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成礦什麼意思

地質成礦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06 15:01:12

Ⅰ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利用條件

1.區域地質和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在玻利維亞西部,集中有中安第斯一些最重要的金屬成礦區。安第斯高原已經成為一個以銀為代表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區內廣泛發育多期侵入岩、火山岩,岩漿活動十分強烈,斷裂構造、褶皺構造等聚礦構造樣式繁多,且成礦物質來源豐富,找礦前景非常廣闊。這里有很多錫、鋅、鉛-銀、錫-鎢、鉍、鉛-鋅、金和銻的脈型礦床。玻利維亞的錫和銀礦床在世界上是有名的,最重要的是波托西省塞羅里科山的巨型斑岩Ag-Sn礦床。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規模最大的脈狀銀礦床,為高品位、可混採的銀礦床,1996年仍保有銀儲量1977噸,銀品位達175g/t。此外,還有波托西省聖克里斯托巴爾Ag-Zn-Pb礦床和奧魯羅省科里科羅Au-Ag礦床。

銻礦集中於西部山區的拉巴斯-波托西礦帶。該礦帶北西起自秘魯,經玻利維亞向南東延至阿根廷,全長900公里,寬50~100公里,礦帶約分布有大小200多個礦床(點)。其中主要礦床有圖彼薩、卡拉科搭等。這些礦床多屬中小型,其情況類似,多屬銻金石英脈型和銻鎢重晶石脈型。礦帶南部以銻金為主,北部以銻鎢為主。

在玻利維亞高原(阿爾蒂普拉諾高原),有很多的金和銀淺成低溫熱液礦床,而且勘探費用較低。阿爾蒂普拉諾是一個廣闊的縱向構造盆地。在阿爾蒂普拉諾的東面和西面與科迪勒拉山脈交界處還可能找到一些大礦床。在西科迪勒拉山,已經探明了許多硫化物礦床。同時,西科迪勒拉山還有豐富的金、錫、鎢、鉛、銀、鋅和銻。東科迪勒拉山脈及其與阿爾蒂普拉諾縱向盆地之間的山前過渡地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金屬礦集中區之一。這里有從阿根廷最北部經過玻利維亞延伸到秘魯最南部的「玻利維亞鎢錫礦帶」。在該礦帶的西側為一條以Sb、Pb和Zn等礦產資源為主的「輔礦帶」,地理位置上在的的喀喀湖-波波湖一線以東。鎢錫礦帶的南端以多金屬-錫礦床為特點。

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的烏尤尼鹽湖礦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湖礦。中安第斯山的其它干鹽湖含有豐富的鋰、鉀、硼和鎂,以及其它蒸發鹽類礦物。烏尤尼鹽湖礦也有可能含有這些重要的礦物。

在玻利維亞的東部,有廣泛的前寒武紀地質露頭,這些露頭區的地質和礦產環境與巴西正在開發地區的地質和礦產環境類似。除鐵礦以外,還賦存有與綠岩帶有關的金礦;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磷酸鹽礦物、稀土礦物和釷礦;與超基性岩有關的鎳和鉑礦;錫和沖積金礦;寶石和次寶石;鉛-銀-鋅礦;以及錳礦床。

在玻利維亞的北部,由安第斯山脈中的科迪勒拉山流向亞馬遜盆地的各條河流的沖積物中含有大量的金和錫,常形成砂金礦和砂錫礦床。

玻利維亞全國范圍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有發現新礦床的潛力。據地質學家估計,玻利維亞近60%的土地有成礦潛力,但已取得礦權的土地面積約1200萬公頃,僅佔9%;還有許多諸如東部叢林區那樣從未進行過勘查的地區。

2.礦產資源開發條件分析

玻利維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錫、銻、鎢、鐵、金、銀、鉛、鋅、銅、鉬、鉍、鋰、硼等。

(1)錫、鎢

截至1999年底,探明的錫保有儲量為45萬噸,儲量基礎為90萬噸,佔西方世界四分之一,佔世界7.5%,僅次於中國、巴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居世界第五位。主要分布在拉巴斯、奧魯羅、波托西三省的安第斯山脈地區。與錫伴生的銀、鉛、鋅等也很多。玻利維亞的錫礦床多為錫石-硫化物礦床,大中型,少數特大型。礦石含錫0.2%~1.5%,多為地下開采,選礦流程復雜,回收率低(一般為30%~60%)。

玻利維亞是世界具有較大鎢資源潛力的國家之一。1999年玻利維亞鎢儲量(含鎢量)為5.3萬噸,鎢儲量基礎為10.0萬噸,僅次於中、俄、加、美,居世界第四位。礦床工業類型均為黑鎢礦,多為地下開采。現將玻利維亞錫-鎢礦帶及主要錫-鎢礦床的開發利用情況簡單介紹如下:

表15玻利維亞礦產儲量與儲量基礎單位:萬噸

玻利維亞錫-鎢礦帶上的熱液石英脈錫、鎢礦,均位於該國西部拉巴斯-波托西成礦帶。主要工業礦物為黑鎢礦、錫石。其中,鎢金屬儲量12.9萬噸,品位0.416%。成礦時代為新生代,礦帶從北部邊界經過整個西部進入阿根廷,南北長1000公里,東西寬100公里左右。由一條大斷層分為兩部分,北部以早古生代沉積岩及大的基岩活動為主,大型鎢礦床較多,南部火山及次火山活動頻繁,礦化以多金屬礦床為主。全帶100多個礦床(點),規模較大者十幾個。老開采區。

保爾薩尼格拉(Bolsa Negra)熱液石英脈鎢、錫礦位於拉巴斯東北。鎢金屬儲量0.93萬噸,品位0.62%,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床處於岩層走向轉彎部位的片岩和角岩中,礦體呈透鏡狀,厚度變化大,局部膨脹厚達60米(有二十幾個膨脹體)。礦石礦物有黃鐵礦、閃鋅礦、鎢鐵礦、白鎢礦、錫石等。地下開采,規模15萬~30萬噸/年。

喬赫亞(Chojlla)熱液石英脈鎢、錫礦位於拉巴斯東偏北。鎢金屬儲量0.64萬噸,品位0.43%,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在花崗岩體隱伏接觸帶上部的奧陶-志留紀的砂岩、板岩層中發育有NE和NW兩組斷層,其中有礦脈充填。後一組中有幾條主脈,長1400米,厚0.6~0.9米,延深500米,傾向南西,傾角40°~60°。主要礦物為黑鎢礦、黃鐵礦、錫石、黃錫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地下開采,規模1800噸/日。混合精礦含WQ335%、Sn32%,年產鎢精礦450噸左右。

恩拉馬達(Enramada)熱液石英脈鎢、錫礦位於喬吉拉以西2公里。鎢金屬儲量0.3萬噸,品位0.64%,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成礦時代為第三紀,與喬赫亞礦床類似,但相對含錫少。礦帶長800米、寬300米、深400米。重要礦脈二十幾條,厚幾厘米~1米。伴生礦物:石英、毒砂、黃鐵礦、閃鋅礦、磁黃鐵礦、電氣石、螢石等。地下開采,規模600噸/日。

卡拉科萊斯(Caracoles)斑岩型(熱液型)錫、鎢(鉬、銀)礦位於拉巴斯東南。錫金屬儲量0.8萬噸,品位0.16%;鎢金屬儲量0.013萬噸,品位0.93%,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帶產於花崗閃長岩體中,角礫岩化部位礦化發育。主要礦物有微粒錫石、輝鉬礦、黑鎢礦、黃鐵礦、石英等。圍岩蝕變有綠泥石化、電氣石化和絹雲母化等。地下開采,規模15萬~30萬噸/年。重-浮選,現已停采。

科爾基里(Colquiri)熱液型錫(銀、鉛、鎢)礦位於拉巴斯南東140公里。錫金屬儲量2.57萬噸,品位0.5%~0.8%,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床產於近東西向斷裂與南北向褶皺的交切部位,礦帶長3公里,寬30米,延深500米,上部鉛、銀高,下部富錫。地下開采,規模30萬~50萬噸/年。重-浮-磁選,選廠規模為1800噸/日。

比洛科(Viloco)熱液石英脈鎢、錫礦位於拉巴斯東南。鎢金屬儲量0.05萬噸,品位0.98%,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化產於花崗閃長岩接觸帶附近,礦脈切過花崗岩體接觸帶,插入石英岩層中,長400米。主要礦物有錫石、黑鎢礦、白鎢礦、磁黃鐵礦、毒砂等。曾地下開采,現已停采。

奇科特格朗德(Chicote Grande)熱液石英脈鎢、錫(銅、鋅)礦位於拉巴斯東南。鎢金屬儲量7.2萬噸,品位0.34%,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體分布在背斜軸部的奧陶紀-泥盆紀電氣石化石英岩和角岩中,褶皺和斷裂發育。含黑鎢礦及硫化物的石英脈垂深1300米。有40多條富脈,100多條細脈,長者幾十米至數百米,厚5厘米~1.2米,平均厚22厘米。還有網脈帶,寬80米,長350米,延深280米。主要為黃錫礦、黑鎢礦,少量毒砂和閃鋅礦。區內有砂礦,黑鎢礦品位200g/t。1914-1918年為該國最重要礦山。地下開采,目前規模為100噸/日,現正在擴建1000噸/日。

昌比拉亞(Chambillaya)熱液石英脈鎢礦位於拉巴斯南偏東。鎢金屬儲量0.06萬噸,品位0.48%,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在1400米直徑的范圍內,發育著破碎和裂隙帶,充填有氣成熱液。圍岩為電氣石化角岩。是一有前景的礦床。選廠規模600噸/日,精礦品位WO370%,1984年產精礦含鎢257噸。

卡米(Kami)熱液石英脈鎢、錫礦位於奇科特格朗德南西7公里。鎢金屬儲量0.15萬噸,品位0.52%,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硫化物脈。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脈產於張裂隙中,在1000米的范圍內產有5個礦脈組,單脈厚10厘米~1.2米,平均厚0.6米,延深達1300米。主要礦物:黑鎢礦、石英、鋰雲母、電氣石。礦脈發育在石英、黃玉角岩中。較晚的石英-錫石脈發育在邊部泥質頁岩中。地下開采,規模15萬~30萬噸/年。

克奇斯拉(Quechisla)斑岩型錫(銀、鋅、鉛、銅、鎢、鉍)礦位於波托西之南。錫金屬儲量1.66萬噸,品位1.23%,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硫化物。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床產於南北向褶皺向北西轉彎處,在斷裂交匯處發育一個電氣石化石英斑岩頸,礦化發育其中。地下開采,規模30萬~50萬噸/年。

塔斯納(Tazna)熱液石英脈鎢(鉍、鉛、鋅、錫)礦位於波托西南偏西60多公里。鎢金屬儲量1.16萬噸,品位1.13%,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花崗岩體侵入於電氣石化角岩中,其附近發育含鎢石英脈,已控制長400米,深250米,平均厚40厘米。地下開采。

舊普韋布洛(Pueblo Viejo)熱液石英脈鎢礦位於該國南端。鎢金屬儲量0.096萬噸,品位0.87%,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成礦時代為第三紀,英安岩體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8公里,其中的礦脈已控制長1000米,不規則礦化帶寬200米。

喬赫亞(Chojlla)熱液型錫(鎢、鉛、銀)礦位於拉巴斯東偏北。錫金屬儲量5萬噸,品位0.23%,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體產在花崗岩及其外接觸帶的角礫岩內。礦脈呈雁行狀排列,共有25條主脈和75條支脈組成,垂直延深500米。地下開采。重-浮選,錫精礦品位27%,回收率75%,綜合回收Sn,W。選廠規模600噸/日。

羅德奧(Rodeo)砂錫礦位於拉巴斯南東。錫金屬儲量50萬噸,品位0.06%。礦石工業類型砂錫礦。成礦時代第四紀,礦體呈層狀產出,錫石碎屑分散於礫石、砂泥土等組成的冰水沉積物中。露天開采。重選。

科爾基里(Colquiri)熱液型錫礦位於拉巴斯南東140公里。錫金屬儲量2.58萬噸,品位0.5~0.8%,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切割北西褶皺的橫向斷裂控制礦化。礦化帶延長3公里,寬30米,延深500米。上部鉛銀高,下部錫高。主要礦物有閃鋅礦、錫石、螢石、磁黃鐵礦、方鉛礦、黃錫礦。地下開采。浮選、磁選。精礦品位28.4%,回收率50%,回收錫和鋅。選廠規模為日處理礦石1800噸。

瓦努尼(Huanunj)斑岩型錫(銅、鋅、鉛、銀)礦位於奧魯羅南東45公里。錫金屬儲量2.53萬噸,品位1.06%,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脈產於北西向背斜的核部。礦脈長600米,深320米,上部寬14米。原生礦物有錫石、黃鐵礦、鐵閃鋅礦、黃銅礦、螢石。地下開采。重-浮選,錫精礦品位18%,回收率65%,選廠規模為日處理礦石1300噸。

阿維卡亞(Avicaya)火山岩型錫(銅、鉛、鋅、銀)礦位於奧魯羅東南。錫金屬儲量7.35萬噸,品位0.82%,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化帶產於破火山口內。礦脈走向北東30°,傾向南東,與主斷裂銳角相交。礦脈上部為錫、銀、中部為鉛、鋅,下部為富錫礦石。地下開采。重-浮選。

拉拉瓜(Llallagua)斑岩型錫(銅、鋅、鉛)礦位於奧魯羅南東。錫金屬儲量5.27萬噸,品位0.5%~0.9%,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脈產於北西向背斜傾沒端的花崗斑岩岩株的裂隙中。共有30條主脈和400條支脈與背斜軸斜交。地下開采。重-浮選,選廠規模為處理礦石2200噸/日,回收率81.2%。

卡塔維(Catavi)斑岩型(角礫岩筒)錫(鎢、鉍)礦位於奧魯羅南東。該礦是玻利維亞最大的錫礦山,錫金屬儲量10.54萬噸,品位0.52%,礦石工業類型錫石-硫化物。成礦時代第三紀,礦化呈脈狀、浸染狀,礦脈產於流紋質次火山岩中,也有的產於板岩中。主要礦物有錫石、黃鐵礦、銻酸鹽、輝鉍礦、黑鎢礦、石英、電氣石、綠泥石、螢石。地下開采,礦石成分復雜,錫石呈微細粒嵌布,採用洗選、重介質預選、脫硫浮選、錫石浮選和重選聯合流程。選廠規模日處理礦石5500噸,精礦含錫26%,回收率65%。

科拉維-卡努提勞(Colavi-Canutillo)火山岩型、斑岩型錫(銅)礦位於波托西的北東。錫金屬儲量7.2萬噸,品位0.45%,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礦化產於6米厚的鈣質砂岩中,有3~4層礦,錫石呈浸染狀產出。每層厚1~1.5米。黃鐵礦、菱鐵礦、白雲石、重晶石、黝銅礦等為主要伴生礦物。地下開采。重-浮選。

塞羅里科(Cerro Rico)斑岩型錫(鉛、鋅、銅、鉍、銀)礦位於波托西之西南。錫金屬儲量4.75萬噸,品位1%,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石-硫化物型。成礦時代為第三紀,橢圓狀的花崗斑岩岩株面積2平方公里,深部縮小為岩牆,有3個礦群,產於斑岩中。地下開采。重-浮選,規模為日處理礦石800噸,精礦含Sn21%,回收率64%,綜合回收Sn、Pb、Zn、Cu、Bi。

(2)銻

玻利維亞銻礦資源也很豐富,截至1999年底,保有銻礦儲量31萬噸,儲量基礎32萬噸,僅次於中、俄,居世界第3位。賦存於玻利維亞錫-鎢礦帶中、南部的銻礦,多與金礦共生。

卡拉科塔銻金礦分布於礦帶中部,礦床產於褶皺帶內,由黑色頁岩組成背斜核部,屬中型礦床。礦體呈串珠狀、透鏡狀,充填於斷裂帶附近的片理中,一般長50~300米,厚2米,延深200米。礦石由輝銻礦、自然金、黃鐵礦、石英組成。含Au約8~30克/噸。成礦與中生代火山作用有關。

圖彼薩銻金礦位於礦帶的南部,波托西省的東南。銻礦儲量達27.9萬噸,是礦帶中主要礦床之一。礦體呈脈狀、串珠狀,產於三疊紀-侏羅紀的黑色頁岩中,沿斷裂裂隙充填,礦脈厚一般為0.6~0.9米,膨脹部位達8米。礦石由輝銻礦、自然金、黃鐵礦、石英組成。礦石品位含Sb8.78%。

卡拉科塔(Carracota)熱液型銻(金)礦位於拉巴斯省西南部。銻金屬儲量中型,品位1%~8%,礦石工業類型為銻金礦。成礦時代為新生代,礦體呈串珠狀、透鏡狀、柱狀,產於三疊-侏羅紀地層形成的背斜鞍部及拗折處,礦體長300米,厚2米,延深200米。礦體受20公里的褶皺帶控制。圍岩蝕變有硅化和絹雲母化等。礦石含金8~30g/t。地下開采。

圖彼薩(Tupiza)熱液型銻(金)礦位於波托西省東南部。銻金屬儲量27.9萬噸,品位8.78%,礦石工業類型為銻金礦。成礦時代為新生代,礦體呈串珠狀,產於三疊紀-侏羅紀的黑色硫化頁岩中的斷裂帶內,礦化受構造控製作用明顯。地下開采。

(3)銀

玻利維亞銀礦資源十分豐富。據估計儲量達29970噸,多與鉛鋅礦床共生。1996年發現的聖克斯托巴爾銀鉛鋅礦床可能是近年來世界范圍內銀礦勘查的最重要發現。這個礦床的發現與開發,將是玻利維亞成為重要的銀生產國。

聖克里斯托巴爾(San Cristobal)銀鋅鉛礦床該礦床是美國埃佩克斯銀公司總地質師L·布坎南博士在該區進行野外作業時發現的,布坎南博士曾因提出鑒別淺成熱液及有關礦床的「布坎南模式」而享譽西方礦業界,並因此獲整個地區的勘探和采礦權。礦床位於一直徑近4km的坍塌破火山口中部。1996-1998年的鑽探工程證實,該礦床有概略礦石儲量2.95億噸,平均含銀62.2g/t,鋅1.57%,鉛0.55%,因此求得銀儲量16110噸,鋅406.6萬噸,鉛142.5萬噸。礦床產在破火山口窪地的沉積岩和火山岩中。初步可行性研究得出該礦床可建設成為一個年產銀545噸和鉛15.4萬噸的世界最大的陸產銀礦之一,可與墨西哥里爾·德安吉利斯露采銀礦山相比,但本礦床要比彼礦床大數倍,生產規模大一倍。礦床近地表,剝采比約1.4∶1,采礦成本低。初步可行性研究結果提出可日產3萬噸礦石。到1998年底,勘探和開發工作已花費了4000萬美元,預計1999年中期完成可行性研究,並使投資達2400萬美元,從2002年開始產量達到30000噸/天。這樣,San Cristobal將使玻利維亞這兩種金屬目前的產量翻一番。另外,該地勘查遠景良好,主采坑旁側及深部礦化均未尖滅。公司的儲量完全是從火山口的2個原來的靶區計算的,公司地質人員還鑒別出了在火山口區內、外的另外12個勘查目標。聖克里斯托巴爾項目已成為玻利維亞現代工業中最大一筆礦業投資。

(4)銅

玻利維亞銅礦資源較為貧乏,而且規模較小。

科羅科羅(Corocoro)沉積型銅礦位於拉巴斯西南80公里。銅金屬儲量73萬噸,品位1.3%~5%,礦石工業類型硫化礦、氧化礦、自然銅。成礦時代第三紀,含礦岩石為紅色長石砂岩夾蒸發岩和凝灰岩,礦體受褶皺控制。自然銅和輝銅礦膠結砂岩和交代植物殘體。礦物分帶明顯,自下而上由自然銅到輝銅礦。地下小規模開采。

此外,在奧魯羅、波托西省的西部,還有大片鹽灘地,盛產鹽礦(富含鋰)、但未被利用,具體儲量也未查明。據估計,鋰的儲量佔全世界66%,為第一位。玻東部聖克魯斯省東端,有一尚待開發的大型鐵礦-穆通鐵礦。該礦屬沉積變質性(富集),但變質程度較低,品位在47%~48%,為赤鐵礦,無磁性。原生礦石4億~4.5億噸,較富的殘積、坡積礦約3000萬噸,規模不大。由於該礦礦石不能作為富礦石直接入爐,且不能磁選,加上穆通所在地區交通不便,使得生產成本和運費都大大提高,缺乏國際競爭能力。

Ⅱ 請問礦產資源是什麼意思

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賦存於地殼內部或地表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

在固態礦物中,絕大部分都屬於晶質礦物,只有極少數(如水鋁英石)屬於非晶質礦物。來自地球以外其他天體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稱為宇宙礦物。

由人工方法所獲得的某些與天然礦物相同或類同的單質或化合物,則稱為合成礦物如人造寶石。礦物原料和礦物材料是極為重要的一類天然資源,廣泛應用於工農業及科學技術的各個部門。 煤的化學成分很不穩定不是礦物,是典型的混合物。

(2)地質成礦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根據礦產資源用途不同,可劃分為10類(我國礦產資源統計中使用的分類):

(1)能源礦產:煤、石油、油頁岩、天然氣、鈾等;

(2)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等;

(3)有色金屬礦產:銅、鋅、鋁、鉛、鎳、鎢、鉍、鉬等;

(4)稀有金屬礦產:鈮、鉭等;

(5)貴金屬礦產:金、銀、鉑等;

(6)冶金輔助用料:溶劑用石灰岩、白雲岩、硅石等;

(7)化工原料: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等;

(8)特種類:壓電水晶、冰洲石、金剛石、光學螢石等;

(9)建材及其他類:飾面用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石料用石灰岩、磚瓦用頁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

(10)水氣礦產類:地下水、地下熱水、二氧化碳氣等。

Ⅲ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2

1.區域地質和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在大地構造上,墨西哥可劃分為南科迪勒拉褶皺帶和墨西哥灣沿岸地斜(灣岸地斜)兩大構造單位。前者構成墨西哥國土的主體,地貌上大多表現為雄偉的山脈與高原;後者自中生代以來長期處於穩定大陸邊緣的構造位置,接受了大量的陸相和海相沉積,在地貌上表現為低平狹長的平原和台地。

(1)南科迪勒拉褶皺帶

南科迪勒拉褶皺帶占據了墨西哥絕大部分國土,賦存有除石油以外的其它多種礦產。這些礦產的形成大多與中、新生代的岩漿作用有關。

主要由第三系火山岩石組成的西馬德雷山脈,以及中央高原均為墨西哥重要的有色金屬分布區,產有銀、鉛-鋅、錫、銻、鎢、鉍、汞等多種礦產,其中有世界聞名的雷亞德安琪爾斯銀礦、瓜那華托銀礦和拉美最大的維楚科銻汞礦等,西北部的索諾拉地區主要分布有銅、金、鉬和石墨,其中拉卡里達德和卡納內阿兩大銅礦位於美國斑岩銅礦帶的南延部分,它們的形成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有關。南馬德雷山脈及巴爾薩斯河谷地區主要產有鐵礦。在下加利福尼亞區。在科阿韋拉、索諾拉等地的一些盆地中,賦存有中生代的煤。特萬特佩克地峽是墨西哥硫磺的主要分布區。

(2)灣岸地斜

范圍大致包括墨西哥灣沿岸平原及尤卡坦半島。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為已知的油氣集中分布區。從北部的薩比納斯盆地到南部的坎佩切盆地,綿延1000多公里,分布著大小幾十個油田。其地層主要為早白堊阿爾布階礁灰岩及第三紀碎屑岩。坎佩切灣海上油田,產層主要為白堊系與古新統白雲岩化灰岩。

墨西哥灣海岸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小洋盆地的周邊,基底由古生代變質岩和花崗岩組成。中侏羅統至第三系沉積蓋層最厚15000米。這一墨西哥灣小洋盆地在墨西哥的周邊分為若干個產油區。

2.主要礦產資源開發條件分析

墨西哥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鉛-鋅、錳、汞、鐵、鉍、金、鉬、鎘、銻、鎢、鍶(天青石)、硫、石墨、螢石、重晶石、石膏、砷、磷塊岩、硅藻土等。其中,銀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鉍、鎘儲量居世界第四位;鉛、鋅、銅、汞、銻、砷、螢石、鍶(天青石)、錳、重晶石等礦種的儲量也居世界前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墨西哥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礦業生產國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國內資源短缺需要進口的礦產主要是:鋁土礦、鉻、錫、鎳、鋰鹽等。

表5墨西哥主要礦產的儲量及儲量基礎(截至1999年)

續表

(1)能源礦產

石油和天然氣

墨西哥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坎佩切灣。截至1999年底,全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41億噸,合284億桶,佔世界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2.7%,列世界第10位;天然氣儲量8500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的0.6%,列世界第25位。在500米等深海線以內的大陸棚(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內,尚有180萬平方公里主要為海相沉積層,被認為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查前景。現已探明和在開採的油氣田可分為五大油氣區,它們是:

東北部氣區:范圍包括布爾戈斯盆地和薩比納斯盆地,面積21.1萬平方公里,主要為天然氣田。布爾戈斯盆地為格蘭德河向斜西南翼,北部與美國得克薩斯沿岸區相連。地層向東北傾斜並增厚,發育許多向海灣下降的同生斷層及其伴生的短軸背斜,呈東南向。厚度和滲透性變化大,多呈透鏡狀,如雷諾薩氣田。由於砂岩的變化,油氣不完全受構造控制,各產層有獨立的油水和氣水界面。孔隙度為8.4%~27.7%。產層主要為第三系始、漸新統三角洲相砂岩。在薩比納斯盆地,產層為上株羅統砂岩和下白堊統白雲岩。

坦皮科油區:由塔毛利帕斯台地和契孔特佩克山前拗陷組成,面積6.2萬平方公里。又可分為三個小區:(Ⅰ)北部埃巴諾-帕努科構造區,又稱坦皮科區,產層主要為中、上白堊統灰岩,其次為下白堊砂屑岩和上侏羅鮞狀灰岩。(Ⅱ)黃金港區,產層主要為中白堊灰岩,油田呈弧狀分布,綿延180公里,近海也發現油氣。(Ⅲ)波薩里卡區,產層為中白堊灰岩。

韋臘克魯斯油氣區:是個復向斜盆地,面積3萬平方公里,產油層為中、上白堊統灰岩。

雷福爾馬油區:泛指墨西哥南部的陸上油氣區,面積6萬平方公里。沉積岩在盆地中厚8250米,在隆起處厚4000米。西部的伊斯特莫盆地,侏羅系鹽岩形成許多鹽丘構造,白堊系以碳酸鹽岩為主。在賈耳帕隆起,發育的白堊-侏羅系生物灰岩組成雷佛瑪油區的高產層。第三系主要為碎屑岩,不整合於白堊系之上,在隆起兩側的盆地區,岩性和岩相有差異。在馬庫帕納-坎佩切盆地的東半部,第三系向尤卡坦台地方向漸變為石灰岩為主。伊斯特莫含鹽盆地為鹽丘構造和鹽丘構造形成的油氣田,產層主要是下古新統恩坎托組砂岩,有4個砂岩組。產層主要為下古新統砂岩;中部賈耳帕隆起和韋芒吉洛盆地,是該區主要高產油區,產層為侏羅、白堊系泥質灰岩,生物碎屑岩和白雲岩;雷佛瑪油區包括韋芒吉洛盆地和賈耳帕隆起。賈耳帕隆起為北北西向傾沒的復背斜,在此隆起及其西緣已發現70多個中生代構造,產層主要為侏羅-白堊系礫屑灰岩,砂糖狀白雲岩,裂縫泥質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平均厚度100~1200米,儲集空間的形成與礁、白雲岩化、溶蝕作用和鹽丘侵入引起的裂縫等有關,平均孔隙度8.39%~13.28%,滲透率200毫達西以上。生油層為深色泥晶灰岩,上侏羅統生油層有機炭含量0.5%~4%,屬I類乾酪根,厚500~700米。以上白堊統頁岩、泥灰岩和始新統頁岩為蓋層,厚300~600米。油田主要屬短軸背斜圈閉,閉合度大,斷裂發育。油層一般埋深4000米以下。馬庫斯帕納-坎佩切盆地的儲層為第三系砂岩,以背斜油氣田為主。在盆地西南邊緣,構造呈北西向,中部呈北東向,主要產天然氣和凝析油。坎佩切海上油氣區是墨西哥1975年開辟的新油氣區,裂縫、洞穴和孔隙發育。已發現十多個油田,均屬構造圈閉。面積4.8萬平方公里,比雷佛瑪油區大7倍。人工地震發現200多個背斜構造,鑽到的上侏羅統至中新統地層厚3000米以上。上侏羅統主要是泥頁岩,夾碳酸鹽岩和砂岩,中部間夾石膏厚約600米。白堊系主要是白雲岩,裂縫和溶洞發育,厚度400~500米。古新統為白雲質角礫岩,厚200~300米。始-漸新統主要為頁岩,偶夾石灰岩和白雲質角礫岩,厚200~300米。中新統厚600~2600米不等。產層為白堊系和古新統白雲岩化礫屑灰岩、白雲岩和白雲岩。

坎佩切灣海上油氣區:面積4.8萬平方公里,有60個含油前景良好的構造,產層為白堊系和古新統白雲岩化碎屑灰岩。原油探明儲量佔全國儲量的一半。

全國已探明鈾儲量1萬噸,推測儲量10萬噸。其中回收成本80~130美元/kg鈾的儲量1700噸,≥130美元/kg鈾的1700噸。主要分布在奇瓦瓦、杜蘭戈、索諾拉、新萊昂和塔毛利帕斯州。

已知的鈾礦床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分布在西馬德雷山州火成岩和變質岩中的浸染狀礦床,包括奇瓦瓦中部的佩尼亞布蘭卡(全國最大鈾礦)、索諾拉州的洛斯阿莫萊斯及杜蘭戈州的拉普雷西薩等礦床,鈾賦存在第三紀火山岩與下伏的白堊系灰岩及古生代變質岩的接觸帶中。第二類是分布在沿岸平原的砂岩型礦床,主要有塔毛利帕斯州的拉科馬、布埃納維斯塔及埃爾恰波特等礦床,它們均產於漸新統砂岩中。

(2)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

墨西哥銀儲量十分豐富。擁有儲量基礎40000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3.2%,與加拿大並列,為世界第一位。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高原中部和西馬德雷山脈。

總體來說,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是墨西哥最重要的銀成礦區,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第三紀火山岩區之一,面積27.5萬km2,其火山岩蓋下部火山岩系平均厚度約1km,時代為古新世一早始新世(拉拉米期),由安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硅質火山岩組成,其上不整合覆蓋平均厚約1km,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的塊狀硅質熔結凝灰岩(上部火山岩系)。該區內的銀(-金-鉛-鋅)礦床主要與下部火山岩系有關。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產有帕拉爾、聖巴巴拉、聖弗朗西斯科德爾奧羅、弗雷斯尼略、瓜那華托等著名銀礦床。

銀礦床主要成礦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淺成熱液銀礦床,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第二類為中深熱液銀-鈷-鎳礦床,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北部;第三類是交代型鉛-鋅-銀礦床。此外,作為斑岩銅礦副產品回收的銀,也是銀的重要來源。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組合。

表6墨西哥主要銀礦床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薩卡特卡斯(Zacatecas)火山岩型銀、鉛、鋅(銅)礦墨西哥的主要銀礦床,位於薩卡特卡斯市郊。銀儲量23236噸,品位120克/噸。礦體產於破火山口北部邊緣同心狀和切向分布的斷裂、破裂帶中。區內有5個脈系:坎特拉、馬卡諾奇、韋塔格朗德、塔霍斯德帕努科和普洛莫薩。成礦與第三紀火山噴發活動中晚期的岩漿熱液活動有關,破火山口構造為流紋岩岩漿活動提供了有利通道。

奈卡(Naica)火山熱液型銀、鉛、鋅、銅(金、)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銀儲量3200噸,品位150~200克/噸;金金屬儲量中型,品位0.34克/噸。浸染狀、塊狀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呈饅頭狀,筒狀產出,含礦岩石是灰岩,礦石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組合。礦區有11個管狀和50餘個柱狀礦體群,前者長約50米左右,最長達700米,厚1~10米;柱狀體直徑3米,最大處80米。地下開采,年產金40公斤,選廠日處理礦石2500噸。

塔約耳提塔(Tayoltita)火山熱液型銀、鉛、銅(金)礦位於杜蘭哥州西部。銀儲量14339噸,品位373克/噸。金屬儲量1噸,品位0.28克/噸,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脈狀礦體充填在第三紀流紋岩、安山岩中,圍岩蝕變主要是硅化,方鉛礦、黃銅礦為主要金屬礦物。露天開采,年產金0.5噸,選廠日處理礦石2000噸。

聖歐拉里亞(Santa Eulalia)矽卡岩型銀、鉛、鋅礦位於奇瓦瓦東25公里。銀儲量在1萬噸以上,品位125~350克/噸;鉛金屬儲量11.5萬噸,品位2.6%,鋅金屬儲量32.8萬噸,品位7.4%。硫化礦。熱液交代層狀礦床。地下開采。

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熱液脈型銀、鉛、鋅、銅(金)礦位於奇瓦瓦南400公里。

聖馬莉亞(San Maria)熱液脈型鋅、銅、鉛(銀)礦位於薩卡特卡斯州西部。鋅金屬儲量111.3萬噸,品位5.3%,銅金屬儲量26萬噸,品位1.24%,鉛金屬儲量11.1萬噸,品位0.55%。硫化礦,成礦時代中新世。礦體呈脈狀、不規則狀,賦存於硅化灰岩和花崗岩接觸帶中,平行於花崗閃長岩株,礦脈長達數百米,寬幾厘米到3米。地下開采,日產礦石2400噸,選廠日處理礦石4400噸。

塔斯科(Taxco)熱液脈型銀、鋅、鉛礦位於格雷羅州。銀儲量2130噸,品位163.87克/噸;鋅金屬儲量33.6萬噸,品位4.2%,鉛金屬儲量15萬噸,品位1.9%。硫化礦。礦區有兩種類型:(1)鉛-鋅-石英脈型,脈長幾百米到1000米,寬1.5~10米,深300米。(2)灰岩中的不規則狀交代礦體,礦體寬20米,含鉛鋅較低。地下落頂充填法開采,礦石產量3000噸/日,選廠處理礦石3300噸/日,金屬回收率:銀90%,鉛92%,鋅78%。

雷亞爾德安琪爾斯銀礦位於薩卡特卡斯州東南部薩卡特卡斯城東南61km,構造上處於中央梅薩山脈西緣,靠近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東南翼。礦床產在白堊系組成的穹窿(或短軸背斜)的軸部附近,平面上呈400×450m的橢圓形。全部礦化產於晚白堊世碳質砂岩和粉砂岩中,岩性單一的地層礦化很少發育,而互層-交互紋層相(單個紋層厚度小於5mm)為礦化提供了有利位置。在與厚3~9cm的砂岩呈交互紋層的粉砂岩中,礦化細脈最為發育,在砂岩層厚度增大時,銀品位大大降低。而在含有交互紋層狀粉砂岩並具有滑動或變形層理的砂岩透鏡體中,存在高品位網脈型礦化。銀以25g/t為邊界品位,以70g/t為工業品位(入選品位)圈出礦體。礦石儲量1億噸。入選礦石含鉛0.95%,鋅1%。該礦擁有銀儲量6375噸,平均品位65~128克/噸;鋅儲量54萬噸,鉛儲量58.8萬噸。1982年投產,目前日采選礦石1.5萬噸,年產銀200噸以上(1997年為219噸),成為墨西哥也是世界最大露天銀礦山。

金資源豐富。儲量基礎為340噸(12000000盎司)。大部分為中-新生代銀金礦,其形成多與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如瓜那華托州的托里斯塞德羅斯礦山,奇瓦瓦州的奧坎波礦山都屬此類。此外,還有在卡納內阿銅礦、奈卡鉛鋅礦、弗雷斯尼約銀-鉛-鋅礦中的伴生的金。上述礦床除卡納內阿銅礦外,均為火山熱液型礦床。墨西哥的主要金礦床有:

聖弗朗西斯科德爾奧羅(San Francisco del Oro)火山熱液型銀、鉛、鋅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銀儲量大型,3200噸,鉛、鋅金屬儲量分別為4.89萬噸和4萬噸。金金屬儲量中型,品位0.34克/噸。硫化礦,成礦時代晚於白堊紀。礦體為寬0.5~1米的礦脈群,充填在強烈褶皺的鈣質白堊紀頁岩內,上面覆蓋有火山岩,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組合。地下充填法開采,年產金0.4噸,選廠日處理礦石3250噸。

奧坎波(Ocampo)火山熱液型金、銀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金儲量中型,品位7.78克/噸。貧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為脈狀,產於安山岩及流紋岩中,圍岩蝕變有硅化、碳酸鹽化,礦物為紫水晶、方解石、銀金礦、輝銀礦、輝銅銀礦組合。至1982年累計產金5.44噸。

托里斯塞德羅斯(Torres-Cedros)火山熱液型金、銀礦位於瓜那華托州。金儲量大型,品位2.27克/噸。銀品位340克/噸。貧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化帶長幾公里,賦存在流紋岩內,呈網脈狀產出,圍岩是頁岩、片岩。礦物為銀金礦、自然金、銀的硒化物、硫化物組合。地下開采,年產金0.8噸,累計產金233噸,選廠日處理礦石2000噸。

銅資源豐富。儲量為27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與美國斑岩銅礦帶毗鄰的索諾拉州。此外,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米卻肯州也有銅礦分布。

按地質-工業類型,銅礦床分為:①斑岩型銅礦床。②沉積型砂頁岩銅礦床,如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波萊奧銅礦。③火山岩型黃鐵礦礦床。三種類型中以斑岩型銅礦床為主,它占總儲量的97%。墨西哥主要銅礦床有:

卡納內阿斑岩銅礦位於索諾拉州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斑岩銅礦之一。礦化帶長9.6公里,寬4.1公里,共有12個礦體。成礦時代早第三紀。產於花崗斑岩小岩體內,局部也產於外接觸帶和角礫岩筒中。礦石為細脈-浸染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是黃銅礦、輝銅礦和斑銅礦。在礦體的邊緣有閃鋅礦和方銅礦。礦床氧化帶厚70米,次生富集帶不發育。共有銅金屬儲量1190萬噸,銅品位0.7%,鉬金屬儲量9萬噸(其中3萬噸可回收),鉬品位0.001%。伴生有金。圍岩蝕變有鉀化、絹細化、銀化、青盤岩化。露天開采,剝采比為3∶1,日產礦石3萬噸。

坎波莫拉多(Campo Morado)火山岩型銅、鋅、鉛(金、銀)礦位於格雷羅州伊瓜拉西南70公里。銅金屬儲量18萬噸,品位0.68%,鋅金屬儲量27萬噸,品位3.12%,鉛儲量5萬噸。塊狀、浸染狀硫化礦,成礦時代早白堊世。含礦岩石為長英質火山角礫岩,礦體為透鏡狀。下盤綠泥石蝕變帶具浸染狀金屬硫化物礦化。含礦岩系的上下盤岩石為凝灰質板岩、硬砂岩、安山岩和流紋質凝灰岩。

埃爾阿爾科(El Arco)斑岩型銅礦位於加利福尼亞半島。銅金屬儲量327萬噸,品位0.6%,浸染狀、網脈狀硫化礦,成礦時代白堊紀(107百萬年)。礦體呈網脈狀賦存於二長岩中。圍岩蝕變有鉀化、青磐岩化。

拉韋爾代(La Verde)斑岩型銅、鉬(金、銀)礦位於米卻肯州。銅金屬儲量130萬噸,品位0.69%,金品位0.3g/t,銀4.7g/t。網脈狀硫化礦,成礦時代晚白堊世。礦體屬角礫岩筒型,賦存於石英閃長斑岩中。礦區由兩個礦段組成。圍岩蝕變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和青磐岩化。已建礦山,日產礦石1.65萬噸。

聖伊西德羅(San Isidro)斑岩型銅(金、銀、鉛、鋅)礦位於米卻肯州。銅金屬儲量15.75萬噸,品位0.45%。網脈狀硫化礦。礦床產於花崗閃長岩中,由兩個礦體組成。圍岩蝕變有硅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綠泥石化。

因瓜蘭(Inguaran)斑岩型銅(銀、鎢)礦位於米卻肯州南部。銅金屬儲量26萬噸,品位1.3%~1.5%。硫化礦,成礦時代白堊紀。該礦屬角礫岩筒型。礦體賦存於石英二長斑岩、花崗岩中。圍岩蝕變有硅化、電氣石化、青磐岩化。地下開采,日產礦石2000噸。

鉛-鋅

墨西哥鉛、鋅資源豐富。鉛儲量為100萬噸,儲量基礎為200萬噸,鋅儲量為600萬噸,儲量基礎為8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奇瓦州、索諾拉州及中部的薩卡特卡斯州。主要礦床類型為脈型和矽卡岩型礦床。墨西哥的主要鉛-鋅礦床有:

特科洛特(Tecolote)矽卡岩型鋅、銅(鎢、銀)礦位於索諾拉州。銀儲量超過1萬噸,品位125~350克/噸。鋅金屬儲量5.6萬噸,銅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1.82%。硫化礦。礦體呈不規則狀,產於泥質和鈣質建造的接觸帶中。地下開采,年產礦石15萬~30萬噸。

帕拉爾(Parral)熱液脈型鉛、鋅、銅(銀)礦位於奇瓦瓦南。鉛+鋅金屬儲量大型,鉛品位5.8%~3.3%,鋅品位4%~10%。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脈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賦存在粘土質灰岩、安山岩中。礦體厚達18米。礦石含銀250g/t。地下充填法開采,年產礦石30萬~50萬噸,選廠日處理礦石1000噸。

銻資源較為豐富。儲量基礎18萬噸。主要分布在聖路易斯波托西、索諾拉、伊達爾戈(錫馬潘銻礦)、格雷羅和瓦哈卡州(洛斯特茹科茲銻礦)。該國有五個較大的礦床,屬汞銻石英脈型及銻鉛鋅多金屬型。按成礦作用及產出特點,有熱液層狀礦床(如聖路易波托西州的聖-何塞銻礦)及熱泉銻汞礦(如維楚科銻汞礦)等類型。

資源較為豐富。儲量基礎23萬噸,主要分布在索諾拉州,大多集中在大型斑岩銅-鉬礦床以及斑岩礦床中,這些礦床位於亞利桑那斑岩銅礦帶的南延部分,與第三紀淺成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其中的拉卡里達斑岩銅礦是世界上大型產鉬礦山之一。

(3)黑色金屬礦產

鐵礦

資源不太豐富,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北部高原一帶,主要礦區有:

杜蘭戈-薩卡特卡斯鐵礦區,其中著名的有杜蘭戈州的塞羅·德梅爾卡多鐵礦;

高原南部和南馬德雷山脈礦區,分布范圍較廣,其中巴爾薩斯河谷的拉斯特魯斯鐵礦儲量1.85億噸,含鐵量高達63%;

北部高原和西北部鐵礦區,主要是分布在科阿韋拉和奇瓦瓦州的一些中小型鐵礦。

這些礦床大多為接觸交代型礦床。賦存在早白堊灰岩與晚白堊世花崗岩侵入體的接觸中。主要礦石礦物有赤鐵礦(奇瓦瓦州拉佩拉鐵礦)和磁鐵礦(拉斯特魯斯鐵礦)等。

錳礦

金屬儲量基礎900萬噸,主要分布在伊達爾戈州(莫蘭戈錳礦)、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盧西弗錳礦)和哈利斯科州(奧特蘭錳礦)。此外,在奇瓦瓦,杜蘭戈等州出也見有錳礦。

莫蘭戈錳礦為沉積成因,礦體賦存在碳酸鹽岩建造中;奧特蘭和盧西弗錳礦則與火山作用有關,屬火山-沉積礦床。

Ⅳ 成礦地質條件主要包括哪些

zhyzhy2007的回答,是高度概括的。但太籠統,且不全面。可以稍微具體地回答如下:版
一、內生成礦條件權
1、岩漿岩條件--岩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鹼性)具有成礦的專屬性,不同的岩性,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成礦系統。考察成礦條件時,往往較多地先考察岩漿岩條件。
2、構造條件--在不同的大地構造區,有自己獨有的成礦特性。如在造山帶,是以內生的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稀土金屬成礦為主的。而金剛石礦在穩定的板內成礦區邊緣成礦。
3、變質條件--是對變質礦床有主要控製作用的。如石墨礦床、一些玉石礦床(緬甸玉、岫玉等)是變質作用礦床。接觸變質作用成礦,是極其重要的變質條件。據不完全統計,在接觸帶形成的礦床中,涉及的礦種是自然界元素的80%以上。
二、外生成礦條件
1、地層、岩相、古地理條件--沉積礦床形成的條件。如寧鄉式鐵礦是典型的穩定區淺海相的礦床。煤礦是海(湖)陸交互相潮濕氣候條件下的沉積礦床。
2、風化礦床--在風化作用條件下能形成很多種外生礦床,如砂錫、砂金、南方的鋁土礦床、紅土型金礦、峰叢窪地中的錳礦床等。
3、化學、生物礦床,如鉀鹽礦床、鳥糞磷礦床等。

Ⅳ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3

1.秘魯區域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秘魯有著優越的地質成礦條件。秘魯位於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及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位置,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

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南緯4°~27°),寬度和高度明顯大於北段,地形結構主要表現為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高原。在秘魯境內,高原深受亞馬孫河上游支流切割,形成眾多與構造方向一致的深邃峽谷。由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積和火山岩組成,表層為第四紀及近代的碎屑物質,起伏緩和。高原中部的構造盆地內,遺留眾多古河谷、干湖盆和大鹽沼。高原東側是主要由古生代板岩、石英岩和花崗岩組成的東科迪勒拉山脈,高原西側的西科迪勒拉山脈褶皺期較晚,主要出露侏羅紀和白堊紀岩層,南緯16°~18°之間,火山分布密集,其中高於5700米的火山錐有18座(包括尤耶亞科等活火山),為安第斯山脈第二火山帶,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火山帶之一。

秘魯地處安第斯地槽褶皺帶的中段,東部與巴西地盾相鄰。在大地構造上屬「環太平洋巨型含銀構造帶」的組成部分,進一步可分為瓜亞基爾盆地、安第斯褶皺帶、安第斯山前褶皺斷裂帶(即烏卡亞利盆地)、普圖馬約盆地(又稱上亞馬遜盆地)、阿克里盆地等五個構造單元。普圖馬約盆地和阿克里盆地屬邊緣拗陷性質,期間並沒有明顯的隆起相隔。

地史演化分析認為,在早古生代巴西前寒武紀地盾以西已發育成一狹長的地槽帶,可能從寒武紀開始即接受沉積,但目前已知最老地層為奧陶系,為一套深色板岩、千枚岩和頁岩組成的變質泥質岩系,成帶狀從玻利維亞西北延至秘魯北部的馬臘尼翁河上游。海西造山運動時期,安第斯地槽緊密褶皺,局部變質,整體上升而被剝蝕,二疊紀時有中、酸性的火山岩噴發。晚三疊世到早侏羅世,地槽區又開始沉降,從東至西沉積有蒸發岩、陸相碳酸鹽岩、砂岩和頁岩,且火山活動頻繁。中侏羅世時,中科迪勒拉山脈隆起,將地槽分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兩段,前者為冒地槽,沉積了大量碎屑岩,向東超覆沉積在地盾的古老岩繫上;後者為優地槽,沉積了巨厚的復理石碎屑岩和少量的碳酸鹽岩,在相當於現在的沿海地區有火山島弧和岩漿岩體侵位。白堊紀為廣泛的海侵,西部的優地槽主要為沉積碎屑岩和火山岩。東部冒地槽為碳酸鹽岩,向東碎屑岩漸多,靠近地盾區主要為陸相沉積。經歷了中生代多次構造運動和岩漿作用,本區的銅、銀等金屬成礦物質已得到初步富集,有的已形成具工業開采價值的礦床。

第三紀時,科迪勒拉山中部又褶皺隆起和發生斷裂,有頻繁的火山活動,並形成一些陸相山間盆地。西部以正斷層為特徵,斷續發育包括濁流沉積的海相碎屑岩。東部主要是沉積陸相碎屑岩,堆積最厚達6100m,期間漸新世海侵曾從北部進入東部。這一時期的成礦物質高度活化,為本區形成銅、銀等多金屬礦床提供了物質來源,成為區內最重要的成礦時期。

可以認為:在經歷過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和成礦作用,秘魯已經成為一個以銀為代表的礦產資源的富集區。區內廣泛發育多期侵入岩、火山岩,岩漿活動十分強烈,斷裂構造、褶皺構造等聚礦構造樣式繁多,且成礦物質來源豐富。除前述已發現的諸多礦床之處,秘魯還有許多地區因地理條件和基礎設施的限制有待進一步的查證;特別是最近安塔米納特大型Cu-Zn-Ag礦床的擴大,預示著本區仍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

秘魯有100萬平方公里的沉積盆地,佔全國面積的85%以上。近年的勘探表明,秘魯石油有相當大的潛力,主要是亞馬遜林區、沿海某些地區和大陸架。有關資料證明,目前在沿海、山區、林區和大陸架有6400萬公頃沉積盆地蘊藏石油,可以簽訂勘探和開采合同。已在林區發現四個新的含油結構:聖胡安、南卡什博亞、波蘭塔亞庫和瓦亞。

結論:秘魯的斑岩型銅鉬礦、中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淺成低溫熱液型金銀礦和油氣等礦產資源區域地質成礦條件好,有很好的找礦前景。

2.礦產資源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著名的安第斯山由北向南縱貫秘魯全境,於是形成一個豐富的含礦地帶。秘魯的礦帶約占其領土的26.6%,尤以東安第斯山蘊藏最多。豐富的礦產資源,使秘魯成為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也是拉美重要的礦產出口國。

秘魯礦產資源有兩個特點。一是品種多,二是儲量大。秘魯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銅、鉛、鋅、銀、金、鐵、鉍,此外還有鎢、錳、煤、銻、鎘、錫、磷、鈾、鉬、石油、汞、石墨、釩、硝石和重晶石等。

目前,秘魯已探明的一些礦產的儲量是:銅儲量1900萬噸,儲量基礎4000萬噸,居拉丁美洲第2位,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塞羅維爾德、科夫里薩、托克帕拉、克里亞維科、廷塔亞、安塔米納和馬爾科納等地。秘魯銅產量佔世界第7位,僅次於智利、美國、印尼、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鉬儲量14萬噸,儲量基礎23萬噸,與墨西哥並列,居世界第6位。鉍儲量1.1萬噸,儲量基礎4.2萬噸,居世界第3位。鎂礦石8億~10億噸,居拉美國家第3位,主要集中在馬爾科納鐵礦區。鋅儲量700萬噸,儲量基礎1200萬噸,居拉美國家第1位,世界第5位。鉛儲量200萬噸,儲量基礎300萬噸,居世界第5位。銀儲量2.5萬噸,儲量基礎3.7萬噸,居世界第5位。初步探明石油儲量為12億桶。

(1)銅

秘魯97%的銅儲量賦存於斑岩型銅礦,其餘來自火山岩銅礦。秘魯斑岩銅礦帶屬於南北美洲斑岩銅礦帶的一部分,北西向長2000公里,寬150~300公里,大致又可分為北、中、南三個亞帶,其中以南亞帶最為重要。南亞帶從托克帕拉礦床開始,往北西延長約1000公里,共有10餘個銅礦床。最重要的礦床有塞羅貝德礦床、誇霍內礦床、托克帕拉礦床等。

莫羅科查銅礦位於利馬省東北部,斑岩型,伴生礦物為鉬、金、銀。網脈狀硫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270萬噸,品位0.76。礦體賦存於石英二長斑岩岩株內。圍岩蝕變有絹雲母化、青盤岩化。黃鐵礦化暈5×3公里。成礦於第三紀。

廷塔亞銅礦位於普諾省西部。斑岩型,網脈狀硫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320萬噸,品位0.8%。礦體主要產於石英二長斑岩岩株內。圍岩蝕變有絹雲母化、鉀化、青盤岩化。成礦於第三紀,日產礦石8000噸。

誇霍內銅礦位於莫克瓜省東北部。斑岩型,主要伴生礦為鉬,其次為銀。屬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47C萬噸,品位1%,鉬儲量11.5萬噸,品位0.025%,其中可回收鉬4.5萬噸。礦體產於石英二長斑岩的破碎帶和角礫岩帶內,呈筒狀。平面上直徑為900米。主要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閃鋅礦和方鉛礦,成礦於第三紀。礦體平面為橢圓形,長軸1200米,短軸1000米。礦化呈網脈狀和浸染狀產於兩組斷裂交切處的第三紀石英二長斑岩、石英粗安斑岩及其圍岩中的角礫岩筒內,向西緩傾斜,到深部逐漸尖滅。次生富集帶寬平均約20米。礦化均勻,金屬礦物組合簡單。該礦1977年投產,總投資7.38億美元,露天開采,日產礦石4.5萬噸,並於1981年起回收鉬。

克亞維科銅礦位於莫克瓜省東部。斑岩型,伴生礦主要為鉬,其次為鉛、鋅。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178萬噸,品位0.98%。鉬儲量6萬噸,品位0.03%,可回收鉬3萬噸。石英二長斑岩侵入於火山岩中,礦化發育於接觸帶的角礫岩帶。主要原生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次生富集帶發育,厚129~250米,鉬主要產於此帶。成礦於第三紀。於1972年投產。

塞羅貝爾德斑岩銅鉬礦位於阿雷基帕市南24公里,是秘魯已知最大的斑岩銅礦床。銅鉬礦化與侵入於火山沉積岩內的石英斑岩體有關,礦體賦存於斑岩小岩體和電氣石-石英角礫岩筒中,長2200米,寬800米,已控制深度500米,在平面上呈橢圓形。圍岩蝕變分帶明顯,自內向外為鉀化帶、石英-絹雲母化帶和青盤岩化帶。原生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和斑銅礦,礦石為細脈浸染狀構造。礦床氧化深度達180米,次生富集帶發育。在氧化帶下面的次生富集帶中主要礦物為水膽礬、銅蘭、硅孔雀石和輝銅礦。礦床共有銅儲量990萬噸,其中40萬噸銅品位1.87%,150萬噸銅品位0.91%,其餘800萬噸銅品位0.68%。鉬儲量10萬噸,品位0.01%。該礦在100年以前就有小規模采礦,1970年勘探,1974年開始建設,1977年投產,露天開采,平均剝采比為1.8∶1,采剝總量為1800萬噸/年,年產礦石800萬噸,年產銅3.3萬噸,擴建采選廠後,計劃1983-1987年年產銅6萬噸,1988-1992年年產銅12萬噸,1993-2017年年產銅24萬噸。

密執基萊銅鉬礦位於卡哈馬卡省,斑岩型,伴生鉬礦。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410萬噸,品位0.72%。鉬儲量13.6萬噸,品位0.03%。礦體產於石英二長斑岩岩體內或裂隙帶中。主要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和輝鉬礦。次生富集帶發育。成礦於第三紀。

托克帕拉銅鉬礦位於莫克瓜省南部。斑岩型,伴生礦為鉬,其次為金、銀。浸染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510萬噸,品位1.1%。鉬儲量14萬噸,品位0.02%,其中可回收鉬4.8萬噸。石英二長斑岩和閃長玢岩侵入於安山岩和凝灰岩中,礦化產於角礫岩筒內。礦床賦存於白堊紀火山岩地層中的石英斑岩、英安岩和石英粗安斑岩岩體中。礦體在平面上呈橢圓形,直徑大於1000米,在剖面上呈倒置的截錐狀,延伸大於400米。礦體長1500米,寬750米。礦石含金0.5克/噸,銀100克/噸。在由次火山作用而形成的三個較大的角礫岩體中,礦化主要呈網脈狀,其次為浸染狀。礦床屬含電氣石角礫岩型。次生富集帶發育。該礦於1956年建設,總投資3億美元。1960年礦山投產,露天開采,日產礦石5.5萬噸。並於1963年開始回收鉬,年產鉬約2700噸。礦體長1500米,寬1200米,延伸750米。礦石含金0.5克/噸,銀100克/噸。成礦於第三紀。

(2)鉬

秘魯鉬資源主要來自斑岩型礦床。在秘魯北、中、南三個銅礦帶中,以南部銅礦帶含鉬較高。著名的銅鉬礦床有誇霍內、托克帕拉、密執基萊等。

康帕查鉬礦位於拉利貝塔德省,屬斑岩型硫化礦床。鉬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0.16%,可回收鉬14萬噸。外圍為鎢、鉛、鋅礦化,輝鉬礦和黃銅礦組成礦核,礦化呈細脈狀。普遍具有硅化。

(3)鐵礦

秘魯鐵礦資源豐富,且主要集中在全國最大的馬爾科納鐵礦。馬爾科納鐵礦位於馬爾科納高原和聖尼古拉斯灣,距太平洋沿岸只有25公里。礦石含鐵品位為52%,現有儲量可達5億噸。開采方法為露天多台階開采,汽車運輸和帶式運輸機運輸。該礦山原由美資馬爾科納礦業公司經營,1975年秘魯政府對馬爾科納鐵礦實行國有化,成為秘魯鐵礦公司。由於近年國有礦業企業經營困難,秘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1992年我國首都鋼鐵公司以1.2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秘魯鐵礦公司。

(4)鉛鋅

秘魯鉛、鋅礦帶主要產在秘魯中部的東、西安第斯山脈之間,著名的礦區有塞羅德帕斯科和莫羅科查等。

塞羅德帕斯科鋅、鉛、銀礦位於利馬東北176公里處。礦體呈透鏡狀賦存於早三迭統的陽起石、硅灰石角頁岩、薄層灰岩及淺色條帶結核灰岩中。礦體在地表長1200米,最大寬度300米,一般寬20~100米,向下逐漸收縮變短。在750米處分為多個透鏡體,亦有層狀及脈狀礦體,但較為次要。這個礦床已開采了350年,先後開采銀礦及銅礦,自60年代以來,開始開采鉛、鋅。累計儲量為鋅598萬噸、鉛227.5萬噸、銅100萬噸,礦石品位Zn9.2%、Pb3.5%、Cu0.55%,銀儲量達4.8萬噸。該礦山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開採的本區和露天開採的麥克庫斯礦。年產礦石220萬噸,送Paragsha選廠,月產鉛精礦6800噸,含Pb52%,鉛回收率66%,銀回收率為40%;月產鋅精礦21500噸,鋅回收率85%。

莫羅科查鉛、鋅礦位於區內主要山脈的高峰東部。鉛、鋅礦體位於三迭紀閃長岩晚期的小岩株附近的白堊紀沉積岩中,為中溫熱液成因的硫化物礦脈或饅頭狀礦體,中心富銅、邊緣富鉛、鋅,更遠銀高。礦體埋深450~600米,該礦儲量:鋅24萬噸、鉛14.4萬噸、銅2.4萬噸。礦石品位為Zn3.0%、Pb1.8%、Cu0.3%、Mo0.02%、銀155克/噸。礦山年產礦石50萬~100萬噸。選廠每年可獲精礦:鉛3095噸、鋅5833噸,還回收銀和鎢、銅。

阿爾帕米納鋅銅礦位於胡寧省,屬矽卡岩型硫化物礦床。鋅金屬儲量150萬噸,品位1%,銅金屬儲量702萬噸,品位1.35%。不規則礦體產於白堊紀灰岩、砂頁岩中。成礦於白堊紀,為地下開采礦床。

桑坦德鉛鋅礦位於利馬省,伴生礦為銅、銀,屬熱液型硫化物礦床。鋅鉛儲量分別為230萬噸和80萬噸,品位分別為9.3%、3.6%。地下開采,年生產能力鋅14萬噸、鉛5.5萬噸。

(5)銀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0年統計,秘魯銀儲量25000噸,佔世界總量8.9%,居世界第五位;儲量基礎37000噸,佔世界總量8.8%,居世界第四位。

秘魯現有的銀礦山都分布於其國土中部和南部的安第斯山區。構造上,這些銀礦床均屬安第斯褶皺帶,並可進一步劃分為三條成礦帶:①秘魯斑岩銅礦帶;②中-北部多金屬礦帶;③南部銀金礦帶。它們都處於以消亡板塊為特徵的構造環境中的大洋和大陸含礦構造的結合部位,實際上是產於大洋-大陸過渡型成礦系統中。礦床規模較大,特別是銀-多金屬建造的礦床常達大型至特大型規模。成礦時代新,大部分為第三紀成礦,其次為中生代成礦。斷裂、破碎帶及破火山口是常見的控礦構造。容礦岩石多為滲透性較強的火山岩和次火山岩;行政區劃上,這些銀礦床主要分布在萬卡維利卡、利馬、帕斯科、阿雷基帕等省市。

秘魯銀礦資源的主要成礦類型及地質特徵

過去認為秘魯的銀礦資源主要有如下三種類型:斑岩型銅-銀礦床,中溫熱液的銀-多金屬礦床,淺成低溫熱液的銀-金或金-銀礦床;最近因安塔米納矽卡岩型Cu-Zn-Ag礦床的擴大,極大地提高了矽卡岩型銀礦資源在秘魯的重要性。

斑岩型銅-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斑岩銅礦帶中,該礦帶屬於南北美洲斑岩銅礦帶的一部分,北西長約2000km,寬150~300km。秘魯97%的銅儲量賦存於該帶中。該帶又可細分為北、中、南三個次一級的成礦單元,其中以南亞帶最為重要,往北西延長約1000km,共有塞羅貝爾德(Cerro Verd)、誇霍內(Cua-jone)、托克帕拉(Toguepala)等10多個重要礦床,均為斑岩型的Cu-Pb-Ag或Cu-Zn-Ag礦床,成因上均與石英二長斑岩侵入體有關,成礦時代均為第三紀。銀是這些斑岩銅礦中最重要的共生或伴生資源之一。

中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中-北部山區的「中-北部多金屬礦帶」中,該帶是秘魯最重要的銀、多金屬、鎢的產地。容礦岩石主要是晚白堊世朱邁莎組灰岩、三疊紀普拉卡或帕里亞灰岩。朱邁莎組灰岩南起堯里科查(Yauricocha)礦區,經桑坦德(Santander)、烏丘查庫(Uchuchacua)、魯阿拉、帕查帕克等礦區直到北部的康通加,全長約1000km。該帶中礦床特徵差異較大。堯里科查礦床包含一個硫砷銅礦核,周圍是鉛、鋅、銀、金礦體;桑坦德礦床是一個具獨特環狀的富鋅矽卡岩筒狀礦床;烏丘查庫礦床發育有錳矽卡岩,並伴有含輝錳礦礦脈;魯阿拉礦床則是在一個火山通道中遍布無數條礦脈的典型的多金屬接觸交代礦床。在三疊系灰岩與二長岩岩株接觸帶中,有塞羅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莫羅科查(Morococha)等礦床。典型礦床有:

帕斯科省塞羅德帕斯科銀-多金屬礦床位於秘魯中部。礦山於1630年就開始采銀,1890年以後主要采銅,1963年以後集中采選鉛鋅礦石,是一個以PbZnAgCu為主的多金屬礦。據70年代考察資料,該礦區含有鋅金屬700萬t,鉛300萬t,銅>100萬t,銀4.8萬t。1996年礦區仍保有礦石7942萬t,平均含鋅8.90%,含銀142.3g/t,即有鋅儲量707萬t,銀11639t。礦山一直由秘魯中部礦業公司開發,現正在開發的礦山為揚納坎查(Yanacancha)和楚帕馬爾卡(Chaupimarca)。1996年產銀238.6t。據證實儲量,礦山開采壽命超過10年,而據概略儲量礦山壽命可超過36年。揚納坎查經過多年勘查,現已成為世界第3大金礦,查明儲量達1340噸。,

礦床為中生代熱液交代型,容礦岩石為白堊紀灰岩、砂岩,中新世流紋岩、石英安粗岩、英安岩和石英二長岩等。礦化受構造控制,包括褶皺、斷裂、裂隙、火山道等。礦體十分復雜,按礦石組成可分為黃鐵礦-硅質體、鉛鋅礦體,銅銀礦體和銀-黃鐵礦體。黃鐵礦-硅質體受縱向斷層及火山通道接觸帶控制,分布於火山道東南緣;鉛鋅礦體分布於黃鐵礦-硅質體與灰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系交代黃鐵礦或灰岩而成,部分呈脈狀充填於裂隙中;銅銀礦體位於火山管道東南側,礦體往往在礦脈膨大或交匯處;銀-黃鐵礦體分布在黃鐵礦-硅質體的東部,在鉛鋅礦體的兩側(主要為東側),再現含銀很高的黃鐵礦體。

淺成低溫熱液型銀-金或金-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南部山區的「南部銀金礦帶」中,該帶在新生代火山岩中發育有四個大型銀-金脈狀礦床:凱洛馬(Caylloma)、希拉、阿爾坎塔(Arcata)、奧爾科潘帕(Orocopanpa)。它們與破火山口、熔岩丘地貌有關,產於晚第三紀的早、中新世至晚上新世的中酸性火山岩中,屬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目前,在該礦帶中,與晚第三紀強酸性硫酸鹽蝕變有關的黝銅礦-金礦床也已成為重要的勘查對象。典型礦床有:

奧爾科潘帕礦床位於阿雷基帕市(Arequipa)東北150km,是秘魯南部最重要的銀礦區,也是秘魯1988-1991年間產量最多的礦區,平均每年產銀160噸,1996年產銀92t。該礦山早在殖民地統治時期就被發現,並斷續開采。而後因獨立戰爭及繼之而來的礦業泛濫和缺乏有經驗的礦業人員,1842年該礦山一度被廢棄。直到1940年,布埃納文圖拉(Buenaventura)公司對該礦山進行了重新評價。1967年重新投產時,每天開採的礦石量僅63.5噸。後來的開采規模逐漸加大,目前日采礦石量維持在454噸的水平。到1992年已累計生產銀1858噸。

硅卡岩型銅-鋅-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中-南部山區,代表性的礦床就是最近擴大的安塔米納礦床。典型礦床有:

利馬省安塔米納礦床位於首都利馬市(Lima)東北385km,礦區海拔標高4200m,是秘魯最大的矽卡岩型Cu-Zn-Ag礦床。該礦床地表出露3km長、1km寬的矽卡岩礦化帶向下延伸至少1km,容礦岩為白堊系鈣質沉積岩,成礦與中新世石英二長岩侵入體有關。

該礦床發現已百餘年,經近年勘查儲量大大增加。1996-1997年,里奧阿爾戈姆(Rio Algom)公司和伊梅塔(Inmet)公司已完成10萬米鑽探,求得礦石儲量5億噸,含Cu1.2%、Zn1%、Ag11g/t。估計儲量:Cu600萬噸,Zn500萬噸,Ag5500噸。設計開采年限為20年。

該礦地資源潛力極大,原屬秘魯國有的秘魯中部礦業公司(Centromin)所有。由於該公司多年來無力作進一步勘探,1996年以2000萬美元並附加2001年9月之前25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條款拍賣給里奧阿爾戈姆公司和伊梅塔公司。隨後,伊梅塔公司賣掉了其在該項目中的股權。新的夥伴關系在里奧阿爾戈姆、諾蘭達和特克三家公司之間形成。經可行性研究,認為該礦是一個低成本的、可用常規方法進行露天開採的礦山。通過粉碎及浮選技術,日處理礦石可達70000噸,平均每天產精礦1.3萬噸。

(6)金

中央礦山位於利馬北東奧羅亞附近,金為銅、鉛、鋅的伴生礦,另外還伴生銀。為硅卡岩型硫化大型礦床。金品位0.4克/噸,銀124克/噸。為一系列硅卡岩銅礦伴生金礦山,中酸性岩漿侵入到灰岩、頁岩之中,礦物為黃銅礦、磁黃鐵礦、毒砂、輝鉬礦組合,含鉛4.8%,鋅5%。日處理礦石1600噸,年產金4噸。

馬德雷德迪斯奧斯金礦位於秘魯東南部的砂金礦床,金儲量50噸。礦體呈層狀,產於河床及階地碎屑沉積物中,由礫石和砂土組成。成礦於第四紀,露天開采。

(7)汞

萬卡韋利卡汞礦位於庫斯科西200公里,屬熱液硫化礦床。汞儲量5.3噸,品位2%。礦體呈層狀,產於白堊紀灰岩及砂岩中。成礦於新生代。

(8)鎢

帕斯托布埃諾鎢礦位於安卡什省,熱液石英脈成因,工業礦石為黑鎢礦,鎢金屬儲量0.39萬噸,品位0.352%。礦化作用同花崗岩株有關,為多金屬石英脈,主要礦物包括黃鐵礦、閃鋅礦、黝銅礦、硫砷銅礦和方鉛礦。成礦於中生代。

帕爾卡鎢礦位於的的喀喀湖西北。伴生礦有銅、鉍、銀、錫。屬熱液石英脈成因。礦石工業類型為鎢鐵礦。鎢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1.07%。礦脈有三條,其中主脈為拉帕爾卡,長3000米,實際控制長350米,寬7米,延深220米,傾角50度,占礦床儲量的88%。圍岩主要是頁岩和板岩,成礦於中生代。由雷基納公司開采。

(9)錫

聖伊西德羅錫礦 位於普諾附近。銅、銀也是主礦產。屬熱液型礦床。礦石工業類型為多金屬硫化物礦石。礦體呈層狀、透鏡狀產於海相安山質火山岩內。礦石為浸染狀和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是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和錫石。成礦於白堊紀與第三紀的過渡時代。

(10)銻

塞羅德帕斯科銻礦位於利馬東北176公里處。礦體呈透鏡狀賦存於早三迭統的陽起石、硅灰石角頁岩、薄層灰岩及淺色條帶結核灰岩中。礦體在地表長1200米,最大寬度300米,一般寬20~100米,向下逐漸收縮變短。在750米處分為多個透鏡體,亦有層狀及脈狀礦體,但較為次要。這個礦床已開采了350年,先後開采銀礦及銅礦,自60年代以來,開始開采鉛、鋅。累計儲量為鋅598萬噸、鉛227.5萬噸、銅100萬噸,礦石品位Zn9.2%、Pb3.5%、Cu0.55%,銀儲量達4.8萬噸。銻為該礦的伴生礦產,銻儲量15萬噸,品位0.18%。該礦山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開採的本區和露天開採的麥克庫斯礦。年產礦石220萬噸,送Paragsha選廠,月產鉛精礦6800噸,含Pb52%,鉛回收率66%,銀回收率為40%;月產鋅精礦21500噸,鋅回收率85%。

(11)石油

目前,秘魯的動力主要依靠石油,石油提供的能源佔全部能源消耗的60%以上。

秘魯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沉積盆地,佔全國陸地面積的83%。秘魯主要有兩塊大油田。一是西北部沿海油田,包括沿海地區通貝斯省、皮烏拉省和大陸架地區,通稱西北油田或塔拉拉油田。該油田位於利馬以北1200公里處,其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1/3。第二大油田是林區油田,位於東部亞馬孫叢林地區。林區油田由秘魯石油公司和美國西方石油公司開采,產量佔全國的2/3。林區油田鋪設了輸油管道,東起林區貢柯迪亞,跨過安第斯山,西到太平洋沿岸的巴約瓦爾港,全長856公里,日輸油能力超過20萬桶。

秘魯的四家石油公司為秘魯石油公司、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美國貝爾科石油公司及阿根廷布里達斯石油公司。其中秘魯石油公司是全國主要的石油企業,對秘魯石油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國家控制。現在該公司控制國內煤油能力的100%,石油銷售的90%以上。原油經過提煉後,通過水路和陸路運往各地銷售。

結論:秘魯有著良好的銅、鉛、鋅、金、銀礦地質成礦條件,特別是已知大礦區外圍工作程度都不太高,有巨大的找礦前景,秘魯金屬礦床多共伴生有多種有益元素,礦石價值高,礦體規模大,生產成本低,開發條件好;不少重要礦床尚未開發。可以考慮進一步做工作,先從購買礦地,進行風險勘探,直至進行投資開發。

Ⅵ 成礦地質特徵

1.成礦地質環境

(1)區域地質背景

大陸活化帶的繼承性火山斷陷盆地,其應力狀態由擠壓向拉張狀態轉變,或者具有顯生宙蓋層的前寒武紀斷裂克拉通,也有的產於古島弧環境中。

(2)火山地質背景

繼承性火山盆地。其基底為古生代的沉積地層。

(3)時差類型

岩漿作用與成礦作用時差不大,一般為同期同步型或滯後型。但在前寒武紀火山岩中,可以出現中生代熱液型金礦。

(4)岩石組合

粗面質-響岩質或鹼鈣性的粗安質火山岩以及相應的次火山岩,以中性岩石為主。

(5)岩相

礦體基本上與噴出相或岩頸有關,雖然次火山岩也常較發育,但關系不明顯。

2.礦床地質特徵

(1)控礦條件

一般產於破火山口內,並受破火山口有關的斷裂和其他多組復合斷裂系統共同控制。

(2)工業類型

一般為石英脈型,有時也有蝕變岩型,如江蘇溧水、河南上宮金礦。

(3)礦物組合

金屬硫化物一般含量相對較低,一般小於5%,有時和銅礦共生,鉍礦物常見。最特徵的是出現大量的碲化物。主要有金銀碲化物(碲金礦、碲金銀礦、針碲金銀礦和碲銀礦)、碲鉛礦、碲鉍礦、碲汞礦等。碲化物常與自然金共生,但金銀礦、自然銀較少見,並且它們常與硫化物和硫鹽共生。與碲化物共生的自然金的成色往往較高(一般在900以上),這是該類金礦區別於其他類型淺成熱液型金礦的主要特徵之一。該類金礦一般可以劃分出四個成礦階段:①石英-黃鐵礦階段。②金屬硫化物階段。③金-碲化物-硫化物階段。④石英-碳酸鹽階段。碲化物常常出現在成礦的中晚期。脈石礦物組成一般較簡單,常見的有石英、絹雲母、碳酸鹽(方解石和鐵白雲石等)和螢石等,有時有重晶石。在空間分布上,碲化物和自然金一般分布在礦體的上部,而金屬硫化物則往往在深部。

(4)蝕變及其分帶

各個礦床基本上沒有統一的蝕變分帶,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有時出現鉀長石化和螢石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鉀長石化、絹雲母化等,碲化物則產於硅化岩石中。含金石英脈型金礦和蝕變岩型金礦的圍岩蝕變有所不同。前者以黃鐵礦-石英金礦脈為中心向外依次為含金的黃鐵絹英岩化帶、絹英岩化帶、鉀化帶和青磐岩化帶;後者以含金多金屬硫化物為中心向外依次分別為鏡鐵礦-絹雲母-鐵白雲石化帶和絹雲母-鐵白雲石-綠泥石化帶。

(5)地表氧化帶特徵

出現一些褐鐵礦。

3.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1)成礦溫度

以低溫為特徵,為120~270℃,但碲化物的形成溫度一般<250℃,多數為110~240℃,晚期熱液為70~170℃,早期硫化物階段可達300℃以上。

(2)鹽度

鹽度低—中等,沸騰時含鹽度〔w(NaCl,eq.)〕可達12%~16%。碲化物形成時的鹽度〔w(NaCl,eq.)〕多數為0.7%~5%。

(3)流體成分

大多數金礦成礦流體成分相似,陽離子以K+和Na+為主,有時含有較高含量的Ca2+和Mg2+,陰離子以鹵族元素(Cl-和 F-)為主,和其他離子含量相對較低,在有的金礦中流體包裹體中含量較低。另外,在礦床地球化學方面亦存在諸多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具體如表3-10所示。

表3-10 我國和國外富碲淺成熱液金礦對比表

Ⅶ 什麼是地質作用和成礦作用

漫長的地史期間中,岩石圈無時無刻不發生變化,從成分、結構、構造直至地回球表面的形答態。這種使岩石圈(或地殼)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存在的有用物質(化學元素、礦物、化合物)富集而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就是成礦作用。成礦作用是復雜多樣的,一般按成礦地質環境(見成礦地質背景)、能量來源和作用性質劃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

Ⅷ 什麼叫成礦系列

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質時期和地質環境中,在主導的地質成礦作用下形成的,在時回間上、空間上和答成因上有密切聯系的一組礦床類型的組合。例如,與中酸性淺成侵入活動有關的斑岩型銅(鉬)礦、熱液脈型銅-鉛-鋅礦、夕卡岩型銅-鐵-硫礦以及角礫岩筒型銅-金-硫礦等,它們常產在同一地質構造環境的具體不同部位,在成因上有親緣關系,屬於一個成礦系列,一般稱為斑岩銅礦成礦系列。實例有中國江西德興一帶的斑岩銅礦成礦系列。研究成礦系列對指導找礦有實際意義。

Ⅸ 地質背景與成礦區劃

烏茲別克在地質上屬於烏拉爾-蒙古褶皺系的天山褶皺段,區內地質構造復雜,主要由兩個構造層組成:上部為中生代蓋層,佔全區面積約92%; 下部為古生代基底,佔全區面積的8%(項仁傑,2006c)。

從成礦角度來看,烏茲別克主要發育地槽期和地槽期後的成礦作用,前者包括中晚古生代和早三疊世地槽造山成礦活動,形成銅、鎢、鉍、汞、銻、金、鉛、鋅、稀有金屬等礦化; 後者指中生代地槽期後造山階段的成礦活動,對烏茲別克來說也有重要意義,形成了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高嶺土、鹽類、鍶及含銅砂岩等礦床。

烏茲別克境內的烏拉爾-蒙古成礦帶天山成礦段,自北而南大致可劃分為:北天山成礦區、中天山成礦區、南天山成礦區、西南天山成礦區和蘇丹努伊斯達克成礦亞區。

北天山成礦區大部分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

中天山成礦區基本上由鐵鎂質-硅鋁質含礦岩漿雜岩組成,可分為兩個成礦帶:(1)恰特卡爾-納倫成礦帶:主要形成一些深成礦床,礦化與海西中期和晚期的花崗岩類雜岩有關,前者形成多金屬、鉍、鉬、鐵礦化,也有鎢礦化,後者形成錫、稀有金屬和螢石礦化; (2)別利套-庫拉馬成礦帶:廣泛發育海西期銅、鉬、金、銀、多金屬、鉍、明礬石和螢石礦化,礦化形成深度比較小,多與酸性或成分復雜的小侵入體及火山建造有關,受構造和火山活動控制明顯。

南天山成礦區主要由鎂鐵質雜岩和鹼性鎂鐵質-硅鋁質雜岩組成,可分為四個成礦帶:(1)突厥斯坦-阿賴成礦帶:發育三個成礦期的不同礦化,即貝加爾期變基性岩-藍閃岩-片岩層中的含鐵石英岩和銅礦化,加里東期一些不具工業價值的鉻礦化,海西期銅、金、多金屬礦化;(2)北布坎套成礦帶:與上述成礦帶相似,研究程度很低;(3)南布坎套成礦帶:發育海西期金、鎳硫化物、銻、多金屬和稀有金屬礦化;(4)澤拉夫尚-突厥斯坦成礦帶:在烏茲別克境內見有金、鎢錫、汞銻礦化。

西南天山成礦區由鹼性鎂鐵質-硅鋁質雜岩組成,可分為三個成礦帶:(1)南吉薩爾成礦帶:主要是海西期礦化,北部為矽卡岩型白鎢礦和稀有金屬偉晶岩礦化,中部主要發育鉛鋅礦化和黃鐵礦型、脈型銅礦化,南部為銅、多金屬、鐵、鉬、鉻礦化,也有稀有金屬和螢石礦化; (2)拜孫成礦帶:黃鐵礦型多金屬礦化,尤其是含銅黃鐵礦型礦化相當發育,礦化產在晚古生代火山環狀構造中不同方向斷裂的交切部位; (3)庫吉坦成礦帶:在晚石炭世花崗岩類岩體和晚二疊世-早三疊世岩牆及其伴生矽卡岩中產有錫礦化,該帶還有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阿爾卑斯期的鉛鋅礦化,可能為中生代的螢石礦化。

蘇丹努伊斯達克成礦亞區:可看作是烏拉爾造山帶和天山造山帶之間的一個過渡地段,既有加里東期烏拉爾型鉻鐵礦和含銅黃鐵礦礦化,又有海西期天山型稀有金屬礦化。

Ⅹ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5

1.區域地質和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在遠古時代,委內瑞拉曾是淺海地區。海相沉積盆地約佔全國面積的35%,可分為馬拉開波-法爾孔盆地、東部盆地、巴里納斯-阿普雷盆地和圖伊-卡里亞科盆地四大塊。

馬拉開波盆地包括馬拉開波次盆地(面積6.7萬平方公里)和法爾孔次盆地(面積3.8萬平方公里),位於委內瑞拉的西北部,呈東西走向,包括蘇利亞和法爾孔兩個州,長525公里,寬300公里。這里集中了全國3/4的石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在馬拉開波盆地,主要油田有拉羅薩、蒂亞、胡安娜、拉古尼利亞、巴查蓋羅、拉巴斯、馬拉、康塞普西翁、博斯坎、海內格蘭德、莫塔坦、洛斯曼努埃萊斯和庫沃等。在法爾孔盆地,主要的油田有庫馬萊沃和科羅等。

東部盆地包括安索阿特吉、莫納加斯、瓜里科、蘇克雷和阿馬庫羅三角洲等地區,呈東西走向,長700公里,寬220公里,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二大石油產區和儲備區,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1/5。主要的油田有基里基里、胡塞平、土庫比塔、滕普拉多爾、土庫比多、拉斯梅塞德斯和奧菲西納等。

巴里納斯-阿普雷盆地,包括巴里納斯、阿普雷和葡萄牙薩等州,面積為8.7萬平方公里,是有待進一步勘探和開發的地區,產量有限。

圖伊-卡里亞科盆地,位於東部盆地的北邊,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從巴爾洛貝托延伸到卡里亞科灣,幾乎全被加勒比海的海水所覆蓋,是有待加快勘探和開發的地區。已在帕里亞半島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

奧里諾科重油帶位於東部盆地的南緣,包括奧里諾科河的北部和安索阿特吉州、莫納加斯州和阿馬庫羅三角洲的南部地區,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70公里,面積4.5萬平方公里。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超重油田,正在進行開發。

委內瑞拉油氣資源豐富,找礦前景廣闊,近幾年來一直是油氣勘查的熱點地區,90年代以來油氣勘查開發投資增長迅速。

委內瑞拉西北部地區位於南美大陸西緣安第斯褶皺帶的北安第斯區,區內分帶異常明顯,自西而東分為博利瓦爾坳陷、西科迪勒拉、考卡斷坳、中科迪勒拉、馬拉開波-馬格雷納山間斷坳和東科迪勒拉等六個小區。西科迪勒拉北部似為侏羅-白堊紀變形洋殼,具深水沉積和超基性火成岩,伴生鉑、鉻、鎳和金銀礦,向南轉變為弧溝系,成礦以斑岩銅礦為主;中科迪勒拉由前寒武紀片麻岩、時代不明的深變質岩和古生代、中生代及第三紀閃長岩組成;東科迪勒拉和科迪勒拉德梅里達山區主要為古生代和中生代海、陸相沉積,前寒武紀片麻岩與古生代變質岩及時代不明的花崗閃長岩類相伴產出,並形成相應的熱液型礦產。

2.礦產資源開發條件分析

委內瑞拉礦產資源豐富。其擁有人類已知的所有礦產資源,並享有「浮在油海上的鐵船」之稱。除了石油和鐵礦以外,還有煤、天然氣、黃金、鋁土礦、金剛石、鋅、銅、銀、錳和鈦等。

(1)石油

拉美的石油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的8%,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委內瑞拉是南美已探明石油儲量的主要集中區,素有「石油之國」之稱,主要油田分布在馬拉開波湖地區和東北地區。已證實的石油儲量近20多年來增長很快,1965年為25億噸,1975年為26億噸,1985年為37億噸,1999年為105億噸,佔世界可采儲量的7.0%,僅次於中東地區的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酋,居世界第六位,按目前的開采水平,可供開采近65年;此外,奧里諾科油帶的可開采超重油儲量達2670億桶,委內瑞拉是世界上最大的超重油資源國。這種被列為非傳統石油資源的超重油尚有待開發。

(2)天然氣

主要分布在帕里亞半島。1999年底天然氣證實儲量為40400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2.8%,居世界第八位。進入90年代以後,天然氣產量連年增長,按目前產量考慮,可開采126年。

(3)煤礦

委內瑞拉煤炭的總儲量約為90億噸,主要分布在安索阿特吉、法爾孔、阿拉瓜、拉臘、蘇利亞和塔奇拉等州。其中蘇利亞的瓜薩雷盆地煤礦證實儲量24億噸,預測儲量達59億噸。塔奇拉州的洛瓦特拉儲量約1.25億噸、東北地區的納里瓜爾儲量約5000萬噸。目前有三個產煤區:一是塔奇拉州的洛瓦特拉,二是安索阿特吉州的納里誇爾,三是蘇利亞州的瓜薩雷。

瓜薩雷煤礦拉美的大煤田之一。該礦煤質較好,平均熱值為12650BTU/磅,含S0.6%,總揮發份34.5%,灰份6.7%,濕度7%。地處沿海平原,有利於出口。

長期進行勘查的結果,發現了數個可開發利用的礦床。PasoDiablo礦,確定儲量1.8億t,目前尚處於早期生產階段,1998年產量500萬t,而其目標要達到800萬t。

Socuy煤礦項目估計儲量2.15億t,目前尚處於經濟評價階段。計劃最大產量為1000萬t/年,投資目標接近5億美元。

Norte和Cachiri煤礦擁有證實儲量7000萬t,1998年Norte礦達到120萬t生產水平,而中期期望產量為200萬t。Cachiri礦,目前尚處於開發階段,未來的最大產量目標為200萬t/年,投資額達1億美元。目前,Norte和Cachiri礦目前具有小規模開采。

(4)鐵礦

拉美的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的20%,主要分布在巴西和委內瑞拉等地;委內瑞拉的鐵礦資源主要分布在馬塔卡的鐵礦帶,其面積估計為9.4萬平方公里,從東邊的馬諾阿延伸到阿普雷州,長約650公里。主要產地是瓜亞納地區的聖伊西特羅。委內瑞拉已探明儲量約為28億噸,含鐵品位達60%~80%以上重要的鐵礦有玻利瓦爾、聖伊西特羅、埃爾巴奧、拉斯格魯利亞、比阿科亞、瑪麗婭、路易莎、埃爾特魯埃諾、埃爾多拉多、西納魯科、烏莫卡羅、馬諾阿、王冠山、洛斯莫里契斯等。

(5)鋁土礦

委內瑞拉鋁土礦1999年儲量為3.2億噸,儲量基礎為3.5億噸,居世界第九位。主要分布在玻利瓦爾州和阿馬庫羅三角洲。在阿馬庫羅三角洲的斜坡地段,發現了具有開發價值的鋁土礦。在玻利瓦爾州的塞德尼奧縣比希瓜奧斯地區發現的大鋁土礦礦床,儲量達5億噸,氧化鋁含量在50%以上。另外,在烏巴塔及其附近地區估計儲量有鋁土礦400萬噸,其氧化鋁含量在42%~66%。在努里亞高原和洛斯瓜伊卡斯也發現了鋁礦。委內瑞拉氧化鋁公司制定了大規模開采鋁土礦的計劃以滿足國內制鋁工業對氧化鋁的需求。

委內瑞拉鋁土礦礦床主要為紅土型鋁土礦床,這類礦床主要由酸性、中性和基性成分的含鋁硅酸鹽岩石在熱帶和亞熱氣候條件下經深度化學風化形成,礦石由三水軟鋁石組成。世界上鋁土礦主要產自紅土型礦床。

洛斯皮希瓜奧斯(LosPijiguaos)風化紅土型鋁土礦,位於博利瓦爾州西北部。鋁土礦金屬儲量17650萬噸,品位26.2%,礦石工業類型三水鋁型。成礦時代晚白堊-早第三紀,礦體產於前寒武紀花崗岩岩基的風化面上,裸露地表。礦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結核帶、斑點鋁土礦帶,逐漸過渡到基岩。礦體平均厚7.6米。主要礦物為三水鋁石、勃姆石及石英。含Al2O349.5%、SiO29.3%,遠景資源有58億噸。露天開采,此礦為該國最大的開采礦山。

烏帕塔(Upata)風化紅土型鋁土礦,位於委內瑞拉東部。鋁土礦金屬儲量125萬噸,品位25%,礦石工業類型三水鋁型。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呈囊狀、平伏狀,分布於粘土、砂、礫石中。礦石為緻密狀、豆狀結構。主要礦物有三水鋁石、高嶺石。

努里亞(Nuria)風化紅土型鋁土礦,位於委內瑞拉東部。鋁土礦金屬儲量2430萬噸,品位24.3%,礦石工業類型三水鋁型。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呈平伏狀、囊狀,產於風化殼的粘土、砂和碎屑中,具有豆狀,緻密狀結構,主要礦物有三水鋁石、高嶺石。遠景資源5億噸。露天開采,其中博利瓦爾礦山1985年投產,設計能力200萬~300萬噸/年。

(6)黃金

委內瑞拉的黃金儲量約為8000噸,是世界上重要的黃金儲備國之一。主要的黃金產地是瓜亞納高原。脈狀金礦分布在卡利亞奧黃金縣,那裡有拉莫古比亞、索薩、孟德斯、拉古納、智利、拉埃斯佩連西亞、拉因格雷伊勃萊、拉特洛亞、拉巴斯、拉丘古塔、托米、聖路易斯等金礦。此外,在拉布埃爾瓦、博塔納莫、西卡普拉和拉多拉多等縣也有礦脈金礦。淤積金礦主要分布在瓜亞納高原的河流、峽谷、沖積錐體和古梯田中。據專家估計,委內瑞拉有5000t黃金儲量可供露天開發,3000t需要坑采。

委內瑞拉最重要的黃金礦床位於Bolivar州。1998年發現拉斯布里薩斯金礦床,金儲量超過180噸。

加拿大Placer Dome公司,擁有Las Cristinas金礦的70%,CVG擁有其餘的30%股權。該礦床被認為是拉丁美洲地區最大的礦床。礦山開發所需資金高達57000萬美元。已探明儲量1170萬盎司。在預期的19年的項目生命期內,其產量可望達到40萬盎司/年。礦山的建設將創造2500個直接就業機會和4000個間接就業機會,同時礦山的經營管理還將提供1000個工作職位。但是,1999年7月Placer Dome公司宣布,由於金價過低,該礦山的開發暫時中止。

Monarch資源有限公司在瓜亞納地區進行了幾個勘探項目,但其最主要的發現卻是在靠近EI Dorado的La Camorra地區,這里的探明儲量(礦石量)為54萬噸,品位22克/噸。該礦床的正式勘探工作開始於1988年,1994年9月礦山投產,1998年產量達到130千克/月,低於165千克的目標產量。有望獲得進一步的投資以對La Camorra進行勘探工作,這是委內瑞拉第一個為私人公司所擁有的地下礦山,也是50年來的第一個地下黃金礦山。在過去的幾年裡,Monarch公司已經投入了8000多萬美元,並且取得了其它幾個地區的探礦權,這些地區包括Las Zinas,Emillia和Bochinche。

(7)銅礦

阿羅阿(Aroa)火山岩型銅、鐵礦,位於雅拉貴州。銅金屬儲量90萬噸,品位6%,礦石工業類型塊狀硫化礦。成礦時代古生代,礦體呈透鏡狀產於綠片岩、灰岩、千枚岩中,金屬礦物有黃鐵礦和黃銅礦。

(8)鎳礦

洛馬海羅(Loma Hierro)風化型鎳(鈷)礦,位於委內瑞拉東部。鎳金屬儲量88.5萬噸,品位1.58%,礦石工業類型氧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鎳分散在蛇紋岩化橄欖岩之上的赭土和殘積土中。主要礦物有含鎳蛇紋石、硅鎂鎳礦、含鎳針鐵礦。

(9)鉛鋅礦

拜拉多里斯(Bailadores)火山岩型鋅、鉛、銅礦,位於該國西部。鋅金屬儲量41.6萬噸,品位26%;鉛金屬儲量11.7萬噸,品位7%;銅金屬儲量24萬噸,品位1.5%,礦石工業類型塊狀浸染狀硫化礦。成礦時代中侏羅世,透鏡狀礦體,產於綠泥石石英岩和綠泥石片岩中,在下盤蝕變岩石中具浸染狀礦化。地下開采,年產礦石30萬~50萬噸。

(10)金剛石

委內瑞拉的金剛石主要分布在奧里諾科河以南的玻利瓦爾州,以高卡、古切貝羅、巴拉瓜、卡羅尼、本圖阿里和上奧里諾科等河流為界。主要產地是瓜尼阿莫、拉帕拉瓜卡羅尼、聖埃倫娜、埃爾卡薩維和聖薩爾瓦多·德保爾。1993年.金剛石產量達47.8萬克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