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分析在哪些地質條件下最容易發生滑坡
A. 在什麼樣的地區什麼樣的環境下最容易發生泥石流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當人類經濟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引起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而造成的。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不合理開挖
修建鐵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築的不合理開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鐵路以及其它建築活動,破壞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雲南省東川至昆明公路的老乾溝,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體破壞,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嚴重。又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二、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採石
這種行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暴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lO萬立方米,淤埋成昆鐵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溝內開採石料,1974年7月18日發生泥石流,使15座橋涵淤塞。
三、濫伐亂墾
濫伐亂墾會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鬆、沖溝發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的穩定性被破壞,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結果就很容易產生泥石流。例如甘肅省白龍江中游現在是我國著名的泥石流多發區。而在一千多年前,那裡竹樹茂密、山清水秀,後因伐木燒炭,燒山開荒,森林被破環,才造成泥石流泛濫。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了下游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B. 發生滑坡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一、滑坡發育的岩土條件
有些地層是很易發生滑坡和經常發生滑坡的,這些地層分布區內的滑坡往往成群出現;與此相應,一個滑坡廣布的區域內,一 定可以發現發生滑坡與某些地層密切相關。通常把這類地層稱為「易滑地層」。事實上這些地層不僅本身容易發生滑坡,而且它們的風化碎屑產物也極易滑動,甚至覆蓋在它們之上的外來堆積層也容易沿著這些基岩面或風化碎屑產物頂面發生滑動。
常見的易滑地層有黃土、紅黏土、昔格達組地層、泥岩及砂頁岩互層、煤系地層、千枚岩及板岩地層等。
二、發育滑坡的地質構造條件
土體或岩體要發生滑動,首先必須與其周圍的土體或岩體分離。滑坡的滑動面一般總是首先沿著岩(土)體中的軟弱結構面、 潛在的軟弱面和薄弱帶發展而來的。可以發展成為滑動面的主要軟弱結構面有:不同岩性的堆積層界面、覆蓋層與基岩的界面、緩傾的岩層層理面、軟弱夾層面、被泥質及黏土充填的層理與裂隙面、緩傾的大型節理面、某些斷層面及斷層泥形成的界面等。
三、滑坡發育的地形條件
凡是有斜坡的地方就有可能產生滑坡,滑坡發生的有利地形是山區。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有利於發生滑坡。據統計,坡度大於100、小於450的斜坡發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當斜坡上的易滑地層為軟弱結構面所切割,與周圍岩(土)體的連接減弱或分離時,斜坡前方的空間就使控制坡體滑移的軟弱結構面暴露並使坡體得以剪出,這樣的臨空面稱為有效臨空面。 否則,即使存在臨空面,但沒有暴露出軟弱結構面或坡體無法剪出,也就不可能成為滑坡的有效臨空面,也就不可能發生滑坡。這樣的臨空面稱為一般臨空面。
C. 面哪些是容易發生滑坡的地形
下面哪些是容易發生滑坡的地形?( )
六角形地形
不規則梯狀地形
圈椅狀地形,階梯狀斜坡
答案:不規則梯狀地形 圈椅狀地形,階梯狀斜坡
D.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E. 哪種環境或者情況下容易引發山體滑坡
引發山體滑坡的方式有很多,我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來簡單說說
內因分為植被,人為,本身地質,外因為自然災害;
1. 山體上植被如果長年氣候惡劣,植物稀少會導致山體內部空有土囊,卻沒有將他們相連的‘根莖’,這就好像一個人空有皮囊,卻沒有筋骨一樣,變得十分松軟,容易掉下去!山體稍微遇到些小雨,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發生山體滑倒,嚴重時可導致整塊的山頭滑落;
內因和外因往往不可能單獨的出現,每次出現都是伴隨好幾個原因,內因與外因經常同時發生導致山體滑坡,所以如果真有山體滑坡,也是當地人長時間破壞自然環境造成的,這是自然給予他們的懲罰!如今的世界,山體滑坡不再像以前那麼嚴重,除了貧困山區,經濟得不到緩和還時有發生以外山體滑坡以外,現在國家,都有技術支持可以在山體上種植草皮,人為進行維護,加固,如今人們的意識也得以加強, 這也代表人類文化已經逐漸進步,已經會克服各種困難
但是,大自然的力量依舊不可忽略,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要遵循自然法則!
F. 地理中怎麼分辨某種地形容易產生滑坡還是泥石流
相同點:地勢較陡(山區等);地質不穩定(山體松動)。不同點:地表內瑣屑物質多;植被稀少;(短時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帶等容易發生泥石流。山脊地帶等容易發生滑坡。其實,兩者發生的條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會發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處山體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開礦爆破,山脊處修路等都可能引發滑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G.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
你這個問題感覺不太對,准確的將應該是什麼樣的地貌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泥石流的易發地貌主要集中在溝谷等具有匯水條件的地方
而滑坡 可能發生在一切具有臨空面的岩土體上
H. 滑坡產生的主要條件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
你自己可以去看網路全科啊
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 滑坡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個條件而言,在現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等都可誘發滑坡,還有如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也可誘發滑坡
謝謝,望採納。
I. 滑坡區地質條件
滑前的滑區范圍內只有靠近大壩的地區有3個勘探孔,岩滑發生後,在坍塌體上打了18個以上的鑽孔,並詳細研究了已暴露的滑動面地質情況。
岩滑區由道格統基底及麻姆統、下白堊統、上白堊統組成(圖4.1),岩層構造類似椅形,上部椅背,岩層走向EW,向N傾斜,傾角45°~50°。椅子的座部,走向SN,向E傾斜,傾角在滑坡兩側,為18°及20°,中央部分接近水平。椅背與座部過渡段傾角是突然變化的。
圖4.1 瓦央峽谷左岸的理想地質剖面
區域岩層共有4種建造。層厚約1000m。建造A由灰岩組成,在壩下游出露。在滑坡范圍內,建造B最大厚度350m。由鮞狀灰岩組成,有的已白雲岩化,本建造屬道格統,是發生大部分岩滑的基床,岩層是剛性的,不易變形。建造C,厚230~350m,主要為結核灰岩,或燧石灰岩,偶夾有薄層泥灰岩,滑坡體基本上由本建造構成,建造C層共分8層(圖4.1)自下而上為:1麻姆層;2上麻姆層;3~5為下白堊統;6~8為上白堊統。其中1、3、7單層厚度5~20cm,易於變形。建造D,不在滑坡范圍內。
在滑坡體中岩層的層理與層面節理很重要,建造C下部岩層的層面節理間距僅為5~15cm,約60%的滑動面與層面和層面節理重合。1960~1963年,調查岩石滑坡的地質學家懷疑道格統與麻姆統組成的接觸面是個可能的滑動面,布格伊利的詳細調查指出:滑動面不在接觸面處而是在稍高的地方切入麻姆統的內部。
岩體中的主節理是走向SN的垂直節理,成為岩滑的上下游(東西側)邊界。
新近紀以來的喀斯特作用,使得灰岩內地下洞穴很發育,地表有不少落水洞,地表水很易下滲。
更新世冰川的冰蝕作用刨削去數百米厚的岩層。形成寬淺河谷。冰期後河流強烈下切形成深度超過300m的V型河谷。瓦央河在壩上游切過一個向斜褶皺,向斜軸向大致為EW向。兩岸岩層向河谷傾斜。
大量的岩層蝕去,使得岩體表部產生御荷裂隙,許多裂隙平行於谷壁,裂隙帶厚度達100~150m,分離出來的岩板厚約9m。
滑坡發生後,根據打在滑坡體上的鑽孔資料繪制的地質剖面,其剖面位置如圖4.2。
滑坡後打的鑽孔中發現滑動面以上有幾米厚的糜棱岩或破碎帶,主要由砂、粉土與粘土組成,其中粒徑小於2μm部分的粘土礦物約35%。1960年壩址勘探孔沒有報道過這個糜棱岩帶。
圖4.2 瓦央岩滑體地質圖
層面節理間有極薄的泥化物,肉眼估計粘土礦物約佔16%,X光衍射得知主要為蒙脫石。這些泥質薄片在高壓下高度固結,顯得很硬,浸水不溶解,並不變成塑性,節理面粗糙,泥質薄層分布少,因此認為它不影響穩定性。
壩址區曾在固結灌漿前後測過岩體震波速度,在滑坡發生前兩年,觀測到波速突然降低,短期內縱波波速從5000~6000m/s降至為2500~3000m/s。可能意味著邊坡岩體逐漸破壞。
J. 山體滑坡,一般山的哪一面更容易發生山體滑坡
我國的山區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尤其是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回部的山區滑坡、泥石答流很多,泥石流發生更頻繁。
地質結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降水是山體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形成的三大原因。其中降水是最活躍且多發的自然促發因素,很多山體滑坡都是由連續降水、強降水直接誘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