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質量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壹』 如何進行土壤質量評價
土壤質量評價是按一定的原則、方法和標准,對土壤污染程度進行評定,是專環境質量評價屬體系中的一種單要素評價。土壤質量評價方法有:土壤質量綜合評分法、土壤質量動力學方法、土壤質量多變數指標方法等。土壤質量評價不管採用何種評價方法,首先要確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復及可接受的指標,建立全面評價土壤質量的框架體系。根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技術水平選擇或設計合適的評價方法。1992年土壤質量國際會議上,建立標準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包括對氣候、景觀、土壤化學和物理性質的綜合評價。
『貳』 城市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一、土壤環境質量的評價原則
1.綜合性和主導性原則
土壤環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各自然要素制約著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水平,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應著重考慮土壤的自然屬性。然而,土壤環境質量不僅是自然的產物,還受到人們長期利用和改造的影響。所以,評價時不僅要分別對各要素進行預測,還要注重分析其綜合效應。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定量的資料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結合,有利於土壤環境評價的客觀性和精確性。為實現定量評價,一般應盡量選擇可度量或可測定的特徵值,並使用數學模型來評價。但由於參評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十分復雜,有時難以用數學邏輯關系來表達,還需要用定性分析予以約束。
二、評價單元劃分
評價單元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單元,同一評價單元在土壤基本性質、利用與改造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可比性。常用的劃分方法有兩種,即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和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
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是以地理坐標來控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網格大小,可由0.01km2至數km2。這種劃分方法對大區域的評價是比較合理的。
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是依據地形、土地利用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劃分單元這種方法適用於小范圍的評價。因為小范圍評價時,由於地形、功能分區變化大,因素離散性大,若仍採用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就可能會把評價因子性狀相對不均一的區段劃分在同一單元內,而把均一性較好的區段人為割離開,這點與小范圍評價的要求和目的相違背。因此,對小范圍評價適宜採用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這種方法往往規定評價單元以0.5km×0.5km為上限。
三、評價指標的選取
(一)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按照其評價目的和服務對象不同,指標體系各有特色,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科學地揭示土壤環境質量好壞的前提。為了全面科學合理地反映研究區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在選取指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評價指標應具有特定性
選擇對土壤污染有明顯影響,且在研究區內有明顯差異,並能出現臨界值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
(2)評價指標應有穩定性
即選擇那些持續影響土地用途的較穩定的因子,使土地評價成果資料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具有應用價值。
(3)評價指標數據採集的可能性
應盡量選擇基礎資料較完整,可進行計量或估量的指標,便於定量分析。
(4)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原則
土壤作為特殊的研究對象,影響其質量的各項評價指標之間多有聯系,評價指標做到完全不相關是不可能的,但應盡量選擇那些相對獨立的指標。
(二)評價指標選取
1.重金屬污染物
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是汞、鉻、鉛、鎘等生物毒性顯著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殘留率較高,殘留時間長,難以降解或消除[61]。
2.無機污染物
有些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但是由於人類工農業活動影響,土壤中這些元素含量累積超出了農作物所必需的,也會造成土壤的污染,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品的質量。這些無機有毒指標主要是:氟、硒、氯、砷、磷、氮等。
3.有機污染物
隨著農葯的使用,土壤中有機污染物含量增加,如有機磷、有機氯、硫化物、石油類污染物等,這些有機污染物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有機磷農葯雖然能夠生物降解,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蔬菜瓜果中的殘余成分有毒,對人畜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種類和數量也由於農葯濃度的提高而減少[62]。
四、評價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有兩類評價標准:一類是單因子質量評價標准,即土壤評價中各評價因子的衡量標准;另一類是單元質量分級標准,用以表徵各評價單元所處環境狀況。
(一)常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一般可根據評價目的不同,有下列不同的評價標准。
1)以土壤本底值作為評價標准:該標准需找到未污染的本底值,對於大多數研究區而言不易找到,而且由於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絕大多數研究區的元素含量都有變化。
2)以土壤清潔對照點含量做評價標准:該標准需尋找與研究區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利用方式均相同或相近的地區作為清潔對照點,要求嚴格,操作性較差。
3)根據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累計的相關數量及函數,用糧食標准反推土壤評價標准。
4)以區域土壤背景值作為評價標准:一般可以將土壤環境背景值分為淺層背景值和深層背景值。
5)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6)生物指標。
7)污染起始值(均值加二倍標准差)。
綜上所述,最容易獲取和最常用的評價標準是區域土壤環境背景值和國標。國標(GB15618—1995)中各指標的分級標准見表1-5-1。
在國標中,根據土壤應用和保護的目的,劃分為三類: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牧場等土壤;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Ⅰ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一級標准;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二級標准;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三級標准。
因各地區土壤環境背景值及污染狀況不同,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但地方標准不能低於國標的要求。
表1-5-1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值表(GB15618—1995)(單位:mg/kg)
續表
(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分級標准
目前,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等級主要有以下兩種分級方式。
1.國標中土壤分級標准將土壤環境質量分為四級
小於國標一級標准為清潔,小於國標二級標准為警戒,小於國標三級標准為輕度污染,其餘為中度污染以上;按照綜合指數的大小分為四級,見表1-5-2。
表1-5-2 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標准(四級標准)
2.五級
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級方式,其中最有權威的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提出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綱要(試行),1994],其中,1級和2級適宜發展無公害食品生產。按照指數大小進行分級,見表1-5-3。
表1-5-3 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標准(五級標准)
五、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數學模型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土壤環境評價模型主要採用定性模型,比如專家打分模型。由於定性模型隨意性較大,因而進入80年代後,數值法土壤環境評價模型在各地逐漸開展起來,並已取得可喜的進展。數值法土壤環境評價模型種類很多,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參評因素的選擇及權重的確定不一樣。就評價模型而言,初期多採用指數或分數的加權累加模型,後來則趨於採用多種模型的綜合評價[63,64]。
常用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模型主要有以下幾類。
1.積分值模型
不需復雜計算,簡單易行,分級依據明確。但該模型較粗糙,既不能對監測項目數不同的監測點之間的污染程度進行比較,也不能對監測項目數相同、超標項目也相同的屬於同一級別的監測點之間的污染程度進行比較。
2.綜合指數模型
具有等價性,便於對比,計算比較簡單。既能明確指出各監測點的污染級別,又能對各監測點的污染程度進行排序,各點所屬污染級別與綜合指數取值范圍有關,又與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有關,受人為因素影響頗大,但在同一區域內對比分析時,具有相對性,則影響稍小。
3.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此模型可以對帶有精確值、區間值和語言值的土地資源評價因素統一進行數值處理,然後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65],但由於這種模型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灰色聚類模型
灰色聚類評價模型是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模型,避免了建立數學模式和計算綜合指數等中間環節。該模型和模糊聚類相似,只是白化函數構造不同,並因構造方式不同可分為等斜率模型和寬域模型[66,67]。
『叄』 幾種土壤質量評價方法的比較
土壤環境質量的評價所選擇評價因子一般是重金屬類毒物包括汞、鎘、鉛、銅、鉻、鎳、砷專等。屬有機毒物有氰、酚、DDT、六六六、BaP、多氯聯苯等。也可以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因子。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方法上有採用生物法,即根據土壤中的生物反應評價土壤污染,比如用植物葉片、長勢和產品來判斷土壤污染狀況。也有用毒理法來評價,即根據土壤、作物、及人體攝入量的關系來評價土壤污染。
『肆』 土地評價的步驟和各步驟的技術關鍵。急急急!!!!
土地評價是個很寬泛的概念。
建議你根據自己的目的及工作,找書看看。
土地質量評價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一項復雜的綜合屬性,意味著土地滿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對某種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如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可以廣泛運用的土地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為:①與種植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作物產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營養源和營養物有效量、根層的氧氣有效量、根系發育的地理條件的適應性、苗床和發芽條件、土地的耕作條件(適耕性)、土壤的鹽化度和鹼化度、土壤毒性(酸性過高)、與土地有關的病蟲害、土壤抗蝕性能、洪泛災害(包括頻率及淹水歷時)、氣溫類型、輻射能及光周期、影響植物生長的災害性天氣(風暴、霜、冰雹等)、空氣濕度、作物成熟所需的乾燥期。②與牧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放牧草地的生產率、影響牲畜的災害性天氣、地方性蟲害及流行病、牧草的營養價值、牧場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條件下土壤抗拒侵蝕的性能、水源距離及飲用水可獲量、與根據地(定居點)的距離。③與林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木材年平均增長量、本地樹種的類型和數量、影響幼樹生長的環境條件、病蟲害、火災危害。④與採集副業有關的指標有:樹木品種、葯用植物、果類、野味、山珍、與根據地(村莊)的距離。⑤與農業經營管理有關的指標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可能規模、徵用土地的便利條件、與市場及物質和勞動力供應有關的地理位置、由生產單位到田地或作業區的交通、影響道路修建和維護的地形因素(可進入性)、機械化的可能性和影響機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蝕的措施。 這些應用於評價的指標大多是變數,表示土地的某一項質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徵或幾種特徵的作用,每種指標都有一定的臨界值或一系列臨界值,以確定等級界限。並可根據表明各種指標對某項土地利用影響的數學模式,利用計算機中已經儲備的有關地區的具體資料進行對比,預測利用的後果,從而具體評定土地質量。這類數學模式通過實地抽樣調查加以驗證,可以不斷改進,使之更接近實際情況。
編輯本段土地潛力評價
土地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預測土地的未來利用。因此關於土地潛力的評價,是各國農業部門普遍重視的問題。美國農業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制訂了一項有關土地潛力評價的方案,此後被介紹到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已成為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方案。評價是在高水平管理制度下考慮土地的潛力,著重聯系自然條件的局限性。以英國土壤調查局修訂後採用的方案為例,根據土地最有利的利用次序是栽種農作物、牧草、森林,從而考慮分為7個等級:1級──最適於農作物生長,在利用上很少或沒有自然局限性;2級──較適於農作物生長,土地在作物選擇范圍和阻礙耕作方面,局限性很小;3級──在作物選擇范圍和要求細致管理上,有中等程度的局限性;4級──在作物選擇范圍和要求細致管理上,有嚴重的局限性;5級──利用范圍限於放牧、林業或旅遊業;6級──利用范圍限於粗放的放牧、林業或旅遊業;7級──土地的局限性非常嚴重,很難整治。 以上是根據坡度、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土壤的物理性質和肥力、氣候和徑流、土地侵蝕方式和程度、土地利用現狀等一系列指標來衡量,每一指標根據適宜性而分成若乾等級,每一等級給予一定分數,根據各項指標的總積分,可評定土地的潛力等級。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區進行宜農荒地資源的勘查,根據開發利用的難易程度,土壤肥力、物理性質和厚度,自然條件(日照、積溫、無霜期、降水、地表徑流、地下水源、坡度、地形、植被構成和覆蓋度)等指標,判明農墾的潛力,從而劃分宜農荒地為4等。第1等土地本身質量好,開發容易,墾後能獲高產;第2等農業利用受一定限制,需採取保護和改良措施,才能建成高產穩產農田;第3等土壤肥力低,改良困難,需採取較復雜的工程措施才能開墾;第4等是嚴重積水沼澤地,土壤有效肥力低,難以開墾。
編輯本段土地適宜性的評價
土地適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對特定、持續的用途的適宜程度。土地適宜性的差別取決於利用該地段所得效益與所需投資之間實際的或預測的相互作用,可以採用投入-產出的數量分析方法來估算。有的用途不限於生產方面,例如旅遊、自然保護等,除經濟效益外,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土地的適宜性只有與特定用途相聯系才有意義。土地適宜性的評價是在土地潛力評價的基礎上,聯系某種具體生產對象的適生條件來進行。根據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可對一定地段的土地進行評價和分級,用質量和數量來表示。考慮到土地適宜性是指持續不斷的利用,要聯繫到未來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如大規模地清除植被、發展灌溉、平整和改造地塊、新修道路、土壤侵蝕或環境退化等),以及從而形成的適宜性或限制性。因此,土地適宜性的分級分為兩種:當前土地利用現狀的適宜性分級和潛在的土地適宜性分級。 土地適宜性評價,經聯合國糧農組織1977年協商討論的結果,認為可以下列 4 方面的指標來表達:① 類(order)──反映適宜性的種類,一般以英文字母表示,分為適宜(S)、有條件的適宜(Sc)、不適宜(N)。②級(class)──反映各類用途中的適宜程度,以數目字表示:"1」為非常適宜,"2」為中等適宜,"3」為臨界適宜。如屬不適宜類,則又可分為:1──當前不適宜,2──永久不適宜。③亞級(subclass)──反映各級內的不同限制性以及需要採取改良措施的種類,分為有關植物生長、有關牲畜發育、有關採集活動等三方面,以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限制因素。④單元(unit)──反映亞級內需要加強管理的次要差別,如施用不同種類的化肥等,以括弧中的數目字表示。例如"S2W(6)」這一字組表示:屬適宜類,第2級,限制因素為過於潮濕,屬第6單元。根據這種以字組方法表示一個地區不同地段的土地適宜性分級,可列出表格或畫出分布圖。 由於土地的質量可表現為正反兩個方面,因此土地適宜性的評價也可根據土地限制性,即對某種土地用途產生不利影響的土地質量,進行限製程度的評價。
『伍』 土地評價的土地質量評價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一項復雜的綜合屬性,意味著土地滿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對某種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如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可以廣泛運用的土地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為:①與種植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作物產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營養源和營養物有效量、根層的氧氣有效量、根系發育的地理條件的適應性、苗床和發芽條件、土地的耕作條件(適耕性)、土壤的鹽化度和鹼化度、土壤毒性(酸性過高)、與土地有關的病蟲害、土壤抗蝕性能、洪泛災害(包括頻率及淹水歷時)、氣溫類型、輻射能及光周期、影響植物生長的災害性天氣(風暴、霜、冰雹等)、空氣濕度、作物成熟所需的乾燥期。②與牧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放牧草地的生產率、影響牲畜的災害性天氣、地方性蟲害及流行病、牧草的營養價值、牧場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條件下土壤抗拒侵蝕的性能、水源距離及飲用水可獲量、與根據地(定居點)的距離。③與林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木材年平均增長量、本地樹種的類型和數量、影響幼樹生長的環境條件、病蟲害、火災危害。④與採集副業有關的指標有:樹木品種、葯用植物、果類、野味、山珍、與根據地(村莊)的距離。⑤與農業經營管理有關的指標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可能規模、徵用土地的便利條件、與市場及物質和勞動力供應有關的地理位置、由生產單位到田地或作業區的交通、影響道路修建和維護的地形因素(可進入性)、機械化的可能性和影響機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蝕的措施。
這些應用於評價的指標大多是變數,表示土地的某一項質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徵或幾種特徵的作用,每種指標都有一定的臨界值或一系列臨界值,以確定等級界限。並可根據表明各種指標對某項土地利用影響的數學模式,利用計算機中已經儲備的有關地區的具體資料進行對比,預測利用的後果,從而具體評定土地質量。這類數學模式通過實地抽樣調查加以驗證,可以不斷改進,使之更接近實際情況。
『陸』 土壤質量評價的評價方法
對土壤質量評價已提出多種方法,例如土壤質量綜合評分法、土壤質量動力學方法、土壤質量多變數指標方法等,但不管採用何種評價方法,首先要確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復及可接受的指標,建立全面評價土壤質量的框架體系。可根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技術水平選擇或設計合適的評價方法。美國國家土壤保持局(SCS)建立的土壤評價目標包括:確定當前技術水平可測定的參數;建立評價這些參數的標准;建立短期和長期土壤質量變化的體系;確定耕作管理措施組成及其對土壤質量的影響;評價現有知識和數據以找出適合它們的適宜參數和方法。1992年土壤質量國際會議上,建立標準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包括對氣候、景觀、土壤化學和物理性質的綜合評價。
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標准,國內外提出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Larson(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動力學方法,從數量和動力學特徵上對土壤質量進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質量可看作是它相對於標准(最優)狀態的當前狀態,土壤質量(Q)可由土壤性質qi的函數來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質qi,是根據土壤性質測定的難易程度、重視性高低及對土壤質量關鍵變數的反映程度來選擇的最小數據集。例如,土壤生產力指數(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對根系生長的滿足度計算的,用來估計土壤侵蝕對土壤生產力質量及其變化的影響。該法適用於描述土壤系統的動態性,特別適合於土壤可持續管理。 通過引入相對土壤質量指數來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這種方法首先是假設研究區有一種理想土壤,其各項評價指標均能完全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以這種土壤的質量指數為標准,其它土壤的質量指數與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對質量指數(RSQI),從而定量地表示所評價土壤的質量與理想土壤質量之間的差距,這樣,從一種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質量的升降程度,從而可以定量地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該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據研究區域的不同土壤選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針對性強,評價結果較符合實際。
以上土壤質量評價方法各有優點,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評價區域的時間和空間尺度、評價的土壤類型、評價的目的等,選擇適宜的評價方法。
『柒』 如何進行土地質量評價
將GIS技術和評價方法有機結合,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對土地質量評價進行了設計和研究 該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以信息技術和模型為支撐、以資料庫為平台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對懷化市內的各類土地資源,劃分土地評價單元的質量等級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統計軟體,在資料庫中完成數據的儲存與調用,並提交數字化土地質量評價圖 土地質量評價過程中綜合利用了MAPGIS軟體、建設資料庫採用的VisualFoxPro和統計用的DPS軟體評價方法中使用專家選擇法選擇評價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評價因子權重並計算評價分值 資料庫是利用GIS軟體進行土地質量評價的中樞,本研究所有數據的流動都以Visual FoxPro為核心展開,實現了數據流的暢通,對於在大區域下的數據的存儲、整合與調用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最後,本文以懷化市為例,應用建立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進行分析與操作,對全市范圍內土地進行了質量評價,共提交五個等級的土地質量評價結果圖實證研究表明評價結果與懷化市實際土地利用較為相符,並且挖掘出了土地開發潛力,對進行土地結構調整,土地利用、整治、保護措施的擬定等項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參考 本文的特色之處在於將前沿的GIS技術與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實現了多種國內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統計模型和資料庫的整合,探討了數字化的土地質量評價技術,為土地利用的規劃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標題:土地質量GIS技術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方法權重計算
『捌』 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質量評價一般有單一污染物的單項評價和多種污染物的多項評價。污染物的種類不同,對土壤質量的影響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為有機物污染評價、重金屬污染評價、生物污染評價和放射性污染評價等。如要了解土壤質量的變化,還可以進行土壤物理評價、土壤生物評價、土壤化學評價等。在單項和多項評價的基礎上可進行綜合評價。為了解不同時期的土壤質量狀況也可進行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影響評價。
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標准,國內外提出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來評價土壤質量。這種方法可以將無數量限制的單個土壤質量指標綜合成一個總體的土壤質量指數,這一過程稱為多變數指標轉換(),是根據特定的標准將測定值轉換為土壤質量指數。各個指標的標准代表土壤質量的最優的范圍或閾值。該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經濟和環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過程,其評價范圍可從農場到地區水平,評價的空間尺度彈性大。
土壤質量動力學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動力學方法,從數量和動力學特徵上對土壤質量進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質量可看作是它相對於標准(最優)狀態的當前狀態,土壤質量(Q)可由土壤性質qi的函數來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質qi,是根據土壤性質測定的難易程度、重視性高低及對土壤質量關鍵變數的反映程度來選擇的最小數據集。例如,土壤生產力指數(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對根系生長的滿足度計算的,用來估計土壤侵蝕對土壤生產力質量及其變化的影響。該法適用於描述土壤系統的動態性,特別適合於土壤可持續管理。
土壤質量綜合評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綜合評分法,將土壤質量評價細分為對6個特定的土壤質量元素的評價,這6個土壤質量元素分別為作物產量、抗侵蝕能力、地下水質量、地表水質量、大氣質量和食物質量,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定農田系統、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建立數學表達式,說明土壤功能與土壤性質的關系,通過對土壤性質的最小數據集評價土壤質量。
土壤相對質量法
通過引入相對土壤質量指數來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這種方法首先是假設研究區有一種理想土壤,其各項評價指標均能完全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以這種土壤的質量指數為標准,其它土壤的質量指數與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對質量指數(RSQI),從而定量地表示所評價土壤的質量與理想土壤質量之間的差距,這樣,從一種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質量的升降程度,從而可以定量地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該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據研究區域的不同土壤選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針對性強,評價結果較符合實際。
『玖』 土地評估的方法有幾種
(1)基準地價抄修正法
基準地價系數修襲正法是利用城鎮基準地價和基準地價修正系數表等評估成果,按照替代原則,就待估宗地的區域條件和個別條件等與其所處區域的平均條件相比較,並對照修正系數表選取相應的修正系數對基準地價進行修正,進而求取待估宗地在估價期日價格的方法。
根據《城鎮土地估價規程》與當地基準地價報告,其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評估宗地地價的計算公式為:
基準地價修正系數法公式=基準地價×K1×(1+∑K)×K2
式中:K1——期日修正系數
∑K——影響地價區域因素及個別因素修正系數之和
K2——年期修正系數
(2)成本逼近法
成本逼近法是以開發土地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為主要依據,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利息、應繳納的稅金和土地增值收益來確定土地價格的估價方法。
其基本計算公式為:
土地價格=土地取得費+有關稅費+土地開發費+投資利息+投資利潤+土地增值收益
(3)市場法
市場比較法是將待估土地與在較近時期內已經發生交易的類似土地交易實例進行對照比較,對有關因素進行修正,得出待估土地在評估時日地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