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地質問題有哪些
1. 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生態問題:森林破壞嚴重 土地資源喪失淡水資源緊缺生物種消失人口激增大氣質量惡化森林破壞嚴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森林破壞降低了陸地植被的儲碳容量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導致土地資源喪失中國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受到污染水資源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森林破壞的後果-物種的滅絕近代中國人口激增-增加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氣質量惡化中國生態問題: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荒漠化擴大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危機氣溫呈上升趨勢
2. 地質-生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主要發展趨勢
一、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體系的形成
國際上現階段地質-生態學研究與環境地質研究有相當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經逐步體現出其研究特色,並有逐漸強化地質生態研究的發展趨勢。但到目前為止相關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還不能認為系統的地質生態學作為獨立學科已經建立。許多理論問題和應用技術方法尚不夠完善。由於社會需要的推動,地質-生態學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發展方向,正在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和活躍點,但其內涵和研究范疇還沒有形成廣泛共識,地質生態指示性指標的研究、多目標的評價技術方法、地質生態設計與治理系統工程技術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雖然地質-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尚未成立,但作為一種學科交叉現象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來能否產生獨立的地質生態學科,取決於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廣泛認可的學科定位。但無論形成獨立學科,還是保持學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論基礎、研究范疇取得一定的共識,否則又會出現如同環境地質學形成後的「廣義」概念與「狹義」概念的爭論,難以在學科認同上統一。因此,需要對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學科體系進行研究和討論。
盧耀如先生將地質-生態環境的研究方向根據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幾個方向:
綜合性研究方向:該方向主要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演變,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與不利這兩方面的條件與因素的基礎上,密切結合人類活動影響與工程效應,而加以綜合的研究,這是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最基本的准則與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種災害的發生與發展,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效應,這樣,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
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對地球這一生態系統的演化與起源還不很了解,所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別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這對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與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徑。
石建省認為,地質-生態學的系統發展應考慮在如下幾個方面推進:基礎地質-生態學理論研究、區域地質-生態學與比較地質-生態學研究、實驗地質-生態學研究、專門地質-生態學(脆弱帶地質-生態學、農業地質-生態學、城市地質-生態學等)研究、地質-生態經濟與規劃研究、地質-生態系統控制研究與工程實踐。
二、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相互關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態三大要素(三個子系統)的存在形式、利用現狀、形成演化規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是地質-生態研究的主要對象。但目前對地質要素的生態意義和生態保護的地質依據都缺乏系統和科學的認識。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應是地質-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以地下水為例,以往的水文地質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來源、運移演化規律,地質-生態學研究則要探討水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即「生態水位」的問題。「生態水位」是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區間,高於這個水位區間上限臨界值,地表土壤就會發生鹽漬化,低於這個水位區間下限臨界值,就很容易觸發沙漠化。但這一水位區間又是一個復雜要素集合的函數,同時是一個時空動態變化的函數,它受到地質結構、地貌單元、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植物種群特性、人為影響程度等的影響,需要進行系統相應分析。
三、地質一生態指標體系研究
脆弱性判別的實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學的指標體系對脆弱地質生態環境進行結構表述的基礎上的。指標體系選取指標的原則是以最少指標達到完整描述系統特徵的目的,既要謀求科學性原則、完備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大致需要如圖10-3的步驟。
圖10-3地質-生態指標體系的選取過程
地質-生態指示性指標體系的篩選是進行地質-生態分析的基礎和關鍵,也是目前研究較少,需要予以重視的主要方面。國外曾經組織過國際間合作計劃,集中探討了為多目標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地質指示指標」篩選問題,並認真分析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在他們的初步成果中,提出如下地質指示指標:珊瑚化學和生長方式、沙漠表面結皮和裂縫、沙丘的形成和再活動、塵暴的規模/延時和發生頻率、地表凍融作用、冰川波動、地下水水質、非飽和帶地下水化學、地下水位、岩溶作用、湖泊水位和鹽度、相對海平面、堆積物層序和成分、地震、海岸線位置、邊坡失穩(滑坡)、土壤和堆積物侵蝕、土壤質量、溪流、水流、通道形態、水流堆積的存儲和運載、地下溫度體系、表層轉運、地表水水質、火山活動、濕地的擴張/結構和水文學、風力侵蝕,並且認為一些其他指標也應考慮在內,如:地磁場及其他地球物理參數、岩石應力狀態、岩石風化、岩石-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粘土膨脹、地表過火、湖泊/海洋堆積物的放氣作用、非可再生資源指標等。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鑒,但它的目的和對象與本文所要討論的並不一致,尚需進一步研究總結。
四、尺度問題和時空演化研究(古地質-生態學研究)
由於地質-生態系統的復雜動態特徵,在研究中必須注意其尺度效應,重視時空演化分析,加強對古地質-生態特徵的研究,用地質歷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們目前的地質-生態狀況。
1.尺度效應問題
自然過程和人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尺度內發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現和描述的特徵具有明顯差異,描述其特徵的指標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須注意尺度問題。在上述分析中(見表10-1),曾論述過在不同區域尺度上控制地質-生態脆弱性的主導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區域范圍內,主導要素是大地構造單元,而在局部區域范圍內,主導因素可能是氣候條件和地貌單元等。同樣,由於幾十年來地質-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其時間尺度的對比也應高度重視,把不同年代的資料混合起來作為現狀分析是不科學的。
2.時空演化研究方法
動態復雜系統的研究,要立足於幾個基本觀點:系統的觀點,綜合的觀點,信息的觀點。採取如下策略:
「以靜表動」:抓住時空演變中有限個特徵時期的靜態狀態,達到系統描述其動態特徵的目的;
「由點到面」:突出深入研究空間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帶動作用的若干個點上的特徵,來刻劃面上的輪廓和規律;
「將古論今」:通過系統研究地質時期的地質-生態演化,認識當前所處演化階段,推測其自然發展趨勢,結合人為影響的強度,預測系統的變化趨勢;
「時空融合」:將時間上的認識和空間上的認識集合起來,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時空總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主導研究方法包括:實驗、監測、調查與3S技術相結合。
3.古地質-生態分析的重要性
「將古論今」是地質-生態研究的重要手段。由於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地質演化過程的階段性表現,其今後發展趨勢必然首先受制於地質演化規律,我們對現今地質-生態系統的認識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難形成時間序列,從而建立演化規律的認識。因此,開展古地質-生態研究顯得格外重要。
五、脆弱帶地質-生態系統研究
對地質-生態環境的認識是復雜的系統科學問題,涉及具有動態結構的多維信息體,尤其是脆弱地質生態環境的敏感性特徵,決定了需要對多因素關系及其易變性進行研究,這種多因素關系構成「鏈式」結構,一種因素的變化可以觸發相關聯的其他因素發生變化,並且具有明顯的臨界值。認識地質生態環境的復雜性、「鏈狀」關聯結構是對其特徵進行表述的重要前提。
確定描述這些內容的指標體系、分類標准、參數獲取方法和精度控制要求是重要的前期工作,需要專門開展研究。趙躍龍認為,脆弱生態環境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又分為地質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氣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人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產生的影響。但這些因素的脆弱表現和具體指標,特別是地質脆弱因子的表述研究的還十分不足。
對脆弱地質-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的關鍵是脆弱性判別。這種判別體現在不同空間和時間尺度上,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單指標脆弱性判別一般適用於小的空間尺度和比較具體的服務目標,而綜合脆弱性判別主要適用於較大空間尺度和多目標綜合需要的判別,如脆弱地質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影響程度的判別。
六、地質-生態系統評價方法模型
1.地質-生態系統研究步驟
從研究階段和程序上看,地質-生態系統研究的步驟見表10-2。
表10-2地質-生態工作劃分與工作方法
2.地質-生態研究的方法體系
在地質-生態研究中,除了需要把3S技術與傳統工作方法有機結合,大規模採用野外原位測試快速取得信息等技術支撐條件外,在多源信息綜合評價過程中需要採用許多數學計算方法,通過這些計算方法及其組合應用,對地質生態類型做出量化判別,對地質生態狀況做出綜合評價。這些方法主要包括:
(1)加權綜合指數法。根據實測值和評價標准求取分指數,然後由分指數計算總指數。計算綜合指數的方法有疊加法、均方根法、權重法等。
(2)模糊綜合評判。利用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分級中間過渡的模糊性,按不同分級標准通過建立隸屬函數在閉區間[0,1]內連續取值來進行評價。
主要步驟有:對單項指標分別建立隸屬函數,求出隸屬度;建立模糊關系矩陣;計算各因子的權重;進行模糊聚類,綜合評判,取聚類系數最大者為該評價點所屬級別。
(3)灰色系統分析。基於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灰色性,考慮多因子的綜合影響,利用灰色系統理論進行因子之間的灰色關聯分析、灰色聚類(等斜率法、倍斜率法)、灰色預測、灰色控制等操作。
(4)層次分析(AHP)。AHP是一種系統工程方法,它根據各類指標及各類指標諸因子在環境中的相對重要性,經過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等步驟,分別算出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以此作為「權」。
(5)有限元與有限差分。進行參數場模擬和環境穩定性分析,在參數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有限元等數值法。通過分析調研、模型抽取、模型建立、模型計算與檢驗等步驟進行分析應用。
(6)神經網路模型。可以應用誤差反向傳播人工神經網路模型(B-P網路)。它包括有多個節點的輸入層(多要素)、多個節點的中間層(相互關聯)、一個或幾個節點的輸出層組成。利用該模型解決地質生態環境評價分析中的模式識別和系統辨識問題。人工神經網路理論通過對代表性樣本的學習自學習、自適應,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徵,易於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B-P網路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網路權系數的自適應、自調整過程,通過反復訓練後,網路具有對學習樣本的記憶、聯想的能力。
(7)分形計算。地質生態環境系統中的一些分析對象,可能具有自相似性幾何特徵,而且這種自相似性可以用分數維(D)來表示。
(8)多元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是常用、成熟的計算機數值處理方法,考慮到本系統對統計分析的要求,將在系統開發中融入必要的數據處理和回歸分析功能,如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平滑與擬合、主成分分析、排序等。
(9)人工智慧與可信度分析。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在分析過程中需要一定的非確定性專家知識的支持,需要以決策支持系統的思路,通過人機對話方式進行智能處理。一些模型運算結果或中間處理過程需要進行可信度分析。
3.綜合地質-生態模型分析體系
(1)農業地質-生態適宜性分析模型。農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基礎產業,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國家對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農業地質生態作為地質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農業生態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研究開發農業地質資源及其利用、改造和調控的措施,研究農業地質生態環境污染與防治、農業地質災害防治及農業地質環境區劃等問題。
作為農業地質-生態分析的輔助分析工具,本模型應提供一系列分析方法,使用戶能夠對所研究的區域農業環境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尤其是對表層地質結構、岩土元素地球化學、生物、水文地質特徵等與農業生產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取得對控制性因子的認識。然後選擇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農業地質生態適宜性綜合評價,生成適宜性分區圖。
(2)地質-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模型。地質-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分析過程,由於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復雜特點,難以用一種統一的方法和規范的計算過程進行評價。從實際需要的靈活性出發,這方面的模型分析採取優化組織的方法集合方式,通過與信息系統資料庫和圖形庫的緊密連接,以人機對話方式由用戶選擇模型運行機制、計算方法、參數提供方式、結果輸出方式與流向等,進行模型實際運作。
(3)區域地質-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表徵模型與求解;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綜合評估;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飽和度;區域地質-生態綜合敏感度與觸發因素分析。
(4)土地質量退化與侵蝕控制分析模型。
3.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棘手的難題。目前,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並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環境惡化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又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准近10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裡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9%,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酸雨,全國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嚴重的酸雨區,其中心區域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據對15個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有2800千米河段魚類基本絕跡。淮河流域191條支流中,80%的水呈黑綠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沿岸不少工廠被迫停產,一些地區農作物絕收。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兩億噸污水排入幹流,形成70千米長的污染帶,使蘇皖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飲。各地由於水污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及糾紛事件頻頻發生。
雜訊和固體廢物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雜訊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多億噸,每年仍以六七億噸的速度增加,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危險廢物大多未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地區盲目發展污染嚴重的企業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陷於人畜無飲水、草木難生長的境地。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貴州省務川縣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狀;安徽省奎河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癌症發病率高達1024/10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加,由此釀成的械鬥等流血沖突和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的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環境問題上如果不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4. 生態問題包括哪些
生態問題包括以下兩類:
1、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內
2、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容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環境污染。
拓展資料:
目的: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當前鞏固經濟發展企穩向好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潔凈煤、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碳捕捉等技術,加快建築節能步伐,培育以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參考資料:
網路 生態問題
5. 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回城市建設
3、城市地下水答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6. 生態地質學的主要熱點與難點
荒漠化除造成土地資源喪失外,還和全球水資源短缺一樣,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荒漠化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綜合表徵;另一方面荒漠化會失去糧食、奶、毛、皮等農、林、牧生活與生產資料的來源,也影響全球碳的固定和生物多樣性。
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所以對地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非常敏感,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土壤鹽漬化、沼澤濕地減少、牧草地日益被蠶食縮小,已成為嚴重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目前荒漠化與土地資源退化的研究多限於地理學及生態學等專業中,從地質學角度研究荒漠化已成為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的迫切任務。 5種時間尺度下,能反映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可定時、定位信息的提取。據史培軍(1991)研究,它們分別是: ①十年至幾十年,由科學儀器及歷史文獻記錄,如不同時段遙感圖像、氣象水文觀測記錄、歷史文獻記錄所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的信息; ②100~1000a,由樹木年輪、沉積物化學元素、孢粉分析、古水文地質現象、地層、地貌、考古、歷史文獻等所反映出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方面的信息; ③1000~10000年,由季候泥、湖相地層及14C測年、孢粉分析、地層中動植物群、考古發現等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變化的方面的信息; ④10000~100000年,由各種成因類型第四紀沉積物氣候層、事件層、地貌、動植物化石及孢粉資料、同位素分析等所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方面的信息; ⑤100000~1000000年,由第四紀沉積物物理、化學分析與地貌、孢粉、動植物化石、古地磁、熱釋光裂變徑跡等測年技術反映演變的信息。
7. 我國存在的生態問題有哪些
存在的生態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然後還有一些沙漠化。
8.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9.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都有哪些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抄主要生態問題有如下幾點:
一是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城鎮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墾等開發建設活動佔用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破碎化加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水電水資源開發和工礦開發建設,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生態破壞事件時有發生。避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企業就要首當其沖,做好表率,蒸汽鍋爐保養是一項環保的工作計劃。
二是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全國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問題突出,城鎮地區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綠地面積小而散,水系人工化嚴重,生態系統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空氣的作用十分有限。平時做好蒸汽鍋爐保養工作。
三是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國高等植物的受威脅比例達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高達65.4%,脊椎動物受威脅比例達21.4%;遺傳資源喪失和流失嚴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點已經消失;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超過100種。蒸汽鍋爐保養好了,生態環境就會減少破壞。
10. 其他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一、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種地區性發生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松嫩平原曾是全國地方病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地區有地方病發生,主要病種有飲水型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流行不僅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地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幾十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經過各有關部門以及廣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發生,只有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還沒有得到徹底消除,僅有34.7%的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的村屯得到了改水防治。截至2003年底,全區有氟斑牙患者108.61×104人、氟骨症患者5.91×104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務還很艱巨。
(一)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蓄積性中毒性地方病。它是由於在高氟環境中,長期攝入過多的氟而引起的。氟中毒主要侵害牙齒和骨骼、神經、肌肉、肝、腎和甲狀腺等系統與器官。病人輕者牙齒變黃、變脆、殘缺、腰腿酸疼,重者肢體畸形、癱瘓卧床、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
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屬飲水型氟中毒,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地下水徑流滯緩的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患病率大於50%的重病區集中分布在通榆、乾安、長嶺、肇東縣、肇源縣、肇州縣、安達市、明水縣和林甸縣。病區潛水和局部承壓水中氟含量高於《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央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高氟潛水,氟離子含量普遍>1 mg/L,最高達6.5 mg/L,第四系承壓水也有高氟水分布,這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病區通過防氟改水,氟中毒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別是重病區發病率大幅度降低,但還沒有達到根治,還有65.31%的病區需要改水降氟。已建的一些改水井由於質量較差,新建初期具有防病功能,使用一段時間後,氟含量又超過飲用水標准。部分地區,如大慶的龍鳳、安達的卧里屯一帶,第四系承壓水含氟量也已達到1~2 mg/L,尋找改水水源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種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病變是心肌變性和壞死,心臟普遍擴張等心肌損害,因在本區克山縣首先發現而得名。
該病的分布特徵從地貌上看是重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較大的高平原北部地區,輕病區則分布在高平原前緣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帶。從行政區看,重病區集中分布在克山縣、克東縣、嫩江縣、木蘭縣,輕病區分布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安達市、青岡縣、明水縣、訥河市等。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和防治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發生。
(三)大骨節病
大骨節病是一種慢性、多發性、退行性,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關節疾病。重症病人身材矮小,勞動能力下降,乃至完全喪失。
該病曾經在松嫩平原流行,主要侵害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多發年齡在25歲以下,尤其以6~13歲為高發病年齡。嫩江縣曾經是該病的重病縣,患病率>10%,五大連池、克山、克東、北安、海倫、綏棱、甘南等縣市為中病區,發病率在5%~10%,其他市縣屬輕病區或無病區。
多年來黑龍江省各級人民政府對大骨節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廣泛地開展了宣傳教育,發動各有關部門、專業防治研究機構和病區人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大骨節病進行長期不懈地調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控制了大骨節病的發生。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於自然環境中缺碘,人的肌體從飲食中攝取的碘不足而引起的甲狀腺細胞出現代償性增生肥大。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如果母親患有此病,她和她的胎兒甲狀腺素合成不足,就會使胎兒的大腦發育障礙,下一代就可能是成為克汀病患者,表現為呆傻、聾啞和身材矮小。
碘缺乏病過去在松嫩平原廣泛流行,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變化大、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交替積極,徑流條件較好的盆地周邊及河谷平原等地,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布,但病情較輕,重病區主要在嫩江縣、五常市和呼蘭縣。病區環境中碘含量貧乏,潛水中碘含量普遍較低。
我國政府對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並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了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在碘缺乏病區,採取了普服碘丸、普及碘鹽等防治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大部分患者已痊癒,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的發生。
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等外動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土壤和土壤母質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過程。水土流失也是松嫩平原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之一。
全區各市縣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發育程度和分布面積有很大差異。高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呈波狀起伏,多為漫川崗地,其匯水面積大,沖蝕能力強,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低平原與河谷平原水土流失較輕,低平原南部通榆、長嶺一帶,風蝕較為嚴重。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約有36 920 km2,占土地面積的20.18%。東部高平原以水蝕為主,包括溝蝕與面蝕,面積約有19 430 km2,其中嚴重流失區有16 580 km2,輕微流失區有2850 km2。水土流失程度北部重於南部,侵蝕模數4500~7000 t/(km2·a)。中西部低平原以風蝕為主,面積17 490 km2,風蝕模數在1265~6000 t/(km2·a)。
區內克山、克東、拜泉、海倫、望奎、龍江等市縣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其面積大,侵蝕強度高,平均侵蝕強度在4000~5000 t/(km2·a),耕地侵蝕強度均在5000 t/(km2·a)以上,見表8—6。
表8—6 松嫩平原部分市縣水土流失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