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勘察院怎麼樣
①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② 中國地質大學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怎麼樣
首先,告訴你這個專業在地大還不錯,分比較高。至於說什麼努力了就能感到什麼快樂啊,這個是肯定的,不管什麼學校和專業都是。但是,極少數很努力,大部分將就的過,還有幾個掛n科的。
③ 長沙果遇微住宅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長沙果遇微住宅
城市:長沙
公交線路:公交路線:(木蓮路林大路口站)15路、145路、152路、365路、370路、705路、388路
軌道交通:距地鐵1號線友誼路站不到1公里、地鐵七號線(規劃中)井灣子站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6259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地下185
周邊配套:行政:省政府,天心區政府,天心區法院、公安局,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
醫院:長沙市口腔醫院、長沙市中心醫院、湖南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
學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鐵道學院、湖南電大、民政學院,女子大學,外貿職業學院,林業科學院;長沙市天心區第一中學、天心明德中學;紅衛小學,井崗小學,青園小學友誼校區;天心中心公立幼兒園
商業:大潤發商業廣場;家樂福;步步高廣場;德思勤商業廣場;凱德廣場;友誼商城;喜盈門;紅心美凱龍;雨花亭沃爾瑪商業廣場
休閑:南郊公園、省植物園、動物園、湘江風光帶
酒店:鑫遠豪布斯卡酒店、白天鵝酒店、順天凱賓斯基、延年酒店、湘府國際、維也納酒店、亞朵酒店、異國風情酒店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④ 我是學勘察的,進水電八局好還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察院好
反正都是跑野外,顯然是水電八局好些。畢竟水電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清潔能源,資金不是問題,個人效益也會好些。
⑤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待遇怎麼樣,希望知情人士透露下,比較著急,做岩土設計的,謝謝
單位資質比較高,做岩土這塊待遇應該不會差,就是比較辛苦。
⑥ 所有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省的和地質勘查、建築和岩土測繪有關的單位和公司(集團)。謝謝!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和北京地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中國地學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一覽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黑龍江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陝西省科技廳 陝西
大氣邊界層物理與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大氣科學及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地震局 北京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四川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福建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江蘇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家海洋局 浙江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 四川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廣東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氣象局 北京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僅供同行參考!!!
⑦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⑧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怎麼樣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