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質構造被譽為什麼
㈠ 廣州被譽為什麼城
廣州被譽為羊城,根據五羊的傳說而得名的。除了羊城之外,廣州還被稱作穗城、穗垣、仙城、花城。
㈡ 中國南方的地質構造
中國南方地質構造
在中國南方,明顯的存在著兩個系統的地殼波浪:一是環太(平洋)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一是地中(海)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二者的相互交織使中國有規律地呈現出斜方網狀構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網格中,還有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斜方網格,把中國地殼次分、再次分為更小的以至顯微塊體。在中國的這種斜向構造網路之中,還可以看到疊加著一些遷就斜向構造而成的正向構造帶。這種以斜向交織的構造網路位置,有近東西及近南北的構造疊加其上的鑲嵌構造格局,不僅是近代地殼構造的特點,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雛形。只是在一個地史時期以某一組斜向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另一斜向為主。構造帶的具體部位也隨著地史發展不斷遷移,但總的格局無太大變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實踐意義,在於它所強調的地殼運動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多年來,地質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間距」問題,即:無論造山帶、沉積窪陷帶的展布,或是斷裂帶、岩漿岩帶、變質帶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間距性,從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礦產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間距性。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用波浪運動的根本特性對「等間距」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利用不同級別的地殼波浪有著不同級別的似等間距這一特點,可以在已知若干礦點的基礎上推斷未知礦點和成礦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礦床的基礎上推斷隱伏礦床,以減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基本上顯示出三種不同的地質特徵,從而與之相應地發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兩個系統的波谷帶相交,形成較大的窪陷,即構造網眼中的地塊,多為含油氣盆地,其邊部多有煤田可供開采;波峰帶與波峰帶相交,形成較高隆起,即構造網的網結,多為構造較復雜的山塊,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發育,多內生及變質礦產;波峰帶與波谷帶相交,即構造網的網線部位,隆窪程度因具體情況而異,多形成以波峰方向為主導構造方向的交織,決定著油田的具體位置;復雜山塊和構造帶內次一級活動帶的交叉網點,是內生金屬礦生成的有利部位;構造帶邊部及內部窪陷地帶,對成煤和沉積成因金屬礦都較有利。波浪狀鑲嵌構造也同地震有關。中國歷史強震震中基本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或沿其邊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動式遷移。在一段時期內,地震以沿北東向活動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北西向活動為主。構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躍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現出特長的地震活動周期,這都屬於地殼波浪的干涉現象。
㈢ 廣州有什麼
廣州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徵,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1科、82屬、174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其中荔枝有55個主要品種),是荔枝、龍眼、黃皮、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有15類127種370多個品種。花卉包括鮮切花類、盆栽植物類、觀賞苗木、食用與葯用花卉、工業及其它用途花卉、草坪、種苗等七大類。傳統品種和近年引進、開發利用的新品種3000多個。[20]
礦產資源
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已發現礦產47種,礦產地820處,其中大、中型礦床22處。主要礦產有建築用花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鉀、鈉長石、鹽礦、芒硝、霞石正長岩、螢石、大理岩、礦泉水和熱礦水等。轄區內能源礦產和有色金屬礦產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規模較小,品位不穩定。[20]
行政區劃
廣州黃昏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後因合並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後,就採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廣州市行政區劃
市轄區 面積(k㎡) 人口 郵政編碼 區政府駐地 行政代碼
越秀區 33.80 115萬 510030 越華路183號 440104
荔灣區 59.10 89萬 510145 中山七路328號 440103
海珠區 90.40 155萬 510220 廣州大道南999號 440105
天河區 96.33 143萬 510630 天府路1號 440106
白雲區 795.79 222萬 510080 廣園中路238 440111
更多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常住人口1530.59萬人,城鎮化率為86.46%。年末戶籍人口953.72萬人,其中,戶籍出生人口13.98萬人,出生率14.86‰;死亡人口4.83萬人,死亡率5.14‰;自然增長人口9.15萬人,自然增長率9.72‰。戶籍遷入人口21.05萬人,遷出人口4.30萬人,機械增長人口16.75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79.90%。[25]
民族
廣州外籍人士廣州外籍人士廣州外籍人士30張
廣州外籍人士
2015年,廣州有少數民族人口71.8萬人,分屬55個少數民族。其中,戶籍少數民族人口8.8萬人,非戶籍少數民族人口63萬人。[26]
華僑
廣州市「毗鄰港澳,華僑眾多」,是全國最大的僑鄉都市,2015年末,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近400萬人,其中市內歸僑僑眷、僑港澳眷屬近160萬人,占廣州戶籍人口近1/5,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近24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27]
外籍人士
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外籍人士眾多,2013年,從廣州各個口岸入境出境的外國人達到520.6萬人次。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為11.8萬人,其中亞洲人口為5.7萬人,歐美人口3.6萬人,非洲人口1.6萬人。
㈣ 廣州被稱為什麼城
廣州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相傳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傳說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色羊,拿著一莖六穗的優良稻穀種子,降臨「楚庭」,將稻穗贈給當地人民,並祝福這里永無飢荒。說完後,五位仙人便騰空而去,五隻羊則變成了石頭。
當地人民為紀念傳播優良谷種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觀,傳說五仙觀即為「楚庭」所在。由此,廣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4)廣州地質構造被譽為什麼擴展閱讀: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
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
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蕉門、洪奇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廣梅汕和武廣、貴廣、南廣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
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㈤ 廣州為什麼被稱為羊城
當地人民為紀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觀,傳說五仙觀即為「楚庭」所在。由此,廣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或「楚亭」)。現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
傳說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色羊,拿著一莖六穗的優良稻穀種子,降臨「楚庭」,將稻穗贈給當地人民,並祝福這里永無飢荒。說完後,五位仙人便騰空而去,五隻羊則變成了石頭。
在廣州越秀山木殼崗上,有建於1959年的五羊石雕像。這是著名雕塑家尹積昌等根據五羊的傳說創作的。雕像連基座高11米,共用130餘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約53立方米,僅主羊頭部一塊石料,就重達4 千餘斤。
五羊大小不一,主羊頭部高高豎起,口中銜穗,回哞微笑,探視人間,餘四隻羊,環繞其身,或耍戲,或吃草,還有羊羔在吸吮母羊的乳汁。五羊姿態各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情趣橫溢,令人流連忘返,浮想聯翩。
(5)廣州地質構造被譽為什麼擴展閱讀
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已發現礦產47種,礦產地820處,其中大、中型礦床22處。主要礦產有建築用花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鉀、鈉長石、鹽礦、芒硝、霞石正長岩、螢石、大理岩、礦泉水和熱礦水等。
廣州旅遊資源豐富,其中以花城廣場、廣州塔、白雲山、長隆旅遊度假區、珠江夜遊、陳家祠、寶墨園、沙面、聖心大教堂、嶺南印象園、沙灣古鎮、越秀公園、南越王博物館、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南沙濕地公園、海珠湖國家濕地公園、從化溫泉等景點最為盛名。
廣州宗教歷史源遠流長。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屬中國本土宗教外,其餘的均由國外傳入。傳入廣州市時間最早的是佛教(255年),其次是道教(306年),伊斯蘭教於唐初傳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在明末、清初傳入廣州。廣州宗教文化底蘊深厚。
廣州是中國十大美食之都,民間有「食在廣州」的美譽。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口味上以清、鮮、嫩、滑、爽、香、脆為主,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㈥ 廣州市的概況
廣州概況 地理位置和范圍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網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市,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橫門、磨刀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土地資源及基本特徵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面積12.27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0.92萬公頃。廣州市土地資源數量有限,但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區,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受各種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樣的土地類型,根據土地垂直地帶可劃分為以下幾種: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東北部山區,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宜發展生態林和水電。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在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區東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質主要由砂頁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這類土地可作為用材林和經濟林生長基地。3、崗台地。是相對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從化市和白雲、黃埔兩區,番禺區、花都區、天河區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質以堆積紅土、紅色岩系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可開發利用為農用地,也很適宜種水果、經濟林或牧草。4、沖積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沖積的廣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糧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5、灘塗。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萬頃沙、新墾鎮沿海一帶。氣候特徵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由於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由於水熱同期,極利於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威脅也較大。常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廣州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5.1~1959.9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1.4~21.8℃,日均氣溫都在0℃以上。無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廣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響,山區多於平原,北部多於南部。同時,雨季與強光和高熱同期,形成了相當高的氣候生物潛力(光溫水潛力),達77865~97950千克/公頃。冬夏季風的交替是廣州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徵。冬季的偏北風因極地大陸氣團向南伸展而形成的,乾燥寒冷。夏季偏南風因熱帶海洋氣團向北擴張所形成的,溫暖潮濕。夏季風轉換為冬季風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風轉換為夏季風在4月份。水源特徵廣州市本地水資源較少,人均佔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東江流經本市匯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資源總量81.2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20.37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0.82億立方米。以河川徑流量計,每平方公里有108.2萬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頃均49425立方米,與廣東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佔有量多6.3萬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頃均少19830立方米。廣州南部河網區處在潮流區范圍內,珠江的虎門、蕉門和大洪奇瀝3個口門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徑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強。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屬珠江水系河口區范圍,過境水資源相對豐富,總量達1245億立方米,為本地水資源的15倍。其中,東江北幹流經增城市境204億立方米;北江經蘆苞、西南兩閘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廣州水道共300億立方米;西、北江分別經思賢窖、甘竹灘和東海水道調節後流入番禺河網水道共741億立方米。從化溫泉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生物資源廣州市的自然條件為多種生物棲息繁衍和作物種值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種類繁多,生長快速。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但天然林已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性,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0科、77屬、132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更是荔枝、橙、龍眼、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共有14類近400個品種。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產,包括觀花、觀葉和觀葉賞果三大類,主要有白蘭、桂花、茉莉、米仔蘭、含笑、劍蘭、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餘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共有500多個品種,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蘿譽稱「嶺南四大佳果」。畜禽、水產和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且不乏名優特品種。礦產資源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目前已發現52個礦種,探明或作遠景評價的35種;主要產地396處,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其餘均為小礦點。礦種包括黑色金屬和冶金輔助原料、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土、稀有金屬,以及能源、化工、建築材料等非金屬礦種,其中主要有煤、鐵、鉛、鋅、稀土、瓷土、黃金、大理石、鉭、坭等,尤以建設材料資源最為豐富。建築材料包括建築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嶺土、霞石、正長石、鉀長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築石料儲量6.5億立方米,河沙1.74億立方米,裝飾石材可采儲量100萬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處,探明儲量3.699億噸。品位平均含氧化鈣51%。水泥配料粘土7處,探明儲量294萬噸。水泥配料砂2處,探明儲量2443萬噸。旅遊資源廣州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文化旅遊景點達數十處,其中以百粵冠祠(陳家祠)、雲台花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五羊仙庭。鎮海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蓮花曉晴(蓮花山旅遊區)、珠江兩岸景觀帶、越秀山、中信廣場(瀑布)、廣東奧林匹克中心、廣州新體育館、廣州藝術博物院、西關商廊(廣州商業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寶墨園、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廣州長隆夜間動物世界等景點最具盛名.
㈦ 廣州屬於什麼地形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專北部從化市與龍屬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狂藏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條,河寬5米以上的河流1368條,總長5597.36千米,河道密度達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
(7)廣州地質構造被譽為什麼擴展閱讀
廣州的山丘
1、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
2、蓮花山
蓮花山堪稱神奇。300多年前的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篇中,贊蓮花山為「牂牁大洋之捍門,南越封疆之華表,一郡風水之所系。」近年來,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訪古、祈福、賞花、度假之首選。
㈧ 地質構造概況
開辟區位於東北太平洋海盆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頓北、南兩大斷裂帶之間(通常稱之為CC區)的西部。CC區的構造位置為東臨太平洋海隆,西瀕萊恩群島,屬於太平洋板塊中部的一個塊體,由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海底擴張形成。
2.2.1地質構造
前人以及我們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資料表明,開辟區基底洋殼(層2)由大洋拉斑玄武岩構成,以海洋四號斷裂為界,可將開辟區分為西、東兩個構造單元。洋殼的地質年代,西區約為74Ma,屬晚白堊世,東區約為44~34Ma,屬始新世—漸新世。在多道地震剖面上可見,層2的反射清晰,振幅強,可長距離連續追蹤,其縱波速度為3.9~5.8km/s。然而,層2頂面的起伏大,落差一般大於100m,起伏最大處的落差可達1000m以上。H.Beiersdorf等(1987)認為,層2頂面的起伏是由沿擴張脊兩翼和與洋脊軸平行的岩石圈冷卻收縮時產生的斷塊斷層作用(形成地壘、地塹)形成的。層2頂面的起伏(原始地形)控制沉積蓋層,甚至影響沉積蓋層的發育(圖2—3)。由於海底擴張和板塊向西漂移,一方面產生垂直於洋脊的規模巨大的轉換斷層,如近東西向的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頓兩大轉換斷層,控制著本區的一級構造和地形;另一方面,隨著增生洋殼逐漸遠離擴張中心,岩石圈冷卻,產生平行於洋脊軸的近南北向斷塊斷層作用,控制著本區的次級構造和地形。
圖2—3BGR VA08/2-8剖面圖(據Durbaum和Schlufer,1974;轉引自H.Beiersdorf,1987)
1—上部透聲層和上部層狀層;2—下部透聲層;3—下部層狀層;4—聲波基底;5—雜亂反射。剖面位置:145°50′~146°10′W,9°10′N
圖2—4開辟區東區層1等厚線圖(據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993)
等值線單位:m
2.2.2蓋層
1.地層
在CC區,蓋層(層1)的厚度一般為100~200m,局部為300~400m(圖2—4),層1與層2的接觸面上常見有厚度約為2m的鐵氧化物層。層1由四套地層組成,自下而上分別為上白堊統坎潘-馬斯特里赫特階(Campanian-Maestrichtian Series),始新統萊恩群島組(Line islands Fm.)、漸新統—中新統馬克薩斯組(Marquesas Fm.)、中新統—第四系克里帕頓組(Clipperton Fm.)。上白堊統岩性主要為含有孔蟲或放射蟲化石的白堊和燧石;始新統主要由未固結的放射蟲軟泥、鈣質軟泥、硅質灰岩及燧石組成;漸新統—中新統主要由鈣質超微化石軟泥組成;中新統—第四系主要由放射蟲軟泥和鈣質軟泥互層組成。各套地層之間均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觸,其中上白堊統只分布於開辟區的西區。
2.沉積層分布特徵
隨著基底玄武岩的生成年代(層2)自西向東逐漸變新,覆蓋在其上的沉積層時代同樣由老變新,地層層序減少,地震反射波組L1由4個亞組減至2個亞組,厚度相對減薄。東部的層2為一近東西向的局部隆起(中心位於9040′N,140°W),隆起中心處地震反射波組L1只出現2個亞組,沉積層厚度小於100m。從中心往外,L1出現2~3個亞組,沉積層厚度增至200m,東部局部達300m;中西部基底起伏小,L1一般出現3個亞組,沉積層厚度約200m;西部(海洋四號斷裂帶以西)L1一般出現4個亞組,沉積層厚度300~400m;局部200m。
3.沉積事件
(1)沉積間斷我們的資料和國外許多學者在CC區開展的地質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基本一致。漸新世以來,CC區存在有4次較明顯的沉積間斷。第一次沉積間斷的時間發生在漸新世晚期,與G.Keller(1983)的pH相當;第二次沉積間斷出現於早中新世早期,缺失了相當於古地磁5E及6極性時的沉積層,沉積間斷的地層標志是早中新世早期,鈣質沉積結束。這一間斷大致與G.Keller(1983)的NHI相當,此時CCD界面抬升;第三次沉積間斷是CC區規模和范圍最大的一次區域性沉積間斷,沉積間斷發生於早中新世晚期,缺失中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18.5~3.01Ma)的沉積層。這一間斷相當於G.Keller(1983)的NH2~NH7;第四次沉積間斷出現於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紀(2.48~0.1Ma)。沉積間斷的產生與早中新世晚期南極底層流的作用直接相關,底層流的沖刷可以使年輕的沉積物被帶走,致使較老地層出露於海底表層而呈現沉積間斷;底層流的腐蝕作用,使鈣質生物遺體被溶蝕殆盡,它導致了CCD界面的抬升、沉積速率降低或缺少沉積。
(2)沉積速率按各古地磁極性時所對應的地層厚度計算沉積速率(黃永樣,1992)結果表明,早中新世鈣質超微化石軟泥層的沉積速率為2.0m/Ma,硅質軟泥層的沉積速率為1.1~2.2m/Ma(平均為1.7m/Ma);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或晚期為沉積間斷期;上新世晚期—第四紀,深海粘土或沸石粘土沉積速率為1.0~2.3m/Ma,其中上新世平均沉積速率為1.8m/Ma,第四紀為1.7m/Ma。
沉積間斷和低沉積速率的沉積環境交替出現,有利於多金屬結核的形成、生長和不被埋藏。
4.表層沉積物
沉積物類型是根據沉積物的生物組分和粘土礦物組分的相對含量來命名的,開辟區海底表層沉積物類型可分為硅質軟泥、含鈣硅質軟泥、硅質粘土、含鈣硅質粘土、鈣質軟泥和深海粘土等六個類型。其中以含硅質生物的沉積物(硅質粘土和硅質軟泥)分布最廣。
沉積物類型的分布與水深和地形有一定的關系,含鈣沉積物,如鈣質超微化石軟泥,主要分布於水深小於4900m(CCD界面)的海山或高海丘區;含硅質沉積物,如硅質軟泥分布於水深4900~5000m的南部和西部的丘陵區;硅質粘土和深海粘土往往分布於水深5000m以下的低緩丘陵和低窪地區。總之,沉積物類型隨水深的變化作有規律的分布,即隨著水深由淺而深,沉積物依次為鈣質超微化石軟泥→硅質軟泥→硅質粘土→深海粘土。
2.2.3火山活動
CC區的火山活動主要有兩期。第一個活動期發生在晚白堊世至早第三紀,在板塊構造運動制約下形成偏鹼性玄武岩,為本區火山活動極盛期的產物,它主要分布於開辟區的西區;第二個活動期為第三紀晚期至今,主要為拉斑玄武岩建造,分布於開辟區的東區,如典型的夏威夷火山,仍有火山活動。火山活動及其分布明顯受斷裂構造控制。開辟區的西區,海底火山呈東西向鏈狀分布,而東區的海底火山則呈孤立狀散布。
開辟區內的沉積物和多金屬結核的核心,常見有玄武岩和浮岩碎塊以及這些岩石經蝕變海解生成的蒙脫石和十字沸石等自生粘土礦物。在拖網取樣中,在海山坡也曾拖到大塊玄武岩。法國在這一海區也曾攝得年代極新的枕狀熔岩照片。這些資料說明,大多數海山是由火山構成的。多期次的火山活動,為大洋沉積作用和多金屬結核生成提供了物質來源。
㈨ 廣州地區工程地質如何
一、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實踐
近期建設規劃作為廣州市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時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旨在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109項"城市形象工程",這109項城市形象工程成為廣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的主要內容。
1999年底,根據省市領導關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整治城市環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關精神,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根據正在上報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了《"三年一中變"城市規劃綱要》,在此基礎上,廣州市委、市政府頒布了《廣州市城市建設管理 "三年一中變"規劃》,一批城市建設項目有計劃、有步驟的得以實施。
為加強規劃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廣州市規劃局根據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組織編制了專項實施計劃與工作建議。如為保證"九運會"的順利召開,2000年制定了《迎"九運"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還專門制定了《九運會期間交通改善實施建議》。
在制定"五年行動計劃"的階段性規劃的同時,在近期建設的總目標下又分重點、有目的地開展了專題研究工作,如廣州市規劃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廣州市土地開發控制與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兩市撤市設區,原上報的城市總體規劃因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暫緩批復,為確保行政區劃調整後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城市結構框架以及規劃引導與控制政策,廣州市開展了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作,並組織編制了《番禺片區發展規劃》、《花都片區發展規劃》,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廣州市規劃局又編制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和《2002年度市政規劃實施工作建議》,有效指導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
廣州市在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中,加強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及時制定階段性規劃和年度計劃。同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等各類規劃,加之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與相互配合,城市規劃實施效果明顯,充分發揮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城市建設"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的目標順利完成。
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編制的內容,概括的講,分為"兩個規劃層次,兩個核心內容"。
"兩個規劃層次"是指五年建設規劃和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這兩個層次。"兩個核心內容"是指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的安排。
具體的講,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的編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內容:
1、近期建設規劃實施回顧與評價。
對近五年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本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的實施成效與問題進行全面回顧與分析評價,明確提出本次近期建設規劃中需要改進和重點加強的方面。
2、明確城市建設指導思想與原則,制定城市近期建設目標。
3、確定近期建設重點及建設時序。
4、制定城市建設用地供應計劃。5、確定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
6、其它方面。
對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住宅建設與人居環境改善,自然生態與歷史遺產保護,區域協調與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意見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策略與政策。
分別針對近期建設規劃實施機制、城市財政融資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政策。
二、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創新
l、工作方法的創新。
㈩ 關於廣州的資料..急用
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華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東省的省會。廣州位於東經113°17',北緯23°8',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風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譽。
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相傳在遠古時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騎著嘴銜稻穗的五色仙羊降臨此地,把稻穗贈給百姓,祝願這里永無飢荒。從此,廣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稱,「五羊」也成為廣州的象徵。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214年, 這里便修築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化古跡,生動地反映了廣州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
廣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現代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風雲,同樣在此留下輝煌的過去。英雄的史跡,令人緬懷追思,肅然起敬。同時,廣州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現諼夜?醞飪?諾難睾V匾?劭誄鞘校嚅?俳釯醞餼?夢幕狎渙骱陀押猛?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呈現出千古不衰的繁榮、興旺、美好的景象。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別具特色的南國風情,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為數眾多的名勝古跡,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以及發達的商貿旅遊服務行業,使廣州成為全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今日廣州,百業繁榮,日新月異。這一座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歷史名城、旅遊勝地,正以迷人的風采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內外遊客。
廣州古稱「楚庭」,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生活在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來往甚密,當地人以「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古都,漢初時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到五代十國時期,這里又建有「南漢國」;另外,文學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於明朝末年,該政權僅維持40天)也在廣州建都。 廣州是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滿活力,又保留著悠遠的古風,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市井風情與現代都市景觀相襯托,是一個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廣州在遠古時曾是一片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如今這里仍是植物的王國。華南植物園、雲台花園、流花湖公園、人民公園、麓湖公園、東山湖公園等充分展現了南國的園林特色,市郊還有從化溫泉風景區、從化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芙蓉嶂風景區等等。
當地的主要人文景觀有南越王墓、鎮海樓、西關大屋、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等,可供後人緬懷先人的英雄事跡。
地理位置和范圍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網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市,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橫門、磨刀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土地資源及基本特徵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面積12.27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0.92萬公頃。廣州市土地資源數量有限,但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區,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受各種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樣的土地類型,根據土地垂直地帶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東北部山區,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宜發展生態林和水電。
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在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區東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質主要由砂頁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這類土地可作為用材林和經濟林生長基地。
3、崗台地。是相對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從化市和白雲、黃埔兩區,番禺區、花都區、天河區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質以堆積紅土、紅色岩系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可開發利用為農用地,也很適宜種水果、經濟林或牧草。
4、沖積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沖積的廣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糧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
5、灘塗。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萬頃沙、新墾鎮沿海一帶。
氣候特徵
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由於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由於水熱同期,極利於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威脅也較大。常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
廣州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5.1~1959.9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1.4~21.8℃,日均氣溫都在0℃以上。無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
廣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響,山區多於平原,北部多於南部。同時,雨季與強光和高熱同期,形成了相當高的氣候生物潛力(光溫水潛力),達77865~97950千克/公頃。
冬夏季風的交替是廣州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徵。冬季的偏北風因極地大陸氣團向南伸展而形成的,乾燥寒冷。夏季偏南風因熱帶海洋氣團向北擴張所形成的,溫暖潮濕。夏季風轉換為冬季風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風轉換為夏季風在4月份。
水源特徵
廣州市本地水資源較少,人均佔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東江流經本市匯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資源總量81.2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20.37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0.82億立方米。以河川徑流量計,每平方公里有108.2萬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頃均49425立方米,與廣東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佔有量多6.3萬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頃均少19830立方米。廣州南部河網區處在潮流區范圍內,珠江的虎門、蕉門和大洪奇瀝3個口門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徑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強。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屬珠江水系河口區范圍,過境水資源相對豐富,總量達1245億立方米,為本地水資源的15倍。其中,東江北幹流經增城市境204億立方米;北江經蘆苞、西南兩閘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廣州水道共300億立方米;西、北江分別經思賢窖、甘竹灘和東海水道調節後流入番禺河網水道共741億立方米。
從化溫泉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生物資源
廣州市的自然條件為多種生物棲息繁衍和作物種值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種類繁多,生長快速。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但天然林已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性,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0科、77屬、132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更是荔枝、橙、龍眼、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共有14類近400個品種。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產,包括觀花、觀葉和觀葉賞果三大類,主要有白蘭、桂花、茉莉、米仔蘭、含笑、劍蘭、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餘個品種。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共有500多個品種,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蘿譽稱「嶺南四大佳果」。畜禽、水產和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且不乏名優特品種。
礦產資源
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目前已發現52個礦種,探明或作遠景評價的35種;主要產地396處,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其餘均為小礦點。礦種包括黑色金屬和冶金輔助原料、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土、稀有金屬,以及能源、化工、建築材料等非金屬礦種,其中主要有煤、鐵、鉛、鋅、稀土、瓷土、黃金、大理石、鉭、坭等,尤以建設材料資源最為豐富。
建築材料包括建築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嶺土、霞石、正長石、鉀長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築石料儲量6.5億立方米,河沙1.74億立方米,裝飾石材可采儲量100萬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處,探明儲量3.699億噸。品位平均含氧化鈣51%。水泥配料粘土7處,探明儲量294萬噸。水泥配料砂2處,探明儲量2443萬噸。
旅遊資源
廣州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文化旅遊景點達數十處,其中以百粵冠祠(陳家祠)、雲台花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五羊仙庭。鎮海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蓮花曉晴(蓮花山旅遊區)、珠江兩岸景觀帶、越秀山、中信廣場(瀑布)、廣東奧林匹克中心、廣州新體育館、廣州藝術博物院、西關商廊(廣州商業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寶墨園、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廣州長隆夜間動物世界等景點最具盛名。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特建「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年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到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至1921年成立市府廳,才特指廣州這個城市。
廣州又稱為「羊城」、「穗城」,因四季花開不敗故稱花城。相傳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五仙人騎著五隻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贈谷穗給居民,祝福此地五穀豐登、永無飢荒,後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今越秀公園建有以此傳說為題材的「五羊石像」。
廣州是秦漢繁華都會。在世界歷史名城中,除故羅馬、雅典等少數幾個城市外,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廣州年輕。廣州是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作為中國最早對外和從未關閉過的貿易通商口岸,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廣州的名勝古跡眾多。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56處。其中國家級16各,省級28個,市級112個。城區中山四路一帶發掘秦漢造船遺址和西漢南越國宮署御花園遺址,已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現正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爭、黃花崗民主革命戰役、廣州公社起義均發生在廣州。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政權。毛澤東在這里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