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類型有哪些
① 地質災害的類型有那些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②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2)地質環境類型有哪些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③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問題
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是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內涵包括區域地質背景、地層岩性與岩土工程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礦產資源、斷裂活動性與地震,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影響等要素。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前提條件,是要充分論證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沿線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復雜多樣,地域差異極大;即使在同一省(自治區)內變化也是相當大的。為了切實做好建設用地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必須劃分出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不同的區段。依據國土資發〔1999〕392號文附件《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的規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劃分為復雜、中等和簡單三類。分類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岩土工程地質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等,共歸納為5項條件。只要有一條符合較復雜條件者即劃分為較復雜類型。工程全線皆以上述統一規定作了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現將工程沿線各省(自治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列於表5-1中。
地質環境條件是制約地質災害成生的物質基礎。一般情況下,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段的地質災害往往發育較強烈,建設用地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大。不同區段制約地質災害成生的環境地質要素是不同的,應作具體分析。例如,黃土高原區的主導要素是岩土工程性質和地形地貌;山西山地區的主導因素是地層岩性、地形地貌和人類工程活動;而長江三角洲區的主導因素則是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
表5-1工程沿線各省(自治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單位:km
④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哪些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中國的法律中的界定,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主要分類方法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
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類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
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⑤ 常見的自然地質有哪些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⑥ 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
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
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
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
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
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
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
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
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
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致災地質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已成為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側重方面。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概分為漸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後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漸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不光是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故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⑦ 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災害類型
一、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生態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也是制約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全省土地退化主要體現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壤鹽鹼化三方面。
1.水土流失
山東省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類型多樣。在侵蝕強度方面,中度侵蝕所佔比重最大,為159.61萬hm2,佔全省總面積的10.16%;強度侵蝕居第二位,面積為97.52萬hm2,佔全省總面積的6.21%;輕度侵蝕面積為79.00萬hm2,佔全省的5.03%;極強度侵蝕(水蝕)面積為21.35萬hm2,佔全省的1.36%;最少的是劇烈侵蝕和工程(人為)侵蝕,面積為2.62萬hm2,佔全省總面積的0.17%。
據調查統計,至200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360.10萬hm2,占總面積的22.93%。其中山丘區324.54萬hm2,佔20.66%;平原風沙區35.56萬hm2,佔2.26%。
2.土地沙化
沙化土地分布范圍很廣,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平原,從膠東丘陵到魯中南山區,全省17個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按照沙化監測標准規定的「連續面積大於0.01萬hm2,且形成較大風沙危害」的監測原則,全省共涉及14市71個縣(市、區)。根據沙化土地所處地理位置、沙化成因及分布特點,全省大體可分為魯西北黃泛平原沙化區、膠東沿海沙區和魯中南沿河沙區三大沙化區域。三大沙化區不同沙化類型分布情況和全省沙化土地類型分布情況見表4-1,全省沙化土地縣(市、區)分布情況見表4-2。
表4-1 不同沙化類型分布情況表 單位:萬hm2
3.土地鹽鹼化
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勢平坦低窪、海拔較低的魯西北黃泛平原、黃河三角洲和渤海灣、萊州灣一帶,主要涉及東營、濱州、濰坊、德州、聊城、菏澤6個市的部分縣(市、區)。據統計,全省有鹽漬土總面積102.75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6%。其中鹽化潮土、鹽土多分布在魯西北黃泛平原淺平窪地、緩平坡地和黃河沿岸,佔全省鹽漬化土地的64.5%;濱海鹽土主要分布在膠萊河口至馬頰河口,海拔13m以下的黃河三角洲和渤海灣、萊州灣地區,佔全省鹽漬化土地的35.5%;在菏澤和魯北個別地段有面積極少的鹼化潮土、鹼土分布,因其所含鹽分以碳酸鹽為主,改良難度較大,目前多為撂荒地。各市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鹽漬土面積如表4-3所示。
表4-2 全省沙化土地區域分布表
表4-3 山東省鹽漬化土壤面積統計表
二、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及地表水的滲入,因而地下水的污染與工業、生活「三廢」的排放,農業化肥、農葯的施用關系密切,其中城鎮及工業集中分布區污染程度高於其他地區,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程度普遍高於裂隙岩溶水,淺層地下水高於深層地下水。
1.魯中南、魯東地區孔隙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以孔隙水為主,主要分布於山間谷地、河谷、濱海、山前平原及山間盆地,多屬人口稠密區。由於受地表污水補給和部分地段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存在,局部已受到嚴重污染。
棗庄的薛城區夏庄—陶庄地段,受蟠龍河地表污水補給影響,沿河兩岸地下水呈條帶狀污染,菌類、總硬度、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超標率分別為46.7%,43.8%,29.2%和20.8%;滕州東部一帶為蔬菜種植區,受大量施用化肥的影響,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達到185.33mg/L,超標1.09倍,總硬度超標0.57倍,形成硝酸鹽點狀污染;底閣地段,受石膏礦區的影響,地下水中的硫酸鹽和硬度分別超標0.79倍和0.67倍;淄博的孝婦河、東西豬龍河沿岸地下水中的氯化物、硫酸鹽、礦化度、總硬度均較高;濰坊北部及昌樂、安丘、高密局部,由於受海鹹水南侵的影響,水質咸化,地下水中多項因子超標,一般超標1~3倍,有的高達5倍;另外,泰安城區滂河及西雙龍河兩岸由於生活、工業的雙重污染,孔隙水水質污染極為嚴重,並越流致使下部岩溶水受到污染。寧陽縣及大汶口盆地北部由於地下水運動條件差,生活污水排放集中,污染也十分嚴重。
魯東地區地下水污染由於受超量開采地下水及其他人為因素影響所致,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組分為氟化物、氯化物、硫酸鹽、硝酸鹽、總硬度、礦化度等,超標倍數0.12~8.97倍不等,各污染點均位於河流下游及濱海地帶,如青島的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陽河下游、張村-李村河、洋河、漕汶河—島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煙台的萊州—龍口—芝罘—牟平一帶的北部沿海及河流入海口,氯化物的超標倍數為1~8.94倍(最大值為萊州土山鎮潘家),硫酸鹽的超標倍數為1~8.97倍(最大值為萊州西由鎮吳家莊子);萊陽羊郡鎮西埠前、福山區永福園、勝利東村、崗嵛林場硝酸鹽超標分別達7.8倍和6.4倍。另外,威海的長峰村由於地下水開采、海水入侵,氯化物含量高達1066.8mg/L,超標4.3倍;文登道口村由於離河道近,受工業、生活污染地下水中硝酸鹽含量高達560mg/L,超標6.2倍;榮成單家、旭口村、台上林家污染也較為嚴重,污染物超標倍數0.12~5.22倍不等。
2.魯西北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污染
魯西北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除受工業污染外,農業污染也較為明顯。農業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機磷、有機氯等。污染較重的地段主要分布於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
菏澤五項毒物檢出率為100%,但超標點次較少,單項超標率5%,只在1998年的曹縣東關,地下水中汞的檢出值達0.009mg/L,超標8倍。農業污染監測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檢出率為100%,但檢出值較小,均未超標。硝酸鹽的檢出率為86.4%,只有鄆城張集1999年超標,檢出值達110.58mg/L。另外,中原油田開發區,淺層地下水中總油的含量近幾年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與1992年相比高村、春停一帶總油含量增高了3~5倍。
聊城農村地下水污染較輕,就引污水污灌的冠縣東古城鎮來說,硝酸鹽、亞硝酸鹽、氟化物、pH值雖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較小。聊城城區及其附近淺層地下水所受污染較重,有的地段「五毒」超標,如化工廠附近地下水中酚和汞最大含量分別達到0.16mg/L和0.02mg/L;臨清城區淺層地下水中汞含量也超標。
德州農業污染較為嚴重。其中樂果的檢出率為100%,含量在2.5~19.8μg/L之間,最高含量在臨邑城南和德城城西一帶;DDVP的檢出率在50%~100%之間,其含量在0.2~2.5μg/L之間,最高含量在平原縣城南一帶。「六六六」的檢出率為100%。各地段地下水中4049的檢出率為100%,含量在1.1~6.8μg/L,最高值出現在臨邑縣城南一帶。區內硝酸鹽檢出率為68.8%,超標8.3%,硝酸鹽含量一般26~159mg/L,最高達1320mg/L,礦化度、總硬度、硫酸鹽、氯化物含量的超標率分別為87.5%,85.4%,60.42%和64.58%。
濱州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鹽的超標率為59%和55%,硝酸鹽氮含量的超標率為29%。鄒平南部的長山一帶,盡管水位埋藏較深,但在1998年、1999年硝酸鹽氮的含量也達到了184.0mg/L、162.8mg/L,另外,沾化縣城、里則鎮駐地、惠民何坊、無棣龐家集等地的地下水中硝酸鹽的含量也多在200mg/L以上。由於濱州市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的使用,該區淺層地下水中部分農葯組分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沾化下河,濱城區單寺、杜店、小營、純化5個集中採油區的地下水中石油的檢出率為100%,其含量分別為0.21mg/L、0.10mg/L、0.08mg/L、0.06mg/L、0.05mg/L。
東營地下水污染普遍較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據調查由於受淄河污水滲入影響,淄河沿岸淺、深層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近河污染重,遠河污染輕,汛期重於枯水期,淺部重於深部的規律。污染因子以石油類為主,其次為化學耗氧量、揮發酚、礦化度、總硬度、氯化物、硫酸鹽、硝酸鹽等組分,石油類檢出的含量最大值淺層地下水為2.8mg/L,深層地下水含量為1.32mg/L;其次為Cr6+,最小值為0.025mg/L。
3.裂隙水、岩溶水污染
該類型地下水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及魯東中低山丘陵區。該地區人口較少,工業企業較少,地下水水質較好,但局部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點狀污染,在城鎮駐地、采礦區附近則污染較重。如泰安的南關—趙庄、新汽車站—大麻紡織廠、寧陽華豐煤礦、罡城高橋一帶水質較差(其中新汽車站和邢家寨岩溶水屬極差水);日照市區西部、莒縣以東的低山丘陵區由於工業、生活廢水及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基岩裂隙水水質較差,地下水中主要超標組分為:硝酸鹽、亞硝酸鹽、總硬度等,其中東港區三庄鎮,地下水綜合評價分值最大值為7.19;另外青島的馬店、明村,萊蕪的清泥溝、顏庄一帶岩溶水水質較差,地下水主要超標組分為硝酸鹽、高錳酸鉀指數、全硬度等。
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監測成果資料,對山東省地下水質量進行了評價分區,共劃分出優良-良好水、一般水、較差水和極差水4個級別圖(圖4-1)。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
據統計,全省有159處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點,主要分布在魯中山區、膠東大澤山、昆嵛山、偉德山等地區。按堆積物體積劃分為大、中、小三類(級)見表4-4,其中大型佔10.6%,中型18.2%,小型71.2%。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災害分布現狀見圖4-2。
崩塌、滑坡、泥石流都是突然發生大量物質搬遷造成的嚴重災害,其破壞程度僅次於地震。它們的成災條件是:
1.地形地貌
高差和坡度決定了崩塌和滑坡的規模和運動速度。山上岩體失穩、地表水下滲和坡腳掏空時最易發生。泥石流是溝谷或坡面土石的混合流體,以單溝成災率最高,縱向坡降越大沖淤災害越嚴重。
2.地質構造和岩性
在活動斷裂帶和地震帶上,地層中存在軟弱結構面極易發生滑坡或崩塌,鬆散堆積層下存在不透水層或相對隔水基岩則易發生土體滑坡,破碎的強風化岩石和鬆散土石堆積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質基礎。
3.地下水
雨季、旱季岩體和土體中地下水位浮動改變著水壓及負荷值,從而影響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4.暴雨
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發或激發因子,特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浸潤土體,在地質構造脆弱區可引發上述災害。
5.人類活動
不合理開礦伐木會破壞地質環境的天然平衡,從而誘發或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圖4-1 山東省地下水質量分區圖
圖4-2 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現狀圖
表4-4 崩、滑、流分類結果一覽表
四、海(咸)水入侵
海(咸)水入侵是由於地下水動力條件改變,引發海水通過鹹水含水層地下水向內陸淡水含水層運移的一種水文地質現象。海(咸)水入侵造成供水水源破壞、土地鹽鹼化、生態環境惡化等。山東省海(咸)水入侵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30多年來,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長,沿海地區海(咸)水入侵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從廣饒至龍口整個萊州灣南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發生。在青島、威海、煙台、日照等地河口地帶也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海(咸)水入侵現象。
1.鹹水入侵
出現在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至平度灰埠的沿海低平原。該地段地形平坦,潮灘寬10~18km,高程5m以下,多為潮灘鹽鹼地。地下水徑流遲緩,以垂直蒸發排泄為主,加之海潮影響,地下水含鹽量較高,多為鹹水或鹵水。鹹水之南為山前沖洪積平原,該區地下水徑流暢通,水交替強烈,水質為低礦化度淡水,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由南向北徑流,部分排泄補給鹹水。近30多年來,由於該區大量開采地下淡水,開采強度超過了天然補給能力,加之氣象因素,導致淡水區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降落漏斗,漏斗區水位低於鹹水水位,造成反向補給淡水,形成鹹水入侵。
從表4-5可以看出1979~1985年鹹水入侵面積劇增。進入90年代以來,鹹水入侵總面積較以前基本無增加,特別是1999年還出現了面積較以前縮小的現象。但2000年,由於降水量減小等原因,鹹水入侵面積又有擴大,比1999年增加154.8km2,是1990~1999年10年增加面積的1.7倍,2000~2005年間,由於南部淡水區限制開采淺層水,鹹水入侵面積增加較小。可見只要進入枯水系列年份,地下淡水開采量增加,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較大,地下鹹水入侵速度就加快,入侵面積就擴大,反之亦反。
表4-5 歷年鹹水入侵面積一覽表 單位:km2
2.海水入侵
主要發生在萊州—招遠—龍口一帶的萊州灣東岸的堆積平原。該地段呈狹窄帶狀,寬3~5km。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水位高出海水面,地下水向海水方向徑流排泄。當地下水超量開采時,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沿岸地帶地下水位低於海水位時,海水就向內陸補給地下淡水含水層,形成海水入侵。煙台、威海、青島等城市的河口地段,是當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由於超量開采地下水,使沿河兩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海水入侵。截至2005年全省海水入侵面積已達891.4km2(表4-6)。
表4-6 山東省海水入侵面積統計表 單位:km2
五、地下水超采漏斗
山東省已出現多處地下水超采漏斗。其主要超采漏斗的基本情況見表4-7。
表4-7 山東省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基本情況統計表
山東省地下水超采漏斗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裂隙岩溶水超采漏斗
如淄博大武水源地超采漏斗、泰安市城區水源地超采漏斗。
2.孔隙水超采漏斗
又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淺層地下水超采漏斗,如桓台—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超采漏斗、平度水源地超采漏斗、高密水源地超采漏斗、冠縣—莘縣超采漏斗等;另一類為深層地下水超采漏斗,如德州、濱州、菏澤等超采漏斗。
地下水超采漏斗的形成和發展,其主要原因是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破壞了開采地段地下水的采補動態平衡關系,使地下水儲存資源不斷消耗,從而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含水層的儲存量部分被疏干,形成超采疏干漏斗。
六、地面塌陷
山東省地面塌陷是在人為工程活動中,特別是在抽取地下水時,地下水動力條件、土體與地下水之間的力學關系發生變化造成的。由於地下水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可分為兩種類型。
1.開采岩溶水引發的地面塌陷———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發育的隱伏灰岩在超量或集中開采地下水等因素影響下,上覆砂土層形成塌陷的一種地質現象。岩溶塌陷多分布在魯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鹽岩類分布地區。其產生原因,一是潛蝕作用:即在隱伏灰岩分布區,開采岩溶水、降水或水庫蓄水等導致水位大幅度變化、地下水流速增大、土顆粒遷移引起土層塌落;二是真空吸蝕作用:即地下水位低於土層底板時,使水面與土層間形成真空負壓,土層在重力及負壓吸力的綜合作用下,土體產生坍塌,發生地面塌陷。如泰安、棗庄、萊蕪、臨沂市地面塌陷均屬此類(表4-8)。
表4-8 山東省地面塌陷調查表
以臨沂市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僅在臨沂城區就發生18次岩溶塌陷(2003年以前發生的主要岩溶塌陷見表4-9),形成塌坑30多個。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臨沂城區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內及沂南縣雙堠、青駝等地。臨沂城區中西部近120km2范圍內的苗庄、三崗、國棉八廠、兗石鐵路兩側等地岩溶塌陷時有發生。2003年2月,在兗石鐵路路基邊坡上發生塌陷,對鐵路列車正常運行構成威脅。2002年7月中旬至8月初,苗庄小區因岩溶塌陷造成4幢樓房開裂形成危房,導致3幢樓房被拆除。此外,小涑河塌陷還造成多處地表污水回灌污染地下水源,有多處魚塘、農田被毀。目前全市已發生岩溶塌陷20餘處,造成4幢樓房及10餘間房屋破壞,影響大量農田耕作,同時還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表4-9 臨沂市典型地面塌陷點(區)一覽表
2.開采孔隙水引發的地面塌陷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抽取鬆散沉積層中的孔隙水改變了地下水的動力條件,引起粉砂質土粒流失,導致地面塌陷。該類型地面塌陷多分布在魯西南平原鬆散岩類水文地質區,以古河道附近最為常見。如菏澤、濟寧市部分地區地面塌陷等均屬孔隙水引發的地面塌陷。詳見表4-8。
七、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魯西北平原鬆散岩類水文地質區,其主要原因是人為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導致上部弱含水層釋水壓密所致。目前山東省較明顯的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德州、濟寧、菏澤、濱州、東營等城市附近,由於這些地區大多為淺層地下淡水貧乏區,城市及工業供水依賴深層地下水,而深層地下水為消耗型水源,補給再生能力差,長期持續開采必然導致深層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全省地面沉降監測工作開展較晚,有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監測資料不系統,給地面沉降評價帶來一定的困難。一些零星的地面沉降監測結果見表4-10。
表4-10 山東省主要地面沉降區現狀監測調查表
八、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濟南、棗庄、淄博、泰安、青島等地的脹縮性粘土分布區。其產生原因主要為人工長期開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下降,使土體中粘性土失水收縮,雨季降水入滲使水位升高,土體又吸水膨脹,土體收縮、膨脹的結果致使地面出現裂縫(表4-11)。
表4-11 山東省地裂縫現狀調查表
⑧ 地質環境監測的內容與類型
一、地質環境監測分類
按照地質環境物質構成要素(水、氣、土壤、岩石、生物),地質環境主要分為水環境、岩石環境和土壤環境。
1.按監測對象分類
按地質環境監測對象(或者地質環境要素)可分為地下水環境監測、岩石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其他相關要素監測(表1-1)。
(1)地下水環境監測。廣義的水環境包括地表水環境與地下水環境兩部分。本書討論的監測主要是地下水環境監測。重點是針對地下水的資源量和質量監測,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溫、水量和水質等。
(2)岩石環境監測。岩石環境指岩石圈中的岩石部分(包括堅硬岩石與鬆散岩石),它源源不斷地向外部環境輸送物質和能量,豐富的礦物資源和岩石圈的穩定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其結構和動力作用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岩石環境監測的重點是岩石的變形和移動,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地表位移形變、深部位移、分層土體變形、岩土體物理性質與力學指標等。
(3)土壤環境監測。土壤環境指岩石圈的表部土壤層,它與人類的繁衍關系密切,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所共同作用的部分。土壤環境的監測重點是土壤質地和土壤重金屬含量,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土壤鹽分、土壤有機質、土壤化學元素和土壤物理性質指標等。
(4)其他相關要素監測。除了地下水環境、岩石環境以及土壤環境3 類監測要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不屬於岩石圈,但對地質環境的變化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要素。這些監測要素主要包括降水量、損毀植被面積、地聲、泥位等。
表1-1為地質環境監測分類表。
表1-1 地質環境監測分類表
2.按地質環境問題和管理分類
按地質環境問題和管理可分為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地質遺跡監測和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
(1)地質災害監測。針對滑坡、崩塌與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特點,對地表形變、深部位移、分層土體變形、力學特徵、聲學特徵、地下水特徵等災害體自身狀況,以及降雨、氣溫、地表水體等與地質災害相關的環境要素,採用直接觀察、儀器測量、遙感等方法,進行反復觀察和測量,分析其發展趨勢,預報其失穩所造成的災害。
(2)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針對區域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上升和地下水污染等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鑽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和技術要求,開展地下水的水位、水溫、水量、水質等要素隨時間變化的監測,以反映地下水環境的動態變化過程。
(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是在礦山基礎建設、開采階段,以及閉坑以後,布設專門性的監測網(點),定期觀測地質環境和各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在時間上、空間上的變化情況,以減緩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有礦山建設及采礦活動引發或可能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水土污染、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
(4)地質遺跡監測。地質遺跡監測主要是在調查的基礎上,定期觀測地質遺跡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提出地質遺跡保護對策。
(5)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主要有水土污染、地熱、礦泉水等方面的監測。
3.按動力作用主體分類
按動力作用主體可分為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
(1)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環境主要是由地下水環境、土壤環境、岩石環境3個要素組成的。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就是針對三者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影響地質環境的因素而進行的監測,從而確定地質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主要監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質、土壤質量、岩石土層變形(如地表變形、地下變形)、降雨量等。一般是通過分析地質條件或者社會發展的需求來部署監測工作。
(2)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是指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採用監測儀器對地質環境關鍵部位要素進行的監測。這類監測的內容包括如由於抽汲地下水導致的地下水水位變化,道路、建築物施工時坡腳開挖導致的邊坡失穩和礦山開采造成的采空區塌陷、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破壞,等等。主要通過工程建設活動的具體位置及其影響范圍來指導監測。
二、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類型
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是地質環境保護的基礎,是隨地質環境科學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測取地質環境變化數據資料,監視和監測地質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過程,同時具有綜合性、發展性等特點。綜合分析現有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採用的儀器設備,又可以分為3類:接觸式監測、非接觸式監測和采樣測試式監測。
1.接觸式監測
接觸式監測是指儀器設備與監測對象直接接觸,在監測對象中布設或埋置儀器設備,通過儀器感測系統獲取監測對象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包括基礎測量、埋設儀器設備等。如地面沉降分層標監測、地裂縫計監測,以及各類手動測量方法等。
2.非接觸式監測
非接觸式監測是指監測設備並不直接接觸監測對象,而是遠距離感知並獲取監測對象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如遙感監測、視頻監測等。
3.采樣測試監測
采樣測試監測是指在野外按技術要求採集地下水、土壤等樣品,通過實驗室測試獲取其物理和化學等特徵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
三、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匯總
目前比較常用的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匯總見表1-2至表1-5。
表1-2 地下水環境(含地熱)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表1-3 岩石環境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表1-4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采樣測試法一覽表
表1-5 其他相關要素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⑨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類有哪些
高清在線電影FDL。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H.2.1圖面主要反映評價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等。內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線、控制點;地表水系、水庫、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鎮、村莊、工礦企業;干線公路、鐵路、重要管線;人文景觀、地質遺跡、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類保護區。b)地質環境條件要素:包括礦區地貌分區、地層岩性(產狀)、主要地質構造、水文地質要素(如井、泉分布)等。c)礦區范圍與工程布局:露采境界、礦區范圍、采區布置、地下開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d)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采空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土地資源破壞等的分布、規模;采礦固體廢棄物堆放位置與規模;已治理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及范圍等。f)現狀評估結果:用普染色表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參見附錄K3。當單要素評估結果有重疊時,採取就高不就低原則編圖。若圖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單要素評估圖。H.2.2平面圖上應附綜合地層柱狀圖、綜合地質剖面圖等鑲圖;可根據需要附專門性鑲圖,如礦體底板等值線圖、降水等值線圖、全新世活動斷裂與地震震中分布圖、評估區周圍礦山分布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等。H.2.3可用鑲表說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編號、地理位置、分布范圍與規模、影響程度、形成時間、防治情況等。H.2.4常用圖例參照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H.3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H.3.1圖面主要反映采礦活動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內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線、控制點;地表水系、水庫、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鎮、村莊、工礦企業;干線公路、鐵路、重要管線;人文景觀、地質遺跡、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類保護區。b)預測評估:用普染色表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參見附錄K3。當單要素評估結果有重疊時,採取就高不就低原則編圖。若圖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單要素評估圖。H.3.2對重點區域(由采礦引發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可以在圖面上插入鑲圖進一步說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溝、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下水疏干范圍等。鑲圖比例尺視具體情況而定。H.3.3可用鑲表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結果加以說明,如潛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編號、地理位置、分布范圍與規模、影響程度、防治難度分級等。H.3.4常用圖例參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H.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部署圖H.4.1圖面主要反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責任范圍分區、工作部署等。內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線、控制點;地表水系、水庫、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鎮、村莊、工礦企業;干線公路、鐵路、重要管線;人文景觀、地質遺跡、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類保護區。b)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用普染色表示不同的防治區域。c)工程部署:主要防治、監測工作的布置、措施與手段等。H.4.2鑲圖:可根據需要對防治區內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與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專門性鑲圖。H.4.3鑲表:用鑲表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加以說明,包括分區名稱、編號、分布、面積;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和影響程度、防治措施、手段、進度安排。H.4.4常用圖例參照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以上是規范裡面原文,但是現實編寫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礦山情況有所調整
⑩ 從地質屬性的角度對地質環境問題的分類
地質環境問題涉及眾多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它們一方面存在形態學、動力學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某些現象和過程又往往具有地質學上的同源性和成因上的因果關系。因此,從地質屬性的角度對地質環境問題進行分類是目前大多採用的辦法,常見的分類方案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按地質作用的類型分類
按地質作用的類型和地質現象出現的時間先後,可以將地質環境問題劃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問題和次生地質環境問題。
1.原生地質環境問題
原生地質環境問題是指由自然地質作用直接引起的,不利於人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如火山噴發、地震、滑坡、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除此之外,在地質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些地質產物或不良的背景條件,如影響工程基礎穩定性的淤泥質軟土觸變、凍土凍融、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以及導致地方病發生的水土化學組分異常等都屬於原生地質環境問題。
2.次生地質環境問題
次生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兩類:一是人類活動導致或誘發的;二是由其他地質或非地質作用派生的不利於人的地質現象和過程。前者有地下水污染、次生鹽漬化、坑道突水、岩爆及人為工程活動為誘因的滑坡、崩塌、地震等;後者指的是災害鏈,如地震、洪水暴發引起的崩塌、滑坡等。
(二)按地質作用的驅動力來源分類
從地質作用、過程的驅動力來源上考慮,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分為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前者主要包括火山噴發、地震;後者包括了除前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有害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情況下,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發生有其內動力作用的背景,如地震誘發山體的崩塌、滑坡等,所以,地殼穩定性差的地區,外動力地質作用也會十分活躍,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頻率較高。
(三)按地質過程的動力學形式分類
從地質過程的動力學形式來考察,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分為突發的和漸進發生的兩類。前者與地質環境系統以突變的形式失穩有關,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坑道突水、瓦斯突出與爆炸、岩爆等;後者是地質環境系統漸變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除上述分類外,也有人從地質環境系統組分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將地質環境問題歸納為水鹽失調、岩土體變形、生態退化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