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涉及生態地質的問題有哪些

涉及生態地質的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05 05:45:13

1. 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生態問題:森林破壞嚴重 土地資源喪失淡水資源緊缺生物種消失人口激增大氣質量惡化森林破壞嚴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森林破壞降低了陸地植被的儲碳容量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導致土地資源喪失中國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受到污染水資源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森林破壞的後果-物種的滅絕近代中國人口激增-增加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氣質量惡化中國生態問題: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荒漠化擴大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危機氣溫呈上升趨勢

2.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3.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3. 生態環境地質保護建議

區內國土資源,如固體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地質資源(旅遊地質資源)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居環境的改善作出了積極的、巨大的貢獻,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局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如礦山開發造成的土地沙化、土地利用不當造成的水土流失、旅遊地質過度開發造成的自然景觀的破壞、地下水開采造成的地下水下降漏斗等。據生態環境地質質量評價結果,盡管區內生態環境地質質量較好,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地質災害已形成影響生態環境地質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視和保護生態環境地質條件是生態省建設必然之勢。

國內外研究成果表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待於政策、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完善,有待於政府決策,管理部門的科學規劃、嚴格執法,其次是加強群眾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及採取專業的防護措施。根據本地區的地質環境狀況及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提出如下生態環境地質保護建議。

(1)政府應重視與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制定地方性的地下水資源保護或地下水水源地保護、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環境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從法治的角度管理生態環境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2)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對礦業、工業、農業、海水養殖業、旅遊業等行業做到合理開發利用。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規劃要綜合評價其開發價值和條件,評價旅遊地質資源的功能、質量、生態系統以及景點的地域組合和環境容量,使有限的旅遊地質資源在良好的生態系統中發揮最大限度的效益;礦山開采必須做到采礦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做好礦業發展與環境恢復治理的整體規劃;土地的耕作必須採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禁止在坡度大於25°的山地丘陵開墾山坡,做好水源林與生態林的保護工作。

(3)對地質環境問題趨於惡化的地區應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具體如下。

①在南渡江中游流域、文瀾河中游流域、寶陵河的下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災害區,及時採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災害,植樹種草,封山育林,使治理區迅速被植被覆蓋。在澄邁金江、山口和臨高南定、瓊山區東山鎮溝蝕嚴重的地段修建堤壩,攔蓄泥沙,阻止溝蝕的發展。

這些流域的山前剝蝕堆積台地區是水土流失易發區,要加強土地利用的規劃,保持合理的植被覆蓋率;採用科學的耕作方式,如梯田耕作等,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

②在東北部東部文昌市、萬寧、海瓊市海岸帶石英砂鈦鐵礦開采區,應加快復墾工程的進度,做到開采與復墾結合,在沙化區植樹種草,治理沙化,恢復綠色生態生機。

③科學規劃海水養殖業的布局,加強海水養殖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阻止以破壞海岸防護林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為代價的養殖業的發展,防護林斷鏈區段,應迅速植樹修補。加強海水養殖池防滲漏保護措施,避免海水滲漏對地下水的污染,同時加強海水養殖業的水質污染監測。

④合理規劃開采地下水資源。雖然目前地下水開采程度較低,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大部分市縣將呈現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況。缺水狀況的出現勢必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因此,要合理控制地下水的開采規模與開采量,避免海水入侵與地面沉降災害的發生。海口市中心承壓水開采井密度較大的區域,應控制開采量的增加,逐漸往外圍方向轉移地下水開采井,讓水位恢復上升。

⑤隨著海岸帶經濟的發展,港口、旅遊區、養殖業等大規模建設使海防林、海岸護岸工程、淺海珊瑚等遭到破壞,引發海岸侵蝕作用加劇,因此在海岸帶開發建設中應做好海岸線的保護工作。

(4)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及時、有效地監測海岸侵蝕、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預防、減少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的危害。

(5)進一步加強海岸帶海水養殖、熱帶農業、工業發展、礦產開發生態環境恢復等生態環境地質專題研究,為海南生態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6)加強生態環境地質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政府部門、企業和民眾的生態環境地質保護意識,普及全民生態環境地質保護知識,使生態環境地質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加強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建設,全面提高生態地質環境保護水平。

(7)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態環境地質保護體系,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地質保護技術標准,建立由省級、縣(市)級法規組成的法規體系和省級標准、縣(市)級標准組成的標准體系,實現生態環境地質保護的法規化和規范化。

(8)把生態省建設與生態環境地質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把生態環境地質保護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日常工作內容,生態環境地質恢復治理經費納入當年地方的財政預算中,使生態環境地質保護工作進入制度化和法制化。

4. 我國存在的生態問題有哪些

存在的生態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然後還有一些沙漠化。

5. 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回城市建設
3、城市地下水答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6. 生態問題包括哪些

生態問題包括以下兩類:

1、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內

2、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容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環境污染。

拓展資料:

目的: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當前鞏固經濟發展企穩向好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潔凈煤、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碳捕捉等技術,加快建築節能步伐,培育以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參考資料:

網路 生態問題

7. 生態地質學的主要熱點與難點

荒漠化除造成土地資源喪失外,還和全球水資源短缺一樣,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荒漠化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綜合表徵;另一方面荒漠化會失去糧食、奶、毛、皮等農、林、牧生活與生產資料的來源,也影響全球碳的固定和生物多樣性。
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所以對地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非常敏感,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土壤鹽漬化、沼澤濕地減少、牧草地日益被蠶食縮小,已成為嚴重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目前荒漠化與土地資源退化的研究多限於地理學及生態學等專業中,從地質學角度研究荒漠化已成為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的迫切任務。 5種時間尺度下,能反映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可定時、定位信息的提取。據史培軍(1991)研究,它們分別是: ①十年至幾十年,由科學儀器及歷史文獻記錄,如不同時段遙感圖像、氣象水文觀測記錄、歷史文獻記錄所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的信息; ②100~1000a,由樹木年輪、沉積物化學元素、孢粉分析、古水文地質現象、地層、地貌、考古、歷史文獻等所反映出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方面的信息; ③1000~10000年,由季候泥、湖相地層及14C測年、孢粉分析、地層中動植物群、考古發現等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變化的方面的信息; ④10000~100000年,由各種成因類型第四紀沉積物氣候層、事件層、地貌、動植物化石及孢粉資料、同位素分析等所反映的古生態地質環境演變方面的信息; ⑤100000~1000000年,由第四紀沉積物物理、化學分析與地貌、孢粉、動植物化石、古地磁、熱釋光裂變徑跡等測年技術反映演變的信息。

8.  地質-生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主要發展趨勢

一、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體系的形成

國際上現階段地質-生態學研究與環境地質研究有相當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經逐步體現出其研究特色,並有逐漸強化地質生態研究的發展趨勢。但到目前為止相關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還不能認為系統的地質生態學作為獨立學科已經建立。許多理論問題和應用技術方法尚不夠完善。由於社會需要的推動,地質-生態學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發展方向,正在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和活躍點,但其內涵和研究范疇還沒有形成廣泛共識,地質生態指示性指標的研究、多目標的評價技術方法、地質生態設計與治理系統工程技術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雖然地質-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尚未成立,但作為一種學科交叉現象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來能否產生獨立的地質生態學科,取決於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廣泛認可的學科定位。但無論形成獨立學科,還是保持學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論基礎、研究范疇取得一定的共識,否則又會出現如同環境地質學形成後的「廣義」概念與「狹義」概念的爭論,難以在學科認同上統一。因此,需要對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學科體系進行研究和討論。

盧耀如先生將地質-生態環境的研究方向根據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幾個方向:

綜合性研究方向:該方向主要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演變,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與不利這兩方面的條件與因素的基礎上,密切結合人類活動影響與工程效應,而加以綜合的研究,這是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最基本的准則與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種災害的發生與發展,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效應,這樣,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

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對地球這一生態系統的演化與起源還不很了解,所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別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這對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與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徑。

石建省認為,地質-生態學的系統發展應考慮在如下幾個方面推進:基礎地質-生態學理論研究、區域地質-生態學與比較地質-生態學研究、實驗地質-生態學研究、專門地質-生態學(脆弱帶地質-生態學、農業地質-生態學、城市地質-生態學等)研究、地質-生態經濟與規劃研究、地質-生態系統控制研究與工程實踐。

二、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相互關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態三大要素(三個子系統)的存在形式、利用現狀、形成演化規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是地質-生態研究的主要對象。但目前對地質要素的生態意義和生態保護的地質依據都缺乏系統和科學的認識。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應是地質-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以地下水為例,以往的水文地質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來源、運移演化規律,地質-生態學研究則要探討水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即「生態水位」的問題。「生態水位」是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區間,高於這個水位區間上限臨界值,地表土壤就會發生鹽漬化,低於這個水位區間下限臨界值,就很容易觸發沙漠化。但這一水位區間又是一個復雜要素集合的函數,同時是一個時空動態變化的函數,它受到地質結構、地貌單元、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植物種群特性、人為影響程度等的影響,需要進行系統相應分析。

三、地質一生態指標體系研究

脆弱性判別的實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學的指標體系對脆弱地質生態環境進行結構表述的基礎上的。指標體系選取指標的原則是以最少指標達到完整描述系統特徵的目的,既要謀求科學性原則、完備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大致需要如圖10-3的步驟。

圖10-3地質-生態指標體系的選取過程

地質-生態指示性指標體系的篩選是進行地質-生態分析的基礎和關鍵,也是目前研究較少,需要予以重視的主要方面。國外曾經組織過國際間合作計劃,集中探討了為多目標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地質指示指標」篩選問題,並認真分析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在他們的初步成果中,提出如下地質指示指標:珊瑚化學和生長方式、沙漠表面結皮和裂縫、沙丘的形成和再活動、塵暴的規模/延時和發生頻率、地表凍融作用、冰川波動、地下水水質、非飽和帶地下水化學、地下水位、岩溶作用、湖泊水位和鹽度、相對海平面、堆積物層序和成分、地震、海岸線位置、邊坡失穩(滑坡)、土壤和堆積物侵蝕、土壤質量、溪流、水流、通道形態、水流堆積的存儲和運載、地下溫度體系、表層轉運、地表水水質、火山活動、濕地的擴張/結構和水文學、風力侵蝕,並且認為一些其他指標也應考慮在內,如:地磁場及其他地球物理參數、岩石應力狀態、岩石風化、岩石-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粘土膨脹、地表過火、湖泊/海洋堆積物的放氣作用、非可再生資源指標等。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鑒,但它的目的和對象與本文所要討論的並不一致,尚需進一步研究總結。

四、尺度問題和時空演化研究(古地質-生態學研究)

由於地質-生態系統的復雜動態特徵,在研究中必須注意其尺度效應,重視時空演化分析,加強對古地質-生態特徵的研究,用地質歷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們目前的地質-生態狀況。

1.尺度效應問題

自然過程和人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尺度內發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現和描述的特徵具有明顯差異,描述其特徵的指標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須注意尺度問題。在上述分析中(見表10-1),曾論述過在不同區域尺度上控制地質-生態脆弱性的主導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區域范圍內,主導要素是大地構造單元,而在局部區域范圍內,主導因素可能是氣候條件和地貌單元等。同樣,由於幾十年來地質-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其時間尺度的對比也應高度重視,把不同年代的資料混合起來作為現狀分析是不科學的。

2.時空演化研究方法

動態復雜系統的研究,要立足於幾個基本觀點:系統的觀點,綜合的觀點,信息的觀點。採取如下策略:

「以靜表動」:抓住時空演變中有限個特徵時期的靜態狀態,達到系統描述其動態特徵的目的;

「由點到面」:突出深入研究空間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帶動作用的若干個點上的特徵,來刻劃面上的輪廓和規律;

「將古論今」:通過系統研究地質時期的地質-生態演化,認識當前所處演化階段,推測其自然發展趨勢,結合人為影響的強度,預測系統的變化趨勢;

「時空融合」:將時間上的認識和空間上的認識集合起來,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時空總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主導研究方法包括:實驗、監測、調查與3S技術相結合。

3.古地質-生態分析的重要性

「將古論今」是地質-生態研究的重要手段。由於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地質演化過程的階段性表現,其今後發展趨勢必然首先受制於地質演化規律,我們對現今地質-生態系統的認識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難形成時間序列,從而建立演化規律的認識。因此,開展古地質-生態研究顯得格外重要。

五、脆弱帶地質-生態系統研究

對地質-生態環境的認識是復雜的系統科學問題,涉及具有動態結構的多維信息體,尤其是脆弱地質生態環境的敏感性特徵,決定了需要對多因素關系及其易變性進行研究,這種多因素關系構成「鏈式」結構,一種因素的變化可以觸發相關聯的其他因素發生變化,並且具有明顯的臨界值。認識地質生態環境的復雜性、「鏈狀」關聯結構是對其特徵進行表述的重要前提。

確定描述這些內容的指標體系、分類標准、參數獲取方法和精度控制要求是重要的前期工作,需要專門開展研究。趙躍龍認為,脆弱生態環境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又分為地質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氣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人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產生的影響。但這些因素的脆弱表現和具體指標,特別是地質脆弱因子的表述研究的還十分不足。

對脆弱地質-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的關鍵是脆弱性判別。這種判別體現在不同空間和時間尺度上,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單指標脆弱性判別一般適用於小的空間尺度和比較具體的服務目標,而綜合脆弱性判別主要適用於較大空間尺度和多目標綜合需要的判別,如脆弱地質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影響程度的判別。

六、地質-生態系統評價方法模型

1.地質-生態系統研究步驟

從研究階段和程序上看,地質-生態系統研究的步驟見表10-2。

表10-2地質-生態工作劃分與工作方法

2.地質-生態研究的方法體系

在地質-生態研究中,除了需要把3S技術與傳統工作方法有機結合,大規模採用野外原位測試快速取得信息等技術支撐條件外,在多源信息綜合評價過程中需要採用許多數學計算方法,通過這些計算方法及其組合應用,對地質生態類型做出量化判別,對地質生態狀況做出綜合評價。這些方法主要包括:

(1)加權綜合指數法。根據實測值和評價標准求取分指數,然後由分指數計算總指數。計算綜合指數的方法有疊加法、均方根法、權重法等。

(2)模糊綜合評判。利用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分級中間過渡的模糊性,按不同分級標准通過建立隸屬函數在閉區間[0,1]內連續取值來進行評價。

主要步驟有:對單項指標分別建立隸屬函數,求出隸屬度;建立模糊關系矩陣;計算各因子的權重;進行模糊聚類,綜合評判,取聚類系數最大者為該評價點所屬級別。

(3)灰色系統分析。基於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灰色性,考慮多因子的綜合影響,利用灰色系統理論進行因子之間的灰色關聯分析、灰色聚類(等斜率法、倍斜率法)、灰色預測、灰色控制等操作。

(4)層次分析(AHP)。AHP是一種系統工程方法,它根據各類指標及各類指標諸因子在環境中的相對重要性,經過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等步驟,分別算出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以此作為「權」。

(5)有限元與有限差分。進行參數場模擬和環境穩定性分析,在參數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有限元等數值法。通過分析調研、模型抽取、模型建立、模型計算與檢驗等步驟進行分析應用。

(6)神經網路模型。可以應用誤差反向傳播人工神經網路模型(B-P網路)。它包括有多個節點的輸入層(多要素)、多個節點的中間層(相互關聯)、一個或幾個節點的輸出層組成。利用該模型解決地質生態環境評價分析中的模式識別和系統辨識問題。人工神經網路理論通過對代表性樣本的學習自學習、自適應,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徵,易於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B-P網路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網路權系數的自適應、自調整過程,通過反復訓練後,網路具有對學習樣本的記憶、聯想的能力。

(7)分形計算。地質生態環境系統中的一些分析對象,可能具有自相似性幾何特徵,而且這種自相似性可以用分數維(D)來表示。

(8)多元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是常用、成熟的計算機數值處理方法,考慮到本系統對統計分析的要求,將在系統開發中融入必要的數據處理和回歸分析功能,如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平滑與擬合、主成分分析、排序等。

(9)人工智慧與可信度分析。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在分析過程中需要一定的非確定性專家知識的支持,需要以決策支持系統的思路,通過人機對話方式進行智能處理。一些模型運算結果或中間處理過程需要進行可信度分析。

3.綜合地質-生態模型分析體系

(1)農業地質-生態適宜性分析模型。農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基礎產業,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國家對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農業地質生態作為地質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農業生態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研究開發農業地質資源及其利用、改造和調控的措施,研究農業地質生態環境污染與防治、農業地質災害防治及農業地質環境區劃等問題。

作為農業地質-生態分析的輔助分析工具,本模型應提供一系列分析方法,使用戶能夠對所研究的區域農業環境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尤其是對表層地質結構、岩土元素地球化學、生物、水文地質特徵等與農業生產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取得對控制性因子的認識。然後選擇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農業地質生態適宜性綜合評價,生成適宜性分區圖。

(2)地質-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模型。地質-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分析過程,由於地質生態環境系統的復雜特點,難以用一種統一的方法和規范的計算過程進行評價。從實際需要的靈活性出發,這方面的模型分析採取優化組織的方法集合方式,通過與信息系統資料庫和圖形庫的緊密連接,以人機對話方式由用戶選擇模型運行機制、計算方法、參數提供方式、結果輸出方式與流向等,進行模型實際運作。

(3)區域地質-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表徵模型與求解;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綜合評估;區域地質-生態承載力飽和度;區域地質-生態綜合敏感度與觸發因素分析。

(4)土地質量退化與侵蝕控制分析模型。

9. 我國的生態問題包括哪些

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長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積,河底抬高10厘米,現在已成為河底高山周圍地面的一條「懸河」。長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趨嚴重,長江流域的1.8億公頃土地中的20%,即3600萬公頃土地發生了水土流失,30年間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土達24億噸,其中5億噸被帶入東海。中國科學院早在1979年就發出了「長江會變成第二條黃河」的警告。長江上游的四川省、雲南省是僅次於東北地區的森林地帶,由於森林迅速減少,四川省水流失面積已達到38.38萬平方千米,比1957年擴大了33倍多。

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敦煌一帶,本世紀50年代紅柳茂盛的地帶,被稱為「紅柳園」,目前則一派荒蕪。方圓三四十千米找不到紅柳的蹤影。農田和村落逐漸被沙海吞沒,河西走廊的庫都克沙漠,柴達木沙漠也在不斷向東向南擴大,風沙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沈陽。北京春天的風沙天數,從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後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經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紅門附近。

3、草場退化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墾、輕保護,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3,並繼續發展。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將會繼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
青海省瑪多縣地處黃河之源,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曾有大小湖泊4077處。過去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上世紀80年代是全國有名的畜牧先進單位和牧區富裕縣。90年代開始,由於乾旱加劇,草場過牧超載,加上鼠害蔓延,草原大面積沙化,現退化草場面積已佔草原總面積的70%,成為全國十大貧困縣之一。瑪多在創造、享受文明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後,又不得不重新吞下貧困的「苦果」。

4、森林資源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國的造林和森林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覆蓋率在10年時間里從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積縮小,森林質量下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5、水資源短缺
由於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這些在短期內都難以緩解。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影響中國許多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和退化,我國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樓主加分啊!!!!

10. 其他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一、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種地區性發生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松嫩平原曾是全國地方病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地區有地方病發生,主要病種有飲水型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流行不僅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地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幾十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經過各有關部門以及廣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發生,只有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還沒有得到徹底消除,僅有34.7%的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的村屯得到了改水防治。截至2003年底,全區有氟斑牙患者108.61×104人、氟骨症患者5.91×104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務還很艱巨。

(一)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蓄積性中毒性地方病。它是由於在高氟環境中,長期攝入過多的氟而引起的。氟中毒主要侵害牙齒和骨骼、神經、肌肉、肝、腎和甲狀腺等系統與器官。病人輕者牙齒變黃、變脆、殘缺、腰腿酸疼,重者肢體畸形、癱瘓卧床、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

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屬飲水型氟中毒,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地下水徑流滯緩的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患病率大於50%的重病區集中分布在通榆、乾安、長嶺、肇東縣、肇源縣、肇州縣、安達市、明水縣和林甸縣。病區潛水和局部承壓水中氟含量高於《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央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高氟潛水,氟離子含量普遍>1 mg/L,最高達6.5 mg/L,第四系承壓水也有高氟水分布,這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病區通過防氟改水,氟中毒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別是重病區發病率大幅度降低,但還沒有達到根治,還有65.31%的病區需要改水降氟。已建的一些改水井由於質量較差,新建初期具有防病功能,使用一段時間後,氟含量又超過飲用水標准。部分地區,如大慶的龍鳳、安達的卧里屯一帶,第四系承壓水含氟量也已達到1~2 mg/L,尋找改水水源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種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病變是心肌變性和壞死,心臟普遍擴張等心肌損害,因在本區克山縣首先發現而得名。

該病的分布特徵從地貌上看是重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較大的高平原北部地區,輕病區則分布在高平原前緣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帶。從行政區看,重病區集中分布在克山縣、克東縣、嫩江縣、木蘭縣,輕病區分布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安達市、青岡縣、明水縣、訥河市等。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和防治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發生。

(三)大骨節病

大骨節病是一種慢性、多發性、退行性,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關節疾病。重症病人身材矮小,勞動能力下降,乃至完全喪失。

該病曾經在松嫩平原流行,主要侵害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多發年齡在25歲以下,尤其以6~13歲為高發病年齡。嫩江縣曾經是該病的重病縣,患病率>10%,五大連池、克山、克東、北安、海倫、綏棱、甘南等縣市為中病區,發病率在5%~10%,其他市縣屬輕病區或無病區。

多年來黑龍江省各級人民政府對大骨節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廣泛地開展了宣傳教育,發動各有關部門、專業防治研究機構和病區人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大骨節病進行長期不懈地調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控制了大骨節病的發生。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於自然環境中缺碘,人的肌體從飲食中攝取的碘不足而引起的甲狀腺細胞出現代償性增生肥大。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如果母親患有此病,她和她的胎兒甲狀腺素合成不足,就會使胎兒的大腦發育障礙,下一代就可能是成為克汀病患者,表現為呆傻、聾啞和身材矮小。

碘缺乏病過去在松嫩平原廣泛流行,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變化大、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交替積極,徑流條件較好的盆地周邊及河谷平原等地,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布,但病情較輕,重病區主要在嫩江縣、五常市和呼蘭縣。病區環境中碘含量貧乏,潛水中碘含量普遍較低。

我國政府對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並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了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在碘缺乏病區,採取了普服碘丸、普及碘鹽等防治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大部分患者已痊癒,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的發生。

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等外動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土壤和土壤母質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過程。水土流失也是松嫩平原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之一。

全區各市縣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發育程度和分布面積有很大差異。高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呈波狀起伏,多為漫川崗地,其匯水面積大,沖蝕能力強,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低平原與河谷平原水土流失較輕,低平原南部通榆、長嶺一帶,風蝕較為嚴重。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約有36 920 km2,占土地面積的20.18%。東部高平原以水蝕為主,包括溝蝕與面蝕,面積約有19 430 km2,其中嚴重流失區有16 580 km2,輕微流失區有2850 km2。水土流失程度北部重於南部,侵蝕模數4500~7000 t/(km2·a)。中西部低平原以風蝕為主,面積17 490 km2,風蝕模數在1265~6000 t/(km2·a)。

區內克山、克東、拜泉、海倫、望奎、龍江等市縣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其面積大,侵蝕強度高,平均侵蝕強度在4000~5000 t/(km2·a),耕地侵蝕強度均在5000 t/(km2·a)以上,見表8—6。

表8—6 松嫩平原部分市縣水土流失統計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