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東莞有哪些環境地質現象

東莞有哪些環境地質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2-06 14:50:54

㈠ 東莞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利之處

一、工廠太多,有廢氣、廢水排放問題,東江已經受污染。二、夾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大都市之間,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前途堪憂。

㈡ 東莞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什麼

工業污染、廢水排放是破壞東莞環境的最主要問題。

㈢ 東莞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東莞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和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和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和蘿崗區,北達廣州市增城區和惠州市博羅縣。四周共與廣州、深圳和惠州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市主要河流有東江、石馬河、寒溪水。市境96%屬東江流域,東江幹流自東北角惠州市惠城區、博羅縣之間入境後,沿北部邊境自東向西行至橋頭鎮新開河口。有發源於深圳市寶安區的石馬河流入,至企石鎮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龍鎮分出東江南支流後,東江北幹流續流至石灘,與來自增城市的支流匯流,經石碣鎮、高埗鎮、中堂鎮、麻涌鎮的大盛村注入獅子洋;東江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峽口社區接納來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峽口以下有三支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東向西匯,入流經石碣鎮、莞城街道、道滘鎮、厚街鎮、沙田鎮於泗盛注入獅子洋。東江北幹流與南支流之間為東江三角洲的河網區。

劃定了1103平方公里、占東莞土地面積的44.7%的市域生態線范圍,在生態控制線范圍內嚴格控制開發建設項目,構築起東莞的「生態高壓線」。建成大嶺山、大屏障等15個森林公園,面積達35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構築起從東北到東南的森林生態屏障。

全市林地面積超過600平方公里,林地綠化率達98.5%。建立了莞香等15個野生植物保護群落,在松山湖、同沙湖、橫崗湖、茅輋湖、佛靈湖等湖泊劃定生態保護區。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區,規劃保留了42平方公里的同沙生態公園;在長安、虎門等沿海城鎮種植紅樹林1200多畝;佔地1.7平方公里的大王洲濕地公園。

㈣ 地質現象有哪些名稱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專土、濕陷性黃土、屬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㈤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3.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㈥ 東莞目前面臨的問題(產生結構。環境資源。溫度)

東莞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城市化進程穩步推進,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東莞在建設現代化城市進程中面臨著城市規劃欠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滯後,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和各自為政的農村型管理體制四個突出問題。要做到東莞城市協調發展,應統籌兼顧,加大管理力度,加大農村體制改革和創新力度。 改革開放以來,受「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等分散化的農村工業化政策的影響,東莞形成了一種自下型的鄉村基層社區集體驅動的城市化道路。加上城鄉土地利用混雜交錯,農村的戶籍、土地、行政等管理體制改革滯後等因素,導致人口與非農產業的空間轉移滯後於其產業非農化、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呈現出「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半城市化狀態。 一、東莞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四個問題 東莞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城市規劃欠完善 東莞的城市化發展是一種典型的以鎮為基礎的相對分散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以城市范圍無限制的外延擴展以及空間的無序蔓延為主要特徵,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很難做到整體協調,形成了一種星羅棋布的城鎮化群,鄉村和城鎮區域的邊界十分模糊。一方面,農村存在自建物業營利的強烈需求。受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影響,農村工業發展沿襲了農業生產的土地管理制度,鄉村各自為政在屬地內建設工業廠房,在數量和規模上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呈現一種「村村點火,鄉鄉冒煙」的格局,難以實現工業的規模集聚,並導致權屬不清誘發糾紛等問題,這對於農村土地的集約使用和農村資產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都十分不利,亟待加以規范和引導;另一方面,農村居住建築以宅基地為界,建築體量偏小、建築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經濟。農民往往建新不棄舊,使得建築新舊混雜,缺乏規劃引導,居住與工業用地混雜,居住環境惡劣,成為典型的「城市裡的村莊」。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滯後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東莞出現的徵用農村土地難、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效益難以持續提高、農村建設密集無序和農民轉移就業難等一系列的新「三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現有的農村管理體制,特別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不能適應快速城市化的要求。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欠規范 一是絕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其中又有相當部分村沒有固化股權,股東數量不斷調整,引發「外嫁女」等糾紛。股份合作制的股東限於合作組織內的農民,股份不對外轉讓,制約了資產流動性的提高,妨礙了農村資本跨地區、跨行業的優化組合;二是經濟組織的管理人員基本上限於村兩委幹部,村幹部兼任村企業管理人員,將社會行政事務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混為一體,產生嚴重的政企不分問題。 2、土地徵用矛盾凸顯 農村集體土地是農村集體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徵用大量的農村土地,如何補償實際上涉及農村集體資產的價值評估和轉讓收益問題,並引發政府與農民在征地問題上產生了較大的利益矛盾,農民為征地補償而上訪問題仍較嚴重。特別是國務院實施土地市場秩序整治以來,矛盾更加明顯。盡管政府採取了預留農村發展用地、建設農民安居房、幫助農民購買社會保險等辦法間接地對農民進行補償,但如何合理制訂徵用農村集體土地補償標準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三)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 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使東莞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城市化水平遠遠低於非農化程度。 1、當地農民向市民轉化困難重重 一方面,由於特殊區位的壟斷經營等因素,使集體和農民的地租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不僅獲得了很高的現金收入,而且集體積累基金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福利和保障,從而使大量農民靠「坐地收租」為生, 缺乏創業意識,淪為「二世祖」。加上本地農村戶口背後的優厚福利和附加值,使得東莞市大量非農從業者依然保留農民身份,有的甚至已經遷往城市,還要求把戶口轉回來,試圖分享集體福利並享受村民待遇,這直接導致東莞市本地人口城市化水平遠遠低於當地非農化水平;另一方面,由於被動城市化的農村社區在文化觀念、社會關繫上都保持了原有村落鄉土社會的特點,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職業技能水平偏低,進城就業非常困難,使得這批不存在生存危機、具有傳統農民素質而擁有城市居民經濟水平的「農村人」缺乏進城動力,更加阻礙了城市化進程。 2、外來工游離於城市主流社會之外 長期以來,戶籍制度使得外來工進城落戶限制多,門檻高,只能以城市「邊緣人」的方式存在,游離在城市主流社會之外。政治上,由於他們的「暫住」身份而無法行使公民的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也因為缺乏縱向流動的渠道而在城市政府的決策層沒有這一群體的利益代言人。所以,城市中的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險制度及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利益,均與外來人口無緣,使他們成為城市中無歸屬的群體和事實上的「二等公民」;經濟上,他們同樣處於弱勢地位。由於外來人口的「暫住」身份而被整體地限制在城市的次屬勞動力市場。那些收入高、勞動環境好、待遇好、福利優越的勞動力市場范圍限定為當地人口。貧富差距和居住空間上的隔離,使大量外來人口缺乏社會認同感,成為游離於城市主流社會之外的特殊群體。 (四)各自為政的農村型管理體制 通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東莞市產業結構已基本完成非農化結構調整過程,城市型經濟已基本形成,但是在行政管理上仍然沿襲鄉鎮的管理思路。為了吸引外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鎮與鎮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為了推銷自己,增強影響力,取得競爭優勢,往往只考慮地方利益,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獨立地編制總體規劃,獨立地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達不到適度規模, 空間上難以銜接, 功能檔次不夠,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污、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服務化服務體系,既浪費了資金與資源,又影響了整體投資環境,導致城市發展建設的嚴重滯後和短缺。據調查發現,東莞市各鎮為了改善投資環境,競相提升本區的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即使在同一鎮內也難以實現統一協調,「村自為政、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協調東莞城市化發展的對策 以「村改居」為切入點的農村城市化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應統籌兼顧,加大管理力度。 (一)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制 結合東莞實施的「四項工程」,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三者之間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制。 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強化空間約束功能,為城市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城市規劃要按照新一輪總體規劃的要求,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以水、電、氣、路、港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另一方面,做好城市容量,城市內部住宅區、工業區、商務區、綠地系統等的功能分區,為土地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對總體規劃確定的新的開發區和居住區等,要做好詳細規劃。 在做好規劃建設的基礎上,按照現代文明社區的標准加強對舊城、村的改造和「村改居」工作,基本實現農村住宅公寓化改造,推動城鎮化進程向縱深發展,使農村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亮點。大朗、黃江和塘廈鎮的林村建設農(居)民公寓住宅區的實踐證明,觀念的轉變是靠利益去驅動的,利益引導得好,農民從擔心、觀望很快轉變為擁護。 (二)加快農村集體產權組織制度改革 首先,政企分開,量化股份,建立公司制度。加快實施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股權固化,組建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集體經濟運作的主體,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村「兩委」成員不兼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而是組成監事會監督公司經營運作,村委會和居委會工作職能轉移到重點搞好社會管理和社區服務。 其次,加快完善「直選」制度。在短期內,要實現集體資產管理與村「兩委」脫鉤不太現實,當前能做的主要是完善村民「直選」制度。村民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一方面,大大激發了村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加強了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監督,推動了農村管理的民主化進程;另一方面,「三年一屆」 容易導致村委會的短期行為,給社會穩定和農村集體資產的長期收益增加了較多的不確定因素,甚至可能給黑惡勢力、宗族勢力帶來「尋租」行為。建議採取如下措施:一是通過國家或省級人大立法,將每屆村委會的任期延長至5年,與鎮級政府的任期一致。二是加快推行村務公開,對集體資產經營情況進一步細化,以增加村民對村委會班子工作績效的了解。三是對村委會參選資格要加以適當限制。通過採取上述措施,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營造較為穩定的環境,促使農村集體資產獲得更加長期穩定的收益。 (三)實行土地開發權的市場化配置 現行的農民集體土地所有制不僅不利於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同時也因為土地收益分配製度而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因此必須對現行的土地制度進行改革。 首先,用土地開發權的市場化配置來替代目前的行政配置,促進產業的空間集聚和基本農田的保護。借鑒開發權可轉移理論,將開發權從一束權力中分開,並允許通過市場機制將土地開發權從甲地(資源豐富、但開發條件差)的土地持有者轉移給乙地的土地開發者(開發條件好、但受規劃限制)。這樣,甲地的土地所有者獲得了補償金,乙地的土地開發商可以增加原土地的開發密度,增加規模經濟效益。這種做法既能使甲地的耕地受到保護,又促使了土地開發在乙地的集聚,卻不需支付費用,收到了「三贏」效果。 其次,加快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集聚。東莞土地徵用和建立流轉制度所涉及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合理確定農村集體土地的價值,從而為補償標准和流轉價格的制訂提供理論依據。與城鎮國有土地相比,農村集體土地在產權上並不完全,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暫時還不應「同地、同價、同權」,如果任由征地補償價格攀升至城鎮土地的市場價格,將對城市化的推進構成巨大的阻力,對地區發展和村民自身長遠利益也是不利的。改革的切入點是應該盡快相對統一征地補償和集體土地流轉價格的標准,盡量避免政府、農民和用地企業在征地和土地交易過程中過多地進行討價還價並引發矛盾磨擦。在操作上,可由國土部門進行統一評估,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劃分片區,綜合考慮周邊城鎮土地價格、農作物產值和基礎設施投入等多項因素,制訂農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基準地價體系。不論是公益性項目征地還是經營性項目的征地補償,都應採用同一的基準地價體系,但可在征地補償的方法上,採取預留村級發展用地、補償款和預留用地入股等補充性方法,讓農村集體經濟在新增用地項目上保留一定比例的土地或股份。此外,還要積極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集聚,在建設工商業集聚區時,應該考慮盡量將周邊農村零散的建設用地通過置換等方式集聚在一起,既減少征地工作,又有利於統籌平衡各級政府和各村之間的利益關系,相關的用地審批工作應加快制訂專門的政策規范。農村自行利用集體用地進行違法建設和交易有著強烈的利益動機,政府如果不能及時作出引導,社會資源的浪費將會相當嚴重。 (四)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外來人口城市化」緩慢,表面上是由於戶籍制度的阻礙,深層次的原因是戶籍制度背後的社保、醫療、教育,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城鄉分割體制。從城市政府看,人口增加意味著公共服務支出增加,城市財政負擔加重,所以不願意接納外來工轉為市民。對東莞市來說,改革戶籍制度就是要逐步削弱戶籍制度的身份定位功能,逐步剝離在「城市戶口」這一身份標簽上附帶的一系列並不合理的社會福利,逐步實現社區居住人口的主體平等,為此政府應該採取個體排他而不是集體排他的策略,通過一定的考核機制,使那些達到了一定知識、技能要求的流動人口享受到城市職工的待遇,這不僅符合社會公平原則,也會有利於外來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促使城市人口與社會協調發展。

㈦ 東莞的具體地理位置,地區特色有哪些

虎門銷煙的虎門

㈧ 東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現過哪些歷史人物

地理環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莞地處東經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質構造上,位於北東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的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台地佔44.5%,沖積平原佔43.3%,山地佔6.2%。東南部多山,尤以東部為最,山體龐大,分割強烈,集中成片, 起伏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銀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東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為丘陵台地區;東北部接近東江河濱,陸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間,坡度小,地勢起伏和緩,為易於積水的埔田區;西北部是東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勢低平、水網縱橫的圍田區;西南部是濱臨珠江口的江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響較大的沙咸田地區。東莞控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線115.94公里(含內航道),海域面積15000公頃,淺海灘塗面積4500公頃,主航道岸線53公里,虎門港灣是建設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歷史文化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東莞的著名人物有:孫中山 袁崇煥 鄧世昌 葉富 蔣光鼐 ······
出生在東莞的近現代名人有:陳鏡開 倫明 盧子樞 黃般若 王寵惠 ·······

㈨ 廣東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

4、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5、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1、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最發達、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

2、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4、廣東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

(9)東莞有哪些環境地質現象擴展閱讀

廣東省行政規劃特徵為:

1、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2、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3、廣東省下分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㈩ 東莞市自然資源有哪些

廣東東莞:廣東省東莞市自然資源礦產資源

東莞市內已知礦產有Ⅶ類19種,礦床點66處。其中,金屬礦產Ⅲ類8種,礦床點34處:黑色金屬礦產10處(鐵礦點9處,鈦鐵礦1處),有色金屬礦產23處(銅礦點4處、鉛鋅礦點4處、鎢礦點10處、錫礦點4處、鈦礦點1處),貴金屬黃金礦化點1處。非金屬礦產Ⅵ類11種32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9處(耐火粘土4處、泥炭土4處、石油1處),化工原料礦產14處(黃鐵礦點6處、重晶石礦點3處、鉀長石礦點4處、石鹽礦點1處),建材非金屬礦點3處(水泥灰岩2處、水泥粘土1處)。主要分布在東莞中部、南部和東部的山地,丘陵地帶。礦產分布分散,無規律。

動植物資源

東莞市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於山區和丘陵地帶,體型較大的野獸多棲息在東南山區,一般獸類出沒於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動物有:哺乳類、鳥類、魚類(134種)、甲殼類和多種貝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類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樹類114種、竹類23種、內陸水域水生維管束植物48種,水果類40多種、野生中草葯89種。內陸水域中常見的浮游生物共8門110屬。

水資源

東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1959—1982年)雨量1769.5毫米。最大年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小年雨量972.2毫米(1963年)。多年平均年逕流量800毫米,徑流總量19.94億立方米。十年一遇豐水年為29.31億立方米,十年一遇枯水年為11.77億立方米。另有東江過境客水多年平均徑流555.7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50.8億立方米。根據現有水利設備推算,枯水年可利用水量為12.4億立方米。以1980年為例,實際總需水量為10.5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9.5億立方米,工業用0.2億方立米,人畜用水0.82億立方米)。據檢測,各河段水質基本達到國家三級地面水標准,個別河段個別污染項目不符國家標准,水質較差,且有逐年發展趨勢。

由於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尚未考慮地下水的利用,故缺有關地下水資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