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重慶武隆屬於什麼地質結構

重慶武隆屬於什麼地質結構

發布時間: 2021-02-05 20:53:34

1. 武隆天坑是什麼山脈

屬於武陵山脈

重慶武隆後坪鄉天坑群世界唯一的地表水沖蝕成因天坑群,位於武隆後坪境內。景區總面積38平方公里。

簡介

重慶武隆後坪鄉天坑群 景區內的閻王溝岩溶峽谷全長2300m,總深度約500m,是盲谷式現代峽谷,谷深林幽,特別是下段,谷底深切,兩岸下部近直立,寬度及小,氣勢逼人,行走其中,感受別樣,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對了解該地區的水文、地貌發育演化史也有重要意義。

重慶武隆後坪鄉主要景點有箐口天坑、牛鼻洞天坑、石王洞天坑、打鑼凼天坑、天平廟天坑、二王洞、三王洞、麻灣洞、寶塔石林、文鳳山蘇維埃政府紀念碑等。


形成原因

後坪天坑是由於受水長期沖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時間大約在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內。

在該天坑周圍,曾有三到四條水量非常大的河流匯聚,這種外源水的量相當大,水動力也相當強,便形成漩渦,同時浸蝕和溶蝕能力都很強,在沖蝕和崩塌聯合作用下,洞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便形成了天坑。


特點

後坪天坑形態典型,保存完好,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態完美,可通過3000米長的二王洞直達天坑底部,屬世界罕見。

天坑上部數條瀑布似銀河倒掛,轟鳴作響,極為壯觀,瀑布匯集成河流流入二王洞,形成地下水,從麻灣洞湧出。

天坑絕壁萬丈,形態呈圓桶型,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20米,天坑深度300餘米。


科學考察

因位於海拔1300米的分水嶺地區的喀斯特檯面,加之強烈的構造抬升,該檯面上各種規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發育,分布有眾多的落水洞、豎井、塌陷漏斗(天坑)、峽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質遺跡。

專家指出,天坑中蘊含的大量珍稀野生動植物,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專家釋疑


現象

千百年來,武隆縣後坪鄉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後坪天坑一直被當地人稱為能預測天氣的「神坑」,每當坑中起霧時大雨馬上就會到來。


釋疑

經專家考察分析,每當要下雨時,洞外溫度變高或氣壓發生變化時,就會向這3000米長(即從洞口進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壓,而洞穴內是一個恆溫環境,從而讓洞口形成一團霧氣。因此產生了天坑起霧預示起雨的說法。


世界自然遺產

2007年6月27日,後坪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堪稱南方喀斯特地質地貌經典。

2. 武隆縣的地理環境

武隆縣地質構造雛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和南北徑向構造體系,川黔南北構造帶。江口等地區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褶皺構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構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龍場背斜、甘田灣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匯背斜、車盤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龍場背斜多為寒武系。向斜軸部為三迭系中上統地層。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兩翼岩層傾角差異較大。斷裂構造發育,多與背斜伴生。其性質為沖斷層、正斷層、逆斷層。主要斷層有芙蓉江沖斷層、土坎正斷層、三匯沖斷層、煤炭廠逆斷層、四眼坪逆斷層。
武隆縣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東山菁、白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雲高地。因婁山褶皺背斜寬廣而開闊,為寒武系石灰岩構成,在地質作用過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蝕。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樑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由於深度溶蝕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錯出現,構成武隆縣崇山峻嶺,崗巒陡險,溝谷縱橫。仙女山主峰磨槽灣海拔最高,達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壩外,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土壤多屬黃壤、黃棕壤,其次紫色土。 植物
武隆縣以中亞熱帶植物為主,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葉林、竹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叢草地。植被中有速生優質樹種馬尾松、杉木、鐵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銀杉、珙桐、水杉,二、三級保護樹種的鵝掌秋、胡桃、銀雀樹等;還有經濟樹種油桐、茶、漆、獼猴桃等。
動物
動物有哺乳類4目12科34種,爬行類2目2科14種,兩棲類2目3科12種,鳥類18科26種,魚類7目8科34種,包括國家一、二、三級珍稀動物金錢豹、小熊貓、大鯢、白腹錦雞、中華鱘等。

3. 武隆縣黃草鄉的地形

武隆區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專南低。境內東山菁、白屬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雲高地。因婁山褶皺背斜寬廣而開闊,為寒武系石灰岩構成,在地質作用過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蝕。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樑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由於深度溶蝕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錯出現,構成武隆區崇山峻嶺,崗巒陡險,溝谷縱橫。仙女山主峰磨槽灣海拔最高,達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壩外,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土壤多屬黃壤、黃棕壤,其次紫色土[31] 。

4. 武隆是自然遺產地嗎

武隆是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6月27日,包括武隆喀斯特在內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正式被31屆世界內遺產容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我就是一個武隆人,可以來武隆耍,就在宏福飯店旁邊有個 惠賓樓 是個賓館,隨時歡迎您!

5. 求重慶武隆地質公園的景點的形成的詳細介紹,快快!!!!有用啊!!!

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武隆縣境內,地處長江支流烏江下游,由兩個地質遺跡園區組成:位於縣城北面的天生三橋地質公園園區和位於縣城東南面的芙蓉洞、芙蓉江地質公園園區,分別位於烏江的北岸和南岸,總面積454.7km2,屬全國罕見的大型岩溶地質公園。

公園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以碳酸鹽岩溶地貌為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橋群、豎井群、峽谷、地縫、石林、石芽、峰叢、峰林、地下伏流、間歇泉、溫泉等各類地貌分布廣泛,組合完好,種類齊全,在全國目前發現的喀斯特地貌奇觀中實屬罕見,享有「中國地質奇觀旅遊之鄉」的美譽。

在這塊極具喀斯特地貌奇觀的土地上,孕育了舉世罕見的世界四大奇觀與秀美神奇的山水風光,包括:世界最大的溶洞群——芙蓉洞溶洞群;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武隆天生三橋群;世界口部面積最大的天坑——武隆中石院天坑;世界最大的豎井群——武隆天星豎井群和享有「川東九寨溝」的芙蓉江、「南國第一牧原」的仙女山、亞熱帶「生物基因庫」的白馬山和天險「烏江畫廊」,形成了「美景托奇觀、盡在山水間」的完美地貌格局。

公園於2002年由重慶市國土資源局評為「重慶市級地質公園」;2004年初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武隆國家岩溶地質公園是重慶市目前唯一一家地質公園,2001年組織申報並被批為重慶市級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武隆國家岩溶地質公園「岩溶地質博物館」已在該公園的重要景區之一——天坑·天生三橋景區落成,地質公園的主碑和公園各景區分碑也安裝完成。

並在12月下旬仙女山林海雪原旅遊節期間掛牌揭幕開園。 在獲批國家地質公園後,國家地質專家還將全力支持武隆國家岩溶地質公園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使武隆旅遊早日走向世界。 武隆國家岩溶地質公園位於武隆縣東南部和東北部,是一個以喀斯特地質地貌和地質剖面為主題的岩溶地質公園,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在國內屬大型地質公園。公園內有數量眾多、分布地域廣闊、組合十分完好的溶洞群、天生橋群、天坑群、豎井群、石林石芽群、地下伏流、大裂谷、地縫、峰叢、間歇泉等,具有重大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地質公園內主要組成景區和旅遊區有——

一、芙蓉洞景區

位於武隆縣江口鎮芙蓉江的烏江入口處,國家「AAAA」級旅遊區,屬大型的石灰岩洞穴,游覽線路全長2700米。1993年被當地農民發現,1994年5月對遊人開放。芙蓉洞沉積物種類繁多居世界第一,各類景觀既壯麗輝煌,又玲瓏剔透,奇特而稀有,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嘆稱芙蓉洞是「一座斑斕輝煌的地下藝術宮殿,一座內容豐實的洞穴科學博物館」;中、英、美、澳大利亞、愛爾蘭多國洞穴探險隊隊長布郎聲稱芙蓉洞「不僅是重慶的瑰寶,也是中國和世界的瑰寶」;世界洞穴協會副主席安迪題贈芙蓉洞是「世界上最好的游覽洞穴之一」。珊瑚瑤池、巨幕飛瀑、生命之原、石花之王、犬牙晶花五景被稱為「洞中五絕」。 2001年的中外聯合科考隊又發現了以芙蓉洞為中心的天星鄉巨大的豎井群——芙蓉洞豎井群,是世界最大的豎井群。

二、芙蓉江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芙蓉江發源於貴州省綏陽縣的石瓮子,由南向北流經黔渝兩省市,在武隆江口注入烏江,全長231公里,是烏江最大支流。芙蓉江古名濡水,又名盤古河,因與烏江交匯處的江口鎮沿岸多芙蓉樹,故稱芙蓉江。 芙蓉江重慶段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河道長為35公里,以典型的規模宏大的「U」形峽谷為主,2003年重慶江口電站庫區蓄水後,該段江水又已形成兩岸秀麗的高峽平湖風景區,風景區面積將達150平方公里之多,而其中眾多的島嶼、港彎、半島會成為遊人青睞的水上樂園。 芙蓉江景區動植物豐富珍奇,亞熱帶、熱帶植物繁茂,兩岸絕壁覆蓋率達60%,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動物黑葉猴可貼近觀察,獼猴更是成群可見,使之與芙蓉江融為一體,更富於景區觀賞價值。 芙蓉江景色秀麗,山青、水秀、崖雄、峰奇、峽幽、澗深、灘險、流急、瀑飛、泉涌,天作畫廊,美不勝收。在重慶武隆段的高峽平湖游覽區江水碧綠發藍,兩岸蒼勁樹根千姿百態,絲竹垂釣,綠影婆娑。加之水鳥飛舞,鍾乳垂掛,飛泉流瀑,高山翠峽,偉峰石筍,橫亘10餘里而不絕,珍稀動物穿梭其間。可謂兼瞿塘之雄,巫峽之幽,西陵之險,真可謂「芙蓉水美勝九寨溝,風光不減大寧河」。

三、武隆天坑·天生三橋群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區,是世界上第一大天坑群。天坑深度和口徑均在300米以上,氣勢雄偉壯觀,風景秀麗宜人。天坑坑口有「十」字形,有紡綞形,有簸箕形,形貌多樣,變化多端。其中中石院天坑是迄今發現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天坑,口徑面積為27.82萬M2,坑底住有3個院落,13戶人家,60餘人在此棲息。天坑群景區內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橋群,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天生石拱橋高度超過200米,前後之間距離總和不超過1公里,看去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而其中的小橋流水,高岩飛流霧泉、一線泉、珍珠泉、三迭泉又秀氣愛人,叫人流連忘返。

四、武隆地縫景區

武隆地縫景區位於仙女山南麓,與武隆天坑·天生三橋景區是同生在洋水河大峽谷上的姊妹景區,但風光迥然不同,屬神秘難得可進入性且觀賞性特強的地縫景觀。 景區玲瓏剔透,精雕細鑿,全長2公里,最窄處僅1米,從谷頂到谷底高差可達200——400米。景區內游覽線路全棧道設計,科學合理;谷頂谷底之間設有國內第一部80米室外景區觀光電梯接送,縫之外衣秀色盡收眼底;天然洞內碧潭中噴泉流水,棧道穿30米高瀑布水簾,奇哉妙哉。地縫中老樹藤蘿盤繞,泉水流瀑掛壁,險峻幽深,怪石崢嶸,明澗湍急。抬望眼,壁立千仞,天光曦微,讓人昏昏然不知身之何處。可以說,觀武隆地縫,可知百萬年地質變化。

6. 武隆地貌以什麼為主

武隆地抄貌以喀斯特地貌為主。
武隆區隸屬重慶市,位於重慶市東南部(東經10714'~108°05',北緯29°02'~29°40'),處烏江下游,在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東鄰彭水縣、酉陽縣,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區、涪陵區,北與豐都縣相連。境內有 「世界自然遺產」芙蓉洞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生三橋。至2015年底,武隆區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轄13個鎮、9個鄉,4個民族鄉,戶籍人口414250人。有漢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個民族 。

7. 重慶武隆的介紹

武隆縣地處渝東南烏江下游,東連彭水,西鄰涪陵、南川,北接豐都,南界貴川道真,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186個村,人口40萬。縣政府駐地巷口鎮。

8. 重慶武隆的行政區劃

巷口鎮、來火爐鎮、自仙女山鎮、江口鎮、羊角鎮、長壩鎮、鴨江鎮、白馬鎮、平橋鎮、黃鶯鄉、後坪鄉、滄溝鄉、石橋鄉、浩口鄉、雙河鄉、和順鄉、桐梓鎮、土坎鎮、接龍鄉、土地鄉、白雲鄉、鐵礦鄉、趙家鄉、廟埡鄉、鳳來鄉、文復鄉。 武隆地處大婁山與武陵山褶皺地帶的喀斯特地區,境內以山地為主,最高海拔2033米,最低海拔160米。全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雨量1094毫米,平均日照1121小時。

9. 武隆的地質是不是很容易塌方哦

武隆縣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為主。自然概貌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東山菁、白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橫穿全境,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雲高地。因婁山褶皺背斜寬廣而開闊,為寒武系石灰岩構成,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蝕。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樑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由於深度溶蝕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錯出現,構成全縣崇山峻嶺,崗巒陡險,溝谷縱橫,伏流交錯,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灣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對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間。烏江是我縣唯一通航河道,流經十六個鄉鎮,東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兩岸河谷狹窄,江水賓士於懸崖峭壁間,重巒疊嶂,山峰重入雲,江出一線,氣勢雄偉,航道多峽口險灘,,尤以羊角磧五里灘蓍稱。全縣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壩外,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土壤多屬黃壤、黃棕壤,其次紫色土。據專家稱由於武隆是屬於咯斯特地貌,是比較容易發生山體滑坡事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