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鹽池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鹽池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05 04:42:33

1. 簡述四種主要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主版要分為兩大權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2. 地質構造,地貌類型,構造地貌,地形,地勢各指的什麼有什麼區別

地質構造:指地殼運動,褶皺、斷裂、火山爆發等等。
地貌類型:版指在內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權形態,即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種類型。
構造地貌:指在內力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向斜、火山等等。
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具體形態,類型有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體趨勢,如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3. 中國西部的地質構造

中國 西部地區由於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南北方向:向擠壓作用的影響,區域構造版線呈近東內向權或北西西向,山系與低地相間、多發育擠壓性質的大型坳陷沉積盆地,如其北部(昆侖山以北,亦稱西北地區)的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帶(包括酒泉盆地,亦稱走廊盆地),合稱四盆一走廊。另外還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區(包括潮水、銀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南部包括西藏全部,並涉及青海省南緣和雲南省西南緣(滇西)。這些沉積盆地多屬山前或山間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時間旱,經歷過分異、疊加等長期演化。此外,尚有少數山間斷陷小盆地,由於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勢高,風化剝蝕快,產生大量粗碎屑風化產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處於補償或過補償狀態。另外,許多盆地形成時期節,沉積時間長,故沉積厚度大,粗碎屑物質多,河流相和洪積相很發育,湖泊面積也大,但變化快、湖水較淺,深湖區的比例小。另一特點是西部地區的地殼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處達70公里,地溫悌度低,2~2.60/100甚至更低

4.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5. 地質構造有哪幾種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褶皺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斷層又有地壘和地塹之分。如下圖所示:

6. 承德的地質構造有哪些呢

承德市位於東經115°54′~119°15′,北緯40°11′~42°40′,處於華北和東北兩個內地區的連接過渡地帶,容地近京津,背靠蒙遼,省內與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以及張家口市相鄰。承德北部是七老圖山脈,有茫茫林海,廣袤草原;中部屬燕山山脈,為低山丘陵區;南部則屬燕山山脈東段之延續,峰巒重迭,峽谷幽深。丹霞地貌:在市區周圍,分布著多處千奇百怪的紅色岩石(岩層)景觀,地質學稱之為「丹霞地貌」,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這些地貌景觀比之江南的丹霞山,不僅造型奇特,還增添了幾分雄渾奇偉。 主要自然山景:磬錘峰、蛤蟆石、羅漢山、僧冠峰、天橋山、雙塔山、雞冠峰等十多處。

7. 地質構造的概念

地質構造的概念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專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在層狀屬岩石分布地區最為顯著。在岩漿岩、變質岩地區也有存在。具體表現為岩石的褶皺、斷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對水工建物築地基的穩定性和滲漏性有直接影響。如褶皺構造核部岩石破碎、裂隙發育,強度低,滲透性較大。閘壩、電站、隧洞等選址時應盡量避開這種地段。選址還應考慮庫區的斷裂情況,較大斷層如伸到庫外,可能會產生庫區滲漏現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8.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9. 地質作用,地形,地質構造分別都是啥,分別舉個例子,謝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內殼組成物質、地殼容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學界把自然界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於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