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質調查為什麼
1. 野外基礎地質調查人員掌握哪些安全防護知識
說說我自己遇到的吧 不一定正確
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地調的在野外內時間容多,這些都可能遇上 ;
各個地方到處跑,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車,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濕鞋,車禍;
大野怪遇不上,但是偏僻地區遇到毒蛇是很正常的事;
當地村民為了防範野豬啊、熊啊之類設置的捕獸夾,不清楚當地情況的可能會遇上;
疾病,地調去的地區可能氣候異常,長期體力活可能身體吃不消;
當地的村民見你是外地人,不了解你的工作,以為你是,小偷或者是偷獵的,他們可能對你有惡意;
其他可能就是自身的因素,長期在外面跑,思鄉,壓力大,心理素質不好的話也很危險。暫時就想到這些</ol>
2. 簡述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1.野外地質調查從業人員應當進行體檢,確認身體合格後方可從事地質調查工作。 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癲癇、消化道潰瘍病、胃腸炎、嚴重的神經衰弱和患有肝脾、腎、內分泌等疾病的人員,嚴禁進入高原地區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
患有明顯心、肺、肝、腎等疾病和高血壓病Ⅱ期、嚴重貧血者,嚴禁進入高山、高原低氣壓地區做作業野外地質調查工作。
2.地質調查項目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防護、自救、互救應急基本技能。
3.地質調查項目從業人員應當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崗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穿戴好勞動防護服裝和用具。
4.野外地質調查項目作業組應當配備能滿足實際需要的通訊裝備,明確聯絡事宜。 5.在疫源地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應當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地區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應當注射有關預防針劑,並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如途經瘧疾流行區,必須在出發前兩周服用抗瘧疾葯片,在回歸後一月內仍需繼續服用。
6.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每日出發前,應當了解當天的天氣情況、行進路線及路況、作業區的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7.在山谷、河溝、地勢低窪地區或雨季作業應當做好防汛抗災工作。雷雨時,應當盡量避開山脊或者開闊地、峭壁和高樹。雨雪剛停止時,嚴禁立即在滑坡、狹隘的山道、懸崖、雪坡、冰川坡以及其它危險地段作業和行走。
8.氣溫38℃以上時,應當採取降溫措施或者避開高溫期,選擇在清晨、傍晚作業。 9.在雪線以上高原地區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當氣溫低於-30℃時應採取防凍措施或停止作業。
10.水上作業,應當配備救生工具。救生工具應放在明顯、易取處。
11.需騎馬(或其它牲畜)時,應當熟悉所乘牲畜的脾氣和特性,並經過一定的適應性訓練。
12.在懸崖、陡坡下作業時,應當清除上部浮石。在坡的上下不能同時作業。
13.在林區、草原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作業,應當遵守防火規定,及時清除現場周圍的小樹雜草,並開辟防火道。
14.進入危險地區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應由有經驗的人員帶領,並制定安全保障措施。
15.野外作業途中,不論何種情況,不能單獨外出作業。
16.每天天黑以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應當按約定時間返回指定營地。 警告:在野外地質調查作業期間,嚴禁擅自外出打獵、捕魚、游泳等。
3. 地質災害調查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麼為什麼
地質災害調查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位置較高的地質災害開展調查。
因為,位置較高的通常植被的高覆蓋率也使得從遠處通過望遠鏡進行觀察的方式無法實現,即使是普通的衛星或無人機拍攝影像數據也會因為植被覆蓋而束手無策。為了獲取不同類型的野外數據,地質工作者需要隨身攜帶各種各樣的裝備,除了必帶的「三大件」(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外,還隨身挎著照相機、GPS、捲尺、標桿、記錄本等等,身上的負重可想而知。除了負重徒步以外,地質工作者在野外還要在野外測量數據,這也是一個較為辛苦的過程。如測量大比例尺剖面時,必須得有人用捲尺一段一段地拉著測量,需要穿過荊棘密布的灌叢、淌過刺骨的河水、攀爬陡峭的山崖等等,隨時都有潛在的危險相隨。
地質災害調查在工作量和工作強度上要小於地質災害勘查。主要是將地質災害體的發育過程及其穩定性認識置於首要地位。調查過程中應盡量收集該區域內水文、氣象、地層及岩性資料,並利用簡單、易攜帶的工具和儀器進行大致測量,以此確定地質體的特徵、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為劃分地質災害分區,論證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提供依據。
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它們是比較公認的因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且通常被認為是突發性的。
4. 野外地質調查
野外地質調查是遙感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調查方法為影像岩石單元剖面法。調查的目的是進一步了解填圖單元的地質屬性,為填圖單元合理建立與劃分提供地質依據。由於填圖單位劃分方案不同,對不同種類的影像岩性單元野外調查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
(一)地質構造調查
主要是根據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中圈定的不同類型的構造現象,按主次分類,選擇影像規模大,有代表性的構造現象進行野外調查,系統收集地質證據,為構造單元劃分,構造規律、構造演化規律分析研究提供數據。
1.斷裂構造調查
該類構造野外調查的要點為:斷裂存在的地質根據、活動性、性質及時代。
(1)地質依據。岩石的破裂程度(斷層角礫岩擠壓透鏡體、糜棱岩等),斷裂面特徵(平直、舒緩、鋸齒),斷裂產狀(傾向、走向、傾角)、斷裂規模、斷裂兩側地層位移、變形情況等。
(2)斷裂活動性。主要表現為繼承性和改造性。其直接根據為沿斷裂早期活動面充填物質的再破碎現象。
(3)性質。主要依據地質依據來確定。
(4)時代。野外調查可依據其切割最新時代地層確定其上下時限,同時可採集樣品,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如U/Pb法、Rb/Sr法、14C法等。
2.褶皺構造調查
褶皺構造是地殼岩石在擠壓應力作用條件下的塑性變形結果。根據衛星圖像顯示清晰程度,野外調查可分為可視褶皺和非可視褶皺進行。其調查的方法和內容應有所差別。
1)可視褶皺構造
可視褶皺系指在衛星圖像上顯示形態清晰的褶皺。野外調查的主要內容為位態、形態、時代和性質。
(1)位態。通過軸面傾角、樞紐傾伏角和側傾角調查,確定其屬於直立褶皺、傾伏褶皺、平卧褶皺、斜伏褶皺、斜卧褶皺等類型中的哪一種。
(2)形態。通過褶皺兩翼間的夾角大小調查,確定其屬於開闊褶皺,還是緊閉、等斜褶皺或復式褶皺。
(3)時代。通過捲入褶皺變形地層單元的數量和層位與非變形地層單元層位,確定其形成時代。
(4)性質。通過捲入褶皺地層單元新老分布順序、復雜程度,確定其屬於是向斜、背斜還是復式向斜、復式背斜等。
2)非可視褶皺構造
該類褶皺系指衛星圖像難以判別,而通過路線調查而確定的一類褶皺。其調查內容為地層單元對稱有序排列、岩層產狀有序變化、構造改造特點等。
3.逆沖推覆構造調查
逆沖推覆構造屬於一種收縮變形。調查中應注意直觀地質依據、結構要素發育程度、形態特徵等依據的觀察與收集。
1)直觀地質依據
(1)飛來峰。多為老地層飛移新地層之上,但新地層飛移老地層之上也很常見。後者定位取決邊界性質。
(2)滑脫裂地塊。屬於伴隨收縮作用產生的局部鬆弛作用產生,即重力滑脫作用。其結構特徵相當於拉裂槽或拉裂楔。滑移界面為主滑斷裂。
(3)滑落地塊。屬於引張作用過程中,逆沖岩席前移之滑落物質。其形態不規則,產狀多變。
(4)層間水平滑移斷裂。斷裂面水平,滑動痕跡及岩石磨碎現象明顯。
2)結構要素
(1)逆沖斷裂。呈弧形展布的脆性變形構造界面。
(2)逆沖岩席。不協調構造塊體邊界性質及與下伏地層的新老關系。
(3)前緣褶皺帶。地層的變形特徵,褶皺的位態與形態表現形式。
(4)後緣拉伸盆地。盆地形態特徵、地層發育與缺失。
(5)主滑面。產狀平緩的面形斷裂發育程度,斷裂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斷裂面運移滑動依據。
3)形態特徵
(1)弧形逆沖斷裂系顯示依據。
(2)弧形山系、構造地體的存在。
4)推覆作用方向
由於逆沖推覆構造屬於側向擠壓應力的作用的結果,其系列弧形體突出方向代表推覆作用方向。
5)時代與期次
捲入逆沖推覆構造最新地層時代為釐定推覆作用時代確定的上限。
構造要素的疊置關系、切割關系及不協調分布關系是期次分析與確定的主要依據。
(二)地層單元調查
1.第四紀沉積物影像岩石單元調查
從遙感角度而言,第四紀沉積地層易於解譯劃分,這主要與其空間分布與成因聯系密切相關。基本表現出不同成因類型的沉積物在衛星圖像上以特定的影像單元特徵顯示。因此,以其為基礎建立的影像岩石單元具有地層單位劃分意義。而且,代表著特定的成因類型或復合成因類型。所以說第四紀沉積物的野外地質調查,也就是對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由於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復雜、沉積物的岩性、物質組成、結構、構造以及所含動、植物群和含礦性均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在調查中觀察的內容和要點不同,但總體上大同小異。
(1)岩性調查。對不同岩性的第四紀沉積物,應觀察描述其厚度、產狀、顏色、結構、構造及變化情況。
(2)成因類型調查。主要依據影像岩性單元特徵,結合第四紀沉積物岩性、結構、構造及所含動、植物群進行成因類型的判定。
(3)含礦性調查。當發現的泥炭、砂礦等礦產時,應查明其產狀、分布規模,並進行適量的樣品採集,為進一步工作提供資料。
(4)生物化石採集。在適當的地點和沉積物類型中注意尋找哺乳動物化石或孢粉樣、微體古生物樣品的採集。
(5)新構造運動表現。從階地結構特點、剝夷面的變化、第四紀變形以及地形切割強度等方面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強度。
(6)地形地貌的特徵。通過第四紀沉積物地形地貌特徵變化,總結影像岩石單元特徵變化規律,進行成因與形成年代分析。
通過上述第四紀沉積物野外地質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修改、補充和完善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與劃分,使其符合第四紀地層填圖單位建立劃分特點。
2.影像岩石地層單元調查
該類地層單元系指呈層狀形式產出的影像岩石單元,主要包括火成岩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區的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其具體內容為:
(1)岩性調查。通過點線觀測,系統了解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以及厚度、產狀、結構、構造特點。
(2)影像岩石單元建立的合理性。主要通過單元岩性調查,查明其是否滿足或基本符合影像岩石地層單位建立劃分的標准,進而確定影像岩石單元是否為填圖單位。
(3)含礦性。直接礦化現象觀察、蝕變類型劃分、地層岩性含礦性規律。
另外,可以進行波痕、交錯層理、沖蝕槽的調查,以了解古河流流向。
3.影像構造地層單元調查
主要指變形變質、構造改造強烈的變質岩區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性。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變質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
(2)影像岩石單元邊界性質。多以斷裂圍限界面顯示,查明其產狀、性質及規模。
(3)變質變形特徵。加強面狀、線狀構造,礦物生長與構造關系及變斑晶內面理與晶外面理之間的關系。
(4)礦物組合。注意特徵礦物、常見礦物及礦物組合調查。
(5)結構構造。注意變質結構、變晶結構、交代結構(薄片)、變形結構、定向構造的觀察。
(6)不整合構造界面。
(7)變質原岩。收集變質結構、構造及具有成因意義的岩石類型或岩石類型組合。
4.侵入岩體調查
1)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對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
(1)岩石類型。對不同特徵的影像岩石單元,查明其岩石類型,有利於單元的建立與劃分。
(2)礦物成分。查明單元岩石的礦物成分,實現正確命名,是單元建立劃分的基礎。
(3)結構構造。結構構造的變化,可直接反映侵入岩單元的生成順序,有利於序列歸並。
(4)接觸關系。注意查明岩體之間侵入與被侵入關系,有利於侵入順序的確定。
(5)時代:通常採用地層年代法。主要根據單元岩體所侵入地層單位年代釐定。但也可以通過樣品採集,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
(6)含礦性。注意直接礦化現象觀察。查明礦化種類、蝕變類型、成礦條件。
(7)其他。主要指表面風化面顏色、地形地貌特徵、易風化程度的觀察與描述。
2)變質深成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深成變質岩體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石類型。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
(2)空間結構。通過模糊形態標志,定位調查邊界部位的礦物成分變化與差異,釐定影像岩石單元界線。
5. 地質調查方法
1.基礎地質調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及區域地質發展史,分析判斷調查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和斷裂構造,通過野外的實地踏勘和簡單的測量,確定在調查區內的地層、岩性和構造,並尋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該地區地質構造的主要方向,並標示在圖上。
2.水文地質調查
對於火山岩地區主要是尋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構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成岩後各種動力對岩層(體)的破壞作用和各種裂隙的分布與破壞規律;分析區內各種岩層(體)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層(體)的埋藏及分布特徵;從基岩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含水特徵,分析裂隙水構造類型及其水文地質特徵,重點注意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斷裂帶中破壞產物的存在狀態,膠結充填情況;分析斷裂兩盤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帶寬度及它們對富水性的影響;注意斷層的多期活動情況,尤其注意新期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討論斷裂帶規模對其富水性的控製作用;分析岩漿岩與圍岩間的接觸類型、蝕變、破碎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研究噴出岩裂隙(柱狀節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發育規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區風化帶的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觀察區內地貌特徵及其對地下水的控製作用,研究區內水文網的發育、變遷過程和動態變化;對區內主要含水層(體)中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條件進行研究,實測地下水露頭的出水量,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並對它們進行評價;收集現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礦場的水文地質資料,對裂隙水的合理開發和疏干進行研究。
6. 區域地質調查為什麼要進行野外踏勘
當進入一個新區,人們對區域地質情況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況下,需要對全區岩類和地質構造等情況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以便為編寫設計和部署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據。
7. 為什麼要開展城市地質調查項目
一、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實踐 近期建設規劃作為廣州市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時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旨在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109項"城市形象工程",這109項城市形象工程成為廣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的主要內容。 1999年底,根據省市領導關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整治城市環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關精神,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根據正在上報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了《"三年一中變"城市規劃綱要》,在此基礎上,廣州市委、市政府頒布了《廣州市城市建設管理 "三年一中變"規劃》,一批城市建設項目有計劃、有步驟的得以實施。 為加強規劃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廣州市規劃局根據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組織編制了專項實施計劃與工作建議。如為保證"九運會"的順利召開,2000年制定了《迎"九運"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還專門制定了《九運會期間交通改善實施建議》。 在制定"五年行動計劃"的階段性規劃的同時,在近期建設的總目標下又分重點、有目的地開展了專題研究工作,如廣州市規劃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廣州市土地開發控制與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兩市撤市設區,原上報的城市總體規劃因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暫緩批復,為確保行政區劃調整後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城市結構框架以及規劃引導與控制政策,廣州市開展了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作,並組織編制了《番禺片區發展規劃》、《花都片區發展規劃》,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廣州市規劃局又編制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和《2002年度市政規劃實施工作建議》,有效指導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 廣州市在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中,加強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及時制定階段性規劃和年度計劃。同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等各類規劃,加之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與相互配合,城市規劃實施效果明顯,充分發揮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城市建設"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的目標順利完成。 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編制的內容,概括的講,分為"兩個規劃層次,兩個核心內容"。 "兩個規劃層次"是指五年建設規劃和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這兩個層次。"兩個核心內容"是指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的安排。 具體的講,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的編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內容: 1、近期建設規劃實施回顧與評價。 對近五年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本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的實施成效與問題進行全面回顧與分析評價,明確提出本次近期建設規劃中需要改進和重點加強的方面。 2、明確城市建設指導思想與原則,制定城市近期建設目標。 3、確定近期建設重點及建設時序。 4、制定城市建設用地供應計劃。5、確定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 6、其它方面。 對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住宅建設與人居環境改善,自然生態與歷史遺產保護,區域協調與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意見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策略與政策。 分別針對近期建設規劃實施機制、城市財政融資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政策。 二、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創新 l、工作方法的創新。 答案補充3、表達形式的創新。 (1)近期建設規劃編製成果突出作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 近期建設規劃編制突出作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將規劃技術文件轉化為行政管理文件,使規劃成果成為政府可操作的管理依據,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也真正地有機結合起來。同時作為政府管理文件,近期建設規劃突出政策性,簡化了規劃技術上的內容,而專題研究則突出技術性,從技術策略與措施上為近期建設規劃的實施提供支撐與補充。 (2)成果形式的表達注重直接面向各個政府職能部門。 近期建設規劃在成果形式的表達上注重直接面向各個政府的職能部門,力求分類明確,條理清晰,直接告訴各職能部門應該做什麼,需要建什麼,各職能部門也可以在近期建設規劃中直接找到工作的依據。 (3)近期建設規劃成果以文字表述為主,圖紙表達為輔。 近期建設規劃更強調是一個工作計劃,是政府各部門共同的行動綱領和政策性文件。它更強調政府的引導和控制,僅僅利用必要的圖紙加以輔助說明。字數有限制,其實還有些沒寫完,希望可以幫到你吧。祝:一切順利...
8. 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如何進行需要哪些知識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9. 變質岩的野外地質調查
7.4.4.1 基本要求
變質岩系分布地區進行區域地質調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歸納如下:
(a)查明區內變質岩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及其結構、構造特徵,並根據地質產狀和組合關系,劃分為各種不同變質成因的岩石類型。
(b)根據各種類型變質岩及其礦物組合基本特徵,劃分不同變質作用形成的各種變質帶、變質相;以及它們的排列順序、漸進變化情況和其空間分布情況。
(c)結合地質背景,總結區內各種變質作用類型或變質相系的特徵;研究它與其他地質作用(如火山活動、岩漿作用、構造運動等)的關系。
(d)査明變質岩系的地層層序和地質時代,並做合理的填圖單位和地層單位的劃分;同時進行區域變質地層的對比工作,研究岩相的縱向、橫向變化情A。
(e)搞清含礦層位或含礦建造,指出找礦標志,查明礦產分布規律,為礦產預測和普查勘探提供依據和基礎。
(f)根據變質岩系岩石地層和變質作用的組合特點,研究變質建造或原岩建造類型;探索變質作用在測區地質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
根據近年變質岩系區域調査和實驗研究的進展,變質岩發育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應該注意以下兩項基本原則:①變質作用作為一種地質作用,它的孕育、發展過程是和整個地球不斷演化的進程相適應的。在地球的不同演化發展階段,其表現是不一樣的,彼此的配套關系也是不一樣的。變質作用不是孤立的,不單單是物理化學條件的變遷,也是與其他地質作用密切關聯的,是一個彼此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統一整體。因此必須把變質作用放到地球不斷運動、發展的整體矛盾中去考察和研究,這也是劃分變質作用成因類型的出發點。②變質岩發育地區的工作經驗證明,它既是一種結晶岩類,但又具有層狀的性質,大體可算作層狀結晶岩類。因此,具體工作時既要運用沉積岩系的地質調査方法,也要強調結晶岩類的地質觀察方法,兩者應貫穿地質填圖與研究的全過程。
7.4.4.2 變質岩區的野外觀察
(1)礦物成分的觀察
除詳細觀察造岩礦物外,特別要注意特徵變質礦物。因為特徵礦物能反映出變質前原始岩石的化學成分,有助於對原岩的判斷。此外,特徵變質礦物可以反映變質作用的物理化學條件,進而推知變質作用的性質和變質程度的深淺。
(2)結構、構造的觀察
結構的觀察根據礦物顆粒的大小、形狀以及重結晶程度等進行。首先要注意是屬於哪一類結構(變余、變晶、交代、變形),對判斷岩石的變質類型和變質作用程度起著重要作用。
構造的觀察主要根據礦物顆粒的排列方式(定向的、塊狀的)和礦物成分或結構的不同部分在岩石中的分布狀況來進行。
(3)變質岩石的野外描述
(a)顏色:指岩石的總體顏色。
(b)結構、構造:若同時具有幾種結構特徵,則需指出其相互關系,並加以綜合。要注意描述可見顆粒的絕對大小,岩石的斷口、光澤等。
(c)礦物成分:描述肉眼及放大鏡可見的礦物成分,按由多到少的順序進行;若具斑狀變晶,則先描述變斑晶,再描述變基質。
(d)其他特點:如細脈穿插、小型褶皺、風化程度等。
根據以上特徵定義岩石名稱。
(4)露頭或標本上交代現象的觀察
(a)晚形成的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岩石)呈規則或不規則的脈穿切早形成的礦物或岩石。
(b)晶體中保留被交代岩石的原生構造。
(c)新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呈現出被交代礦物的假象。
(d)被交代礦物呈「篩狀」或不規則的殘留體,包裹在晚結晶的礦物里。
(e)在岩石中出現不協調的礦物。
(f)晶體大而完整並切割有方向性的岩石組構痕跡。
(g)交代作用常呈「交代帶」或「交代柱」出現,尤其在矽卡岩地區更為發育。
(5)蝕變岩石的觀察
(a)確定蝕變岩石類型,圈定范圍和形狀。
(b)通過制圖研究分析造成蝕變岩石的內因及外因。
(c)繪制大比例尺的詳細剖面和素描圖,在圖上要表示出不同蝕變的情況,詳細觀察和記錄蝕變帶的寬窄,空間上的分布,並系統採集樣品。
(d)對蝕變帶內的礦物變更情況要詳細觀察記錄,特別要注意礦物間的交代關系及蝕變帶中的礦物本身特徵。
(e)在觀察蝕變帶時要注意各種礦物在每個帶內的數量、種類在各蝕變岩內的區別,特別注意蝕變岩岩帶新的礦物相,單礦物相的特徵。
(f)蝕變分異及蝕變的疊加作用。
(g)蝕變岩石內沿裂隙交代形成的細脈,種類及組成礦物,注意細脈成分與蝕變岩是否一致,並要注意在深度上細脈成分的變化。
(h)要注意蝕變隨深度變化特徵的觀察。
(i)注意地表蝕變特徵,顏色的變化。
(j)注意區分哪些蝕變標志是一般性的,哪些是特殊性的。
(k)注意蝕變岩和礦體的相互位置,空間關系。
(6)變質岩系中層理的確定
沉積變質岩層理確定主要地質依據包括:
(a)變質岩中見有穩定而規則的不同顏色的條帶,組成岩層岩石的礦物顆粒是粗細相同的有規律排列,或不同組分的岩石呈互層產出,若延伸較遠時,可代表原岩的層理。
(b)層面構造的存在,如波痕、泥裂、生物痕跡及交錯層理等層面構造的延展面。
(c)厚層岩石經變質後的層理,可依據其中薄的夾層或透鏡體夾層的延展方向來確定。
(d)混合岩地區的殘留體的長軸方向,某些條帶、條痕方向,可大致承襲原岩層理。
(e)火山熔岩中的氣孔(杏仁體)層,枕狀構造延展面,以及紅色氧化面,沉積夾層等。
10. 野外地質調查和分析
野外地質調查在某大酒店現場及附近能見到地質露頭的區域進行,共有4個地質點。
1.某大酒店現場
這里的現場是某新城區的臨海平原(見圖版Ⅹ-1),地面為全新世沉積覆蓋。在某大酒店的工程勘察中,鑽了一批工程勘探孔,最深的孔鑽至80.7m深度。根據勘探孔揭露,第四系的鬆散層上部是全新世鎮海組,以粘土、粉質粘土為主,夾1m左右礫砂,有時有兩層。下部45~48m以下為上更新世蓮花組,岩性為圓礫層,礫徑2~4cm,大者10cm,該層厚10~20m。在65m左右鑽遇風化凝灰岩,強風化層呈褐黃色,中風化層呈青灰色,屬侏羅繫上統地層。
2.茶山村北山坡腳
灰紫色凝灰質粉砂岩露頭,巨厚層,岩性堅硬,可見兩組裂隙面(見圖版Ⅹ-2),照片中顯示的是W型的兩組裂面岩壁,呈四扇屏風似的格局,其左1、左3的節 理面平行,產狀為NW301°/NE∠89°,節 理面的滑感指示是南西盤相對東移;另一組左2、左4的節 理面略有緩波狀起伏,其產狀為NE65°/SE∠65°。
浙東北臨海地區在地質構造上處於新華夏構造體系中,前面提到的鎮海—溫州大斷裂是新華夏構造的主斷裂,走向NE25°,為壓性兼扭性的斷裂,是西盤相對南移的反扭性質。作為與此主幹斷裂的配套,在新華夏應力場中還必然存在「米」字型格式的另外3組裂隙,在這一地質點上的上述兩組節 理面,就屬於新華夏系的配套裂隙,前者屬於張性的北西西裂面,後者屬於壓扭性的北東東裂面。
3.炮頭山頂
從茶山村北可上炮頭山,其地層岩性與茶山村所見一致,在茶山村構造應力場分析中未見的那組北北西方向的張扭性裂隙,在炮頭山頂明顯可見(見圖版Ⅹ-3)。照片正中的山頂岩石露頭上,有一組垂直於紙面、順視線方向的密集節 理,呈互相平行的6個裂面,為新華夏體系的北北西方向近於直立的張扭性裂面。
4.洞嶴水庫的庫岸
庫岸邊出露的岩石為風化的花崗岩,呈灰肉紅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其間有岩脈侵入,厚度1m多,極度風化,呈黃褐色,其走向為NE65°左右(見圖版Ⅹ-4)。
在舟山地區,嵊泗—舟山西緣斷裂屬於區域性的北北東方向主幹斷裂。由於它向海域延伸,因此在島面上的反映不充分。在岱山島上,可以見到岱山—定海斷裂,但在構造格架圖上的這條斷裂在地質圖(見圖版Ⅰ-2)中只見到岱山島上的一段北北東方向的正斷層,並沒有延伸到定海區。
在舟山島上,出露最明顯的是北東東方向的斷裂,在地質圖(見圖版Ⅰ-2)中,在島中心「舟山市」(定海區)位置的西北有一條北東東方向的斷裂,另在舟山島西北端也有該方向斷裂,並延伸到秀山島上,也有一條北東東方向的石英斑岩貫通全島。
本次工作區往東為第四系覆蓋區。第四系覆蓋以上是上侏羅統地層,在某大酒店的工程勘探中鑽到的也是這套上侏羅統凝灰質岩。舟山島南靠東的小干島上,東半部是白堊系下統館頭組(K1g)地層,小干島西半部則被第四系覆蓋。也有將工作區東第四系覆蓋之下的地層劃為白堊繫上統的,至少是在靠近小干島的那一片南海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