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薊縣地質博物館
① 薊縣地質博物館
希望能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呵呵
② 薊縣大溶洞和地質博物園的介紹
薊縣大溶洞溶
洞坐落在薊縣羅莊子鎮洪水庄村北的「氣鼓山」上,此山因大雨後常有霧氣從山間林地生起,猶如巨鼓向外噴汽而得名,溶洞距縣城12公里,北接金海湖,西望盤山,與黃崖關長城一線相連,形成於約12億年前,地處中上元古界長城系洪水庄組白雲岩地層,目前,已開發3萬平方米,洞內全長1.2公里,景點達28處,遍布鍾乳石、壁流石等,造型有如石龍、石猴、石海豹等,令人稱奇,另有騰龍渡海、石花長廊、石佛觀瀑、巨石林等四大景區。
===================================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范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面積342平方公里。園內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群峰俊秀、峽谷幽深、空氣清新怡人,自然風光迷人,自然奧秘誘人,是休閑度假、旅遊攬勝和科學考察的勝地。尤其是有著享譽世界的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剖面,這個古地理環境已被譽為「世之瑰寶」。 薊縣擁有獨特的古地理環境,北部山區地質遺跡類型多、分布廣、品位高、價值大,並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諧組合,相得益彰。2001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就像一座展示地質景觀的天然博物館,古生物的化石隨處可見,遊人在這里可以欣賞我國最古老地質遺跡的奇觀。以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為主的地質遺跡景觀,為地學領域的研究、地質遺跡的保護、自然遺產的永久利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典型、完整、系統、稀有、科學的內涵,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根據景區劃分原則,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劃分為7個景區:1、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2、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峽谷景區。3、盤山花崗岩地貌景區;4、九龍山碳酸鹽岩峰叢景區。5、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6、九山頂石英砂岩峰林景區。7、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7個景區各具特色,天然造化,精彩紛呈,是大自然的傑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為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地質遺產。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是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地質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薊縣中上元古界標准剖面,以其岩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古生物化石豐富,厚近萬米的特點,被海內外地質學家推為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剖面,譽為罕見的「地質瑰寶」和「大地的史書」。它好像一部巨厚的「石頭記」,真實地記錄了地球演化距今18億年至8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八仙山景區地質遺跡豐富多樣,形成於距今18億年的石英岩,歷經數次地質作用造成現今的峰林和峽谷,氣勢磅礴。盤山花崗岩形成於距今2.1―2.2億年。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大自然將其雕塑成優美的花崗岩地貌景觀,尤以「三盤、五峰、八石」稱奇。九山頂石英砂岩峰林景區是距今18億年的石英砂岩構成的峰林,主峰九山頂是天津最高峰。府君山由於是地質歷史中著名的「薊縣運動」和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的命名地,而蜚聲國內外地質學界,沉積不整合和斷層構造,尤其是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地貌是景區的顯著特點。九龍山碳酸鹽岩峰叢景區是距今14億年的高於庄組灰質白雲岩構成的峰叢地貌景觀,漫長的地質歷史,岩石經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風化地質作用,形成奇山、異石、怪木,尤其是樹與石的的博奕現狀栩栩如生。黃崖關長城建在陡峭的山崖之上,綿延曲折,十分壯觀。懸崖的形成是黃崖關斷層抬升長城系石英砂岩、白雲岩,後經風化剝蝕而成。
③ 府君山公園的國家地質公園薊縣地質博物館
2007年2月6日,被列入2007年天津市政府為民所辦件實事之一的天津市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的重點建設項目——薊縣地質博物館工程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佔地1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 多平方米,選址位於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內。
薊縣地質博物館分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內設地質展館和歷史展館,採用「層的地質,疊的歷史,層層疊疊的建築,層層疊疊的岩石」的設計方案,結合地形地貌,採用片石砌成,看上去顯得古樸,層次感鮮明,凸現了地質博物館的特色,是一座富有地質特色的山地建築,是國內同類展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薊縣地質博物館以地球科學、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礦產資源展示為主體,向觀眾展示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是一座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天津特色的地質博物館,是我市地質資源展示、交流的窗口和青少年地質科普教育基地,對展示和保護我市地質及旅遊資源,挖掘、研究薊縣乃至全市的歷史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博物館的建設,將會進一步促進薊縣乃至全市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普及地學知識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本市的標志性建築,它的建成將為天津加強地質遺跡保護、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④ 地質博物館有什麼特色
有蜚來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源、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等。
⑤ 參觀鄭州地質博物館有感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觀。 走到博物館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十米的汝陽黃河巨龍母子龍的模擬模型。它們好像對我們點著頭,向我們打著招呼,歡迎我們的到來。 地質博物館主要有地球廳,古生物廳,地質環境廳,恐龍廳,礦產資源廳等數十個展廳組成。 當我們進入古生物廳,就像來到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世界。走進恐龍廳,那裡陳列著數百種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和化石,彷彿把我帶到了侏羅紀時代。最吸引我的要數礦產資源廳的礦產資源了,大廳里擺放著數千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讓我們進入礦石的海洋里遨遊吧! 透亮的方解石像珊瑚,像瑪瑙,像翡翠,像 ... ... 有淺黃色,淡紅色,淺紫色,淡綠色,海藍色,乳白色 ... ... 那經過了火山嚴峻洗禮,才會那樣晶瑩剔透,光彩照人的紫水晶,把一個約半人高的岩洞簇滿了,它是那樣美麗,那樣耀眼。 還有發出暗綠色光芒,猶如絲絨布般的孔雀石:星光點點,奇形怪狀的閃鋅礦,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礦產——是地球億萬年物質演化的結晶,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珍希財富,是不可再生的。但人類長期對礦產資源不加節制的掠奪和採掘,部分礦產已日見匱乏。據專家預測,我國43種主礦產至2020年僅剩6種,形勢嚴峻啊!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愛護自然,愛護礦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吧!
⑥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大四實習的時候去的,裡面內容記不清,大約也沒什麼特別。不過博物館的弧線石頭城造型還是別具一格的~門前還有一條舊火車軌,兩旁綠樹成蔭,蠻適合拍照的。
⑦ 成昆鐵路沿線為什麼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成昆鐵路沿線三來分之二源為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跡。
成昆鐵路由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逆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2280的沙木拉達隧道後,沿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龍川江上行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全線有700多公里穿過川西南和滇北山地,地形極為復雜,谷深坡陡,河流峽谷兩岸分布著數百米高的陡岩峭壁。鐵路所經地區,由於歷次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斷裂發育,線路經過的牛日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和龍川江,大都是沿著或平行大斷發育的構造河谷。由於地質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全線有500多公里位於地震烈度7至9度地區,其中通過8度和9度地震區長度有200公里。鐵路沿線不良地質現象不僅種類繁多,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山體錯落、岩溶、岩爆、有害氣體、軟土、粉砂等等,而且數量很大。基本跨越了各種地形,所以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⑧ 薊縣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市薊縣地質博物館坐落在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廣場對面、府君山南麓山腳下,與主碑廣場相對應,佔地面積一萬七千多平方米,其中五千多平方米積五千多平方米。
⑨ 初學者觀察地質博物館岩石的感想
2009年2月23日,四(4)快樂鳥中隊到上海地質博物館參觀學習。上午,全班同學分為兩組,一組由小徐老師帶領,另一組由小宋老師指揮。同學們先去看了方解石,螢石和水晶,了解了它們的顏色、形狀。接著,老師又讓同學們了解一些礦石,比如愚人金――黃鐵礦、非常脆的水鋅礦等等。然後,老師又向同學們介紹了一些珍寶,如美麗的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還有自然形成的風棱石,葫蘆石,菊花石,盾齒石,鍾乳石。它們有的屬於岩溶地貌,有的屬於火山地貌,還有的是從海里打撈上來的。同學們還看到了各種化石,有恐龍化石,木化石,龜化石……真是數不勝數。
下午,老師帶我們去「三防」(既防電、防火、防煤氣)體驗區。老師先讓我們體驗油鍋著火。同學迅速蓋上鍋蓋,火就滅了。煤氣失火了,同學拔下電源,可是沒開窗,失敗!有人觸電了,同學用竹竿拔掉電線,成功了。接著,老師帶我們去體驗地震。好大的地震,玻璃碎了,門搖擺著,同學們躲在桌椅下,雙手抱頭,沒事!據說,這樣可以在5.5級的大地震中不受傷害呢!接著,老師又介紹了古代農家用具。
時光飛逝,參觀結束了,同學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上海地質博物館。此次出行,真是受益匪淺!
⑩ 薊縣地質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在博物館的造型設計中,將層的地質、疊的歷史、層疊的岩石、層層疊疊的建築作為貫穿始終的設計主線。採用在自然界經過數億年演化而成的奇石形象來塑造建築的形體和空間,充分體現建築造型與自然環境相互和諧的生態建築理念。博物館的建築形體模擬地質構造的特殊形態,採用螺旋上升式的平面布局,彷彿在地殼運動中不斷層疊堆積的地層。不規則出挑的曲線屋檐以及未經人工雕琢的層層疊砌的毛石,宛如經過億萬年沉澱後形成的層層疊疊的岩層。建築整體高低起伏,完美地融入特定的地質環境。造型風格具有強烈的個性創意,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達到現代建築與遠古地質環境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最令人驚奇地是,在建造過程中,覆滿荒草雜樹的坡地開挖後,一米多厚的淺淺土壤下,一條條裸露出的地下層疊岩石大小寬窄相間,顏色雜彩斑駁,呈現出典型的薊縣中上元古界層疊岩的特徵,堪為標準的「標本石」,與設計的立面在顏色,材質構成和尺度等方面高度一致,整個建築就如同是地下的岩層疊錯生長出來一樣,與大山融為一體。
建築立面上層層疊疊的飛檐採用土黃色人造石材澆注而成,來源於自然的細部充分展現了建築的主題與獨特創意,重疊彎曲之中美不勝收。
在薊縣的深山中,曾有不知凡幾的山民祖祖輩輩世居於此,他們就地取材蓋成石屋,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卻已是人去屋空,一片石墟隱沒於荒草暮鴉之中。薊縣地質博物館的牆面用這些廢棄山的石塊重新砌築,所有石塊原樣保留,毛石毛砌,展現出飽經風霜巨變後的獨特美感,同時表明了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更有一份不必言說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