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06 13:16:14

⑴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石油、天然氣、地下水三者比較,天然氣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適合密度大的水儲存於地層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水的密度重於石油和天然氣,使得兩者積聚於上層,而背斜向上彎曲,形成一個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氣散逸至空氣中的「儲油儲氣罐」。

⑵ 石油形成的疑問

文中說的「含油層位」,是指現在油氣儲集的層位,而不是說「生油」層位專,前寒武生油可能性微乎其微,屬但是不代表前寒武的地層不能儲存石油。
比如文中提到的遼河興隆台油田,其生油層位是中生的地層,但是下部有太古的風化殼和古潛山,所以石油是新的地層生產,古老的地層儲存

⑶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中 a,大型穩定地塊 b,陸地邊緣上的陸坡 c,山前

B b

⑷ 為什麼大多石油集中在沙漠

這與沙漠沒有關系,石油富集在什麼地方與這個地方的古地理環境和內生物豐富程度有關,在沉積盆容地裡面,陸相湖盆和邊緣海盆都可以形成石油,中東地區雖然現在是沙漠,但是中生代是海洋,塔里木現在也是沙漠,但是古生代是海洋,大慶當然不是沙漠,大慶在中生代的時候是一個大型湖盆,所以現在某個地方是什麼地貌與能否產出石油沒有太大關系,關鍵是石油產出層位所屬的地質時代這個地方是什麼古地理環境。海底的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同樣豐富

⑸ 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⑹ 石油是古代什麼在地層中幾億年的變化而形成

是古代的動物和植物的遺體經過億萬年的化學變化而來的。

⑺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中

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

⑻ 石油來源它是由於遠古動物化石變化的,還是由於地球本身產生的物質

一.石油的成因——有機說與無機說之辯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他在1763年就提出一個假設:「地下肥沃的物質,如油頁岩、碳、瀝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於植物。因為油頁岩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古代從結果實的地方和從樹林里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爛草和爛葉形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地深埋在湖底……,樹脂和石油以它們的(重量)輕和樹脂的可燃性表明它們也是同樣成因的。」
後來又有人繼承和發展了羅蒙諾索夫的觀點,形成了石油有機說理論體系,這一假說可具體可概括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動植物遺體變來的。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積盆地或淺海和湖泊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這里堆積了幾百米至幾千米厚的沉積物,其中埋有許多動植物的遺體;這些生物有機物質經過幾百萬年的地質變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無數細小的油珠;油珠再匯成油流,油流則集中遷移到地殼中具有封閉構造的地層中儲藏起來,最終形成規模較大的油田。
石油有機成因說自提出以後,地質研究工作者找到了大量的證據,用以說明石油的有機形成過程。
盡管世界上找不到成分完全相同的兩種石油,但絕大多數石油都含有不同數量的碳氫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很容易氧化,在200℃以上便會分解,因而它們只能來自生物,而不可能來自地球內部和岩漿。另外,化學分析顯示,石油中碳12富集,碳13較貧。這種碳同位素比例與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相似。
1980年底,一些美國科學家潛入加利福尼亞灣瓜伊馬斯海盆,考察那裡的海底熱泉,無意中目睹了在高達600℃的熱泉作用下,堆積在這里承受著海水和地層巨大壓力的有機沉積物,就像處在石油廠的裂變設備中一樣,正在分解裂變成石油。
瓜伊馬斯海盆的這一發現為石油有機成因說提供了現實證據,同時也修正了有機成因說的一些推論,它說明石油的形成不一定要經歷上百萬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要埋藏到上千米深的地下才能形成。
盡管有機成因說日臻完善,但隨著石油地質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於有機成因說的證據漸漸顯現出來。人們注意到,在世界上已發現的3萬多個油田中,有8個特大油田佔了全部儲量的一半左右。如果說石油是由動植物演變而成的,那麼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雖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絕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別。
人們還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處成油條件越好,油氣的產量高、壓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斷的油氣供給。
頗有意味的是,當初在勘探中國南海地區的油氣藏時,一些西方的石油公司從有機成因觀點出發,在分析了當地地層中一系列有機指標後,斷言這里不可能生成供大規模開採的石油礦藏。而實際情況卻完全相反,南海地區打出了一個又一個高產油氣井。
因此,在過了一個世紀之後,石油成因的無機說在學術界應運而生,它最早是由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於1876年提出來的。他在實驗室看到水與金屬碳化物(碳化鐵、碳化鋁)能在高溫高壓下起化學反應,生成類似石油的碳氫化合物。受此啟發,他提出一種假設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以化合成大量的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沿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部位儲存冷凝,即形成石油礦藏。
「碳化說」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曾流行一時,然而,地球內部是否存在碳化鐵,卻是一個未知數;再者,即使存在碳化鐵,地球內部的高溫卻又使水無法到達,這樣就不會產生水和碳化鐵的化學反應;更何況石油的化學成分非常復雜,水和碳化鐵的簡單反應不能形成如此多樣的成分。由於存在著如此多的疑點,所以門捷列夫的假說流行了一個時期後就被人們拋棄了。
繼「碳化說」之後,1889年俄國的索柯洛夫提出了石油成因的「宇宙說」。他認為,地球在誕生伊始尚處於熔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被吸收的碳氫化合物逐漸冷凝埋藏在地殼中,於是形成了石油。
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在宇宙中發現了大量的有機物質,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說。碳氫化合物不僅見於一些行星的大氣里和彗星的彗核中,有的甚至可以構成巨大的分子雲。在隕石中,人們還找到了更復雜的有機物。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這些事實說明,許多有機物完全可以通過非生物途徑獲得。
在以上發現支持下,現代主張石油無機成因說的研究者認為,在地球形成早期,後來生成石油的有機物便以甲烷及其他碳氫化合物形式參與了地球的組成,後來在地球內部熱力和壓力的促使下,它們從深部釋放出來,在某種有利的環境下進一步合成變成了石油。至於石油中含有的有機質,無機成因說的主張者們認為,那是原生石油在運移過程中受到了有機物的污染,從而造成了石油成分的復雜化。同時,他們也不否認一部分石油可能來自生物,但大量的石油則來自地球的內部。
但是,還是有反對者指出,索柯洛夫的觀點有一個先天不足,他們認為地球形成時的大氣與現在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氫化合物,即使有的話,遇到高溫熔融狀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高爾德,站在無機說的角度批駁有機說時說,世界上油礦的規模比其他任何沉積礦體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氣儲量也比原先根據生物生成說估計的高出數百倍之多;最難以解釋的是許多油氣田中含有大量的氦,但生物對氦的濃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無法說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現象(指中東)。
圍繞著石油成因,有機說與無機說的爭論已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和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因此上說,關於石油的形成問題,至今難以定論。
二、石油——來自5.8億年前的太陽系災變
本文站在太陽系演化的角度,提出一種新的假說認為,5.8億年前太陽系發生了一場災變,地球俘獲了大量的星雲氣體,繼而通過無機過程形成了石油礦藏。
5.8億年前,宇宙中有一星雲狀物質團撞入太陽系,引發了一顆類地大行星發生了爆炸。這一星雲體裹雜著爆炸碎塊進入了地球運行軌道,其中一少部分物質,在地球萬有引力的吸引下,環繞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大氣。剛剛形成的地球大氣極其渾濁,外層溫度較低,主要以星雲體的化學成分為主;而內層溫度較高,主要以行星爆炸後的塵土顆粒和金屬元素為主。經過幾百萬年,大氣層在散失熱量後逐漸冷卻。大氣中的高熔點物質和比重較大的物質陸續向地面降落,塵土顆粒形成了地表沉積岩石層,金屬元素則形成了各種金屬礦藏,而外大氣層中的星雲氣體降落於地表後,形成的就是石油礦藏。
由於彗星也是由星雲氣體演化而來,因此石油應與彗星的化學成分相近或相同。天文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確定彗星的化學成分有:氫(H)、碳(C)、氧(O)、硫(S)、碳氫基(CH)、氨基(NH)、羥基(OH)C2、氰基(CN)、一氧化碳(CO)、氨基(NH2)、水(H2O)、氰化氫(HCN)、甲基氰(CH3CN)等。地球原始大氣中也同樣含有這些物質,它們就是形成石油的原始材料。當這些物質沉降於地面後,在剛剛形成不久的沉積岩石層中液化、流動、匯集,並經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了石油礦藏。
從石油的儲藏地方來看,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田有99%以上產生在沉積岩中。無論在古老的沉積岩中,還是後期形成的沉積岩中,都普遍含有類似石油成分的分散碳氫化合物。更為有趣的是,許多油氣藏與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相伴,在勘探金屬礦時,有時會鑽出石油,鑽石油時,卻發現了金屬礦床,這一現象對有機說來說是無法解釋的。
本文提出的石油成因說與索柯洛夫的觀點很接近,同屬於石油成因的宇宙說,只不過本文的觀點更名副其實些。兩者區別之處在於,石油的形成時間不同,產生機制各異。索柯洛夫認為石油形成於地球誕生時的46億年前,而本文則認為石油形成於5.8億年前。索柯洛夫宇宙說認為石油是熔融狀態的地表岩層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而形成;而本文則認為石油是由5.8億年前原始大氣層中的碳氫化合物降落地面冷凝而成,因此它不存在索柯洛夫學說所面臨的理論困難。
油氣田中氦元素的發現,可以說是宇宙成因說的一個最有利佐證。氦是宇宙中豐度僅次於氫的一種元素,在星雲體中存在比例很高。但是,地球上氦元素的存在比例卻是極低的,人們最早發現氦元素,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太陽的大氣中,可見氦在地球上是極其稀有的。然而,人們在許多油氣田中卻發現了大量的氦,這是以往有機說和無機說都無法解釋的。這一發現證明,組成石油的物質只能來源於宇宙。

⑼ 現在的石油是遠古的什麼得來的

傳統理論認為:煤是遠古時代的繁盛的植物及其堆積物在地殼變遷中被埋在地下,經過長期高溫、高壓的復雜碳化過程而形成的;石油和石油氣是古代湖泊及海洋中的動物、微生物及其沉積物被地殼變遷埋於地下,經過長期的高溫、高壓地質作用而形成的。該理論的證據是:在煤炭中發現了植物的枝、桿、葉等碳化標本。 該理論只是表象性的理論。問題的實質需要再認識,再探討。 地球的地殼內,電磁場量級高,並含有豐富的碳、氫、(氧)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一些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層次中,豐富的碳、氫離子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頻繁進行著電化反應,不斷生成氣體烴(石油氣),大量的石油氣的堆積就形成油氣藏。在以後的電磁場變換中,因為電場減能,磁場增能,溫度下降,石油氣被冷卻、壓縮,失氫,逐漸向液態烴轉化;經過漫長的失氫和液化過程,逐漸演變成粘稠的原油。粘稠的原油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中進一步降溫和失氫,逐漸轉化成固態的煤炭。在石油氣、原油的生成過程中,少量的氮、氧、硫參雜反應中,使石油氣、石油、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氧、硫等元素。 地球早期的電磁場量級較高,地殼內的碳、氫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別豐富,在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中,化合生成石油氣的條件好、機會多,地球上的多數煤田,都是那時候的油氣田轉化來的;較晚時期形成的油氣藏都轉化成了原油藏,年代越久,失氫越多,原油越粘稠。 在石油氣、石油、煤炭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地殼變遷過程(如地震及火山爆發),如果動、植物被埋在油氣層、原油層及煤層中,便產生碳化現象,這便是煤層中存在動、植物標本的原因。有的油氣層、油層、煤層在地殼變遷中被分割、移位、嚴重變形。 該理論的證據有三: 其一,宏觀電場效應,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層次在地面促發草原和森林天然大火,印度洋水面大火燃燒。其二,在幾十年前鑽探無結果的地方,近幾年卻探出了豐富的石油氣,說明石油氣是近幾十年內生成的。 其三,普通汽油加氫,可使氣油優化;煤粉在高溫高壓的特殊條件下加氫,可以產生類似原油的油狀物及石油氣,從而提煉汽油。 認識到石油氣、石油、煤炭的形成過程,使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時間估計有了一定的樂觀感。但,也不能太樂觀了。 油氣藏的形成過程不過幾年,幾十年,幾百年,所以新生油氣藏將成為重要能源。海城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的孕育階段,渤海灣地區地殼內的電場活動是形成該地區油氣藏的重要時期。 原油藏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幾千年,幾萬年以上),因為人類對石油的用量和開采逐日增多,所以,石油危機將在今後五十~六十年內發生。 煤的形成需要更長的時間過程(百萬年以上),大量的煤田已被人們開采枯竭,所以煤炭危機將發生最早。 認識了石油氣、石油、煤炭的成因,我們便知道了尋找它們的方法,特別是有了尋找和發現新生油氣藏的理論和方法。 原油進入煉油廠後進行脫水,去硫後,加溫進入分離塔在不同溫度下分餾出汽油,才油,煤油等成品油,剩下的重質油還可經裂化,加氫等工藝再加工成輕質成品油。根據不同性質原油最後還可生產瀝青,重油等產品。

⑽ 有天然氣和石油的地質環境下是怎麼樣的

1、並不像你說的地下存在儲存石油的「油海」,大家知道,岩石中存在許多孔隙和裂縫,而石油和天然氣就是賦存在這些微小的孔隙和裂縫空間里的,而不是像地下油庫一樣直接抽取。石油的開采先是利用地層原始的地層壓力讓石油從井口噴出,即「自噴」,隨著地層壓力的下降再採用向地層中注入水的方法,將油氣驅替出來。
2、天然氣是經常和石油伴生的,也有不和石油伴生的。天然氣的產狀主要有氣藏氣,氣頂氣,溶解氣和凝析氣。你說的和石油混在一起的主要是指氣頂氣和溶解氣。首先,氣頂氣是和石油並存的游離氣,由於密度小因此位於油層的上方。而溶解氣則是溶解在石油或地層水中的天然氣,經開採到地面後,經油氣分離即可。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氣,只要地層封蓋的條件好,鑽井時保護好的話是不會存在漏氣的情況的。
3、液化氣的確是煉油的產品,但是成分和一般的天然氣略有差別,液化氣是在石油煉制過程中由多種低沸點氣體組成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而天然氣的主要組分是甲烷。天然氣並不是不可以像液化氣一樣罐裝,若罐裝的話首先要將天然氣液化,這樣既增加了成本,又不便於大量的運輸。而採用管道運輸的話就要方便的多了。
這些只是比較粗略的回答,謝謝對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的關心。若想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看一些這方面專業的書籍。
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