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地質環境監測站怎麼樣
Ⅰ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怎麼樣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風影響,汛期多出現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廣西每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大部分與降雨有關,特別是與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有關。每年汛期都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時期,在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的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災後處置等一系列應急工作。由於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發生發展趨勢、分布特點、穩定性評價等,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有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予以協助調查及技術指導,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將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技術工作支撐單位。該站成立於1981年,2000年機構改革後屬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直屬由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8年以前總站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的市級分站有6個,1個鎮級站。2008年,自治區編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貴港、來賓、賀州、崇左等市設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目前,除防城港和欽州兩市外(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北海、防城港、欽州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區各設區市全部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理順管理關系,2011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在防城港、欽州兩市分別增設地質環境監測站。近3年來,自治區財政加大了總站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設備購置費用力度,購置了V8多功能電法儀、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先進設備。近年來,總站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均超過200起。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在接到信息後能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搶險救援提供技術上指導。2010年,自治區玉林、梧州、來賓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總站反應迅速、技術過硬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為確保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處置;及時組織現場應急調查工作,編寫應急調查報告並及時上報。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各應急分隊本著為民服務、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宗旨,立即行動,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跋山涉水,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因與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積極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組織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及時將處於危險區的人員撤離,避免受災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充分體現了總站作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技術支持的職責,也體現了各應急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具體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及「6·15」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6月15日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千起,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圖1和圖2)。這兩次群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有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這兩次地質災害事件,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兩事件,社會影響極大。
圖1 廣西岑溪市馬路鎮社沖組地質災害現場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動,在趕往災點的路上,由於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艱難地步行了近5小時才到地質災害點現場,已近傍晚,總站應急人員顧不上休息與吃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連夜奮戰,爬上還存在相當危險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圖3和圖4),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范圍及地點,及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隱患點,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穩定了災民的情緒,排除了災民對安置點是否還會發生同樣地質災害事件的擔心,當晚和當地的災民共寢農舍。通過總站技術人員的調查確定,及時地為當地的災民提供了安全的臨時安置場所,指導尋找失蹤者的救災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為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為當地政府排憂解難,穩定災民情緒,使搶險救災及災後處置能及時有序地開展,地方政府對總站應急隊員的工作十分滿意,予以充分肯定。
圖2 廣西蒼梧縣沙頭鎮杉木坪組地質災害現場
圖3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右一)、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黃惠民站長(左一)現場察看災情、匯報
圖4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趕往地質災害現場
2.2011年全州「5·9」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時~13時30分,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山體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造成22人失蹤(在後來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災害發生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肖建剛廳長在北京電話指示張文軍副廳長立即帶領導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工作,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4點35分接到地質災害發生信息後,迅速啟動地質災害調查應急預案,受廳指派,黃惠民站長率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當天下午16時趕到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圖5和圖6)。總站應急人員一到地質災害現場,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爬上高陡的還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岩石裂隙特別發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強降雨的作用而引發滑坡發生,而且是一處高位的滑坡,下滑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及存在的隱患,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提出了監測監控措施及要點。指導尋找失蹤者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總站應急技術人員與當地搶險救災指揮部歷時9天,日夜奮戰在救災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由於技術服務到位,整個救援過程沒有發生二次災害(圖7和圖8)。特別是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的調查結果,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定與認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為搶險救災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據,穩定了受災居民的情緒,為政府排憂解難,使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最終使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完滿結束。地方政府對總站的技術支持及應急工作十分滿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評價。
圖5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桂林市副市長黃俊華和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文軍等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圖6 2011年全州「5·9」滑坡搶險救援現場
圖7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質災害專家接受媒體現場采訪
圖8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在滑坡現場調查
二、發揮專業優勢,大石山區找水打井立新功
1.應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廣西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少雨與大石山區岩溶地表乾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疊加,出現了百年一遇特大乾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為嚴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廣西全區有12個市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784.45萬畝,其中輕旱464.43萬畝,重旱294.50萬畝,乾枯25.52萬畝,旱地缺水406.94萬畝。因旱導致176.46萬人、87.0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河池市60.18萬人、百色市86.29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18.77萬人,其中河池市12.97萬人,百色市也達到5.8萬人。飲水困難人口以每周20萬的速度遞增。3月17日下午,廣西啟動旱災預警應急預案二級應急響應。
災情牽動了廣西國土資源系統職工的心,旱災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緊急部署有關抗旱工作,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下屬的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廣西北海水文工程礦產地質勘察研究院、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廣西272地質隊、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專業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也派出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歷時70餘天,累計完成嚴重乾旱地區873個缺水村屯水文地質調查、完成290個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鑽機,累計施工鑽孔255個,鑽探進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處,總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決1324254人或2204893頭牲畜飲用水問題(圖9至圖15)。
圖9 村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心水
圖10 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啦
圖11 村民取水的場面
圖12 錦旗表心意
圖13 都安縣隆福鄉漁洞村漁洞屯打井出水後排隊等候取水的漁洞小學師生
圖14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看望鑽井隊幹部職工
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
圖15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南丹縣旱區為村民送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標本兼治抓好廣西的抗旱救災工作,加快大石山區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生產用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的決定》中「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發動專業找水隊伍,在大石山區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地質勘探,積極尋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廣西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找水打井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廣西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的水文地質調查,掌握了地下水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條件,編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實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庫1處,改善廣西30個大石山區縣(市、區)乾旱地區25萬以上群眾的飲水條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項目完成了30個縣(市、區)1:100000水文地質調查,面積89206.1平方千米;編制完成了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完成756個缺水村屯1:1萬水文地質調查和707個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鑽孔817眼,鑽探總進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晝夜151067噸,可供300餘萬人飲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後可解決當地515個缺水村屯32.4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難問題。
Ⅲ 梧州的環境怎麼樣啊生活如何
梧州環境是很好(近年不大被水淹了),春天梧州人都挺會享受的,北回回歸線穿過這里,答冬天不會下雪,早晨去爬爬山,然後去喝個冰泉豆漿;夏天去桂江或者西江游個泳,吃吃龜苓膏;春天去看下桃花。最重要的是,放假不貴,競爭不激烈。兩字以蔽之,悠閑。
Ⅳ 應屆本科生進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難不 具體應聘流程是怎樣的
都要參加公招考試的,事業單位考試
Ⅳ 梧州市的地質狀況 不要填什麼地址危害及防治 要具體情況 像什麼地質之類的
梧州市地處廣西東部丘陵地帶,市區地貌屬侵蝕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碎屑岩和花崗岩構成,岩石風化強烈,結構鬆散,透水性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年年發生,是廣西地質災害高危險區。
Ⅵ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怎麼樣
挺好的嘛,在廣西是算好的吧
Ⅶ 湖南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哪個好一些學地質小碩進去沒有編制,有沒有前途求達人賜
個人認為 湖南更為美好 因為是大城市
Ⅷ 廣西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的現狀與展望
梁春梅何啟仕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簡述了廣西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較詳實地論述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介紹了調查與監測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對策意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規律,及時地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以便在災害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避免人員傷亡。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對策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及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增加,誘發和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作為一種阻礙正常經濟建設、危害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及時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其特徵特點,同時對那些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及時獲取地質災害預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採取防治或避讓措施,減少財產損失,避免人員傷亡。目前廣西的調查與監測工作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成文,提出對策意見,供同仁參考。
2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3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4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惟一進出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萬~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埋深<10m)地區。桂林、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個/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3地質災害調查現狀
3.1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以縣(市)為單元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是為了查明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家底,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在該項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盡量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到目前為止,廣西已完成28個縣(市)的調查工作,已完成調查面積8.07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34%;調查自然村51220個,占調查區內自然村的80%;調查地質災害點5600處,摸清了這些縣(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及地質災害隱患,今年正在調查的有10個縣市。該項工作中,調查對象為地質災害點,按照有關技術要求,以人為本為原則,採取地毯式的調查方法,逐村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區調查90%的村屯(居民點),一般調查區調查60%~70%的村屯(居民點)。
3.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廣西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每年約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00~500起,高發年達上千起。調查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由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1991~2000年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一般群眾對地質災害知之甚少,發生了地質災害並不知道向哪裡報告,因此,其間調查的數量沒有現在多。近年來,廣西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總站下屬各分站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可隨時出發,各分站分別負責相應的管轄區域(廣西共23.6萬km2,每個分站負責2萬~4萬km2,約為1~3個地市的范圍),在各分站管轄區域內有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近年來,我站每年到實地調查突發性地質災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來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統計表
3.3其他地質災害調查
20世紀末開展了全區范圍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作為主要調查內容之一。在該項目工作中對全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災種進行一定精度的調查,全區共調查了地質災害點3000多處。在後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對這些點中的大部分又進行了重新調查。
4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是近年來才進行的一項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廣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截至2003年底為止,我區已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建立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已有833個。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的管理採取以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為主,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協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群測群防的日常管理,負責監測人員的落實、監測點建設與維護、負責落實監測點避險防災預案的有關措施。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群測群防工作的技術部分,制定具體的監測要求,負責質量把關;負責有關地質災害材料的編寫,協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技術質量檢查,協助制定監測點的避險防災預案。
4.2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巡查
廣西有幾千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現已從中選取98個危險性大、潛在災情嚴重的點作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重點監控,這98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每個點受地質災害險情威脅人數在1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加強對這些隱患點的監控,監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檢查、電話聯系等,對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情況。
4.3汛期地質災害工作
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都發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強降雨時段內極容易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進入汛期,區國土資源廳、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及我站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及監督,對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巡查及技術指導,核查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發展情況、穩定性變化情況,檢查落實防災、避災預案及防治措施,指導編寫各市縣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每年巡查約50個縣(市、區)。
5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5.1地質災害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還比較滯後。廣西山地面積占的比例較大,人口密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相當部分農村居民點、交通要道、甚至城鎮居民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雖然20世紀末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脅到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還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自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完成了8.07萬km2,佔全區面積的34%,加上今年正在進行的10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所調查的縣(市)還沒到全區80多個縣(市)的一半,調查面積也還沒到全區面積的一半。因此,需要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清各縣(市)地質災害的家底,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區有14個市(地級),目前只有8個市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並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由於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要求時間緊,任務重,並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又往往發生於邊遠山區,有的調查應急分隊要負責2~3個市,人員少、且缺乏相應的設備,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時候滯後,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及時調查與應急處理,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今後,應進一步完善與健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搞好隊伍建設,投入資金解決設備問題,保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能隨時出發,以便能盡快地了解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提出防治建議,為各級政府部門搶險救災及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反饋不夠及時。由於地質災害常發生於邊遠地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通過多層報災,往往要等到地質災害發生多日後總站才獲得信息。因此,應加強通訊設備的配備,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地質災害的上報制度,保證能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發生信息,以便及時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5.2地質災害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1)廣西地質災害監測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規劃,工作還剛剛起步,還沒有走向正軌。應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編制全區的監測規劃,開展專業監測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隱患點利用儀器進行監測。
(2)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認識與重視還不夠;觀念還比較落後,工作抓得不緊,有的認為可有可無,沒將其擺在議事日程。應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群測群防工作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大事,是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之一,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與人員落實、經費籌措、監測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監測資料匯總等工作還做得不夠,常有脫節現象。為了保證群測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健全組織、落實人員: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工作的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負責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結構予以進一步的落實,包括縣、鄉、村三級的組織機構。已建立的縣一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揮中心,鄉鎮一級的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等組織要進一步健全,人員要相對穩定,工作調動後要及時調整補充,群測群防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各監測點的監測員要相對固定,特殊情況變動後要及時補充落實,並保證其經過適當的監測培訓,保證監測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②分工協作,落實責任制,保證網路正常運轉: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有關責任制進行落實,制定相應的制度,各監測點均要制訂臨災避讓措施及防災預案,縣、鄉、村三級均要建立災情匯報及速報制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要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保證縣、鄉、村三級網路的正常運轉,各監測點監測員要制定責任制度,縣鄉國土部門要對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錯漏或彌補不足之處。③安排資金,保證群測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為保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群測群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
6結束語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不僅僅只滿足於現狀取得的成果,還應對調查與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找出問題的症結,採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才能達到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Ⅸ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12個市級監測站(均隸屬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7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9人(高級職稱者30人,中級職稱者61人,初級職稱者38人),其他人員43人(見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地質環境實驗室水質分析儀器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廣西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遠程會商系統建設
自2003年至今,廣西使用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專家經驗型預報系統,根據環境地質條件及大氣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相互關系的經驗判斷,依據歷時降雨資料及降雨預報,作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預報。
廣西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遠程會商系統,與區氣象台的會商,主要是通過QQ進行。
(二)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及效果
廣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台及手機簡訊向社會發布,同時每天的預報結果在廣西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信息發布效果比較理想,起到了及時通報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區各地能夠及時獲得地質災害信息,及早進行預防和防範,起到了有效減少因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作用。
(三)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
廣西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主要有: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1:50萬廣西地質災害遙感空間資料庫、1:50萬廣西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空間資料庫、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1:100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空間資料庫、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資料庫、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公園資料庫。
五、主要成果和服務
(一)地下水動態監測
通過20多年的地質環境監測,取得了大量的監測資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監測資料已以年鑒的形式出版監測報告5份,1991年以後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全部錄入計算機、建立了資料庫,編寫了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監測報告各1份。每年均編報7市(鎮)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編報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預報,編寫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並及時匯交上級主管部門。
利用監測資料,認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報告。
(二)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自2003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門)開展了全區汛期(5~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到2008年,南寧市、柳州市、貴港市、賀州市、欽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賀州市、來賓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繼開展了市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日常工作由總站下屬各分站承擔。2003年以來,通過廣西衛視發布3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439次,其中4級以上預報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級預報),為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預報結果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簡訊發布。預警預報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間,最高可達85%。近年來,成功預報了百色市城西東筍造紙廠滑坡、浦北縣外貿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龍江村滑坡、龍勝和平鄉黃洛村滑坡等15起地質災害,避免了181人傷亡和近200萬元的經濟損失。
(三)地下水資源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區進行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信息系統》等成果。對廣西地下水資源進行的新一輪評價,為廣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依據。
(四)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2004~2005年,對全區4757座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查明了廣西礦山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等。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報告》、《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等成果,為廣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監測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地下水污染調查
2007~2008年開展的地下水污染調查,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質取樣及水環境的調查,遍及全區108個縣(區),共收集資料124份,水樣670組,已完成了成果報告的編寫。
(六)地質環境監測服務典型事例
主要有:廣西河池市城東水廠砷污染調查、廣西宜州龍頭錳礦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質調查、合浦縣常樂鎮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鋁排泥庫泉泉水乾涸與污染水文地質調查等,為政府解決污染治理、污染糾紛等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
六、法制建設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於1999年3月29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號發布。
2.《廣西壯族自治區鍾乳石資源保護條例》,於2002年7月1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
3.《廣西壯族自治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2001—2015)》,於2003年12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於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於2006年11月20日頒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並於2006年12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