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研究極地地區的地質有什麼用

研究極地地區的地質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 2021-02-05 09:42:14

㈠ 極地地區以什麼地形為主

北極是北冰洋,南極是大陸,主要地形是高原。

㈡ 地質勘查報告有什麼用

地質勘查報告是對相應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的一個調查結果,並根據用戶需要進行專業分內析、容計算而得出的技術性資料。
它通過採用相應的鑽探、物探、化探等手段,通過室內分析對區內的岩石、土類的分布進行推演,並根據測試手段綜合判定土、石、地下水等的物理、力學性質,得出分析結論。
設計人員在進行場地規劃、建築布置時應根據地質勘查報告進行適當的布置,採取相應的措施達到上部建築的安全,避免出現建築沉降、傾覆、倒塌,或者遭受地質災害影響,引發地質環境的破壞。
當然地質勘查報告有很多種類,上述僅針對一般的岩土勘查淺述。還有礦產、地質災害等各類勘查,但均是為設計服務,為人們的最終目的服務。
勘查大體分為幾個階段:規劃階段、初步勘察、詳細勘察;礦產類的可分為:預查、詳查、勘探等。
總之,萬丈高樓從地起,沒有地質勘查報告,將使上部修建建築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沒有經濟合理性。所以,地質勘查很重要。

㈢ 地學研究對人類社會和經濟建設有什麼意義,地質工作者將面臨哪些任務

工程地來質學的研究任務是查明源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建設地區和建築場地中的岩體、土體。

㈣ 極地地區的問題

極光(Polar light,aurora)是由於太陽帶電粒子(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稱為南極光,在北極稱為北極光。

昆侖站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從科學考察和極地活動話語權的角度看,南極地區有4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最高點。前三個點已分別由美國、前蘇聯和法國(與義大利共建)占據,中國將占據第四個點——最高點。 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計劃於2008年10月20日從上海出發,啟程前往南極執行南極內陸站建設和考察、中山站建設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學考察等任務。考察隊由204人組成,其中包括來自韓國的直升機機組人員6名,比利時極地考察記者1名以及中國考察隊派往西班牙考察站進行考察的人員1名。 考察隊中,前往東南極地區執行考察和建站等任務的隊員將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執行長城站考察任務的隊員將搭乘智利空軍飛機飛赴長城站站區。執行此次任務的「雪龍」船往返航程約24800海里,計劃於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據了解,第25次南極考察正值第四個國際極地年期間,此次考察的重點任務包括: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這也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中山站的改造建設任務也是此次考察隊的重點。另外,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的後勤支援保障任務也將按計劃實施。 根據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安排,第25次南極考察隊還將按計劃組織實施45項科學考察工作,其中包括:組織開展南極冰穹A地區雪冰采樣、天文觀測、基礎測繪等考察工作;組織開展中山站區重力基準測量、衛星地面監測設施建設、南極下坡風結構現場觀測試驗等考察工作等。 中國南極內陸考察站的位置確定為: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 南極第3科考站命名為「昆侖站」已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本次主要建設236平方米的主體建築。該站為夏季站(12、1、2月的夏季開展科考),建設規模為558.56平方米,將配備發電、水處理、交通和通訊等配套設施,可滿足24名科考人員生活和工作。建成後,該站將可開展深冰芯鑽探、天文學觀測、冰下山脈地質鑽探等科學觀測計劃。3-5年後將逐漸建成為全年站。
極地科學考察(重點是南極)幾乎擁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個國家參與,包括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她關系著全球變化和人類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台上的展顯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有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倍受各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全球科學家的嚮往。其重大意義如下;

政治意義: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是振興中華、為國爭光、造福人類的事業。因此,深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關注。自1984年中國政府組織首次南極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極科學考察和2次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為四大國際極地組織(ATCM--南極條約協商國組織、SCAR--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COMNAP—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IASC—國際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從此,中國在極地政治、外交、科學研究、資源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國際事務中取得和維護了應有的地位和權益。

科學意義:地球的南北兩極,是全球變化的驅動器、全球氣候變化的冷源、也是人類居住的地球與外星聯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污染的潔凈大陸,那裡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在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20世紀中,已有40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對南極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都是在南極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例如;南極大氣層中臭氧空洞的發現與研究、南極冰下大湖——東方湖的發現與研究等。所以,南北極地區是科學研究和實驗的聖地,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休戚相關的最後疆土。

為探索南極地區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擬訂了一項區域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該計劃有7項核心科學問題;

1, 南極海冰區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饋作用。

2, 南極冰蓋、海洋和陸地沉積物中的全球古環境記錄。

3, 南極冰蓋的物質平衡和海平面。

4, 南極平流層臭氧、對流層化學和紫外線輻射對生物圈的作用。

5, 南極地區在全球地球化學循環和交換中的作用:大氣和海洋。

6, 在南極地區監測和探測全球環境變化。

經濟意義: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早已為人們所開發利用。而南極蘊藏著較北極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特別是南極磷蝦)和油氣資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所以,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國界、其巨大的潛在資源未被開發利用的獨特地區。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南極資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領土的歸屬問題,始終是南極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在21世紀中,南極這一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有待於世界共同協商解決。

社會意義:自我國開展極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學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國際極地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充分反應了我們偉大祖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經濟持續發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的日新月異面貌,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的發展、鼓舞了極地考察健兒為祖國、為科學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創新精神。與此同時,也由於極地充滿著神奇色彩和科學之謎,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對極地充滿著濃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嚮往,他們渴望更多地了解極地、認識極地、更好地支持和參與極地考察。被「極地人」的敢與冰魔爭高低、誓為科學獻青春的「極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學習、受益匪淺,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崗位上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更大成績和貢獻。

㈤ 試說明研究和學習各種地質構造有何工程意義

組織行為學()所謂組織行為學是研究在組織中以及組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專人們從事屬工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反應規律性的科學。組織行為學綜合運用了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還有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有關人的行為的知識與理論,來研究一定組織中的人的行為規律。學好了組織行為學就能掌握組織中人的行為規律,分析組織中人的特點,有助於更好地進行管理。管理學中最重要的是講究如何管理好組織中的人。

㈥ 極地地區的簡介

極地地區
北極地區:以北冰洋為中心,周圍瀕臨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洲。
南極地區:以南極洲為中心,周圍瀕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
1北極地區編輯
范圍
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

、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 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C等溫線(海洋以5°C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 7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1 200萬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 000萬平方千米。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極地時間
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准,這的確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由於缺乏共同標准,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只好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因此,科學家們在南極考察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啦」,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南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氣候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C。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C。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C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C的氣溫。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C之間,甚至位於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於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生命
與南極大陸不同,北極的生命活動非常活躍。有900種鮮花植物,上百萬只北美馴鹿,數萬頭麝牛,上千隻一群的北極兔,峰年時每公頃多達1 500隻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鳥類的1/6在北極繁育後代,而且至少有12種鳥類在北極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葉中,可以見到長尾鳧、赤頸鳧、短頸小野鴨、斑背潛鴨、鵲鴨、秋沙鴨、黑鳧、雪鵝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極雷鳥、貓頭鷹等。渡鴉、海雀、北極燕鷗和黑冠蒼鷺在天空飛翔,灰熊、北極狐、北極狼在苔原草甸上巡遊,茴魚、北方狗魚、灰鱒魚、鯡魚、胡瓜魚、長身鱈魚、白魚及北極鮭魚在河湖中嬉戲。在北冰洋廣闊的水域中還有上百萬只各種海豹,20萬頭海象,數千頭角鯨和白鯨,2萬只北極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極地區生活著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的當地居民——因紐特人、楚科奇人、亞庫特人、鄂溫克人和拉普人等。
資源
北極的石油資源
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學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及如水力、風力等恆定資源。如果按照廣義的資源定義,則還應算上軍事資源、科學資源、人文資源、旅遊資源等等。
談到北極資源種類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當然是能源中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據保守的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 000億~2 000億桶,天然氣在50萬億~80萬億立方米之間。可以看出,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的一個能源基地。
北極的煤炭資源
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資源豐富,屬尚未開發的地區之一。地質學家估計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4 000億噸煤貯藏於此,不亞於我國享譽海內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極西部煤藏的理論儲煤量為30億噸,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質量最高、用最簡便的常規露天採掘技術便可開採的煤田。西伯利亞的煤炭儲量比中國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計為7 000億噸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過全球儲煤量的一半。
北極不僅煤炭資源豐富,而且煤質優良。西部的煤經過了1億年古老的地質形成過程,是一種高揮發煙煤,其平均熱值超過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溫(含水5%)。北極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潔凈的煤,具有極高的蒸汽和煉焦質量,可直接用於能源和工業原料。
北極的礦產資源
北極能源以外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例如科拉半島的世界級大鐵礦便是盡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著經過該鐵礦的經度線(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對稱的地方(66°~73°S),剛好就是南極大陸的查爾斯王子山。而查爾斯王子山的世界級大鐵礦也是舉世聞名的。在南、北極對稱的地方都出現世界級的大鐵礦,這種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純屬偶然,還是與南、北磁極的位置,或者與大陸漂移有什麼關系,目前還不能准確的判斷。
除鐵礦外,北極還擁有大量其他礦產資源。諾里爾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銅鎳鈈復合礦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貴金屬(如金)和金剛石礦產對前蘇聯開發遠東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著名的科累馬地區。在阿拉斯加,據估計庫茲布北部的紅狗礦山擁有8 500萬噸礦石,其中含鋅17%,鉛5%,銀每噸75克,它已成為價值111億美元(1983年價)的世界級大礦。考明克跨國礦業公司和那納公司正在對紅狗礦山進行聯合開發。
在阿拉斯加朱諾石英脈型金礦區,從1880年到1943年已生產了108.5噸黃金,估計尚有13.2噸待開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礦曾產金24.8噸,仍含9.3噸待開采。貴金屬礦的開發在白令海峽兩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銀礦是全美最大的潛在銀礦,1988年開發後,生產能力為日處理1 000噸礦石,估計可采10~30年。
除上述礦產資源外,那裡還儲有鈾和鈈等放射性元素,被稱為戰略性礦產資源,如威爾士王子島上的鹽夾礦就蘊藏有28.5萬噸鈈礦石。
海洋哺乳動物
北極海域海洋哺乳動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悲慘的經歷。溫順的北極海象,雄性體重可達1 360千克,它們常常數十頭甚至數百頭一起聚集在海灘上鼾聲大作,高枕無憂。由於它們的長牙可做牙雕工藝品,肉可食用,皮可製革,所以成為人們捕獵的對象。200年來,它們的數量從50萬頭下降到瀕臨滅絕的邊緣。從70年代起,由於人們採取保護措施,才使其得以繼續繁衍。
北極海豹與南極的毛皮海豹的生活習性有些近似。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家長通常是一頭體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統治著50頭左右體重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們的子女。由於它們的毛皮在市場上極受歡迎,原有的數百萬頭幾乎被斬盡殺絕。後來它們幸而與北極海象一起受到保護,才使北極海豹的數量從近年開始回升。
北極海域的鯨類只有6種,雖然數量遠遠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鯨和白鯨卻是世界鯨類中最珍貴的品種。
范圍
南極洲,位於南極點四周,大部分位於南極圈(66°34′S)以南,為冰雪覆蓋的大陸,周圍島嶼星羅棋布。南極洲的面積,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島嶼面積共約1 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2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洲四周圍繞著多風暴且易結冰的南大洋,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積約3 800萬平方千米,為方便研究,被稱為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 500千米;距離非洲約有4 000千米;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 000千米.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 350米。橫貫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難接近點,從任何海邊到難接近點的距離都很遠。
資源
南極洲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還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藏量大約有5 000億噸。在東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以南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
在南極大陸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發現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生命
南極地區的動物主要有鯨、海豹和企鵝。它們從陸地周圍的海水中覓取食物。在20世紀50年代,南極海域的捕鯨量曾達到世界捕鯨量的70%左右。所捕獲的最大藍鯨,身長37.8米,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南極海域生產名貴毛皮的海豹慘遭捕殺,現有6種海豹。生活在南極地區的企鵝有4種,即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和帽帶企鵝。帽帶企鵝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半島。帝企鵝體型最大,高約122厘米,重達41千克;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洲最常見的鳥類,高約48厘米,重約5千克。南極洲的許多島上也有其他種類的鳥,包括雪鳥、信天翁、海鷗、賊鷗和燕鷗。南極洲還有一些不會飛的昆蟲。在南極點的483千米范圍內發現有粉紅色的小蟲生長。南極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殼動物豐富,其中磷蝦的蘊藏量就有10億~50億噸。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捕獲1億~1.5億噸,不會影響南大洋的生態平衡。
冰雪大陸
南極大陸的98%被冰雪覆蓋著。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 800萬立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 000米,最大厚度為4 800米,所以被人們稱為「冰雪高原」最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千米處。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著,使得南極大陸,特別是東南極洲形成一個穹狀的高原,平均高度為2 350米,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計這巨大的冰蓋,南極大陸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90%的冰雪儲存在這里,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南極洲有眾多的冰川。其中,蘭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充填在一條長400千米、寬64千米、最大深度為2 500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極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羅斯冰架臨海的羅斯冰障長達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據專家測定,冰障在不斷地移動,羅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動3米,最快達4米。在南極大陸的毛德皇後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寬度達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於海冰從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極大陸面積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學家測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夏季南極大陸的直徑為3 600千米,而冬季可達5 400千米。
白色的沙漠
南極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
不同於撒哈拉大沙漠高溫少雨的典型熱帶沙漠氣候,南極大陸的乾旱卻是因為低溫寒冷造成的。據觀測記錄,整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從沿海向內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沿海地區,冷暖氣流的交匯,降水量較多,每年可達300~400毫米,但這些降水量較多的地區都處在南極大陸的邊緣。南極大陸由於覆蓋廣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為高壓冷氣團控制,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根本無法進入南極內陸,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氣異常乾燥,含有的水蒸氣極少,所以越往南極內陸,降水的機會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極點附近只有5毫米,幾乎沒有降水現象。
由於氣候寒冷,南極大陸降下來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態的雨水,而是紛紛揚揚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極半島北端以及較低緯度的一些島嶼,在暖季有降雨現象,整個南極大陸實際上看不見降雨。到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最明顯的感覺是空氣乾燥,在最初的頭幾個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會乾裂。
正因為如此,人們把南極大陸稱作白色的沙漠。
殺人風
在南極考察隊員中流傳一句:南極的冷不一定能凍死人,南極的風能殺人。
南極被稱作世界的「風庫」,有人稱南極是「暴風雪的故鄉」。而寒冷的南極冰蓋則是孕育暴風的產床,它像一台製造冷風的機器,每時每刻都用冰雪的軀體冷卻空氣,孕育風暴。由於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氣沿著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沖下來,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一場可怕的極地風暴便大施淫威了。這時,雪冰夾帶著沙子從滑溜溜的冰坡鋪天蓋地滾來,簡直像一道無形的瀑布,像一股飛奔而來的洪流,人在暴風中不過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葉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腳。日本的一位考察隊員就在暴風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麼南極的風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台風,風速達到32.6米/秒,可南極的狂風常常超過12級台風。殺傷力是12級台風的3倍。在南極半島、羅斯島和南極大陸內部,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以上,有時甚至達到83.3米/秒! 被人們稱為「風庫」。
奇寒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稱「世界寒極」。南極點附近的平均氣溫為-49°C,寒季時可達-80°C。
南極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別。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極內陸的月平均溫度也在-34°C~-20°C之間。至於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極內陸的氣溫一般在-40°C~-70°C之間。
《南極條約》和保護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是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比利時、挪威、紐西蘭、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個國家於1959年12月1日在華盛頓簽訂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有效期50年)。該條約共14條,主要內容是南極的利用只限於和平目的,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我國於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1983年10月7日被接納為協商國。
《南極條約》的簽署,對緩和有關國家對南極的領土紛爭,促進各國在南極考察方面的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南極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南極條約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1988年6月又通過了《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的最後文件。《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南極條約協商國通過的140餘項建議措施,被稱為南極條約體系。

㈦ 地質學是研究什麼的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 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成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礦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礦物具有確定的或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組成礦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維空間內周期性重復排列,並具有自己的結構,那麼就是晶體。晶體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時候,其形態多表現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但這種情況很少。

礦物在地殼中常以集合的形態存在,這種集合體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礦物組成,這在地質學中被稱為岩石。

地球中的礦物已知的有3300多種,常見的只有20多種,其中又以長石、石英、輝石、閃石、雲母、橄欖石、方解石、磁鐵礦和粘土礦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鐵礦外,它們的化學成分都以二氧化硅為主,石英全為二氧化硅組成,其餘則均為硅酸鹽礦物。

由硅酸鹽溶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構成了地殼的主體,按體積和重量計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見到的則是沉積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壞後,又經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積,經過壓實、膠結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層狀結構特徵的岩石。

在地殼中,在大大高於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岩石的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不同於火成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類別。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崗岩 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構成大陸的主要岩石。形成時代最早的花崗岩,年齡達39億年,而玄武岩是構成海洋所覆蓋的地殼的主要物質,均比較「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依照沉積的先後,早形成的地層居下,晚形成的地層在上,這是地層層序關系的基本原理,稱為地層層序律。

地層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劇烈運動的影響,改變原來的位置,會產生傾斜甚至倒轉,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變形的時間,仍可以恢復其原始的層序。在同一時間,地球上各處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地層各有特點。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僅不能形成新的地層,還會因受到剝蝕而使已經形成的地層消失。

因此,地層學是研究各地區地層的劃分,確定地層的順序和相鄰地區地層在時間上的對比關系的專門學科。它是地質學的基礎,也是地質學中最早形成的學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系;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斷裂和褶皺是地質構造的兩種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經並還在發生著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是 二十世紀地質學對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的新認識。其基本內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剛硬的部分,它飄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較大的軟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著許多很深很大的斷裂,這些斷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稱為板塊的巨大塊體,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

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熱的不均勻分布引起了物質對流運動,使岩石圈破裂成為板塊。板塊形成後繼續運動,發生分離、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質沿板塊間的拉張斷裂帶擠入,並不斷向斷裂兩側擴展,形成新的洋殼,而部分板塊則隨著載荷它的軟流圈物質向下移動而消失於地幔之中。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等等。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地質學的研究特點

地殼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不但具有復雜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各式各樣的結構方式,而且在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空間內,又都受到了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學作用甚至生物作用等綜合的地質作用影響,不斷地發生著錯綜復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這些作用以及它們所呈現的各種地質現象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關系。它們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除具有普遍的特點之外,還常有一定的時間變異性和區域特殊性,因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質特徵,蘊藏著不同種類、成分和規模的礦產。

地質學的另一特點是把空間與時間統一起來研究。現在能觀察到的地球歷史發展記錄,主要保存在表層岩石內,按時間順序層層堆積的地層中。由不同時代岩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體,以及由早先形成的岩層岩體演變而成的變質建造,不同時期留下的構造變形遺跡等,是了解地球歷史的基本材料。由於經過長期復雜的變動,這些史料已變得凌亂和有缺失,這是地質學研究的難點。

地殼中除了保存著各種地質變化的遺跡之外,還有記載著生物的演化和同位素的蛻變等其他科學方面的珍貴史料,它是地球的一系列復雜運動的結果,而這種運動現在還在進行著。對於地表以下較大深度的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目前還只能通過地球物理等探測技術,來進行間接的推測和研究。

同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比較,地質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只有根據足夠的實際資料,特別是根據足以充分說明空間和時間變化因素的豐富資料總結出來的地質學理論,才能有較廣泛的適用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學的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如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學勘察方法、科學深鑽技術、同位素地質方法、航空以及遙感地質方法、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高溫高壓模擬試驗等的採用。

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新的成就的引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學地質、宇宙地質學等地質科學中邊緣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同時使地質學的方法不斷地革新。

地質學的分支分科

人類對地質的認識,首先是從被視為靜止物體的礦物和岩石的研究開始的。通過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古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於劃分地層,把歷史的觀念引入了地質學。

天文學的成果,特別是科學的天體演化假說的提出,使人類對地球的現狀和歷史演變的認識,提高到能夠建立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完整體系的程度。繼天文學、生物學之後,物理學和化學的成果也為地質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使地質學發展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大支柱。

早期的地質學以研究地殼表層某個地區的岩石為基礎,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及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地質學則是概括這些地質實體的發展歷史的綜合性學科。

地質學與物理學、化學結合而產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是地球科學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動地質學向現代科學水平發展的重要方面。

現代地質學把地球作為一次整體來研究,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板塊構造說,就是吸收了地震研究、海洋地質調查和古地碰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科學成果,較好地解釋了全球構造問題。

至20世紀80年代,地質學已發展成為包含有下列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這些分支學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討基本事實和原理的基礎學科;一類是這些基礎學科與生產或其他學科結合而形成的學科。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岩石學是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規律的學科。

礦床地質學是研究礦床的特徵、成固、分布及其工業意義的學科。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各圈層和各種地質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探討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組合、集中分散及遷移循環的規律的學科。

以地質作用及其留下的形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各分支。

動力地質學是研究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引起這些作用的動力在地球各圈層活動的規律的學科。火山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冰川地質學等均屬這個學科中有特殊內容的分支。

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構造變形,包括斷裂、褶皺等各種構造形跡及不同類型構造單元的分布、形成、演化和發展,是從總體上研究地質體的構造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發展規律及成固和動力來源的學科。大地構造學也屬於構造地質學范疇。

地貌學是研究地表形態特徵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的學科。又稱地形學,是地質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各種地球物理場和地球的物理性質、結構、形態及其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學科,是地質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地球物理學在狹義上只研究地球的固體部分,又稱固體地球物理學;廣義的地球物理學還包括對水圈、大氣圈的研究。

地質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及其起因的學科。

以地質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分支: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生物界及其進化過程的學科。主要是對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的研究。

地層學是研究成層岩石的時空分布規律,包括地層的層序和時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層的分類、對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學科。

歷史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發展歷史和規律,包括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歷史,古沉積相的分析和古地理面貌的復原,以及地殼地質構造和有關地質作用的演變等方面的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海陸分布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徵與發展過程的學科。

地質年代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順序及其延續的年代數據,地質年代表是其研究的最終成果。

綜合一個地區的地質調查成果,研究闡明該地區地質的總體特徵,探討各種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的學科稱為區域地質學。

此外,將地球及其他星球作為一個天體來研究,形成了行星地質學、天文地質學。對地球深部的研究,是剛剛開拓的新領域。

地質學為了開發利用地下資源及改善和利用地球環境,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形成了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生產應用價值的下列各分支學科。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運動的規律,以合理開發地下水、防治地下水的危害,以及利用地下水的化學、物理特徵找礦、預報地震和防治地方病、保護環境。

工程地質學是以調查研究和解決各類工程建設中的地質問題為任務,包括評價地基的地質條件,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選擇最佳場所、路線,為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環境質量和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災害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災害的發生、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對人類的影響及其預測預防的學科。

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地質礦產學、石油地質學、煤地質學是把地質學基礎理論用於研究這些礦產資源的成因、分布規律等的學科。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又有基礎研究性質。

找礦勘探地質學是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現有的找礦方法、手段尋找礦藏的學科。

礦山地質學是以解決礦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為任務的學科。

還有些自成體系、自有理論、與地質學相輔相成,對地質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技術學科,屬於廣義的地質學或地質科技的范疇。它們包括:運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去取得野外地質資料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查;運用鑽探或坑探的手段直接向地下取得地質樣品的探礦工程;對各種地質樣品進行實驗測試的實驗室技術;為地質調查提供地形底圖並繪制地質圖件的測繪學;能在遠距離處取得地質資料的航空測量技術和遙感技術以及用於處理地質資料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等。

隨著研究深度的增加,新的分支學科還在不斷產生各個學科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建立一個更加充實、完整的有關地球的知識體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地質學與人類

人類是在地球的發展過程中,生物進化達到高等階段的產物。人的出現有賴於適宜的自然環境,包括地質水文、氣候、生物等方面因素。它們互相依賴和制約,經過長期發展,達到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發生重大變化,都將破壞這個平衡,而且有可能使環境不再有利於人類。

當人類的活動符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時,便可以得到利益,如鑿井得水,開山取礦;相反則會蒙受損失,如過量灌溉導致土壤鹽鹼化。另一方面,自然界的突發事件或緩慢積累起來的重大變化,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無法逃避的災害。地質學正在積極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的變化和地質作用造成的對人的危害。

地質學是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增進與環境的協調和求得環境改善的科學。地球表層的生物和人類的大量活動,都與地質條件相關。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期,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弱,災害性地質作用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也不如今日這樣巨大。

在當代的發達國家裡,礦業和以礦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工業,一般要佔到整個工業生產總值的60%左右;進行生產所使用的動力,幾乎百分之百地取之於地球資源。

20世紀80年代,人類從地下采出石油的數量,較半個世紀前增長一百倍以上。砂石等非金屬材料也成為重要的資源被大量開采,它們一年產出的數量,無論就重量或體積均超過了其他工業礦物原料年產量的總和。

如此大量的開采,就使地質學不僅要找出新的礦產資源以維持社會龐大需求,而且還要擔當起指導合理開發、保護礦產資源、防治環境惡化等重任。

現代建設的發展,使人口密集、建築集中,許多工程規模巨大,這對地質環境的依賴和對環境的影響超過人類史上的任何時期。在現代化的工程建設中,不僅要重視地質作用引起的突發事件,還要注意它的長期影響,比如泥沙淤積、地面緩慢升降等。這些都是地質學應該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組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電力、煤氣、自來水的供應,一刻不可缺少,交通、電訊必須保持暢通,而地震破壞上述設施造成的後果,可以比地震本身直接造成的危害還要嚴重。不僅地震,其他如山崩、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海浪沖蝕等可能造成災害的地質作用,都必須運用地質學去認識和提出防治意見。同時,人們還須遵循地質學的科學指導,避免因人類的活動而觸發災害,導致地質環境的惡化。

因此,地質學與人類的關系不僅僅在於資源的取用,還在於與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的諸多方面直接相關。現在地質學已成為人類社會所普遍需要的科學,參照地質學知識制定礦產資源法、海洋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就表現了這種密切的關系。

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未來,地質學能觀察和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將日益擴大。在空間上,不但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對月球、太陽系部分行星及其衛星的某些地質特徵,將有更多的了解。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向地質學的進一步滲透,先進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細、深入的野外地質工作相結合,會使人們有可能對更多的地質現象和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進行更深入和本質性的研究。

實驗條件將進一步改進,如將實驗室中所能達到的溫度壓力提得更高,模擬更為復雜的多種可變因素的地質作用,並把時間因素也納入模擬實驗之中。

地質學理論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陸所提供的有關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新資料將在很大程度上檢驗、發展板塊構造說,進而會產生一些新的理論和學說。

在地質學的服務領域,一個重要方面是開發地球資源,其中有關礦產資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區域成礦研究的需要,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並促進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年代學 ,以及區域岩漿活動研究、變質地質研究等向新的水平發展。

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沼澤地區的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擴大。環境地質學,包括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等的研究日趨重要。

總之,地質學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如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具有奠基意義的學科的研究,以提高對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認識。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質地認識地球歷史和構造,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更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維護生存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㈧ 極地地區的特點

有極晝,極夜現象

㈨ 一道高中地理題:研究地質構造有什麼意義

可以確定一些地質災害高發區。更有效預防,監測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而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如這次汶川大地震。

㈩ 科學考察對極地地區有什麼危害

科學儀器的使用對地質產生負面作用
科研人員的活動和生活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