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旅遊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旅遊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05 17:56:13

『壹』 什麼是旅遊地質學學習旅遊地質學有什麼意義

先學基礎課程,學好再結合實踐。一切盡在地質學習網dzd123.c歐m

『貳』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特點之一是綜合性強,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用性也很強,屬於應用性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保證本學科的科學性、實用性。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許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旅遊環境系統是由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尤其是復雜的地質旅遊環境,因此要揭示其內在機制,探尋保護地質旅遊環境的途徑,其研究必須要建立在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實地調查法是通過直接的觀察、訪問、記錄、問卷調查和測量等手段搜集和積累大量准確翔實的感性資料作為理性分析依據的研究方法。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實地調查要在具體的旅遊區域中研究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資源及環境狀況、居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旅遊設施狀況等問題。實地調查法要結合歸納法和統計分析法,將對地質旅遊環境的監測、觀察、實驗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統計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抽象出來,然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在實地調查中要實事求是,以唯物辯證觀作為指導思想,保證所獲資料的准確性、客觀性,為之後的綜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學的基礎,以便最後得出正確結論(孫克勤,2010)。

二、比較分析法

地質旅遊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特徵大都是相對的,通過比較而存在的,即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法有區域對比和分類對比兩種。區域對比是指依據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兩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比較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相互借鑒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各自的地質旅遊環境保護;分類對比是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分類,進而正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對不同類別的地質旅遊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於地質旅遊環境的保護(蔣素梅,200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區域間的可比性,主要是類型的可比性、范圍的可比性、結構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對比的條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近年來採用類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可以預見,類比法將是地質旅遊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數學方法

以數學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質旅遊學在進行有關定量分析及旅遊的環境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中,數學方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方法在地質旅遊學中的應用一般包括統計法、統計預測法、線性規劃以及一些數學模型等。地質旅遊學研究內容廣泛,不可能獲得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導致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完整,因而需要通過數學方法,如統計預測法,對不完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構建分析、檢驗假設、理性分析等過程,最後得出結果(傅廣海和殷繼成,2009)。例如,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由於其影響因素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一種半定性半定量的評價,這就要用到數學中的灰色建模系統。地質旅遊資源容量包括旅遊自然容量、旅遊社會容量、旅遊經濟容量、旅遊心理容量和旅遊管理容量等,其各個分容量的計算也需要用數學公式。可見數學方法在旅遊環境保護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這一學科的一些研究朝著精確的定量方向發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統計分析法、專家預測法等也都是地質旅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為地質旅遊學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地質旅遊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涉及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將自然科學方法(如利用儀器設備等手段,對旅遊自然資源、文物古跡等進行監測、觀察和實驗等)與社會科學方法(如比較分析、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和專家預測等)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

『叄』 旅遊地質學的學習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的物質組分及其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學科有:地球化學、結晶學、礦專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屬寶石學。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肆』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1939年,英國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對旅遊增長的函數關系」理論,將地學旅遊資源諸要素與旅遊活動的關系作了闡述,從而奠定了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理論依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隨著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國外許多學者對各國的旅遊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評價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旅遊資源的評價;②對旅遊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包括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用地、人口和城鎮人口分布狀況等;③對旅遊地區位關聯特性的評價,包括旅遊地與客源地的區位關聯、旅遊地之間的相互影響;④旅遊地的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區域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價。

20世紀70年代起,國外對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發生重大變化。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先後在研究中建立旅遊資源評價系統,將影響旅遊資源的各種因素分解、量化,應用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使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評價的精確度和實用性。

具體的研究進展則常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較完善,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投資能力強,因而旅遊地開發評價的重點放在對旅遊資源的評價上;而發展中國家、中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需要對旅遊開發的資源條件、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一樣,導致旅遊地評價的模型(參數)也不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學者開始投身旅遊研究,在吸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旅遊資源的分類、美學評價、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獲得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如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在定量技術方面也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內旅遊資源評價也經歷了定性評價、技術性的單要素定量評價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的歷程。同時,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斷被吸收。多學科融合研究已成為國內旅遊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創新的主要動力。

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面,國內學者也是研究頗豐。早期的俞孔堅(1988)提出了「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開拓了風景單體評價方法的研究;徐金發(1988)採用模糊數學法評價喀納斯湖;陳安澤等(1991)對地學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方法作了專門研究,系統分析了學術界的定性、定量兩種方式的成果,並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岩石圈旅遊資源、水圈旅遊資源、生物圈旅遊資源、大氣圈旅遊資源和宇宙旅遊資源等六大組。其中岩石圈旅遊資源包括的地質旅遊資源,是指與構造、地史有關的旅遊資源,即狹義地質旅遊資源。王建軍等(2004)研究了適用於該標準的旅遊資源信息系統;李玉輝(2006)又專門針對地質公園設計了評價體系,促進了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目的地評價方法的研究及運用。2003年國家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頒布實施,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關於旅遊地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都已日趨成熟,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旅遊地評價系統。但由於在這一課題認識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內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反應的不靈敏性等(楊婕,2007),使得現有的評價系統還不夠准確和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質學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我國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提高地質旅遊資源調查水平和開發旅遊資源潛在價值,引入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葉新才,2006)。

(一)地質學與旅遊資源的形成及其演化關系密切

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形成機制多樣,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各自的發展與演化規律,而且旅遊資源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掌握與理解各類旅遊資源的成因、發展和演化規律,才可能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深層次開發,使旅遊資源充分地為旅遊經濟服務。每一類旅遊資源的成因和演化規律都可以呈現多樣性,從而要求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研究各自的成因與演化規律。

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災變遺跡、山嶽峽谷、火山、岩溶、島礁、冰川等;水體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這些地質旅遊資源的形成和演化都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湖泊旅遊資源成因中有地殼長期的局部下降運動或地殼斷裂形成凹地積水形成構造湖泊(如雲南的滇池),火山噴發口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河流側向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牛軛湖,冰川地質作用形成冰蝕湖或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蝕湖,海岸地質作用形成瀉湖等(黃定華,2004)。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生帶在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的產物,其產生、分布、演化和發展,無不遵守地質學基本規律,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地質資源的外延,而且,地質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遊資源學理論的發展;實踐中脫離地質學基礎的旅遊資源學在面對地質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許多問題時也是難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具體論述地質旅遊資源時,地質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實施旅遊行為的,能被旅遊業利用,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地質遺跡和地質體,以及與地質作用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因此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緊密和地質學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學和地質學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涉及地質學

旅遊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其目的是系統地查清調查區域內旅遊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性質、成因、時代、特點和價值,以及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為旅遊資源評價直接提供科學資料,進而為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合理利用及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最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旅遊資源開發的自然條件如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和動植物等是構成生態旅遊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調查需要應用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如在調查濱海旅遊資源時,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質動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索價值的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等海蝕和堆積地貌,必須依據現有的地質遺跡和現象,採用地質學中的「將今論古」方法,恢復原來發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過程,以挖掘深層次的地質學科學價值。

在對地質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特點評價時,需要將地質學科學價值挖掘出來,這離不開地質學基本知識。旅遊資源環境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旅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其中旅遊自然環境就包含地質、地貌等因素,而且,旅遊區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資源施工條件評價首先必須應用地質學知識分析、評價與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共存的地質環境,以防止旅遊項目誘發次生地質災害,也需要涉及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地質學的勘查研究技術,譬如常規的地質鑽探、衛星探測、航空遙感、地質雷達探測和TSP地質預報等,為旅遊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並為地下旅遊資源,如溶洞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伍』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主題

一、地質旅遊資源資源化的主要環節

(一)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從地質資源環境與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將旅遊學理念與地質學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研究地質旅遊資源特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為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應用提供資源識別、評價、規劃、開發、保護的依據(梁明珠,2007)。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地質旅遊學科研究的發展而發展。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歸納、演繹和類比;抽樣調查法;計量模型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和協同論的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方法。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資源環境

地質旅遊資源及資源環境的研究是地質資源、地質環境、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研究方法的融匯;亦即地質研究方法、旅遊研究方法及環境科學研究方法等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應用。一般而言,地質資源主要強調的是其物質性,它常常又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耦合而成的復雜網路體系,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並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因此,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常常難以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地質旅遊資源時,將地質旅遊與環境融匯在一起,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

(三)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研究方法較多,這里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討論有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幾個主要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的旅遊資源化是地質旅遊學的核心,也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所討論的核心問題。這里主要討論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方法問題,著重討論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總體過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常需通過下述過程:地質旅遊景觀的調查與評價(類型、數量、分布、景觀價值評估),確定開發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質旅遊景觀地質背景分析及環境影響評估;旅遊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預測;旅遊區狀況調查(包括旅遊環境、旅遊競爭格局、所處的旅遊發展階段、開發方向、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地質旅遊產品的研發(科學意義的深入發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創意與設計);旅遊區各類旅遊產品的協調;產品的宣傳與營銷。

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出發,地質旅遊資源化過程可概括為八個主要環節。其中環節八是生態地質環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實施的一個環節。

1.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研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是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的基礎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背景條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的研究應包含一般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地質構造環境;地層、岩類、構造類型及地質單元;地質演化特徵、新構造運動;古生物化石、礦產;水資源;地貌、地質景觀;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此外,還應包括與地質資源環境有關聯的人文社會等「軟」環境。

2.地質旅遊資源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的研究是將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其首要目的是調查研究該區域的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組成、類型,為確立其旅遊功能並予以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區劃;地質旅遊資源特色釐定;地質旅遊景觀系列釐定;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是以地質旅遊景觀及其資源環境為其旅遊價值。因此,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地質旅遊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保證。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的基本原則,開發與保護要同步進行。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質資源環境容量及承受力確定;地質資源環境背景及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防治;地質遺跡及其保護;旅遊環境地質狀況及其保護措施;旅遊地開發的地質資源環境適宜性。

4.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及其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主體,是將地質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獲取地質旅遊資源旅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具體過程。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是一個旅遊地旅遊開發成敗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必須建立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和地質旅遊環境評價基礎上,即摸清家底後,開發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資源結構及其旅遊功能釐定;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發掘及其市場定位;地質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最佳協調整合;旅遊市場調研及地質旅遊產品營銷策劃。

5.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中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擬建

調研旅遊地(地質旅遊景觀區)及其所在地域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與人文社會活動(包括旅遊開發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旅遊活動對旅遊地社區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模式,並以人地關系模式為基礎,從人地關系良性循環發展、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出發,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引導旅遊地旅遊開發及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的研究,需吸取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學說的內涵,根據旅遊地開發的規律,積極促進旅遊業的正常發展。結合復雜理論實踐,探索振興的方式,促使地質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地質旅遊精品開發

地質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一樣,都有品級之分,都可開發成旅遊精品。地質旅遊精品可分為精品地質旅遊景觀、精品觀賞石、地質旅遊商店和地質旅遊精品線路。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是創建地質旅遊資源品牌的過程。從而以地質旅遊精品提高旅遊地的旅遊品位和旅遊價值。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努力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精品來鞏固和提升品牌。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不斷地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特色,整合地質旅遊資源的優勢,策劃旅遊形象,確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如建立地質公園,建立以資源特色為主體的主題公園)。這是將地質資源恰如其分地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包裝,推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張西林,2006)。

7.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

僅有以地質旅遊資源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包裝使之成為旅遊商品,才能進入市場。因此,地質旅遊資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為賣點,開發地質旅遊文化產品,將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精品推介入旅遊市場。這也是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商品,推介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文化產品與一般的旅遊文化產品一樣,是以文化產品形式為主,展示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及其特色。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包括地質旅遊景觀實景的包裝(如旅遊標示系統、導游詞中的地質文化內涵);包括向非旅遊地推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精品的、以地質文化為主題的書刊、圖片、影像製品、工藝品等旅遊文化產品。

8.地質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修復技術的超前探索

地質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由於認識程度或技術缺陷失誤,會造成某些旅遊景點、景區及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損害;但只要不是景點資源的徹底消亡,隨著科技的進步,受到損壞的局部景點及生態環境,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借鑒同類相似的地質旅遊資源形成條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財力為代價,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部分再現與過去相似的景點及環境已成為可能。諸如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深入實踐,使曾一度(20世紀70~80年代)停噴的趵突泉景觀在2000年前復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又如英國泰晤士河旅遊環境的恢復,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修復,會使生態環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生態環境(尤其是物種等)無法修復到原狀態。雖然人們強調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但要有超前保護意識和超前的修復探索(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二、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研究的要點

1.地質旅遊資源類型

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是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基礎,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地域性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確定及評估、開發的基礎。

地質旅遊資源單元區劃、地質旅遊景觀系列擬建是從觀賞性、科學性融合的角度釐定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並將地質景觀按其地質旅遊景觀類型釐定特色性的地質旅遊景觀系列,作為旅遊品位發掘及旅遊線路推介的依據。

2.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規劃的基礎。數據化、定量化地評價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信息多專業、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徑,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地質資源環境為基礎,從地質景觀的觀賞性、科學性並重發掘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是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促進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丘萍等,2008)。

地質旅遊精品線路、地質旅遊文化產品是通過旅遊產品形式、旅遊文化形式包裝並推介地質旅遊資源進入旅遊市場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立則是應用法制的、政府的行為確立地質旅遊資源(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規范性保護,並能把地質旅遊精品建成特色主題式公園,創建地質旅遊精品品牌。

三、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是應用旅遊學的觀點,應用遙感資料、數字地球等新技術新概念,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探索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策略、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其對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調控的作用,為將地質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勝地,提供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策略。據此,研究工作應採用基礎理論研究—調研及理論創新—開發與保護研究的研究流程。

『陸』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

『柒』 地質學基礎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第四紀地質學(Quaternary geology)
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第四紀時期地質過程、環境演化、生物界演化及人類起源和發展學科地質學分支第四紀時間范圍從上新世末(距今約 248萬年)至今第四紀冰川廣布、火山活動頻繁、地勢高差顯著絕大部分沉積物沒有固結成岩出現了人類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沉積物形成、環境氣候變遷、動植物演替與今天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第四紀地質研究對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國土整治、環境保護、工程建築選址、第四紀礦產資源勘查等有重要意義

發展簡史
第四紀地質作科學對象進行研究始於18世紀歐洲第四紀冰川沉積和古氣候變化始終第四紀地質學研究主體其發展歷史分 3階段①初期階段時間18世紀至19世紀末主要研究分布於基岩之上鬆散沉積物當時稱漂積物認聖經上所說大洪水帶來泥砂堆積而成19世紀初極地探險工作開展開始認識們能冰流搬運和堆積物質19世紀下半葉正式確定所謂漂積物冰流堆積並稱第四紀冰河期②發展階段指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初德國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冰川沉積提出第四紀經歷了 4次冰期概念概念推動了第四紀地質學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相應4次冰期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於 30年代建立了國 4次冰期系統時期從世界各地第四紀地層發現了許多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和古人類化石對們研究僅促進了進化論發展也成劃分第四紀地層重要依據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對河流、湖泊、海濱、洞穴、火山、黃土和沙漠等開展了廣泛研究第四紀地質學建立奠定了基礎③成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各種測定年輕地質年齡方法斷完善古環境指標得確定對前少涉及地區深海、南極、北冰洋開展了大量調查1955年C.埃米利亞尼根據深海沉積氧同位素測定提出近30萬年來曾發生7次冰期旋迴,成第四紀研究新里程碑從而建立了第四紀氣候變化新模式研究表明,240萬年來地球至少經歷了24氣候旋迴目前第四紀地質學開始進入全球對比和全球變化研究新階段方面要實現各大陸和海洋第四紀地層及古氣候記錄對比另方面要把地球作整體研究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全過程預測未來環境和氣候變化趨勢些都標志著第四紀地質學已日漸成熟

研究內容
第四紀地質學主要包括下列研究內容:①新構造運動研究第四紀地殼運動類型、運動方式和速度、地震活動規律性及們與工程建設關系②沉積物形成與地層劃分確定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和成因、物質成分與特性、沉積環境等根據沉積物時代、沉積相和物質特徵等進行地層劃分和對比③礦產與其資源勘查第四紀時期形成貴重與稀有金屬、非金屬砂礦,金剛石、砂金、獨居石、鋯石等砂礦,及岩鹽、石膏、泥炭等調查水利、草場、荒地、旅遊風景區等各種資源④環境與氣候變遷研究第四紀時期氣候變化、環境變遷、海面升降等探索們變化原因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⑤動植物演替研究第四紀沉積物保存各種生物化石尤其哺乳動物、軟體動物、有孔蟲、介形蟲、孢粉等劃分第四紀動物區系、動物群組合鑒別新生種屬與某些種屬絕滅了解植被發育與演變過程從而確定古環境歷史第四紀地層劃分提供依據⑥人類起源與演化通過研究古人類化石解剖特徵追溯人類起源及演化歷史研究古人類使用生產工具和其活動遺跡探討勞動起源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進化論和辯證唯物主義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
第四紀地質學除採用地質學般研究方法外還應用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放射性碳測定、熱釋光法、裂變經跡法、鉀-氬法等精確測定第四紀地層和地質事件年齡通過哺乳動物化石、孢粉化石、軟體及微體動物化石鑒定確定同時代、同地區動物群組合特徵使用孢粉分析、氧同位素測定、古土壤類型劃分等方法重建第四紀古環境及古氣候變化歷史利用古人類化石比較解剖學方法結合舊石器考古、新石器和歷史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起源、演化和遷徙過程應用大地測量及定點觀測方法研究新構造運動使用遙感遙測手段進行資源調查及環境監測

與其學科關系
第四紀地質學與許多相鄰學科有密切關系例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和沉積相分析地質學、沉積學、地貌學基礎第四紀地層劃分需要應用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地質年代學理論和方法重建第四紀環境歷史和古氣候變化過程時需要運用氣候學、氣象學、天文學、孢粉學、土壤學、動植物學有關知識探索人類起源與演化時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歷史考古學方面研究缺少資源和礦產普查普遍應用礦物學、礦床學、地理學理論和遙感遙測技術

『捌』 急求一篇關於旅遊地質學的論文,要介紹地質問題,譬如形成原因,地質面貌等,最好是關於山西的

我國旅遊地質資源的特點與分布
1、旅遊地質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1)旅遊地質資源的概念
旅遊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一個正在發展的新的分支學科,也是介於旅遊科學和地質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但嚴格說來應屬地質科學范疇。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和保護,都與地質科學密切相關,這些工作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旅遊地質學以旅遊地質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標准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如具有地區性、區域性和國際性地質對比意義的地層剖面及重要而珍貴的化石產地,即那些在區域性地質對比上具有摸式、標准或典型意義的地質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齊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層分帶,以及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剖面、重要的化石產地、古人類化石與古人類居住遺址等。 (2)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岩石、地質構造及礦物、礦產等產出地段,具體來說,即地區性或國際性的岩石產地、有歷史性經濟價值的礦物礦產地以及具地區性典型意義的地質構造點。 (3)可觀察現代地質作用過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區以及有地質意義的著名風景地貌區,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遺跡、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峽谷、岸灣、峰巒、黃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還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觀地貌。 (4)具有特殊的經濟、醫療、科普和教育階值的地質現象,如礦泉、溫泉和黃金、寶石、建築石料等礦產地,以及古代的采礦與冶煉遺址等。 (5)其他地質自然歷史遺跡景觀和人文歷史遺跡景觀,包括由於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種自然景觀,如山嶽、江河、湖泊、海濱、島嶼、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築和歷史文物古跡等人文景觀,如古城、宮殿、廟宇、園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學藝術製品與建築、古書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畫、運河、橋梁、渠堰、大壩、水庫及一些紀念性建築或遺址。
旅遊地質資源: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價值,對遊人產生了某些吸引力,這便是旅遊旅遊資源。旅遊旅遊資源可分為:典型地質構造形跡(如台灣東海岸清水大斷崖)典型標准地層剖面(如天津薊縣中古元古界地層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礦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點(如山東臨朐山旺中新統化石點)、火山遺跡(如雲南騰沖火山)、地震遺跡(如唐山地震遺跡)、古人類文化地質遺跡(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景觀,如古冰川遺跡、古河流遺跡、古湖泊遺跡、古海蝕崖與古海積沙堤等遺跡稱外力旅遊旅遊資源

旅遊地質資源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眾所周知,地質資源的科學和使用價值,毫無疑問是可以肯定的。但作為一個旅遊資源的價值來判斷時,它的自然景色則可能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評價標准。從旅遊消費心態來看時,一般的旅遊者,對產品價值的要求相當高,因此,無法說明單純的科學和使用價值就有絕對的魅力,所以,如何體現地質資源在旅遊產品中的價值,自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但價值判斷有著極大的難度,原因在評價者間各有著不同的身分,他們有可能是科學家,地質學家,或是單純的旅遊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場,彼此之間的價值觀自然不同,這個結果很可能造成地質資源的價值無法在旅遊產品中體現,而形成了其「價值的不確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事實上就是旅遊產品在開發與設計時,如何考慮它在產品中的重要性時的一個難題所在。
因此,假設旅遊產品在開發與設計時,過於強調其科學性和使用的價值性時,很可能只能滿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場,如此必然成為旅遊產品的致命傷。畢竟在旅遊者中科學家或地質學家所佔的比率較低,過分強調科學價值,自然不符和旅遊產品開發的原則性和現實性。
那麼如何解決「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是凸現地質資源在旅遊發展上的關鍵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地質資源的價值很容易的被凸現出來,但同時也可能因某個因素的存在而制約了它,使它在旅遊產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難被顯現出來。因此,一個以地質資源為主要旅遊資源,當它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景點景區時,首先解決「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是一件極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問題的解決有助於處理好地質資源在旅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上的困境和所處的地位問題,使它能夠真正的豐富旅遊產品的實質內容,增強市場的競爭實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旅遊資源
如果說旅遊資源在旅遊產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話,那麼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資源,對旅遊產品的開發自然有利。
3.1∶資源的有效利用
從開發旅遊資源的立場來看,一個成功的景點景區很難單靠開發一個資源就能達到經濟效果,原因在於目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因此,產品的多樣性自然成為開發的基本原則了。
以三清山為例,作為一個景點景區,不但具備了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特徵,又有文化資源的支撐。旅遊資源既豐富又具科學價值與市場的價值,對旅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三清山花崗岩資源也可能存在「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因此必須慎重處理,才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最高點。
我們假設目前三清山的資源,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的情況下,直接將現有的資源轉換產品的話,也很有可能造成因產品缺乏多樣性而失去市場的問題。因此依然必須充分發揮資源的有效性,才能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點景區發展旅遊的重要工作。
這里所指的資源是整個三清山大環境的旅遊資源,而非僅圍繞著花崗岩資源而論資源的概念。我們應該以與花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為基礎,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地質,河川,水資源,空氣,氣象氣候,宗教文化等等資源,來展開開發旅遊產品開發和設計工作。在以上的資源能夠充分被利用後,必然能創造出旅遊產品的多樣性,如此將能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也就是說在豐富了旅遊產品內容後,同時也創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場,為旅遊業的發展開拓更大寬廣的道路。
3.2∶擴大資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遊的開發在條件與技術上,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是必要的,而資源的挖掘更是豐富旅遊產品內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讓產品過於單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資源之外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當然為了彌補資源「價值的不確定性」的缺點,減輕在開發時因其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採取擴大資源的利用,也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因此,這也是採取這個手段時所考慮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與開發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夠符合旅遊的發展,更大的滿足市場的需求,還能藉此機會更好的保護好整體環境,對整體環境在形成產品時得到較好的協調,對提升旅遊產品的內容和質量將起到較大的作用。
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發揮資源的使用價值,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和消費者對旅遊產品選擇性。但更為明確的結論,是由於產品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市場機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擴大了市場的規模,為旅遊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這就是有效利用資源在旅遊發展上的必要性。

『玖』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拾』 學習旅遊地質學的心得體會

研究地球的物質組分及其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學科有:地球化學、專結晶學、礦物學、屬岩石學、礦床學和寶石學。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