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有哪些地質地貌
1. 桂林的地形屬於什麼地貌
桂林山水屬於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版窪地為代表的熱帶喀權斯特地貌.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峰林又可分為孤峰、疏峰和峰叢等類型,奇峰異洞是熱帶喀斯特的典型特徵.
我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準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桂林地區作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石、白雲岩、石膏和岩鹽等)分布很廣,在第三紀時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新第三紀時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濕熱的氣候使得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復雜多樣.
2. 桂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點,氣候特點,河流湖泊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湘桂走廊南端,東經109°′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柳州地區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毗鄰廣東省.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65平方公里.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
地形條件: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遊資源.
氣候條件:桂林市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C.
著名景點:市內:象鼻山、疊彩山、蘆笛岩、七星岩、伏波山等.市外:陽朔等.
特色小吃:桂林最有名的食品莫過於桂林米粉.此外,民間手工製作的馬蹄糕、板栗粽等也頗受歡迎.十二縣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產荔蒲芋製作的扣肉、陽朔的啤酒魚和靈川狗肉等.
桂林三寶 桂林三寶是指桂林享譽海內外的三種製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
現在又有「桂林四寶」的說法,即在「桂林三寶」的基礎上加西瓜霜.
動植物資源:桂林市有1593種動物種類,隸屬60目295科.陸棲脊椎動物有雲豹、黃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400多種; 水生物有娃娃魚、鰻鱺等144種.有包括銀杉、紅豆杉、竹柏、銀杏在內的高等植物1000多種.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礦產水利:桂林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鉛、鋅、錫、鎢、鋁、鈮、錳、滑石、重晶石、螢石、花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種.其中17種位於全國前列.桂林境內河流密布,有灕江、湘江、洛青江、潯江、資江5條江,另有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條,平均總水量403.81億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資源豐富.建有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頭電站——全州天湖水電站等一批水電站.
3. 桂林是什麼地形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台地。桂林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岩溶峰林地貌是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 地貌大多數為喀斯特地貌~ 地形和地貌是有區別的,請注意區分!
4. 有關桂林的地質地貌具體是怎樣的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現屬克羅埃西亞)上的石灰岩高原內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容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如石芽、石溝、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窪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較缺乏,但地下水系卻比較發達。中國的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廣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 溶洞 溶洞又稱洞穴,它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態主要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灰華和泉華。
5. 桂林的地質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經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來自雨水,也有地熱水和來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徑流,稱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類(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區,由於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種地貌形態總稱: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發育了各種奇特的石灰岩溶蝕地貌。我國對喀斯特地貌研究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經》中就有「伏流」的記載。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在廣西、貴州和雲南一帶的石灰岩地區考察了100多個岩洞,對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成因進行分類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記》,被人們稱為喀斯特方面的經典著作。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表和地下兩種基本類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溝、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叢、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態。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水沿著石灰岩地面流動,順著節理、裂隙進行溶蝕,形成寬淺不一的溶蝕溝槽,稱為溶溝。溶溝一般寬可從十幾厘米到幾米,深可達1米以上,長度不等,溶溝之間突起的脊、柱稱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從數十厘米到數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還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溶蝕而成。發育在厚層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間有平行的垂直溶溝、溝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國雲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著岩層裂隙垂直向下溶蝕,並有塌陷發生,成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稱之為落水洞。按其形態特徵可分為裂隙狀落水洞、豎井狀落水洞和漏斗狀落水洞等。圖1溶溝與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徑為7—10米左右,深度為10—30米左右,最深可達百米以上。在被溶蝕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見到一種平面輪廓為圓形、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數米至十幾米的漏斗狀凹地,稱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積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為溶蝕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發育初期的產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環作用的結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發育,落水洞和溶蝕窪等負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達30多個。漏斗再進一步溶蝕擴大就成為溶蝕窪地。溶蝕窪地底部如果被紅土和其它風化物覆蓋,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積水成為喀斯特湖。溶蝕窪地底部平坦,其直徑超過百米,甚至可達1—2公里。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展形成寬坦的盆地,寬度可達數百米至數公里,長度達幾十公里,稱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學者J.司威治最早稱這種地形為坡立谷,原意為可耕種的平地,現已成國際通用術語。盆地的邊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殘留的棕黃色粘土、紅色粘土及河流沖積物所覆蓋。一些溶蝕殘丘、孤峰、峰林常常聳立在盆地邊緣或排列在河谷兩側,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這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在石灰岩地區,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滲,使河床無水而成為干谷。有時河流從某一陡坎的洞中湧出,從地下流出地面,然後流一段之後又從落水洞流入地下,這種上下游封閉的河谷稱為盲谷,河流轉入地下稱為伏流,如貴陽市西南紅水河支流漣水,在地表時隱時現,出現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邊緣廣泛發育著峰林地貌,主要由峰叢,峰林、孤峰和溶丘組成,它們多發育在岩性較純、厚度較大並多節理、斷層的地區。峰叢主要發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邊緣地區,其特點是基座相連,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當喀斯特地貌進一步發展,則形成基座分離的陡峭山峰,遠望如林,稱為峰林,我國廣西的桂林、陽朔等地為典型代表。喀斯特發育的晚期階段,是多數峰林已被溶成殘丘平地,只有少數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聳立在平原之中,稱為孤峰,相對高度可達50—100米,如桂林的獨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區,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十分復雜,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層層面、節理和斷層裂隙等進行溶蝕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層中順著細窄的縫隙流動緩慢,溶蝕很慢,隨著裂隙擴大,地下水循環流動加速,不僅溶蝕作用加強,而且機械侵蝕作用也隨之加強,並產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規模大小差別懸殊,形態各異。根據洞穴的剖面形態可分為:水平狀、管道狀、階梯狀、袋狀、多層狀和大廳狀等。這些形態各異的溶洞的形成是與地下水的動態和地質構造有關的。例如,在垂直循環帶中發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規模較小,以管道狀、袋狀等形態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環帶中,溶洞內經常充滿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發展,在斷裂破碎帶或節理交錯帶上常發育成廳堂狀,如桂林的七星岩為廊道式溶洞。受岩層產狀和地質構造影響,溶洞可能呈現傾斜狀。如果地殼間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階段性下降,則可能出現多層狀、階梯狀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廣西上林三里肖發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蝕基準面以下還發現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處的華烏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為大理岩,洞底為地下河。我國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礦區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發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化學、生物的沉積和物理風化碎屑物的堆積以及崩塌堆積等過程。①化學堆積:主要是溶洞內CaCO3的淀積,飽含碳酸氫鈣的水溶液沿岩層縫隙滲入洞內,由於壓力降低和溫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澱,由於沉積條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種奇形怪狀。從洞頂壁自上而下增長的形如乳房似的懸垂體稱為鍾乳石;滴落於洞底自下而上不斷增長的CaCO3沉積物,形似竹筍,故名石筍;鍾乳石和石筍從上下兩個方向相對生長連結成柱狀,稱為石柱,如貴州鎮寧犀牛洞內的石柱高達27米之多。當水溶液順洞壁漫流時使CaCO3沿洞壁沉澱形成帷幕狀堆積,稱為石幔或石簾,高度可達數十米,表面具灣曲流紋,形如瀑布飛流,氣勢磅礴。②碎屑堆積:包括河流沉積、湖泊沉積和崩塌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內河流相砂、礫石沉積。還有的洞與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質帶入洞內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極薄層理粘土、粉砂沉積。在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魚化石,說明當時的溶洞是與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頂和洞壁崩落下來的稜角狀石塊,常與洞底的石灰華、風化粘土等混雜並膠結成礫岩。③生物堆積:有些溶洞中常見有較多的動物遺骨,它們是被流水從洞外沖到洞內堆積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鳥類和蝙蝠也常棲息在洞內,形成鳥糞堆積,有些哺乳動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後堆積在洞內。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類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湖北長陽人、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發現的,在洞中除了人類化石之外還有很多文化遺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跡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區有: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兩廣和雲貴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觀奇異多姿,具有供觀賞、探險和科學考察
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早已聞名於世,近年來有些新發現的大型溶洞也已開辟為旅遊聖地,如北京的上方山雲水洞、石花洞、貴州的織綿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區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在一些平原地區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礦和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場所,如我國任丘的古潛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區在工程上也帶來很多問題,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庫漏水,地表缺水等問題。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這一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布的地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後來南斯拉夫學者司維治對這里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形成原因等。
來源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830790100b9z2.html
6. 桂林是什麼地貌
喀斯特地貌!!!
7. 桂林是什麼地貌
您好,桂林是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專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屬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
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望採納,謝謝
8. 桂林有個什麼地貌來著
喀斯特地貌
9. 桂林的地貌有哪些特徵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桂林平均海拔150米,是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和台地,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遍布桂林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侵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甲天下的山水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風情。據統計,桂林的旅遊資源類型實體有千餘處,包括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歷史人文景觀等,以山水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為主。咸豐五年(1855)八月南海伍崇曜校刊的《輿地紀勝》第103卷記載:「廣南西路靜江府臨桂縣東控海嶺,右扼蠻荒,水環湘桂,山類蓬瀛。萬山面內,重江束隘,聯嵐合暉。……桂之為州,山拔而水清。」宋代詩人陶弼有詩贊桂林曰:「青羅江水碧蓮山,城在山光水色間。」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水格局一覽表》中可以查閱到:「桂林,位於廣西北部,灕江之濱,屬岩溶地形,奇特秀麗的峰林、峰叢、地下河和岩洞比比皆是,『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詩贊『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雁山園正是憑借桂林天然的喀斯特地貌,依據地勢、水流建造而成的一座真山真水的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