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點之記地質概要怎麼寫
① 地質觀察點的觀察、描述內容及記錄格式
地質觀察點是野外地質路線上進行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其布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點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
(2)下列位置必須布設地質觀察點:地層分界線上、不同岩石接觸處、岩相變化處、構造點、蝕變帶、礦化及礦點、重要化石點、標志層、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取樣點、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等。
(3)按實際地質情況,適當布設岩性控制點,一般岩性控制點不超過總地質點數的30%,切忌機械地等距離布點。
3.4.1地質觀察點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1)用手持GPS定點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圖上進行定點,註明點號,描述記錄觀察點的地理位置、坐標。在一個工作區范圍內,點號必須按順序統一連續編號。若有數個作業組在同一工作區同時工作,則必須在野外工作前統一分配觀察點號,決不允許在同一工作區內有重號現象發生。
(2)觀察研究觀察點岩石露頭,確定露頭類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較差或差等),這將決定該觀察點視野范圍及資料的可靠程度。
(3)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層特徵、古生物特徵(化石)及地質體的岩石學特徵及各類岩石間的接觸關系。
(4)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褶皺、節理、斷層等構造的特徵。
(5)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礦化現象、蝕變帶及礦體特徵。
(6)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的特徵。
(7)測量各種產狀要素和有關數據(礦物顆粒大小、礫石大小、岩層厚度、斷層帶的出露寬度、礦層或礦脈的長度和寬度等)。
(8)經過上述觀察研究後,進行詳細的文字記錄和描述。
(9)繪制地質素描圖或勾繪信手剖面圖或作必要的地質攝影。
(10)採集各類標本、樣品。
在野外進行地質觀察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地搜集資料,對觀察內容的取捨不應帶有主觀的隨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避免盲目性。還必須多做沿途點間的路線觀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現象在點間的變化情況。
3.4.2常見地質觀察點的觀察和描述內容
常見地質觀察點主要有:岩性點、界線點、構造點、礦體(礦化)點、地貌點、第四紀地質點及水文地質點等。對觀察點描述的內容不能限於一個點,而應包括觀察點及其附近一定范圍之內的所有地質現象。觀察點的類型不同,描述的內容應有所側重。
Ⅰ.岩性點(界線點)的觀察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如下:
(1)關於岩石的顏色。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顏色之後)。
(2)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其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3)結構、構造的描述。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灰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等。
沉積岩: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物成分、膠結類型、層理構造等特徵。
變質岩:結構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如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4)蝕變、礦化的描述。蝕變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等;礦化描述主要指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5)岩層(岩體)空間特徵觀察描述。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岩相劃分情況;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化石產出情況等。
(6)接觸關系觀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①接觸帶類型: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兩種類型;②接觸關系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觸帶特徵及變化;④接觸帶產狀變化。
Ⅱ.岩性觀察描述實例
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肉紅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石英約佔25%,鉀長石佔30%~35%,斜長石佔30%~35%,黑雲母約佔10%。長石呈板狀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為他形粒狀,大小在2.5~3.5mm 之間;黑雲母呈棕黑色,片狀,大小約3mm。未見礦化蝕變。
伊丁橄欖玄武岩:灰綠色、暗紫色,斑狀結構、杏仁狀構造。礦物成分:斑晶為伊丁石化的橄欖石,斑晶約佔15%,少數被綠泥石和褐鐵礦交代。基質為隱晶質斜長石、輝石,粗玄(間粒)結構(顯微鏡下可見,在較自形的長板條狀斜長石微晶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個細小的伊丁橄欖石和水雲母化的斜長石及磁鐵礦顆粒)。氣孔呈渾圓或不規則狀,多被白色的次生礦物——方解石礦物充填,成杏仁體。整個岩石遭受後期碳酸鹽化作用強烈。
復成分礫岩: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礫石成分復雜,大多為岩屑,有變質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崗岩等,含量超過70%。礫石粒徑2~60m m,少量達100~150m m。磨圓度差,次稜角狀-次圓狀;大小混雜,分選性差;基底式膠結,膠結物為泥質、鈣質,抗風化能力弱,礫石易於剝落,岩石表面坑坑窪窪。岩層厚度20~40cm。結合古地理分析,推測為湖泊邊緣河湖相快速堆積。未見礦化蝕變。詳細命名為:紫紅色中厚層狀復成分礫岩。
Ⅲ.構造點的觀察描述
(1)褶皺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褶皺要素: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組成褶皺的岩性、新老關系等。幾何形態: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空間關系等。
(2)斷裂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構造岩的描述內容: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岩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變形特徵等。
斷裂構造的描述內容: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斷層面產狀及斷層破碎帶寬度的確定;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斷層其他特徵:地形地貌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3)節理的觀察描述內容。包括: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節理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形式(有重點地觀察);節理的產狀,等。
Ⅳ.礦化點(礦體)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礦化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A.礦石、礦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位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時)。
(2)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最多不得超過三種。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參與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3%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金礦石;0.3×10-6≤A u≤1×10-6時,定為金礦化。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礦石、礦化描述內容及順序
礦石岩石: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礦石的次生變化:有條件時,可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 →黃鐵礦 →黃銅礦 →褐鐵礦、孔雀石。
C.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上的變化情況;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V.礦石觀察描述實例
透輝石矽卡岩磁黃鐵礦、黃銅礦石:古銅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黃銅礦(2%~5%)、磁黃鐵礦(20%~25%)、黃鐵礦(3%);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綠泥石等。
礦物共生組合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
黃銅礦呈他形粒狀,星點狀分布於磁黃鐵礦之間,少量呈細脈狀;磁黃鐵礦多呈團塊狀、粒狀集合產出,上部以塊狀為主,下部以團塊狀為主。
金屬礦物礦化不均勻,上部較富,下部較貧。礦石中可見黃鐵礦、黃銅礦細脈穿插磁黃鐵礦,故推測其生成順序: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局部見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綠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礦體與上盤岩石界線不清楚,成漸變過渡關系。
Ⅵ.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m×400m;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鐵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3.4.3野外記錄描述必須遵守的原則
野外工作中,必須將觀察研究的各種地質、礦產情況及時用文字或地質素描圖或照片等記錄描述在野外記錄本上。野外路線觀察記錄是第一性的原始資料,是開展綜合研究、編寫地質報告的重要基礎資料。野外記錄本是極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資料,必須認真、細致地記錄,嚴密妥善地保管。
對於地質路線觀察記錄,首先應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還應注意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記錄描述的內容原則上應包括所見到的全部地質現象,對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對一般的或多次見到的地質現象,前面已描述過的內容可以簡略一些,著重記錄其出現的特殊性或其變化情況,做到文字准確充實、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野外記錄中還可適當記述觀察者對客觀現象的分析、判斷、推理和綜合歸納的內容。在觀察描述時還應作必要的地質素描圖、信手剖面圖等。對礦點(礦體)應作大比例尺的地質草圖,適當採集標本和樣品。每條路線結束,應做路線小結。
野外記錄本上不允許隨便塗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務記入其中。當記錄內容需要修改時,絕不允許將其任意擦掉或塗改,而只能將原內容劃去而另加批註。必須保持野外記錄本的整潔、美觀,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鉛筆書寫,不允許用圓珠筆或鋼筆記錄。
3.4.4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本右頁為橫條格,用於文字記錄;左頁為厘米格,用於繪制素描圖、剖面圖或貼照片等。
首先在右頁上部填寫時間、天氣、地點。在右頁兩側向內縮進1cm,各劃一條直線。左側線外記小標題如路線、任務等;兩直線中間記具體內容;右側線外記採集到的標本、樣品號。然後,按下列順序和格式進行記錄:
路線:××——××——××
任務:
1.觀察認識×××岩及×××岩特徵。觀察××岩脈、××脈特徵及其穿插關系。
2.××岩區或×××地層分布區地質填圖;調查××岩體與××圍岩接觸關系;追索××標志層;××地層剖面觀察分層等等。
人員:××記錄,×××掌圖,××測量產狀,××采樣(標本)。
(此間必須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處山間小路。
坐標:X: 2029.430,Y: 29887.063。
露頭: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點性:界線點:C1g/Z(或岩性點、構造點,要考慮岩層上下、斷盤上下)。
描述:點北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夾變質砂層……無礦化蝕變。產狀:140°∠40°。點南為下石炭統官山嶺組(C1g)灰白色巨厚層狀石英礫岩……無礦化蝕變。產狀:135°∠56°。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構造:在不整合以北約5m 震旦系(Z)中見一寬約2m的構造破碎帶,岩石破碎呈透鏡狀定向排列,流劈理構造極發育,地貌上形成負地形——沖溝。推測為逆沖斷層。未見礦化蝕變。產狀:296°∠63°。
褶皺:……
礦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紀地質等地質情況描述……
標本:直接記在右側線外
B001—1(陳列標本)
GP001—1(光譜樣)
b001—1(薄片)
樣品:H001—1(化學樣)
(此間必須空行)
點間:
(1)D001→NE 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2)50m→NE 1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在130m 處量測岩層產狀165°∠38°。
(3)150m至D002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無礦化蝕變。
(此間必須空行)
路線小結的內容(另起一頁)
(1)目的:地質填圖(掃面)、專項地質礦產調查或地質認識實習,以及達到與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線長度、觀察點總數、不同性質觀察點數、樣品種類和個數。
(3)地質成果:各種岩性和岩石組合的特徵及其岩石填圖單位的歸屬、接觸關系、構造、礦化、蝕變等特徵方面及其變化情況的綜合分析;本次實習主要寫對本路線中所見到的地質現象認識上的收獲,包括對地質現象特徵的識別以及與地質作用的因果關系。
(4)建議:如能否作為控制岩石填圖單位的剖面和採集配套樣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說明有關影響路線地質調查質量方面的天氣、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況。
3.4.5幾點說明
(1)在野外必須用H—3H 型鉛筆書寫和繪圖。經過室內整理後,要將每天記錄的數據(點號、方位、產狀、礦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筆著墨。標本要塗上油漆條,寫編號,樣品要整理,並填寫標本簽、樣單。
(2)路線小結、次日的觀察記錄都應另起一頁。記錄本內不得記與野外地質調查無關的內容。
② 國家GPS規范的選點
7.1選點准備
7.1.1選點人員在實地選點前,應收集有關布網任務與測區的資料,包括測區1:50000或更大比列尺地形圖,已有各類控制點、衛星跟蹤站的資料等。
7.1.2選點人員應充分了解和研究測區情況,特別是交通、通訊、供電、氣象及大地點等情況。
7.2點位基本要求
a)周圍應便於安置接收設備和操作,視野開闊,視場內障礙物的高度角不宜超過15º;
b)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台、電台、微波站等),其距離不小於200m;遠離高壓輸電線和微波無線電信號傳送通道,其距離不得小於50m;
c)附近不應有強烈反射衛星信號的物體(如大型建築物等);
d)交通方便、並有利於其他測量手段擴展和聯測;
e)地面基礎穩定,易於點位保存;
f)AA、A、B級GPS點,應選在能長期保存的地點;
g)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舊有控制點;
h)選站時應盡可能使測站附近的小環境(地形、地貌、植被等)與周圍的大環境保持一致,以減少氣象元素的代表性誤差。
7.3輔助點與方位角
7.3.1非基岩的AA、A級GPS的附近應埋設1~3個輔助點,並測定其與GPS點的距離和高差,精度應優於±5㎜。
7.3.2GPS點可視需要設立與其通視的方向點,選點應目標明確,觀測方便,和GPS點的距離一般不小於300m。
7.4選點作業
7.4.1選點人員應按照技術設計書經過踏勘,在實地案7.2要求選定點位,並在實地加以標定。
7.4.2當利用舊點時,應檢查舊點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7.4.3點名應取居民地名,C、D、E級GPS點名也可取山名、地名、單位名,應向當地政府部門或群眾進行調查後確定。少數民族地區應使用准確的音譯漢語名,在音譯後可附上原文。
新舊點重合時,應採用原有舊點名,不得更改,如確需更改應在新店名後括弧內附上舊點名。如與水準點重合時,應在新店名後括弧內附上水準點等級、編號。
在同一網區有相同點時,應在點名後附上(一)、(二)加以區別。
點名書寫採用漢字,一律以國務院公布的簡化字為准。
點號編排應便於計算機管理。
7.4.4需要水準聯測得GPS點,應實地踏勘水準路線情況,選擇聯測水準點和繪出聯測路線圖。
7.4.5不論新選定的點或利用舊點(包括輔助點與方向點),應實地按照附錄B形式繪制點之記,其內容要求在現場詳細記錄,不得追記。
7.4.6AA、A級GPS點,在其點之記中應填寫地質概要、構造背景及地形地質構造略圖。
7.4.7點位周圍有高於10的障礙物時,應繪制點的環視圖,其形式見附錄B。
7.4.8一個網區選點完成後,應繪制GPS網選點圖,其形式見附錄B。
7.5選點結束後應上交的資料
a)用黑墨水填寫的道林紙點之記、環視圖;
b)GPS網選點圖(測區較小,選點、埋石與觀測一期完成時,可以展點圖代替);
c)選點工作總結。
③ 車隊GPS監控記錄表怎麼填
怎麼設計就怎麼填啊
④ gps點之記怎麼繪的,速度要,下午之前
網路下載GPS標准點之際 就可以了
⑤ GPS點之記的表格怎麼填呢
概略經緯度可以使用手持GPS進行填寫。
⑥ 國家GPS規范的技術設計
6.1技術設計基本要求
GPS網布測前應進行技術設計,以得到最優的布測方案。技術設計書的格式、內容、要求與審批程序按照CH/T 1004進行。
6.2技術設計准備
6.2.1根據任務的需要,收集測區范圍既有的國家三角點、導線點、天文重力水準點、水準點、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站、衛星激光測量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點資料,包括點之記、網圖、成果表、技術總結等。
6.2.2搜集測區范圍內有關的地形圖、交通圖及測區總體建設規劃和近期發展方面的資料。若任務需要,還應搜集有關的地震、地質資料等。
6.2.3技術設計前,應對上述資料分析研究,必要時進行實地勘察,然後進行圖上設計。
6.3技術設計的原則
6.3.1在設計圖上應標出新設計的點位、點名、點號和級別,還應標出相關的各類測量站點、水準路線及主要的交通路線、水系和居民地等。
6.3.2GPS網布設原則
6.3.2.1GPS網布設應視其目的、要求的精度、衛星狀況、接收機類型和數量、測區已有的資料、測區地形和交通狀況以及作業效率綜合考慮,按照優化設計原則進行。
6.3.2.2AA、A、B級GPS網應布設成連續網,除邊緣點外,每點的連接點數應不少於3點。C、D、E級GPS網可布設成多邊形或附合路線。
6.3.2.3A級及A級以下各級GPS網中,最簡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最簡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的規定 級別 A B C D E 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 ≤5 ≤6 ≤6 ≤8 ≤10 6.3.2.4各級GPS網相鄰點間平均距離應符合表4要求。相鄰點最小距離可為平均距離的1/3~1/2;最大距離可為平均距離的2~3倍。
表4 GPS網相鄰點間平均距離(KM) 項目 級別 AA A B C D E 平均距離 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6.3.2.5AA、A、B級GPS網點,應與GPS永久性跟蹤站聯測;其聯測的站數,AA級不得少於4站,A級不得少於3站,B級不得少於2站。
6.3.2.6A、B級GPS網,應盡量與周圍的GPS地殼形變監測網、基本驗潮站聯測。
6.3.2.7AA、A、B級GPS網點已與參加過全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的三角點、導線點和一、二等水準點並置或重合。
6.3.2.8新布設的GPS網應與附近已有的國家高等級GPS點進行聯測,聯測點數不得少於2點。
6.3.2.9B級GPS網,在高程異常變化劇烈地區,其點間的距離不宜超過100km;在地殼斷裂帶或地震頻發地區,其點間距離以適當縮短。
6.3.2.10大陸、島、礁之間的A、B級GPS網的邊長可視實際情況變通,重要島、礁與大陸之間的聯測,其連接的點數不應少於3個。
6.3.2.11為求定GPS點在某一參考坐標系中坐標,應與該參考坐標系中的原有控制點聯測,聯測的總點數不得少於3點。
在需要常規測量方法加密控制網的地區,C、D、E級GPS網點應有1~2方向通視。
6.3.2.12為求得GPS網點的正常高,應根據需要適當進行高程聯測。AA、A級網應逐點聯測高程,B級網至少每隔2~3點,B級網每隔3~6點聯測一個高程點,D級與E級網可依具體境況確定聯測高程的點數。
6.3.2.13AA、A級GPS點的高程聯測,應按GB 12897二等水準的方法進行,B級GPS點的高程聯測,應按GB 12898三等水準或與其精度相當的方法進行,C、D、E級GPS點的高程聯測,應按GB 12898四等水準或與其精度相當的方法進行高程聯測。
6.3.2.14GPS快速靜態定位網的布設,除應滿足上述有關規定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
a)相鄰地區兩個觀測單元之間的流動站的重合點數:C、D級不應少於2點,E級不應少於1點;
b)相鄰點的距離大於20km時,應採用GPS靜態定位法施測;
c)當網中相鄰點間距離小於該級別所要求的相鄰點間最小距離時,兩相鄰點必須直接進行同步觀測;
d)對於雙參考站作業方式,不同觀測單元的基準基線宜相互聯結,以構成整個網的骨架。
e)D、E級GPS網可採用單參考站作業方式,對相鄰觀測單元的一些流動測站點必須進行二次設站觀測。
6.4技術設計後應上交的資料:
a)野外踏勘技術總結;
b)測量任務書與專業設計書(附技術設計圖)。
⑦ 地形測量設計書如何寫,範文有嗎我測區是學校
看看這個是否可以幫助你啊。
XXGPS控制測量技術設計書
一、 任務概述
本次GPS控制測量任務和作業內容是位於玉溪市元江縣境內,為配合元江縣的城市總體規劃,需要在元江縣測繪大比例尺地形圖。需要在元江縣城20km2的測區范圍內建立D級GPS網。
2.測區概況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處元江中上游,介於北緯23°19′至23°55′,東經101°39′至102°22′之間。東與石屏縣接壤,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毗鄰,北緊靠新平縣。縣人民政府駐澧江鎮,距玉溪市所在地130公里,距省會昆明210公里。
3.測區范圍
測區地理坐標為東徑101°39′,北緯23°19′′至23°55。
測區位置及面積
X:718.0km—724.0km; Y: 20483995.600—62.5km。
施測范圍呈不規則形狀,范圍面積約22.0km2。
4.測量技術設計依據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
(3)CH 1002-95《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
(4)CH 1003-95《測繪產品質量評定標准》
(5)CJJ 8-85《城市測量規范》
5.測區已有資料成果情況
測區現有資料較少,沒有可利用的成果圖以及地藉圖。
二、 GPS控制網設計方案
1.技術要求與布網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准《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和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具體情況,確定該測區可建立D級GPS網,GPS網中相鄰點之間的距離滿足下表要求
根據規程規范,D級GPS網的精度要求如下表:
項目 技術要求
平均邊長(km) 5~10
固定誤差a(mm) ≤10
比例誤差b(mm) ≤10
最弱邊相對中誤差 1/45000
在實際布網設計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Ⅰ GPS網一般應採用獨立觀測邊構成閉合圖形,如三角形、多邊形或附合線路,以增加檢核條件,提高網的可靠性。
Ⅱ GPS網作為測量控制網,其相鄰點間基線向量的精度,應分布均勻。
Ⅲ GPS網點應盡量與原有地面控制點相結合。重合點一般不少於3個(不足時應聯測),且在網中分布均勻,以可靠地確定GPS網與地面之間的轉換參數。
Ⅳ GPS網點應考慮與水準點重合,而非重合點,一般應根據要求以水準測量(或相當精度的測量方法)進行聯測,或在網中布設一定密度的水準聯測點。
Ⅴ 為了便於GPS的測量觀測和水準聯測,減少多路徑影響,GPS網點一般應設在視野開闊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Ⅵ 為了便於用經典方法聯測或擴展,可在GPS網點附近布設一通視良好的方位點以建立聯測方向,方向點與觀測站距離一般應大於300米。
2.GPS網型網型方案設計
GPS網的圖形布設通常有點連式、邊連式、網連式及邊點混合連接、三角鎖連接、導線網連接、星形連接等幾種基本方式。本次主要採用邊連接式,每次用至少三台接收機,組成GPS網,能保證網的幾何強度,提高網的可靠指標。
1、選點與埋標
①選點
由於GPS測量觀測站之間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視,而且網的圖形結構也比較靈活,所以選點工作比常規控制測量的選點要簡便。但由於點位的選擇對於保證觀測工作的順利進行和保證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選點工作還應遵守以下原則:
Ⅰ 應設在易於安裝接受設備、視野開闊的較高點上;
Ⅱ 目標要顯著,視場周圍15?以上不應有障礙物,以減小GPS信號被遮擋或被障礙物吸收;
Ⅲ 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台、微波站等),其距離不小於200m;遠離高壓輸電線和微波無線電信號傳送通道,其距離不得小於50m。以避免電磁場對GPS信號的干擾;
Ⅳ 附近不應有大面積水域或不應有強烈干擾衛星信號接受的物體,以減弱多路徑效應的影響;
Ⅴ 應選在交通方便,有利於其他觀測手段擴展與聯測的地方;
Ⅵ 基礎穩定,易於點的保存;
Ⅶ 人員應按技術設計進行踏勘;在實地按要求選定點位。當利用舊點時,應對舊點的穩定性、完好性,以及覘標是否安全、可用性進行檢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②標志埋設
GPS點應埋設具有中心標志的標石,以精確確定點位,點的標石和標志必須穩定、堅固長久保存和利用。
每個點位標石埋設結束後,應按下表填寫點的記錄, 並提交以下資料:
(1)點的記錄。
(2)GPS網的選點網圖。
(3)土地佔用批准文件與測量標志委託保管書。
(4)選點與埋石工作技術總結。
2.作業原則與要求
GPS外業工作一方面,要有較多的多餘觀測,以提高觀測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各待測點的點位精度的均勻性和各觀測時段的獨立性。因此,GPS外業工作的原則是:
① GPS網中各待測點的設站次數應相同;
② 優先測量點間距離較近的點,同時沿最短距離欠站;
③ 應該聯測相距較遠的高等級已知點;
④ GPS網中各待測點每次重復設站都使用不同的接受機。
確定觀測時段時,需要分析最新的星歷預報並與實地結合的原理選定,選擇合適的PDOP值以保證觀測精度,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減少作業返工量。
各級GPS外業測量均有技術要求,本次控制測量採用D級GPS網,按照規程規范,其基本技術要求按下表中相應規定執行:
四等GPS相對定位測量的主要技術規定
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 ≥4
衛星截止高度角 15?
有效觀測衛星總數 ≥4
觀測時間段 ≥1.6
觀測時段長度/min ≥10
數據采樣間隔 5~15
時段中任一衛星有效觀測時間/min ≥3
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 <8
3.GPS觀測及數據記錄
天線安置完成後,在離開天線適當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PS接收機,接通接收機與電源、天線、控制器的連接電纜,即可啟動接收機進行觀測。
接收機鎖定衛星並開始記錄數據後,觀測員可按照儀器隨機提供的操作手冊進行輸入和查詢操作。
通常來說,在外業觀測工作中,儀器操作人員應注意以下事項:
Ⅰ 當確認外接電源電纜及天線等各項連接完全無誤後,方可接通電源,啟動接收機。
Ⅱ 開機後接收機有關指示顯示正常並通過自檢後,方能輸入有關測站和時段控制信息。
Ⅲ 接收機在開始記錄數據後,應注意查看有關觀測衛星數量、衛星號、相位測量殘差、實時定位結果及其變化、存儲介質記錄等情況。
Ⅳ 一個時段觀測過程中,不允許進行以下操作:關閉又重新啟動;進行自測試(發現故障除外);改變衛星高度角;改變天線位置;改變數據采樣間隔;按動關閉文件和刪除文件等功能鍵。
Ⅴ 每一觀測時段中,氣象元素一般應在始、中、末各觀測記錄一次,當時段較長時可適當增加觀測次數。
Ⅵ 在觀測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供電情況,除在出測前認真檢查電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業中觀測人員不要遠離接收機,聽到儀器的低電壓報警要及時予以處理,否則可能會造成儀器內部數據的破壞或丟失。對觀測時段較長的觀測工作,建議盡量採用太陽能電池板或汽車電瓶進行供電。
Ⅶ 儀器高一定要按規定始、末各量測一次,並及時輸入儀器及記入測量手簿之中。
Ⅷ 接收機在觀測過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機使用對講機;雷雨季節架設天線要防止雷擊,雷雨過境時應關機停測,並卸下天線。
Ⅸ 觀測站的全部預定作業項目,經檢查均已按規定完成,且記錄與資料完整無誤後方可遷站。
Ⅹ 觀測過程中要隨時查看儀器內存或硬碟容量,每日觀測結束後,應及時將數據轉存至計算機硬、軟盤上,確保觀測數據不丟失。
四、數據處理方案
1.數據預處理
為了獲得GPS觀測基線向量並對觀測成果進行質量檢核,首先要進行GPS數據的預處理,根據預處理結果對觀測數據的質量進行分析並做出評價,以確保觀測成果和定位結果的預期精度。GPS網數據處理分基線向量解算和網平差兩個階段。各階段數據處理軟體均採用隨機所帶軟體。處理的主要內容有:GPS衛星軌道方程的標准化、時鍾多項式的擬合和標准化。
2.基線解算及GPS網平差
Ⅰ 基線解算
基線數據解算採用隨機軟體包GPPS(Ver 5.2)或S olution(Ver 2.1)軟體求解,基線解算採用消電離層的雙差浮點解或加點離層改正的雙差整數解(固定解),其主要技術參數如下:
衛星截止高度角≥150
電離層模型為:Standard模型
對流層模型為Hopfiled或Computed模型。
星歷為廣播星歷或精密星歷
採用L1頻率或L1L2兩個頻率
Ⅱ GPS網平差
GPS網的平差計算應用Solution2.6軟體在WGS-84空間直角坐標系下 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以檢查本次GPS網的內符合精度。同時為將WGS-84坐標系 下的GPS基線觀測值投影到高斯平面上,並轉換到 1980西安坐標系或1954北京坐標系中(或地方獨立坐標系),採用GPSADJ(Ver 2.0)軟體包或Solution(ver 2.1)軟體包進行二維約束平差。
五、提交的成果資料
GPS測量任務完成後,上交如下資料:
⒈ 測量任務書與專業設計書;
⒉ 點之記、環視圖和測量標志委託保管書;
⒊ 外業觀測記錄(包括原始記錄的存儲介質及其備份)、測量手簿及其它記錄(包括偏心觀測);
⒋ 接收設備、氣象及其它儀器的檢驗資料;
⒌ 外業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及野外檢核計算資料;
⒍ 數據加工處理中生成的文件(含磁碟文件)、資料和成果表;
⒎ GPS網展點圖;
⒏ 技術總結和成果檢查報告。
⑧ 怎麼利用gps定位系統測量土地面積
GPS測繪主要是根據天空的幾大衛星定位系統提供的定位信息,通過我們陸地上的接收機接收後進行解算求出當前點的坐標信息的過程。這是我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來的。流程的話很簡單,只要我們手上有GPS接收機和相關的操作軟體就可以採集數據進行GPS測量。
一是現場定位。在現場踏勘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免費的第三方軟體如小蜜蜂(BeeLineGPS)記錄坐標位置,與項目文檔對比。如果懷疑項目文檔坐標的真實性,還可把坐標直接輸入到谷歌地圖(Google Map)中來辨認位置的真實性。
二是測量距離。只要能測量任意點的坐標,計算距離也就簡單了。既可以把坐標信息輸入到谷歌地圖中,利用谷歌地圖提供的測距工具測量,也可以利用現成的公式來計算。
三是面積測量。涉及面積測量時,同樣可利用第三方軟體如(SurveyArea),在項目現場走一圈,即可自動計算出面積;
同樣也可利用小蜜蜂軟體記錄走一圈的軌跡文件,再把軌跡文件導入到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中,再來計算面積就簡單了。既然能夠通過軟體記錄軌跡,這種方法也可用來測量距離。
(8)gps點之記地質概要怎麼寫擴展閱讀:
土地面積小且不規則時,劃分成一些三角形,用海龍公式計算出每個銜接三角形的面積,再加起來。
大面積土地精確測量先分成小塊面積逐塊測量再加起來。
大面積土地粗略測量先繪成地圖,再在地圖上測量。
圖上測量方法:
將圖上需測面積的區域按邊界剪下並用精度高一點的天平(如0.01克)稱重,再將同一張圖上剪下的邊緣部分剪成面積規則的長方形,計算出面積後也稱重,按區域重量:
區域面積=邊緣部分重量:邊緣部分面積,即可計算出圖上區域的面積,再乘以比例尺即可。如無精度高一點的天平也可整圖粘到厚薄均勻的橡膠板上,用秤稱,按以上同樣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