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聯合地質剖面圖
1. 地質剖面圖分析
①圖例就不做了。一圖中出現的東西寫上去就是了。
②上新下老。還有就是侵入關系這版個方面的話是後侵權入的穿插先形成的東西。
③侵入接觸,不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
④背斜。左邊的那個千枚岩那裡要和右邊的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有個褶皺。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⑤看岩漿岩的侵入。有斷層才能侵入。
⑥結合地層的新老關系和岩漿岩的侵入關系。
第二題:
①地質年代(C是石炭紀。P是二疊級。T是三疊紀。C-P1是石炭-早二疊紀。D是泥盆紀。S是志留紀。最後一個是寒武紀)
②燕山運動
③造山運動強烈,火山岩礦產的形成。
④造山運動
⑤這是一個背斜構造。寒武系的岩層由於受到逆斷層的影響而抬升。
2. 【求助】地質剖面圖怎樣看啊
主要的就是這些內容西藏農民(站內聯系TA)先找點普通地質方面的書學習一下阿里巴巴版zwl(站內聯系TA)對地質,權我是門外漢,但鑽井得會he200512(站內聯系TA)暈啊~ :rol:geology1657(站內聯系TA)按剖面前進方向與比例大小,把剖面圖擺到地質圖上,對照看一下,看兩次就全會了。hxk321510(站內聯系TA)地質剖面圖上的信息主要有:剖面名稱、比例尺、岩性、地層產狀、傾向、傾角、地形線、高程、導線方向等。如果本剖面有斷層等也會表現出來。萬水千山(站內聯系TA)讀圖步驟可概括為:線圖外,後圖內;先地形,後地層;先地層,後構造。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式和各項規格內容。從圖名和圖符代號,了解圖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從比例尺大小可以折算圖幅的面積,同時了解反映地質構造現象的詳細程度。出版年月和引用資料,可以了解圖幅的編制時間並便於查閱原始資料。圖例的分析是讀圖的基礎,通過圖例可以搞清楚圖幅內採用的各種符號,出露的地層和岩石類型,它們的生成順序和時代即地層間又無間斷等等。
3. 地質剖面圖 !!
地層:下二疊統、上石炭統、下石炭統、上泥盆統、下志留統、上志留統、上白堊統、下白堊統。 下白堊統與上二疊統平行不整合。 斷層、
4. 怎樣看地質剖面圖
看地質剖面圖的話,主要看高度等高線就是同一個高度。
5. 地質平面圖和地質剖面圖表現的地質要素有何區別和聯系認真回答,有獎哦 嘻嘻~~
地質平面圖是表現的平面展布信息,橫向的延伸,表現的同一時期,不同地點的現象.
地質剖面圖表現的是剖面上的信息,垂向上的發展變化,表現的是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現象變化.
6. 工程地質剖面圖如何看懂
樁下面的數字應該是樁的埋深,剖面線上的數字是坡降吧?
看不到圖,具體也說不上了!
你仔細看圖例呀!
7. 地質學中的剖面圖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把一個物體從上到下切開,然後看他的剖面。
地質學中作的剖面圖大多是為了觀察地層從最深處到地面(或是觀察頂點)的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才製作的。
沒什麼,這東西。
再就是有一些作圖規范之類的。
8. 聯合剖面法
(一)裝置形式及視電阻率公式
聯合剖面法是兩個三極裝置AMN∞和∞MNB聯合進行探測的一種電剖面法。所謂三極裝置,是指一個供電電極置於無窮遠的裝置,如圖1-15所示,A、M、N、B四個電極位於同一測線上,以M、N之間的中點作為測點,且AO=BO、MO=NO。電極C是兩個三極裝置共同的無窮遠極,一般敷設在測線的中垂線上,與測線之間的距離大於AO的5倍。
圖1-15 聯合剖面裝置示意圖
工作中將A、M、N、B四個電極沿測線一起移動,並保持各電極間的距離不變。在每個測點上分別測出A、C極供電時的電位差Δ
電法勘探技術
式中:KA和KB分別為AMN∞裝置和∞MNB裝置的裝置系數,根據式(1-22)可推算出:
電法勘探技術
當極距確定後,K是一個常數。
(二)聯合剖面的ρs曲線
1.兩種岩石垂直接觸面上的ρs異常
(1)ρs表達式
如圖1-16所示,設點源A(I)位於垂直分界面左邊岩石的地面上,A與分界面的距離為d。我們採用「鏡像法」求得電阻率為ρ1和ρ2岩石中任一點M1和M2的電位表達式分別為
電法勘探技術
式中:r和r1為M1點與A和A1點之間的距離;r2為A2點與M2點的距離。利用邊界條件求I1、I2。
圖1-16 求解垂直接觸面兩邊電場分布的「鏡像法」圖示
根據界面上電位連續(U1=U2)的邊界條件得
ρ1(I+I1)=ρ2I2 (1-32)
再根據界面上電流密度的法線方向連續(j1n=j2n)的邊界條件得
I-I1=I2 (1-33)
解聯立方程,由式(1-32)和式(1-33)得
I1=K12I,I2=(1-K12)I
將上式代入式(1-31)得
電法勘探技術
式中:
當觀測點M1和M2位於地面時,坐標原點取在A,x為觀測點坐標,則根據式(1-34)可得UM、UN。對於AMN三極裝置而言,在MN→0的情況下,可寫出以下三種不同的
1)當供電電極(A)和測量電極中點(O)均在ρ1介質中時:
電法勘探技術
式中:x為A至O的距離。
2)當A極在ρ1而O點進入ρ2介質時:
電法勘探技術
3)當A極和O點全部進入ρ2介質時:
電法勘探技術
根據上述AMN裝置的三種
1)當O點和B極都在ρ1介質中時:
電法勘探技術
2)當O點在ρ1介質中而B極進入ρ2介質時:
電法勘探技術
這種情況下的表達式與(1-36)式相同。
3)當O點和B極全部進入到ρ2岩石時:
電法勘探技術
根據上述MNB裝置的三種
(2)ρs曲線分析
現在以
圖1-17 AMN三極裝置通過垂直接觸面時的剖面曲線
ρ1=100Ω·m;ρ2=20Ω·m
當MN極由ρ1岩石進入ρ2岩石時,由於電流密度的法線分量是連續的,即
當裝置繼續向前移動,直到A極到達接觸面之前,
對於
(3)ρs曲線特徵
如圖1-18所示,可見:
1)在遠離分界面處ρs趨於ρ1或ρ2,由此可以確定兩種岩石的電阻率大小;
2)在界面上出現明顯的ρs躍變,由此可以確定界面位置;
3)在界面兩側出現
除上述基本特點外,還有以下一些規律:
1)ρs變化幅度(極大值與極小值間距)與ρ1/ρ2的比值成正比;
圖1-18 聯合剖面法和對稱四極剖面法通過垂直接觸面時的ρs 剖面曲線
2)AO的大小隻影響異常范圍,不影響極值大小;
3)MN增大時,使異常圓滑,極值減小,極值相對接觸面位移了MN/2的距離;
4)當有浮土(覆蓋層)存在時,曲線變得圓滑,極值也不明顯了,但界面位置仍然有ρs曲線躍變,而且浮土越厚,ρs曲線越平緩。
可見,根據以上ρs曲線特徵可比較准確地確定直立岩層的分界面,從而可達到地質填圖或解決其他地質問題的目的。
2.脈狀體上的ρs曲線
聯合剖面法主要用於尋找產狀陡傾的層狀或脈狀低阻體或斷裂破碎帶,當供電極距大於這些地質體的寬度時,可以把它們視為薄脈狀良導體。由於C極置於無窮遠處,聯合剖面法的電場屬於一個點電流源的電場,均勻介質中點電流源場的電流線呈輻射狀分布。
(1)直立低阻脈狀體上的ρs曲線特徵及定性分析
1)ρs曲線特徵:由圖119可見,在直立良導薄脈頂部上方,
2)ρs曲線分析:圖1-19給出了直立良導薄脈上的聯合剖面法觀測結果,先對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分析
移動時視電阻率曲線的變化情況相同。因此,將
圖1-19 直立良導薄脈上的聯合剖面和對稱四極ρs剖面曲線
圖1-20 直立高阻薄脈上聯合剖面ρs剖面曲線
(2)直立高阻脈上的ρs曲線特徵
圖1-20是直立高阻薄脈上方的聯合剖面ρs曲線。這里不再詳細分析
(3)傾斜低阻脈上的ρs曲線特徵
圖1-21 產狀不同的低阻脈狀體上聯合剖面和對稱四極剖面法的ρs曲線
(a)α=90°;(b)α=60°;(c);α=30°ρ1=1Ω·m;ρ2=0.01Ω·m;AO=30 m;MN=10 m
圖1-21示出了用數值方法計算的不同傾角時低阻薄脈聯合剖面ρs曲線。由圖可見,當脈體向右傾斜時,兩條曲線是不對稱的,
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不同極距的聯合剖面ρs曲線的交點位移情況來判斷地質體(岩層或斷層)的傾向,小極距反映淺部情況,大極距反映深部情況。若大小極距的低阻正交點位置重合,說明地質體直立,如圖1-22(b)所示;若大極距相對小極距的低阻正交點有位移,說明地質體傾斜,如圖1-22(a)所示。位移越大,傾角越小。大極距交點位移方向代表地質體傾同,異常特徵有較大的變化。
3.球體上的ρs異常曲線
等軸狀地質體(如充水溶洞等)可
以用球體模型來模擬。如圖1-23所示,給出了ρ2/ρ1=0.05,h0=1.5r0的低阻球體上方不同極距的聯合剖面法及對稱四極剖面法的視電阻率曲線。由圖可知,在低阻球體上方也出現了正交點,當極距加大到球心埋藏深度的2~3倍(如AO=4r0)時,
隨著供電極距進一步增大(如AO=8r0),次級極小點處的異常變小,距交點更遠。同時,交點附近ρs曲線的分異性更差,
圖1-22 不同極距ρs對比曲線同構造傾向的關系示意圖
(a)傾斜斷層;(b)直立斷層1—表土層;2—斷層;3—高阻石英岩
圖1-23 低阻球體上聯合剖面法和對稱四極剖面法的ρs曲線
4.實測曲線的分析和處理
前面討論的是在地形水平、圍岩電性均勻條件下聯合剖面法ρs曲線的特徵。實際工作中地表電性不均勻可以引起ρMN的變化,地形起伏可以影響jMN的分布,有時單純地形影響就會引起與導電體相似的異常,相鄰導電體的干擾也可以造成異常的畸變。這些因素都將使ρs曲線復雜化,因此在資料解釋前必須結合實地情況對實測曲線進行分析,消除干擾因素,辨認出導電體引起的異常,才能進行正確的地質解釋。
(1)表土不均勻對ρs曲線的影響及消除
野外工作中,地表覆蓋層電性不均勻將導致
FB=
圖1-24 表土不均勻對聯合剖面ρs曲線的影響及消除
(2)地形對ρs曲線的影響及消除
圖1-25是無限長斜坡的山脊上的聯合剖面視電阻率曲線。為了分析地形影響,可將頂角為90°的山脊地形和水平面進行對比。當A、M、N都在左坡時,相當於水平情況下右側介質被電阻率ρ→∞的空氣所替代,如圖1-25(a)所示。當A、M、N向山頂移動時,jMN因受高阻空氣的「排斥」作用而減小,
實測ρs曲線中往往同時存在地形和地質體的影響。為了消除地形影響,突出地質體的異常,可採用比較法做地形改正,即
電法勘探技術
式中:
圖1-26是利用比較法進行地形改正的例子。地改前,實測曲線僅在山坡下的構造破碎帶上出現平行低阻異常帶,地改後,在破碎帶頂部出現明顯的低阻正交點。
圖1-25 無限長斜坡的山脊上聯合剖面法實驗曲線
(a)電極排列在左坡時的等效剖面;(b)電極排列在右坡時的等效剖面
圖1-26 地形改正實例
9. 地質剖面圖
以上回答不夠全面
1、圖中地層從老到新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其中白堊系與二疊系為不整合關系,志留系和泥盆系為平行不整合(D3到S2之間有地層缺失,但D3與S2平行),其它皆為平行整合關系。
2、地質構造有:石榴庵背斜、火石峰向斜、火石峰斷層。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成時代相同,發生在二疊紀末到白堊紀初的某一段時間;斷層形成晚於上一期,帶有逆斷性質,將老地層推覆上來。總體來講這一地區主要以擠壓環境為主,白堊紀之後構造活動變溫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