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質量下降的原因包括哪些
Ⅰ 從1950年以後,世界可耕地總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原因是
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面積無節制的砍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工業發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部分地區氣候異常。
Ⅱ 引起土壤和土地資源危機的原因有哪些
土地資源匱乏的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地貌及其物質的不穩定性。正處在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東部,有一半以上區域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穩定。本區有大面積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特別是風成沙和黃土的連續、大片覆蓋,使地表物質極不穩定。此外,鹽鹼土分布廣泛。
第二,外營力多變,降水不穩定。本區正處在東部季風區向西北乾旱區過渡,由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位置。這一方面外營力表現出西北部風力侵蝕、東南部水力侵蝕、北部凍融侵蝕的地域差異來,另一方面,外營力受季風強弱的影響,表現出水力侵蝕的強度和范圍的多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水力—風力復合侵蝕、水力—凍融復合侵蝕的疊加與變化。
第三,氣候演變,即變干、變暖。北方器測時期降水變化研究表明,整體呈現乾旱化趨勢,它是本區草原整體呈現退化趨勢的主要自然原因。氣候變暖,不僅加速了土壤蒸發,而且改變局地大氣環流,影響降水變化的區域分布,加劇區域乾旱化,進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風蝕沙化。
第四、土地受自然力或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力衰退的過程。例如,乾旱、洪水、大風、暴雨、海潮等自然力,可導致土地沙化、流失、鹽鹼化等;人類不適當的開墾、亂伐,不合理的種植制度和灌溉,農葯、化肥使用不當等,會引起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土壤鹽鹼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
從上述四方面可知,風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風成沙和沙質土的地段是沙漠化發生的敏感區;水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敏感區,其中黃土覆蓋的丘陵最為敏感;鹽鹼性土分布區是鹽漬化發生的敏感區;受氣候變化影響,草地區最為敏感;三大外營力過渡的地帶與地貌斜坡不穩、物質不穩相交錯的地帶在空間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風的尾閭區域,是土地流失發生最敏感的地帶。
Ⅲ 中國耕地面積少的原因
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原因分析!有什麼保護措施?
恆美博視呀
2019年04月18日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為了能滿足人口的吃飯問題,劃定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但是其面積還是在逐年減少。那麼,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原因有哪些?有什麼保護措施?
一、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原因
原因一、建設國家佔用耕地。
現在正處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國家為了建設道路、城市、工礦、鄉村等佔用了大量耕地,城郊村旁的優質耕地就減少很多,且工業用地超出合理限度,工業用地規模過大並占據黃金地段,不僅土地產出率低,且污染城市環境。
原因二、農村宅基地佔用耕地。
中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佔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產權關系不明確,宅基地審批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村官成為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實際審批者和受益者,使宅基地佔用耕地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
原因三、建設開發區佔用耕地。
很多地方盲目設立各種開發區,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撂荒」現象,據調查,全國開發區有43%閑置,土地利用率低下,耕地面積正在以驚人的幅度減少,且地方政府建設開發區佔用農民大量的耕地,給農民的征地款僅是很低的補償標准,或者不能到位、剋扣、挪用、截留,帶來嚴重的社會動盪問題。
原因四、其他原因導致耕地減少。
由於荒漠化、水土流失,每年都要使耕地肥力降低或喪失嚴重,導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積減少;有的地方由於乾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荒蕪;我國宜農荒地較少,開墾投入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效,還有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啟動,導致可以開發利用的後備耕地資源極其有限。
二、我國有什麼保護耕地措施?
《土地管理法》明確提出了耕地保護的目標,即實現耕地的總量動態平衡。所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指在滿足人口及國民經濟發展對耕地產品數量和質量不斷增長的條件下,耕地數量和質量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強耕地的數量、質量保護並注重耕地環境質量的提高。
1、數量保護:耕地的數量保護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二是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三是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四是推進土地開發、復墾、整理。
2、質量保護:耕地的質量保護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國家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鹽鹼化、貧瘠化等,二是實現耕地環境保護。
以上是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希望對大家有用。
Ⅳ 造成小麥品質降低的原因都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種子質量有問題。
2播種下種時沒達到一定量,種子播種量少。
3播種時土壤濕度小,乾旱造成的。
4插種時機不及時,出苗後溫度過低沒能有效分苗。
除此之外還存在底肥不足,土壤不實漏風漏根,或下種時農葯拌種造成的。
小麥品種不好,或土壤耕地整地質量差,或水肥不足,或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田塊時也會有所發生。
總之,發生原因多樣化,具體要結合自己田間管理情況,使用排除法,確定自己田間發生原因,然後及時加強管理,進行澆水施肥或噴葯控制等,以利提高產量。,
Ⅳ 農業會使土地質量下降,土壤養分流失嗎
農業會使土地質量下降,土壤養分流失。
一是農業農村形勢發生了內深刻變化容。一方面,由於農村常住人口少,農戶養殖畜禽數量減少,導致直接施用於農田的人糞尿和畜禽糞便總量減少,而且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為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種植效益,普遍採用輕型栽培和機耕機收,過分依賴化肥農葯,造成耕地中的化學品殘留量逐年增加,對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是耕地質量建設投入不足。國家每年投入上百億元資金改善農業生產能力,但在土壤培肥、耕地質量監測等方面卻長期沒有專項資金支持。按照「取之於土,用之於土」的原則,同各地巨額的土地出讓收入相比,耕地質量建設投入顯得嚴重不足。
三是耕地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嚴重缺失。目前我國沒有耕地質量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由於缺乏相應的耕地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導致難以對耕地質量進行把關,對破壞耕地或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的行為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罰。
Ⅵ 是什麼導致我國耕地質量普遍偏低
有地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民。
耕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信息顯示,到2015年末,我國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定面積為20.19億畝,並且把耕地劃分等級,從1~15,質量遞減,質量越低,畝產就越少。遺憾的是,雖然我國耕地面積還算不少,但是整體面積都處於9.96等,也就是說,其實我國的耕地大部分都屬於中下等品質的。
為什麼質量差這么多而且低質量的土地這么多呢?
1、本身全國各地的土地質量就不一致。我國地域面積很廣,各地區的氣候,光照等各方面自然條件都不一樣,這也就讓各地的耕地質量從開始就不一樣。
2、城市開發確實佔了好大一部分高質耕地。這些年,城市發展很快,在好多地方的都存在著城市(縣城)擴張較快,擴張,就意味著要佔地搞建設,確確實實損失了一部分耕地。
3、退耕還林、還草也是不能忽略的。退耕還林、還草的面積也不少,也是有補貼的。當然了,退耕還林的本意是好的,為了維持生態平衡。
4、災害、污染嚴重,好地也變差了。經過這么多年,化肥農葯使用太重了,好多耕地都都被污染的嚴重,質量自然就下去了。
5、增減掛鉤,土地整治復墾出來的耕地,質量真的不高。今年我國對土地整治也下了大功夫,好多以前廢棄的地、工廠、宅基地等復墾,但是質量肯定不會特別好的。
6、不少耕地也都是荒山河灘等開荒出來的,整體質量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的讓耕地質量變得差別很大。耕地是糧食保證的根本,必須給予重視!我國近年也在擴大高標准農田的規模,高標准農田就是好質量的耕地!
按照給出的各等級耕地分布,優等的土地主要在湖北、湖南、廣東;高等的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蘇、山東等9個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雲南等10個省(區);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甘肅、黑龍江等6個省。
Ⅶ 當前,我國耕地不但在數量上減少,其質量也不斷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土地沙漠化、鹽鹼化嚴重
Ⅷ 世界上的耕地越來越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生態環境是以人類和生物為主體的環境;是由光、熱、氣、水、土等要素構成,通過這些要素影響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和生物都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遭到破壞,就會危及人類和生物的生存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雖有些局部改善,但總體是趨於惡化已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文對我國土地資源趨於惡化及嚴重緊缺的原因進行簡要論述。 土地狹義是指陸地表層,廣義是指陸地、內陸水域和灘塗,經濟學上通常使用的是廣義的土地;土地資源是指可供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土地資源趨於惡化,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一、人均土地佔有量越來越少 我國有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2%,占亞洲陸地面積的2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有近13億人口,人均陸地面積不足12畝,不足世界人均面積的1/3,只有澳大利亞人均土地的1/61,加拿大的1/49,巴西的1/8,美國的1/5。 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人口多,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1400多萬,相當於每年增加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這必然使人均土地越來越少,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必須要大力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控制土地資源損失,控制對土地資源的非經濟佔用。 二、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是指水力和風力的侵蝕,把地表土壤沖刷和刮到別處去的現象,使地表土壤喪失,水分消失,嚴重危害土地。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西部。尤其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嚴重。我國城市水土流失也很嚴重。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為造成的,即大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毀林毀草開墾、陡坡耕種、耕作技術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危害是:造成土層薄化,肥力減退,岩石裸露,不能耕種,制約了農業發展和一些地區脫貧;造成河道湖泊淤塞,加劇洪澇災害,嚴重危及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建築物基沉陷、建築傾斜開裂,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嚴重。防止水土流失,必須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防護林工程、「綠色通道」工程等。 三、土地退化嚴重 土地退化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惡化,引起土地質量下降和肥力減退。廣義的土地退化還包括沙化、鹽漬化和石漠化。這里主要是講土壤的營養性物質遭破壞,引起土地退化,造成土地貧瘠,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的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對土地的污染,造成土地物理—化學—生物性質的惡化使土地退化。防止土地退化主要是要保護好天然林,搞好植樹種草,才有利於凈化空氣和水源,防止土地退化;特別要加強對「三廢」的管理,搞好處理,防止對土壤的破壞。 四、土地沙漠化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已成為環境的頭號問題。
Ⅸ (2)高質量耕地減少較快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式發布。二次調查首次採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准,首次採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採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二次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873.9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794.2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269.0萬公頃。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耕地6107.6萬公頃,比重為45.1%;有564.9萬公頃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有431.4萬公頃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2009年以來,耕地保有面積仍逐年減少(圖2-14),尤其高質量的耕地,如有灌溉設施的耕地減少更快,2012年有灌溉設施的耕地佔耕地總面積44.9%,比2009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
圖2-14 耕地面積變化
專欄5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發布受到廣泛關注
2013年12月30日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成果發布,受到廣泛關注,關注焦點集中在耕地面積增加、土地污染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幾個方面。
耕地面積增加2億畝,但普遍認為耕地紅線不能松動。一是建設佔用耕地壓力大,耕地紅線不能松動。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原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安家盛強調,保住耕地紅線的壓力依然不小,對於節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把控不能放鬆。因為地方政府佔用耕地的沖動還是很強烈的,如果說目前的體制上不做大的調整,把控不嚴的話,地方政府佔用耕地的沖動會繼續下去,保耕地紅線的壓力仍然較大;二是耕地紅線就是糧食安全紅線,耕地紅線不能放鬆。中國土地學會顧問王萬茂表示,「18億畝耕地紅線是為解決糧食安全劃定的,糧食總產量本就是在實際耕地數量的基礎上得到的,所以,18億畝耕地紅線應該看成是糧食安全紅線,耕地實際數量的增減並不能影響保紅線的任務」;三是耕地多出2億畝的背後是耕地質量下降。陳錫文認為多出來的2億畝是不穩定的,黨國英認為城鎮化擴展所佔用的優質耕地,耕地平均質量沒有提高是肯定的,《新浪財經》認為耕地多出2億畝背後是畝產縮水,耕地質量下降是事實。
對於耕地面積增加的原因,經濟學家厲以寧深有體會。在其曾經對土地確權試點市縣進行調查時,厲以寧發現幾乎耕地面積都有增加。他表示,土地重新丈量後耕地面積之所以增加,其原因有四個:一是,承包土地開始時,土地質量有優劣,劣地是經過摺合的;二是,機械化耕種使得田埂被拆掉,土地平整,零碎地塊相連;三是,田邊地頭的荒地、低窪地也在被利用,計入重新丈量的面積總數中;四是,此前,出於少繳納農業稅,農民有少報土地的動機。但是農業稅取消後,土地可以入股、轉包、出租,農民有如實報土地的動機。
Ⅹ 了解家鄉的耕地面積在近年來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以及增減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耕地數復量減少的原因:制
國民經濟建設(道路、城市、工礦、鄉村等)佔用耕地;
生態退耕(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自然災害等導致耕地減少。
我國宜農荒地較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
我國人均耕地數量減少的原因
在上面的基礎上,增加:我國人口數量增長量大。
針對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狀,你認為可採取哪些措施?
禁止盲目擴大建築用地規模、濫佔耕地(或合理規劃建設用地);
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
節約用地,少佔農田;
注意培肥等,提高耕地質量,防治土地退化;
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減少災毀耕地的數量;
積極開展土地復墾工作(工礦建設中的、生態退化區的)。
提高土地利用率(實行間作、套種),提高糧食單產。
積極穩妥開發宜農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