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作用對地表有哪些影響

地質作用對地表有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1-17 22:09:34

Ⅰ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影響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

Ⅱ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如題!!速度求答案!!

你想問的是外動力地質作用吧?

外動力作用包擴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搬用作用、沉積作用、成岩作用。

一 風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物理或機械風化造成岩石分解。機械風化的主要過程為海蝕,海蝕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減少。但機械風化與化學風化環環相扣,如機械風化造成的裂縫會増加進行化學風化的表面面積。而化學風化在裂縫造成的礦物亦會幫助岩石分解。
2化學風化:岩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岩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 化學風化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岩;某些礦物吸收水分後體積膨脹;水和岩層中的礦物作用,改變原來礦物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礦物。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減弱、密度變小或體積膨脹,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風化:生物風化是指受生物生長及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是生物活動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對於岩石的壓力可達10千克每平方,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縫,劈開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強。生物風化作用的意義不僅在於引起岩石的機械和化學破壞,還在於它形成了一種既有礦物質又有有機質的物質——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1 水流搬運:具有上述各種搬運方式,搬運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挾帶砂礫等較粗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躍移的方式前進,據測定被搬運的球狀顆粒的重量與起動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質在水流中則分別以懸移和溶移方式搬運。水流搬運懸移泥沙的能力稱為水流挾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過一定限度,挾沙能力約與流速的3次方相關。
2風力搬運:與流水搬運有相似之處,具有推移、躍移、懸移3種搬運方式。當近地面風速大於4米/秒時,粒徑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動形成風沙流,但風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層內,懸移物質的數量遠小於推移和躍移的數量。一般說,被風吹揚的顆粒大小與風速成正比,風速越大,搬運的顆粒越粗,移動的距離越遠。
3海浪搬運:只在近岸淺水帶內發生,具有四種搬運方式。當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於二分之一波長的淺水區時,波浪發生變形,不同部分水質點運動發生差異。在海底附近,水質點由原來所作圓周或曲線運動變為僅作往復的直線運動,並且向岸運動的速度快,向海運動的速度慢。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使得波浪擾動海底所挾帶的碎屑物質發生移動,其中粗粒物質多以推移和躍移方式向岸搬運,細粒物質多以懸移方式向海搬運,最後在水深小於臨界水深的地方,波浪發生破碎,所挾帶來的物質堆積下來。由於波浪的瞬時速度快,能量一般較高,搬運物多為較粗的砂礫。潮流和其他各種海流與波浪不一樣,在較長時間內作定向運動,流速也較慢,故搬運的物質多為較細的粉砂和淤泥,呈懸浮狀態運移。潮流作用使細粒淤泥質向岸運動,而粗粒向海運動。
4冰川搬運: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點是能力大。隨冰川的緩慢運動,大至萬噸巨石,小至土塊砂粒,均可或被凍結在一起進行懸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風化物產生躍移。
三 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後,由於條件發生改變而發生沉澱、堆積的過程的作用。按沉積環境它可分為大陸沉積與海洋沉積兩類;按沉積作用方式又可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物質沉積三類引。廣義指造岩沉積物質進行堆積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狹義的指介質(如水)中懸浮狀物質的機械沉澱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統稱。如岩漿成岩作用、變質成岩作用、沉積成岩作用、花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說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積物沉積後至岩石固結,在深埋環境下直到變質作用之前發生的物理、化學的變化,以及埋藏後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直到固結為岩石以前所發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學的(或生物)變化過程。一般包括沉積物的 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結晶作用、淋濾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等。這些作用通常是在壓力、溫度不高的地殼表層發生的。當成岩物質被覆蓋之後,由於厭氧細菌的作用 ,有機質腐爛分解 ,產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氣體 ,促使碳酸基礦物溶解成重碳酸鹽 ,高價氧化物還原成低價硫化物,酸性氧化環境變為鹼性還原環境。此時沉積物質發生重新分配、組合,膠體礦物脫水陳化、壓縮膠結,最終固結為岩石。

Ⅲ 地質作用的分類

前以述及,根據能量不同,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每大類又根據地質作用的性質、方式和結果的不同,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類。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圖1-10)。

圖1-10 地質作用分類圖

1.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順序進行的。

(1)風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氣溫變化、大氣、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壞的過程。

(2)剝蝕作用 是風、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質營力使岩石破壞並脫離原地的過程。可分為機械侵蝕、化學溶蝕及生物剝蝕作用3種。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的產物,被運動著的介質(水、大氣、冰川等)搬離的過程。有機械搬運、化學搬運、生物搬運3種。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由於搬運動力和介質條件的變化而沉澱或堆積的過程。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3種。

(5)成岩作用 鬆散的沉積物被壓實、固結而形成岩石的過程。主要類型有壓固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和壓溶作用等。沉積物經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層構造的岩石--沉積岩。

2.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別是岩石圈演化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1)地殼運動 也稱構造運動。主要是岩石圈的機械運動,如大陸板塊的漂移、海底擴張、區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層褶皺和斷裂等。地殼運動的表現為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兩種方式,其產物為各種地質構造。

(2)岩漿作用 岩漿的形成、運移直至冷凝固結成岩的過程。所形成的岩石稱岩漿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稱侵入岩,噴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稱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內部積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釋放引起的一種現象,是由於地震波的傳播引起地面快速顫動的作用。

(4)變質作用 岩石圈內原有岩石在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等因素影響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態狀態下發生結構、構造及物質成分的變化,從而轉變成新岩石的過程。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

3.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例如,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使岩石發生褶皺和斷裂,甚至導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漿上侵,形成岩漿岩和變質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變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陸高山及區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著地球表面形態的基本輪廓。外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進行,總的趨勢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時塑造局部地表形態。內力地質作用越強烈、地面隆升越厲害的山脈地區,往往也是外力地質作用發育、剝蝕作用盛行的地區。由於外力地質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參與,所以外地質營力的變化也可促進內力地質作用的發生,例如,一個長期持續下陷(內力地質作用為主)的低窪地帶,在外力地質作用下將長期持續地沉積,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於在地下深處環境中發生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漿;再如,大陸冰川的融化(卸載作用)可導致地殼上升運動的發生。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往往是同時產生,相互相成,互相影響。例如,風化作用一方面對岩石和礦物進行破壞和分解,同時又產生了新礦物。但是在一定地點和一定時間條件下,內、外力地質作用中的一種可佔主導地位。在現代火山噴發區,顯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區,風的吹蝕作用和機械搬運、機械沉積作用必然進行得十分強烈。

由於內、外地質作用的相互影響,還會引用組成地殼的岩石類型相互轉化。例如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岩漿岩、變質岩,一旦因地殼運動和剝蝕的結果暴露在地表,為了達到適應地表常溫、常壓下的新環境,就會發生風化並經剝蝕、沉積轉化為沉積岩。而沉積岩因受上覆岩層施加的重壓或受地殼運動等的影響,從而沉入地殼深處,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轉化為變質岩,甚至可以發生重熔作用又轉變為岩漿而形成岩漿岩。

由此可見,內、外力地質作用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正是這對矛盾的發展,推動著岩石圈的演化和發展,使地表形態和地質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斷地發生變化。

小結

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其表面形態復雜,大約可分為大陸和海洋兩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種物理特性,如重力、質量、密度、磁性、溫度等。這些物理特徵在地球內部是變化的。根據地球物理特徵,結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可將地球內部進一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圈層具有各自獨特的物理特徵。地殼位於岩石圈的上部,是固體地球最外面的圈層。地殼的是由各種岩石、礦物和元素組成的。地球有著具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使得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著,運動和變化的過程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外力作用分為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5類;內力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重力異常、地磁異常、磁偏角、地溫梯度、克拉克值、地殼與岩石圈、礦物與岩石、地質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質?它們在地球中有何變化規律?

3.地球內部圈層如何劃分,其主要依據是什麼?

4.地殼有哪些特徵?洋殼與陸殼主要有何不同?

5.什麼是地質作用?它有哪些基本類型?各類型對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徵?

Ⅳ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質作用包復括:風化作用、制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硬結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氣、水和生物等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而形成的,可參見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原因。
影響因素與形成方式有關。

Ⅳ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地質作用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分。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發生在地表的主要是外力作用。

Ⅵ 地表水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地表水的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Ⅶ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有:

  1. 流水侵蝕作用:

  2. 搬運作用:

  3. 堆積作用

地表流水地質產物有:

  1.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

  2. 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3. 還有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的奇觀

Ⅷ 斷層對場地的工程地質工作有哪些影響

斷層對場地復的工製程地質工作的影響: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Ⅸ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曲流河彎道示意圖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