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都有哪些地貌
1. 地貌有哪些
我國不僅地大物博而且地貌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有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此外還有丹霞地貌、冰川地貌和風成地貌、雅丹地貌、流水地貌。
黃土地貌:我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范圍北起陰山山麓,東北至松遼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山前,西北至天山、昆倉山麓,南達長江中下游地域,面積約6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以黃土高原最集中。黃土在流水侵蝕等外力作用下,溝壑縱橫,崗丘連綿,形成地面十分破碎的黃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把石灰岩受地表或地下水侵蝕、溶濁的各種各樣的地貌稱為喀斯特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為岩溶地貌,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好的地區之一。尤其以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等最典型。喀斯特地貌風景秀麗,是著明的旅遊資源。
雅丹地貌:「雅丹」是維吾爾語,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質學上,雅丹地貌專指經長期風蝕,由一系列平行的壟脊和溝槽成的景觀。敦煌附近有一處國內已經發現的最大的一處雅丹地貌———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敦煌西北部,西與羅布泊連通,面積約400平方千米。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指紅色砂岩紅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世界上丹霞地貌以我國分布最廣。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千米。
冰川地貌:冰川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作用,為冰川作用,它包括冰川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為冰川地貌,包括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堆積地貌。由冰川侵蝕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為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峽灣等。冰川消融後,冰川所攜帶的大量冰磧物就地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凍冰土地貌:凍土指溫度處於0℃或0℃以下,因凍結而含冰的各種土層或岩層。凍土地貌也稱冰緣地貌,是在寒冷且雨雪很少的氣候條件下,經凍融作用而形成的一些特殊地貌。
流水地貌:流水是塑造地表態最活躍、分布最廣的外力之一。在溫暖濕潤地區,其作用更突出。地表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對地面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由此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蝕地貌(喀斯特地貌、峽谷等)和流水堆積地貌(山麓冰積扇、中下游沖積平原、三角洲等)。
2. 地質、地貌、地形
地形=地勢=地表形態=地貌
但用法不一樣。地形一般用於大片地區的描述。
地勢用於小范專圍地表屬狀態的描述,比如,這個小山村的地勢很高。
地貌指的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是地面以下的形態(有時候也暴露在地表)。
山谷等是山的各部分的描述,可以算作地貌吧。
前4個都是近義詞,有時候可以通用。
3. 地質、地貌
一、地貌
華北平原位於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地勢平坦、廣闊,海拔不超過100m,自北、西、南西3個方向向渤海灣傾斜。山前地形坡降為1~2,東部濱海平原只有0.1~0.2。從山麓至渤海,主要為河流沉積地貌,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中部沖積湖積平原、東部沖積海積濱海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其分布規模取決於形成水系大小。見圖2-4-1。
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寬度為30~60km。中部沖積湖積平原,從唐海,向西經寧河、北倉、靜海、唐官屯、鹽山,至濱州一線,此線以東為沖積海積濱海平原。平原上發育多種地貌,有大型沖積扇、扇間窪地、古河道帶、古河間帶、河口三角洲以及崗地、淺碟狀窪地和條狀背河窪地等。大型窪地有白洋淀、永年窪、大陸澤、寧晉泊、大浪淀、東淀等。上述地形、地貌控制著地表徑流、地下水的運移、鹹水形成以及鹽漬化區域的分布。
1.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
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呈帶狀分布。海拔在太行山山麓為100m以下,在燕山山麓為50m以下。由各河流的沖洪積扇連接而成。
(1)北部沖洪積平原
由灤河-洋河山前傾斜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山前平原、拒馬河-唐河山前平原組成,整體自北向南分布,沖洪積平原面積較大,而沖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則分布較窄。這些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位於山前正斷陷落帶,基岩埋藏較淺,多為碳酸鹽岩。
(2)南部沖洪積平原
分布在盆地西緣的中南部。主要有滹沱河山前平原和漳河-衛河山前平原,呈EW走向,徑流途徑長,形成規模較大的山前沖洪積平原面和沖湖積平原。
圖2-4-1 華北平原地貌圖(據張兆吉等,2008)
2.中部沖積湖積平原
由灤河、海河、黃河水系河流沖積物組成,向渤海灣微傾,地面高程小於50m,在天津一帶高程僅3~10m,區內緩崗、窪地交錯分布,地面起伏較小,可分為5個亞區,即永定河沖積平原、白洋淀-黃庄窪低平原、滹沱河沖積平原、永年-千頃窪低平原以及黃河-漳衛河沖積平原。
現今黃河北岸至邯鄲、邢台、衡水地區東部和滄州西部地區地形平坦,南高北低。河南段地面標高90~40m,河北、山東一帶地面標高5~45m。中、晚更新世以來,歷代黃河古河道頻繁遷移,古河道、背河窪地、決堤扇、泛濫漫流沉積等地貌相互疊置,總體走向NE,構成華北平原最大的二級地貌單元。
3.東部沖積海積濱海平原
沿渤海灣北岸和西岸呈半環狀分布,分為3個亞區:濱海低平原亞區,由近代海侵和河流沖積而成,一般寬15~50km,地勢低平,地面標高2~5m,微向海傾斜,多為低窪鹽鹼地,有潟湖和窪地沉積,並遺留3道古海岸線遺跡貝殼堤;沿海灘塗窪地亞區,環渤海海岸線分布,為近代灘塗,一般寬8~15km,大的風暴潮仍可淹沒,多沼澤、窪地、沙堤和鹽田;黃河三角洲沖積-海積平原,頂點在山東利津縣南宋附近,呈扇形,向海凸出,地面標高為2~10m,坡降0.1~0.15,黃河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條帶狀窪地、崗地發育,高差約2m。
二、基底構造
侏羅紀晚期,本區發育成大陸型裂谷盆地,盆地內形成隆起和凹陷相間的構造體系,走向NNE,呈雁行式排列。主要構造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盆地內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陸相含油碎屑岩沉積、河湖相沉積,厚度大於9000m。
區內基底主幹深斷裂主要有NE向(包括NNE向)和NW向兩組斷裂構造,它們控制著區內隆起、坳陷的形成和展布的基本格局,見圖2-3-1。
1.主要斷裂
NE向深大斷裂主要有4條:西部邊界斷裂,為太行山山前斷裂,沿北京—保定—邢台—新鄉一線的山前展布,由一系列NE向至NNE向的正斷層組成,控制著華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和坳陷;東部邊界斷裂,為開源-營口-濰坊深斷裂和蘭聊深斷裂;天津-滄州-德州-許昌深斷裂,深部處於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交界上,淺部為滄東斷裂和蘭聊斷裂,蘭聊斷裂是裂谷盆地南部與魯西隆起的東部邊界;埕西斷裂,走向NE,長90km,為埕寧隆起與黃驊坳陷的分界線。
NW向深斷裂:北京-渤海灣深斷裂,深部為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變化帶,淺部表現為寶坻斷裂,為北部燕山褶皺帶與渤海灣裂谷盆地的邊界,斷裂北側為古生界和元古宇,南側為巨厚的新生代沉積;中部為石家莊-臨沂深斷裂,深部是一條斷續分布的上地幔隆起,淺部表現為衡水斷裂,是冀中坳陷與邢衡隆起的分界線。
2.隆起和坳陷
盆地內發育了一系列隆起、坳陷相間的二級構造體系,呈雁行式排列,走向NNE。主要構造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區內大型構造單元主要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
(1)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位於華北斷坳的西北部,分布在香河、壩縣、保定、任丘、高陽、河間、饒陽、深縣束鹿、趙縣一線,坳陷基底由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白雲岩、碳酸鹽岩和中生界煤系地層構成,上覆巨厚的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河湖相沉積,新生界厚度大於7000m。坳陷中部斷續分布著一系列的基岩凸起,自北向南有大興、容城、牛駝鎮、高陽、劉村、無極-藁城和寧靜凸起,構成近NNE走向的凸起帶,該帶以西為西部凹陷,多為粗粒的河流相和沖洪積相沉積,以東為河湖相細粒沉積。
(2)滄縣隆起
滄縣隆起位於冀中坳陷東側,是渤海灣盆地中大型的正向構造單元,分布在天津、靜海、獻縣、武邑、清河縣一線,隆起上石炭-二疊系煤系地層廣泛發育,煤層賦存穩定、厚度較大,缺失古近系,東以滄東斷裂與黃驊坳陷為界,新生界厚1000~1600m。隆起兩側分布著一系列的碳酸鹽岩凸起,西部有獻縣、大城、王草庄凸起,東側有興濟、潘庄、雙窯、小寒庄凸起。
(3)黃驊坳陷
位於滄縣隆起之東,東入渤海並與埕寧隆起為鄰,北以寧河-寶坻斷裂與燕山台褶帶分界。分布在漢沽、塘沽、黃驊、鹽山、南皮一線,基底地層由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組成,缺失下馬嶺組。蓋層主要由新生界組成,沉積厚度最大可達7100m,為陸相碎屑岩,沿主幹斷裂有基性玄武岩噴發。坳陷中部斷續分布著黑龍村、孔店和港西中央凸起,坳陷北部唐山一帶有河西、老王莊、柏各庄、姜各庄和馬頭營凸起。
分布在隆起和坳陷上的凸起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質意義:一是,具有良好的熱儲存條件,地熱增溫率較高,通常大於3.0℃/100m;二是,凸起的岩性多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碳酸鹽岩,岩溶孔隙、裂隙發育,是良好的岩溶儲層,而隆起區則成為埋藏較淺的地熱田主要分布地段,具有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
三、盆地發展史
華北平原在地質構造上隸屬於渤海灣裂谷盆地。渤海灣裂谷盆地涵括華北平原、渤海、下遼河平原,橫跨遼寧、河北、山東及京、津等省(市),是一個在華北地台基礎上發育起來的裂谷盆地。中生代末,區域性的NW向拉張作用,產生NE向的深大斷裂,使華北地台進一步拉裂,形成新生代裂谷盆地,主要表現為NE向斷裂拉張,形成一系列地壘式隆起和地塹式凹陷,並伴隨強烈火山活動。
區內,裂谷盆地東部邊界為NNE向郯廬深大斷裂(開源-營口-濰坊段和蘭聊段),西邊界為近NE向的太行山山前深大斷裂,北部邊界則為近EW向的北京-渤海灣深大斷裂(寶坻斷裂)。華北盆地位於上述3條深大斷裂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
新生代早、中期,渤海灣裂谷發育鼎盛,NE向斷裂不斷張裂,裂谷拉張、裂陷,接受了巨厚的古近系沉積,主要為海相、河湖相沉積的沙河街組和東營組,形成巨厚的生油層;同時,在裂谷內部形成NE走向的壘、塹相間的結構,其中主要發育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次一級構造單元。區內主要發育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3個二級構造,控制著古近系的沉積,在冀中坳陷、黃驊坳陷內沉積了巨厚的海相、河湖相沙河街組和東營組;滄縣隆起則遭受剝蝕,直到新近系晚期才開始接受沉積。裂谷發育早期,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常伴隨有玄武岩噴發。
新生代中、晚期,渤海灣裂谷盆地經歷裂陷後,開始逐漸進入拗陷階段,斷裂、褶皺作用減弱;盆地整體拗陷,沉積范圍擴大,曾向南擴張到洛陽一帶,以河、湖相沉積為主,盆地內廣泛沉積了館陶組和明化鎮組。
第四紀,盆地繼續拗陷,早更新世,古氣候溫暖潮濕,以河湖相沉積為主,湖泊分布面積最大,湖泊沉積中心位於衡水、邯鄲、霸縣、滄州一帶;中、晚更新世,周邊山地強烈抬升,古氣候變冷,湖泊逐漸消失,代之以古黃河、灤河、大清河、永定河等河流相沉積,奠定了現今地貌、水系和沉積格局。
新生界在平原中廣泛分布,一般厚度為1000~3500m,最厚達9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積最厚,構成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積物的成因及厚度明顯地受基底構造控制,並受古氣候、古地理環境制約。坳陷區第四系最大厚度可達500m以上,在滄縣隆起區及平原南部厚度變小,厚約200m。
4. 地質地貌分類
當前流行的是來形態成因分類,主要有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地貌類型和動力地貌類型。構造地貌類型,如1:250萬歐洲國際地貌圖把全球劃分為10種陸上大構造地貌單元和4種海底大構造地貌單元:①相對穩定地盾;②相對穩定陸台;③微弱活動陸台邊緣;④活動地盾造山帶;⑤陸台邊緣造山帶;⑥年輕地槽邊緣造山帶;⑦火山;⑧邊緣或山間拗陷;⑨陸台或陸台拗陷;⑩突起陸台上的堆積地形;以及水下陸緣、過渡帶、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5. 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
地貌景觀有幾種:
河流地貌:三峽
冰川地貌:絨布冰川
黃土及風成堆積地回貌:黃土高原,答塔克拉瑪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黃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
風蝕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6. 世界上有哪些地質地貌類型
減肥效果是根據個人體質 以及運動強度決定的,體重並不是減肥的重點,你的目標應該是在注意體型的情況下再關注自己的體重。
7. 地貌地質
構造地貌
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岩石圈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面山、背斜脊、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如水平岩層地區的構造階梯,傾斜岩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面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
8.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9. 我國都有哪些地貌。
我國都有哪些地貌。--
----喀斯特地貌:雲貴高原;雅丹地貌:新疆;
----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海岸地貌:浙江;
----紅樹林地貌:海南!----
10. 世界上有哪些地質地貌類型啊
根據一定原則對地表起伏形態劃分的類型。一般認為,普通地貌類型應按形態與成因相結合的原則劃分,但由於地貌形態,地貌營力及其發育過程的復雜性,目前尚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分類方案,一般採用形態分類和成因分類相結合的分類方法。 地貌形態類型 指根據地表形態劃分的地貌類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態分類並不統一。我國的陸地地貌習慣上劃分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態類型。由中國1:1 000000地貌圖編輯委員會審定的《中國1:1 000 000地貌圖制圖規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確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個基本形態類型。在這一形態分類中,把盆地和高原視為有關形態類型的組合。較小的形態類型,大多與其成因結合起來進行劃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這種形態—成因結合的分類,才能更好的反映這些形態類型的特點。 地貌成因類型 指根據地貌成因劃分的地貌類型。由於地貌形成因素的復雜性,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成因分類方案。根據外營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無論是外營力地貌還是內營力地貌,在動力性質劃分的基礎上,都可以按營力的從屬關系和形態規模的大小,做進一步的劃分。 比較完整的地貌分類系統,常常是既考慮外營力和內營力,又考慮形態及其規模的多級的混合分類系統。另外,根據實際需要,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地貌分類,如有喀斯特地貌分類、風沙地貌分類,以及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應用地貌分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