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㈠ 隴縣的地理環境
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復雜的少數縣之一,它位於關山和渭北高專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屬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全縣有大小山頭3429座,大小溝道1746條,主要河流四條,四條河的主要支流64條,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斜貫縣境中部,其餘三條分別流向南、北,交錯切割,自然形成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復雜地形。這些復雜多樣類型的形成,是各種自然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地質條件,其次是氣候及其它外營力等。隴縣的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系統代表著不同的構造形式的綜合,境內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千山低山丘陵、黃土梁溝壑區;合谷階地區;關山山區;六盤山丘陵山地區;景福山區。
㈡ 隴縣中學怎麼樣
簡介:陝西省隴縣中學為陝西省標准化高中,學校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縣城東大街。隴縣中學是在1939年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經由時任省教育廳中教科科長的石雨琴(隴縣人)倡議,省教育廳決定將省立第二中學部分為基礎西遷隴縣,委派校長陳廷瓚(解放後任貴州大學教授)創辦的。至今已有近七十年歷史。1999年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學1人,2005年考入北京大學1人,2008年以來,教育質量更上一層樓,考入中國石油大學1人,中國地質大學1人,歷年來考入西安交通大學數人。
注冊資本:2876.38萬人民幣
㈢ 寶雞地形介紹
寶雞地處東徑106°18′-108°03′,北緯33°35′-35°06′。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呈顯「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寶雞市位於中國內陸中心腹地,關中平原西部。屬於中緯度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冬冷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境內地形復雜,北部山區、中部川塬、南部秦嶺,渭河橫貫其中,因而氣候類型多樣,垂直差異明顯,氣象災害頻繁。寶雞市年平均氣溫13度,全區在7.5-13.0度之間,4-9月為暖溫期,10-3月為冷溫期。全年無霜期在158-225天。極端最高氣溫42.7度(扶風),極端最低氣溫-25.5度(太白)。寶雞市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區在610-780毫米之間,4-10月份降水佔全年總量的90%,5-9月為多雨期,7-9月為主汛期,7-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60%。歷史年雨量最多是秦嶺,達1137毫米,年雨量最少是扶風,僅325毫米。
寶雞市的河流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秦嶺以北為黃河流域的渭河及基支流水系;秦嶺以南為長江流域的嘉陵江上遊河段及漢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
寶雞獨特的地理和氣侯條件,為各類植物、鳥類、獸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共有資源植物2100多種,動物近500種,僅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就有植物1550多種,野生鳥類192種,獸類62種。在野生動、植物中,有珍稀保護植物28種,珍稀保護動物28種。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虎、朱䴉等5種。森林和草地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寶雞的氣候和地形適合植物成長,是陝西省重要的糧油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中部平原有耕地40.5萬公頃,盛產小麥、玉米、油菜、蔬菜等。山區有林地面積64.3萬公頃,包括很多果園,種了蘋果、核桃、板栗、柿子、梨,桃子等。秦嶺,關山的天然森林和在太白縣的原始森林中還有野生果樹,如獼猴桃,五味子、山荊子、山楂、沙棘果等近百種。野生中葯材有500多種,其中有黨參、當歸、黃芪、天麻、杜仲、山萸、貝母等。
寶雞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紀地層發育齊全,經歷多旋迴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以及復雜的質變作用,形成多種內生礦床和沉積礦床,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23種,產地255處,以有色金屬礦占優勢。有鐵、銅、鉛鋅、鎳、金銀、鎢、鉑、汞、黃鐵等金屬礦產212種,石灰石、電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硅石、耐火粘土、螢石、磷塊岩、石英岩等非金屬礦產43種。寶雞地區煤礦主要集中在鳳縣,有草灘溝、羅缽庵、扈家窯等煤礦,隴縣娘娘廟、聯游北馬坊也有分布。境內地熱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斷裂與秦嶺山前斷裂之間的狹長地帶,眉縣湯峪是陝西省內著名的溫泉療養地。
㈣ 地理位置的功用
揭示自然要素
前面已經論述,自然地理位置能很好的向人們展示出一個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獨特延期要素。
氣候
以中國隴縣為例,它位於中國大興安嶺--蘭州--岡底斯山線以西,在非季風區內,屬於過渡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但也會伴隨著季風強弱的因素,有時也顯示出季風性的特點。境內根據地形地貌的特點,從北到南,大致可分三個氣候區:
Ⅰ、北部半乾旱溫和氣候區;
因本地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區,遠離海洋,加上重重山嶺阻擋,海洋水汽難以大量到達。這種位置形成了這種特殊的氣候。
Ⅱ、中南部淺山溫涼半濕潤區;其地形因素因海拔較低,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會產生一些影響,導致本區相對氣候溫暖濕潤些。
Ⅲ、南部中山濕潤寒冷區。
另外,縣城所在的川道地區,因處於我國暖溫帶位置,常年年平均氣溫10.7℃,≥0℃的平均積溫4000℃,≥10℃的平均積溫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無霜期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時,日照百分率46%,≥0℃期間的平均日照1605.5小時,≥10℃期間的平均日照1103.8小時。表現出溫帶季風性氣候的特徵。總體而言,本區的氣候狀況我們是可以從所處我國的海陸位置和經緯度僮大致歸納出其氣候表現的。
地貌
地理位置從另一個方面可反應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復雜的少數縣之一,它位於關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看其地貌大勢,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上,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黃土高原地區的一分子。這種背景決定其地形地貌不會脫離這種格局的影響。而這種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由中國大致格局第二極階梯的地形位置特徵所概括。全縣有大小山頭3429座,大小溝道1746條,主要河流四條,四條河的主要支流64條,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斜貫縣境中部,其餘三條分別流向南、北,交錯切割,自然形成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復雜地形。這些復雜多樣類型的形成,是各種自然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是氣候及其它外營力作用所致等。
地質
隴縣按照世界所公認的板塊構造學說來判斷,應該處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斷裂地帶,地殼較為活躍。因此,其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系統代表著不同的構造形式。境內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
1、 千山低山丘陵、黃土梁溝壑區;
2、合谷階地區;
3、關山山區;
4、六盤山丘陵山地區;
5、景福山區。
當然,自然地理位置不只是揭示出這些要素,比如還可大致顯示其他氣象現象發生的情況。例如,台風多發地,梅雨發生地等,都需要用到其自然地理位置來刻畫。
表徵人文功能
地理位置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地方,它能先天地與人們的主觀需要發生不謀而合的結合,從而表徵出獨特的區位優勢。
地理位置影響交通發展
地理位置對於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容懷疑。例如,中國的海洋運輸事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首先歸功於中國擁有東部曲折的海岸線,多優良港灣,為發展海洋運輸帶來奠定基礎。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地理位置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這是從大尺度考察功能性位置的方面。當然,它首先是以自然地理位置為基礎的。又如,歐洲各國的發達,也無不得益於便利的海運。海運的發達首先是離不開天然的曲折通幽的海岸線條件,有利於成就像早先發達的海運大國--英國。
地理位置影響經濟開發
優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與物流會異常的興盛。這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中國的香港,雖然在早期只是個小小的轉運碼頭,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卻是得天獨厚的。不僅是太平洋與亞洲邊線的完美結合點,也是大西洋尤其是東岸英國與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國連線的反向延長線的時區中點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香港可以不受時差的限制而24小時全程全球性地開展業務工作。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地理位置影響政治中心選擇
地理位置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建設,這在很多國家都有先例。以中國為例,自古以來,很多當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選擇。政治中心,是一個國家的工作心臟,是國家的大腦。因此,選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中國把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北京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屬於雄雞的咽喉地帶(中國形狀像一隻雄雞,故有此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它靠近俄羅斯,蒙古兩國,無戰爭之憂。東有渤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經受了歷史的嚴格考驗。
當然,地理位置還可以影響其它功能,如對外貿易功能,文化源地形成等。
㈤ 陝西省寶雞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民間美術之鄉」美譽。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地處陝、甘、寧、川四省(區)結合部,處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四個省會(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十字樞紐。轄九縣三區,市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6萬,其中市區人口75萬,寶雞地處東徑106°18′~108°03′,北緯33°35′~35°06′。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東連咸陽市,南接漢中市,西、西北分別與甘肅省天水市和平涼市毗鄰,全市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0.44平方公里。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總面積56%,丘陵占總面積26.5%;川原占總面積17.5,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二)土地
全市土地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56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7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3%。種植業面積較大,佔66.4%,林業佔4.4 %,牧業佔14.4%,副業佔14.7%,漁業僅佔0.1%。
(三)水資源
全市的河流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秦嶺以北為黃河流域的渭河及基支流水系;秦嶺以南為長江流域的嘉陵江上遊河段及漢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黃河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積佔全區河流面積的70%左右;長江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積約佔30%。全市的水資源總量為48.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41.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7.5億立方米。根據現有工程設施,可控制利用水資源量為11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3%。
(四)生物
寶雞獨特的地理和氣侯條件,為各類植物 、鳥類、獸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共有資源植物2100多種,動物近500 種,僅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就有植物1550多種,野生鳥類192種,獸類62種。 在野生動、植物中,有珍稀保護植物28種 ,佔全省保護植物的75.7%,珍稀保護動物28種,佔全省保護動物的93%。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虎、朱䴉(朱繯)等5種,佔全省一類保護動物的100%。森林和草地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全區森林面積935.8萬畝,佔全省森林面積的13%,森林覆被率達34%。
[旅遊資源]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名勝古跡眾多,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稱。其中:周原遺址位於岐山,扶風交界處,是古周人早期都城岐邑所在地,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甲骨文等;北首嶺遺址位於市區金陵河對岸,距今7000多年,發現遺房32座、窯15個、墓439座及工具用具1700多件;市東的釣魚台,為周朝姜太公釣魚處;周公廟為西周周公旦的采邑;這些景點向人們顯示了豐富的周秦文化。
位於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建於1700多年前的東漢,是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是一個「世界級」的旅遊勝地;金台觀位於市區陵原北坡,洞內有張三豐塑像,內還展有周素文化和民間工藝品;麟游縣的九成宮遺址,系隋唐皇家避暑勝地,現有眾多古物書碑;此外,風翔縣的東湖、隴縣的龍門洞,景色優美;市區南部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腳下有著名的湯峪溫泉,山上風光秀麗,珍禽異獸、奇花古木繁多,還有芳香寺、玉皇地、南太門、太白廟等殿堂寺廟,形成了人間仙境般的景色。
㈥ 地質、地貌
一、地貌
鄂爾多斯盆地海拔為1000~1700m,地形總體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高原地貌景觀,大致以長城為界,可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北部屬波狀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蓋,有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地形平緩,呈波狀起伏,海拔為1100~1500m,相對高差為30~80m;南部屬黃土高原,構成我國黃土高原的主體部分,黃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帶厚度可達300餘米,溝壑縱橫,切割強烈,地形破碎。
子午嶺將黃土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陝北黃土高原,海拔為1300~1600m,地勢自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類型;西部為隴東黃土高原,地勢自周圍向中部的馬蓮河口降低,形成隴東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區,黃土塬為主要地貌單元,如董志塬、長武塬、北極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沖溝切割成眾多塬塊,面積23~227km2。
二、構造
1.盆地內構造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SN走向、不對稱的中生代緩傾向斜盆地,周邊以斷裂為界。這些斷裂深達盆地基底,活動時間長,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動,控制著盆地的形成與發育,分屬不同構造體系,西部邊界斷裂為磴口-平涼斷裂,屬高角度逆沖斷裂;北界為黃河斷裂(磴口-托克托斷裂),南界為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均屬裂谷型高角度正斷裂;東部為離石斷裂。向斜西翼受六盤山逆沖斷裂帶破壞,形成陡傾的逆沖斷階帶,見圖3-1-2。
鄂爾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斷褶帶,軸線SN走向,內部無大型斷裂構造,為較完整緩傾不對稱向斜,向斜東翼向西緩傾,岩層傾角多小於1°,又稱伊陝斜坡;西翼距軸部10~20km,向東傾斜,傾角1°~10°;向斜軸部呈SN走向,地層傾角平緩,埋深最大,呈帶狀,緊鄰盆地西緣,也稱天環坳陷。
伊盟隆起位於盆地北部,北起黃河斷裂,南接主體向斜,西連西緣逆沖斷裂帶,東靠晉西撓褶帶,與河套斷陷相鄰。北界為一系列EW走向、北傾斜的高傾角正斷層帶(磴口-托克托斷裂),自南向北呈階梯狀斷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來活動強烈。伊盟隆起基底為古老的結晶岩系,蓋層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過1km,地層從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為二疊系和侏羅系。
圖3-1-2 鄂爾多斯盆地橫剖面示意圖(據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邊構造帶
盆地周邊構造帶由西緣逆沖構造帶、渭北隆起和晉西撓褶帶組成,分屬不同構造體系。
(1)西緣逆沖構造帶
東起磴口-平涼斷裂,西至賀蘭山-六盤山褶皺帶,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寶雞一帶,長約300km,為我國北方西部構造體系與東部構造體系的結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沖斷裂組成,斷距大且深,使基底發生錯斷。大體以青銅峽—馬家灘為界,斷裂帶分為南、北兩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沖斷層組成,斷層傾向多樣,基底捲入變形,前震旦系變質雜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沖到中生代地層之上,出露地層普遍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斷層將該斷裂分割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傾高角度逆沖斷裂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東傾的逆沖斷層組成,為一大型逆沖斷隆;南部的陶樂—橫山堡段,由一系列的東傾逆沖斷裂組成,斷層密集,規模大,由北向南斷層密度和規模逐漸減小,至橫山堡進入轉換帶。
南段:北起馬家灘,南至平涼,屬祁連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塊的結合部,由一系列西傾疊瓦狀逆掩斷裂組成,傾角上陡下緩,未波及基底,以逆沖推覆構造為特徵。該段被東西向平推斷裂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北部,自馬家灘至惠安堡,為南、北兩大逆沖構造體系的轉換帶,由一系列疊瓦狀逆掩斷層和夾於其間的褶皺沖斷席組成,逆掩推覆作用發育,剖面上地層多呈重復疊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涼,以西傾逆沖斷層為主,推覆體主要為三疊系,其下為寒武系—奧陶系組成的大型背斜構造。
(2)渭北隆起
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南緣,沿千陽、永壽、銅川、黃龍、宜川一線分布,呈EW走向,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斷陷,以梯狀斷階或以地塹、地壘相間的形式出現,構成渭河盆地的北緣。斷裂多為正斷層,走向NE50°~60°,斷面南傾,傾角35°~55°。
(3)晉西撓褶帶
離石斷裂是晉西撓褶帶的東部邊界,同時也是鄂爾多斯盆地的東部邊界。該斷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爾,經興縣、方山縣、蒲縣,南至黑龍關,長約270km,為高角度逆沖深斷裂,斷至岩石圈,傾向多變,北部斷面西傾,傾角60°~80°;中段斷面東傾或西傾;南段主斷面東傾,傾角45°~70°。燕山運動使斷層東側的呂梁山斷塊向西推擠,使離石斷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軸背斜,構成晉西撓褶帶。從區域上看,晉西撓褶帶東翹西伏,岩層產狀西傾,傾角5°~10°,可看成鄂爾多斯向斜東翼的上翹部分。
三、地層
鄂爾多斯盆地地層與華北地區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層基本序列為:太古宙—元古宙結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石炭系—侏羅系碎屑岩,白堊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鬆散堆積物。其中,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白堊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黃土和砂礫石層是區內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構造使老地層呈環帶狀出露在盆地周邊,盆地內則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層,表層多為第四系沉積物覆蓋。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邊的構造隆起區。太古宇主要為黑雲母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為淺變質綠片岩,在盆地內主要構成盆地的基底。
薊縣系主要為深灰—灰白色中厚層硅質條帶或硅質團塊白雲岩,下部偶見礫岩透鏡體。岐山一帶厚度大於2000m,隴縣一帶厚度為500~700m,與下伏前長城系的砂頁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薊縣系在渭北西部、隴縣、千陽、平涼和寧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層。
2.寒武系
(1)下寒武統
猴家山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為灰黃色含礫石英砂岩、鮞粒灰岩,上部為紫灰色灰岩、砂質白雲岩與頁岩互層。
硃砂洞組(1zs):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厚13.1~47m。
饅頭組(1m):為紫褐色砂質白雲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頁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等,與上覆地層張夏組呈整合接觸,厚50~535m。
(2)中寒武統
在盆地中部、東部、南部和西北部稱為張夏組,而在西南部則稱為陶思溝組和呼魯斯台組。
張夏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層鮞狀灰岩為主,夾薄層灰岩、竹葉狀灰岩,與上下地層呈整合接觸,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東厚西薄的特點。
陶思溝組(Є2 t) : 出露在寧夏青龍山一帶,為灰白色、灰黃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岩、白雲岩、灰岩和頁岩,厚109.5m,整合在硃砂洞組之上。
呼魯斯台組(Є2h) : 與下伏陶思溝組呈整合接觸,為紫紅色頁岩與薄—中層灰岩、泥質條帶灰岩不等厚互層,間夾鮞狀灰岩和竹葉狀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統
在盆地西緣稱為炒米店組和阿不切亥組,在東部地區稱為三山子組(延至奧陶系) 。
炒米店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崗德爾山背斜的兩翼,岩性為灰色泥質條帶灰岩、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透鏡體和頁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組(Є 3-O1 ) : 分布於寧夏青龍山等地,為泥質條帶灰岩,夾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竹葉狀灰岩和鮞狀灰岩及少量頁岩,與下伏呼魯斯台組呈整合接觸,厚70.88 ~433.6m。
三山子組(Є 3-O1 ) : 廣泛出露於盆地周邊地區,上部為淺灰色中厚層含燧石細晶白雲岩,下部為黃灰色夾紫灰色薄層細晶白雲岩、竹葉狀礫屑粉晶白雲岩和薄層泥質粉晶白雲岩。厚93 ~ 200m。
3.奧陶系
奧陶系出露於盆地周邊,主要出露於西北緣桌子山及其南的經黑山、太陽山、雲霧山,盆地南緣的景福山、鐵瓦殿、金栗山以及東緣的稷王山、漢高山和偏關,總體呈U字形分布,盆地內奧陶系深埋於地下。
(1) 下、中奧陶統
馬家溝組(O1-2m) : 盆地內廣為分布。大體以涇河為界,東、西兩部分岩性有所差異。東部地區,底部為灰褐色鈣質礫岩、含礫砂岩,中部以黃綠色黃灰色泥灰岩、頁岩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白雲質灰岩、灰岩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區,在岐山、涇河一帶,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龍山一帶,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厚50 ~ 570m。該組與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觸。
(2) 中奧陶統
峰峰組(O2 f) : 分布在盆地東緣及富平以東,下段為灰黃色、褐黃色薄層泥灰岩與深灰色白雲質灰岩、厚層灰岩互層,局部夾石膏; 上段為灰色中厚層白雲質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雲岩。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與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193.55 ~ 389.06m。
平涼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區,富平一帶主要岩性以多層凝灰岩和混雜角礫岩和薄板狀灰岩為特徵,厚860m; 在渭北西部,為黃綠色、灰綠色頁岩夾紫紅色粉砂岩,間夾泥灰岩; 東部富平一帶底部夾燧石條帶灰岩,厚800m。
(3) 上奧陶統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緣。
西緣背鍋山組(O3b) : 為灰色、肉紅色中厚層、塊狀灰岩,夾少量黃綠色頁岩。在隴縣一帶上部為黃綠色頁岩,夾紫紅色粉砂岩、灰色細砂岩和瘤狀灰岩,下部為灰色塊狀灰岩、角礫狀灰岩。
4.石炭系—侏羅系
加里東運動時期,本區抬升,在志留紀、泥盆紀和早石炭世遭受剝蝕,沉積缺失。到晚石炭世開始出現海陸交互相沉積,石炭系岩性為深灰色、黑色泥岩、頁岩,煤層夾白色砂岩、薄層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奧陶系之上,陝北的太原組高產天然氣,也是主力煤層。
二疊系:是一套碎屑岩夾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組(P1s)、石盒子組(P2sh)和孫家溝組(P3s),大部分埋於地下,出露於桌子山地區和東部的溝谷中。岩性為中、細砂岩、泥岩互層,夾數層可採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組和石盒子組是鄂爾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氣產層和主力採煤層。
三疊系:為一套內陸河流、湖泊、沼澤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積出露於東部溝谷中,全盆地均可鑽遇,厚度超過5000m。自下而上,劉家溝組(T1l)為一套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組成的完整沉積旋迴;二馬營組(T2e)以中粗粒長石砂岩、砂質泥岩、粉砂岩為主,上部夾炭質頁岩、油頁岩;延長組(T3y)、瓦窯堡組(T3w)以砂岩為主,夾泥岩、炭質頁岩、油頁岩及煤層,是鄂爾多斯盆地重要的產油層和含煤地層。
侏羅系: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夾煤層沉積,全盆地均有發育,平行不整合在三疊系之上,厚度超過2000m。早期,富縣組(J1f)為河流-河流湖沼沉積,以泥岩、砂岩沉積為主,夾少量泥灰岩、礫岩、薄層煤;中期為河流-湖沼沉積,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積為主,夾煤層、頁岩、煤線,由下而上分為延安組(J2y)、直羅鎮組(J2z)、安定組(J2a);晚期僅在盆地西緣的桌子山地區有山麓相的砂礫岩出露。侏羅系是盆地內煤、石油及砂岩型鈾礦的主要產層。在煤層淺埋區和出露區有煤層自燃形成的燒變岩,其厚度不甚穩定,為5~15m,常成為地下水的補給通道。
5.白堊系
鄂爾多斯盆地在白堊紀時為完全封閉為統一的湖盆。碎屑沉積物埋藏淺,成岩程度較低,較為鬆散,孔隙發育,沉積厚度大,大於1300m,地下水蘊藏豐富,是盆地內主要的含水地層。盆地內地層可分為保安群和六盤山群。六盤山群,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盤山以東的平涼和隴縣;保安群,分布於盆地的大部分地區,主要出露於伊盟隆起北部,在白於山以北為毛烏素沙地覆蓋,僅在地形較高處有小面積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兩翼向核部厚度逐漸增大,翼部為300~800m,核部則大於1000m,自下而上,可分為宜君組、洛河組、環合組、羅漢洞組等。
宜君組(K1y):為一套山前洪沖積物,岩性主要為雜色礫岩、砂礫岩,厚0~320m,呈扇狀、丘狀、透鏡狀產出,從盆地邊緣向盆地內尖滅,或相變為河湖相的洛河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緣的千陽、彬縣、旬邑及東緣的安寨、宜君、甘泉、耀縣等地。
洛河組(K1l):為一套近源沖積扇、辮狀河、沙漠相的沉積組合,岩性以磚紅色、棕紅色、紫紅色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為主,具巨型交錯層理和板狀層理,分布穩定,盆地內均可鑽遇,一般厚度為250~350m,最厚可達855m;大體在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鹽池—環縣—涇川—長武一線以東,砂岩以沙漠相沉積為主;盆地南緣、西緣,盆地北部、東北部的鄂爾多斯以南則是以河流向沉積為主。該地層中,泥岩類地層不足10%,砂層所佔比例高,佔90%上,結構鬆散,孔隙發育,連通性好,延伸距離長,分布廣,有巨大的儲水空間,使之成為鄂爾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層。
環河組(K1h):與下伏洛河組呈整合接觸。分布范圍比洛河組要向西收縮,一般厚度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達800~900m;東部邊緣厚度較薄,為0~100m。該組岩性變化較大,大體以白於山北—鹽池—靖邊一線為界,北部,大部分地區以辮狀河相和曲流河沉積為主,岩性為紫灰色、棕紅色、青灰色岩屑長石砂岩、長石砂岩、砂礫岩,夾棕紅色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底部為粗大的礫岩;南部,以湖相沉積為主,岩性為青灰色、灰色細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細粒沉積物,其中,砂層主要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積,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
羅漢洞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錦旗、伊克烏素和西部定邊、環縣、慶陽、涇川一線,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積扇和辮狀河沉積,由棕紅色、姜黃色砂岩、含礫砂岩、礫岩夾泥岩透鏡體組成;南部以辮狀河與沙漠相沉積為主,為棕紅色、紫紅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長石砂岩、長石砂岩、鈣質細砂岩夾紫紅色泥岩。該組與下伏環河組呈侵蝕接觸,超覆在奧陶系—三疊系之上。
(2)六盤山群
六盤山群分布在隴縣和平涼地區,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羅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紅色、灰綠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積建造。自下而上,可分為三橋組、和尚鋪組、李窪峽組等,各組間均為整合接觸。
三橋組(K1s):分布於寧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涇源等縣。岩性為山麓相的淺棕黃色、灰紫色塊狀礫岩,局部夾砂岩透鏡體,鈣質膠結,局部含灰岩質的礫石較多,易溶蝕成岩溶孔隙,成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鋪組(K1hs):分布於寧夏的同心、固原,甘肅的華亭、庄浪和陝西的隴縣、千陽等縣。岩性為紫紅色、棕紅色、棕紫色砂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長石石英砂岩,有底礫層,屬湖相沉積。該層厚度變化較大,在華亭厚度最大,達1216m,向東變薄;在寧夏境內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間;在陝西厚度為489m,東薄西厚。
李窪峽組(K1lw):分布在寧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陽,甘肅的華亭和陝西的隴縣。岩性為一套紫色、灰綠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積,與和尚鋪組為同層相變關系,厚度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廣泛出露於盆地中、西部,底部與下伏老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發育地層有漸新統、中新統和上新統。
漸新統清水營組(E3q):分布於盆地西部,岩性為褐紅色、磚紅色泥岩、粉砂岩夾灰綠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層,局部夾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質泥岩,厚度變化大,從幾十米到數百米。
中新統紅柳溝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縣。與下伏清水營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岩性為橘紅色、橘黃色粘土、粘土質沙土夾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礫岩透鏡體,厚73~956m。
上新統:呈殘片狀分布在盆地邊緣,在東部地區稱為保德組(N2b)和靜樂組(N2j)。保德組,為洪積、沖洪積、湖積相的棕紅色、棕黃色砂礫石層、粘土、亞粘土、層狀鈣質結核和灰綠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靜樂組為河湖相的紅色、灰綠色粘土夾砂礫石透鏡體、泥灰岩和鈣質結核層,厚10~25m。
(2)第四系
洪積層:第四系各統均有發育,主要分布在陰山、賀蘭山、六盤山等山前地帶,岩性為灰色或雜色礫卵石、砂礫石夾粘質砂土透鏡體,厚5~130m。
黃土:包括下更新統的午城黃土、中更新統的離石黃土和晚更新統的馬蘭黃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部、西部和南部,其餘地區零星分布。午城黃土,下部為淡肉紅色亞粘土(石質黃土),夾數層至數十層棕紅色古土壤層;上部為淺肉紅色石質黃土層,夾10~20層鈣質結核層,厚2~84m。離石黃土,為灰黃色、淺褐黃色粉砂質黃土,夾數層褐紅色古土壤層和白色鈣質結核層,柱狀節理發育,厚2~235m。馬蘭黃土,為淺黃色粉砂質黃土,夾鈣質結核,柱狀節理發育,較為鬆散,厚5~70m。
湖積層:主要有上更新統的薩拉烏蘇組和全新統的沖湖積層。薩拉烏蘇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部和南部,為湖積相和風積相沉積,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層;中部為中粗砂與粉砂質粘土互層;頂部為淺灰色粘土質粉砂,是主要含水層。全新統的沖湖積層,分布在黃河兩岸、銀吳盆地、衛寧盆地等地形低窪處,岩性為灰黃色、灰黑色細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沖洪積層: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沖積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級階地,岩性主要為灰黃色砂礫石層、砂層夾薄層黏性土透鏡體,厚1~30m,是主要含水層。
四、盆地發展史
早古生代:鄂爾多斯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西部,寒武紀、奧陶紀廣大的華北地台區為遼闊的海洋,以海相沉積為主,沉積了一套巨厚的碳酸鹽岩地層;志留紀,本區隨華北大部分地區抬升,遭受剝蝕,沉積缺失,一直延續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紀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華北地台重新成為淺海,出現海陸交互相的煤系沉積。二疊紀,本區由淺海轉變為寬闊的內陸盆地,以內陸河流、湖泊、沼澤相的碎屑建造為主。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盆地仍以內陸河流、湖泊相沉積為主,煤系建造普遍發育,區內氣候逐漸轉為乾燥炎熱;白堊紀早期,氣候乾燥炎熱,盆地內以洪沖積扇、辮狀河及沙漠相沉積為主;白堊紀中後期,盆地整體抬升,遭受剝蝕。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產生的邊際效應影響,鄂爾多斯盆地繼續沿斷裂整體抬升,成為台地,並褶皺成向斜,形成碟狀高原,漸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區重新接受沉積,新近紀沉積范圍有所擴大,成為較穩定的內陸盆地。周圍斷陷盆地開始形成,銀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塹盆地,盆地內沉積了河湖相的紅色砂、泥岩。
第四紀:早更新世,本區延續新近紀構造格局,湖區面積縮小,僅在慶陽、靜樂等局部地區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積;而周邊的裂谷斷陷盆地繼續深陷,湖泊廣為發育,沉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如渭河斷陷盆地在這一時期沉積厚度就超過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區以抬升為主,抬升差異性明顯,在烏審旗、靖邊和榆林一帶形成相對的低窪區,形成薩拉烏蘇組河湖相沉積,在東南部普遍有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沉積,黃土厚100~300m;周邊地塹盆地繼續沉降,並伴有NE向斷裂發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斷階和斷隆;同時,河流侵蝕作用加強,相互襲奪聯通,使銀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連通,構成現代黃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積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區繼續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減弱,南部及東部地區河谷下切作用強烈,形成晉陝大峽谷,河谷中常可見到3~4級階地。
㈦ 寶雞有個隴縣嗎
有啊,在寶雞西北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㈧ 構造體系類型劃分
該區發育多種構造體系,經研究發育了5 類大型的構造體系,即: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圖2-1。在盆地中部發育兩組棋盤格式構造,屬中小型構造,但具有重要的控油作用。此外,還有小型旋扭構造及弧形斷裂存在。
2.1.1 緯向構造體系
該體系主要發育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為陰山緯向構造體系,中部為區域東西構造帶,南部為秦嶺緯向構造體系。
2.1.1.1 陰山緯向構造體系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及北緣地區,發育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陰山段南部構造成分,構造發展史復雜,歷經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馬拉雅期多次構造活動,構造活動控制著廣大地帶的岩漿活動、動力變質帶、沉積相帶的展布及其構造演化。盆地內其主體分布於伊盟隆起及隆起南鄰地帶,黃河斷裂帶是該盆地與陰山帶的分界。該體系總體特點如下:
(1)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見圖2-2。
1)五原北-呼和浩特斷裂帶:該斷裂帶是核桃地區與天山-陰山造山帶的接觸帶,形成於元古宙,古生代活動明顯,中新生代活動強烈,斷裂傾向N,傾角30°~80°,是陰山帶南緣一條深大斷裂帶。
2)臨河-托克托斷裂帶:該斷裂帶是鄂爾多斯盆地北緣一帶狀斷裂帶,在重力和航磁異常圖上均有明顯反映,是異常區的分界帶。
3)杭錦旗南-東勝南斷裂:該斷裂西起磴口西南,向東經杭錦旗南、東勝南,至大同西南,為一近EW向略向南凸弧形斷裂,總體上近EW向展布。該斷裂是位於伊盟隆起內部的一條斷裂,是控制岩性的斷裂之一,斷裂以北為中下太古界集寧群,以南為上太古界烏拉山群(湯錫,1993)。
4)正誼關-偏關斷裂:該斷裂西起內蒙古宗別立,向東經正誼關、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南,再向NEE向延伸到偏關,總體上近EW向展布,在盆地內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西端(桌子山以西)出露地表,稱之正誼關斷裂,為斷面北傾的壓扭性斷裂,個別地段表現為右行平移斷裂。
(2)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表現為3個EW向正異常帶和兩個負異常帶(圖2-3),即:3個正異常帶有:呼和浩特、托克托、那托克西-偏關;兩個負異常帶有:包頭和東勝。
(3)基底重力異常
基底重力異常圖(圖2-4):正異常帶有:呼和浩特及托克托;負異常帶有包頭和杭錦旗。
圖2-1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特徵圖
圖2-2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緣基底斷裂分布特徵
(4)古生代緯向系
古生代緯向系表現為:陰山古陸、杭錦旗隆起及呼和浩特坳陷。緯向系控制寒武-奧陶紀的沉積,使其表現為EW向展布(圖2-5)。
(5)晚古生代緯向系
晚古生代緯向系一直對石炭-二疊系起著明顯的控製作用。
(6)中新生代活動
中新生代活動較微弱,但新生代由於陰山造山帶快速抬升迫使河套下沉,形成斷陷控製作用十分明顯,發育較厚的新生界地層。
2.1.1.2 區域EW 向構造帶
中寧-離石斷裂帶:
該斷裂帶沿北緯38°線EW向展布,張福禮等(1994)稱其為定邊-吳堡EW向構造帶,王雙明等(1996)稱其為北緯38°EW向構造帶,實際上該斷裂反映的是一個隱伏的基底斷裂帶。該斷裂帶集中展布於北緯37°~38°20′之間,呈EW向延伸,西起中衛以西,經中寧、靖邊、綏德,到離石並仍向東延伸,南北寬約100km,在盆內長約300km。
在區域磁場中,沿斷裂帶表現為EW向展布的磁異常帶。根據磁異常特徵及引起磁異常的主要因素——基底岩性分析,該構造帶由一系列規模較大的基底斷裂引起,可能形成於太古宙(王雙明等,1996)。但在盆地內部的地震剖面中,並無明顯的斷裂顯示,表明其後期沒有強烈的活動。根據其對南北兩側沉積蓋層的明顯控製作用,推測其形成時代可追溯到古生代,並反映了古生代以來有特定方式的活動性。
圖2-3 鄂爾多斯盆地航磁異常圖
(據長慶油田,1983)
2.1.1.3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
正如李四光教授指出的,秦嶺緯向構造體系是一個經歷長期反復多次構造運動形成的極其強烈復雜的擠壓性構造帶。無論地層走向、變質帶、岩漿岩體的展布,還是斷裂帶、擠壓帶和山間小盆地等的走向,都異常明顯地表現為EW向。
秦嶺緯向構造帶的范圍在秦嶺地區,一般記述的北界止於34°30′N左右,即華山山前一線。但筆者發現在這一線以北的一些構造形跡應與緯向構造體系有關。在渭北嵯峨山、老龍山、崛山一帶,發育一些EW向的逆沖斷層,形成於晚古生代以前,也就是在祁呂弧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長武地區附近,大體已進入「山」字型構造的盾地范圍,亦有一些EW向的褶皺和斷裂散漫分布。據鄰省資料,三門峽附近發育一些近EW向的壓性斷裂。在山西晉城和陽城以南(北緯35°35′以南)地區,存在一系列EW向的沖斷層,局部還見有與之平行的褶皺,認為屬於秦嶺緯向構造帶的北支。往東進入河南境內仍可見其蹤跡,往西被新華夏系和祁呂「山」字型所截,只在局部地區,如垣曲、平陸和中條山區內有零星出現。同時,侯馬、河津一帶的磁場強度平面剖面圖顯示有EW向的異常帶。呂梁山南段太古界內,發育有EW向的擠壓帶。韓城西部也有EW向的構造形跡存在,和西部嵯峨山、長武一帶EW向構造遙相呼應,在同一緯度區內成帶出現,說明了之間的必然聯系。只是緯向構造帶越往北變得越微弱,並被後期形成的構造體系所掩蓋、干擾和改造,使之不甚清晰。但這些構造形跡作為秦嶺緯向構造帶的成分存在是確實無疑的,且貫穿汾渭盆地,成為控制盆地的基礎構造體系。在盆地南部,早古生代為EW向展布。
圖2-4 鄂爾多斯盆地布格重力異常圖
(據長慶油田,1983)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在基底斷裂、航磁、重力異常方面和沉積特徵上都有清楚顯現。
(1)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為:慶陽-富縣斷裂、隴縣-潼關斷裂和寶雞-洛南斷裂,這些斷裂在重磁圖上均有反映,斷裂形成於古生代,中生代活動強烈,為南傾的逆斷裂,新生代反轉為正斷層。
寶雞-潼關斷裂沿渭河地塹北緣展布,地表多次出露,傾向ES,沿斷裂具明顯的重力線密集帶(圖2-4),但上延30 km後消失。地貌、衛星照片及磁力等也都有顯示,沿斷裂有溫泉分布。該斷裂可能形成於古生代,對其北側的古生代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中生代時活動強烈,形成了向ES傾的逆斷層,到新生代才反轉為東北部兼右旋、西南部兼左旋的正斷層。另外,還有寶雞北-潼關斷裂和寶雞-洛南等斷裂。
圖2-5 鄂爾多斯盆地地區及早古生代構造略圖
(據郭忠銘等,1994修改)
(2)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異常帶有西南-潼關正異常帶。
(3)重力異常
重力異常帶有潼關正異常帶和彬縣負異常帶。
(4)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寒武-奧陶系為EW向的沉降帶充填了較厚的沉積。
(5)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由於緯向構造體系的控制,顯示為EW向沉降區,發育較厚的石炭-二疊系沉積。
(6)新生代
新生代由於秦嶺造山帶快速隆升,造就了山前斷陷形成(渭河斷陷),沉積了較厚的新生代地層。
2.1.2 華夏構造體系
華夏構造體系為中國東部「多」字型構造體系,主要成生發展於古生代至三疊紀中期。對古生代(特別是晚古生代)沉積建造和岩相帶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
華夏構造體系在該區的基底太古界內表現明顯,為一套NE向展布的斷裂和隆起與坳陷,該坳陷一直發育到二疊紀。
2.1.2.1 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見圖2-2。
1)定邊-榆林斷裂和吳旗-大同斷裂帶。
2)慶陽-朔縣斷裂帶:該斷裂帶呈NE向延伸,與富縣-離石斷裂平行,分別是古元古界和新太古界內部的斷裂。反射地震資料在沉積蓋層中未發現有斷裂存在,從而推斷該斷裂帶可能主要活動於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3)富縣-離石斷裂:該斷裂亦呈NE向延伸,北起山西祁縣,向南經離石、富縣到永壽。該斷裂在航磁圖上反映明顯,是正負磁場分界線,重力異常圖上也有反映(圖2-3,圖2-4)。
據推斷該斷裂南北兩側的基底分別為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因而也是控制基底岩性的斷裂之一,屬超殼斷裂。斷裂形成於古元古代,元古宙後活動微弱。可能是元古宙晉陝坳拉槽的南部邊界。
2.1.2.2 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異常帶為兩個正異常帶:隴縣-延安和韓城,兩個負異常帶:吳旗-榆林和黃陵-離石(圖2-3)。
2.1.2.3 基底重力異常
基底重力異常帶為華池-興縣、黃陵-離石和韓城-臨汾,兩個正異常帶夾一個負異常帶(圖2-4)。
2.1.2.4 中新元古代
中新元古代構造圖顯示NE向隆坳特點,預示了古NE向構造萌生。
2.1.2.5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顯示華夏構造體系有呂梁隆起和延安坳陷、慶陽隆起,另外,在寒武紀,出現NE向綏德-宜川坳陷帶、烏審旗-華池斷隆帶。這一體系在晚古生代仍有活動,對沉積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圖2-5,圖2-6)。
2.1.2.6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沉積相也呈現NE向隆坳分布特點。
2.1.3 新華夏構造體系
新華夏構造體系北起狼山以北,南經天水、岷山,切過龍門山西段,經霧中山,斜貫川滇經向構造帶,達冕寧西側錦屏山一帶,呈NNE向地貌、衛星照片影像及構造形跡都比較清楚地顯示了這一構造帶的存在。該構造帶以斷裂為主,褶皺為次,伴有一些小型斷陷盆地和構造動力變質帶。從區域資料上看,該構造帶北起俄羅斯奧列尼克隆起帶,經外貝加爾褶皺帶和蒙古的溫都爾汗地區,延入我國與賀蘭山隆起相循,向南經過錦屏山後,可能斷續延至鹽源—麗江一帶,被青藏反「S」形構造所阻截,形跡不顯。盡管現有資料顯示其規模較小、延續性差,但確是新華夏系西部最重要的邊界,也是中國東、西部構造形變分析的重要界線,深部表現為一個地殼厚度突變帶。
根據地質礦產部物探研究所1979年編制的全國布格重力異常圖,我國以內蒙古磴口—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錦屏山—玉龍雪山一帶為界,可劃分為兩個特徵明顯不同的重力場(區)。這個重力梯度帶總體呈NNE向,寬約50~100 km。這個巨大的重力梯度帶與賀蘭山-霧中山-錦屏山構造基本吻合,它既是分隔中國東、西兩個重力場區的分界帶,又是中國陸殼晚古生代以來東、西兩側構造域的分界帶,地貌、地質和物探異常基本一致,但地表構造則反映出不同區域內早期構造形跡、形體對這一構造帶的干擾和影響。該構造帶在中國境內自北而南可分為賀蘭山-武都斷隆帶和霧中山-錦屏山斷隆帶。
圖2-6 鄂爾多斯盆地寒武紀古構造圖
(據趙重遠,1996修改)
1)賀蘭山-武都斷隆帶:該斷裂帶北起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中蒙邊境,過吉蘭泰、賀蘭山,經會寧、武山、天水、禮縣而達舟曲、武都一帶,北與溫都爾汗帶相循,南與霧中山段相應,總體為NE25°左右,由一些次級隆起、斷陷組成「多」字型斜列帶,伴有規模不等的NNE向和NE向壓扭性斷裂和小褶皺。烏拉特後旗-狼山斷隆帶發育於陰山緯向帶中,由燕山晚期花崗岩體及其中的兩條NNE向壓扭性斷裂帶組成,該斷裂帶切過緯向帶和阿拉善弧形東翼構造帶。向南為NE30°的賀蘭山斷隆帶,賀蘭山東、西兩側為山前隱伏斷裂,斜接復合於賀蘭山經向構造帶上。物探資料反映兩側隱伏斷裂為電性標志層的急傾斜面或重力密度梯度帶,斷距500~3000m,斷面陡,使賀蘭山成為NE向地壘似隆起,由古生界和中生界組成NE20°~30°次級褶皺並有小沖斷層群,且具逆向扭動。賀蘭山兩側分別為吉蘭泰斷陷盆地和銀川斷陷盆地,盆地缺失中生代沉積,而新生代沉積達3000 m左右,斷陷盆地屬前古近紀產物,現今仍具有強烈活動性。沿該帶地震活動強烈,稱銀川-吳忠地震活動帶。狼山斷裂帶形成於早白堊世—古近紀,切割燕山晚期岩體。斷裂帶東側巴音杭蓋戈壁到海流圖一帶出露有NNE向古近紀玄武岩及NNE向排列的火山口等,應是該構造帶定型時期活動的表現。
賀蘭山-武都斷隆帶向南延入甘肅天水、武都地區,形成一組NE20°~25°的斷隆、斷陷帶,自西向東為通渭-舟曲斷隆帶、隆德-天水-禮縣斷陷帶、清水-成縣隆起帶。這些隆坳帶間均有NNE向斷裂帶相分隔,其內低級序NE向和NNE向斷裂發育,表明其為壓扭性逆時針扭動(圖2-7)。
圖2-7 甘肅東部新華夏系斷裂帶分布圖
(據甘肅省地質礦產局,1989)
1—斷裂;2—隱伏斷裂;3—褶皺
2)鄂爾多斯盆地內新華夏構造體系十分明顯,自晚三疊世開始該區受控於新華夏構造體系控制,延長組沉積體為NNE向,地層缺失線亦為NNE向展布。
侏羅紀地層展布仍為NNE向,充分表明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製作用。如中侏羅統直羅組和安定組殘留厚度分布方向均為NNE向,兩個組的缺失線亦為NNE向展布(圖2-8,圖2-9)。
白堊紀新華夏構造體系仍然控制其沉積。早白堊世由於呂梁造山帶的抬升和賀蘭山造山帶的前緣沉降,造就了下白堊統東薄西厚的不對稱格局,但展布方向仍為NNE向。從晚白堊世的剝蝕厚度進一步說明盆地東部抬升強烈,西部抬升遠不如東部。東部最大剝蝕厚度為1600m,至盆地中部變為1000m,到西部地區剝蝕厚度為200~300m,而且,剝蝕厚度走向均為NNE向展布(圖2-10,圖2-11)。
圖2-8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積等厚圖(單位:m)
(據譚忠富,1989)
圖2-9 鄂爾多斯盆地中侏羅統安定組殘留厚度等值線圖
圖2-10 鄂爾多斯盆地下白堊統殘留地層等厚圖(單位:m)
(據譚忠富,1989)
2.1.4 經向構造體系
2.1.4.1 盆地西緣經向斷裂
盆地西緣經向斷裂分為南、中、北3段(圖2-2)。
1)南段:青銅峽-固原斷裂:該斷裂呈反「S」形展布於盆地西南緣,自青銅峽向南經羅山東路、炭山、固原、華亭馬峽口、隴縣固關到寶雞,總體呈NNW向延伸,長約480 km。此斷裂自青銅峽向北西方向延伸至盆地外圍。在重力異常圖上沿斷裂呈現高重力梯度帶(圖2-4),在磁異常圖上亦有清晰的顯示(圖2-3),少數穿過該斷裂的地震沿線也證實其存在。斷裂所在位置也是中國地殼厚度陡變帶,其東側屬中國中部大陸殼的中等厚殼區,西側屬中國西部厚殼區,且這一斷裂於新生代作為中國東部區域拉張應力場與中國西部擠壓應力場的分界線(孫國凡等,1983)。屬岩石圈斷裂或基底深斷裂,是華北克拉通與秦祁褶皺帶的分界斷裂。開始發育於古元古代,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活動強烈,直到中新生代仍在活動(湯錫元等,1993)。晚古生代中期(晚石炭世)以前是華北地台與秦嶺海槽的分界,斷裂兩側地層發育狀況及各時代地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名稱及其接觸關系等都有較大差異。晚石炭世及之後,斷裂活動趨於平靜,差異已不明顯。
圖2-11 鄂爾多斯盆地前晚白堊世以來地層總剝蝕厚度等值線圖
2)中段:銀川地塹東界斷裂,基底斷裂。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東南,為斷面西傾的正斷層,斷距南大北小,南部斷距為670~2000m,北部斷距為300~800m。
3)北段:磴口-石嘴山斷裂,基底斷裂,北起磴口南,向南經千里山及桌子山東麓至鐵克蘇廟地區,被千里山斷裂和正誼關斷裂右行錯成3段。
2.1.4.2 盆地東緣斷裂
離石斷裂屬地殼斷裂,北起托克托東,經偏關、離石,向南延伸交於汾渭地塹北界斷裂,長約500 km。該斷裂帶在偏關以南磁異常特徵可辨,表現最清楚的是興寧—臨縣以南地段。該斷裂在興縣以南斷續出露,在離石以北表現為一系列雁行排列的逆沖斷層,斷面西傾(山西省地質礦產局,1989)。該斷裂是鄂爾多斯盆地與山西地塊的分界線。不僅規模大,而且活動時間長,最晚至滹沱紀(呂梁期)以來一直都在活動,斷裂兩側有超基性—鹼性的多期岩漿岩侵入。
2.1.5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位於我國中北部,跨越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及北京等省、市(自治區),夾持於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和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之間。其地理位置在東經92°00′~120°00′,北緯34°00′~41°00′之間,東西長達2000km,南北寬達900km,屬巨型「山」字型構造體系(圖2-12a、b)。其弧頂在天水—寶雞一帶與秦嶺構造帶重接復合,前弧西翼主體展布於祁連山,前弧東翼穿越山西隆褶帶,與NE向和NNE向構造交接復合,脊柱與經向構造體系賀蘭山南北帶重接復合,東西兩側為伊陝盾地和阿寧盾地。
圖2-12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帶及關系圖
(據周濟元,1989修改)
a—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與地震震中分布關系圖;
b—幾次八級以上大地震等烈度線與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帶關系圖
2.1.5.1 展布范圍和組成成分
該「山」字型前弧展布於祁連山、龍首山、疏勒南山、拉脊山、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等地,為一橫亘東西,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簡稱祁呂弧。前弧弧頂位於寶雞附近。寶雞以西,構造線由EW向逐漸轉變為NW向,最顯著的構造形跡有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及禮縣-同仁斷裂帶。寶雞以東,構造線由EW向逐漸轉變為NE向,最矚目的構造是汾渭地塹,其次是銅川復背斜和中條山復背斜。弧頂與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重接。
前弧西翼伸展於酒泉、民樂、蘭州至定西一帶,大致相當於合離山、龍首山、瑪雅雪山、哈拉古山、拉脊山及祁連山的范圍。由NW向的褶皺帶、斷裂帶和夾於其中的槽地呈反「多」字型排列的型式顯現出來。蘭州以東,主要由前弧弧頂延入的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和禮縣-同仁斷裂帶的西段構成。蘭州—臨澤之間,以背斜和槽地平行相間排列為特徵,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而南依次為合黎山-龍首山褶皺帶、張掖-民樂槽地、瑪雅雪山大背斜、門源槽地、大通山-青石嶺大背斜、西寧-民和槽地、日月山-拉脊山大背斜及循化槽地。臨澤—酒泉之間,主要由重接在較老的西域系的構造帶之上的大背斜和斷裂帶構成,自北而南依次有:祁連山主峰-走廊南山復背斜、黑河上游槽地、托來牧場槽地、托來山復背斜、大通河上游槽地、疏勒河上游槽地和疏勒南山復背斜。
前弧東翼伸展於韓城、離石、寧武至大同一帶,大致相當於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的范圍。由NE向的呈「多」字型排列的大背斜(或陸梁)和大向斜(或槽地)顯現出來,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向南依次為:陽原背斜、陽原南山斷層、桑乾河槽地、桑乾河南-南口大背斜、渾源槽地、廣靈-蔚縣斷層、恆山大背斜、百花山向斜、繁峙槽地、五台山-呂梁山大背斜及太原槽地。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脊柱展布於前弧北側的磴口、銀川、中寧至平涼一帶,為一SN向的中部略向西凸出的狹長構造帶,統稱賀蘭山褶皺帶,重接於賀蘭山經向構造體系之上,向北可能伸至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該脊柱由SN向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西向東依次為:得來記-青龍山-平涼大背斜及其東側大斷裂和鹽池-環縣大向斜。
其盾地分隔於脊柱的東西兩側。西側為阿寧(阿拉善—會寧)盾地,中生代為一個少許抬升的盾地,僅局部地區沉積了中生界,直至新生代才是一個具有較大幅度的相對下降區;東側為著名的伊陝盾地,是一個自三疊紀或侏羅紀開始直到古近紀—新近紀長期相對下降的盆地。其內岩層產狀平緩,僅於邊緣帶出現寬緩的褶皺或穹窿。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反射弧,其西翼反射弧展布於酒泉、玉門、肅北至安南壩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弧頂在橋灣之北,系由NEE—NWW向成弧形延伸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北而南依次為:柳園斷裂帶及玉峰山-柳園-後紅泉大向斜、橋灣-敦煌斷裂帶及安西-敦煌隆起帶、玉門鎮-嘉峪關北槽地、肅北-嘉峪關斷裂帶、昌馬-玉門槽地。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向南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重接。西翼反射弧脊柱展布於鹽池灣、月牙湖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區,主要由近SN向的沖斷層和褶皺構成,向北在疏勒南山斷裂帶以南消失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於烏蘭達坂山以北還有其蹤跡。
東翼反射弧展布於大同、宣化、承德至秦皇島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弧頂在承德附近,系由NEE向—NWW向弧形延伸的褶皺、槽地和沖斷層構成。外弧有涿鹿-懷來槽地、狼山-舊縣斷裂與大古城-永寧斷裂、延慶槽地、灤平背斜與霧迷山斷裂帶、隆化背斜和承德向斜、青龍-秦皇島背斜、遷安-昌黎背斜。內弧有灤縣褶皺帶、小湯山-下蒼山褶皺帶、北京西山褶皺帶。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該緯向構造體系重接,另據物探資料揭示,該反射弧的成分在渤海、旅(順)大(連)仍有蹤跡可尋。
2.1.5.2 成生時代
現有資料表明,祁呂賀蘭「山」字型弧形構造帶在石炭紀開始萌生,晚三疊世時,脊柱開始顯示。晚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該「山」字型的基本輪廓大體形成,前弧和脊柱繼續隆起,伊陝盾地繼續沉降,阿寧盾地少許抬升,前弧西翼出現了一系列反「多」字型槽地,為侏羅紀沉積提供了場所。晚侏羅世末至早白堊世末的早中期燕山運動,弧形構造帶與脊柱先後成熟,整個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最後定型。晚白堊世時,該「山」字形構造體系整體隆起。古近紀—新近紀時,前弧西翼諸槽地和阿寧盾地、伊陝盾地又接受沉積。
祁呂賀蘭「山」字型與其他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往往是沉積礦產和內生金屬礦產的富集地帶。賀蘭脊柱前身為古生代沉降區,利於生油,後期為擠壓褶皺帶利於聚油。東側盾地——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構造環境穩定,即利於生油氣,地層平緩,兩組扭裂隙發育,也利於油氣運聚,更利於油氣保存。祁呂賀蘭「山」字型還是我國中北部重要的發震構造之一,天然地震相當頻繁而強烈,7~8級地震沿前弧和反射弧成帶分布,是一個強震活動帶(圖2-12a,b)。
除上述五大類構造體系外,在盆地中部(相當北緯38°帶)廣泛發育兩組棋盤格式斷裂:一組由EW向與SN向斷裂近直交構成,另一組為NW向與NE向斷裂組成網格,其性質從斷裂筆直分析,似為扭性,其控油氣作用令人關注。此外,前弧與盾地之間的盆地西南部可能有旋扭構造存在。
㈨ 碳酸鹽岩地層與大地構造
一、碳酸鹽岩地層
區內地層除缺失志留-泥盆系及下石炭統外,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表1-1)。其中中新元古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以及六盤山前下白堊統為碳酸鹽岩。
表1-1 中國北方地層簡表
續表
從岩溶地質學角度看,這里側重概述可溶岩地層主要特徵及其分布的某些規律。區內從可溶岩化學成分可分為碳酸鹽岩、石膏、岩鹽三類。碳酸鹽岩是區內分布最廣泛的可溶岩類,主要沉積於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全區碳酸鹽總分布面積68.5萬km2。石膏、岩鹽主要產於鄂爾多斯盆地東緣一帶的中奧陶統中,近年來相繼在陝北米脂、綏德、府谷等地勘探發現,此外在部分陸相盆地中也有分布(如山東大汶口盆地),多呈夾層或薄層狀存在。
1.中新元古界碳酸鹽岩
中新元古界。包括長城系,薊縣系、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碳酸鹽岩主要產出於長城系的中上部團山子組和高於庄組,薊縣系的中下部霧迷山組、楊庄組和上部的鐵嶺組、青白口繫上部的井兒峪組以及復州灣區震旦系甘井子組、南芬組。以燕山、太行山北段及中條山區和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最為發育,魯、皖、蘇接界地區和旅大亦有分布(圖1-2),為一套巨厚的白雲岩為主的碳酸鹽岩地層,總厚度505~9621m。其中以中元古界長城系高於庄組白雲岩、灰岩和薊縣系霧迷山組燧石白雲岩最為穩定,一般厚度在千米以上,最厚可達3400餘米。部分地區可能由於後期剝蝕溶蝕關系,厚度小於500m,甚至缺失。其他各組雖然基本上也以白雲岩、灰岩為主,但穩定性稍差,並夾有較多的碎屑岩,沉積厚度也較小,一般為100~400m,很少超過500m。在北京,高於庄組厚度1005m,霧迷山組超過2200m。薊縣系往南逐漸變薄至缺失,長城系也為碎屑岩所代替。本區中部的長城系與薊縣系為硅質條帶灰岩,厚度達1230m。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陝西岐山、景福山、甘肅平涼和寧夏青龍山出露,岐山厚度大於2000m,千陽、隴縣一帶500~700m,在青龍山一帶厚708m。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的碳酸鹽岩出露面積不大,厚度亦小,且多為砂頁岩及不純碳酸鹽岩。山東蒼山及沂沐斷裂西側的沂水、沂南,以及冀西北的涿鹿等地有零星分布。
震旦系主要分布於燕山、徐淮、膠遼及豫西等地區,其中大連復州灣、徐州地區碳酸鹽岩厚度較大,遼東萬隆組、八道江組泥質灰岩、礁灰岩總厚度大於250m。安徽宿縣至泗縣以北和淮南-鳳陽山區出露的震旦系岩層,以含硅鈣鎂碳酸鹽沉積為主。淮南、淮北兩地區岩相基本相同,岩性略有差異。豫西宜陽至平頂山一帶的震旦系,中下部為礫岩、砂頁岩及泥質白雲岩,上部為冰磧砂礫岩,厚544m。魯西震旦系土門組,分布於沂沐斷裂帶內及其西側,不整合於泰山群之上。
2.下古生界碳酸鹽岩
早古生代,華北地台被鄂爾多斯古隆起隔為東、西兩部,東部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西部因毗鄰秦嶺和祁連海槽,故以台地邊緣相和盆地相過渡的連續沉積碳酸鹽岩、角礫岩和碎屑沉積為主。而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一直是處於沉積間斷的伊盟古陸。
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奧陶系主要由碳酸鹽岩組成。奧陶紀時,海侵進一步擴大,碳酸鹽岩分布范圍更加廣泛,由於奧陶系與寒武系為連續沉積,岩相古地理具有繼承性。其中山西和魯中南是寒武-奧陶系集中出露分布區。
寒武系區內分布廣泛(圖1-3)。下統以紫紅色頁岩和砂岩為主,夾泥質白雲岩,屬不純碳酸鹽岩,向上碳酸鹽純度增大,碳酸鹽岩沉積的連續性較好;中寒武統下部以砂質頁岩及砂岩為主,夾灰岩(如北京昌平組,厚度可達50m,山東硃砂洞組,厚度約5m);中統張夏組以厚層鮞狀灰岩為主,在工作區西北桌子山一帶泥質成分顯著增多,成為泥質灰岩或鈣質泥頁岩;上寒武統崮山組、常山組以泥質條帶灰岩、竹葉狀灰岩為主,鳳山組以中粗晶白雲岩為主,總厚度104~1891m。
圖1-2 中國北方中、新元古代地層出露分布圖
圖1-3 中國北方寒武紀地層出露分布圖
下奧陶統包括冶里、亮甲山組,以中厚層微晶白雲岩為主,含燧石結核與條帶。中奧陶統除豫西南和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的伊盟古陸缺失外,在全區廣泛沉積分布(圖1-4),其中下馬家溝組、上馬家溝組和峰峰組為一套碳酸鹽岩與硫酸鹽岩混合建造,有三個明顯的沉積旋迴,各組從含石膏夾層的泥晶白雲岩向豹皮灰岩和泥晶灰岩過渡,總厚度420~1002m。銅川—保德—石家莊—德州一線以南,河津—新鄉以北地區出現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及石膏沉積。大致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華北地台與秦祁地槽接壤的條形地帶,包括三道溝組及桌子山區的桌子山組和三道坎組,其岩性底部具含泥質白雲岩的雲坪相沉積,向上為一套岩性相對單一的中薄層白雲岩或灰岩,缺少了二、三個旋迴和石膏層。與此同時,這一帶三道溝組之上還沉積了平涼組(包括隴縣的段家峽組、桌子山區的克里摩里組、烏拉里力組)和奧陶繫上統背鍋山組(唐王嶺組、拉什仲組),其岩性依次為頁岩及少量碳酸鹽岩夾凝灰岩、燧石白雲岩和斜坡垮塌相礫岩。
3.中上石炭統碳酸鹽岩
中上石炭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中統以泥頁岩、鋁土岩為主,上統為泥頁岩夾砂岩和灰岩,含可採煤層。中上石炭統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所含碳酸鹽岩夾層較薄,層數各地不等,如徐州一帶有15層,而在陽泉一帶有6層。中上石炭統總厚度一般40~350m。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與秦祁地槽結合帶厚度變化較大,在渭北岐山一帶沉積缺失,而在烏達地區僅中統厚度就可達400~1205m。
4.下白堊統碳酸鹽岩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受中生代燕山構造運動影響,六盤山前及渭北西部在白堊系底部零星分布一套山麓相石灰質礫岩,其石灰質成分在一些地區可達80%以上,直接超覆於中奧陶統之上,最大厚度可達200m以上。
5.古近紀碳酸鹽岩
主要分布在山東泰萊盆地、大汶口盆地以及新泰、蒙陰、平邑一帶的官莊組(E3)二三段,為鈣質膠結的石灰質礫岩、泥灰岩並夾有石膏透鏡體,總厚度在1000m以上,為一套山麓相和湖相沉積。在泰安大汶口盆地夏張一帶鑽孔揭露灰質礫岩300~400m,日出水量可達到1000m3以上,上泉庄泉的形成與該含水層有密切關系。
此外,在北京窪里—中國地質大學一帶,分布一套礫岩,礫岩岩性為灰白、深灰、土黃、紫紅等雜色礫岩,呈礫狀碎屑結構,礫石成分主要為白雲岩、燧石、硅質條帶白雲岩,約佔80%~90%。其次為石英岩、大理岩、泥質灰岩,偶見千枚岩、鮞狀灰岩及火山岩類。礫岩被第四系覆蓋,分布長約8km,寬約2km,面積約16km2。該層被認為屬侏羅系。
二、大地構造概貌
華北地台北側為內蒙古地軸,南側的南西部為秦祁地槽,東南側受郯廬斷裂東南側向北推移影響,石炭系與來自南部的揚子地台對接。在晚古生代前為長期以獨立地台形式存在,大致於晚古生代末和中生代早期與西伯利亞地台和揚子地台聯合。
圖1-4 中國北方奧陶紀地層出露分布圖
圖1-5 華北地台二級構造單元分區略圖
晚三疊世的印支運動開始,華北地台再次進入活化階段,並經歷了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以來,受到印度板塊的多次強烈碰撞和太平洋板塊俯沖的長期擠壓,使得華北地台產生劇烈構造變形。現今構造和地貌格局主要受控於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華北地台作為一級構造單元,根據構造的差異性,本區分為8個二級構造單元(圖1-5)。分別是:賀蘭-六盤台褶帶、鄂爾多斯台坳、山西斷隆、燕山台褶帶、遼東台隆、華北斷坳、魯西斷隆和豫淮台褶帶。
1.賀蘭-六盤台褶帶
從地質力學的觀點,賀蘭-六盤台褶帶為祁-呂-賀蘭山字形構造的脊柱,南部與隴西旋卷構造復合。西界為分割華北地台與秦祁地槽的北六盤山前的青銅峽-固原斷裂,東界為與鄂爾多斯盆地分界的車道-阿色郎斷裂,呈南北條帶狀展布,東西寬50~100km,南北長在600km以上。除六盤山、賀蘭山外,還有構成南北古脊樑帶的桌子山、青龍山、雲霧山、隴山等。該構造帶東側是最具穩定性的鄂爾多斯地塊,燕山期在由西向東強烈的推力作用下,沿早期南北走向背斜剖面X節理(東側)發育成斷裂構造,使得西側軸部老地層推覆於東側新地層之上並常常使東翼缺失(圖1-6)。
圖1-6 桌子山—巴音敖包構造剖面圖
賀蘭-六盤台褶帶是由數條近南北向延伸的主幹斷裂,包括青龍山-黨家爪斷裂、青銅峽-固原斷裂、車道-阿色郎斷裂以及-系列次級斷裂和相伴生的褶皺構造組成(北部桌子山背斜、卡布其向斜、崗德爾山背斜,中部青龍山背斜、韋州向斜、九連山背斜,南部太統山-電窪背斜、大檯子背斜、峽門向斜、河川-新集向斜、雲霧山-張家山向斜等),這些大型斷褶構造組成向東逆沖的推覆體。另外還有兩條北北東向的正斷層,後者是新生代時追蹤早期逆沖斷層形成的,構成了銀川地塹的邊界斷裂。
每一個主要逆沖斷裂都相應形成一個推覆體,各個推覆體的峰端多為隆起背斜,出露老地層,構造變形強烈,尾端為凹陷和向斜,地層出露新,構造變形微弱。隆起的背斜峰端向該推覆體坳陷的尾端在地貌上表現為為平緩的斜坡,構造上為緩傾三維向斜或單斜,二者間無明顯的界線(圖1-6)。
該構造帶在南北方向上總體呈北翹南傾,北東廣泛出露太古宇地層,向南逐漸傾伏,多數地區被中、新生界所覆蓋。但由於一些主要逆沖斷層常分段向南斷距逐漸變小而消失,同時出現一個新斷層,所以本區在南北方向上出現四個北仰南傾的斜階構造。
該區碳酸鹽岩主要分布在南北龍崗狀背斜西翼。
2.鄂爾多斯台坳
鄂爾多斯台坳為以天環向斜為中心的一個東西不對稱巨型構造盆地,是由晚古生代以前的大華北盆地逐漸縮小而成。東側為呂梁山復背斜西翼,地層向西緩傾;西界與賀蘭-六盤台褶帶以高角度斷層接觸(圖1-7)。
圖1-7 鄂爾多斯台坳東西地質剖面略圖
區內碳酸鹽岩在北部伊盟古陸缺失,其餘地區均有分布但被晚古生代以後地層埋藏,埋藏厚度東淺西厚,在天環向斜軸部埋藏深度在4000m以上,碳酸鹽岩地層僅在東緣離石大斷裂西側出露。
3.山西斷隆
山西斷隆西界離石大斷裂,東界為太行山前斷裂,是在中生代時期的印支、燕山運動受擠壓隆起並在喜馬拉雅期剪扭作用下的差異升降運動形成。其地形特徵可概括為北北東走向的「兩山一谷」,區域地質構造方面則主要是受控於西北側呂梁山復背斜山、東南側沁水向斜山、中部汾河地塹(圖1-8)。
圖1-8 山西斷隆東西地質剖面示意圖
西部呂梁山復背斜,太古宇、元古宇及下古生界地層沿背斜軸及兩翼出露,西側為鄂爾多斯台坳的伊陝斜坡過渡帶,其間多數地段沒有明顯界線。
發育在中部的汾河地塹(汾渭地塹)由一系列北北東向斜的斷陷盆地組成,包括大同、忻定、太原、臨汾、運城及關中等盆地。汾渭地塹主要是在喜馬拉雅期張扭力作用下繼承早期東西向壓性斷裂逐步擴展陷落而成。盆地邊緣斷裂構造受控於現代地應力作用和前期地質結構,往往呈階梯狀或地塹、地壘相間的構造格局,這些斷裂現今仍然處於積極活動階段。汾渭地塹的總體形態以及其中一些盆地的局部形態,往往有總體上為北東走向,但在南側具東西走向的特點。如最南部的關中盆地、太原盆地南側的汾陽市一帶、大同盆地南側的朔縣盆地都表現為東西走向,控制這種形態的是近東西向的具有壓性性質的斷裂,例如,渭河盆地北側張性的口鎮-關山斷層雖然是關中盆地北緣的典型斷裂,但在嵯峨山一帶緊鄰其北側,現在仍保留了寒武紀地層逆沖於奧陶紀地層之上的壓性斷層面,同時在北東向張家山斷層西緣部分為壓性老龍山斷層。汾陽市北側控制了馬刨神泉、峽口泉出流的山底-黃采坡逆斷層,以及朔縣盆地北側的耿庄斷層都近東西走向。這種形態表明汾渭地塹是在早期東西向壓性結構基礎上經後期北西—南東拉張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山西斷隆東部的太行山隆起區由沁水向斜、阜平隆起(背斜)、贊皇隆起(背斜)等三級構造組成。沁水向斜核部主要為三疊系碎屑岩;其他兩個背斜軸部均出露太古宇古老變質岩系。
本區是我國北方早古生代碳酸鹽岩最集中出露的地區,主要沿褶皺兩翼分布。在沁水向斜軸部和多數地塹盆地內碳酸鹽岩埋藏深度可達上千米到數千米之深。
4.燕山台褶帶
燕山台褶帶包括近東西的燕山和北東向遼西兩個區,大地構造處於華北地台北緣,北接內蒙古地軸、南鄰華北斷坳。本區在晚古生代末期與西伯利亞板塊縫合後的印支、燕山構造運動中留下了大量的構造形跡,特別是燕山運動對本區的地質結構影響最深刻。表現為:本區沉積了厚達35km以上的中生界,並大量分布中生代火成岩;走向北東東向的斷褶帶地層變形較大,地層產狀較陡;印支期東西向壓性斷裂構造到燕山期後均改變為張性斷裂。
北京市的地質構造格局能夠體現燕山台褶帶構造運動概貌(圖1-9)。北京市位於華北地台-燕山台褶帶的西段。現今的主體構造格架由燕山運動奠定並經後期喜馬拉雅運動改造。一系列北東至北北東向隆起與凹陷相間排列,並有一組與之近於垂直的張性斷裂,構成了北京地區的構造輪廓,即京西隆起、北京凹陷、大興隆起、大廠凹陷和延慶盆地。其中重要的斷裂有北東向的沿河城-南口斷裂帶、八寶山斷裂、南苑-通縣斷裂、黃庄-高麗營斷裂及北西向的南口-孫河斷裂和永定河斷裂、二十里長山斷裂帶等等,主要的褶皺構造有:百花山-髫髻山向斜、九龍山-香峪大梁向斜、大石河背斜、北嶺向斜、谷積山背斜、霞雲嶺-龍門台復向斜、下葦甸背斜等,北東向和與之配套的北西向構造形跡構成子主體構造格架。
區內碳酸鹽岩有元古宇及寒武奧陶系,且多以不連續的條帶狀或斷塊狀產出。
5.遼東台隆
遼東台隆位於遼河谷地以東到黃海的區域,為長白山南延部分。該區受左旋郯廬斷裂作用控制,區內斷裂構造北部為北東、北北東走向,南部為北北東走向,多為壓性斷裂。碳酸鹽岩地層主要分布在中部東西走向的太子河凹陷復式向斜內(上古生界)和南部復州灣區(以前寒武系為主)。
圖1-9 北京市構造綱要圖
6.華北斷坳
華北斷坳北側、西側分別與燕山台褶帶和山西斷隆並以斷層形式分界,東側為魯西斷隆,南界以新鄉-封丘-蘭考-商丘-芒山北西向隱伏斷裂為界。華北斷坳印支運動後進入大陸邊緣帶活動發展階段,特別在燕山期受強烈運動,使得褶皺斷裂十分發育並伴有大規模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最終形成一系列北北東向排列的隆起和坳陷相間的次級構造。其中如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埕寧隆起、臨清坳陷、內黃隆起、開封坳陷、徐彤隆起等。這些斷裂褶皺控制著碳酸鹽岩地層的分布埋藏。
華北斷坳主要於早白堊世開始陷落,區內碳酸鹽岩主要有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滄州以北)和早古生界,均被埋藏於鬆散層之下,埋藏深度為500~3000m。
7.魯西斷隆
魯西斷隆西界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北部魯中穹隆構造,其二是南部徐淮弧形構造。魯中穹隆構造由中部凸起的泰山、魯山、蒙山和徂徠山向四周漸變為丘陵及沖洪積平原並間夾一些東西向泰萊盆地、陶棗盆地、肥城盆地、羊庄盆地和北西向的泗水-費縣谷地、新泰-蒙陰谷地構成(圖1-10)。地層從中部太古宇泰山群向四周早的古生界,晚古生界和中、新生界變化。徐淮弧形構造由一系列總體北北東走向並向西北凸出的復式褶皺及平行於褶皺軸的壓性斷裂組成,包括蕭縣背斜、三閘向斜、皇藏峪-老龍脊背斜及與其軸部平行的斷裂構造。東側郯廬斷裂在古生代後呈持續性、東側長距離的向北東走滑運動狀態,在整個穹隆構造的形成、發展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並成為其內部近東西或北西盆谷地(西南側地層新、東北側地層老)的動力來源。
圖1-10 魯西斷隆地質略圖
8.豫淮台褶帶
豫淮台褶帶從北向南包括扇形展布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及各山脈間的谷地,淮河平原及東南淮南八公山等地,為秦嶺東延余脈及山前平原。構造地處華北地台與秦嶺地槽的接壤部位。宏觀上,區內主要由規模大、延伸長的北西向斷裂(例如,中牟-通徐-太康斷裂、濟源-鞏縣-許昌斷裂、新安-伊川-午陽-息縣斷裂)控制下的中生代凸起和凹陷和次級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形跡組成。這些構造相互復合遷就控制碳酸鹽岩的出露分布。
㈩ 隴縣有地震嗎
據我所知,中國有三大地震帶,一個在唐山附近,一個在四川附近,一個在山東附近,不過,這東西不好說,連地震學家也預測不了。平時咱們要掌握點地震避難常識,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