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以前是什麼地質情況
❶ 請問山西地下煤層的地質年代是多少、、
山西的煤炭 大部分都是二疊的吧, 石炭也有!
❷ 山西地質特徵
地理:
山西地形比較復雜。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40%,丘陵佔40.3%,平原和台地僅佔19.7%。省內除中南部的幾個盆地和谷地地勢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境內高低起伏異常顯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台北(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最低在垣曲縣東南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總觀全貌,兩側為高山隆起,中部為多字形斷陷盆地。整個地形地貌可明顯的分為三部分:東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
地質:
山西從大地 構造上講屬中朝准地台近中央部位,稱山西斷隆。它北抵內蒙地軸中部,南接秦嶺褶皺系,西邊是鄂爾多斯台坳, 東以太行山東側大斷裂為界同華北斷坳分開.山西斷隆的中軸上,疊加"s''型汾渭地塹系,組成了一幅復雜的構造圖案。
地層發育較全,除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和中統缺失外,其餘時代的地層都有分布,尤其是前寒武系和上古生界地層在中國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岩漿岩類型多,分布較廣泛,以侵入岩為 主,特別是中生代侵入岩 反映出多期次的特點, 與山西許多內生礦產的形成有關。
這些足夠不?哥們你的分也太少了點哈
❸ 以前的山西是什麼樣子的
山西以前的路是黃土路,而現在的是柏油馬路。以前申請的科技好像也沒有現在的好哦但是以前的平房還沒有失傳現在的高樓大廈也挺多
❹ 山西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東部是以太行山脈為主體的塊狀山地,西部是以呂梁山為主架的黃土高原,中間是一串珠狀盆地。山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南部運城盆地和黃河谷地熱量豐富,北部熱量最低。山西各地降水量懸殊,雨多年雨量為雨少年的2~3倍。由於降水變化大,地表又缺乏植被,故旱情普遍。
山西
❺ 山西的地形以什麼為主
山西的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
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專山地、丘陵佔80%,高屬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佔20%。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
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5)山西以前是什麼地質情況擴展閱讀:
山西的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
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全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西
❻ 山西省曾經是什麼樣的地貌問什麼有煤海之鄉的美稱
你好,山西地貌主要是巨大高差,垂直分布,歷史太悠久了,滄海桑田造就了現在的煤海之鄉。望採納
❼ 山西平遙是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地質構造
滿意請採納
❽ 山西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8)山西以前是什麼地質情況擴展閱讀: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佔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佔20%。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之間,總體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
❾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❿ 山西有很多煤,山西在遠古時代的地質條件是
山西地質情況
山西省地處太行山與黃河中游峽谷之間,位在我國三大階梯狀地形上第二階梯中部的前緣帶,偉然屹立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側。通常被認為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一部分,而實質上它的主體是一個有黃土覆蓋的起伏較大的山地型高原,稱為「山西高原」。
其地勢特點有七點:
1高差懸殊挺拔高聳
省境內最高處是五台山的北台頂。海拔3,058米,最低處,在垣曲縣黃河谷地西陽河口海拔不足180米, 高低相差2,800餘米 。全境的大部分地區,均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區尤為高亢,高出2,500米的山峰有北台、東台、中台、西台、大黃尖山及黑位旦尖等十餘座,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此外,蘆芽山區的荷葉坪(2,784米)及黃草梁、管涔山頂十餘座山峰,關帝山區的南陽山(2,831米)、赫赫岩、北雲頂山,骨脊山等十餘座山峰,海拔也都超過2,500米。這些山區,與周邊山麓基面的相對高度均達1,500-2,000米。 地勢的巨大高差是各個山地形成白然景觀垂直分異的重要原因。
2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省境地形多樣,山地、丘陵、殘塬、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錯分布,而以山地,丘陵為主。據初步量算, 全省的山地、丘陵、平原三大類地形各占 40.0%、40.3%、19.79%大體成4:4:2對於各地市,其分布比例狀況又相去較大,它們分別是:雁北地區45.8%31.0%、23.2%,忻州地區53.5%、36%、10.955呂梁地區42.4,49.3、8.4%,晉中地區45.3%、38.0%、16.7%,臨汾地區29.2%、51.6.2%,朔州市 34.55、34.3%、31.2%,太原市56.8%、25.5%,17.7%,陽泉市 34.9%,64.6%、0.5%,長治市35.9%、44.3%、19.8%,晉城市37.5%、51.3%、11.2%。從全省范圍看,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東西兩側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 中部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 平原分布其間。平原面積小又是人口及其經濟活動的集聚區, 適於農作物生長的土地有限, 制約了耕作業的發展,廣闊的山丘陵,適合林木與草坡發育,為林、牧業提供了充裕的基地;加之山區的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又為工、副業開拓了前景。從而有利於綜合發展和多種經營。
3黃土廣布 地面侵蝕強烈
地面侵蝕切割強烈。黃土是風成作用形成的特殊堆積物,我國的黃土高原以其獨特的地貌形態稱著於世。山西普遍分布著黃土,被認為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隨著地勢起伏和下伏基岩地形的影響,黃土又集中成片分布在呂梁山脈以西的晉西沿黃河諸縣,與陝北隴東的黃土高原主體連接,覆蓋厚度大多在100--150米。此外,黃土還散布於山麓洪積台丘、洪積扇、山間盆地、台地、山間寬谷等處,一般厚度30~50米。黃土地貌的主要形態類型有:黃土殘源、破碎黃土源、梁狀丘陵、峁狀丘陵、緩坡丘陵、黃土台地。還有山間黃土盆地、黃土坪、寬谷階狀梁坡等。黃土分布地區,水土資源大量流失,地力減退,耕地縮小,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據初步統計,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的60.8%晉西二十九縣,土地面積佔全省的29。6%,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高達2.9億噸,佔全省泥沙年流失量的63.0%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每平方公里溝壑長度4-5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泥沙8,000-12,000噸.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是改變山西自然面貌和發展山區經濟、恢復生態平衡的當務之急,需要全力、成片、持久地開展。
4南低北高 呈階梯狀抬升
山西高原中部,是一串呈s形的斷陷盆地所展布。從南到北,它們依次是運城及臨汾、太原、忻定、大同等五個盆地。其盆底的平均海拔分別是320-400米、450--600米、700-800米、800-900米、1,000-1,100米。如果將各盆地看作是各個地勢基面,從與運城盆地相似高度的陝西省關中平原起算,從南到北跨越山西全境,直至東北方向海拔約1,400米的河北省張北高原,地勢呈階梯狀逐漸升起,平地跨度已達1,000米。從再大范圍衡量,也可將其看作是從華北大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強調指明這一地勢特徵,不難看出,山西省正巧處在緯度地帶遞變與垂直地帶遞變在順向上的疊加,從而加強了自然景觀的演替變化,使省境內自然地帶的跨幅大為縮短。若以年平均氣溫這項指標對照,華北平原從南到北是14-10℃,山西省則是13-5℃.同緯度(35°n多)的運城與新鄉,小麥開鐮時間前後差不多:另一同緯度(38°n)的太原與石家莊,前者約推後一個月:而還有一個同緯度(40°n)的大同與北京,則要推後一個半月。
5山巒重疊 山脈走向斜斷
山西山地高聳,按地質力學構造體系,東部山地屬華夏體系和新華夏體系控制山體走向多呈北東向及北北東向;西部山地為祁呂賀大山字型東翼,走向南北向蚌北東向。這樣的山勢,恰與夏季東南季風的來向相垂直,或成斜交,形成天然屏障,阻擋著潮濕氣團不易向內陸伸入省境東部山地、晉東南高原和西部山地,地勢抬升,迎風玻降水較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00毫米以上;個別山區如五台山、中條山東段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以上,蘆芽山、關帝山亦達700毫米,氣候頗為濕潤。而背風面的中部盆地區和晉西、晉西北丘陵,年降水量只有400-500毫米。出省境再向西北,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河套等地,年降水量僅及200毫米左右。這都是山西地勢阻攔東南季風所使然。在冬季,強大的大陸乾冷氣團,來勢兇猛,長驅直入山西地勢又難以沮隔,降溫早,降溫幅度大:海拔高起,氣溫低,冬季時間長。
6山脈交錯 構成山結
所謂山結,即不同走向的山脈相交匯,從而扭結在一處,山結點一般海拔比較高。山西山地多,脈絡一般較清晰,但走向不一。樂部相互平行的長城山、六梭山、恆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條山等山脈都呈北東向,但均受北北東向轉南北向的行山脈所截,構成一些不太明顯的山結。西部的呂梁山脈,由北北東轉北東向繼而轉為南北向,山結點較多,省境內突出的山結有:六梭山、五台山東台頂、黑駝山、管滓山、南陽山、綿山、高天山、舜王坪等對山結的認識,主要就形態而言,能便於把握局部地區的山勢脈絡,找出一定控制點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地質力學體系」的構造形跡在性質、級別、序次等方面的分析。
7兩大分水嶺 河流周邊輻射
省境西面及南面,為黃河圍繞,東面及東南面向華北平原陡斜。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而向省境外放射流出,山西河流屬山地型,它們的長度較短、流域窄小、比降大、沖刷強、含紗量大;另一特點是季節性的河流多,其洪水期集中、枯水季節長及流量變率大。全省流域面積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八條,它們是汾河、三川河、聽水河、涑水河、沁河,桑乾河、濾淪河、漳河。分屬於黃河和海河兩個水系,黃河流域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62%,海河流域佔38%。分水嶺大致從省境的西北向來南斜穿而過。從地表水源看,山西為全國嚴重缺水省區之一。除盆地區和寬谷地段能引用河水灌溉外,地表水大量疏出省境。水庫數量不多,庫容有限,且多受泥抄淤積。黃河幹流流經省境公里,谷深被高,水湍流急,尚難於大規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