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隧道特殊地質地段

什麼是隧道特殊地質地段

發布時間: 2021-02-05 04:11:13

A. 隧道的施工工序

隧道的施工工序:

1.施工前應對設計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進行詳細分析了解,深入細致地作施工調查,制訂相應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備足有關機具及材料,認真編制和實施施工組織設計,使工程達到安全、優質、高效的目的。

2.特殊地質地段隧道施工時,應以「先治水、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早襯砌、勤檢查、穩步前進」為指導原則。在選擇和確定施工方案時,應以安全為前提,綜合考慮隧道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斷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機械裝備、工期和經濟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

3.在隧道開挖方式選擇上,無論是採用鑽爆開挖法、機械開挖法,還是採用人工和機械混合開挖法,應視地質、環境、安全等條件來確定。如用鑽爆法施工時,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技術,既能使開挖輪廓線符合設計要求,又能減少對圍岩的擾動破壞。

4.隧道通過自穩時間短的軟弱破碎岩體、淺埋軟岩和嚴重偏壓、岩溶流泥地段、砂層、砂卵(礫)石層、斷層破碎帶以及大面積淋水或涌水地段時,為保證洞體穩定可採用超前錨桿、超前小鋼管、管棚、地表預加固地層和圍岩預注漿等輔助施工措施,對地層進行預加固、超前支護或止水。

5.為了掌握施工中圍岩和支護的力學動態及穩定程度,以及確定施工工序,保證施工安全,應實施現場監控量測,充分利用監控量測指導施工。對軟岩淺埋隧道須進行地表下沉觀測,這對及時預報洞體穩定狀態,修正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要。

6.穿過未膠結鬆散地層和嚴寒地區的凍脹地層等,施工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外,均可採用錨噴支護施工。爆破後如開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時,應在清除危石後及時噴射混凝土護面。如圍岩自穩性很差,開挖難以成形,可沿設計開挖輪廓線預打設超前錨桿。錨噴支護後仍不能提供足夠的支護能力時,應及早裝設鋼架支撐加強支護。

7.當採用構件支撐作臨時支護時,支撐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能承受開挖後的圍岩壓力。圍岩出現底部壓力,產生底膨現象或可能產生沉陷時應加設底梁。當圍岩極為松軟破碎時,應採用先護後挖,暴露面應用支撐封閉嚴密。根據現場條件,可結合管棚或超前錨桿等支護,形成聯合支撐。支撐作業應迅速、及時,以充分發揮構件支撐的作用。

8.圍岩壓力過大,支撐受力下沉侵入襯砌設計斷面,必須挑頂(即將隧道頂部提高)時,其處理方法是:拱部擴挖前發現頂部下沉,應先挑頂後擴挖。當擴挖後發現頂部下沉,應立好拱架和模板先灌築滿足設計斷面部分的拱圈,俟混凝土達到所需強度並加強拱架支撐後,再行挑頂灌築其餘部分。挑頂作業宜先護後挖。

9.對於極鬆散的未固結圍岩和自穩性極差的圍岩,當採用先護後挖法仍不能開挖成形時,宜採用壓注水泥砂漿或化學漿液的方法,以固結圍岩,提高其自穩性。鬆散地層結構鬆散,膠結性弱,穩定性差,在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如極度風化破碎已失岩性的鬆散體;漂卵石地層、砂夾礫石和含有少量粘土的土壤以及無膠結鬆散的干沙等。

10.特殊地質地段隧道襯砌,為防止圍岩鬆弛,地壓力作用在襯砌結構上,致使襯砌出現開裂、下沉等不良現象。因此,採用模築襯砌施工時,除遵守隧道施工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施工外,還應注意:當拱腳、牆基松軟時,灌築混凝土前應採取措施加固基底。

襯砌混凝土應採用高標號或早強水泥,提高混凝土等級,或採用摻速凝劑、早強劑等措施,提高襯砌的早期承載能力。仰拱施工,應在邊牆完成後抓緊進行,或根據需要在初期支護完成後立即施作仰拱,使襯砌結構盡早封閉,構成環形改善受力狀態,以確保襯砌結構的長期穩定堅固。在隧道的施工過程中,應把地質超前預報納入隧道施工的正常工序,使地質超前預報成為促進隧道科學施工的有力手段。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往往千差萬別,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諸種不良地質疊加和組合。施工中要區別各種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採取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盡可能把不良地質給施工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不良地質雖然給隧道施工造成了困難,但只要掌握了不良地質的性質、規模和在隧道的出露位置,所採取的治理措施及時、得當,不僅可以避免任何地質條件下出現的地質災害,而且可以用較小的代價彌補不良地質給施工。

(1)什麼是隧道特殊地質地段擴展閱讀

隧道分類:

1、按照隧道所處的地質條件:土質隧道和石質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長度:短隧道(鐵路隧道規定:L≤500m;公路隧道規定:L≤500m)、中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規定:500<L≤1000m)、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規定1000<L≤3000m)和特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L>10000m;公路隧道規定:L>3000m)(根據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規定)。

3、按照國際隧道協會(ITA)定義的隧道的橫斷面積的大小劃分標准:極小斷面隧道(2~3㎡)、小斷面隧道(3~10㎡)、中等斷面隧道(10~50㎡)、大斷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斷面隧道(大於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山嶺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淺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礦山隧道。

B. 隧道施工技術的特殊地質

由於轄區內隧道裂隙均較發育,圍岩完整性、堅硬性差,深埋段不多,而且山體裂隙水比較豐富,所以發生地質災害——岩爆的幾率不高,根據鑽探和地質部門的資料該區域也不存在有害可燃易爆氣體,施工中主要的難點就是處理好大跨徑的開挖步序、工藝和應力突變導致淺埋段及主洞交叉處塌方冒頂及散體、破裂狀結構的邊仰坡失穩或順圍岩層理走向的滑塌;涌水防排的治理;由於地質限制只能採用導坑開挖,施工通風的處理等工作上。
1、塌方的防治實例
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災害堅持防治結合的方針,以預防為主,對地質狀況進行超前預報,已支護的進行量測監控,嚴格設計工法施作,加強工序施工質量,嚴控各工序間的根據圍岩情況依據規范控制步序拉開的長度,嚴密監控不良地質開挖後的邊仰坡情況,及時加以必要的防護,
轄區隧道以上喝組地質情況較差:由於上喝組隧道出口為淺埋,易坍塌,場地也受到限制,採用進口單口掘進,但隧道進口在進洞後監控量測數據反映為異常,高駐辦會同有關專家查看後,果斷下發指令撤離所有人員及機械停工施工,採取加固措施,在洞內加設支撐、山頂地表注漿加固,洞內主洞注漿加固改善圍岩,邊仰坡小導管注漿改善,由於變化速率過大,山體已經形成裂隙滑塌面,於6天後進口仰坡順山體裂隙面突然大面積滑塌,由於及時撤離了人員機械,沒有造成人員及機械的重大損失,
塌方的主要原因:隧道至洞頂穿越斷層破裂帶,斷裂帶的走向與路線近平行,進口右線為高邊、仰坡,最高處為右邊坡69m,山體有7處縱橫、深度走向不明的採金洞遺址,且右線右邊坡偏壓,(在進洞之前由於考慮到右邊坡偏壓的影響,對該隧道進行了主洞全環徑向小導管注漿加固,改善岩體,上斷面導坑支護增加了臨時仰拱,提供水平支撐,並且增加了明洞套拱,套拱左側反壓回填),受其影響,隧址區圍岩完整性差,尤其是進口仰坡坡面暴露圍岩為全風化、強風化強烈岩體,多呈散體狀結構或碎裂狀結構,無自穩能力,加之施工中爆破開挖的震動干擾,導致右邊坡突然滑塌帶動仰坡使之坍塌將洞口左右線全部掩埋,經現場勘察滑塌體均為鬆散的碎石土(坡積碎石土),塌方體厚度10~12m,主洞室初支、明洞套拱情況不明。
經過設計、業主、監理、施工單位四方對塌方現場核查,該塌方為地質原因造成,為了進行下階段的施工或減少塌方對施工的影響,以及考慮總工期的要求,將掘進施工隊克服困難轉移到出口繼續施工,必須對進口塌方進行處治,經過四方共同研究決定,首先安排將塌方體進行詳細測量與塌方前的坡面比較得出塌方面的位置及清渣量,確定處治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將滑塌的邊、仰坡虛渣清除,並結合由上而下邊刷邊護原則完成框架錨桿防護,第二階段待主洞清理出來後根據破壞程度再進行第二步處治設計。
2、涌、滲水處理
防、排相結合是洞內治水的原則,清刺溝、上喝組隧道施工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涌水現象,施工中從兩個方面來處理,第一步將湧出的水排出洞外,不至於影響正常施工環境,對於順坡洞排水主要是挖臨時排水溝自然排水,反坡採用挖積水、排水泵站機械排水管路排水,圍岩的涌、滲水處的治理非常關鍵,如:上喝組隧道右線右導坑開挖約在SH202+800處右拱腰出現的涌水,水量較大噴射混凝土無法凝固在受噴圍岩面上,經過現場勘察涌水原因時,發現涌水點是約直徑為1.6m沙井處滲出的,而且通過涌水的洗刷已經形成漩渦狀,如果不及時處理,繼續任其沖刷形成沙井掏空,有可能會導致掌子面坍塌,通過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研究決定立即採用先堵後排的方案,即將涌水井用土工布填塞,並加設這了一榀剛拱架支撐,防止涌水井的沙被洗空,導致嚴重後果和損失,然後把PVC管將土工布過濾後的涌水集中排至積水坑,噴射加大速凝劑用量的噴射混凝土,考慮水量比較大,面積范圍較小,通過調查水的主要來源是雨季山體的裂隙水匯聚而成的,那麼不能讓其成為涌水通道,採用周邊注漿的方案將其封住,如果是地下水域的通道那麼必須作特殊處理。通過初期支護表面外觀和打孔檢測及雷達檢測來看效果良好。

C. 不良和特殊地質地段隧道施工的一般原則有哪些

先治水、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早襯砌、勤檢查、穩步前進

D. 隧道上的混凝土怎樣澆築上去的

隧道混凝土是採取邊開挖邊襯砌的方式完成的。開挖後先用噴射混凝土作為初期支護,之後搭設鋼筋網,用錨桿固定鋼筋網。之後才可以進行二襯。

二襯台車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搭設及焊接鋼筋台車,另一個是澆築台車。澆築前應先搭設模板,混凝土模板中會有約50mm*50mm的澆築倉口。盾構機開挖後的襯砌,邊頂拱和頂拱的澆築模板是分開的,所以可以看到類似弧形的情況。

(4)什麼是隧道特殊地質地段擴展閱讀:

隧道通過特殊地質地段施工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施工前應對設計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進行詳細分析了解,深入細致地作施工調查,制訂相應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備足有關機具及材料,認真編制和實施施工組織設計,使工程達到安全、優質、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質並非不良,也會因准備不足,施工方法不當或措施不力導致施工事故,延誤施工進度。

2、特殊地質地段隧道施工時,應以「先治水、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早襯砌、勤檢查、穩步前進」為指導原則。在選擇和確定施工方案時,應以安全為前提,綜合考慮隧道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斷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機械裝備、工期和經濟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時應考慮圍岩變化時施工方法的適應性及其變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誤和增加投資。

3、在隧道開挖方式選擇上,無論是採用鑽爆開挖法、機械開挖法,還是採用人工和機械混合開挖法,應視地質、環境、安全等條件來確定。如用鑽爆法施工時,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技術,既能使開挖輪廓線符合設計要求,又能減少對圍岩的擾動破壞。爆破應嚴格按照鑽爆設計進行施工,如遇地質變化應及時修改完善設計。

E. 不良地質段隧道選址應考慮哪些問題

應考慮崩塌,滑坡,泥石流,流沙,溶洞,土洞,瓦斯,圍岩,落石等問題。

不良專地質地段的變異屬條件是非常復雜的。設計文件提供的地質資料,施工前所制定的施工方法和防範措施及對策,不可能自始至終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在施工全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地層與地質條件的變化,勤檢查支護與襯砌的受力狀態,及時排險,防止突然事故的發生。

(5)什麼是隧道特殊地質地段擴展閱讀:

特殊地質地段隧道,由於岩層的地質成因復雜,地質條件具有突變性,事故具有突發性,對隧道施工的危害性極大,如果僅靠常規的隧道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是很難克服殊地質地段進行隧道施工時,除了應遵守一般技術要求外,還應採取針對性較強的輔助方法施工。

在開挖、支護襯砌施工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發生土石坍塌,坑道受壓支撐被壓壞,襯砌結構斷裂和各種特殊施工難題,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安全和工程質量。瓦斯溢出地層,更嚴重地威脅著隧道施工安全。

不良和特殊地質地段的工程問題,雖然有的是在勘察階段就已經查明的,在施工階段採取相應的對策,但有的則是在施工階段才發現的,使施工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掌握在不良和特殊地質段隧道施工時應注意的問題和處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F. 隧道施工安全技術規范有哪些

有爆破作業 ,裝葯與填塞,爆破警戒與信號,起爆器材加工,起爆作業,盲炮處理,爆破器材管理,變配電設備安裝,用電設備閘刀箱安裝 ,臨時用電線路架設,隧道內用電線路架設,室內配線,高處作業,電焊作業,氣焊作業,施工現場管理,隧道鑽孔作業,隧道裝葯作業,隧道爆破作業,隧道開挖支護作業,隧道噴錨作業,隧道襯砌作業,隧道無軌運輸,隧道通風與防塵,掘進安全注意事項,如有瓦斯出現時的注意事項等26項內容

G. 不良地質和特殊地質的區別

不良地質條件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
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質包括滑坡地區、崩塌地區、岩堆地區、泥石流、溶洞地區、瓦斯地區、地下水。
它們分布於場地內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體體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響。

常見的不良地質及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
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

H. 求隧道洞身明挖改暗挖施工方案,補充下隧道是三級全段瓦斯,最低處淺埋已隧道起拱線,有誰做過類似的方案

請你上新浪地產網查。
隧道通過特殊地質地段施工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施工前應對設計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進行詳細分析了解,深入細致地作施工調查,制訂相應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備足有關機具及材料,認真編制和實施施工組織設計,使工程達到安全、優質、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質並非不良,也會因准備不足,施工方法不當或措施不力導致施工事故,延誤施工進度。
2.特殊地質地段隧道施工時,應以「先治水、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早襯砌、勤檢查、穩步前進」為指導原則。在選擇和確定施工方案時,應以安全為前提,綜合考慮隧道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斷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機械裝備、工期和經濟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時應考慮圍岩變化時施工方法的適應性及其變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誤和增加投資。
3.在隧道開挖方式選擇上,無論是採用鑽爆開挖法、機械開挖法,還是採用人工和機械混合開挖法,應視地質、環境、安全等條件來確定。如用鑽爆法施工時,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技術,既能使開挖輪廓線符合設計要求,又能減少對圍岩的擾動破壞。爆破應嚴格按照鑽爆設計進行施工,如遇地質變化應及時修改完善設計。
4.隧道通過自穩時間短的軟弱破碎岩體、淺埋軟岩和嚴重偏壓、岩溶流泥地段、砂層、砂卵(礫)石層、斷層破碎帶以及大面積淋水或涌水地段時,為保證洞體穩定可採用超前錨桿、超前小鋼管、管棚、地表預加固地層和圍岩預注漿等輔助施工措施,對地層進行預加固、超前支護或止水。
5.為了掌握施工中圍岩和支護的力學動態及穩定程度,以及確定施工工序,保證施工安全,應實施現場監控量測,充分利用監控量測指導施工。對軟岩淺埋隧道須進行地表下沉觀測,這對及時預報洞體穩定狀態,修正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要。
6.穿過未膠結鬆散地層和嚴寒地區的凍脹地層等,施工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外,均可採用錨噴支護施工。爆破後如開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時,應在清除危石後及時噴射混凝土護面。如圍岩自穩性很差,開挖難以成形,可沿設計開挖輪廓線預打設超前錨桿。錨噴支護後仍不能提供足夠的支護能力時,應及早裝設鋼架支撐加強支護。
7.當採用構件支撐作臨時支護時,支撐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能承受開挖後的圍岩壓力。圍岩出現底部壓力,產生底膨現象或可能產生沉陷時應加設底梁。當圍岩極為松軟破碎時,應採用先護後挖,暴露面應用支撐封閉嚴密。根據現場條件,可結合管棚或超前錨桿等支護,形成聯合支撐。支撐作業應迅速、及時,以充分發揮構件支撐的作用。
8.圍岩壓力過大,支撐受力下沉侵入襯砌設計斷面,必須挑頂(即將隧道頂部提高)時,其處理方法是:拱部擴挖前發現頂部下沉,應先挑頂後擴挖。當擴挖後發現頂部下沉,應立好拱架和模板先灌築滿足設計斷面部分的拱圈,俟混凝土達到所需強度並加強拱架支撐後,再行挑頂灌築其餘部分。挑頂作業宜先護後挖。
9.對於極鬆散的未固結圍岩和自穩性極差的圍岩,當採用先護後挖法仍不能開挖成形時,宜採用壓注水泥砂漿或化學漿液的方法,以固結圍岩,提高其自穩性。鬆散地層結構鬆散,膠結性弱,穩定性差,在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如極度風化破碎已失岩性的鬆散體;漂卵石地層、砂夾礫石和含有少量粘土的土壤以及無膠結鬆散的干沙等。隧道穿過這類地層,應減少對圍岩的擾動,一般採取先護後挖,密閉支撐,邊挖邊封閉的施工原則,必要時可採用超前注漿改良地層和控制地下水等措施。
10.特殊地質地段隧道襯砌,為防止圍岩鬆弛,地壓力作用在襯砌結構上,致使襯砌出現開裂、下沉等不良現象。因此,採用模築襯砌施工時,除遵守隧道施工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施工外,還應注意:當拱腳、牆基松軟時,灌築混凝土前應採取措施加固基底。襯砌混凝土應採用高標號或早強水泥,提高混凝土等級,或採用摻速凝劑、早強劑等措施,提高襯砌的早期承載能力。仰拱施工,應在邊牆完成後抓緊進行,或根據需要在初期支護完成後立即施作仰拱,使襯砌結構盡早封閉,構成環形改善受力狀態,以確保襯砌結構的長期穩定堅固。在隧道的施工過程中,應把地質超前預報納入隧道施工的正常工序,使地質超前預報成為促進隧道科學施工的有力手段。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往往千差萬別,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諸種不良地質疊加和組合。施工中要區別各種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採取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盡可能把不良地質給施工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不良地質雖然給隧道施工造成了困難,但只要掌握了不良地質的性質、規模和在隧道的出露位置,所採取的治理措施及時、得當,不僅可以避免任何地質條件下出現的地質災害,而且可以用較小的代價彌補不良地質給施工造成的損失。

I. 特殊地質地段的施工方法

你說是的隧道?一般遵循「短進尺、弱爆破、早支護、勤測量」的原則。

J. 各種特殊地質地段及不良地質現象現象的發布情況 發育情況 活動特點到哪裡找

不良和特殊地質地段隧道施工的一般原則有3點:
(1)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專,盡可能准確掌握不良地屬質情況;
(2)根據掌握的不良地質情況,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案及處理措施;
(3)隨著施工揭露地質,並根據施工安全性和支護措施的效果,及時修正設計,保證施工安全和隧道質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