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地質結構都有什麼
㈠ 五嶽各個山的岩石類型是什麼
五嶽:東岳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省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岩石類型:
1、泰山的岩石類型是變質岩。
2、華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3、衡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4、嵩山的岩石類型有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5、恆山的岩石類型是石灰岩。
(1)嵩山的地質結構都有什麼擴展閱讀:
一、泰山地質特點
1、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2、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
二、華山地質特點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它的頂都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三、衡山地質特點
1、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
2、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
3、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
四、嵩山地質特點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運動的產物。
五、恆山地質特點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
㈡ 嵩山的特點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㈢ 嵩山地質經歷了哪幾代分別是什麼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回地質(含構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答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岩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
㈣ 嵩山的簡介
嵩山,AAAAA級景區,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 。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2004年2月,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拓展資料: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
㈤ 嵩山地理概況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㈥ 嵩山的地質成因是什麼
嵩陽運動
㈦ 嵩山的地理環境
嵩山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四季分明並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熱,平均氣溫27.3℃,1月最冷,平均氣溫0.2℃。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嵩山岩石演變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相生物化石,也有陸相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數據。
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時期,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經歷了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三次大的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形成了山脈,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在中國的版圖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褶皺(fold)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斷裂(flaw; rupture)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 內力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岩漿運動、變質作用、地震作用)對嵩山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留下了明顯的痕跡。本區地殼運動經過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懷遠運動、燕山運動及喜馬拉雅和新構造運動。
中嶽運動形成嵩山雛形,燕山運動確定嵩山基本格架經過風化剝蝕後形成今天的嵩山山體。中嶽運動末期岩漿發生,形成岩漿入侵,同時又產生變質作用,使已形成的岩石又進一步變質,則形成復雜的變質岩系。
外力作用
經風化、侵蝕、溶蝕、沉積作用和改造、滑動、崩塌等作用,就形成了瑰麗多姿、怪石林立、景色峻幽、美妙迷人的嵩山自然景觀。可貴的是上述這些運動與作用的產物,可以在嵩山風景區不大的范圍內一目瞭然,被地質學家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嵩山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山。
㈧ 嵩山的地質礦產什麼嗎、
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內地質學界稱為「容五世同堂」(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數據,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國鐵合金在線
㈨ 嵩山主要以什麼岩類為主
嵩山的山體岩石復雜繁多,主要是石英岩岩層。經地質學家研究,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內於地球發展的早期階容段,它們可能是那時候大量火山、岩漿活動的產物。這些岩石形成時,地球表面空氣中氧氣含量很少,可能同現在的許多行星體的表面情況差不多,不適於生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