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山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種植業上說,生產者可以在能夠解決當地糧食需要的基礎上,發展一些適應當地的有特色的作物,生產山區特有的優質植物產品。如山地特種小雜糧、果品、葯材、蔬菜,以及一些土特產品。
雖然山區的土壤、光照等條件比不上平原地帶,但某些植物的最佳生長環境就是在山區,有的甚至只在某一個特定的、局限的范圍。在這個環境里,某些植物就能夠獲得較好的產量和十分優越的品質,一旦離開這樣一個環境條件,產量雖然會有所提高,但是品質卻會大幅度下降。這就是山地的一個無與倫比的優勢。應該牢牢地抓住這些有利條件,努力發展,定能夠獲得較好的效益。
特色養殖也是山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山區擁有種類繁多的動物種類。如野豬、山雞、果子狸、蛇等。可以在合法的條件下發展特色養殖,將山地生產的一些植物產品進行轉化,再以經濟價值較高的產品形式銷售,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價值。不同地方的動物性產品都有所不同,可以結合市場進行開發養殖,甚至以這些動物性產品為原料,開展一定程度的加工增值,還能夠獲得更大效益。
中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佔陸地總面積近70%,居住著佔全國1/3的人口,集中了全國43%的耕地、98%的森林資源和大部分礦產資源,而目前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多也分布在山區,做好當地經濟發展工作的意義重大。
『叄』 特殊的地形和地質條件
由於板塊運動,我國大陸地形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今所見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階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級台階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邊的喜馬拉雅山,北邊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東邊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等高大的山脈圈圍而成的高原區,平均海拔高度達4000~5000m,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間,由於印度板塊的推擠,上升了3500~4000m。強烈的隆升伴隨外動力作用,使高原地區地形切割深度不斷增大,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勢差為岩土體的運動提供了極佳的啟動條件。該地區主要為中生界的陸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層,頻繁的構造活動和強烈的物理風化,使岩石破碎,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還是我國陸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和三大江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冰川活動和湍急的水流為岩土體的侵蝕、搬運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第二級台階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地區,其東界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該台階在新構造運動期上升幅度小於青藏高原,大約為1000~2000m。作為青藏高原與東部地區的過渡帶,該台階海拔高度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斷塊山地、高原、盆地、山間窪地相交錯的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體陡峻,溝谷深大,形成了許多險要地形,斷裂發育,地震十分頻繁並且強度大。該地區地層復雜,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層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變質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陸相碎屑岩為主。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該地區褶皺發育,斷裂眾多,岩石破碎。復雜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使得這一地區岩土體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十分活躍。一方面表現為較高的侵蝕速率和岩石塊體運動頻率,大部分坡地侵蝕速率可達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區很近的盆地、山間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積,年均沉積厚度達5~20mm。在侵蝕-搬運-堆積過程中,區內的幾條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級台階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經地,區內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補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輸沙量大,其中黃河的年輸沙量達16.4×108t/a,最高達到39.1×108t/a(1933年),成為世界之最。正因為如此,第二級台階是我國地貌發育時相變化周期最短的地區,地質環境問題多發,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
第三級台階 與第二級台階毗鄰,其東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m。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為百米至數十米。該地區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積岩、岩漿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尤以新生界的鬆散岩土分布最為廣泛,厚度也較大。低矮、平緩的地勢使第三級台階成為僅次於海洋的大陸物質聚集區(匯區)。河湖廣布,岩土松軟,地下水埋藏淺,為淺表岩土、水、鹽的運移提供了最佳條件,而鄰近海洋也會帶來海岸動力地質作用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肆』 山地的特點
山地氣候(mountain climate)
受高度和山脈地形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地方氣候。主要影響因素為海拔高度、山脈走向、坡向和地形。
山地氣候的主要特點:
①大氣壓力按指數律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條件下,無雪蓋的高山白天太陽直接輻射強度和夜間有效輻射強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陽坡和陰坡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並因此影響氣溫和氣流的分布。
②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氣溫垂直遞減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脈走向和坡向對氣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山脈兩側的氣溫產生差異,並導致不同的氣候現象。陽坡氣溫高,變化大,陰坡氣溫低,變化小。山頂和山坡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相對較小,而且有秋溫高於春溫的現象,山谷和山間盆地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相對較大,而且有春溫高於秋溫的現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數隨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於氣流中水汽含量減少,降水量又隨高度增加而減少。降水量達到最大值的高度稱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對降雨的影響表現為迎風坡雨量多於背風坡。特別是高大山脈兩側,雨量的巨大差異造成植被景觀的很大變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處於溫帶西風帶,迎風的西側為森林景觀,而背風的東側為荒漠或半荒漠景觀。山地地形也影響降雨量的日變化。一般山脈頂部以日雨為多,而山谷盆地則以夜雨為主。
④風速隨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頂、山脊以及峽谷風口處風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風處風速小。高山上風速一般夜間大,白天小,午後最小,而山麓、山谷則相反。山地還能產生一些局地環流,如山谷風、布拉風、焚風、坡風、冰川風等(見地方性風)。
⑤在濕度(水汽壓和相對濕度)方面,水氣壓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數情況下,山地上部因氣溫低、雲霧多,相對濕度高於下部,但冬季高山區也有相反情況,山頂冬季雲霧較少而相對濕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對濕度日變化大,夜高而晝低,午後最低。山頂相對濕度日變化一般很小。
http://ke..com/view/1376310.htm 詳情請看
『伍』 什麼叫山地
山地,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徵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陸地的表面,有許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們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這些群山層巒疊嶂,群居一起,形成一個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態奇特多樣,有的彼此平行,綿延數千公里;有的相互重疊,犬牙交錯,山裡套山,山外有山,連綿不斷。山地的規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稱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稱為中山,海拔低於1000米的稱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褶皺一斷層山、火山、侵蝕山等。褶皺山是地殼中的岩層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擠壓,向上彎曲拱起而形成的。斷層山是岩層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層發生斷裂,然後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皺山,江西的廬山是斷層山,天山山脈屬於褶皺一斷層山。
山地是大陸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廣泛。尤其是亞歐大陸和南北美洲大陸分布最多。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天山、阿爾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陸』 山地是那種地質構造
背斜或向斜都可能吧,
背斜未侵蝕成山,向斜堆積可以成山
從形態上看,背專斜一般是岩層屬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又說,背斜表面受張力,容易被侵蝕,向斜槽部受擠壓,不容易受到侵蝕作用,「向於是斜成山,背斜成谷」。
『柒』 山地丘陵等山體地質成因有哪些
地表的形態取決於當時及以前一定時期內外力地質作用間強烈程度大小有關。
地表內上容升量大於剝蝕量,升高形成山嶺地貌。
地表上升量小於剝蝕量,夷平,形成剝蝕平原。
地表下降量大於堆積量,下降,形成低地。
地表下降量小於堆積量,填平,形成堆積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發展還受地質構造、岩性、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山地丘陵等山體地質成因有以下幾種——
巨型地貌——大陸與海洋以及大的內海和大地山系。幾乎完全是有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稱大地構造地貌。即地殼的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地貌,如火山地貌,有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岩和碎屑物質堆積所形成的
大型地貌——山脈高原山間盆地等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以及河谷之間的分水嶺等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內力作用產生的基本構造形態是中型地貌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而地貌的外部形態決定於外力作用的特點。
小型地貌——殘丘、階地、沙丘、小弟侵蝕溝等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著外力作用的控制。
外力地貌的成因——水成地貌——水的作用為地貌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因素。
冰川地貌——以冰雪的作用
風成地貌——以風的作用
岩溶地貌——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作用
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
『捌』 地理條件與地質條件有什麼區別
地理條件是一個地區自然地理要素條件.主要包括該地的位置條件\氣候\水文\氣候\土壤\生物等.
地質條件主要指該地所處的板塊位置,地震\火山]地質構造\岩石\地下礦產\等要素.
地震是地質要素,氣候是地理要素
『玖』 什麼叫地質條件它包括哪些方面
地質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 岩、土體。
2)地質構造
3)地形地貌
4)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活動
『拾』 山地與平原的工程地質條件
工抄程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襲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岩體結構類型主要劃分為整體狀結構、塊狀結構、層狀結構、碎裂結構、散體結構五類,其工程特性主要為:整體狀結構:岩體穩定,可視為均質彈性各向同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