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發展史從哪些因素劃分
① 世界地質學的發展歷史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 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 ,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 ,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公元1910~ )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 ;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採納哦
② 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
其實這道題並不難
分析:圖中展示的是一套斷層-褶皺-不整合的地層(地層代號的版角標我看不清楚),古生界沉積了權奧陶、石炭、二疊三個系的地層,奧陶與石炭之間缺失志留系地層,但新老地層產狀基本一致,是平行不整合。發育斷層,右側斷盤上升,為逆斷層,斷層的年代晚於二疊紀早於侏羅紀,右側斷盤底部為花崗岩侵入體,為熱事件,缺失奧陶系地層,石炭-二疊系地層發生褶皺,為逆沖推覆。二疊系之上缺失三疊系地層、下-中侏羅統地層,為角度不整合,之上沉積了上侏羅統地層(我看著好像是),之後又缺失下白堊統地層,形成平行不整合,後又沉積了一套上白堊統地層,中生界地層與上覆第四系地層又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簡單歸納這一地區的地質發展簡史:
早古生界,區內沉積了一套奧陶系地層,之後抬升為陸,缺失志留系沉積,之後下降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地層。二疊紀之後區內經歷熱事件,花崗岩體侵位,造成斷層發育並使右側斷盤抬升,形成逆沖斷層和右側斷盤的背斜褶皺,該區抬升成陸並接受風化剝蝕,至晚侏羅世下降接受沉積,後又抬升,至晚白堊世,該區又接受沉積,形成上白堊統地層,之後又抬升成陸,遭受剝蝕,至第四紀下降接受沉積。
③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發展歷史劃分為若干個地質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
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專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屬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雖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類群,但所有這些哺乳動物都是些體型非常小的動物.
故答案為:中生.
④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發展歷史劃分為若干
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⑤ 地質學史的發展歷史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在古代人類在利用石器,製造陶器,開發銅、鐵、鉛、錫等金屬礦產時,已經開始初步使用地球物質;在興修農田水利時,已經在了解土壤性質,在觀察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時,已經在探索地殼變動的原因,所以,地質學的經驗和知識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以至西漢,對於地質作用及地殼中的物質的科學記載和解釋已有萌芽。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五世紀)和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四世紀) 等已注意到了地震、火山以及海陸變遷的現象。大約在戰國時期成書的我國古籍《山海經》、《禹貢》和《管子》等對於礦物、岩石和土壤以及鐵、銅、金、銀等礦產都有較為豐富的記載。《管子》一書並已注意到了礦產的共生關系。我國漢代已經開始用煤炭煉鐵,發現了陝北的油苗,提出了地圓學說等;公元四世紀,我國已有滄海變桑田的海陸變遷思想。歐洲的中世紀(五世紀到十五世紀) 地質學的思想沒有得到發展,但是波斯學者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卻對礦物的形式和分類、山脈的隆起和侵蝕、沉積作用等發表了較為正確的見解。他大致與我國宋代的沈括(1031-1095) 同時,沈括於1086-1093年間提出了華北平原的沉積和西北黃土地區侵蝕切割的關系,論述了化石的成因和太行山的升高等地質現象,並根據化石推斷了古氣候,發現了磁偏角,考察了陝北的石油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礦物學和岩石學的知識有了發展。義大利的達芬(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對化石作了正確的解釋,認為它們是被沉積物掩埋的生物殘骸。薩克遜人阿格里柯拉(George Agriccla,1494-1555)對礦物學和金屬礦脈做了大量研究,他根據礦物外部特徵,如晶形劈開、硬度、重量、顏色、光澤等的描述,為礦物學樹立了典範。他的名著《金屬礦》被認為是總結了當時地質學、礦物學和采礦學及冶金學的巨著。他被譽為「 冶金學之父」。但是,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地質學思想仍在宗教的嚴重束縛之下。當時,教會主張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 年由上帝創造的,而諾亞洪水(即所謂的全世界洪水泛濫)則發生在公元前2349 年,現存的地表形態都是洪水災變所形成的。這種思想鉗制地質學的發展達一百多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在此期間,地質學和其他科學一樣,在同宗教思想的斗爭中逐步得到發展,丹麥學者斯台諾Nicolans Steno,1638-1687),義大利學者瓦利斯內里(Antonio Vallisneri,1661-1730) 對於層狀岩石和褶皺構造進行了研究,認為岩層是一層一層沉積的,斯台諾提出了著名的「 疊覆律」,即新岩層沉積在老岩層之後,位於下面的岩層比位於上面的岩層沉積時間為早,他還提出了晶體的「 面角恆定律」。這兩個定律是地層學和礦物學研究的基礎。1760 年義大利學者阿爾杜伊(G.Ovanrii1713-1790) 根據岩石的結晶和固結程度,將地層劃分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德、俄等國的學者也採用了相同的術語。後來德國地質學家魏爾納(Abraham G. Werner,1749-1817)將位於第一系之上的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過渡層。魏爾納是水成論者,認為地殼中所有的岩石,包括玄武岩和花崗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澱和結晶而成的,火山是煤層的燃燒,魏爾納對地質學的貢獻是第一次對礦物和岩石進行了分類,創造了鑒定方法等1785年(乾隆五十年)蘇格蘭學者郝屯(James Hutton,1726-1797) 發表《地球的學說》,提出了火成論,認為玄武岩和花崗岩不是水成的,是由地球內部火成岩漿冷凝而成,片岩、片麻岩等則是受地球內部熱力影響而變質的水成岩。他指出了火成岩岩脈穿插水成地層以及水成地層被火成岩接觸時烤焦的現象。郝屯還認為沉積物是大陸岩石被風化和侵蝕的產物,它們被流水帶入海洋形成水成岩石,然後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開始新的侵蝕0 沉積旋迴;地形不是「洪水泛濫」 以後一成不變,它們在地質作用下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球的存在是極其長久的,既看不到它的開始,也看不到它的終結。地質作用的規律和強度,在地質歷史時期是一樣的,「 今天是過去的鑰匙」。他的這些觀點被稱為均變論。火成學派的觀點受到了水成學派的強烈反對1812年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根據對巴黎盆地的第三紀地層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災變論,他認為地層中所表現的古生物的突變現象是超自然的巨大災變的結果,而新的生物群在每次大災變之後又被創造出來。他的這種觀點受到當時的學者拉馬克(Larmarck J.B.1744-1829)的批判。拉馬克也在同一地區研究無脊椎動物體系,認為環境對生物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二人對古生物學的貢獻,使得根據不同的化石特點對比和劃分不同時代的地層有了可能。英國地質學者史密斯(W.Smith1769-1839)也在這時根據地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特徵對比了英國不同地區的地層,於1815年(嘉慶二十年) 編制出了第一張《英國地圖》。 1830年,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發表《地質學原理》一書,使得均變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地質學的一條基本原理,一直影響到現在。地質學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已被介紹到我國,並且出版了一些地質譯著圖書,但由於當時清政府沒有注意培養地質科學人材,所以我國的地質事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真正開始是在辛亥革命之後,1912年設置地質機構,以推動地質工作的進展,接著相繼成立了地質調查所和研究所,在國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但是,地質學的迅速發展則是在 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地質工作部門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地質院校成批地培養了地質科技人材,在全國普遍開展了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編制了各種比例尺的區域性和全國性的以及亞洲的地質圖件,而且在礦產資源勘探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對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的需要;在地質學的各個分支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⑥ 地質學家是怎麼劃分地球的歷史的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歷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時期:
太古代內:從距容今約40億年前到25億年前。那時,地球上是一片汪洋,海面散布著一些火山島;陸地面積還很小,上面盡是些禿山。地球上的生命剛剛孕育發生,原始細菌開始繁衍發展。
元古代:距今25億〜5.7億年前。這個時候大片陸地出現,在海洋中海洋藻類和無脊椎動物開始繁衍。
古生代:距今5.7億〜2.5億年前。地殼運動劇烈,亞歐和北美大陸已形成雛形。最早出現的三葉蟲興盛一時,隨後大批魚類繁殖起來。兩棲動物作為陸上脊椎動物之一,已成為當時最高級的動物,爬行類動物和有翅昆蟲也出現了。
中生代:距今2.5億〜0.65億年前。大陸輪廓基本形成,太平洋地帶地殼運動劇烈,大山系和豐富礦藏開始形成。那時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以恐龍為盛。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也開始出現了。
新生代:6500萬年前到現在。地球上出現規模巨大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地球上海 陸面貌同現在基本相似了。新生代的第三紀哺乳動物開始大量繁殖,第四紀則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時代。......................
⑦ 地球約有______年的歷史,地質學家把地球的發展史分為劃分若干個地質年代,主要包括______,元古代,____
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以前形成的.地球的發展歷史劃分專為五個地質年代:太古屬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因此從地球形成到約5.5億年前的地質年代又稱為前寒武紀時期. 故答案為:46億;太古代;古生代;前寒武紀時期 |
⑧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發展歷史劃分為若干個地質年代,其中恐龍生活在
樓上搞笑,看過
侏羅紀
公園沒?
恐龍生活在
中生代
,依次包括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⑨ 地質學的年代怎麼劃分
們談到地球的年齡,一般涉及到相對年齡和絕對年齡。
地球相對年齡的確立主要依據於化石。自從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層序律」後,就把時間與生物演化階段聯系起來。人們知道,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樣,我們得到了這些化石後也可以推斷產出這些化石的地層年代。
在眾多的古生物門類中,有些門類特徵顯著,演化迅速,在反映地質年代上非常「靈敏」,這種化石被科學家們稱作「標准化石」,它們被用作劃分時間地層單位時往往起主導作用。而有些門類則演化非常緩慢,或空間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劃分和確定地質年代時只能起輔助作用。前者如三葉蟲,它們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顯,在古生代不同時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屬種代表,是著名的標准化石;後者如舌形貝,這是一種腕足動物,從寒武紀就已出現,在現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見,在幾億年的時間跨度內,這種化石從形態、大小到內部結構,幾乎沒有顯著變化,它們的地層意義同三葉蟲相比就遜色多了。假如我們在某個地方採集到三葉蟲化石,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地區的地層年代是古生代,而且還可以根據三葉蟲的屬種進一步確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段具體時間,比如是寒武紀還是奧陶紀,但採集到舌形貝化石我們就感到茫然了,因為它不能幫助我們確定地質年代。
以生物演化為依據,人們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對年齡的地質年代表(見附表)。在這個表上,最大的時間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紀、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六個紀,其中,寒武紀又可進一步分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個世,每個世還可以分成若干個期。以地質時代相對應,代表每一地質時期的地層也建立起地層單位。最大的地層單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統、階,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層,我們就稱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紀時形成的地層就被稱為寒武系,奧陶紀期間形成的地層則被稱為奧陶系,以此類推。
我們在討論地球發展史時,涉及到了地質時代和地球的年齡,地質年代有時還應進一步明確,比如,我們講寒武紀始於5.7億年前,這個數據是怎樣得來的?結束於5億年前,這個數據又是怎樣得來的?這就必然涉及地球的絕對年齡。
人們通過同位素測定法可以准確地得到地球的絕對年齡。很早以來,人們發現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會自動並以不變的速率逐漸衰變為非放射性的子體同位素,同時釋放出能量。只要溫度、壓力等因素不變,人們就可以獲得准確的數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岩石或礦物的年齡了。常用的同位素年齡測定法有鈾-釷-鉛法、銣鍶法以及鉀氬法。這些方法為獲得地球不同時期絕對年齡值和各個地質時代的准確時限提供了便利,當然,這些方法也不是沒有缺點的,在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時,所選取的樣品很難消除後期熱變質作用的影響,如果樣品是遭受過風化的岩石,與母岩的性質更是相差甚遠,所得到的絕對年齡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層的真正年齡。看來,要想通過同位素測定法得到一個地區准確的地質年代,精確的取樣、先進的設備和縝密的測定過程缺一不可。
⑩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發展歷史劃分為若乾地質年代,主要包括 &n...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