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被子植物化石一定出現在下列什麼地質年代

被子植物化石一定出現在下列什麼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2-07 01:17:27

『壹』 分析下列資料,回答下面問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

(1)C
(2)A
(3)B
(4)C
(5)「略」(答案合理即可)

『貳』 在地質年代物種甲的化石比物種b的化石出現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答案B
解析:本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制物進化的證據.首先考慮古生物化石在地層里出現的順序能揭示出生物進化的哪些規律.在越早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的種類越多,越晚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水生生物的種類越少.甲化石比乙化石出現晚,則說明甲比乙結構復雜.

『叄』 被子植物盛行於哪個地質年代

白堊紀。
遼寧古果化石,目前人類發掘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生長於早白堊世距今1億2千4百萬年。可以說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朵花。

現存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肆』 化石主要出現在哪些地層

化石之所以能夠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什麼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或遺物.!

『伍』 在古生物學方面,我們根據動植物化石出現在不同地質年代的______,可以推斷出生物是進化的.

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是人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地專層的形成,有著平屬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這種現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另外,科學家還發現在最古老的地層中是沒有化石的,說明地球上最初是沒有生命的.
故答案為:地層

『陸』 分析下列資料,回答下面問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

(1)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故C正確.
(2)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有許多物種只存活了相當短暫的時代就逐漸滅亡了,原因是沒有產生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被淘汰,這是不適者被淘汰.故A正確.
(3)植物的進化歷程:原始藻類植物→(原始苔蘚植物和原始蕨類植物)→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因此,從化石記錄看,藻類植物最先出現,然後是苔蘚植物,再後來是蕨類植物,然後才出現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以推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從古代蕨類植物進化來的.故B正確.
(4)從圖中可以看出,此動物有明顯的四肢,它可能屬於爬行類.
(5)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說明現在的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化而來的;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這種現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
故答案為:(1)C.
(2)A.
(3)B.
(4)C.
(5)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說明現在的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化而來的;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這種現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言之有理即可)

『柒』 用生物化石斷定地質年代

答案:A

『捌』 如圖是不同地質年代地層分布圖,則出現在不同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分布規律是()A.越簡單、越低等的生

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是人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專,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屬地層的形成,有著平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這種現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另外,科學家還發現在最古老的地層中是沒有化石的,說明地球上最初是沒有生命的.
故選:D

『玖』 被子植物出現在那個時期

被子植物的化石在白堊紀(1.36~0.9億年)爆發性地大量出現,許多人弄不清原因,如達爾文就說:「被子植物的起源簡直是可惡的神秘事物」。
古生代起源說
主要根據在南非二疊紀的地層中發現的舌羊齒(Glossopteris),這種舌羊齒為喬木,單葉互生,單網脈,具有單性的生殖結構,雙氣囊花粉,胚珠生於殼斗。舌羊齒是介於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中間類型,又被當作現代被子植物的起點。Camp, Thomes, Eames主張被子植物起源不遲於古生代的二疊紀。張宏達提出的華夏植物區系理論亦認為,有花植物應該在泛古大陸Pangaea還未有解體之前就已經產生,支持有花植物起源不遲於二疊紀的觀點。
關於泛古大陸集合、解體的模式Valentine J. W. (瓦倫丁)和穆爾(Moores E. M.)1972年提出一個理論,寒武紀前(5億年前)存在一個泛古大陸Pangaea I,寒武紀後這個泛古大陸解體,在奧陶紀至志留紀(4.1~3.5億年)由四個大陸組成地球:部分北美和部分西歐組成的大陸,歐州和北美組成的大陸,烏拉爾以東和阿爾卑斯以北的亞洲的大陸,以及由非洲、南美、印度、澳洲、南極洲組成的岡(貢)瓦納大陸。二疊紀~三疊紀(2.1~1.7億)年又出現了統一的古陸,稱為泛古大陸II Pangaea II。不久,(在三疊紀~侏羅紀末),泛古大陸延伸到美洲中部赤道韃蒂斯海(古地中海)分裂,侏羅紀晚期,澳洲和南極洲脫離了岡瓦納大陸的主體。南美陸塊也在白堊紀末或第三紀早期離開非洲。白堊紀(1.2億年前)大西洋裂開,北美與歐洲分離,岡瓦納解體,印度向東北方向飄移,與勞亞古陸結合。
從以上的假說看,關於大陸飄移和板塊的學說似乎是有理由的。但是被子植物具有現代意義的花、果化石在白堊紀以前的地層中沒有出現,因此大多數學者同意被子植物。
中生代起源說
在東亞、北美、歐洲等北半球於白堊紀早期才出現無可置疑的被子植物化石。支持中生代起源說的也包括塔赫他間,我國的古植物學家徐仁等。一些在白堊紀以前發現的被認為屬於被子植物,例如法國和美國三疊民地層中出現的「棕櫚」葉Protopalmophyllum,可能屬蘇鐵類,英國和德國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闊葉樹」的葉Phyllites,中能屬於買麻藤目或種子蕨目。東格陵蘭三疊紀末期的地層中出現顆粒叉網葉Furcula gramulifera最初曾被認為可能屬被子植物,後來被證實是大羽羊齒一類的種子蕨,我國江西安源、內蒙古東勝同時代的地層也有。從印度侏羅紀地層中出現的印度同型木Homoxylon,次生木質部由梯形管胞組成,有人曾認為與木蘭目的昆欄樹屬、水青樹屬有關,後來證實是本內蘇鐵的次生木質部。從三疊紀地層出現,一直到白堊紀才滅絕的Caytonia開通尼亞,它們的營養葉、脈序以及大孢子葉都有些象被子植物,但它們具有單性花,大孢子葉並不閉合,胚珠裸露,與原始的被子植物並無直接的親緣關系。
古生代起源說。
一般認為被子植物起源於中生代末期,不早於白堊紀,但我國地質學家潘廣在遼寧侏羅紀的地層中找到被子植物的化石:胡桃科楓楊屬的果序化石,甚至有單子葉植物的狗尾草,因此被子植物的起源有可能早於白堊紀。持後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被子植物不可能一開始就具有完善的輸導組織及花果結構,輸導組織的的演化大約需要1億年時間(張宏達),被子植物從發生、發展到完全取代裸子植物成為地球上的占統治地位的植被,是從漸進式的進化,積累到一定的階段,引起了跳躍式的發展,這就是被子植物到白堊紀早期突然之間大量出現的原因。張宏達認為要經過萌芽階段、適應階段、擴展階段到全盛階段,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應不晚於三疊紀。

『拾』 地質年代有哪些劃分方法

目前世界已知13萬種古生物物種,已知200多萬種現生物種。面對如此多的物種科學家們不但要研究古生物的年代、特徵,還要給現生生物命名、分類,並弄清新舊物種間的進化、繁盛情況。

地質年代通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用同位素方法來計算岩層的年齡,被稱為絕對地質年代,用距今幾百年、幾千萬、幾億年等表示。另一種方法是依據地質、岩石、古生物和古地磁等方法來確定地層的先後順序,將地質歷史劃分為若干階段或時期,稱作相對地質年代,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分別用宙、代、紀、世等單位表示。

標准化石

在眾多的古物類中,有些門類在反映地質年代上非常「靈敏」,被科學家們稱作「標准化石」,它們被用作劃分地層時間時往往起主導作用。例如三葉蟲,它們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顯,在古生代不同時期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屬種代表,是著名的標准化石。

太古宙(40億~25億年前)

細菌和藻類出現,最早的生命現在大約3.8億年前左右,代表化石:細菌化石。

元古宙(25億~5.7億年前)

藍藻和細菌開始繁盛,無脊椎動物出現,代表化石:藍藻化石。

古生代

寒武紀(5.7~5.1億年前)

大量多細胞生物快速出現,最繁榮的生物是節肢動物三葉蟲,代表化石三葉石化石。

奧陶紀(5.1~4.38億年前)

淡水無頜魚出現,代表化石:無頜魚化石。

志留紀(4.38億~4.1億年前)

有頜魚類出現,代表化石:有頜魚類化石。

泥盆紀(4.1~3.55億年前)

脊椎動物飛躍發展,硬骨魚出現。代表化石:硬骨魚化石。

石炭紀(3.55~2.9億年前)

蟑螂、蜻蜓類等陸上昆蟲繁盛。代表化石:古昆蟲化石。

二疊紀(2.9~2.5億年前)

兩棲動物繁榮,裸子植物出現。代表化石:兩棲動物和裸子植物化石。

中生代

三疊紀(2.5億~2.05億年前)

最早的恐龍出現並繁榮,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並發展。代表化石:恐龍化石。

侏羅紀(2.05億~1.35億年前)

恐龍的鼎盛時期,鳥類出現。代表化石:恐龍和始祖鳥化石。

白堊紀(1.35~0.65億年前)

恐龍完全滅絕,被子植物出現並興盛:鳥類發展並開始分化。化表化石:恐龍和被子植物化石。

新生代

古今紀(65百萬~2.4百萬年前)

哺乳動物和鳥類進一步發展,早期的馬、大象和熊類出現,猴子出現。最早的狼類出現,大型哺乳動物分布廣泛,代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

新近紀(2.4百萬年前~1.6百萬年)

動植物都接近現代

第四紀(1.6百萬年前~現代)

人類出世並迅速發展的時代,現代人分布到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陸。代表化石:現代人遺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