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事地質公園

什麼事地質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2-06 22:26:07

⑴ 紅星火山地質公園的事件

5月18日,我踏上了去伊春的沃爾沃客車。哈爾濱到伊春的距離不是很遠,只有不到400公里(好象是360多公里),可是路不太好走,一路上只有幾十公里的高速公路(哈爾濱出了呼蘭後,到綏化的一段路),其餘的都是國道,還要進綏化、鐵力等地的城區,總之,不好走。
說到這,我又不得不比較了,相比之下,黑龍江的公路比遼寧要差得遠了。近幾年,我和LG去了遼寧的一些地方,開車走了沈陽——撫順線、沈陽——大連線、沈陽——錦州線、沈陽——四平線,全部都是高速公路,路面也不錯,我們五一去錦州時在附近走了一大圈,到了興城、葫蘆島等不大的城市,都有高速公路連接,下高速很快就可以進入市區,感覺很方便。可是黑龍江的狀況要差多了,近幾年我差不多走遍了黑龍江的地市,高速公路只有三條,即同江——三亞黑龍江段(同江 ——哈爾濱——雙城,其中集賢到同江還沒修,是國道),哈爾濱——牡丹江(只修到尚志,再後面就更亂了,有國道,有省級路,甚至鄉村路,不過現在正在修)、哈爾濱——大慶,還有一段是佳木斯到鶴崗60公里的高速公里,不過那是鶴崗集團修的。所以算下來,黑龍江連幾個主要的城市之間都不能實現高速公路相連,差距不言自明了。當然我對黑龍江高速公路的了解,只是基於我走過的這些,如果有遺漏或差錯,請多諒解。
去伊春,短短300多公里的路程跑了五個小時,雖然是大客車要注意安全,但也還是誇張了點。主要原因還是路況不好。哈爾濱去七台河、雞西,也只是走哈同(哈爾濱——同江)公路,到伊蘭後還要走200公里左右的國道。我是去年去的黑河,去的時候沒走公路,到了黑河後又從那裡去了五大連池,後來又到了北安,從北安回哈爾濱,路程不遠,同樣走了3個多小時,同樣是因為路況不好。
言歸正傳吧,我是18日晚上6點半到的伊春,LG和兩個朋友從雞西開車過去,路也不好,彎多且不封閉。由於這一次是別人幫著安排的,所以住宿和吃飯就沒有太多推薦了。
當晚我們住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局的招待所,條件一般,晚飯也是在招待所吃的,感覺當地特色的東西不多。19日上午我們去了紅星去看杜鵑花,這次出來也是朋友推薦看花才成行的。我們開了兩台車,到紅星大約走一個小時,到了之後還要往山裡走,都是鄉間土路了,88公里的路程開了一個半小時,路兩邊是無邊無際的森林,這里就是小興安嶺的一部分了,果然有林海的感覺。這里的杜鵑花也叫達達香,我去井岡山的時候記得那裡的杜鵑花叫映山紅,五一去秦皇島祖山的時候也看到杜鵑花(只是不知道小名叫什麼),果然這幾種杜鵑在顏色和形狀上會有所區別。伊春的杜鵑花還有一點出奇,就是它是長在火山岩上的,據說火山岩可能有上億年了,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么久遠,不過看到岩石上長出的樹和花,也覺得這應該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事。杜鵑花的面積不大也不算小,我們用了一個小時也就基本上走完了,其間都是木板鋪的路。照了幾張花的照片,供分享。看完花已經到中午12點了,就在公園門口的一家飯店吃了午飯,江魚還不錯,可是等的時間太長了,一直到2點才吃上飯,以至於我們到嘉蔭已經是5點多了,沒有看成恐龍博物館。
吃過飯,又用了一個半小時走完那段土路,然後往嘉蔭方向走。嘉蔭是黑龍江省的一個邊境小縣,據說縣里人口只有2萬多(我猜是城區人口吧)。上國道後用一個小時到了嘉蔭。嘉蔭給我們的感覺太好了。靜靜的小城,規劃得很好,整齊的街道、房子,綠化也很好,在那裡接待我們的就是管綠化的,在此也替他宣傳宣傳,真的很不錯。我們住的是財稅招待所,離黑龍江不過200米左右的距離,在房間可以看到江,這里的條件應該算很不錯了,尤其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城裡。晚上我們去了當地據說是去年才開業的東湖魚村,飯店環境很好,吃了當天從江里打上來的魚,還有山野菜,什麼廣東菜(不要以為是廣東的,是當地的一種山野菜,和蕨菜很象)、刺老芽、婆婆丁等,很有特點,味道也不錯,唯一感覺遺憾的是都咸。
吃過晚飯,我們沿著江邊走了走,江水很靜,供休閑的江堤不長,但修得很好。不知道為什麼,附近的水都有些紅色,類似鐵銹的顏色。但可以看出,水質很好,沒有污染。LG感慨說嘉蔭的建設比雞西的好多了。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我們看到的也不是全部。
由於20日我要返回哈爾濱,LG要返回雞西,所以我們不得不舍棄了嘉蔭很有名的恐龍博物館。20日一早就奔茅蘭溝了。從嘉蔭出來往伊春方向走,大約走40公里,從一個叫烏雲的地方下道,走了一個小時的土道,到了茅蘭溝。這里是國家地質公園,我們來的時候比較早(七八月份是人最多的時候),而且聽陪我們的人說,這里被個人承包了,從去年開始收費,所以當地人很少來了。
可能因為人少,我們的車被准許開進去,停在裡面的一個停車場。停車場旁邊有一個角度大約能達到80度的鐵樓梯,當然兩邊都有鐵鏈。樓梯有幾十米高吧,一位陪我們的大姐沒敢下,當然看著是挺嚇人的,不過有鐵鏈還算安全。這座垂直的樓梯對面是山,但在山前有兩塊高聳的大石頭,幾乎的樓梯一樣高,平地拔起,而且石頭上還有樹和花,神奇吧。下到底下,就是水了,過了一座浮橋,往右走是瀑布,往左走是植物園方向。這里的地方並不太大(我們只走到植物園的牌子那就往回返了,如果植物園裡面也不很大的話,那我的結論是成立的),我們先去了瀑布,雖然現在是五月,黑龍江省還處於枯水期,但瀑布比較壯觀,著實令近幾年很少看到象樣的水的我們激動了一把。
這里有兩大特色,一是橋多,雖然地方不大,可是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橋。有浮橋、獨木橋、石頭橋,各有特色,既可觀景,又可娛樂。二是植物種類多,各種山野菜這里都有,擺到飯店桌上的廣東菜這里到處都是,我們後悔沒帶個袋子好摘點回去。還有很多種中葯材,什麼接骨木、五味子等等(我的記性實在不好,忘了十之八九了),再有當然就是樹了。
由於趕時間的緣故,我們在這里停留了2個小時,出來後在大門口照了相就上路返回伊春了。
這次的旅遊時間有點緊,因為我們原來沒打算去嘉蔭的,是到了伊春,聽說這個季節茅蘭溝比五營國家公園好玩才臨時決定到嘉蔭和茅蘭溝去,去了之後真是慶幸,兩個都是好地方,很值得再去的,而且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地方。

⑵ 華鎣山石林旅遊區是屬於華鎣山大峽谷風景區的嗎華鎣山風景區和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又是怎麼回事呀跪求

華鎣山石林旅遊區是屬於華鎣山大峽谷風景區的嗎?不是,華鎣山石林回旅遊區是華鎣的。華鎣山大答峽谷風景區是鄰水的。
華鎣山風景區和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又是怎麼回事呀?這個就其實差不多了,呵呵。去華鎣山避暑可以哦,路上還有農家樂可以耍的,還比較便宜的。

⑶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規范地質公園建設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

地質遺跡保護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的一項重要職責。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根據黑龍江省地質遺跡的特點,認真履行職責,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並重的方針,積極推進地質公園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地質公園建設是保護地質遺跡和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推進地質公園建設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省地質公園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17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世界、國家、省三級地質公園管理體系,為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發展開拓了新的景點。同時將地學科普知識、融於觀光游樂之中,使過去傳統的旅遊解說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加強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強化對地質公園保護設施、科普設施及基礎設施建設,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開展地質公園能力建設,使黑龍江省各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保護能力逐步加強,地質遺跡得到很好保護。同時,為加強全省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並積極開展立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及《嘉蔭恐龍化石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使全省地質公園建設、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軌道,有效地規范和推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強化地質公園能力建設

為保證地質公園建設得到規范發展,省國土資源廳在編制完成「全省地質遺跡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各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並將其作為地質公園建設發展的依據和項目立項的前提,「規劃」的編制和執行,有效地推進了地質公園規范化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各地質公園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從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質公園先後建設保護棧道30餘千米,保護圍欄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設立說明牌、警示牌1000餘塊,完成災害護坡15千米,建造石階路30千米,建設和改造博物館6處,退耕還林還草10萬畝,並進一步開展了對園區環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環境6平方千米,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增強了地質公園的服務功能,對推進黑龍江省地質遺跡保護和旅遊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加強宣傳,推進區域旅遊經濟發展

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地方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當地就業能力和經濟的繁榮,目前,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質公園分布在省旅遊規劃的黃金線路上,已成為黑龍江省旅遊的重要景區。五大連池經過幾年建設,發展迅速,已成我國重要的地學科普基地和國家旅遊觀光勝地40佳,「5A」級旅遊景區。地質公園建設不僅使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有效地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目前,園區旅遊總收入已實現2.3億元,比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興安嶺石林地質公園已成為伊春林區振興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發展,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園區景點已達200餘處,開辟旅遊線路1.2萬米,形成了點線結合,遙相呼應的東、南、西、北、中五大景區。湯旺河區人民政府按照「依託石林、保護生態、發展旅遊、形成規模產業」的思路,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的發展,現年接待遊客能力已突破20萬人次,實現產值2億多元,拉動就業人數達1000餘人,造福了當地的百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地質公園的建設,使生態環境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在黑龍江省旅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⑷ 論旅遊地學、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一、旅遊地學的含義

概要地講、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為旅遊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它的含義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而日趨完整,1985年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將其含義列入會章第2條:「旅遊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旅遊資源調查、研究、規劃、開發與保護工作服務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在1991年陳安澤、盧雲亭等著的《旅遊地學概論》中,又提出了一個層次更深定義:「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它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療康樂與地球表層物質組成、結構及能量遷移、變化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它包括了地質和地理兩種旅遊環境。因此,旅遊地學又是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門邊緣學科的總稱」。在即將出版的《旅遊地學大辭典》中,又將旅遊地學的定義進行了擴展及細化,即「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與旅遊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包括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個分支。旅遊地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並吸收其他學科(美學、環境科學、景觀科學和旅遊學等)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旅遊業中的各類問題:①主要研究構成旅遊業的客體要素——旅遊資源。重點研究自然旅遊資源,探討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規律、美學價值、科學價值、科學普及教育價值、旅遊開發價值、保護方法、區域及景區旅遊規劃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觀資源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古建築、古文化遺址、石窟、園林的地質條件、環境因素等。②還研究旅遊業的主體要素——旅遊客源市場,如遊客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因地理、氣候因素產生的變化等。③研究旅遊業的媒體要素——旅遊接待設施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旅遊道路,建築物的選址、選線,地基穩定性評價,休療地的各種地學背景場(放射性、磁、電、微量元素、負氧離子……)。④還重點研究地質公園建設、科學旅遊產品打造、旅遊科學解說體系建立等。旅遊地學是全方位地為中國走向科學旅遊時代服務的學科」。

二、旅遊地學產生的背景

從研究學科發展史獲得的經驗看,一門學科的誕生主要取決兩大因素:①社會的需求是產生新學科的原動力,是促使新學科建立的發動機,是客觀因素,或稱之為外在因素;②學科自身向外擴展的需要,是產生新學科的依據,是促使新學科發展的內在因素。這兩種因素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個特定歷史階段才能出現,是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的,旅遊地學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和人們的創造性,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大發展和旅遊業的空前繁榮。而旅遊業是一個需要各個學科的支持才能健康發展的行業,旅遊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資源支撐,尤其需要山水景觀自然美學資源的支撐,而地學在提供自然景觀資源方面佔有絕對優勢,社會的需求推動著地學為旅遊服務,推動著旅遊地學的誕生。是改革開放促使大批地學家走向了為旅遊服務的大潮中,在為旅遊服務中,使地學工作者認識到古老的地球科學蘊涵著向外擴展的無限活力,旅遊業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富理論和工作方法,一經和旅遊的需求相結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門地學與旅遊相交叉的學科「旅遊地學」便應運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學理論和方法為創立旅遊地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地學理論的支撐,憑空創造一門新學科是絕不可能的。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學要想煥發青春,必須大力向邊際擴張,必須與其他科學相雜交,而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地學的理論與方法,才是創立旅遊地學新學科的依據和內因。眾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國尚不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不存在產生旅遊地學的社會條件。歸根結底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到來,才使這兩種因素有機的會合在一起,旅遊地學是歷史發展到新階段的產兒。

三、旅遊地學為促進中國地質公園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地學公園的概念是在地學家為旅遊服務中產生的,並在1985年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在向國務院「關於開發旅遊事業中要加強地學調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議」中正式提出。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還多次向地礦部領導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建議,但都因時機不成熟而被擱置。直到1999年國土資源部在山東威海召開「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陳安澤作為特邀專家在會上作報告時再次提出建立地質公園問題,並傳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歐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計劃。由於國內外建立地質公園的形勢已經成熟,大會接受了這個提議,這次會議在建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體繫上起到了關鍵作用。2000年春國土資源部正式決定在全國開展地質公園申報工作,並於當年評審通過了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11處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地學研究會組織專家為地質公園的申報、評審、開園條件、規劃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並組織領導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為地質公園科學規劃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樹立了範例。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又對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類型劃分、評價准則、保護辦法、對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包括公園主副碑、地質博物館、地質科普電影館、地質景區景點景物解說牌、地質公園科學研究、地質公園科學普及活動、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地質公園叢書等)、信息網路建設、管理體制、旅遊設施、經費籌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規章、辦法、技術要求等。總之,旅遊地學倡導了中國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為其准備了理論基礎,准備了一整套完備的工作方法,特別是培養和准備了一大批地質公園人才,從而保證了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2009年研究會還提出了改革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批准辦法的建議,並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實行。今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時間由一年一次改為二年一次,將申報批准一次完成改為:①申報評審通過取得建設資格;②按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標准進行建設(為期三年);③經實地考核達到驗收標准後方可批准成為國家地質公園,三步走的辦法。從此中國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新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世界地質公園22處,國家地質公園139處(含中國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另有44處已取得建設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建立省級地質公園100餘處。我國台灣還建立了村級地質公園,一個地質門類齊全、管理等級有序、分布寬廣的中國地質公園體系已初步建立。旅遊地學已經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創立作出巨大貢獻,並將繼續為中國地質公園強化管理、提高質量、穩步向「四化」(規模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進軍中作出新貢獻。

四、旅遊地學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旅遊地學和中國旅遊產業幾乎是同時成長起來的,在眾多為促進中國旅遊業成長壯大而服務的學科中,旅遊地學是走在最前列,旅遊地學理論、旅遊地學組織、旅遊地學家為中國旅遊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巨大貢獻。

1.旅遊地學組織的貢獻

旅遊地學組織是團結旅遊地學家的紐帶和溝通政府旅遊管理機構和其他旅遊團體的橋梁,是旅遊地學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務於旅遊業的堅實平台。中國旅遊地學組織的最大貢獻是把整個旅遊地學界團結在一起,甚至團結了中國為旅遊服務其他界別的中堅力量,用學術交流的方式,探討中國旅遊業各個發展階段遇到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際工作方法問題,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開拓總結了一整套理論和方法,為各級政府發展、管理、規劃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咨詢。中國旅遊業的創立、發展、壯大與旅遊地學組織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的方針,成立25年來共召開了24屆學術年會和若干專題研討會,每次會議都堅持召開一個促進會議東道主省、市、縣的旅遊業發展戰略研討會,組織與會專家對當地旅遊業的產業類型定位,市場定位、旅遊產品定位、旅遊資源評價、市場營銷策略以及旅遊人才培養,旅遊科普等提出系統意見和建議。每個承辦縣市的旅遊業都得到國家級旅遊地學專家的會診,每次年會之後其旅遊業都能獲得日新月異的發展,如河南雲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寧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遊業的大轉變、大發展就是最好的實例。

2.旅遊地學理論和旅遊地學家的貢獻

正如偉大的革命家所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旅遊地學理論在指導旅遊業發展上功不可沒。《旅遊地學》學科是中國人創立的,是中國旅遊地學界和旅遊界同仁共同創立的,不是個別人的個人行為。在中國旅遊地學學科創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開拓者有吳傳鈞、陳傳康、郭來喜、盧雲亭、楊冠雄、謝凝高、蘇文才、宋立夫、尹澤生、郭康、王清廉、周進步、吳勝明、辛建榮等;地質界同時起步,其開拓者有殷維漢、陳安澤、李維信、張爾匡、陳茂勛、馬恆瑋、付中平、陶奎元、殷繼成、王功恰、陳詩才、吳承基等;而支持旅遊地學發展的領導與科學家有孫大光、夏國治、孫文盛、壽嘉華、杜一力、趙遜、姜建軍、黃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棟、陳夢雄、沈其韓、翟裕生、張宗祜、盧耀如、趙鵬大、肖序常、戎嘉余、劉嘉麒等;值得說明的是在旅遊地學發展中成長起來一大批中青年旅遊地學家、他們是保繼剛、彭德成、吳必虎、田明中、彭華、俞孔堅、楊穎瑜、劉峰、嚴國泰、許學工、鄢志武、楊振之、郭福生、范曉、何銀武、王衍用、王雷亭、張忠慧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較為完整的旅遊地學理論和指導旅遊業發展、地質公園建設及風景區建設等一系列法規、標准、指南、辦法等,對中國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遊地學家除在理論、政策、方略上對中國旅遊業作出重大貢獻外,更重要的是在旅遊實踐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筆者所知,第一個全國旅遊規劃、絕大部分省級旅遊規劃、大部分區域旅遊規劃、眾多的旅遊專項規劃、景區規劃、全國的地質公園的申報書、綜合研究報告、公園規劃都是旅遊地學家主持編制的。直到現在旅遊地學家仍是旅遊規劃、景觀設計、各種旅遊產品規劃的中堅力量,中國旅遊業的半邊天空是靠旅遊地學家支撐的。

五、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辭海中的定義如下:設在路邊用以記載里數的標志。常比喻在歷史進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重大事件。據此,筆者提出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在中國地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斷,以供商榷。

1.從理論上提出了新的地質資源觀

地質資源在過去系指礦產資源,它包括金屬、非金屬和油氣等燃料礦產,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礦產有經濟開發價值,在利用它們時必須從地下挖掘出來,或加以提煉,或進行特殊加工處理。因開采和提煉礦產往往會遺留下許多廢渣、廢氣和廢水,造成環境污染,治理廢舊礦山環境消除礦業污染要化去巨大代價。旅遊地學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證了一種新的地質資源觀,即地質景觀資源。認為在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奇峰、異洞、秀水、特殊石景、構造形跡、古生物遺存、甚至地質災害遺跡大多具有資源的性質和經濟開發價值。地質景觀是極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建立地質公園的基礎。對地質景觀資源進行系統分類、建立評價體系,制訂規劃、利用科學解說的方案和保護措施,成為旅遊地學研究的核心內容。致使許多過去認為沒有成礦價值的所謂「窮山惡水」成了可供人們觀賞游憇、休閑康樂、求知求美的珍貴資源。在利用地質景觀資源時,既不必移動他們位置,又不必改變他們原來的物理化學性質,只需設立必要的游賞設施,即可成為旅遊勝地,而且可以永續利用,被形容為「永遠開不完的金礦」。新的地景資源觀,是旅遊地學的一大貢獻。

2.從實踐上大大擴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地質工作歷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質景觀資源(地質遺跡)列入地質調查項目,第一次把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管理列入國土資源部工作任務。地質工作除了尋找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礦產資源外,擴展到可以尋找評價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地質景觀旅遊資源,使國土地質工作更加全面地為滿足國家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是地學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學知識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遊地學把傳播地球科學知識作為研究重點,地質公園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列為必須完成的任務,明確規定地質公園必須建設完善的科學解說設施。必須進行科學研究,並把研究成果轉換為科普讀物,一座地質公園就是一處普及地球科學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已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127處,建成地質科普基地187處,設立地質景點景物解說牌2.1萬個,出版各種地學科普讀物500種500多萬冊,舉辦科普活動、學術會議585次,向進入地質公園的11億人次遊人普及了地學知識。這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規模最大,普及面最廣的地球科學知識普及活動,而且這個活動將持續開展下去,這在地質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4.找到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之路

有人認為一門科學能否發展,主要取決於科學工作者,而事實證明任何一門學科只有深深紮根於公眾之中,才能持續發展。旅遊地學的建立特別是地質公園的出現,把深奧的地學知識,空前地介紹到公眾之中,已逐步成為公眾遊山玩水的重要話題,探尋山水景觀之由來,尋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奧秘,已成21世紀知識青年的需求,許多年青人因受地質景觀知識的影響而立志報告地質院校,旅遊地學、地質公園開拓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

5.旅遊地學、地質公園已成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支柱

旅遊地學理論已成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和成為引導中國旅遊業邁入科學旅遊時代的主要因素,地質公園的出現已成為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重要標志。旅遊地學工作者是支撐中國旅遊規劃、旅遊產品設計、提供旅遊政策咨詢的中堅力量,地學在為旅遊業服務中走在了所有學科的前列,已成發展中國旅遊的支柱。

綜上所述,旅遊地學和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地學界的大事,是地學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標志和里程碑,是中國園林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旅遊地學是在中國旅遊業蓬勃興起的大潮中興起的,是在旅遊業持續發展中成長的,是全體地學界為旅遊服務的產物,是歷史機遇的產兒。雖然走過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亟待發展和完善。回顧25年成績可喜,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前途光明。

參考文獻

[1]陳安澤,盧雲亭,等.旅遊地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陳安澤.旅遊地學的誕生及其面臨的任務.見:旅遊學刊增刊.旅遊學刊增刊雜志社,1988

[3]陳安澤.旅遊地學在旅遊業發展中前進.見:中國區域地質增刊.中國區域地質編輯部,1994

[4]陳安澤.開拓創新旅遊地學20年——為紀念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而作.旅遊學刊,2006,4(21):71~77

[5]陳安澤.中國地質景觀論.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10~144

[6]陳安澤.論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7]陳安澤,姜建軍,李明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現狀與展望.見:旅遊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⑸ 有一種美景叫火山地質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每一座火山都有一個故事。故事很宏大,關於地球的滄桑巨變;故事很美麗,關於自然的美輪美奐;故事也很溫情,關於火山所滋養的民族、文化和信仰。
在火山地質公園,可以欣賞自然景觀、普及火山知識、感受火山文化,火山地質是了解火山的一個重要窗口。走進火山地質公園聽火山的故事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火山地質遺跡眾多,類型多樣,先後建立的火山地質公園各具特色。以火山地質公園為主體的火山遺跡保護與科普的模式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地球的「最美傷疤」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地殼之下的100千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其溫度可高達800℃到1200℃,冷凝後即成岩石。火山噴發時伴有大量氣體、灰塵和岩石碎塊,這些碎屑物和溢出的岩漿逐漸堆積成山,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蘊藏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令人崇敬,讓人生畏。火山噴發時,首先是氣體把上覆的岩層爆破,造成高起的環形火口垣。於是火山口便成為封閉式的漏斗狀窪地,內壁陡峭,中央低陷,口內因積水就形成了火山口湖。與平地湖不同,火山湖較少支流注水入湖,因此雜質較少,加上湖內礦物豐富,較少受到污染,湖水更為清澈碧綠。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了解火山,可以了解形成火山活動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其演化歷史、空間分布規律,可以了解地球滄桑演化的進程。火山是見證地球滄桑的「史書」,是地球的「最美傷疤」。

⑹ 記一位勤奮好學的同學 暑假裡的二三事 風景優美的地質公園的寫作對象,范圍,重點分別是什麼

《記一位勤奮好學的同學》對象:同學 范圍:一位 重點:勤奮好學
《暑假版里的二三權事》 對象:暑假 范圍:二三 重點:事
《風景優美的地質公園》 對象:公園 范圍:地質 重點:風景優美
我們老師今天剛分析的,絕對正確,求樓主給分啊~

⑺ 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和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回事嗎 我在地圖上怎麼搜到了兩個地方

不是一回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在江蘇,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在河南

⑻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⑼ 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與石花洞景區是一回事嗎

石花洞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距市區50公里。石花洞又名潛真洞、石佛回洞,是中國四大名洞之一答。石花洞風景區是華北地區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被專家評價為中國罕見的多層洞、岩溶景觀最豐富的溶洞。石花洞以天然形成的石花得名,石花形式繁多,異彩紛呈,數量龐大,為國內洞穴之最。石花洞的總體特徵是洞體多層多支,從上到下共7層,每層景觀各不相同,分人文趣味層、探奇觀賞層等,被譽為「北京的地下明珠」。其中由月奶石形成的「石蓮花」,由540餘片石鍾乳組成的高10米、長18米的石幔,以及石旗、雙彩石盾、龍宮雙柱等景觀都是中外洞穴岩溶景觀精品。石花洞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
http://www.fshtour.com.cn/detail/dwjj.aspx?ServiceId=3&SerUserId=10

滿意么,記得加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