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界線是什麼線
❶ 地質界線的介紹
地質界線(geological boundary)是不同地質體和地質現象之間的界線,即地層、岩體、礦體等的分界面和斷層面同地表或某一剖面的交線。
❷ 地質界線有一段是虛線是什麼意思
虛線是推測地質界抄線。
經實地觀察依據充分的,為實測地質界線,地質圖上用實線表示;根據一定資料推測的,為推測地質界線,地質圖上用虛線表示。劃分和確定地質界線,是地質填圖或有關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地質圖上所填繪的地質界線,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輪廓。
❸ 地質界限是什麼
就是指地層吧!
附:
地層(stratum[ 'streitəm ])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成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岩漿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岩漿活動形成的岩體及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的總稱。(所謂的地層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和非成層岩石的總稱。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地層系統的單位是如何劃分
我國地層委員會採用宇、界、系、統、階、亞階等六個地層單位術語。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
地質年代的單位的劃分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代共分五個代,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相對地質年代
相對地質年代指地層的生成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地質歷史的相對順序和發展階段,不表示各個地質時代單位的長短。
絕對地質年代
絕對地質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地層和地質年代的關系
每個地層代表著它形成時相應的地質年代。
❹ 我國地理界線是什麼連線
不知你指哪一條?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 農業活動界線
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4. 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下面是一些次要的:
人口密度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6.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下面是詳細一點的:
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❺ 地質界線的確定與勾繪
基岩露頭來良好地段,可根自據填圖單位的分層標志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系,確定地質界線的確切位置。露頭不好的地段,可利用山坡地層碎塊出現的最高位置,或土壤顏色分界處,或植被的不同,或地貌差異等特徵判斷地質界線位置。
地質界線必須在野外現場進行勾繪、連接,不準在野外只定點卻不繪制地質界線而回到室內才進行地質界線的勾繪連接。
露頭良好地段,可根據視域范圍內地質界線在地表的實際延伸情況,從所定觀測點向兩側在地形底圖上進行勾繪。露頭不好的地段,可根據岩層產狀,按照「V」字形法則,結合地貌特徵、植被和土壤顏色等,進行勾繪。每個觀測點兩側至少應勾繪出可視范圍內可確定的和按走向延展判別的地質界線(數字填圖儀中應畫Boundary)。相鄰的地質路線調查中,應在野外現場將路線間的地質界線逐一連接,勾繪在地形底圖上。
❻ 這四條地理界線分別是什麼界線求指導。
甲:1月0℃等溫線,即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氣候分界線
乙:地中海氣候專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屬,阿爾卑斯山脈沿線
丙:西歐和東歐的分界線,
丁:亞寒帶針葉林氣候與溫帶大陸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界線
滿意的話記得採納我的答案哦
❼ 地質界線中圓圈代表什麼
表示觀察點,將不同的地質觀測點連成不同的線即為地質界線。
❽ 地質界線的確定及標繪
(1)地質界線的確定
准確地標定地質界線是保證圖幅符合地質現象實際出露客觀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區,可直接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及地質體的接觸關系來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現代堆積物、沉積物發育區則給地質界線的確定帶來了難度。除了關鍵部位需採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則是藉助間接標志或其他方法來確定地質界線。
利用殘坡積物判斷地質界線的方法是,以低處分布的某種岩屑的最高出現位置作為其與不同岩性的界線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經確立標准地層剖面、對主要界線性質和構造狀況都基本搞清的情況下具有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徵判斷地質界線,特別是利用遙感圖像進行現場地質解譯是間接確定地質界線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亦可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地質界線的判斷或確定。但實際情況往往比較復雜,因此,要多種手段結合,相互驗證,以保證地質界線確定的可靠性。
(2)地質界線的標繪
前述有關地質調查類型及圖件編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內容,現綜合不同比例尺的技術要求給予概括。即在填圖過程中,在圖上僅填繪按比例尺折算直徑大於2mm以上的閉合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m及長度大於3mm以上的線狀地質體。如果小於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或斷層,可按比例尺誇大至1mm×3mm表示在圖上,但要注意盡量反映其真實的平面形態和產狀。
地質界線的標繪應在現場據其出露情況直接填繪在地形圖上。採用方法是以觀察點為基點,測量地質體產狀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地質界線沿地層走向向兩側延伸1/2線距。露頭好且視野開闊的地段,除由觀察點控制的一段地質界線外,還可選擇地質構造轉折部位、地質界線通過山脊及溝谷的位置等處,按目測標定觀察點的方法遙測一些輔助控制點,然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整段地質界線連繪出來。
❾ 地層界線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地層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特別是各系、各階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歷來是地層 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歷屆國際地層委員會都把發展和完善全球地層表、交流各系主要劃分 標准、建立各地層單位的界線和對比作為該會的宗旨和關鍵任務。它要求各地層分會在完 善和對比全球標準的系、統、階的工作中,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界線為主要任務,各國地層 工作者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國際界線層型的確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關於地層之間的界線劃分原則和方法,自地層學產生以來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傳統 的觀點在地層界線的劃分上往往強調地層自然特性的變化和物理間斷,許多界線根據構造 不整合關系來確定,如傳統的寒武系下界、志留系—泥盆系之間的界線等。不整合是岩體 之間的一個侵蝕面,代表地層序列中一個重要的間斷和缺失。不整合是由於不整合之下的 岩石經歷地表或水下暴露,遭受剝蝕,而缺失一部分較老岩石所致。不整合或假整合作為 地層界線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它標志著岩石、生物和其他地質現象的自然間斷。不整合 或假整合在野外易於識別,但在多數情況下是穿時的。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全球界 線資料的大量積累,人們認識到物理界面所確定的界線,橫向延伸到其他地區時很難對比 和應用。由A. 薩爾瓦多主編的修改後的 《國際地層指南》(Salvador,1994)也指出:將 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層型選在—個不整合面上可能是最糟的選擇,這不但不能代表一個精 確的時間點,而且還有橫向穿時的可能性。
從現代地層學觀點來看,劃分地層界線應該基於兩個要素:一是具有可以識別的地質 事件;二是證明不同地點的同一事件的同時性。目前,地層學家們都把地層連續,避開間 斷作為識別、劃分界線的原則。楊遵儀等(1981)在研究我國南方二疊系—三疊系界線 時就曾指出,目前界線層型的建立是地層學中的主要課題,而地層連續是界線層型的必要 條件,所以尋找連續地層剖面成為地層學家劃分地質界線時十分關心的問題。
在國際地層單位的定義范疇中,「階」是年代地層的基本單位,是根據全球界線層型 剖面和點(GSSP)定義的。目前,顯生宙以來的階的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主要是根據生物 帶定義的。《國際地層指南》(Hedberg,1976)指出,一個階的界線層型必須在連續沉積 (最好是海相)的序列之內,界線層型應當與作為等時面、易於識別和能夠遠距離追索的 生物帶等標志相符合。《國際地層指南》(第二版)(Salvador,1994)重申了相同的觀點。
近20年來,地層學家們在研究劃分地層界線時,尤其是界與界、系與系之間的界線 時,引入了事件地層學的概念。這是一個新興的地層學研究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 迅速發展。它從綜合的角度、多學科聯合的角度,在確定地層界線、地層劃分與對比、研 究生物演化和地球發展歷史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有希望在傳統地質學難以解釋 和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事件地層界線是事件地層學的核心 (徐道一,1989),它在解決大的地質界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件界線是由地質事 件造成的一種地層界線,它具有反映地質事件的特殊沉積標志,使它成為岩系中獨特的自 然分界面,它代表無機界和有機界演變過程的變革點,具有自然界線的性質(侯鴻飛,1989;齊文同,1990)。尋求和論證全球以及大區域內等時事件界線或自然界線,提供大 范圍內地層對比的工具,是事件地層學的一個主攻目標。
當然,還可以利用其他手段進行界線的劃分。近年來,國際、國內使用層序地層學的 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地層界線的劃分和釐定,並促進了年代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沉積 學、沉積古地理學的發展。其根本就是用層序地層優化年代地層單元,即在地層沉積連續 地區,尋找與地層內部不整合相對應的各類標志,包括生物標志、層序關鍵界面標志、具 體剖面的岩性標志等,使以生物帶定義的階的界線更易於識別和精確對比,更符合地球演 化自然節律(陳建強等,2001)。
因此,當本課題組開展西藏南部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研究時,注重吸收現代地質學新 穎的、有價值的觀念,對原有的劃分方案進行持續的優化和釐定,使之更接近地層界線的 標准。
❿ 地質圖上怎樣看出地質界線
邊界線兩邊的岩性不一樣,具體表現在 顏色不一樣,岩性符號不一樣。比如界線兩邊 一邊是C(石炭系) 一邊是D(泥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