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徠峰什麼地質構造
① 山東泰山受哪個因素影響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今日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岩。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岩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岩系。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今日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今天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公里,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夭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 700 ~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微型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
泰山扇子崖
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布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於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於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於華北魯中期夷平面。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如山北的一條峽谷在其上段約200米的深處,谷坡驟然變陡,又往下200餘米,谷坡幾乎直立,高達20米左右。根據峽谷的谷坡三折變化情況。可以把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如從西路的黑龍潭往上,谷底坡度逐漸增大,在黑龍潭至黃西河之間谷底坡度為80,黃西河至雲步橋間為10~12度,自雲步橋至南天門谷底坡度迅速變為60度。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岩,在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它們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於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於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於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後期剝蝕破壞常殘留於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秀麗景色,如黑龍潭和雲步橋的飛瀑。由於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形成了瀑布的多級性。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泰山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其塑造的微地貌景觀很多,諸如大眾橋和櫻桃園處洪積扇的扇中扇。壺夭閣的谷中谷等等,在此不作一一詳述。
② 泰山的地理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7]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今日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岩。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岩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岩系。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今日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今天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公里,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8]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夭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 700 ~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8]
微型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
泰山扇子崖
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9]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布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於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於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於華北魯中期夷平面。[9]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如山北的一條峽谷在其上段約200米的深處,谷坡驟然變陡,又往下200餘米,谷坡幾乎直立,高達20米左右。根據峽谷的谷坡三折變化情況。可以把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如從西路的黑龍潭往上,谷底坡度逐漸增大,在黑龍潭至黃西河之間谷底坡度為80,黃西河至雲步橋間為10~12度,自雲步橋至南天門谷底坡度迅速變為60度。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8] [9]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岩,在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它們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於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於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於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10]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後期剝蝕破壞常殘留於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10]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秀麗景色,如黑龍潭和雲步橋的飛瀑。由於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形成了瀑布的多級性。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泰山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其塑造的微地貌景觀很多,諸如大眾橋和櫻桃園處洪積扇的扇中扇。壺夭閣的谷中谷等等,
③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年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形成眾多的深溝峽谷、懸崖峭壁,造就了泰山南坡陡峻險奇的地貌景觀,如捨身崖、十八盤、扇子崖等處的險峻地形。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園區內河流呈放射狀分布於泰山的周圍,大部分南流匯入大汶河,雨季常形成山區洪流,攜帶大量砂礫堆積在谷口處,組成洪積扇群,形成山前沖洪積台地。按形態和成因,可將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區域地貌劃分出以下六種類型。
侵蝕構造中山
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 黃石崖、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800~1500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泰山雜岩中的二長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侵蝕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V」字形谷、谷中谷的現象廣泛發育,谷坡和谷底均很陡,跌水瀑布和大小沖溝到處可見。由於二長花崗岩柱狀節理發育,加上強烈的侵蝕切割,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常形成絕壁陡崖,如瞻魯台下的百丈崖、開燭峰等處的懸崖峭壁,以及後石塢重力崩塌作用所形成的石河、石海。
侵蝕構造低山
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歪頭山、蔣山頂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主要岩性為泰山雜岩中的二長花崗岩和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如扇子崖處的陡峭地形。
溶蝕侵蝕構造低山
這種地貌類型多分布在泰山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泰山雜岩和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所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是變質雜岩區多形成圓頂緩脊的山巒,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則因其抗侵蝕和抗風化的能力相對較強,山坡主要靠重力崩塌作用而不斷後退,從而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群眾稱之為「崮」或「坪」,諸如張夏、崮山一帶的山頭。此外,由於石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強,往往形成各種洞穴和所謂「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景觀。
溶蝕侵蝕丘陵
大多數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強度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溶洞等溶蝕地形比較多見,如婁敬山所見的大大小小的溶洞。
侵蝕丘陵
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到虎山及黃前一帶。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泰山雜岩中的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侵蝕強度比較弱,以剝蝕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山前沖洪積台地
主要分布在山體外圍的山麓地帶。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以堆積作用為主。南部山前谷口的沖洪積扇發育良好, 並且彼此連結成片。沖洪積物厚度大,砂礫石一般比較粗大,分選性差,有一定磨圓度。台地微向四周傾斜,坡度在3°~5°之間,一些村鎮和果園多建在這種台地上。
④ 中國能稱為世界雙遺的地方有幾個在哪裡
中國被稱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分別為:泰山、黃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1.泰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主要景點有:
陰陽界: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岩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綉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
桃花峪: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兩峰對峙的一條幾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構成雙峰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岩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
傲徠峰: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
網路--黃山
網路--樂山大佛
網路--武夷山
⑤ 泰山有哪些景點 泰山有什麼人文景觀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六大風景區: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陰陽界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⑥ 泰山雄偉在什麼地方
泰山抄雄偉在山體高大,泰襲山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泰山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
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6)傲徠峰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泰山景點:
1、桃花峪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
2、傲徠峰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
⑦ 泰山有哪些景物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陰陽界
陰陽界
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岩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綉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沖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岩脈,表面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岩中,與圍岩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為險峻。古人把這條岩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10]
桃花峪
桃花峪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面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岩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岩塊,在重力作用下岩塊沿直立節理面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峰對峙的一條幾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為在彩石溪存在著以基性斜長角閃岩(基性火山岩)為主的一套表殼岩系統,屬於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構成雙峰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岩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11]
傲徠峰
傲徠峰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⑧ 泰山是什麼岩構成
我想主要是岩漿岩中的侵入性岩漿岩!
12月9日,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陸松年教授宣布,以《泰山地區古老侵入系精細年代構造構架研究》為課題的泰山岩石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泰山上的岩石已經可以按照其「年齡」來排列順序。
自2005年9月泰山成為國家地質公園、並隨後開始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起,泰山地質、泰山岩石年代成為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泰山管委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簽訂了長期合作研究協議,在第一輪年代格架研究中,研究人員自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先後四次來到泰山考察研究,共採集鋯石等測驗樣品37件、岩石標本126件。利用國內目前最先進的測驗技術和精密儀器進行檢測後,研究小組寫出了《泰山地區古老侵入系精細年代構造構架研究報告》,將原始數據發表,得出了相對完整、系統和精確的關於泰山岩石年代學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泰山上最古老的岩石是望府山片麻岩、栗杭奧長片麻岩,分布於泰山主體的望府山、天街一帶,距今27.2億年;排名第二位是位於桃花峪彩石溪中的黑色岩石,距今26.7億年;接下來是分布在南天門、十八盤一帶的岩石,距今26.3億至26.5億年;傲徠峰上的淺色岩石,以及大眾橋、中天門處的岩石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距今25.5億年;普照寺附近的深色岩石,距今24.9億年;泰山上最「年輕」的岩石距今也有16.2億年了,分布於紅門一處。同時,在玉皇頂處岩石中發現的殘留礦物質表明,有相當數量的二批鋯石距今超過30億年,最遠的年代在距今37億年。由此可以說明,泰山上還存在年代更古老的岩石。
⑨ 泰山門票十月一直接在景區門口能不能買到
泰山門票十月一直接在景區門口能買到的,需要排很長的隊。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⑩ 十一游泰山門票教師證優惠嗎
十一游泰抄山門票教師證有襲優惠,100元/人。
泰山門票優惠政策:
1、旺季時間(2月--11月),淡季時間(12月--次年1月)。
2、6-18歲未成年人,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旺季60元/人,淡季50元/人。
3、教師、省部級勞模、英模、道德模範:旺季100元/人,淡季80元/人。
4、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4米(含)以下的兒童、老年人(滿60周歲)、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包括一名陪護人員)、持山東惠才卡人員、新聞記者實行免門票。
(10)傲徠峰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泰山主要景點:
1、陰陽界
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岩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綉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2、桃花峪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3、傲徠峰
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