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作用與地質構造有哪些關系
❶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有什麼關系
地質來構造是一定的地質作用使岩層的源埋藏狀況發生了某種相應的改變,比如受到擠壓彎曲形成褶皺,其中向上隆起的形成背斜,向下彎曲的形成向斜;或者使岩層斷裂形成斷層,相對於兩邊上升的岩塊形成地壘,下降的形成地塹。
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表面貌,如背斜構造長形成的構造地貌是山嶺,當然在其他條件影響下也可能形成谷地,等等
希望採納
❷ 誰能說說風的地質作用和風化作用的關系啊具體點!
風化包括風的來地質作用,風化自包括風、陽光、溫度、流水、雨水等的物理風化(即破碎,搬運,分選,沉積),也包括二氧化碳、水、以及其他化學物質的化學風化。風的地質作用主要體現在物理風化上,它在漫長的時間里對岩石進行破碎(加上溫度以及其他的物理效果),並進行篩選搬運,簡單理解就重的顆粒搬運不遠,就近沉積,越輕的顆粒隨風飄的越遠,甚至在整個大氣圈中進行長途跋涉,黃土高原的形成主要依賴於風的搬運作用。總結一點就是,風化作用是包含風以及其他的一些對地球表面進行的一種「削高補低」的地質作用的總稱。。。全手打,望採納
❸ 什麼是風化作用它有哪幾種類型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物理風化岩石受風、霜、雨、雪的侵蝕,溫度、濕度變化,不均勻膨脹與收縮,專使岩石產生裂隙,崩屬解為碎塊。這種風化作用,只改變顆粒形狀及大小,不改變礦物成分,稱為物理風化。由物理風化生成的為粗顆粒土,如碎石、卵石、礫石、砂土等。呈鬆散狀態,總稱無粘性土。
2、化學風化岩石碎屑與水、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接觸,使岩石碎屑發生了化學變化,改變了原來組成礦物的成分,產生了一種新的成分——次生礦物,土的顆粒變的很細,具粘結力,如粘土、粉質粘土,總稱為粘性土。
3、生物風化由動、植物和人類活動對岩體的破壞,稱生物風化,例如開山、打隧道等活動形成的土,其礦物成分沒有變化。
❹ 風化作用在土壤形成中有著哪些重要作用
風化來作用在土壤形成中重要作用如下自:
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鬆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
❺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❻ 地形地貌與岩性構造等地質因素的關系
地形地貌受岩性即構造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岩性對一個地區的地貌影響主要表回現在岩石的答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其抗風化能力強弱不同,比如說灰岩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易被水溶液溶蝕,正是由於這種化學風化作用導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又如當石英砂岩和泥質岩呈互層產出時由於泥質岩石更容易遭受風化剝蝕,即所謂的差異風化,從而形成類似「一線天」的景觀。岩性對地形地貌的影響主要營力是外動力地質作用也就是風化作用。
地質構造對地形地貌的影響的主要營力為受內動力地質作用。這些構造形式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岩漿活動等。比如說當水平岩層由於擠壓作用被掀斜,當傾斜的岩層面直接表現為坡面時,就會形成單面山的地貌景觀。又如斷裂帶內的岩石破碎嚴重容易被風化搬運而形成一些溝谷。再如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板塊運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匯聚碰撞而形成的造山帶。
此外,地形地貌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條件具體綜合分析。
❼ 風化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有哪些
球狀風化
最常見的風化現象是來岩石的球狀分化,這是因源為岩石的外層易發生成層裂開和鱗片狀剝落的緣故,兼之岩石內常有相互交錯的裂縫,沿裂縫風化最深,稜角磨得最圓。在懸崖陡坡上的岩石,因風化而發生崩落,裂解下來的石塊沿山坡流動,最後在山坡腳下穩定的地方堆積下來,形成上尖下圓的錐形體,稱倒石錐。如果是一個平緩的山坡,崩落下來的岩塊雜亂地堆積在那裡,形成石灘或石海。
❽ 想找一篇關於風化作用對地質結構的影響
岩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鬆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外能是地球外部來源的能量,主要有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外動力地質作用的范圍只限於地表表層幾米至幾公里深度以內。包括風化作用、水流、冰川等外表的地質作用。
礦物、岩石形成時有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通常是地下高溫高壓條件。當它們露出地表後,改變了物理、化學條件時,岩石、礦物穩定性將要受到破壞。岩石可以破碎,也可以化學分解,或形成新的礦物。
風化作用:由於溫度的變化、大氣(氧氣)、水溶液以及生物的作用,使地表岩石或礦物在原地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的過程叫風化作用。它發生以後,原來高溫高壓下形成的礦物被破壞,形成一些在常溫常壓下較穩定的新礦物,構成陸殼表層風化層,風化層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稱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稱為露頭。
第一節 風化作用的類型
一、機械風化作用
岩石和礦物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的風化作用,稱為機械風化作用,它是由於溫度變化及岩石空隙中水和鹽分的物態變化引起的,作用方式主要有:
1. 岩石的熱脹冷縮
溫度晝夜變化、季節變化。日變化影響最大,內陸乾旱沙漠地區,晝夜溫差變化、物理風化最強烈。如西北沙漠地區,白天47℃,晚上-3 ℃,相差50 ℃.
(1)不同礦物脹縮系數不一,相互脫落。
(2)表裡不一。白天,表面受曬膨脹,晚上,表面冷縮,內部受熱開始脹。
2. 岩石空隙中水和鹽分的物態的變化
結冰體積膨脹,對周圍岩石產生擠壓力,擴大孔隙,冰劈作用。鹽結晶時體積膨脹。
機械風化作用可以形成倒石錐地貌。
二、化學風化作用
氧、水溶液不僅使地表附近的岩石發生破碎,而且使它們的化學成分發生改變,這就是化學風化作用。通過化學反應,使那些在地表條件下不穩定的礦物變成另一種新的礦物(它適應地表環境)。 進行方式:
1. 氧化作用 空氣中1/5氧 黃鐵礦FeS2(++)氧化成褐鐵礦Fe2O3.H2O(3+),由銅黃色變為褐紅色,顏色變深,結構變疏鬆。在地表稱鐵帽,地下連著礦床。
2. 溶解作用 任何礦物都溶於水,只是溶解度有大有小。
CaCO3+CO2+H2O-->Ca(HCO3)2
方解石 (重碳酸鈣)
3. 水解作用 水和礦物相結合的一種化學反應。正長石+H2O-->高嶺石+。.
4. 水合作用 有些礦物吸引一定數量的水。石膏+H2O-->硬石膏
經過徹底的化學風化作用,一切活潑的元素均從礦物中風化出來並隨水流失,只有性質穩定的元素舅Fe,Mn,Al,Ni等才殘留原地,如果這些元素富集到具有工業價值時,就成為殘余礦床。
三、生物風化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和屍體腐爛分解過程對岩石的破壞作用有機械和化學兩種方式:
1. 生物的機械風化作用
植物根對岩石的破壞,蚯蚓等鑽洞,人類活動如挖洞、采礦等對岩石進行破碎。
2. 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
生物死亡後,腐爛分解形成一種腐植質(膠狀的物質),是一種有機酸,對岩石起腐蝕作用.
地殼表層岩石經機械破碎,化學風化後形成的鬆散物,再經過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增加了有機物質---腐殖質,這種具有腐殖質、礦物質、水和空氣的鬆散物質叫做土壤。
第二節 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
風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決於自然地理條件和組成岩石的礦物性質。
一、氣候條件
氣候寒冷或乾燥地區,生物稀少,寒冷地區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乾旱區降水很少。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化學和生物風化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學風化形成的粘土礦物,以生物風化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氣候潮濕炎熱地區,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陳代謝和屍體分解過程產生的大量有機酸,具有較強的腐蝕能力,故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都十分強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條件下可形成殘積礦床。可形成較厚的土壤層。
二、地形條件
地形影響氣候,間接影響風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較少,以物理風化為主. 地勢平坦,受生物影響較大,化學風化作用為主。
三、岩石性質
1. 成分
(1)岩漿岩比變質岩和沉積岩易於風化。岩漿形成於高溫高壓,礦物質種類多(內部礦物抗風化能力差異大).
(2) 岩漿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於風化,基性岩中暗色礦物較多,顏色深,易於吸熱、散熱.
(3) 沉積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鹽類等岩石)比其它沉積岩易於風化.
差異風化:在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礦物組成的岩塊由於風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 或由不同岩性組成的岩層,抗風化能力弱的岩層形成相互平行的溝槽,砂岩、頁岩互層,頁岩呈溝槽。通過差異風化,我們可以確定岩層產狀。
2. 岩石的結構構造
(1) 岩石結構較疏鬆的易於風化; (2) 不等粒易於風化,粒度粗者較細者易於風化; (3) 構造破碎帶易於風化,往往形成窪地或溝谷。
球形風化: 在節理發育的厚層砂岩或塊狀岩漿岩中,岩石常被風化成球形或橢圓形,這種現象叫做球形風化,它是物理風化為和化學風化聯合作用的結果。
球形風化的主要條件有:(1)岩石具厚層或塊狀構造;(2) 發育幾組交叉裂隙;(3)岩石難於溶解;(4)岩石主要為等粒結構。
被三組以上裂隙切割出來的岩塊,外部稜角明顯,在風化作用過程中,稜角首先被風化,最後成球狀。
第三節 風化殼及其研究意義
1. 岩石經風化後部分易熔物質被水帶走流失,餘下的碎屑岩和化學風化中形成的一些新礦物便殘留原地,這些殘留在原地的風化產物稱殘積物.
殘積物的礦物組成、化學成分、顏色與下伏地層(原岩)有一定的關系,它們常具有稜角,無分選性,無層理,向下逐漸過渡到基岩,在存在生物活動物的地區,殘積物頂部發育成土壤.
風化殼: 殘積物和土壤在大陸地殼表層構成一層不連續的薄殼,稱之為風化殼.
2. 風化殼可由一層殘積物組成,也可由幾層風化分解程度不同的殘積物組成,而且層與層之間常逐漸過渡而無明顯分界線。由於風化作用以地表最強烈,並向深處減弱, 故具垂直分帶。一個完整的風化殼在剖面上,從下往上可分為以下幾層:
層1: 未經風化的基岩.
層2: 半風化層,岩石機械破碎成碎塊.
層3: 殘積層,物理和化學風化,由下而上,風化程度由淺至深,碎屑顆粒由大變小. 層4: 土壤層,經受長期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形成土壤。在沒有生物風化作用的地區土壤層缺失.
3. 風化殼的厚度和成分因地而異,一般潮濕炎熱氣候區,風化殼厚度大,並有可能形成Fe,Mn,Al,Ni等殘積礦床(風化殼型礦床),乾旱地區風化殼薄,常僅數十厘米且結構簡單。
古風化殼:風化殼若為後來沉積物所覆蓋,則稱為古風化殼。
4. 風化殼的研究意義
(1) 地殼運動與古地理:長期穩定或隆起,風化殼得以充分發育,古風化殼代表古代沉積間斷,發育構造運動.
(2) 古地理:陸地,不同氣候條件,風殼物征不一.
(3) 礦產: 殘余型礦床,殘積砂礦床(金、金剛石).
(4) 工程建設:對近代埋藏的風化殼應慎重對待。某水庫工程對風化殼厚度估計不夠,蓄水後壩下滲漏嚴重。
再談風化作用
岩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鬆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大約在200年前,人們可能認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恆不變的特徵。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高山最終將被風化和剝蝕為平地,湖泊終將被沉積物和植被填滿,沙漠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行蹤不定。地球上的物質永無止境地運動著。暴露在地殼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處在與其形成時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氣、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極易發生變化和破壞。表現為整塊的岩石變為碎塊,或其成分發生變化,最終使堅硬的岩石變成鬆散的碎屑和土壤。礦物和岩石在地表條件下發生的機械碎裂和化學分解過程稱為風化。由於風、水流及冰川等動力將風化作用的產物搬離原地的作用過程叫做剝蝕
地表岩石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也不新礦物的作用稱物理風化作用。如礦物岩石的熱脹冷縮、冰劈作用、層裂和鹽分結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塊變成小塊以至完全碎裂。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發生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變化,並產生新礦物的作用。主要通過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式進行。
雖然所有的岩石都會風化,但並不是都按同一條路徑或同一個速率發生變化。經過長年累月對不同條件下風化岩石的觀察,我們知道岩石特徵、氣候和地形條件是控制岩石風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礦物組成和結構構造,不同礦物的溶解性差異很大。節理、層理和孔隙的分布狀況和礦物的粒度,又決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積。風化速率的差異,可以從不同岩石類型的石碑上表現出來。如花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鹽礦物。這種石碑就能很好地抵禦化學風化。而大理岩石碑則明顯地容易遭受風化。
氣候因素主要是通過氣溫、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狀況而表現的。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下,氣溫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躍,化學風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縱深發展可形成巨厚的風化層。在極地和沙漠地區,由於氣候乾冷,化學風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為稜角狀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將矗立於乾燥的埃及已35個世紀並保存完好的克列奧帕特拉花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氣污染嚴重的紐約城中心公園之後,僅過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勢的高度影響到氣候:中低緯度的高山區山麓與山頂的溫度、氣候差別很大,其生物界面貌顯著不同。因而風化作用也存在顯著的差別。地勢的起伏程度對於風化作用也具普遍意義:地勢起伏大的山區,風化產物易被外力剝蝕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風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氣候和日照強度,如山體的向陽坡日照強,雨水多,而山體的背陽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顯然岩石的風化特點差別較大。
剝蝕與風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輔相成,只有當岩石被風化後,才易被剝蝕。而當岩石被剝蝕後,才能露出新鮮的岩石,使之繼續風化。風化產物的搬運是剝蝕作用的主要體現。當岩屑隨著搬運介質,如風或水等流動時,會對地表、河床及湖岸帶產生侵蝕。這樣也就產生更多的碎屑,為沉積作用提供了物質條件。
......
❾ 風化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在地表或近地表改變岩石物理和化學狀態而不一定侵蝕或搬運其產物的一些過程,綜合起來叫做岩石風化作用(Rock weathering)。風化作用是由外力主要是由太陽能所引起的。它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只能對形成地形的岩石改造和破壞,因而對地形和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風化作用的深度,局限於外力過程所能夠達到的深度。該深度與風化作用的強度是正比,大部分地區在10m以下,已知最大風化作用深度發生於熱帶,其下限是地下水最深的循環深度,大致為1km。
風化作用的主要特點是岩石在原地破壞或蛻變,而未被搬運。當然,這只是相對意義的未被搬運。事實上,在風化作用進行的過程中,礦物的溶解、溶液的循環和微粒的遷移,也是一種微觀的搬運。
風化作用破壞岩石的構造,改變岩石的礦物成分,在原地形成殘積物。風化作用雖然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但由於它促進了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對剝蝕地形和堆積地形的形成和發展,卻起著廣泛的潛在的作用。
風化作用基本分為機械風化(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類。生物風化作用是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的綜合。機械風化又叫做崩解(disintegration),意指岩石碎塊分離或分散開來而沒有蛻變。化學風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作用(dicomposition),主要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顆粒的化學成分的改變。風化作用研究得越深入,介於機械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之間的差別就越不清晰。在地貌第四紀地質學中常常首先研究機械風化作用,因為在岩石與空氣、水和生物發生化學作用之前,一般都需要機械破壞。
機械破碎作用受岩石構造裂隙和礦物顆粒之間或礦物顆粒中裂隙的控制。引起岩石進一步機械破壞和崩解的主要過程有:(1)壓力解除後的差異膨脹;(2)熱力膨脹和收縮;(3)裂隙和空隙中外來晶體的生長;(4)生長的和運動的生物所產生的機械壓力。每種作用都以不同方式影響著不同岩石類型的機械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是在一定近地表條件下,岩石中的礦物產生溶解和結晶、淋濾和沉澱、氧化和還原、水解和脫水等過程的綜合。形成於高熱和高壓下的礦物,在地表易於受外來熱化學反應以產生體積較大和密度較小的化合物。風化作用中最常見的是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在礦物與水和空氣中氧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一般使其體積增大,其中含鐵礦物與溶於水的氧反應尤為常見。其它風化作用有碳酸鹽化作用,這是礦物與溶於水中的CO反應;水解作用是礦物與水的分解和反應;水化作用是礦物分子結構中增加水;鹽基交換作用是在一種溶液和一種固體礦物之間的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交換;螯化作用是一種礦物的離子進入有機化合物的一種生物礦化作用過程等。
地殼最上部發生風化作用的地帶,叫做風化帶。在風化帶內,風化作用使岩石崩解、蛻變、形成了一種新的未經移動的鬆散堆積物,叫做殘積物。
殘積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義的,是指風化作用形成的各種類型的風化產物;另一種是狹義的,是指風化產物經水和其它動力將細粒的和可溶的物質帶走而殘留下來的較粗粒的和穩定的物質。這實際上是一種殘留物。
由殘積物所組成的覆蓋於地殼表面的外殼,叫做風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