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中怎麼描述地層
㈠ 傾斜岩層岩層界線在地質圖上的特徵
傾斜岩層的特徵:
a、 在地層層序沒有發生倒轉的情況下,地質時代較新的岩層疊覆在較老的岩層之上。
b、 岩層的厚度為該岩層頂面與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c、 岩層的出露和分布狀態完全受地形控制。露頭的水平寬度取決於岩層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變化。
岩層的基本特徵
1、水平岩層
岩層層面保持水平狀態,即同一岩層面上的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層稱為水平岩層。
水平岩層的特徵:
a、 在地層層序沒有發生倒轉的情況下,地質時代較新的岩層疊覆在較老的岩層之上。
b、 水平岩層的厚度是該岩層頂面標高與底面標高之差。
c、 水平岩層的出露和分布狀態完全受地形控制。
d、 水平岩層露頭的水平寬度(即岩層上、下層面上的出露界線之間的水平距離)是隨岩層的厚度和地面波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2、傾斜岩層
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岩層改變了原始的水平狀態並發生傾斜,稱為傾斜岩層。
傾斜岩層的特徵:
a、 在地層層序沒有發生倒轉的情況下,地質時代較新的岩層疊覆在較老的岩層之上。
b、 岩層的厚度為該岩層頂面與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c、 岩層的出露和分布狀態完全受地形控制。露頭的水平寬度取決於岩層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變化。
3、直立岩層
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岩層原始水平狀態發生劇烈變化,岩層面與水平面垂直,稱為直立岩層。
㈡ 不同岩層產狀在普通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岩層來產狀是岩層在空間產出的源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岩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岩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岩層產狀三要素.岩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岩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岩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岩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NE30°與SW21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岩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岩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岩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岩層的(真)傾角.所以,岩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
在地質圖上的表現:會在圖中有方向箭頭標出傾向傾角,走向圖中可現.
㈢ 如何在地質圖上看岩層高低
在地形地質圖上,主要是看等高線,就是那些彎曲的線。一般每隔10米或20米或50米會有一根較粗的線,粗線上有數字標注高程,高程大的,表示地勢高,高程小的,表示地勢較低。
㈣ 如何在地形地質圖上判斷地層是否水平!
這個應該回答水平岩層的特徵(不過必須是在地形地質圖上的),有兩點:版
1.岩層出露界線與地權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2.水平岩層的露頭寬度,是隨岩層的厚度和地面坡度變化而變化的,當地面坡度相同時,厚度大的岩層露頭寬度就寬;岩層厚度相同時,坡度越緩,露頭寬度越寬。
㈤ 水平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有何特點
岩層的產狀包括三種情況,水平的、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況,平坦的、起伏的、溝谷縱橫的。由於岩層產狀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岩層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質圖上的形狀也不一樣。
(一)水平岩層
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經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見最新的岩層的頂面,表現在地質圖上只有一種岩層。如華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見鬆散沉積物的最上面的一層。
2.如果平坦地面經過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較老的岩層,其在地質圖上的特點是:
(1)岩層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2)同一岩層在不同地點的出露標高相同;
(3)岩層的厚度等於頂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岩層
除岩層走向有變化外,岩層界線在地質圖上按岩層走向呈直線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響。
(三)傾斜岩層
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質圖上岩層界線按其走向呈直線延伸。
2.如果地形有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質圖上岩層界線與等高線斜交,在溝谷和山脊處常常形成「V」字形彎曲,稱「V」字形法則。其彎曲程度與岩層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關,即岩層傾角越小,V字形越緊閉;傾角越大,V字形越開闊。地形起伏越大,彎曲形狀越復雜;地形越平坦,彎曲度越小,甚至近於直線。傾斜岩層的露頭形狀與地形起伏的關系如下:
(1)岩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彎曲度大於等高線的彎曲度;
(2)岩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岩層傾角大於溝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
(3)岩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岩層傾角與溝谷坡度一致,在溝谷兩側岩層露頭互相平行;
(4)岩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岩層傾角小於溝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彎曲度小於等高線的彎曲度。
上述V字形規律都是指在溝谷中岩層的露頭形狀;若在傾斜的山脊山樑或山坡等處,岩層的V字形尖端指向與在溝谷中的正好相反。
㈥ 以下地質剖面圖反應了怎樣的地質構造(地層的)
地層:下二疊統、上石炭統、下石炭統、上泥盆統、下志留統、上志留統、上白堊統、下白堊統. 下白堊統與上二疊統平行不整合. 斷層、
㈦ 某地區地質圖,寫出圖中各地層的接觸關系,並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層接觸關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與白堊(K)接觸的地層均為角度不版整合,其權餘地層均為整合接觸。
本區構造整體上為一個向北西向傾伏,向北東向斜歪的背斜褶皺,在區域東北部和東部其上被白堊地層和第四系地層覆蓋,褶皺中段被F1斷層截斷,F1為一個逆斷層,在圖幅的東南部白堊地層內部有一個花崗岩侵入體,被F2斷層所截斷,F2為正斷層。
本區褶皺和F1斷層形成與侏羅紀(J)之後白堊紀(K)之前,且褶皺先於F1斷層形成,F2斷層晚於白堊紀(K)。
㈧ 如何判斷地質剖面圖中地層形成順序
地質剖面圖是根據實測資料繪制而成的,實測資料來源可分為鑽探 、坑探、物探以內及巷道工程等。實測資容料內容包括岩層的岩性、結構、構造、傾角、厚度、埋藏深度、化石等,通過對岩層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確定出其形成年代(非常的專業的);如自古生界以來,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寒武系(∈)、奧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三疊系(T)、侏羅系(J)、白堊系(K)以及古近系(E)、新近系(N)與第四系(Q)。每個系又分統,如石炭系由老至新為下石炭統(C1)、上石炭統( C2)
地質剖面圖中,一般情況下,老地層在下,新地層在上,地層排序與上面所述符號的順序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個別層段地層倒序,即老地層在上,新地層在下。
熟記上述地層層序非常必要。
㈨ 從地形地質圖上如何確定地層傾角
構造地質學實習二
間接法求解岩層產狀要素
㈩ 畫地質剖面圖時用圖例表示地層的地質狀況,我在畫地質剖面圖的時候有的地質圖例找不到怎麼辦
不知道你用的什麼抄軟體,理正裡面可襲以自己做圖例的,你可以去試試,當然,要是你不想自己做,也可以用類似的圖例代替,然後加一個圖例說明,比如底礫岩可以用砂礫岩或是硅質礫岩代替,粉砂質泥岩可直接用砂質泥岩的圖例,一些互層的情況在理正里是可以編輯的,頁岩夾砂岩的土層代號為sh+ss,頁岩、灰岩互層土層代號為sh-ls,現成的圖例我也沒有,自己動動手吧,可讓你學更多東西!
手畫的啊,你早說啊給你發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