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沉積岩可以提供地質歷史時期的哪些信息

沉積岩可以提供地質歷史時期的哪些信息

發布時間: 2021-02-06 01:48:16

㈠ 該沉積岩的各地質年代的岩層厚度和顆粒差異很大,能說明地質歷史時期的 什麼的變化

曾經歷過強烈的地質運動
或該歷史時期內環境曾有巨大改變

㈡ 如何利用沉積岩判定岩石的地質年代

利用沉積岩判定岩石的地質年代,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判定絕對地質年代,即專通過檢測沉積屬岩中的放射性元素和它蛻變生成的同位素含量,即用同位素地質測定法測定沉積岩的絕對年齡,也就是距今多少年;二是判定沉積岩的相對地質年代,有多種方法。第一是根據沉積岩中所含古生物化石,按生物進化規律排出岩石形成的先後順序;第二是根據沉積岩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沉積序列、沉積岩體橫向展布以及沉積岩中的沉積構造特徵等判定岩層的上下或新老關系。

㈢ 沉積岩的地史演化

在不同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沉積岩類型、成分、結構構造、體積都有一定的變化(圖19-2)。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圖19-2 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岩類型分布(據Ronov,1983)

(1)條帶狀含鐵建造(banded ironstone formation,BIF),即碧玉鐵質岩或磁鐵石英岩,最早出現在37.6億年前的太古宙,與綠岩帶(greenstone belt)共生。到元古宙早期沉積數量最豐,以後逐漸減少,元古宙後消失,整個顯生宙均未再出現。另一類含鐵建造屬於鮞綠泥石-針鐵礦-菱鐵礦型,是在顯生宙才出現的,但分布比較局限。

(2)最古老的紅層,見於距今25億年前的綠岩帶內,此後至距今18億年期間甚為少見,直到元古宙晚期和顯生宙才又顯著增多。

(3)顯生宙時,沉積岩中的碳酸鹽岩數量可接近25%,而元古宙時形成的碳酸鹽岩僅佔5%左右,太古宙時更少。在碳酸鹽岩的成分上,鎂鈣比值隨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反映出顯生宙以前白雲岩較多。含鐵的白雲岩在太古宙地層內常見,含鐵量也隨時間推移而趨於減少。淺水內沉積的泥晶灰岩與生物灰岩開始出現於寒武紀,晚侏羅世的遠洋灰岩與聯合古陸的解體和大陸漂移有關。

(4)距今23億~20億年的古元古代,大陸上開始出現錳礦。元古宙晚期硬石膏與石膏見於北美洲及大洋洲,顯生宙內的蒸發岩在所有沉積岩內體積可佔5%。距今20億年古元古代開始出現碳質頁岩與煤、石墨,但直到晚泥盆世陸生植物繁盛之前,煤都較少見。

(5)太古宙的綠岩帶內已有雜砂岩及濁積岩出現,古元古代地層已有典型的長石砂岩。其後,這些不成熟的沉積岩逐漸被成熟的砂岩和石英岩所替代。

除以上幾點總體的變化趨勢外,以下簡要介紹幾類常見的沉積岩在地史時期的演化特徵:

◎砂岩:大多數太古宙長石質凈砂岩或長石砂岩中斜長石的含量遠高於鹼性長石。與之相反,顯生宙的砂岩中鹼性長石的含量要高於斜長石。大多數古-中太古代的砂岩為富含泥基的岩屑雜砂岩,它們多以厚層的濁流沉積出現,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都極不成熟。從碎屑成分來看,純橄岩和橄欖岩等超基性岩岩屑的含量要遠高於長英質岩屑。碎屑礦物顆粒中,橄欖石、輝石和斜長石含量豐富,石英和鹼性長石少見。這些顆粒主要為稜角狀、分選性差,沒有很強的搬運和磨蝕作用。這些特徵與該時期廣泛分布的花崗質陸殼周期性為淺海所覆蓋這一沉積環境相符合。盡管部分陸源物質明顯來源於花崗岩和麻粒岩,但總體來說該時期硅鋁質陸殼較薄且出露范圍有限。這一時期主要的母岩剝蝕區為超基性、基性岩漿島弧和部分暴露的下地殼甚至地幔物質。剝蝕下來的碎屑物質經過快速的、短距離的搬運,直接沉積於海溝、弧前和弧後盆地。由於沒有寬緩而穩定的淺海陸架存在,因此碎屑物質的沉積改造作用不明顯。同時,該時期地表缺乏植被,大氣也處於酸性還原狀態,增強了地表風化和剝蝕作用。從太古宙末期到元古宙早期,由鹼性長石和富含石英的硅質岩屑組成的長石砂岩含量開始增高,來源於花崗岩和流紋岩的碎屑成分也逐漸增高。在元古宙,陸殼更趨於花崗質,並且開始變得穩定,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都比較成熟的石英砂岩開始大量的出現,它們的碎屑顆粒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遭受風化剝蝕的早期砂岩。早古生代砂岩主要是成分和結構成熟度都極成熟的石英凈砂岩。它們基本上由99%的極圓狀、分選好的石英顆粒組成,表明它們經受了長期的強烈風化和搬運作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熱帶區的化學風化作用也可以形成石英砂岩,但這種化學成因的石英砂岩中石英顆粒多為稜角狀,分選差,要形成極成熟的石英砂岩,必須經過多期次的旋迴作用。早古生代之後,這些極成熟的石英砂岩開始逐漸消失了。

◎ 碳酸鹽岩:石灰岩的礦物組成指示了顯生宙期間海水化學組成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與地質歷史時期長時間尺度的冰期與暖期的交替變化直接相關。冰期與暖期的交替,控制了海平面高度、海水溫度、海水化學組成的變化。在顯生宙大部分時期,地球處於溫暖、富CO2的環境,海平面較高,陸架為淺海所覆蓋,石灰岩廣泛發育。而在冰期(如晚古生代-三疊紀、漸新世-現今)石灰岩只發育於開闊海盆地,主要以鈣質浮游生物軟泥的形式出現。顯生宙石灰岩的形成速率比較穩定,但是其主要的形成地點因暖期和冰期的交替而相應的在淺海與深海之間變化。前寒武紀的石灰岩沉積較少見,一方面是由於該時期缺乏寬闊而穩定的淺水台地,另一方面更是由於生物的演化而導致。疊層石的研究表明,能夠分泌鈣質的藍藻細菌最早出現在35億年前,但受到海水化學組成和淺水台地的制約,它們直到元古宙才開始繁盛。石灰岩的大量出現,似乎與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直接相關。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之後,帶殼生物開始大量涌現,生物體分泌鈣質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使巨厚層石灰岩的形成成為可能。白雲岩的形成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大氣成分的影響。大氣含較低CO2時有利於鈣的沉澱,含較高CO2時有利於鈣和鎂的同時沉澱,即有利於形成白雲岩。白雲岩含量豐富的時期,往往對應於溫暖期,早期形成的石灰岩也容易被白雲岩化。碳酸鹽礦物的沉積作用也明顯的受到氣候影響。在冰期(如晚中生代、晚古生代)海洋的化學組成更有利於文石的沉澱;而在暖期(如早-中古生代、晚新生代)更有利於方解石的沉澱。這種 「文石海」(aragonite sea)與「方解石海」(calcite sea)之間的轉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中鎂鈣的比例變化而導致的。碳酸鹽岩中的生物顆粒類型由碳酸鹽岩形成期的主要鈣質生物組合所決定,因此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著明顯的變化。如在古生代,海百合、腕足、三葉蟲、苔蘚蟲生物碎屑組成的石灰岩非常常見,但經歷了二疊紀-三疊紀生物滅絕事件之後,這些生物大量滅亡,其後在石灰岩中的含量大大降低。又如,菊石灰岩只見於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鈣質微型浮游生物和有孔蟲組成的灰岩只有在白堊紀之後的地層中才出現,新生代灰岩主要是由雙殼、腹足、鈣藻及海膽等生物碎屑組成,這些都是由於鈣質生物的演化所決定的。

◎泥質岩:太古宙及元古宙泥質岩中鐵元素主要為還原態,鐵的氧化物出現在新元古代及其後的地層中。在新元古代後的泥岩中,有機碳和碳酸鹽含量顯著增高,這是由於生物開始逐漸繁盛,由於生物的固碳作用,碳元素越來越容易進入到沉積物中。大多數前寒武和古生代的泥質岩主要由伊利石粘土礦物組成,但這可能主要是由成岩作用引起的,因為伊利石是在埋藏和成岩作用過程中最穩定的粘土礦物,蒙脫石和高嶺石都容易在成岩過程中轉變為伊利石。在新生代之前的地層中,蒙脫石礦物為主的泥岩,如膠嶺土,非常少見,這也是由於蒙脫石的晶體結構和化學組成容易在成岩過程中遭受顯著改造。在中古生代之前的地層中,高嶺石礦物也較少見,可能是由於在此之前缺乏陸生植物,無法提供高嶺石的形成條件而導致的。黑色頁岩則往往與氣候的溫暖期相對應,通常是在主要海侵期的初始階段形成於缺乏沉積物供給的深水還原條件下。

◎其他類沉積岩:鐵質岩和蒸發岩可以用來指示地質歷史時期大氣的演化。在18億年前廣泛發育的層狀鐵質岩,主要指示了大氣中非常低的氧含量。當層狀鐵質岩從地層中消失之後,沉積物中的鐵主要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偶爾也以鮞粒狀鐵質岩產出。鐵質岩的形成與熱帶土壤風化和缺乏其他類型沉積物供給有關,並且主要形成於氣候溫暖期。蒸發岩在距今12億年左右開始大量出現,尤其以石膏含量最高。蒸發岩只有在寬闊穩定的大陸能夠周期性為蒸發作用強烈的淺層海水所覆蓋的情況下才可能形成。大氣的組成也可影響到蒸發岩的形成。在還原條件下,硫主要以黃鐵礦沉澱出來,而有些硫酸鹽礦物,如石膏,只有在大氣為氧化條件下時才能形成。石膏岩與鐵質岩一樣,對於大氣的演化都是比較敏感的。

㈣ 為什麼說沉積岩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岩石和化石則是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

岩層的結構來特徵等能夠告訴我源們在某一時期地球上這一地區的地質地貌甚至是空氣含氧量、氣候、溫度、濕度、災難等等,生物化石能讓我們知道當時生存著哪些植物,出現過的哪些動物,這些動物大致以哪些植物為食,甚至還能推演出當時的食物鏈。大致就是這樣

㈤ 沉積岩有哪些常見的原生構造,識別他們有什麼意義 基礎地質學內容,希望最好能有專業人士回答

層理(交錯、水平、斜),層面(波痕、泥裂、印摸)等,將今推古,推測當初的地質環境

㈥ 沉積岩有哪些

礫岩、砂岩、粉砂岩、碳酸鹽岩、碎屑岩

1、 礫岩

是粗碎屑含量大於30% 的岩石。絕大部分礫岩由粒度相差懸殊的岩屑組成,礫石或角礫大者可達1米以上,填隙物顆粒也相對比較粗。具有大型斜層理和遞變層理構造。

2、砂岩

在沉積岩中分布僅次於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圍內的碎屑物質組成的岩石。

3、 粉砂岩

岩中,0.1~0.01mm粒級的碎屑顆粒超過50%,以石英為主,常含較多的白雲母,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含量較少,岩屑極少見到。

4、碳酸鹽岩

常見的岩石類型是石灰岩和白雲岩,是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

5、 碎屑岩

碎屑岩也稱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碎屑物質的含量佔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質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為火山碎屑沒有經過長距離搬運,基本上是就地堆積,因此,顆粒分選和磨圓度都很差。

(6)沉積岩可以提供地質歷史時期的哪些信息擴展閱讀

風化的岩石顆粒,經大氣、水流、冰川的搬運作用,到一定地點沉積下來,受到高壓的成岩作用,逐漸形成岩石。沉積岩保留了許多地球的歷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動植物化石,沉積岩的層理有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

沉積岩的物質來源主要有幾個渠道,風化作用是一個主要渠道。此外,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質也是沉積物質的來源之一;植物和動物有機質在沉積岩中也佔有一定比例。

㈦ 沉積岩形成的構造和氣候背景

控制地質歷史時期沉積岩演化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大氣圈和水圈的變化、侵蝕速率、物源成分、再沉積過程等。歸納起來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一是構造背景,其二是氣候背景。沉積岩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徵歸根結底是由物源區的沉積物特徵和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這兩個因素決定的,而這兩個因素均直接受到構造背景和氣候背景的控制。

構造背景是指從物源區到沉積盆地(sedimentary basin)整個區域所在的構造部位及其活動階段。通常情況下,如果某地處在構造持續抬升部位,那麼風化剝蝕將會使該地的岩石由淺至深依次成為母岩。如果抬升前該處曾是一個接受沉積的盆地,那麼最先成為母岩的將是沉積岩,接著可能是由它變質成的變質岩,再往後是構成原盆地基底的岩石。如果抬升處曾有岩漿侵入,那麼依次成為母岩的就可能是淺成岩和深成岩,如此等等。因此,母岩成分或母岩類型基本上是隨抬升部位地殼演化史和抬升速率、抬升幅度而變的,而母岩成分又會直接影響到原始物質、尤其是碎屑物質的構成。

另一方面,沉積作用多在一定的沉積盆地內發生。沉積盆地是地球表面長期沉降和接受沉積或發生沉積作用的地區。廣義的 「盆地」 又可分為原生沉積盆地(其邊緣為沉積邊緣)和後生盆地(由於後期構造運動產生的、具有盆地形態的一種向斜構造,與沉積作用無關,其邊緣是構造抬升引起剝蝕形成的邊緣)。沉積盆地能容納多少沉積物取決於它的可容納空間(accommodation),這個空間可用當地侵蝕基準面(base level of erosion)到盆地基底之間的距離來衡量。以淺海為例,那裡的侵蝕基準面大致與海平面或被海水均夷了的陸架表面一致,其可容納空間就是全球海平面和基底垂直升降運動的函數。在全球海平面不變的情況外,如果基底相對靜止,這個淺海盆地將會很快被填滿,沉積物的厚度就很有限。如果基底抬升,可容納空間減小,原有沉積物將被剝蝕;只有基底持續沉降,可容納空間才能不斷增大,沉積物厚度才能隨之增厚。這樣,地殼在什麼部位、什麼時間沉降以及沉降的速率和幅度就成了沉積物分布格局的另一個主要控制因素。事實上,物源區、沉積盆地和其間的搬運路徑總是共存於一個更大的構造體系中,沉積岩的整個形成過程和它最後的物質構成都要受這個體系的制約。試想,若構造運動使物源區和沉積盆地相對快速升降,整個地形劇烈起伏,那麼在相同氣候條件下,物源區和搬運路徑上的搬運能力(如水流速度)將增大,結果是母岩剝蝕速率加快,可被搬運和沉積的最大碎屑將變粗,搬運距離縮短,沉積物將很快堆積並被掩埋,即使氣候濕熱,化學風化也來不及深入進行,母岩中的不穩定礦物將有更多機會以碎屑形式保留在沉積物中,所有碎屑所經歷的搬運改造也比較輕微。相反,若相對升降運動較為緩慢或趨於停止,那麼風化剝蝕將會使起伏地形逐漸夷平,結果將使搬運距離加長,搬運力減小,沉積物堆積和埋藏速度降低,不穩定礦物就會遭受更長時間的分解,保留下來的機會也就隨之減少,所有碎屑在搬運途中受到的改造也要增強。例如,在大陸裂谷的盆-嶺體系中,地殼的相對升降運動強烈,緊鄰盆地兩側的大陸斷塊(主要由大陸基底的結晶岩系構成)是其物源區,沉積盆地基本上是內陸坳陷,沉積物中就常見粗大礫石,砂質沉積物中斜長石、鹼性長石、石英的含量都比較高,還常出現角閃石、黑雲母等暗色礦物,大大小小的碎屑也多帶稜角。當大陸裂谷經海底擴張、大陸漂移發展到被動大陸邊緣的淺海盆地時,物源區的構造已很穩定,地勢也趨勢於平緩,沉積物中只有少量較小的礫石,砂質沉積物中的石英常可達60%~70%以上,長石也主要是鹼性長石,暗色礦物則基本絕跡,碎屑外形也多變得圓潤光滑。其他構造體系中的沉積物形成作用也莫不遵循這個基本法則。現在,碎屑沉積物的整體粒度、成分和被改造程度以及它們的空間分布與該構造體系的對應關系已成為研究區域構造運動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對母岩風化的溶解物質而言,情況較為復雜,盡管理論上溶解離子的類型也與母岩有關,但如果它們不結合成新的礦物沉澱出來就不會留下任何地質記錄,而哪些離子在什麼條件下可以結合則要受化學或生物化學規律的支配,而且反應物常常還包括有大氣中的CO2、O2等活性氣體和水,也就是說,沉澱礦物與母岩中的被溶礦物已經沒有必然聯系。由於這個原因,任何化學性沉積物都沒有與自己對應的母岩。但是,不論在哪種構造背景中,自元古宙晚期至今的化學性沉積總是以碳酸鹽沉積最常見,其次是硅質沉積或可溶鹽類沉積,這是由地殼中元素豐度、化學性質和自那時以後的地球表生環境共同決定的。最後,沉積物在埋藏成岩過程中,溫度和壓力隨上覆沉積物厚度的增大而上升顯然也要受控於沉降。在大陸裂谷這樣的地殼活動部位,地熱增溫率常常較高,最大可達3℃/100m以上,而被動大陸邊緣這樣的地殼相對不活動部位,地熱增溫率則較低,常常只在1.5℃/100m左右。以沉積岩平均密度計算,埋深每增加1000m,負荷壓力將增加27.5MPa。另外,埋藏沉積物中孔隙水的化學成分因溫壓和沉積物成分的不同而不同。所有這些與構造運動有關的因素都可影響成岩作用的進程以及沉積岩和變質岩間的界線深度,因而也就控制了沉積岩在不同構造部位的最大可能厚度。

氣候背景是指一個較長時間段內出現在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的總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氣溫和降水,其次是風。在原始物質的生成階段,氣溫和降水通過控制風化作用性質、風化速率和動植物分布從而控制著原始物質的類型和數量。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都很劇烈,母岩會很快解體,不穩定成分很快分解消失,相對穩定的成分也會大量溶蝕,從而形成較多溶解物質和不溶殘余物質,碎屑物質的粒度也偏細。相反,在寒冷乾旱的氣候中,化學風化很緩慢,不穩定成分常可保留,各種成分的碎屑都可出現,粒度也偏粗。在現代大陸架上,卵石和泥分布最多的地區就分別處在寒冷和炎熱的氣候帶中。在沉積作用階段,氣候的影響同樣強烈。首先,碎屑和不溶殘余物質在搬運過程中會繼續受到風化,其次,降水量直接決定了地表徑流的規模,繼而影響從母岩區將風化產物搬向沉積盆地的能力、速度和距離。在降水稀少的沙漠和其他植被稀少的裸露地區,水的搬運很次要,而風的搬運卻很驚人。我國著名的西北第四紀黃土高原和雕塑有樂山大佛的四川白堊紀紅色砂岩就是風力搬運的結果。風還是波浪、風暴和大多數沿岸海流的動力來源,對相關沉積物的形成也具有很強的控製作用。對溶解物質而言,氣候的影響更為明顯,通常是降水量愈少、溫度愈高(蒸發量愈大),將會使溶解度愈大的礦物沉澱出來。現在被深埋在地下的石鹽、鉀鹽、石膏等易溶鹽類沉積幾乎都是過去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環境產物,即使是最常見的、與化學過程密切相關的碳酸鹽沉積也主要產在溫暖氣候帶中。不僅如此,作為最大沉積盆地的海洋,其海平面還會因全球氣候的冷暖變化而波動。有人計算過,如果今天大陸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m,大約7%的大陸面積將被淹沒。許多人認為,地質歷史中多次出現的幅度達100~200m的全球海平面升降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氣候導致的大陸冰川體積的消長。顯然,全球氣候變化必將迫使風化作用、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分布格局全都做出相應調整。沉積物被埋藏以後,氣候的影響將逐漸減弱,但頂部暴露的淺埋沉積物則會受大氣淡水的強烈影響,某些未經埋藏而在沉積物表層完成的固結過程則只可能出現在溫暖的氣候背景中。

㈧ 沉積岩的野外地質描述

×××色,×××結構,×××構造。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如有其他信息,可酌情加入一些。一般50-100字左右即可完成一類岩石的描述!

㈨ 如何確定沉積岩的相對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的測定是通過沉積岩層的層序、原始構造、不整合、穿插構造( -cutting- structures)和隕石坑來確定的.
(1)層序
新的岩層沉積在較老的岩層之上.因此,如果它們沒有被褶皺或斷層擾亂的話,岩層的相對年代可以由它們在層序中的位置確定.
(2)原生構造
原生構造是在岩石沉積時形成的,有些可以用來確定相對年代.它們包括交錯層理、粒級層、波痕、化石和枕狀熔岩等.交錯層理可以由風或地下水流所形成,交錯層理的角度可以從水平到40°.侵蝕作用可削平這些層的頂部,使之呈截頂狀.但交錯層理的底層一般平行於層的底面.這樣,交錯層截頂面與其上交錯層切線的相對位置,可用來建立某一沉積岩系的相對年代.而且交錯層的凹面一般面向新層(頂部).在粒級層中,從一個單層的底到頂,其粒級出現由粗到細的變化.粒級層是由間歇性的海底底流形成,最常見的是由濁流而成.濁流是攜帶沉積物的高密度水體.水流沿斜坡急速奔流而下,當水流變緩時,粗粒物質首先沉積,小的顆粒依次沉積.因此,在一個層中的粒級向頂面逐漸變小.
(3)不整合
在很多沉積岩序列里 ,不是所有的原始沉積物都能保存下來.上升可以形成侵蝕面,然後又被新沉積物所覆蓋,這種埋藏的侵蝕面稱為不整合(unconformity).可以用它來確定地層的相對年代.主要的不整合有非整合(no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和小間斷(diastems).非整合是指沉積岩覆蓋在較老的變質岩或深成火成岩之上.角度不整合將年輕的、變形較輕的沉積岩同傾斜或褶皺的沉積岩分開,不整合面上、下兩層之間有一角度差異.平行不整合是基本上互相平行的岩層之間有起伏不平的埋藏侵蝕面.如果化石證明兩岩層在時代上有明顯差別,則可判定在該兩層之間曾有間斷發生.沉積作用的這種短期間隔,稱為小間斷或沉積間斷.
(4)穿插結構
穿插火成侵入岩(如岩脈、岩株和岩基)總是比被它們所侵入的最新岩層還要年輕,而比不整合覆蓋在它上面的最老岩層要老.如果兩個侵入岩接觸 ,火成侵入岩的相對時代由穿插關系也可確定,一般是年輕的侵入岩脈穿過較老的侵入岩.若岩層沿斷層發生了位移 ,其移動的相對時間也可以確定.斷層的最後位移必然是出現在因斷層而錯位的最新岩層沉積之後,又在不整合覆蓋斷層的最老岩層沉積之前.
同樣,岩系褶皺的時代總是要比受褶皺的最年輕岩層晚,而比未褶皺的、蓋在上面的最老岩層早.一個岩系變質的時代總是比變質的最年輕岩層要晚,而比覆蓋在上面未遭受變質的最老岩層要早.
(5)生物層序律
生物的演變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和發展的.因此,一般說來,地層年代越新其中含生物就越進步、越復雜.另一方面,不同時期的地層中含有不同類型的化石及其組合,而相同時期且在相同地理環境下所形成的地層,不論相距多遠都含有相同化石或化石組合.
根據生物組合面貌可以反推地層的大概年齡,經過長年研究,古生物學家篩選出一系列化石或化石組合作為標准化石,用之確定地層時代,如筆石類常作為奧陶、志留紀的標准化石.
沉積岩中的碳酸鈣濃度,在年代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周期性.

㈩ 如何證明沉積岩是地質時代沉積而成

沉積岩最大的特徵就是可能含有化石。
或者是利用一些測年手段,比如碳十四、鈾等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