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哪些地質構造會造成地層的缺失

哪些地質構造會造成地層的缺失

發布時間: 2021-02-04 14:08:31

1. 斷層造成地層的缺失與不整合中的地層缺失有何不同 如題.

不整合接觸中的地層復缺失是因為原來制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沉積的地層因為地殼上升,原來沉積區整體上升為陸地剝蝕區,於是沉積作用轉化為侵蝕作用而缺失地層.缺失的地層間具有侵蝕面,是外營力的作用
斷層造成地層的缺失所形成的缺失的地層間不具有侵蝕面.是內營力的作用

2. 如何區分斷層和褶皺引起的地層的重復和缺失現象

褶曲是地質構造中褶皺的基本單位。即褶皺變動中岩層的一個彎曲。 褶曲具備如下要素:核(中心)、翼(兩側)、頂角(兩翼交角)、軸面(平分頂角的假想面)、樞紐(軸面與岩層面的交線)、軸(軸面與水平面的交線)、轉折端(兩翼會合的部分)。 褶曲分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式。 二者差別很多,但最正確的是根據岩層新老關系判斷,背斜中心(核)為老岩層,兩翼為新岩層;向斜反之。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地殼中的一個裂口或破裂帶,而且沿著它相鄰的岩體發生了運動。斷層長度變化很大,從幾厘米至幾百公里不等,兩盤之間的位移量也可有這樣大的變化。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一、規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褶曲與斷層都可以造成地層的重復現象,它們的區別的是:斷層只產生地層不對稱的重復,缺失的地層間不具有侵蝕面;而褶曲造成的地層重復是對稱的,不整合形成的地層缺失具有侵蝕面,有的有底礫石。即褶皺兩翼地層重復——對稱;斷層兩盤地層重復不一定對稱,甚至缺失。

3. 不整合引起地層缺失與斷層引起的地層缺失的區別是什麼

不整合是由復於風化剝制蝕而引起的地層缺失,上下兩套地層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在一個區域上的鑽井剖面上都沒有顯示出該套地層;斷層引起地層缺失是由於斷層上下兩盤的相對運動導致的,在鑽井剖面上顯示出來的,實際上,其並未消失,從斷層上盤或者下盤鑽井就可以發現該套地層。斷層還可以引起地層重復,或者某套地層厚度的突然增加

4. 大地構造位置及地質構造

一、大地構造位置

圖2-3 實習區大地構造位置圖(據河北省地質礦產局,1989改編)

實習區位於華北地台燕山台褶帶山海關台拱區(圖2-3)。燕山台褶帶(Ⅱ2)為准地台上活動性較強的一個Ⅱ級構造單元,向東延伸進入遼寧省;北、西、南三側分別為內蒙古地軸(Ⅱ1)、山西斷隆(Ⅱ3)和華北斷坳(Ⅱ4),彼此分界線均為深大斷裂。該台褶帶自太古宙—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形成以來,基本上處於沉降狀態。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形成近東西向的帶狀海槽,中心地區沉積厚度近萬米。在古生代,海域范圍縮小,海水變淺,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沉積發育。三疊紀以來,地殼活動性增強,大量的岩漿侵入、噴出,構造變形強烈,蓋層普遍褶皺,故稱「台褶帶」。

山海關台拱(Ⅲ5)為燕山台褶帶東段的一個Ⅲ級構造單元,北、西、南三側均以斷裂為界,平面略呈指向西南的銳角三角形,向東延伸進入遼寧省。西界北北東向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在中元古代是燕山海槽東部邊緣一條重要的同生生長斷裂,在斷裂以西地區呈大幅度拗陷狀態;以東的山海關台拱區則主要保持上升狀態,直到新元古代中期才遭受海侵。該台拱區主要由新太古代花崗岩構成,整體為一碩大的花崗岩穹窿,直徑60~70km。

二、地質構造

本區的地質構造主要是柳江向斜構造,其周圍還有一些次級褶皺以及一系列較為復雜的斷裂構造。

(一)褶皺

1.柳江向斜

該向斜北起城子峪,南到石龍山、南林子一線,長達20km;東起娃娃峪西溝、張岩子,西到五庄、山羊寨一線,寬約8km,約占石門寨地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

圖2-4 岩漿侵入對柳江向斜形態的影響(據河北省地質礦產局,1989改編)

向斜由新元古界—中生界地層構成,核部地層主要為二疊系,大多被侏羅系火山岩不整合覆蓋,兩翼主要為寒武系、奧陶系和石炭系地層(圖2-4)。西翼地層向東傾斜,傾角一般大於50°,個別地段大於80°,甚至直立倒轉。東翼向西傾斜,傾角通常為10°~25°。西翼地層中南北向的陡傾逆斷層發育,使局部地層直立、倒轉,甚至造成地層的缺失。東翼地層發育齊全,傾角較緩。

向斜軸線在黑山窯—旁水崖—老君山一線,靠近西翼區,軸面向西傾斜,傾角60°~75°。向斜樞紐波狀起伏,總體趨勢向北揚起。南部轉折端在付水寨、黑山窯一線,為一不對稱的南北向短軸向斜。

2.柳觀峪—秋子峪背斜

該背斜分布在柳觀峪以東,秋子峪以南,呈北北東向延伸,出露長度達1.8km,寬度0.3km。

背斜核部在柳觀峪以東,由府君山組地層組成,沿裂隙發育有重晶石脈。背斜核部向北北東方向延伸到湯河北岸,則出露毛庄組紫紅色頁岩和粉砂岩,逐漸傾沒。

在柳觀峪以東,背斜兩翼由饅頭組、毛庄組和徐庄組、張夏組地層組成;兩翼被一條NE45°方向的順扭斷層切割,地層產狀改變為NW330°∠25°,NW335°∠40°,而東翼地層產狀為E80°∠28°,E90°∠23°在湯河以北兩翼由徐庄組和張夏組地層組成。兩翼地層產狀為NWW278°∠41°,NWW290°∠26°,向北逐漸轉為NW342°∠15°;東翼地層產狀為NEE84°∠34°、由於受南北向擠壓斷層切割,地層產狀變為NEE73°∠80°,SE141°∠66°。

該背斜受南北向擠壓斷層和北東、北西兩組扭性斷層切割。北端擠壓緊密,兩翼地層西翼緩(傾角15°~26°),而東翼陡(傾角66°~86°);南端兩翼基本對稱,傾角均為25°~28°,背斜比較寬闊。

3.義院口背斜

該背斜位於義院口煤礦公路旁,規模較小,由二疊系深灰色、灰黑色砂質頁岩、砂岩及含礫砂岩組成,屬於柳江向斜北端的次一級褶皺(圖2-5)。

3.義院口背斜

該背斜位於義院口煤礦公路旁,規模較小,由二疊系深灰色、灰黑色砂質頁岩、砂岩及含礫砂岩組成,屬於柳江向斜北端的次一級褶皺(圖2-5)。

圖2-5 義院口背斜剖面示意圖(據林建平等,2005)

岩層連續彎曲,核部地層為砂質頁岩,兩翼地層為砂岩和含礫砂岩。樞紐向北東東傾伏,轉折端岩層產狀65°∠40°;北翼較緩,產狀為5°∠25°;南翼較陡,產狀為140°∠60°。轉折端圓滑,並發育向核部收斂的放射狀節理。

此外,在駐操營、伍庄、教軍場等地也發育柳江向斜的次一級褶皺。

4.沙河寨東褶皺

在沙河寨東河床西岸發育有東西向平緩褶皺,由府君山組石灰岩和饅頭組磚紅色頁岩組成,軸面產狀356°∠80°、202°∠84°(圖2-6)。

(二)斷裂

本區斷裂主要發育在柳江向斜四周,各種性質斷裂均發育,規模較小,時代也不一致,顯示了柳江向斜對斷裂的控製作用。

1.上平山—南林子—南刁部落逆斷層

該斷層分布於柳江向斜的南端,規模較大,由上平山經石龍山向東延伸至南林子、南刁部落,從東向西展布,長約10km。在南林子斷層面產狀為170°∠74°,上盤為綏中花崗岩,向北逆沖到長龍山組之上(圖2-7)。在南刁部落又見有長龍山組逆沖在饅頭組、徐庄組、張夏組之上(圖2-8)。斷層面舒緩波狀、斷裂帶具片理化現象。

圖2-6 沙河寨東河床西岸東西向褶皺剖面圖(據楊丙中等,1984)

圖2-7 南林子東西向構造岩性圖(據長春地質學院,1981)

圖2-8 南刁部落東西向構造岩性圖(據長春地質學院,1981)

此外,與該逆斷層相伴生的尚有北西與北東向扭性斷層。沿石龍山向西追索,發現該斷層未切割北票組地層,北票組明顯與下伏二疊統石千峰組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推斷該斷層形成於印支運動。

2.柳江向斜西翼區南北走向逆沖斷層密集帶

發育在響山岩體與柳江向斜西翼之間,斷裂帶長約10km,寬200~300m,斷層面向西傾斜,傾角60°~75°,斷層附近岩層直立或倒轉,構造透鏡體及斷層帶劈理發育,斷層切割了古生界和侏羅系。該斷裂帶為響山岩體侵入擠壓地層形成,形成時代與響山岩體就位時間一致。

3.北林子—潮水峪斷層

該斷層出露在柳江向斜東翼,呈南北向延伸。

南段:出露在石門寨—北林子。在126高地,斷層帶寬15m,向東陡傾,西盤為張夏組,東盤為亮甲山組,斷層帶內由東向西依次是正長斑岩脈、硅化角礫岩脈和石英脈。斷層帶東側見有10cm寬的斷層縫,斷面間斷層泥、片理化及斷面上的豎直擦痕,表明該斷層張性活動後曾遭受過擠壓。

北段:出露在潮水峪一帶。斷層面向西陡傾,下盤為冶里組厚層灰岩,上盤為鳳山組泥質條帶灰岩,斷層面無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現為舒緩波狀。斷面上鏡面、豎直擦痕、階步以及斷裂帶內擠壓透鏡體等壓性特徵明顯。

4.雞冠山—大平台正斷層組合

雞冠山—大平台正斷層組合成地塹,稱為湯河地塹。

該地塹由4條斷層組成(圖2-9),大平台、小平台各1條;雞冠山西北側2條,湯河河谷是共用下降盤。斷層面近直立;地層是長龍山組和綏中花崗岩。4條斷層向西南方向收斂,向東北方向發散,延伸不遠。

圖2-9 雞冠山地塹及構造階地剖面示意圖(據柳成志等,2006)

除了上述斷層之外,在實習區各類岩石中普遍有節理發育,主要為剪節理,其次為張節理。按節理的延伸方向,可分為北東向、北西向、南北向和東西向4組,其中前兩組最為發育。在斷層帶內及兩側,節理更為發育。

5. 地質構造圖里,某一個地質時代的岩層在某地缺失,其原因通常是什麼

1.由於該時代此地處於剝蝕環境下或不處於沉積環境下而造成該時代地層缺失,造成地層的不整合。2.由於斷層等的作用將該時代的地層錯位到地下而在地表不可見。

6. 論述 造成地層重復和缺失的原因

自然界的地層,由於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比較錯綜復雜,有的地層傾斜,甚至層序顛倒,有的地層缺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人們除利用地殼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測定岩層的年齡外,往往還利用地層中所含的化石進行確定。在一般情況下,沉積岩的重要特徵是具有層理構造和常含有化石。地層中的化石,多數是古生物的骨骼、貝殼、鱗片、莖、葉等堅硬部分的古生物遺體,少數是古生物的足印、卧印、蟲穴、糞便等的活動遺跡,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及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或印痕,稱為化石。也有少數保存完整遺體的化石,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等。生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地進化的。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里往往保存著相同或近似的化石。因此,對層位顛到,或錯亂的地層,可以根據岩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確定地層的順序和時代。如含有古生代的三葉蟲、大羽羊齒化石的,為古生界地層;含有中生代的恐龍化石的,為中生界地層等。

在實際地質工作中,會經常遇到要判別地層的新老關系,判別的關鍵是確定地層的頂、底面。一般根據地層中的沉積建造及生物遺跡來判別。常用的判別標志有:
(1) 泥裂是泥質的沉積物表層快速失水、變干、收縮形成的裂揩,其中常被砂和其他物質充填,它總是上寬下尖,尖端指向地層底面。

(2) 沖蝕(沖刷)構造是攜帶粗粒砂、礫的高速水流,流經較松軟的細粒沉積物表面,在其上沖蝕出溝槽,並在溝槽中充填砂、礫的沉積構造。沖蝕(沖刷)構造總是出現在粗粒沉積層的底面,細粒沉積層的頂面,其溝槽底指向地層下方。

我暈,我找不找了,就找了這個,看看能不餓能幫上忙.

7. 地層時代缺失原因

自然界的地層,由於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比較錯綜復雜,有的地層傾斜,甚至層序顛倒,有的地層缺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人們除利用地殼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測定岩層的年齡外,往往還利用地層中所含的化石進行確定。在一般情況下,沉積岩的重要特徵是具有層理構造和常含有化石。地層中的化石,多數是古生物的骨骼、貝殼、鱗片、莖、葉等堅硬部分的古生物遺體,少數是古生物的足印、卧印、蟲穴、糞便等的活動遺跡,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及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或印痕,稱為化石。也有少數保存完整遺體的化石,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等。

生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地進化的。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里往往保存著相同或近似的化石。因此,對層位顛到,或錯亂的地層,可以根據岩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確定地層的順序和時代。如含有古生代的三葉蟲、大羽羊齒化石的,為古生界地層;含有中生代的恐龍化石的,為中生界地層等。

在實際地質工作中,會經常遇到要判別地層的新老關系,判別的關鍵是確定地層的頂、底面。一般根據地層中的沉積建造及生物遺跡來判別。常用的判別標志有:

(1) 泥裂是泥質的沉積物表層快速失水、變干、收縮形成的裂揩,其中常被砂和其他物質充填,它總是上寬下尖,尖端指向地層底面。

(2) 沖蝕(沖刷)構造是攜帶粗粒砂、礫的高速水流,流經較松軟的細粒沉積物表面,在其上沖蝕出溝槽,並在溝槽中充填砂、礫的沉積構造。沖蝕(沖刷)構造總是出現在粗粒沉積層的底面,細粒沉積層的頂面,其溝槽底指向地層下方。
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

8. 地層的重復和缺失

一套順序排列的地來層,由於走向自斷層的影響常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造成兩盤地層的缺失和重復。這種重復和缺失現象與斷層性質(正斷層或逆斷層)、斷層面與地層兩者的傾向和傾角關系有關(圖7-50;表7-1)。

圖7-50 走向斷層造成的地層重復與缺失

表7-1 走向斷層造成的地層重復與缺失

9. 斷層造成地層的缺失與不整合中的地層缺失有何不同

不整來合接觸中的地層缺失是因為自原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沉積的地層因為地殼上升,原來沉積區整體上升為陸地剝蝕區,於是沉積作用轉化為侵蝕作用而缺失地層.缺失的地層間具有侵蝕面,是外營力的作用
斷層造成地層的缺失所形成的缺失的地層間不具有侵蝕面.是內營力的作用

10. 為什麼地層會出現重復與缺失……老師講太快了,我聽不懂……

自然界的地層,由於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比較錯綜復雜,有的地層傾斜,甚至層序顛倒,有的地層缺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人們除利用地殼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測定岩層的年齡外,往往還利用地層中所含的化石進行確定.在一般情況下,沉積岩的重要特徵是具有層理構造和常含有化石.地層中的化石,多數是古生物的骨骼、貝殼、鱗片、莖、葉等堅硬部分的古生物遺體,少數是古生物的足印、卧印、蟲穴、糞便等的活動遺跡,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及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或印痕,稱為化石.也有少數保存完整遺體的化石,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等.生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地進化的.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里往往保存著相同或近似的化石.因此,對層位顛到,或錯亂的地層,可以根據岩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確定地層的順序和時代.如含有古生代的三葉蟲、大羽羊齒化石的,為古生界地層;含有中生代的恐龍化石的,為中生界地層等.
在實際地質工作中,會經常遇到要判別地層的新老關系,判別的關鍵是確定地層的頂、底面.一般根據地層中的沉積建造及生物遺跡來判別.常用的判別標志有:
(1) 泥裂是泥質的沉積物表層快速失水、變干、收縮形成的裂揩,其中常被砂和其他物質充填,它總是上寬下尖,尖端指向地層底面.
(2) 沖蝕(沖刷)構造是攜帶粗粒砂、礫的高速水流,流經較松軟的細粒沉積物表面,在其上沖蝕出溝槽,並在溝槽中充填砂、礫的沉積構造.沖蝕(沖刷)構造總是出現在粗粒沉積層的底面,細粒沉積層的頂面,其溝槽底指向地層下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