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遙感應用在什麼地方

地質遙感應用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1-02-04 09:53:35

⑴ 遙感技術可以運用到哪些方面

遙感可以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多譜段遙感、紫外遙感和微波遙感。

1、可見光遙感: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遙感方式。對波長為0.4~0.7微米的可見光的遙感一般採用感光膠片(圖像遙感)或光電探測器作為感測元件。可見光攝影遙感具有較高的地面解析度,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晝使用。

2、紅外遙感:又分為近紅外或攝影紅外遙感,波長為0.7~1.5微米,用感光膠片直接感測;中紅外遙感,波長為1.5~5.5微米;遠紅外遙感,波長為5.5~1000微米。中、遠紅外遙感通常用於遙感物體的輻射,具有晝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紅外遙感器是光學機械掃描儀。

3、多譜段遙感:利用幾個不同的譜段同時對同一地物(或地區)進行遙感,從而獲得與各譜段相對應的各種信息。將不同譜段的遙感信息加以組合,可以獲取更多的有關物體的信息,有利於判釋和識別。常用的多譜段遙感器有多譜段相機和多光譜掃描儀。

4、紫外遙感:對波長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遙感方法是紫外攝影。

5、微波遙感:對波長1~1000毫米的電磁波(即微波)的遙感。微波遙感具有晝夜工作能力,但空間解析度低。雷達是典型的主動微波系統,常採用合成孔徑雷達作為微波遙感器。

這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感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通過遙感技術,可查詢到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資源三號等國產高解析度遙感影像。


(1)地質遙感應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例如航空攝影就是一種遙感技術。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 感技術的發展。

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統稱為遙感系統,其核心組成部分是獲取信息的遙感器。遙感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多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微波輻射計、合成孔徑雷達等。傳輸設備用於將遙感信息從遠距離平台(如衛星)傳回地面站。信息處理設備包括彩色合成儀、圖像判讀儀和數字圖像處理機等。

任何物體都有不同的電磁波反射或輻射特徵。航空航天遙感就是利用安裝在飛行器上的遙感器感測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特徵,並將特徵記錄下來,供識別和判斷。把遙感器放在高空氣球、飛機等航空器上進行遙感,稱為航空遙感。

⑵ 遙感地質的簡介

遙感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來自英語Remote Sensing, 即「遙遠的感知」。用各種探測儀器,從遠距離探查、測量或偵察地球上、大氣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種事物和變化情況,這種與目標不直接接觸而獲取有關目標的、信息的技術方法稱遙感。1960年,地理學家普魯特首先提出這一術語。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以來在航空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測量等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空間科學、光學、電子學及計算機技術等最新成果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階段的遙感技術仍以地球(包括大氣圈)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利用各種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性能,由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儀器,從遠距離接收或探測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情況和動態資料。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情報速度快、受地面障礙限制小,並能在短時期內連續、反復進行觀測等優點,因而在探測自然資源、監視環境動態變化、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遙感技術系統,一般由遙感儀器(感測器)、運載工具(遙平台)、地面管理和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資料判譯和應用機構等四個部分組成。按運載工具的類型,遙感技術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機載)遙感和航天(星載)遙感等。
遙感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地面及航空遙感試驗,發揮適用於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的遙感系統,進行圖像、數字數據的處理和地質判釋。遙感地質需要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電磁輻射理論、現代光學和電子學技術以及數學地質的理論與方法,是促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

⑶ 遙感地質的技術應用

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災害調查,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國外,開展得較好的有日本、美國、歐共體等。日本利用遙感圖像編制了全國1/5萬地質災害分布圖;歐共體各國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基礎上,對遙感技術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指出了識別不同規模、不同亮度或對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遙感技術結合地面調查的分類方法,可以用GPS測量及雷達數據,監測滑坡活動可能達到的程度。中國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起步較晚,但進展較快。中國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是在為山區大型工程建設或為大江大河洪澇災害防治服務中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遙感技術在洞庭湖地區開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關單位先後在雅礱江二灘電站、紅水河龍灘電站、長江三峽工程、黃河龍羊峽電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鶴灘及烏東清電站庫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性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從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別在寶成、寶天、成昆鐵路等沿線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攝影,為調查地質災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幹公路及鐵路選線,如京九鐵路沿線等也使用了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90年代末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省級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工作中,各省(區)都設立了專門的中小比例尺「地質災害遙感綜合調查」課題,主要是識別地質災害微地貌類型及活動性,評價地質災害對大型工程施工及運行的影響等。特別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論證中,都開展了工程地質遙感調查工作,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向山港跨海大橋等。
經過實踐,摸索了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方法,即利用遙感信息源,以目視解譯為主,計算機圖像處理為輔,將重點區遙感解譯成果與現場驗證相結合,並利用其它非遙感資料,綜合分析,多方驗證。
傳統的遙感地質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為識別目標,
由於早期的遙感影像空間解析度和波譜解析度都比較低,而一次成像覆蓋面積較大(如LandSat TM一景覆蓋范圍為185 km×185 km),對於地表宏觀構造特徵可以很好的表現。早期的遙感地質主要任務是識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影像中的線性體、環形體),進行區域性構造解釋及隱伏斷裂構造識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地貌構造目視解譯、地質動力解譯分析以及地質指示模擬。其中遙感地貌構造目視解譯發展最成熟、應用范圍也最廣。而地質動力解譯分析和地質指標模擬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正處在探索與發展之中。
而隨著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發展,高光譜遙感數據具有成百個波段,光譜解析度達10nm,使得其在岩礦識別和地質礦物識別填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⑷ 簡述遙感的應用領域

遙感技術問世不久,即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偵察、地球資源探測、環境污染探測以及地震、火山爆發預測等,其用途不下五六十種。主要有如下幾種【5】:
(1)軍事偵察。遙感技術在軍事上主要用於軍事偵察。通過各種可見光、紅外、微波遙感儀器,偵察衛星可以從空間對地面的各種軍事目標實施探測和跟蹤,從而獲得其他偵察手段無法得到的軍事情報,如軍事部署、調動、演習、新式武器試驗等,藉助遙感技術都可以及時發現。
(2)資源調查
利用遙感技術可在大范圍進行地質勘探、找礦、找水、找地熱資源;監視農作 物長勢和病蟲害;調查荒地、草原、森林、漁場;監測森林火災、合風、洪災等災害動態,等等。比如,中國科技人員根據衛星照片對塔里木盆地北部石油地質情況的解釋,發現了新的成油 構造信息,找到了新的油田;依照衛星照片圈定了大同煤田的范圍,並劃分了含煤層,等等。
(3)環境監測
由於人造地球衛星按照既定軌道日夜不停地繞地球旋轉,因而可以監測地球 的動態變化。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直接監測大氣、土地、海洋、河流等各種污染,進行中長期天氣預報,監視海水、洋流、魚群的動向,在大空間范圍內指揮漁業生產。
(4)全球性研究。藉助地球資源衛星,我們可以發現地殼上許多斷裂系統,進而推斷出地球深部隱伏的地質構造,為動力地質研究地球演化、大陸漂移、板塊運動以及地震成因等提供依據。藉助航天遙感技術,我們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對雲量、風力、風向、氣壓、氣溫、濕度等主要氣象參數進行精確測量,從而提供全球性雲圖照片,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性。

⑸ 遙感的應用實例在哪裡找急用!!!

遙感應用實例

長期以來,地理學主要是依靠實地觀測獲得地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資料。傳統手段,在數量、質量上,以及信息的實時、及時性等方面,都不能適應或不能滿足當前地理學發展,以及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遙感的引入及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使地理學增加了一種獲取信息的現代化手段。
遙感獲取的信息是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遙感信息的准確客觀性表現在客觀准確地記錄了地表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和發射)特徵,客觀實時地反映出地表景觀的實況。例如,作為展現遙感信息的遙感圖像,可真實形象地反映地物分布的現狀,地物或現象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地物間相互影響變化的情況。因此,遙感手段的引入,為地理學的區域綜合分析,區域動態分析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提高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效益提供了便利和基礎。
遙感可提供可見光波段的信息,又可提供紅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以及多波段信息;可提供圖像形式的信息,又可提供模擬或數字化的數據信息;不但能獲得實時的二維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維空間信息等等。從而使所獲地理信息形成多層次、多方式、多側面全方位,大大拓寬了地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當今地理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在應用遙感信息時,一定要根據地理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選擇適宜的遙感信息,並注意與其它非遙感信息的相互配合應用,以充分發揮遙感信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地理研究成果的社會經濟效益。
遙感應用領域有:一、資源調查;二、環境監測評價及對抗自然災害;三、區域分析及建設規劃;四、全球性宏觀研究;五、測繪制圖;六、歷史遺跡、考古調查;七、軍事。

一、遙感在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

(一)、在農業、林業方面的應用
主要是在農、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林病蟲害、土壤乾旱、鹽化、沙化的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的監測與估產、森林資源的清查等方面。
1.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
加快了調查工作的進度,工作精度、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我國利用560幅陸地衛星圖像,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國15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析和量算統計工作,提供了全國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數據和有關圖件。
2.作物估產
美國對世界小麥產量的估產精度已達90%以上,並擴大到對玉米、大豆等八種以上作物的估產。我國於1983—1986年在京津冀進行跨省市的統一網路較大范圍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精度也超過90%。
3.林業上
我國近年完成的「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在包括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調查中,完成了對現有防護林類型、分布、面積和保存率;草地數量、質量和分布;土地資源類型、分布、數量及利用現狀的調查。提供了200餘幅各類遙感專題系列圖,並建成了全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為掌握防護林區現狀、林區的進一步發展和規劃奠定了基礎。
(二)、在地質礦產方面的應用
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地質工作,以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的地質綜合調查等方面的應用。
遙感圖像視域寬闊,地質現象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形象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構造,以及區域構造間的空間關系,為跨區域甚至全球的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和基礎。解決了一些地質學界長期爭論或按常規很難解決的問題。遙感為持不同學術觀點的地質學者提供了一個可共同參照的基礎,推動和促進了地質學的發展。
我國地礦系統採用遙感地質調查方法,在小秦嶺金礦田地區劃分出線性構造1030條,環形構造138個,古采峒1000餘處;綜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個遠景地段。經檢查發現含金石英脈帶、蝕變構造帶22條,已見金礦3處,全部工作僅歷時一年時間。又如:煤田總公司在東北大興安嶺西坡,採用遙感地質方法圈定出17個含煤盆地,其中4個屬新發現,新增儲量540億噸。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遙感地質方法已成為礦產地質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以及災害地質等綜合地質調查中也廣泛地應用了遙感這一現代化手段。地礦部遙感中心在長江三峽的重慶至宜昌間先後進行了彩色及側視雷達成像飛行。利用獲得的資料對三峽庫區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判讀分析,對新灘坡體的形態、形成機理及發展趨勢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為國家提供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的基礎資料。
(三)、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
水資源的調查、流域規劃、水土流失調查、冰雪監測、海口海岸帶及淺海地形調查、海洋調查研究。青藏高原湖泊:500+300。
在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荒涼地區,遙感技術可成為水文水資源調查的有效手段。
紅外遙感圖像在識別含水層、判斷充水斷層、查明富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
美國在夏威夷群島,利用紅外遙感發現了200多處地下淡水出露點,從而解決了該島對淡水的需求。
我國在大連地區開展航空熱紅外遙感試驗,在該地區沿海共發現22處從未有歷史記錄的淡水泉點,通過對這些泉點的分析,確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為解決沿海地區人畜飲水水源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

二、遙感在環境監測評價及對抗自然災害方面的應用
(一)、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環境監測中主要是利用遙感提供的瞬間成像的大范圍圖像,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進行監測。由於遙感所提供的信息快速及時,現實性好,以及真實客觀、形象的特點,可實時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質、污染物的動態變化,以及污染對環境的影響,為及時採取防護或疏導措施,以及環境評價提供了基礎。
(二)在對抗自然災害中的應用
自然災害是指環境異常或環境的突發性變化,給人類生活和生存帶來的災難。近年來遙感技術在預報災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為預報自然災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氣象衛星當前已進入業務性運轉,形成多層次的預報網路,在災害性天氣監測、天氣分析預報、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研製和相繼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氣象預報技術已從單項、短期、小范圍的預報發展成綜合性、中長期、大范圍的准確預報。為我國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的准確預報提供了可靠資料,為採取減災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礎。
森林火災一直是威脅林業建設的重要災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國就進行機載遙感—林火探測實驗,在3000米高空通過熱紅外感測器可發現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特大火災中,遙感在准確確定火源位置、范圍,以及火源蔓延趨勢,為撲滅大火提供及時准確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監測火勢發展,災後評估火災損失和恢復重建規劃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遙感在區域分析及建設規劃方面的應用
遙感圖像是地表面一定區域景觀的真實、客觀的記錄和形象顯示。地理學區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發揮了遙感圖像的這一特點和優勢,成為遙感在地理學應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國早期開展的滕沖、長春、新疆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遙感試驗,以及近年來開展的黃土高原遙感綜合調查,「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等大型遙感工程中,都是以遙感區域分析為先導,以區域分析為基礎,制定出合理的區域要素布局。
城市遙感可提供諸如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環境監測及評價,城鎮布局結構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鎮的生態分析等城市發展的基礎信息,為城市建設規劃及決策服務。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規劃方案。

四、遙感在全球性宏觀研究中的應用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觀地、整體性地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帶動區域性研究的深化,促進全球環境的改善(環境惡化)。例如,可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GPS)監測和研究板塊的運移,深大斷裂活動;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及其它遙感信息,進行全球性氣象研究及世界災情的預報(ElNino);海洋動力學研究,地球表面固態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進退(全球變暖),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監測和治理等。
厄爾尼諾為西班牙語「EI Nino」的音譯。在南美厄瓜多和秘魯沿岸,海水每年都會出現季節性增暖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則被當地漁民稱為厄爾尼諾,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那些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發生頻數明顯增加,強度明顯加強,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五、在測繪制圖方面的應用
航空攝影測量一直是測繪制圖的一種主要資料來源和重要的技術方法。遙感的發展使測繪制圖的資料來源更為多樣化,資料的准確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時性和適時動態性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觀;成圖周期大為縮短;例如,我國依據近年來所發射的衛星獲得的圖像,完成了黃河三角洲1∶5萬,1∶10萬地圖的編制,繪制完成了我國第一幅南沙群島影像地圖。
遙感還能在各種氣候氣象條件復雜,常規方法難於進行工作的地區獲得資料,填補地面工作的空白。例如,巴西亞馬孫河流域有近5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區,那裡人煙稀少,雲霧終日不散,常規測量工作難於進行。利用遙感側視雷達技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該地區1∶40萬雷達掃描成像工作,取得了有價值的資料,為該地區測量制圖提供了基礎。

六、在歷史遺跡、考古調查方面的應用
在進行野外考古調查中,配合應用遙感圖像分析,發現了許多重大的歷史遺跡,取得顯著的成果。
英國遙感專家通過計算機增強的衛星圖像,在英國倫敦以北約30公里的地下發現了羅馬時代的古城堡遺跡。
我國也曾利用遙感提供的信息,進行北京圓明園遺跡考察,長城遺跡的考察,以及內蒙古金代古城的發現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

七、軍事上的應用
遙感在軍事上的應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軍事應用是遙感最早最成功的應用,今天遙感的發展是得利於遙感軍事上成功的應用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發射的繞地球運行的衛星,絕大部分是與軍事有關的。當今戰爭的勝負,不僅決定於軍事實力(人力、武器)的對比上,准確可靠的信息獲取,傳輸和決策對戰爭的勝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英國、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東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充分證實了遙感在軍事戰爭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微波成像與攝影遙感成像的本質區別
微波成像即微波遙感方式,攝影、掃描成像即可見光遙感
可見光遙感屬於光學遙感,可見光遙感使用光學技術,微波遙感則是採用無線電技術。
1.探測波段:可見光遙感探測波段范圍0.38-0.76um;微波遙感探測波段范圍通常大於1mm,但其中的激光雷達波段范圍在可見光與紅外波段。
2.可見光遙感只能夠採集地表信息,而微波卻具有穿透性,能夠探測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內的信息。
3.可見光遙感對大氣狀況有要求,天氣因素影響大;微波遙感則能夠實現全天時、全天候探測,具有穿透雲霧的能力。

⑹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方面有哪些應用

遙感技術為地質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可為礦產資源調查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為高寒、荒漠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特別是衛星遙感,為大區域甚至全球范圍的地質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常規的地質勘查工作都從點、線觀測著手,待匯集了大量的資料後才能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徵,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利用遙感資料就可以首先從分析研究地區的遙感資料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進行野外觀測與驗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工作量,節省人力、物力,還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這對區域地質填圖是特別適宜的。

在地質構造方面,由於遙感圖像具有廣闊的視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實地反映各種地質現象間的關系,因此,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地質構造分析,常能發現地面常規工作不能發現的地質構造,尤其是對於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一些隱伏構造,反映得相當清晰。

遙感技術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礦床成因類型,結合地球物理特徵,尋找成礦線索或縮小找礦范圍。通過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礦產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礦區的發展前景。例如,通過對吉林省陸地衛星圖像的分析,曾發現銅礦的分布與線性構造密切相關,對開發這個地區的銅礦有重要意義。

在工程地質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大型堤壩、廠礦及其他建築工程的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災害性地質過程的預測等方面。例如,山西大同某電廠選址、京山鐵路改線設計等,由於從遙感資料的分析中發現過去資料中沒有反映的隱伏地質構造,通過改變廠址與選擇合理的鐵路線路,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質勘測中,則利用各種類型遙感資料,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識別含水層及判斷充水斷層。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用紅外遙感方法發現200多處地下水出露點,解決了該島所需淡水的水源問題。

此外,利用遙感技術可進行火山活動的監測、地震活動的調查、沙丘移動的研究等。

⑺ 遙感在地理學中是如何應用的

遙感岩石學是遙感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是以岩石學理論為基礎,以遙感技術版為手段,結合圖像處理技權術提取和識別岩石信息的一門學科(傅碧宏,1996)。遙感岩石學是區域遙感地質填圖的關鍵技術,其主要研究內容是:岩石反射波譜、發射波譜特性及遙感圖像岩石信息提取和圖像檢測方法;遙感圖像岩石地貌形態識別特徵及岩石類型識別及劃分方法;

基於地面岩石光譜定量處理的信息增強和提取方法,如波段比值法、反射波譜編碼法、岩石波譜與化學成分的逐步回歸法等;基於影像灰度值空間結構信息提取的岩石信息識別和分類方法,如基於灰度共生矩陣的影像紋理分析、基於分形幾何的影像紋理分析和岩石類型識別方法。

⑻ 遙感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

遙感技術應抄用於武器制導上,可以大幅度提高命中精度。遙感技術應用於探測來襲的戰略彈道導彈,能夠提供25分鍾的預警時間。遙感技術應用於軍事偵察和軍事測繪,能夠減少飛機和艦艇的導航誤差,從而提高作戰效果。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方面,可以進行全球性地質現象的研究,有利於尋找新的礦物資源,還可以對地震、火山等情況進行預報,還能對沙土移動以及河口演變等提供詳細的資料。遙感技術應用於海洋水文方面,能為尋找地下水提供線索,還可以測量海水的深淺,為發展海洋事業提供依據。遙感技術應用於農林方面,可以進行大面積農情調查,掌握灌溉、排澇、施肥、除蟲的時機」,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還可以估算森林資源,測量土質和牧草情況,為發展農牧業創造條件。遙感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方面,可以觀察大氣污染情況,幫助尋找污染源,檢查植被的損壞情況等,以便更好地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