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屬於什麼因素有關
①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
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② 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背斜 向斜 地塹 地壘
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1·外力作用:風化(雅丹地貌—回風蝕溝谷、風答蝕窪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侵蝕(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V形谷、U形谷、冰斗和角峰)
搬運
堆積(黃土高原深厚黃土層的來源)
固結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之間的轉換)
註:流水的搬運和沉積形成泥石流、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山前沖積扇
2·內力作用: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表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岩漿活動(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高低起伏的海陸變化
3·地質構造的分類:
褶皺:①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岩層中間老,兩冀新(找油、氣)
②向斜:岩層向下彎曲,岩層中間新,兩冀老(找水)
斷層:①地塹:斷層中岩層相對下沉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②地壘:斷層中岩層相對上升部分,形成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泰山、廬山
③ 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有關嗎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和地震的關來系,是有源部分公共交集的。地質構造不一定產生地震,地震也不全是構造運動引起。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地震劃分為四類(劃分依據來源於《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
1. 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層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岩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4. 誘發地震:由於核爆、樓倒、水庫蓄水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附:關於第四點,也有人再細分為什麼水庫地震、人工地震等。呵呵,個人感覺還是我們教材分類方法簡單、明確。我是地學大二學生,以75%以上的採納率保證回答質量,歡迎採納和補充,謝謝!
然後,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石、岩層和岩體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發生的變形或變位的行跡,分:這周構造和斷裂構造
④ 地質構造簡介
地質構來造(簡稱構源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份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地質構造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
⑤ 什麼是地質構造
保留在地殼岩層中的地殼"變形變位"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不知道是不是填"變形變位"
⑥ 地質構造條件是指什麼
地質構造條件:
礦產的生成,除了要有一定的成礦物質來源之外,另一方版面還需要有成礦權物質運移的通道和沉澱的場所,即與一定的地質構造有關。所以說,地質構造對於礦帶和礦田的展布,礦床的產出和規模,礦體的空間形態與產狀,都起著一定的控製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研究構造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去進行找礦。
⑦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⑧ 地質構造是什麼
背斜
⑨ 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因素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版、權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⑩ 地質構造
受測試手段的限制及後期構造變形的疊加和強烈改造,前寒武紀變形時代的確定有一定難度,在對變形構造特徵論述中測試數據有限,有部分是合理的推斷。
1.阿爾金地區變形特徵
變形地質體包括長城系、薊縣系及青白口系,屬阿爾金造山帶結晶基底之上的蓋層沉積,按照區域變質程度和變形特徵(圖3-4)可分為:高綠片岩相長城系變形區;低綠片岩相薊縣系-青白口系變形區。
長城系變形特徵 長城系為一套高綠片岩相副變質岩系,其構造變形是以S0為變形面的順層掩卧褶皺,在弱變形域中有殘留,順層掩卧褶皺的軸面為S1面理;露頭尺度控制岩性成分層。S2疊加在順層流變掩卧褶皺層(層狀無序)之上,為區域透入性片理,是長城系的主導面理,理順、歸並和改造了S1面理,使絕大多數以S0為變形面的頂厚流變褶皺、無根褶皺的軸面平行於S2面理,即S1平行S2,S1頂厚流變褶皺頂端常被順層剪切帶截切,並見同構造分泌脈的貫入。S2片理產狀南傾為主,傾角40°~82°。在其強變形帶(區)中,早期面理被徹底置換,同構造變質礦物平行S2片理定向排列。由S2構成的韌性剪切帶呈網結狀將長城系變形體切割成不同構造岩片,在區域上呈北東向菱形塊體被韌性剪切帶包繞,剪切帶內發育不同類型的糜棱岩、方解石、石英脈體,其旁側構造指示為左行走滑。
圖3-4 普爾錯-勝利達坂昆侖-於田剖面
圖例同圖2-7
薊縣系-青白口系變形特徵 其典型構造樣式以填圖尺度的等厚褶皺為特徵,分布於阿中地塊北部。以S0為變形面,形成線狀等厚的背、向斜構造,褶皺軸線總體走向北東東,與區域構造線基本一致,南部為對稱寬緩褶皺、發育間隔狀軸面劈理,北部背斜南翼緩(35°~55°)、北翼陡(60°~78°),向斜則相反,呈水平斜歪褶皺。靠近變形地層體底部,剪切滑脫帶形成南傾北倒的倒轉褶皺,直至軸面向南緩傾的同斜-平卧褶皺。上述褶皺翼部多發育露頭尺度,伴生層間牽引褶皺,順層剪切劈理。變形區南部,地層變形明顯增強,變形層次趨深,一般在能幹岩層(石英岩、大理岩、變粒岩、變基性火山岩)區,褶皺形態呈兩翼長短不齊的不對稱斜歪褶皺;能幹岩層與軟弱層相間地區,能幹層發育成不對稱非圓柱狀褶皺和膝折狀褶皺,軟弱層順層片理化,發育緊閉-同斜褶皺,並形成一些同構造分泌脈,呈黏滯型石香腸或殘存的鉤狀褶皺存在於片理間。以軟弱岩層為主區段,所夾的能乾性岩層表現為橫向置換,發育斷續的、形態不對稱的N型和S型褶皺。
2.昆侖山地區變形特徵
變形地質體有白沙河岩群、小廟岩群、苦海岩群及萬寶溝岩群,構造形跡表現為北西南東向或北西西-南東東向構造片麻理或片理、透入性的韌性剪切及相關的剪切褶皺(見圖2-7)。
白沙河岩群晉寧期變形遺跡 疊加於白沙河岩群片麻理上的片理、韌性剪切帶是該期變形的產物。韌性剪切帶中糜棱面理發育,糜棱面理在不同區段產狀略有變化,東部一般與構造片麻理平行,產狀20°~60°∠60°~80°,面理上拉伸線理近水平,產狀295°∠5°。宏觀韌性剪切構造常見眼球狀、透鏡狀、扁豆狀的長石單晶和長英質集合體,被外圍的構造面理包繞定向排列。不對稱眼球體及S-C組構顯示平面右旋韌性剪切。顯微尺度的長石石英集合體顯示σ型碎斑系、石英顆粒核幔結構、雲母扭折彎曲發育。在中西部,糜棱面理主體產狀4°~10°∠70°~85°,糜棱面理上的礦物拉伸線理295°∠35°。花崗質片麻岩中淺色長英質脈體發育塑形流變褶皺,變形過程中有鉀質的帶入,常形成鉀長石眼球體,片柱狀礦物多數平行流變面理排列,石英晶內塑性變形、核幔結構、拔絲結構常見,石英動態重結晶顆粒邊界多呈鋸齒狀。不對稱長英質眼球體、碎斑系及S-C構造岩,總體剪切流動方向為右行。1∶25萬阿拉克湖幅對白沙河岩群拉忍溝北西西-南東東向韌性剪切帶進行了鋯石U-Pb年齡測試,其中兩件構造片麻岩樣品獲得Pb-Pb年齡811~776 Ma,可大體代表該期變形的時間。
苦海岩群晉寧期變形特徵 東昆侖南部苦海岩群該期變形是疊加在早期片麻理、片理和塑性流褶皺之上的區域性片麻理、水平分層韌性剪切帶和伴生的順層掩卧褶皺等。順層面理置換和透入性韌性剪切帶是主體構造樣式。沿順層韌性剪切帶發育不同類型糜棱岩帶。在以長英質為主體的高級變質岩區,發育花崗質、長英質片麻狀糜棱岩、眼球狀糜棱岩,眼球體的不對稱形態組構顯示總體為右旋平移韌性剪切,即平面上的右行走滑,剖面上的韌性逆沖。在大理岩層區,發育碳酸鹽質糜棱岩,其定向流動構造平行片麻理,一些粗粒方解石、輝石、閃石等礦物構成殘斑,並發育方解石的e雙晶,沿片麻理面上發育礦物拉伸線理,顯示片麻理既是變質作用產物,也是變形作用形成的面理,記錄了順層片麻理的差異剪切運動的方向和強烈程度。區域上苦海岩群構造面延伸方向為北西-南東向,構造面理傾向南西,傾角50°~70°。在哈拉郭勒,產出於苦海岩群中的變質侵入體(眼球狀黑雲二長花崗質片麻岩、含鉀長石斑晶的片麻狀石英二長閃長岩及片麻狀似斑狀二長花崗岩)片麻理產狀為185°~225°∠60°~85°,較明顯的截切了苦海岩群早期片麻理,說明苦海岩群有過兩期變質變形。根據不對稱眼球體的形態組構及眼球體的拖尾,判斷東哈拉郭勒地區的苦海岩群有由南向北的韌性逆沖變形。苦海岩群深層次韌性剪切變形構造年代學研究,在可可曬爾溝一帶的苦海岩群中發育北西-南東向韌性剪切系,在其中的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中獲得顆粒鋯石Pb-Pb年齡為706 ± 17 Ma,可能是晉寧期的構造熱事件信息。苦海岩群中由深熔事件形成的眼球狀鉀長石集合體內所產岩漿鋯石,獲得SHRIMP U-Pb年齡1000 Ma和單顆粒鋯石核部2400 Ma的年齡信息及422 Ma的邊部新生環帶年齡(1∶25萬冬給措納湖幅)。這些鋯石Pb-Pb年齡,既反映了古元古代的成岩信息,也明確了存在深熔繼承生長成因的環帶。而1000~800 Ma的年齡信息,則可能反映四堡-晉寧期的構造熱事件,也應是結晶基底的主(峰)期變形、變質時間,422 Ma的邊部新生環帶年齡是後期構造熱事件的疊加。
昆侖中、新元古代變質侵入體變形特徵 昆侖中新元古代變質侵入體主要在昆中和昆北發育,早期變形是侵入岩結構-構造的改變,由塊狀向片麻狀過渡,顯示為深層次塑性剪切流變,形成新生片麻理。第二期變形,為侵入體的構造平行化和中深層次的韌性剪切,老侵入體邊界與副變質地層面理趨於平行,或形成似層狀構造。東昆侖那陵格勒河古侵入體發育中深層次韌性剪切帶,剪切帶走向北西,由花崗質糜棱岩系列組成,構造岩有糜棱岩化條帶狀黑雲斜長構造片麻岩、眼球狀黑雲斜長片麻岩、眼球狀黑雲鉀長構造片麻岩、花崗質糜棱岩等,條帶狀構造、眼球狀構造、糜棱狀構造發育。構造面理走向北西西南東東,產狀190°~210°∠50°~60°。結合糜棱面理產狀和碎斑等運動學標志判斷,該期韌性剪切帶是由北向南的左旋逆沖。該剪切帶被華力西早期岩體侵入,其變形特徵有別於加里東期的韌性剪切帶,結合區域古構造格局推斷為晉寧期陸內俯沖-碰撞造山的變形。
此外,西昆侖長城-青白口系及古侵入體和東昆侖中、新元古代萬寶溝岩群也遭受了晉寧期構造變形,共同特徵是弱變形域殘塊中保留有片理和片麻理面和深層次塑性流變褶皺、同構造分泌脈的W→N→I型的露頭尺度無根揉流褶皺。從弱變形域→強變形帶,無根褶皺轉折端形態,從W型→同斜緊閉N型→無根鉤狀逐漸消亡演變,反映剪切流變有遞進變形和最終理順平行化,逐漸被密集流劈理置換,形成從S-C型過渡為L-C型糜棱岩帶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