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地質環境問題
⑴ 北京的地質條件是什麼樣子的
嗯,正好以前寫過的報告裡面有,比較全面的自然地理概況,地質條件在第二條,其他的供你參考。
主要資料來源貌似還是網路吧……
1、北京市地理概況
北京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全市土地面積164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9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9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
2、地形及地質構造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岩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雲縣的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雲縣沙廠至牆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庄——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區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區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岩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岩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鬆散堆積物和基岩兩大類。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基岩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岩漿岩類、變質岩類、沉積岩類。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東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山地約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約佔38%。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間盆地等。
3、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常有暴雨。曾經北京及華北春季多發沙塵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經過對內蒙古草原、黃土高原和河北相關地區進行環境治理,北京的沙塵情況有所好轉。
4、水文
北京有大小河流200餘條,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錯河五大河流,多屬海河水系,大多發源於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東南蜿蜒於平原之上,匯入海河後注入渤海。水資源較貧乏,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總量約有42億立方米。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水利設施。
5、土壤
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帶性分布,自高而下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為褐土——碳酸鹽褐土、潮土和沼澤化土;局部低窪地區有鹽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園土。
6、植被
植物種類以菌、禾本、豆、薔薇等科為優勢種。原始森林植被為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已破壞無存。林地主要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櫟林、楊樺林、雜木林及灌叢等群落和果林、經濟林為主。
⑵ 北京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及解決
工地太多(但施工質量又太差強人意),交通太堵(往往是剛修好的馬路又被挖專開了,不知道又忘了安裝什麼,好象屬相聲里說的給病人肚子上安拉鎖),水環境太差(放眼望去有幾條清澈的河?都漂著污物,居然還有人在那裡洗澡豈不越洗越臟),空氣太污濁(工地多,車多),街頭的行乞人太多了(真正需要援助的沒幾個,多是租孩子,拐帶別人孩子 的,弄成殘疾擺在那要錢,缺德!!!)
⑶ 北京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環境質量下降,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交通擁擠;風沙危害;城市綠地面積小,居住條件差;文物古跡遭到破壞等。
⑷ 北京及周邊區域地質概況
北京位於華北盆地(平原)北部,西鄰太行山系東北端,北鄰近東西向燕山山系(圖1—1)。從構造上看,華北盆地、太行山系及燕山山系均位於華北地塊(克拉通)內部,均屬於板內構造單元。
圖1-1 北京及周邊遙感地質影像圖
華北地塊南以秦嶺—大別造山帶為界,北以中亞造山帶(蒙古—鄂霍次克海造山帶)為界(圖1-2)。中亞造山帶經歷了多期變形,以晚古生代期間沿索倫—林西縫合帶發生的北北西向的俯沖產生的蛇綠岩為標志(Zhang等,1984;Wang和Liu,1986;Zhao等,1990;Nie等,1990;Enkin等,1992;Yin&Nie,1996;Xiao等,2003)。索倫—林西縫合帶是由一系列逆沖斷層和古生代蛇綠岩組成,並向南逆沖於奧陶系—下二疊統之上(Wang等,1990),沿縫合帶發育中生代花崗岩侵入並為零星出露的中生界不整合覆蓋(圖1-2)。
在華北地塊更北端,蒙古-鄂霍次克海有大量三疊系出露,並且在晚三疊世(220~208Ma)分別向北和南俯沖(Yin和Nie,1996)。華北地塊與西伯利亞克拉通於晚侏羅世的最終碰撞導致大洋消逝,並形成了蒙古—鄂霍次克海造山帶(任紀舜等,1990; Yin和Nie,1996)(圖1-2)。
圖1-2 華北地塊燕山及相鄰地區地質簡圖
(據Yan等,2006編譯自: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河北省地質局,1989,1990;遼寧省地質礦產局,1989,Yin和Nie,1996;Chen,1998;Davis等,1998;Darby等,2001)
QDOB—秦嶺—大別山造山帶;SGOB—松潘—甘孜造山帶;SLOB—蘇魯造山帶;XQF—喜峰口-秦龍斷裂;XCF—宣化—赤城斷裂;D CF—多倫—赤峰斷裂;XSF—邢台—石家莊斷裂;TLF—郯廬斷裂
在華北地塊南端,約230Ma時華南地塊俯沖到華北地塊之下產生了秦嶺—大別山造山帶(如Hacker等,1998;Chavagnac等,2001;Ayers等,2002),並形成右行東西向走滑斷裂系統和左旋北北東向走滑的郯廬斷裂系(Yin和Nie,1996)。在華北板塊的東部,這次收縮擠壓導致北—南地殼廣泛縮短及大陸內部的變形(Yin和Nie,1996),並可能在華北內部造成地殼加厚,形成了所謂的華北高原。在這個高原中僅有很少量的三疊系沉積,並發生埃達克質岩石的侵位(Fan和Hooper,1991;Yin和Nie,1996;Zhang,Q.等,2001;Fan等,2003; Meng,2003; Davis等,2003)。侏羅紀時期,華南地塊相對華北地塊沿著郯廬斷裂繼續向西滑移,導致華北地塊的南部向北西西移動和燕山板內造山帶的向南東東方向擠出(Zhang,1997)。
位於華北地塊的北部邊緣的燕山板內構造帶屬於北東東向燕山—陰山構造帶北部(河北省地質局,198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Davis等,1998)(圖1-2)。呈隱藏的固安—昌黎高角度正斷層由密集的地電等深線和重力傾斜線標示,並分割了燕山山系與平原地區(河北省地質局,1989)。在燕山構造帶中,眾多的北東東向右行走滑斷裂,如多倫-赤峰斷裂、宣化-赤城斷裂、喜峰口-青龍斷裂等,均與從古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多期次變形有關(河北省地質局,198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在華北地塊的中心部位,北北東向的太行山山脈主要在新生代時期隆升(河北省地質局,198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邢台-石家莊高角度東傾正斷層是由地質關系推斷並為鑽孔所證實的隱伏斷層(河北省地質局,1989),這條斷層分割了華北平原與太行山系。太行山系向西逐漸融入山西高原中(圖1-1,圖1-2)。
圖1-3 北京及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
(修改自Yan等,2006;據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 ;河北省地質局,1989;編制)
華北地塊的基底主要由中到新太古代的片麻岩、麻粒岩和混合岩組成,其蓋層主要由中元古代到三疊紀無變形或弱變形的岩石構成(河北省地質局,198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Kusky,2004)。蓋層層序包括從中、新元古代(1850~800Ma)淺海沉積,寒武紀—中奧陶世的淺海碳酸鹽岩,上石炭世—二疊紀海相碳酸鹽岩和陸相含煤碎屑岩沉積。上述地層被下三疊統不整合覆蓋,向上並依次發育下侏羅統—白堊系大陸火山岩和碎屑沉積岩(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圖1-3)。
北京及鄰區地層與華北地區地層及岩性基本可以對比,其構造演化的階段也基本相似,在此不再詳述。
⑸ 北京自然環境存在的問題
北京是西北季風氣候,市域范圍內的各方面治理都在大步提高和完善。不回過因為上風向答的河北、內蒙地區沙化情況嚴重,北京春天的風沙很大,加上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塵土較多。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也給北京的水源提出了很嚴峻的課題,北京屬於缺水城市,保護水土的壓力很大。延慶和密雲兩個縣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水源。這兩個縣分別有北京的兩大水源:官廳水庫(儲備用水)、密雲水庫
⑹ 北京環境問題原因及解決
原因:人抄為:1、汽車尾氣排放2、人口眾多生活廢水垃圾多3、工業廢氣垃圾多4、北部內蒙古草原破壞嚴重沙地增多沙漠蔓延再加上風大沙塵暴嚴重!
自然:1、氣候相對乾燥2、植被覆蓋率低3、水資源相對少4、大風天氣多
應對方法:提倡公共交通減少尾氣排放2、加強環保宣傳增強人們環保意識3、加強對高污染企業的管制4、保護草原合理開發5、植樹種草保護環境!
⑺ 北京的自然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1.酸雨污染。20世紀50年代隨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激增,人類使用石化燃料增多出現的。其主要的危害就是導致大片的森林死亡。現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2.溫室效應(或全球變暖)。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其中,美國是第一大國,中國是第二大國。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導致南北兩極的冰蓋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計算,如果人類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2~5攝氏度,海平面上升30~
00厘米。由此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3.臭氧層破壞。地球上空的臭氧層能吸收99%的紫外線,保護人類免受傷害。但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首次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一個空洞,科學家發現是人類自已製造的氟氯烴類化合物的「傑作」
4.土地沙漠化。地球上的沙漠正以每年600萬公頃,也就是每分鍾10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其原因是草原植被被破壞。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披沙漠吞食。近來頻頻上演的沙塵暴就是嚴重的警告。
5.森林面積減少。現在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且多數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原因之一是由於貧困所迫。不得不用寶貴的森林資源換取外匯;原因之二是在亞非拉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大約有20多億農村人口是用木材作生活燃料;原因之三是毀林開荒。我國由於人多地少,毀林開荒非常嚴重,森林覆蓋率只有13%,處於世界第120位。
6、物種滅絕。目前地球正在經理著第六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由於人類對野生生物的狂捕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使得地球上越來越多的物種已經或正在遭遇滅頂之災。
7.水資源危機。全球水資源只有1%可供人類使用。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激增,全世界對水消耗的增長率超過了人口增長率,水資源問題不久就會成為深刻的社合危機。而且,目前還沒有一種物質能夠替代水我國有600多座城市,其中有300加多座都是缺水的,有40多座嚴重缺水。此外,黃河斷流、淮河污染等都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
8.水上流失。由於人類大規模地破壞森林,很多荒山禿嶺一經雨水就引發山洪爆發,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白白流失.土壤被帶入江河、湖泊,又會造成水庫、湖泊的淤積,從而抬高河床,減少水庫湖泊的庫客量,加劇洪澇災害。
9.垃圾成災。目前與日俱增的垃圾,包括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都感到棘手的難題。我國的垃圾因為沒有處理,不僅越積越多,而且佔用耕地,污染空氣和地下水。現在我國有2/3的城市都陷入了垃圾重圍。
10.城市大氣污染。我國城市大氣污染非常嚴重。我國現有600多座城市,其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 l%。污染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以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煤炭為主要能源;二是我國城市越來越多的汽車排放的尾氣對空氣污染嚴重。
⑻ 北京市的環境問題包括,______ 和______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北京市也面臨著許多發展中的問題.一是自專然環境問題.近年屬來,影響北京的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表現出加劇的趨勢.水資源匱乏,是困擾北京市的另一個大問題.多年的超負荷開采,使得北京的地下水資源難以為繼.同時,工農業生產導致地下水污染,使得北京市符合衛生標準的淡水資源也日漸減少.二是人文環境問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使得交通越來越擁擠,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城市住房也長期緊張.近20多年來,北京市政府已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加快了城市改造與建設的步伐.
故答案為:自然環境問題;人文環境問題.
⑼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⑽ 北京市的環境問題
v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
人為因素造成的第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
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或破壞。此外,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草原超載等。
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減至5000㎏,嚴重地破壞了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中國大陸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就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