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廬山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1. 我國廬山的成因
廬山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誕生地。1931年中國著 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到廬山進行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了廬 山及其附近存在著大量冰川沉積物及冰川遺跡地貌,隨之對 廬山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並於1933年發表了《揚子江流域 之第四紀冰期》。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大陸東部首次發 現的第四紀冰川。廬山特別發育的伸展構造,形成了廬山變 質核雜岩構造和斷塊山。廬山處在華南揚子地塊北端,侏羅 紀至早第三紀,大陸地殼處於強烈的伸展狀態,大規模陸殼 重熔型花崗岩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 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處於盆嶺構造的發展階段。 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廬山便形成了現 今斷塊山形態。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 構造和變質核雜岩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徵。 廬山獨特的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新構造運動使廬山形成了 斷塊山構造,斷崖地貌景觀在山體四周到處可見,尤其是東 西兩側,這是山體構造上升的體現。廬山山頂相對平緩,古 剝蝕面表現明顯。廬山進入更新世後,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活 動。受第四紀侵蝕作用,全山又出現了許多冰斗、冰窖、U 型谷、冰坎、冰階、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蝕地貌景觀。
2. 廬山是怎樣形成的
廬山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誕生地。1931年中國著 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到廬山進行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了廬 山及其附近存在著大量冰川沉積物及冰川遺跡地貌,隨之對 廬山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並於1933年發表了《揚子江流域 之第四紀冰期》。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大陸東部首次發 現的第四紀冰川。廬山特別發育的伸展構造,形成了廬山變 質核雜岩構造和斷塊山。廬山處在華南揚子地塊北端,侏羅 紀至早第三紀,大陸地殼處於強烈的伸展狀態,大規模陸殼 重熔型花崗岩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 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處於盆嶺構造的發展階段。 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廬山便形成了現 今斷塊山形態。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 構造和變質核雜岩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徵。 廬山獨特的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新構造運動使廬山形成了 斷塊山構造,斷崖地貌景觀在山體四周到處可見,尤其是東 西兩側,這是山體構造上升的體現。廬山山頂相對平緩,古 剝蝕面表現明顯。廬山進入更新世後,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活 動。受第四紀侵蝕作用,全山又出現了許多冰斗、冰窖、U 型谷、冰坎、冰階、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蝕地貌景觀。
3. 江西九江的地質結構
11月26日8時49分,在江西九江、瑞昌間(北緯29.7度,東經115.7度)發生5.7級地震。記者在第一時間電話連線了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本剛。以下為連線實錄。
記者:請您給我們談一談江西九江的地質情況是什麼樣?
周本剛:從整體上看,江西這塊和湖北,以及湖南北部這塊,在中國大陸來說,都是地震活動相對比較偏低的,有一些大的地震也是中強地震為主。所以就這次這個地方的具體地震來說,它的構造情況基本上是發生在隆起和凹陷交界的部位,這次發生在瑞昌和九江之間,是九嶺山的隆起。在湖南和江西之間有一個隆起,是九嶺山隆起的東部,接近邊界帶附近,隆起的東面是鄱陽湖凹陷,地震發生在邊界附近,但靠近瑞昌,靠在這個隆起上。可能這點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差異性大一點。歷史上在九江附近也發生過1911年的5級地震,以及九嶺山以南,晉安1361年發生5.5級地震。公元319年在晉安西邊也發生了5.5級地震。
所以從總體來看,這種地震是中等強度的地震,就是中強震。這次地震我們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是5.7級,美國USGS(地質調查局)給的震級是5.5級,有一定的差別,但大體是基本一致的。
記者:您覺得發生這次比較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周本剛:主要原因就是隆起和凹陷大范圍之內差異性的活動。
記者:我們知道,大慶5月份也發生了地震,江西是屬於比較少發生地震的地區,
周本剛:這個東西從宏觀上還不好說。因為江西在歷史上,從總體上看地震活動比較低或者是比較微弱的地區,5.7級相對西部來說也是一個小地震,對江西來說就算大地震了。歷史上在江西境內也發生過5.5級以上地震多次,比如說在鄱陽湖的東北邊也發生過。在尋烏南面也發生過比較大的地震。所以很難說,從這一個地震說明進入地震活躍期了,還不好說,還要看進一步的趨勢來進行判斷,要進一步看監測結果。
記者:剛才您談的是九江這邊的情況,湖北武漢的情況能介紹一下嗎?
周本剛:湖北武漢這塊的情況,實際上這塊地震還是比較低的,不是活躍地區。武
漢市周圍歷史上沒有發生五級以上的地震。實際上這些地震相對活躍的地方是在更北的地方,是在霍山那塊。基本上武漢的地震活動也是不高的,歷史上在它的西邊發生過一些五級以上的地震,那是很早的記錄,在天門、仙桃那塊,發生在一四幾幾年,一六幾幾年,17世紀、15世紀,發生過那種五級的地震,武漢周邊基本上沒有5級以上地震發生。
記者:這次武漢應該算是受到江西震中的影響。
周本剛:你說的很對,因為像5.7級地震是有一定的影響范圍,甚至長沙都有震感。
記者:我們看到很多地方的網友,比如江蘇、安徽的網友都反映說感覺到了地震,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地震波及范圍這么廣泛?包括杭州方面都有人反映有震感。
周本剛:有震感,根據統計是有這么大的范圍的,像這種地方中強地震震源不是太深,震源淺一些,現在深度確切的數據沒有出來,美國USGS(地質調查局)給的結果是十公里。這個深度相對比較淺,這樣的話震源越淺,影響范圍可能會越大一點。加上在東部地區,像武漢、長沙、九江這種地方,不是岩石地區,像武漢是長江邊上,兩岸震感相對來說會比較明顯,同等地質影響下,是這樣的。
記者:您覺得餘震還會持續發生嗎?
周本剛:下午已經發生了4.8級的餘震。但是這種餘震究竟是什麼樣的形勢,這要看現場的勘探,因為地震局應急部門已經啟動了,現場都有臨時台站在那兒監測地質活動趨勢。
4. 廬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版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權出水面受到銼磨,後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
廬山地處江南台背斜與下楊子坳隱的交接帶,區內地層除三疊紀外均有系統的出露,構造明顯,展現出地殼演化的主要過程。
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形跡明顯。主要有北東向華夏式構造和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構造。許許多多的斷裂構造,形成眾多的山峰。廬山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斷塊山,當廬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鄱陽盆地進一步發展,繼而形成鄱陽湖。
5. 廬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廬山簡介:
廬山,又抄名叫做匡山或者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經緯度是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之間。
東邊依偎婺源、鄱陽湖,南邊靠近滕王閣,西邊鄰近京九鐵路大通脈,北面好像枕在滔滔長江上。廬山全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峰是漢陽峰,總海拔1474米。
(5)東廬山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擴展閱讀:
廬山的旅遊景點中最具有名的就要是三疊泉瀑布了李白曾經在《望廬山瀑布》中寫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描寫三疊泉瀑布的壯麗景象。
因為三疊泉瀑布的水從大月山流出,緩慢淌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飛瀉到第二級大磐石,再稍做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磐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
雖然三疊泉現在名聲最為顯赫,但實際上卻是廬山眾多瀑布中被發現得比較晚的,直至宋紹熙二年才被一個砍樵人發現。
據說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前往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曾感嘆道:「自聞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濺雷噴雪,發夢寐也。」
6. 廬山是如何形成的
廬山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誕生地。1931年中國著
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到廬山進行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了廬
山及其附近存在著大量冰川沉積物及冰川遺跡地貌,隨之對
廬山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並於1933年發表了《揚子江流域
之第四紀冰期》。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大陸東部首次發
現的第四紀冰川。廬山特別發育的伸展構造,形成了廬山變
質核雜岩構造和斷塊山。廬山處在華南揚子地塊北端,侏羅
紀至早第三紀,大陸地殼處於強烈的伸展狀態,大規模陸殼
重熔型花崗岩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
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處於盆嶺構造的發展階段。
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廬山便形成了現
今斷塊山形態。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
構造和變質核雜岩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徵。
廬山獨特的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新構造運動使廬山形成了
斷塊山構造,斷崖地貌景觀在山體四周到處可見,尤其是東
西兩側,這是山體構造上升的體現。廬山山頂相對平緩,古
剝蝕面表現明顯。廬山進入更新世後,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活
動。受第四紀侵蝕作用,全山又出現了許多冰斗、冰窖、U
型谷、冰坎、冰階、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蝕地貌景觀。
7. 廬山的成因是什麼
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具有世界矚目的豐富的地學景觀。
廬山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誕生地。1931年中國著
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到廬山進行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了廬
山及其附近存在著大量冰川沉積物及冰川遺跡地貌,隨之對
廬山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並於1933年發表了《揚子江流域
之第四紀冰期》。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大陸東部首次發
現的第四紀冰川。廬山特別發育的伸展構造,形成了廬山變
質核雜岩構造和斷塊山。廬山處在華南揚子地塊北端,侏羅
紀至早第三紀,大陸地殼處於強烈的伸展狀態,大規模陸殼
重熔型花崗岩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
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處於盆嶺構造的發展階段。
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廬山便形成了現
今斷塊山形態。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
構造和變質核雜岩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徵。
廬山獨特的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新構造運動使廬山形成了
斷塊山構造,斷崖地貌景觀在山體四周到處可見,尤其是東
西兩側,這是山體構造上升的體現。廬山山頂相對平緩,古
剝蝕面表現明顯。廬山進入更新世後,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活
動。受第四紀侵蝕作用,全山又出現了許多冰斗、冰窖、U
型谷、冰坎、冰階、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蝕地貌景觀。構造運
動作用與冰蝕作用兩種作用的疊加使廬山更顯得雄峻奇險。
中國古代詩人蘇東坡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種寫照。
8. 廬山的資料
廬山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廬山的地圖位置
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位於九江縣以南,星子縣以西。它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 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度1,200~1,400米。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4,836呎),山勢雄偉。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6~8世紀又為道家、詩人、學者駐地,寺廟道觀遍布。勝跡有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1.9℃,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氣郁結,雲海彌漫,年平均霧日190天,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稱。山中牯嶺,又名牯牛嶺,以有大塊岩石狀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緒年間先後為英、法、美等國強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現興建療養院、休養所等多處。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中國江西省廬山的一條步道
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世界遺產--我國第一處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9. 有關廬山的資料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聳立在播陽湖與長江之濱.以雄,奇,險,秀聞名.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3月又被批准為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廬山長約29公里,寬約16公里,景區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汗陽峰海拔1474米,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廬山市我們存留第四紀冰川遺跡最典型,最集中的山體,系"地壘式斷塊山",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奇特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以峰崖峽谷,飛瀑清泉,雲霧奇觀,廟宇碑刻等為特色,風景如畫,一年四季皆可游.
廬山古稱"匡廬"相傳周朝有匡氏兄弟上山修道,結廬居住,由此得名.廬山得秀麗吸引了歷代名人,李白,蘇東坡,白居易,陶淵明,范仲淹,王安石,陸游,岳飛,文天祥....等在此都留有名篇佳句.蔣介石以此地為"夏都",毛澤東三上廬山主持國中央三次令人矚目的會議,還揮有"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籠蔥四百旋"等氣勢豪邁的詩句.
廬山在古代就是中國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書院創建於公元940年,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公元384年唐代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倡導"彌陀凈土法門"為凈土宗始地,信徒廣泛,佛經傳至日本,印度等地,在國外影響很大.
近代廬山始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有美,英,法,俄,德,日等18國建築風格的別墅600餘棟,現保存完好,故有"世界之村"之說,"萬國之山"之稱.
廬山悠久的歷史產生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作為世界遺產:
中文名稱:廬山國家公園
英文名稱:Lushan National Park
編號:200-015
廬山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是座地壘式斷塊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廬山區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山體總面積3O2平方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布有許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廬山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自然與文化積淀非常深厚。白鹿洞書院歷史悠久, 以其深遠的學術文化底蘊而影響著一代代的學子。
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產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本區地質構造復雜,形跡明顯。廬山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北部以扭曲構造為主要特徵,形成了一系列秀麗的嶺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由一系列的斷層崖,形成雄偉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門澗等。山地中分布著寬谷和峽谷,外圍則發育著階地和谷階。山上和山麓地帶都存在著古地面。在廬山與長江的交接地帶、鄱陽湖的形成與擴張、塑造出一系列獨特的湖濱地貌,與之相連,長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變,湖洲交錯的鄱陽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種地貌的匯集,表現出極高的地理地質科學價值與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其景點主要包括五老峰、三疊泉、含鄱口、蘆林湖、大天池、花徑、如琴湖、錦綉谷、仙人洞、小天池等。
廬山早有「神仙之廬」的傳說,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雲霧彌漫。廬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年降水量可達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則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廬山的年平均霧日多達191天,彌漫的雲氣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良好適宜的自然條件,使廬山植被豐富,呈垂直地帶性分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廬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我國7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在人文方面,廬山也具有較高的價值。晉代高僧慧遠(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凈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公元5世紀,南朝道士陸修靜在廬山開創道教南天師派。唐代馬祖道在山上開創佛叫臨濟宗和溈仰宗,影響極大。到宋代,廬山有寺廟多達361座。明清以後,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廬山建堂傳教。經過1600年的發展,廬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見現象。
創建於公元940年的廬山白鹿洞書院,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是我國宋代最高學府之一,與當時的睢陽、石鼓、嶽麓書院齊名,合稱「天下四大書院」。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師、教育大師朱熹,曾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准則,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響。白鹿洞書院經歷了從唐末的興建到南宋的興盛以及明清時期的衰敗和復甦,往日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再,不過其深邃的思想內涵仍然在影響著後輩,而其濃厚的文化底蘊也使廬山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文化名山、教育名山。
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