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野外地質考察准備哪些材料

野外地質考察准備哪些材料

發布時間: 2021-02-06 10:02:12

① 野外考察需要注意什麼呢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② 地質考察要注意什麼

到那個區域?你沒有講。只能泛講一下原則。注意當地的氣候、自然地理景觀條件、交通條件和考查路線經過的危險區域以及危險源的判別。針對上述作出物資、裝備、葯品、應急救援器材的准備和檢查。

③ 野外地質化探方面需要哪些工具

工程地質室外測試的主要方法有:靜力載荷試驗、觸探試驗、剪切試驗和地基內土動力特性容試驗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與手段也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地質測繪;如:地面測繪、航測、衛測等,是基礎,是根本。 2.工程地質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鑽控等。 3.工程地質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大型現場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等。 4.工程地質長期觀測;對房屋變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進行動態的長期觀測。 5.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及計算。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④ SOS~~~~植物學家野外考察都需要帶什麼東西所帶東西的用途如何使用植物學家野外考察需要注意事項

一,專門的戶外用品

1.帳篷:不用說,必備。不過,一般用的都是二人帳,這樣兩個人有一頂帳篷就可以了,還可以減輕一個人背負的重量。

2.防潮墊:必備。周日凌晨五點下了一陣雨,如果沒有防潮墊,對身體的摧殘會非常大。即使不是雨,晚間地上的露水也很要命了。

3.睡袋:必備。這是目前看來體積小而又保暖的最佳睡覺覆蓋物。不過我發現只穿睡衣睡褲的話,用抓絨睡袋至多隻能耐受零上5度,所以當晚我還是被凍著了(但我要強調,這次不是裝備沒帶夠,而是都助人為樂了,8-D)。棉睡袋會好一些。

4.夜用衣物:非必備。這里是指氣溫較低時需要換上的衣物。之所以說是非必備,因為如果有好的沖鋒衣、沖鋒褲和睡袋的話,就不需要額外用什麼夜用衣物了。

5.登山鞋:建議必備。這次好像就我、光敏和icesky穿的是專門的登山鞋?(我對款式也不熟,不知道mrstarlitsky的是不是),不過大部分戶外論壇都認為登山鞋是必備的,建議沒有的還是買一雙,至少借一雙穿穿看,體會一下和普通運動鞋的區別。

6.速干褲:建議必備。還有速乾衣,好處是濕得快,幹得也快。比如在下山時,草甸上的露水把小杜的運動褲都打濕了,讓他十分難受,我的速干褲雖然也濕了,但到了露水小的地方,一會兒就幹了,所以並沒覺得不舒服。

6.沖鋒衣:建議必備。又防水,又保暖,穿著舒服,還很酷,我已經決定冬天拿它代替羽絨服了,呵呵。

7.手套:非必備。它可以保護手部免受劃傷,以及在溫度較低時保暖。不過我的是一雙半指手套,露出指頭以便於在抓握樹枝和岩石時比較牢固(全指手套會打滑),這樣的手套就不能保暖了。

8.護膝:建議必備。活動回來膝蓋發軟事小,以後落下病根事大。

9.帽子:建議必備。這個就用不著太專業了,一般的太陽帽就行。我看大部分人都有了,就不多說了。

10.太陽鏡:非必備。但我覺得在陽光強烈時確實很保護眼鏡。建議買偏振光的,這樣各種顏色可以均勻變暗(那種添加有色材料製成的墨鏡對不同色光的吸收度是不均勻的),戴上眼鏡之後仍然可以看清花、果的鮮艷顏色。

11.頭燈:建議必備。晚上不可少。雖然小手電筒也行,但頭燈可以解放你的手。

12.快掛:非必備。用來在背包外面掛別的東西,比如垃圾袋之類。

13.背包:必備。最好買戶外專用的正品。贗品有可能因為質量問題造成兩肩壓力不均,長期下去對脊椎不好。當然,如果在往包里裝東西時根本不考慮平衡問題,即使是正品也沒用。8-D

14.小包:建議必備。可以是單肩包,也可以是腰包,裝小件的常用品,特別是錢、鑰匙、手機什麼的,比放在衣服口袋裡舒服,也不容易丟。

15.防曬霜:建議必備。紫外線易引發皮膚癌,至少也使皮膚變得粗糙,這是世界公認的常識。

二,植物考察用品

1.相機:如果出去考察不讓我拍照,還不如乾脆不要讓我去。

2.電池:不管是相機、頭燈還是別的什麼電子設備(比如GPS、MP3),都要用到。一定要帶夠,我已經吃過兩回虧了。

3.充電器:如果晚上有在農家樂機會的機會,不妨帶上。有快充功能的充電器4-6小時就可以把充電電池充滿。

4.記錄本:什麼都可以寫。

5.筆:不光用來做野外記錄。

6.地圖:我理想中的地圖是詳細、准確、便宜、可出售的。最好是可以在地圖上勾勾畫畫而不用覺得可惜。但遺憾的是,中國還沒有符合我要求的地圖。

7.鋼尺:即使采標本,也不妨有時當場測量長度。

三,其他

手機,飯盒,筷子,毛巾,香皂,錢。

四,我沒帶的東西

檢索表或植物志:為了減輕重量。

放大鏡:這個就不像鋼尺那麼有用了,好幾次帶著都沒有用到,這次索性不帶。何況放大鏡還是潛在的火種。

杯子:也是為了減輕重量。反正買的水都有瓶子,只喝涼水的話,用那個就可以了。熱水可以用飯盒喝。

卷紙(或面巾紙、濕紙巾之類):這個其實是必備品,但我知道別人肯定帶了,我就沒帶。8-D

五,以後要添置的東西

1.氣爐、氣罐和打火機:考察途中不吃熱的東西確實難受。這次多虧光敏有一套。

2.GPS。沒錢,暫時先不考慮了。

3.標本採集設備:不管是自製還是專用,以後肯定是必備的。

⑤ 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如何進行需要哪些知識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⑥ 怎樣進行野外地質考察

帶好三件寶,錘子、羅盤、放大鏡。在野外多敲敲打打,打開岩石的新鮮面,判定岩石中的礦物,盡量的多找化石。
最好的是在工作區選一條實測剖面,建立柱狀圖,了解整個區域的地層,構造,岩漿活動,礦化標志,圍岩蝕變,含礦構造,含礦地層,等等。
如果沒有導師帶,有當地的老地質員帶你的,放心吧。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的,你慢慢的學習吧。

⑦ 野外地質災害考察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有區別,地質復災害制報告一般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主要是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編寫的,主要是用於說明工程建設區域內有沒有危害工程項目安全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災害,如果有,要提出防治措施,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一般按工程規模和災害種類及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分為三個評估級別:一級、二級、三級。而地質勘察報告一般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主要在設計階段進行,主要提供地基土或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以便設計單位確定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和荷載的大小。比如你要建一座50層的大樓,地質勘察就是查明大樓下部土層是否能承受大樓帶來的壓力,並且要確定哪一層土能夠承受這么大的壓力。不知這么講你是否明白,不過我也就了解這么多了!

⑧ 怎樣進行地理野外考察

1、確定側重點:地質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氣候考察等等…
2、准備相關材料,例如地質考察需要准備地質錘,地質袋、地質羅盤、記錄本,相機等。
3、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寫出考察報告。

⑨ 野外考察需要什麼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⑩ 怎樣考察地理 要帶什麼工具

地質包,主要裝:地質錘、地質用10倍放大鏡、紙筆、地址羅盤。再帶一些野外常用葯品,如蛇毒清、創口貼。也可以帶一根繩子、匕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