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地質作用包括哪些
A. 地質作用包括哪些
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版為外力作用和內權力作用.
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風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剝蝕作用,包括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搬運作用,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作用兩類.沉積作用,包括機械,化學,生物三類.
2,內力作用,
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B. 外力地質作用的類型詳細的。問答題。
同種因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地質作用,多種困素綜合則更復雜。 1.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 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3.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1)機械搬運---以機械方式破壞的產物(泥、砂、礫等)被流水、冰川、風搬運。 (2)化學搬運---以化學方式破壞的產物是通過真溶液或膠體溶液進行搬運。如石灰岩溶於水之後,以Ca ++ ,HCO 3- 離子形式搬運;長石風化後形成粘土礦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膠體質點被搬運。 (3)生物搬運---生物吸取介質中的化學元素來營養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後在一定的地方堆積下來,也起著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1)機械沉積---機械搬運物按機械方式沉積,受重力支配。重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積,輕的搬運遠而後沉積。 (2)化學沉積---化學搬運物沉澱作用受化學反應的規律支配。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澱,易溶物質後沉澱;水中膠體質點的沉積是通過與電解質的中和作用或正、負膠體中和作用,或水的蒸發作用等。 (3)生物沉積---生物有機體直接發生堆積。如鈣質骨骼生物堆積,成為石灰岩;植物被埋後轉變成煤。 (4)生物化學沉積作用---生物作用與化學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質的沉積。如鐵細菌吸收水中的鐵而沉澱出鐵礦。石灰岩(碳酸鹽灰泥,原以為化學沉積,實有生物作用參與,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積作用的產物即沉積物,分別稱為碎屑沉積物,化學沉積物,生物沉積物,生物化學沉積物。 5.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1)壓實作用---上覆沉積物壓力使孔隙變少、水份擠出、變硬。 (2)膠結作用---碎屑沉積物的粒間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過程中會發生化學沉澱,這些物質使碎屑膠結變硬。這種化學沉澱物稱為膠結物,如SiO 2 ,Fe 2 O 3 .nH 2 O,CaCO 3 等。 粘土及細粉砂等細碎屑物也可起膠結作用,它們稱為雜基,雜基是機械沉積的細粒部分。 膠結物和雜基統稱為填隙物。 (3)重結晶作用:非晶質或結晶微細的沉積物因環境的改變而重新結晶或晶粒長大、加粗 ,從而使礦物緊密嵌合。主要發生於化學沉積物或生物化學沉積物中。 (4)新礦物的生長:沉積物中不穩定礦物溶解或發生化學變化,導致若干化學成分重新組合或結合成新礦物,從而使沉積物變硬。 固結時間、固結程度差別很大,有的易固結(如溫泉中沉澱的CaCO 3 ),有的難(如某些粘土,幾千萬年後仍呈塑性狀態)。岩石固結成岩後,若因構造運動露出地表,又進入新一輪的風化作用、剝蝕作用。
C. 地質作用的內力和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D. 外力地質作用的分類是什麼各種地質作用的特徵是什麼外力作用的變化趨勢是什麼
外力地來質作用應該是指地源球外部施加外營力引起的變化,比如說風、水、溫度、生物等。
風力可塑造地貌,比如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即為風成雅丹地貌;風力還可搬運沙丘,形成各種風成地貌;風力搬運黃土形成我國西部的黃土高原 等等。。。。。
水力可對地貌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夷平化。如河流階地、河曲,切割峽谷等等,水流還可塑造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等。
溫度變化造成的熱脹冷縮,可促進岩石崩裂和冰劈作用,造成岩石碎裂風化。
生物的生命過程分泌物和死亡後分解物可造成岩石礦物溶解,促進土壤形成。等等
說的不太清楚,具體可參考《地球科學概論》等地質專業基礎教科書
E. 地質作用可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主要包括
內力作用分為三種,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比如斷層、地塹、地壘、背專斜、向斜、各種板塊屬擠壓形成的山脈,板塊撕裂形成的海域,都屬於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
石灰石變成大理石的過程、頁岩變成板岩的過程,都是內力作用中的變質作用;
岩漿活動沒什麼實例,主要就是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岩.
外力作用主要是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風的作用,水的作用和冰川的作用).
我按括弧里的思路說吧:
風有兩個作用:侵蝕和堆積.
風的侵蝕作用形成的主要有風蝕蘑菇和風蝕城堡
風的堆積作用只有沙丘
水也是侵蝕和堆積作用
水的侵蝕作用有瀑布的崖退,還有喀斯特地貌的溶蝕,河流上游的v型谷
水的堆積作用主要洪積扇,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冰川只有侵蝕作用
冰川的侵蝕作用會形成角峰、v型谷、西歐平原、五大湖和挪威的峽灣
順便西歐平原整個是冰侵蝕形成的,是世界上唯一的冰蝕平原
以上都屬於外力作用,實際上外力作用還有生物的影響,但是沒有什麼實例,考試也很少考.
順便幫樓樓區別一下風蝕作用和風化作用,這是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的
首先,風蝕作用的參與者只有風,而風化包括風吹、日曬、雨淋、海水等等
還有,風蝕的方向是單一的(風的方向),風化則是全方位的。
F. 外力地質作用小結
外力地質作用的能源主要是來自地球以外,如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和生物能等,另外還有一部分內能同時起作用,如地球旋轉能和重力能。外能中以太陽輻射能為主。外力地質作用的作用范圍,只限於地表及其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是由各種不同的地質外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風、湖泊、冰川等)經過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作用進行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強度和地理分布受氣候、地形、岩石性質及地殼運動等因素的控制。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往往以某種作用為主。例如,高山寒冷地區以物理風化作用、冰川作用為主。而在低濕平原區則河流縱橫、湖泊眾多,起主導作用的又要視具體條件而定:在地面植被多且岩石難溶的地區,以生物風化、物理風化和流水作用為主;在岩石易溶地區,以化學風化、地下水作用為主;在乾旱地區則以物理風化、風力作用為主,其他地質作用則是次要的。
外力地質作用不斷地雕塑著地球表面,形成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同時改造遷移地表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和沉積礦產。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沉積岩可能上升暴露在地表,重新遭受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外力地質作用,再形成新的沉積岩,不斷地構成新的旋迴。因此沉積岩是研究地殼發展歷史、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沉積岩特徵的研究還可以了解外力地質作用的發展歷史。
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圖12-11)。
圖12-11 外力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
本章要點
1.岩石的風化剝蝕產物經過搬運、沉積而形成鬆散的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以及其他的變化和改造,固結形成堅硬的岩石的過程叫成岩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有:壓固脫水作用,如蛋白石變成玉髓,褐鐵礦變為赤鐵礦,石膏變為硬石膏等;膠結作用,常見的膠結物有硅質、鈣質、鐵質、粘土質、火山灰等;重結晶作用,重結晶後的岩石,孔隙減少,密度增大,岩石緻密堅硬;微生物及有機質的作用,如Fe、Mn、Cu等金屬硫化物、氫氧化物的形成就與細菌活動有一定的關系。
3.沉積物在一定的埋藏條件下,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經過復雜的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沉積岩。
4.碎屑結構是沉積岩的特徵結構,也是識別沉積岩的基本標志。
5.層理是因不同時期沉積作用的性質變化,使沉積岩的顏色、礦物成分、碎屑的特徵及結構等在垂直方向上表現出的成層現象。層理是沉積岩最特徵、最基本的沉積構造。層理中各層紋相互平行者稱為水平層理,層紋傾斜者稱為斜層理,相互交錯者稱為交錯層理。
6.沉積物在水流速度和強度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其碎屑顆粒粒徑由下向上就會逐漸變細,由此形成的層理為遞變層理。
7.沉積岩按成因及結構,可以分為五大類:陸源碎屑岩類、火山碎屑岩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及其他岩類。
8.陸源碎屑岩類根據粒徑劃分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質岩類根據固結程度劃分為頁岩、泥岩和粘土。碳酸鹽岩是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沉積岩,主要岩石類型為石灰岩、白雲岩,二者化學成分相近,鑒別要點是:遇冷的稀鹽酸後,前者起泡較強烈,後者微弱起泡。
10.在外力地質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組分聚集起來,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能滿足當前開采利用要求所形成的礦床,稱為外生礦床。根據形成礦床的地質作用不同,可分為風化礦床和沉積礦床兩大類。
11.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復習思考題
1.何謂成岩作用?每一種作用是哪種岩類的主要成岩作用?
2.沉積岩形成的五個階段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3.組成沉積岩的常見礦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沉積岩特有的礦物?
4.沉積岩有哪些常見的原生構造?各有何地質意義?
5.如何區分碎屑、基質、膠結物?常見的膠結物的成分有哪些?
6.外生成礦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礦產?
G. 什麼叫外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一、引起外力地質作用的因素
1.大氣:大氣圈下部的組成物質即空氣,它是氮、氧、CO2,H2O等的混合物。
O2---氧化作用,生命存在的條件;CO2---植物製造有機質、生物成岩,參與化學反應;H2O---風化作用;流動成風,動力。
2.水:溶劑、營力、生命條件。
3.生物:植物根、動物營力、成岩作用。
4.外動力(能源):太陽熱能,使地表溫暖、大氣、水及生命運動; 重力能、日月引力能(潮汐)。
二、外力地質作用的類型
同種因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地質作用,多種困素綜合則更復雜。
1.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 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3.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1)機械搬運---以機械方式破壞的產物(泥、砂、礫等)被流水、冰川、風搬運。
(2)化學搬運---以化學方式破壞的產物是通過真溶液或膠體溶液進行搬運。如石灰岩溶於水之後,以Ca++,HCO3-離子形式搬運;長石風化後形成粘土礦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膠體質點被搬運。
(3)生物搬運---生物吸取介質中的化學元素來營養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後在一定的地方堆積下來,也起著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1)機械沉積---機械搬運物按機械方式沉積,受重力支配。重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積,輕的搬運遠而後沉積。
(2)化學沉積---化學搬運物沉澱作用受化學反應的規律支配。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澱,易溶物質後沉澱;水中膠體質點的沉積是通過與電解質的中和作用或正、負膠體中和作用,或水的蒸發作用等。
(3)生物沉積---生物有機體直接發生堆積。如鈣質骨骼生物堆積,成為石灰岩;植物被埋後轉變成煤。
(4)生物化學沉積作用---生物作用與化學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質的沉積。如鐵細菌吸收水中的鐵而沉澱出鐵礦。石灰岩(碳酸鹽灰泥,原以為化學沉積,實有生物作用參與,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積作用的產物即沉積物,分別稱為碎屑沉積物,化學沉積物,生物沉積物,生物化學沉積物。
5.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1)壓實作用---上覆沉積物壓力使孔隙變少、水份擠出、變硬。
(2)膠結作用---碎屑沉積物的粒間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過程中會發生化學沉澱,這些物質使碎屑膠結變硬。這種化學沉澱物稱為膠結物,如SiO2,Fe 2O3.nH2O,CaCO3等。
粘土及細粉砂等細碎屑物也可起膠結作用,它們稱為雜基,雜基是機械沉積的細粒部分。
膠結物和雜基統稱為填隙物。
(3)重結晶作用:非晶質或結晶微細的沉積物因環境的改變而重新結晶或晶粒長大、加粗 ,從而使礦物緊密嵌合。主要發生於化學沉積物或生物化學沉積物中。
(4)新礦物的生長:沉積物中不穩定礦物溶解或發生化學變化,導致若干化學成分重新組合或結合成新礦物,從而使沉積物變硬。
固結時間、固結程度差別很大,有的易固結(如溫泉中沉澱的CaCO3),有的難(如某些粘土,幾千萬年後仍呈塑性狀態)。岩石固結成岩後,若因構造運動露出地表,又進入新一輪的風化作用、剝蝕作用。
H. 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
內、外力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共同對地球進行破壞和改造的。
源於內能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但也常常波及地表。它使殼幔物質能量交換、岩石圈發生變形、變質或重熔,以至形成新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漂移、融合,使海陸變遷、大地構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源於外能的外力地質作用,一般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附近進行,也可能延伸至地下相當深處。它使地表物質不斷發生變化和遷移,使地表形態不斷遭受破壞和改造。
自地球各圈層形成以來,進行著的各種地質作用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例如,內力地質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而外力地質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高山上的礦物岩石受到風化、侵蝕,而被破壞的物質又被搬運到湖海中堆積下來形成新的岩石。構造運動又使其上升為高山遭受風化剝蝕。又如,地殼表層的大部分沉積岩都屬於淺海沉積形成的,而淺海水深一般不超過200m。但有些地區的淺海相沉積岩層總厚度超過萬米,如果不是地殼不斷下降是難以設想的。
地質作用對地球既產生破壞作用,同時也產生建造作用。因而各種地質體無不留有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烙印。但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或者是彼此互為消長的。但總的說來,內力地質作用是居於主導的支配地位。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十分迅速,如火山、地震、山崩、泥石流、洪水等;有些地質作用卻進行得十分緩慢,往往不為人們感官所察覺,經過悠久歲月卻可產生巨大的地質後果。如大陸的漂移、海底的擴張、山脈的形成等。從地球發展的角度看,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不斷新陳代謝、汰舊更新的永不間斷的動力。
I. 地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啊
1、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是由地球內動力所引起的地殼岩石發生變形、變位(如彎曲、錯斷等)的機械運動。
2、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
3、人為地質作用: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等。
(9)外力地質作用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作用可能產生的災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作用
J. 地質作用中的外力作用有哪些
風化作用(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回蝕)、搬運作用(風答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