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業科研院所有哪些
1.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4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7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局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和2個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參加),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區公路城鎮危岩崩塌災害及工程高切坡減災理論與技術」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泛亞鐵路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獲發明專利2項:「基於微型樁群的滑坡防治方法」、「一種非常規氣的現場自動解析儀系統」;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小型地震報警儀」、「一種帶有自動數據採集系統的岩土體原位直剪試驗裝置」、「0~60℃岩石線性熱膨脹系數的測量裝置」。
力學所參加的「膠東金礦理論技術創新與深部找礦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在研項目166項,總經費1.4億元,其科技部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7項、工作項目4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5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3項,相關單位委託項目45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73篇,含SCI檢索論文55篇(國際SCI論文37篇),EI檢索論文2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9篇。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侯春堂、馬寅生。
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柴達木盆地油氣調查開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領域。明確柴達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圍和殘留厚度,發現柴達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發育石炭系;對柴達木盆地石炭系進行了劃分對比,編制了盆地上泥盆統—石炭系不同階段岩相古地理圖;證實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發育良好的烴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發現大量的石炭系油氣顯示,油源對比證實其來源於石炭系烴源岩;研究表明柴達木盆地石炭系構造變形主要發生在新近紀末期,有利於石炭系成藏;同時通過柴東地區地震資料重新處理,初步確定10個石炭系圈閉。
華南大陸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及動力學研究取得新成果。通過對盆地沉積、構造變形和岩漿演化等資料的綜合分析,梳理了華南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首次提出3階段伸展和擠壓交替演化模式。早白堊世早期(145~137Ma)擠壓作用,導致陸殼普遍加厚重融,形成大規模埃達克質岩、片麻狀花崗岩和混合花崗岩,與古太平洋板塊及北緣洋中脊的低角度俯沖作用密切相關。早—中白堊世(136~80Ma),華南處於弧後擴張的大地構造背景下,區域沉積—岩漿—變形演化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相關,伸展—擠壓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後擴張過程中復雜的俯沖板片動力學。晚白堊世(80~65Ma),周緣板塊動力學發生重大調整,新特提斯構造域板片俯沖作用控制著新一輪地殼伸展裂陷和沉積—構造演化。
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圖
歐南地區石炭系頂面構造圖
霍布遜地區中生界底面構造圖
「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質及其成礦專屬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狼山地區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夾層的鋯石U-Pb年齡為(804.1±3.5)Ma,結合前人發表的狼山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805.0±5.0)Ma的鋯石U-Pb年齡結果,認為狼山地區渣爾泰群主體年齡為新元古代,時代在800~1100Ma左右。而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群鋯石測年結果顯示,渣爾泰群時代為中元古代。狼山地區的渣爾泰群不同於東側渣爾泰山一帶渣爾泰群,以及白雲鄂博群和化德群,它是一套新元古代谷沉積組合。建議恢復狼山群名稱,專指分布於狼山地區的這套新元古代地層。內蒙古狼山地區新元古代狼山群的確定一方面填補了華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層空白;另一方面,前人確定的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中元古代成礦帶實際上應該解體為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兩個成礦帶,狼山群中發育的大型海底火山噴流礦床成礦時代應該在新元古代之後。
(a)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地區中新元古代地層;(b)渣爾泰群測年結果;(c)狼山群測年結果
滑坡實時監測系統發布網頁
發揮地質調查科技支撐作用,提升西部山區防災減災水平。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實施的「西部復雜山區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計劃項目,經過4年的調查研究與科技攻關,完成了我國西部復雜山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監測預警科學問題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引入遙感解譯、災害詳查、GPS與InSAR地表監測、大型風洞試驗、現場物理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力學數學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了大型地質災害成災模式、早期識別、監測預警與防治對策等內容的綜合研究,提高了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水平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建立了復雜山區地質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示範區,提高了地質災害應急快速加固與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理論水平,為我國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推動了工程地質學科發展。
「青藏高原東南緣重要活動斷裂釐定與活動構造體系綜合研究」成果豐碩。通過詳細的活動斷裂解譯與調查、同震地表破裂填圖和古地震研究,查明了該區主要活動斷裂的分布與組成、活動性及歷史地震與古地震活動特徵,並獲得了該區高精度的地表破裂分布圖像。研究表明,玉樹活動斷裂帶構成了玉樹—鮮水河—小江斷裂系的尾端構造,屬典型的「Z」型左旋剪切張扭性變形帶,晚第四紀期間的左旋走滑速率可達4.0~5.4mm/a,調節了該區大部分的塊體擠出與旋轉變形量,是該區地震活動性最顯著的斷裂。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樹主幹走滑斷裂帶全新世期間的大地震原地重復間隔明顯不均勻,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長達近3000a。基於新發現的古地震活動規律,綜合判斷認為,該區玉樹斷裂帶上仍存在至少6段大地震危險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區,估算的潛在大地震震級為Mw6.6~7.3不等。
玉樹斷裂帶東南段探槽西壁剖面(剖面的地貌部位(A)、沉積結構(B)及剖面編錄圖(C))
玉樹地震4周年紀念成果專輯
2.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專業研究的科研機構。同時承擔礦產資源地質專業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現設兩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11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研究所現有在職人員174人,其中科技人員110人,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宋叔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陳毓川、裴榮富等在內的研究員46人,副研究員4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人,具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46人,碩士學位25人,在站博士後8人。現設科研機構為:4個研究室、2個重點實驗室(其中一個為研究中心、一個內含五個專業實驗室)。4個研究室分別是:金屬礦產資源研究室、海洋資源與非金屬研究室、資源環境與利用研究室、成礦遠景區劃研究室。2個重點實驗室是: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含: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實驗室、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地球化學動力學與礦床地球化學實驗、流體包裹體與成礦模擬實驗室、礦物學與微束分析實驗室等5個專業實驗室)。研究所擁有電子探針、同位素質譜儀、紅外光譜儀、激光拉曼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場發射掃描儀等大型科學分析儀器設備。
3.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職工人,其中在職職工249人、離休人員14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30人,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兩院院士5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2人,中級職稱及以下88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58人、碩士學位的31人,本科37人,大專及以下23人。內設5個職能處室、11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岩石礦物學雜志》和7個學術機構掛靠在地質所。
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73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94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21篇),核心期刊論文79篇。出版大型圖冊/圖件1套,專著5部,取得專利7項。國內引用率列全國科研機構第14位。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2項。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副所長高錦曦、盧民傑。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右二),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左二),副所長高錦曦(右一),副所長盧民傑(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編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圖件。編制完成1∶250萬月球地質圖、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1∶500萬中國變質地質圖、中國西部蛇綠岩構造圖、1∶500萬中國大地構造與含油氣盆地分布圖及中國油氣大區與主要含油氣盆地圖等,其中部分圖件已經出版;承擔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完成了11個省(區)地質志;參與「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得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前寒武及變質作用研究進展突出。首次在華北克拉通劃分出三個2.6Ga前的古陸塊;釐定膠北地體陸殼生長、重大地質事件與重大岩漿事件序列;提出華北克拉通雙向俯沖折返模式;古元古代Columina聚合事件、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研究,對全球Columbia超級大陸邊緣古—中元古代向外增生—裂解歷史的對比研究及Columbia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重要造山帶及構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新的定義和分類方案,對中國大陸顯生宙大型變形構造和變形系統進行了劃分,並據此對中國大陸顯生宙不同地質時期的地球動力學環境進行了重建;首次提出高喜馬拉雅熱碰撞造山帶的新的3D擠出模式;發現北東帕米爾的古特提斯弧根構造:提出了印度/亞洲俯沖碰撞的兩種可能的模式「空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和「時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確定了新元古代時期華南在Rodinia超大陸中的位置,推測在華夏南緣存在一條「隱沒了的」Grenville期造山帶;構建了華北北緣古生代構造演化模型;確定阿拉善地塊在早古生代是一個位於東岡瓦納大陸北緣的地塊,與華北地塊最終拼合時代為晚泥盆世。
新版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
參與的「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地層古生物研究有多項發現。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齡值1700百萬年」的方案建議;建立了目前全球最為完整的單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變化曲線及疑源類生物地層,初步提出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貴州銅仁首次發現圓盤狀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通過牙形石研究在革吉縣文布當桑發現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剖面;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填補了我國同期恐龍動物群的空白;河南南陽淅川縣發現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恐龍的生殖行為,生活習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江西贛州發現霸王龍類新屬種——中國虔州龍;熱河生物群發現今鳥類新種——甄氏甘肅鳥;發現最古老的史前爬行動物產後親代撫育行為化石記錄。
中國虔州龍的頭骨和下頜
地球物理及深部探測獲得重要進展。揭示出青藏高原邊緣山脈與外圍克拉通岩石圈(地殼與地幔)構造轉換深部過程,獲得華北克拉通向青藏高原東北緣楔入的岩石圈地幔行為的地震學證據;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莫霍面,對羌塘地體的地殼結構給出新的約束;龍門山剖面研究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大型走滑斷裂限制了地殼逆沖作用;揭示了古亞洲洋沿索倫縫合帶關閉、陸陸碰撞和碰撞後地殼增生深部過程;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存在薄岩石圈(60~70千米)的地震學證據。
同位素技術應用及標准物質研究有新進展。(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含油氣盆地應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製了玄武岩鈦同位素標准物質、多種釹同位素標准物質,通過了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評審;首次運用新興的鐵、鎂同位素技術對礦化元素本身和賦礦層的主量元素進行了直接示蹤。
沉積盆地與資源能源研究服務找礦取得突破。國內首次開展水合物三維地震探測,鑽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開展了地質、測井、地球物理三位一體的系統研究,為雲南勐野井地區固相鉀鹽礦床及青海柴達木盆地液態鹵水地球物理預測奠定扎實基礎;建立松遼盆地嫩一段的有機質保存模式和嫩二段的生物生產力模式;提出利用統計類比法評價大型坳陷盆地油頁岩潛在資源;開展了冀西北晚中生代陸相盆地的地質調查填圖。
岩石礦物學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原位金剛石發表,獲得好評並被國際上寫入野外手冊;在全球6個蛇綠岩帶中發現金剛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礦物,認為是蛇綠岩大洋地幔橄欖岩的一個普遍現象,需重新審視大洋地幔的物質成分和地幔的運動等經典概念;金剛石中發現新類型超高壓礦物,實驗岩石學表明,這些超高壓礦物來自下地幔深度。這些發現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新問題和挑戰,需重新審視蛇綠岩和鉻鐵礦的淺部成因理論。
4. 有哪些與地質專業掛鉤的科研院所可以考啊
你是什麼學校的??地大還是哪裡?
5. 地質勘探研究所有哪些
中科院
6. 俄羅斯地質礦產科研院所名錄
俄羅斯地質與礦產資源及重要地學文獻資料集成
續表
續表
續表
7. 中科院地質院有哪些專業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由原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兩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都有長達50餘年的歷史和豐厚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地學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著名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質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研究所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作為主攻方向。1999年以來,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研究、環境與災害研究、礦產資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研究所共設以下九個研究室: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岩石圈構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空間電磁環境研究室、工程地質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氣資源研究室、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水資源與地殼流體研究室;研究所同時有岩石圈構造演化、礦產資源、工程地質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另外在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俯沖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群體。近年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獎項是著名第四季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獲得的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研究所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共有1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0人。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撐系統固定人員26人,固定管理人員19人。研究所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和博士後流動站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有在讀博士生292人,碩士生95人,在站博士後50人。
研究所擁有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大型觀測和測試分析儀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系統、地球深部結構觀測系統、地質年代學測定系統、地磁與電離層觀測台鏈、古環境數據分析系統、數據處理計算系統,為地球科學測試、觀測和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
研究所圖書館目前藏書約35000餘冊,中外文學術期刊現刊350種。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研究所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刊物有:地球物理學報(SCI收錄)、岩石學報(SCI收錄)、第四紀研究、地質科學、工程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研究所還是三個國家一級學會的掛靠單位,它們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8.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9.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始建於1956年,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973」項目啟動會上為特聘專家頒發聘書
2009年承擔地質調查工作項目11項、地質調查工作內容1項,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973項目1項所屬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2項、國土資源大調查安排的科研項目1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6項、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2項。獲批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喜獲科技部立項並啟動,所長石建省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4500萬元。
所長兼黨委副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發旺(右一)、副所長張永波(左一)
2009年,水環所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榮獲首屆全國地源熱泵行業評選活動「2009年度系統地質勘察優秀企業」稱號。全年科研人員發表SCI、EI檢索論文3篇,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0篇,出版專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張發旺、張翼龍、王貴玲、陳宗宇、張光輝、張永波、劉少玉等。項目闡明了我國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統的演化趨勢;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比了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系統間的差異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評價與區劃。系統總結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數值模擬方法、應用狀況以及模型建立條件;建成了基於大型資料庫的地下水資源數據共享與動態評價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實體資料庫,實現了動態評價服務。重新評價了我國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系統分析了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開采程度的差異。
地下水動態評價平台
中國地下水系統劃分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張兆吉,主要參加人員包括費宇紅、錢永、李亞松、王昭、陳京生、張鳳娥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的調查、采樣和測試技術的詳盡研究,研製了采樣設備,建立了有機污染分析測試體系,提出了新的評價方法。通過對華北平原區14萬km2開展的1:25萬和對重點地下水污染區開展的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I—Ⅲ類)佔36.49%,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Ⅳ類)佔24.25%,有39.26%的地下水(V類)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點:①污染檢出指標多、超標少;②多為點狀污染,分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范圍內;③以淺層地下水污染為主。項目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野外現場測試水樣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屬於地質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劉長禮研究員,參加人員有侯宏冰、張禮中、張雲等。項目完成了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15省區196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建立了188個城市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項目組查明152個城市地質災害特徵與發展趨勢,為78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49個城市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治理、13個城市地下熱水開發利用、17個城市建築地基適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為75個城市論證了後備地下水資源208處,為17個城市未來垃圾的填埋處置初選了26個場地,編制了中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圖集、各類圖件共2168張。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與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
項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孫繼朝研究員,主要成員有荊繼紅、黃冠星、劉景濤、陳璽、張玉璽、王金翠、向小平等。項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流程、技術方法、編圖內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編制了具有創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圖件。自主研發了定深取樣設備並獲得國家專利,創新性地提出了「層次階梯」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為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應用平台,也為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提供了經驗和示範。計劃項目和專題研究成果均被評審為優秀,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區域性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成果。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成員包括藺文靜、陳德華、劉志明、陳浩、張薇、楊會峰等。項目收集匯總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熱井、溫泉開發利用資料,修編了「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等圖件,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程》,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及區劃技術要求》及《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開展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山區對流型和沉積盆地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計算方法,提出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的建議及工作部署。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
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張翼龍教授級高工,主要成員包括劉海坤、趙華、楊會峰、葉浩、陳宗宇、張永波等。2009年開展了河套平原1:10萬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和鑽探、測試分析、遙感解譯等工作,對調查區內的土地利用、鹽漬化、沙漠化及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地方病狀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氣帶水鹽運移試驗場;對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同時,還建立了河套平原區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會經濟資料庫系統,為開展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內蒙古畢克齊鎮利用RAS—24淺震儀探測水文地質結構
黃河流域基岩區侵蝕成因及預測預報: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葉浩研究員。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程彥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嬌、吳利傑、王強恆等。主要研究內容是砒砂岩的侵蝕機理。項目經過3年研究表明,粉紅色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強,灰白—紫紅色交錯互層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弱;利用「3S」技術,對砒砂岩溝邊線的蝕退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蝕不但與岩石的地層組合有關,而且與地表覆蓋物的厚度和鬆散程度有關;提出在現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礎上,應針對地表不同類型的覆蓋沙進行重點治理,以減輕該地區岩土侵蝕的強度。
水岩作用模擬試驗裝置
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調查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張翠雲研究員,項目組主要成員包括何澤、張勝、殷密英、李正紅、馬琳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由微生物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等多個環節組成。目前利用該技術完成了28m深包氣帶土樣和地下水樣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取得了國內首批厚層包氣帶和地下水樣微生物DNA數據,為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減評價提供了依據。
污灌區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純化結果
典型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示範: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楊會峰、陳德華、陳浩、張薇、范琦、劉志明、藺文靜、梁繼運等。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抽水試驗和滲水試驗)、水化學樣品採集、同位素樣品採集,工程測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動力場、水化學場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精細刻畫。詳細研究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對各種圖件的表達內容和編制方法進行進一步地總結和優化,制定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的編圖技術要求。
項目組進行水位測量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水環所與德國蒂賓根大學應用地質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方負責人是張發旺研究員,中方主要參加人員有陳立、張勝、趙紅梅、侯新偉等。項目組歷經3年多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採煤塌陷區深厚包氣帶作為接納儲蓄大氣降水的關鍵技術;首次提出黃土地區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一定規模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範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魯爾礦區環境整治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優化了大柳塔礦區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整治規劃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復試驗
10. 誰能介紹幾個全國不錯的地質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西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