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1.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2. 中國主要有哪些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的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性事件。
在我國,主要版的地質災害包括地權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了地震、火山爆發、龍卷風、台風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
其中,崩塌、水土流失及火山爆發是主要地質災害。
據統計,我國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至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3. 鄭州有沒有地質災害報告編寫的公司
地質災害報告有很多種: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地質災害版治理權竣工報告、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等。編寫這些報告需要不同資質,如地質災害勘查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的編寫,地質災害施工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和竣工報告的編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調查與評估報告的編寫。申請這些資質都需要一定數量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方面的技術力量。
鄭州肯定有編寫地質災害報告的單位,如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河南省地質勘查院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或簡報、監測報告,現在都歸納於政府行為,歸口到地質環境監測站實施,其他的地質災害業務如勘察、治理施工、危險性評估實行市場動作,有資質的單位通過招投標中標後開展相關的業務。
4. 地震發生後,會有哪些地質災害,形成( )等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5. 鄭州今天有地質災害嗎
地質災害是長期性質的突發災害,不可能說今天有或者明天有,磚家都預測不出來,除非滑坡等已經很明顯了。
6. 地質災害包括哪些
一、地質災害按處所進行劃分
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按動力因素進行劃分:
致災地質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
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
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已成為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側重方面。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概分為漸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大類。
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後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漸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不光是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故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7. 城市地貌災害有哪些
目前中國城市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震災害。地震是城市面臨的第一大地質災害,地震活動是當今地質應力作用中對自然地貌形態和城市地貌改造與破壞最強烈的一種作用。我國地震活動的特點是:分布廣、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危害大。我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70%位於地震裂度大於7度的地區內。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8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7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次,而5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我國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接觸帶及板塊斷裂破碎帶上,從地區分布上看主要是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及其邊緣的四川、雲南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有資料記載以來,我國最大地震為8.5級,山東、西藏、寧夏各發生一次。一般情況下,地震中直接受地震波沖擊而傷亡的人數在地震傷亡總人數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更多的災害是由於地震誘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這些次生災害主要有:山體滑坡、水庫潰壩、電力線路短路、煤氣、供排水管道泄漏、火災、瘟疫等。特別是當這些災害中的幾種同時發生時,情況更加復雜。
(二)地面變形災害。地面變形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縫,廣泛分布於城鎮、礦區、鐵路沿線。中國目前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市達70餘個,明顯成災有30餘個,最大沉降量已達2.73m,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連續相連,形成廣闊地面沉降區域或沉降帶,目前沉降帶有6條:沈陽—營口;天津—滄州—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徐州—商丘—開封—鄭州;上海—無錫—常州—鎮江;太原—候馬—運城—西安;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嚴重的地區沉降還會引起次生災害,如天津市地面標高降低,導致海水上岸,加重沼澤化、鹽漬化,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市區有淹沒的危險。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災害又稱為物質運動災害。此類災害是世界上對城市危害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城市崩滑流災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導致人員傷亡、破壞城鎮的各種工程設施、破壞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我國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大部分處於崩滑流災的包圍之中。丘陵山區的城市一般隨坡度不同的地勢而建,特別是一些特殊產業的城市,坡度更大,暴雨時極易發生崩滑流災害。崩塌是斜坡上的碎屑、土體和岩體,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的移動,它的運動速度很快,一般為5~200m/s,有時可以達到自由落體的速度,發生的條件主要受地形、地質、氣候、地震、人工開挖邊坡等因素的影響。當城市岩層節理、裂隙比較發育時,由於長期水化作用、流水作用,加上城市強烈人為活動,開挖山坡、城市施工、工業與生活用水的大量下滲等原因,造成地質條件改變,破壞了原來坡體的穩定性或古滑坡的平衡,從而產生新的滑坡。泥石流是我國山區城市眾多自然災害中有突發性災害過程的主要災種,我國23個省、市(自治區)都有泥石流發生,每年都造成幾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幾百人至上千人的傷亡。
(四)城市垃圾災害(包括工業固體物)。由建築施工和工業生產及生活的廢棄物(如建築碎料、舊建築物拆毀殘渣、工業灰渣、礦渣廢石、生活垃圾等)人為堆積地質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類生活垃圾堆積土中含有許多有機物質,分解後產生甲烷氣體,可能構成易爆炸的危險環境。另外,未經地質評價而傾倒或填埋的廢物極易被雨水淋濾下滲污染地下水,或呈地表徑流排入地表水體造成新的污染。
(五)開挖工程災害。我國工礦企業的發展與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城市,這些城市一般地處山區,地形復雜,在這些城市周圍礦產資源開發和隧道等工程建設中,經常發生突水、突泥、沖擊地壓、冒頂、煤瓦斯突出、煤層自燃、井巷熱害、礦震等災害,由此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和工程毀壞、資源枯竭,初步統計,1949~1990年共有600個礦區或礦井發生突發性礦井災害事件3萬余次,造成人員傷亡1.4萬余次。解放以來礦井突水事故1300次,造成重大損失95次。
(六)水文地質環境污染災害。由於城市「三廢」處理不當,而引起地下水污染,水質惡化是城市環境地質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據國內40多個城市地下水調查,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對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城市人口密集、工廠林立,是一個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心臟,同時也是地質災害頻發區和重災區,在同樣強度下,損失明顯高於非城市地區。另外,城市地質災害伴隨著次生災害、人為災害,又疊加形成二次、三次災害,將會造成更大損失。因此,採取有力措施,防治城市地質災害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加強對城市地質災害的綜合研究。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政府部門管理職能、抗災救災預案的制定、城市地質災害的評估、人員素質的提高、減災措施論證、城市最佳位置的選擇、災害應急反應計劃等方面,要從自然性與社會性更廣泛的內容上去研究。因此,應加強對城市地質災害鏈、災害群、災害機理、災害區劃、災害評估及災害預警系統的綜合研究。建立城市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國家、地區和部門減災提供綜合災害信息,組織多部門多學科開展災害的系統科學研究,共同協作攻關,解決城市地質災害的共同難點。
(二)加大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加強防災工程建設。開展包括城市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庫、危壩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災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時還要採取綜合措施,加強水資源管理。治理「三廢」污染,推行垃圾無公害處理,加大垃圾袋裝推廣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網路,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發展城市煤氣化和集中供熱,改進道路交通建設、垃圾變廢為寶(如發電、煉油、加工有機肥等)處理裝置,不斷提高城市防災保護能力。
(三)減災與發展並重。推動各部門、地區制訂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減災計劃,進行城市地質災害的綜合評價,提出切合實際的因災設防,因地減災,同域和異域協同減災途徑和措施,根據城市地質災害評價結果,在制定和實施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時,能有預見性地避開災害危險區,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人員傷亡,實現國民經濟發展與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協調發展。
(四)制定科學的、切合中國國情的減災措施。研究分析清楚城市地質災害的種類、成因、發展規律、危害程度、成災區位,因地制宜的採用中、長期預報與短期預報相結合,減災措施與主攻大災相結合;對症下葯,充實城市地質災害研究力量,盡快制定《跨世紀城市減災計劃》,把一切可避免的城市地質災害消滅在蔭芽狀態,對於可能發生但未發生的災害,做好預報工作,對不易預見的災害,則要宣傳防護知識,加強預期綜合研究,防患於未然。
(五)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城市地質災害是國家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防災救災與發展經濟關系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民族,解決城市地質災害問題,必須要開展廣泛和有效的國際合作,通過共同研究,相互學習,提高我國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我國在抗災工作中參加一些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但國際合作的步伐仍然很慢,有效的合作項目不多,有些項目常常著眼於資金的引進,忽視了技術的引進和人才的培訓。為此,以後有計劃邀請國外著名城市地質災害專家來華講學,進行技術交流,有針對性地派有關人員出國培養,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8.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植被遭到破會,引起的山體滑坡,長年雨水造成山洪,台風來襲。常年乾旱。
9. 中國出現過哪些地質災害
全國地質災害通抄報如下:
http://www.cigem.gov.cn/BigClass.asp?TypeId=22&BigClassid=81
例如:2009年襲1-3月全國重大地質災害
3月4日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大河鄉大村白面山發生崩塌,傷亡情況4死2傷,直接經濟損失12萬元,引發因素:重力作用
10. 河南最多發生什麼自然災害
河南地處中原,是平原地帶,一般不會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解放以前由於地處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澇災害:全地區有大小26座水庫相繼崩堤垮壩,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圍內一片汪洋。400多萬群眾被洪水圍困,10多萬群眾死亡,30多萬頭大牲畜漂沒,300多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34·97億元,相當於建專區以來十幾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板橋水庫大壩,位於多災貧困的河南駐馬店地區,三門峽水庫大壩之東南,是大躍進的產物,工程質量粗劣,又無正常維護,至災害發生時,17個泄洪閘只有五座能開啟。1975年8月初,一場台風引發了當地歷史上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河南泌陽縣境內汝河上游的板橋水庫水位暴漲,水庫管理人員在沒有得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不敢大量排水泄洪,而外地區石漫灘水庫的大量洪水急驟流入板橋水庫,加快了板橋水庫水位暴漲的速度。 地質災害通常不會發生但河南地區也有相對的地質災害頻發區:河南地質災害主要涉及南部地區。河南南部市縣鄉鎮有哪些?主要包括:信陽市、駐馬店市、南陽市;確山縣、泌陽縣、桐柏縣、正陽縣、息縣、漢川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漢川縣、固始縣、淮濱縣;郭家河鄉、戴咀鄉、八里畈鄉、達權店鄉、雷堂鄉、吳河鄉。 通常而言河南大部分地區通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是暴雨引起的內澇和泥石流災害! 但是不排除地震災害的發生,而且一旦發生地震所引起的災害成都將是不可估計的,因為在平原地區地震災害的破壞力比盆地丘陵地區將強上數倍或數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