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哪些地方地質條件好6
『壹』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王聯軍余振國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採用環境指數評價法,構建出武漢市基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並據此對武漢市進行基於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區劃,最後對武漢市土地利用規劃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議。
關鍵詞土地利用地質環境敏感性武漢市
基於土地利用的武漢市地質環境質量現狀綜合評價的研究是武漢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研究項目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研究武漢市地質環境現狀對武漢市各種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性,為武漢市土地利用的規劃布局提供指導性建議,避免規劃出現重大失誤而誘發重大地質環境問題。本次採用環境指數評價法進行評價。根據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特點,結合實際佔有資料情況,構建出武漢市基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並據此對武漢市進行基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區劃,最後對武漢市土地利用規劃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議。
1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及其在規劃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就是地質環境系統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適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是以地質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地質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最終確定地質環境系統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程度的過程。
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對土地利用規劃具有重要意義,表現在如下3個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況對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次,由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工作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前置性基礎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結果能夠直接利用於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中,從而直接參與了規劃的制定過程,在規劃的制定階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規劃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誤,也可以減少規劃環評工作對規劃方案大規模修訂的可能性,為規劃的制定實施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工作量;最後,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也給規劃方案出台後的規劃環評提供了基礎依據。
2評價因子及參數的選擇
確定評價環境要素及其評價因子的依據是:①所選擇的評價要素及評價因子應能滿足預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開展的地質調查和評價所確定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誘因;③盡可能選擇環境質量標准所規定的因子;④評價單位可能提供的監測和測試條件。根據上述條件的要求,最後篩選出武漢市土地利用對地質環境系統最重要的三個環境影響因子為:地下水、地質災害和工程地質性狀。
地下水不僅是一種寶貴的資源,還是當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系統,而且地下水—經污染,極難恢復,其後果的嚴重性難於估量,因此,將地下水污染風險作為重要評價參數之一。
武漢市地處江漢平原,地質災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漢市分布有大面積的潛伏碳酸鹽岩,並且已經有過8次岩溶塌陷的歷史記載,因此,今後發生岩溶塌陷的風險也還是相當高的。岩溶塌陷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見的,如果建設用地安排不當,塌陷一旦發生,將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並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所以,岩溶塌陷風險也是必須重點考慮的評價參數之一。
武漢市岩土體的地基承載力一般,另外,武漢市地勢低平,易受洪澇災害威脅,因此,岩土體的工程地質脆弱性也是又一個必須重點考慮的評價參數之一。
礦產資源是地質環境系統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為:①缺乏詳實資料;②武漢市的礦產並不豐富,礦產資源對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評價未將其納入評價體系當中。
3各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
各評價因子的權重系數(即各分項指標相對於土地利用地質環境系統影響敏感性綜合指數的重要性)可通過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方法如下:
本次權重層次結構模型最頂層相鄰的上、下兩層分別為A、B,其中A層次為目標層,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B層次為主因素層,有3個元素Bi(i=1,2,3),分別為:土地利用影響下工程地質脆弱性指數、土地利用影響下地質災害風險度和土地利用影響下地下水資源污染風險度。以A為目標的有3個元素的判斷矩陣為: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式中元素bij表示對於評價目標A而言,要素Bi對於Bj的相對重要性。即: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Wi是針對評價對象給出的每個因素Bi相對應於A的分值,由聘請的專家打分得到,一般採用1~9級標度判斷尺度(表1)。如果相對重要度取值為偶數,則表示兩個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介於兩個奇數取值之間。
表11—9級標度判斷尺度表
矩陣A中的元素滿足bij=1/bji。
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幾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對M作歸一化處理,求相對權重向量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式中: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引入衡量判斷矩陣完全一致性指標CI,矩陣A的特徵值的近似公式為: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檢驗指數CI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一般認為CI≤0.10,判斷矩陣A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重新調整。經計算,最後得出三個參數的權重系數如表2所示。
表2各參數在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構成中的權重
4各因子評價參數的等標化
4.1地下水資源污染風險度的等標化
一般認為,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模數大的區域,其地下水資源受到污染的風險也較高,因此,地下水資源污染風險度以武漢市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模數K[單位:104m3/(a·km2)]為基礎,計算方法為:H=K/1.2,其中,H為地下水資源污染風險度;K為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模數;1.2則為等標化常數。等標化常數值的設定依據為武漢市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模數值的大小分布情況,設定等標化常數值的目的在於將地下水資源污染風險度的參數值歸一化到0~10之間,參數值出現大於10的情況也按10計算。
4.2工程地質脆弱性指數的等標化
工程地質脆弱性指數以工程地質承載力為基礎,並以汛期是否被淹沒作為補充。其計算方法為:E=1/1.2M,其中E為工程地質脆弱性指數;M為工程地質承載力(單位:MPa);1.2則為根據武漢市工程地質承載力實際數據分布情況確定的等標化常數。汛期淹沒區域則直接賦值為10。
4.3地質災害風險度的等標化
地質災害風險度由於缺乏相關定量化數據,因而以定性判斷為基礎,並根據經驗對其進行賦值(表3)。
表3地質災害風險度賦值情況及依據
5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度評價分區
各參數通過加權平均來轉成地質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如式(8)所示:
地質環境經濟論文集.第2輯
式中:
I——基於土地利用的武漢市地質環境綜合指數;
Fi——第i個參數的值;
Wi——第i個參數的權重系數;
n——為參數的個數。
式中Wi為第i個環境因子環境影響的重要性程度;Fi為第i個環境因子環境影響的嚴重性程度。其中,Wi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Fi則根據各因素的嚴重程度,以判斷為基礎,按10分制予以賦值。
確定各參數的權重和分值之後,即可計算得出基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值,根據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值的離散分布情況,可以劃分出武漢市基於土地利用的地質環境敏感度的4級綜合分區(表4)。
表4土地利用地質環境系敏感度綜合分區標准
6各分區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議
6.1地質環境重度敏感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議
地質環境重度敏感區是區內的岩溶塌陷高風險區,作為建設用地需要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地基處理工作,安排為農業用地、生態建設用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
6.2地質環境中度敏感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議
地質環境中度敏感區是區內的岩溶塌陷較高風險區,在作為建設用地時,應充分做好地質勘查、進行嚴謹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作為重要設施的建設用地特別要注意處理好軟弱地基和岩溶塌陷問題,應盡可能安排為一般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建設用地、園地、林地、牧草地。
6.3地質環境輕微敏感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議
地質環境輕微敏感區總體上來說可以滿足一般用地類型的需求,但對於區內不同性質的亞區,存在相應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
6.3.1地下水污染高風險亞區
本亞區的主要特徵是:地下水污染風險指數值≥10,即本亞區是武漢市地下水資源最重要的補給區。所以,本亞區內的,安排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礦倉儲用地和公共基礎設施用地時,應嚴格按環境要求,三廢盡可能達到零排放;作為生態建設用地、生態農業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類型,應充分論證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6.3.2軟弱地基亞區
本亞區特徵為:工程地質條件一般或較差,修建建築物時應作基礎處理。因此,建議本亞區以低層建築用地、農業用地和生態建設用地為主;用作高層建築用地時,應充分考慮基礎處理成本。
6.3.3隱伏碳酸鹽岩分布亞區
本亞區特點為:地下分布有隱伏碳酸鹽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風險。因此,在本亞區安排重要建築時,應對地基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查。
6.4地質環境非敏感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議
地質環境非敏感區是區內地質環境條件最好的區,工程地質條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風險,地下水污染風險極低,從地質環境條件上來講,在達到環境質量標準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任何類型的用地。
參考文獻
[1]潘懋,李鐵峰.環境地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陸雍森.環境評價.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3]葉文虎,欒勝基.環境質量評價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88.
[5]徐菲菲,劉沛林等.風景名勝區規劃方案的層次分析法與熵技術評價.地理研究,2004,23(3).
『貳』 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
一、部署重點
完成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完成武漢、長株潭、鄱陽湖等重要城市群以及全國縣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綜合調查;開展全國大型礦山環境詳細調查;開展我國重大工程區特大斷裂帶調查。
二、部署建議
(一)全國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與區劃
1.工作現狀
自1999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了我國沿海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以及遼寧省海岸帶、河北曹妃甸濱海地區海岸帶、天津濱海新區海岸帶等重點地區1:5萬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組織開展了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問題摸底調查,基本摸清了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問題的基本狀況,為進一步部署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奠定了基礎。完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廣州等六個不同類型城市的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編制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總結了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經驗。
存在問題:我國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區基礎調查工作程度不高,不能全面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脆弱的地質環境已成為制約海岸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瓶頸」;監測網路不健全,難以全面獲得實時動態的監測數據;地質環境綜合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社會化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完成我國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和重要城市三維立體填圖,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地質環境功能區劃,建立全國主要城市和重要經濟區的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和信息系統,為我國城市和重要經濟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基礎支撐和高效服務。
「十二五」期間:完成13個城市群和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區的1:25萬區域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和重點地區1:5萬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初步構建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的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建立較完善的省會級城市三維地質信息系統。
「十三五」期間:完成地級城市和重要縣級城鎮的1:5萬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建立較完善的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監測網路,構建全國統一的主要城市和經濟區地質信息平台,實現分級管理與服務。
3.工作任務
以7個國家級重要經濟區、13個城市群和其他地級以上城市為重點,區域上開展1:25萬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重點地區開展1:5萬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並建立三維地質模型,針對重大地質問題開展專題調查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和三維地質信息系統。
「十二五」期間:重點開展環渤海(包括遼寧沿海重要經濟區)、長三角(包括蘇北重要經濟區)、珠三角、海峽西岸、北部灣等重要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所有省會級城市,以及京津冀、山東半島、遼中南、哈大齊、長吉圖、成渝、中原、關中、呼包鄂、黃河上游(蘭州西寧)、銀川平原、天山北麓等13個城市群區的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
「十三五」期間:以地級城市和重要縣級城鎮為主,開展1:5萬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大力推進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建設。開發建立基於統一平台的城市和重要經濟區的全國、區域、省級資料庫和信息管理與發布系統。
(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
1.工作現狀
從2002年實施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以來,完成了以省為單元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共調查礦山113149個,基本上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我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華東、中南6大片區礦山地質環境專項調查,摸清了6大片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針對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開展了晉陝蒙能源基地、小秦嶺金礦帶、吉林遼源市等典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存在的主要問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精度不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需要;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尚未系統地開展。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全面完成我國84個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和163個國家重點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詳細調查工作,建立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編制和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十二五」期間:初步完成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和163個國家重點礦區1:5萬~1:10萬精度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開展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區內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大型礦區、老礦區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示範建設;初步建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選擇3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示範研究。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全國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工作;建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選擇3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示範研究。
3.工作任務
全國主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重點查明區域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特徵、分布、規模、危害程度。開展廢棄無主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專題調查工作,詳細查明廢棄無主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形成歷史及危害。調查應用技術以多波段、多時相和高解析度遙感遙測技術為主,現場調查為輔。
建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在礦產資源開采區內選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大中型礦區、老礦區開展監測示範,建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開展長時間序列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建立並完成以礦山企業自主監測為主,地方和國家監測相結合的三級監測體系。
建立6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示範區。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不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示範研究。
「十二五」期間: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地質環境調查。開展163個國家重點礦區、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1:5萬~1:10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區域內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大中型老礦山和閉坑礦山做專門調查。
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平台建設。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示範建設,建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平台,完成全國6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區建設。國家級監測網點部署在主要礦產資源開采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大中型礦區、老礦區。
選擇3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示範研究。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全國所有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工作。完善並維護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調查資料庫,全面分析評價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趨勢及其潛在的危害,發布我國主要礦產開發區環境地質現狀分析報告。
全面完成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監測示範的基礎上推廣以礦山企業監測為主、國家和地方監測為輔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面建立國家、地方和礦山企業分級監測的礦山環境監測體系。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示範區建設。選擇3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示範研究。
(三)主要活動斷裂調查與區域穩定性評價
1.工作現狀
大調查以來完成了一條西氣東輸線路、兩條進藏鐵路、兩條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和三個重大工程集中區的活動斷裂調查與地殼穩定性評價。初步查明了重大工程場地活動斷裂的空間展布、活動習性和現今地應力分布狀態,並對其工程穩定性進行了評價,建立了6個地應力監測示範站,分多個層次對重大工程場地的地殼穩定性進行了評價,積累了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進行活動斷裂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的經驗,為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但是,活動斷裂調查程度不夠,全國400多條活動斷裂,目前只有10%開展過工作;現今構造應力場調查精度低,尚未建立大型活動斷裂和全國地應力資料庫;地殼穩定性評價的行業標准有待建立,特別是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相關的地殼穩定性小區劃標准需要逐步建立。
中國是第四系發育良好的國家,不僅有發育於海區和沿岸帶的海相地層,而且有廣布於內陸的黃土、紅土、河湖相和冰川等陸相地層,在年代地層、岩石地層、生物地層及全球變化等諸方面均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在地層劃分與對比、沉積特徵、盆地和古湖演化的歷史、區域古環境古地理和史前人類活動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完成中國6條主要活動斷裂帶詳細調查,建立完善的地應力監測示範站,評估其未來50年或100年的發震能力。對典型第四系剖面運用年代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沉積地層學、磁性地層學等方法,建立代表地層單位剖面的對比序列和可靠的年代格架,通過元素地質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磁學、生物環境特徵等綜合對比,探討地質環境背景。
「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中國南北向地震帶南段龍門山—安寧河—小江斷裂帶、東昆侖斷裂東段詳細調查;建成50個地應力監測站;初步建成東昆侖斷裂東段活動斷裂綜合監測系統,評估其未來50年或100年的發震能力,並評價其工程穩定性;完成基於GIS的京津唐地區地殼穩定性三維動態評價研究、西南「三江」梯級電站分布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和川藏鐵路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為大型工程的規劃和設計、地震預報和防災減災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全面展開全國第四紀典型剖面的綜合研究,主要包括中國北方的河湖相標准地層、南方紅土地層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間:完成中國南北向地震帶北段賀蘭山—六盤山斷裂帶、秦嶺北緣斷裂西段和阿爾金斷裂帶調查;在連續監測的基礎上,評估安寧河—小江斷裂帶未來50年的發震能力,評價東昆侖斷裂東段未來50年的發震潛力;建成500個地應力監測站;建成中國活動斷裂資料庫;基本完成基於GIS的青藏高原和台灣海峽海底隧道穩定性評價,為大型工程的規劃和設計、地震預報和防災減災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完成主要第四紀地層格架的建立,進行有效的區域地層對比,建立完善的第四紀地層格架及人類演化的環境序列。
3.工作任務
中國主要活動構造區活動斷裂調查。通過活動斷裂和歷史地震發震斷裂帶詳細的地表破裂構造調查、微震台網監測、古地震研究、橫跨斷裂帶地應力測量等,確定主要活動斷裂帶破裂分段行為、強震復發周期、遷移規律和地應力累積過程,分析相關活動斷裂未來強震發展趨勢;建立活動斷裂新構造演化歷史,確定斷裂現今活動性及其對地震和次生地質災害的控制意義。
中國主要活動構造帶地應力測量與構造應力場監測。利用多種地應力測量和監測技術,在南北活動構造帶、三江活動構造帶和華北地區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查明不同構造單元的現今地應力分布狀態,監測不同構造部位的地應力變化趨勢。利用數值模擬技術研究中國大陸構造應力場的時空演化規律,為地質災害防治和預報提供依據。
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工程集中區地殼穩定性評價與區劃。利用李四光「安全島」理論,對強震區(帶)進行地殼穩定性評價與小區劃,在總體不穩定地區尋找相對穩定的場址,總結「安全島」的釐定方法和技術流程。開展活動構造區地殼穩定性評價以及國土地質穩定性評價示範。以內外動力耦合為技術路線,開展地震災害—次生地質災害綜合調查,在不同構造帶調查和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區域穩定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小區劃示範,按50年超越概率10%探索區域穩定性評價和小區劃的方法技術。
開展中國北方河湖相地層、黃土及南方紅土的年代地層學、岩石地層學及生物地層學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相關的典型地層的成因、時代、地層、環境、舊石器文化等我國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探討人類演化的地質環境背景。
「十二五」期間: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根據中國主要活動斷裂帶的區域分布特點,本項工作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區帶進行部署:①南北向地震帶活動斷裂;②華北地區活動斷裂調查;③青藏高原及鄰區活動斷裂調查。
主要開展安寧河—則木河—小江斷裂帶,同時開展東昆侖斷裂東段1:5萬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20萬平方千米。
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開展郯廬斷裂1:5萬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10萬平方千米。開展重點地區地應力監測,監測點主要布置在西南「三江」地區、南北向地震帶和京津唐地區。建立50個地應力監測站。
重點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開展1:10萬京津唐地區地殼穩定性三維動態評價,1:50萬西南「三江」梯級電站分布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和1:10萬川藏鐵路地殼穩定性評價。
圍繞中國北方黃土和河湖相地層、南方紅土標准地層開展資料收集和地質調查研究,進行典型剖面的地層年代格架、沉積演化的綜合研究。
「十三五」期間:活動斷裂調查:開展賀蘭山—六盤山斷裂、阿爾金山1:5萬活動斷裂調查和秦嶺北緣斷裂西段1:5萬活動斷裂調查30萬平方千米。同時,開展中國活動斷裂資料庫建設。
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開展重點地區地應力監測,監測點主要布置在青藏高原和華北地區,建立500個地應力監測站。
重點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開展1:100萬青藏高原地殼穩定性評價;台灣海峽海底隧道地殼穩定性評價。
總結我國第四系研究和人類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成果,建立我國完整的第四紀地層年代格架及沉積環境演化序列,重建古人類活動區域自然環境演變的歷史。
(四)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評價
1.工作現狀
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進行了成功實踐,我國作為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國,面臨的碳減排壓力很大,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作作為戰略技術儲備十分必要。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是指將二氧化碳從集中排放源分離捕獲,注入地下深部適宜地層內,長期儲存或固化在地層中。
國土資源部於2009年啟動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估及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初步分析評價已有資料,我國地質條件有利於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且潛力巨大,初步估算結果表明,我國24個主要沉積盆地深部的大厚度鹹水含水層、46個含油氣盆地和68個主要煤層區的深層地下空間,二氧化碳的地質儲存潛力可達14540億噸,能夠滿足未來數百年我國二氧化碳儲存的需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科技部也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項目。
在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還是地質工作的新領域,針對性的調查評價方法和技術要求還處在學習理解和探索研究階段,與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項目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關於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條件和潛力的認識還屬於籠統的推測和預測,難以作為國家決策的可靠依據。
2.工作目標
預期目標:整體評價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篩選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戰略遠景區,圈定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靶區,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場地勘查,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為我國二氧化碳減排進行戰略技術儲備,爭取我國國際談判的話語權,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十二五」期間: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戰略遠景區1:5萬調查,示範工程初見成效,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評價方法、施工工藝及監測技術手段成熟。
「十三五」期間:根據我國實際需求和二氧化碳減排的國際形勢,加快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實施,使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技術進入工業實用階段,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工作任務
以盆地(平原)為單元,以深部鹹水含水層、油氣田和無開采價值的煤田為重點,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區域調查評價,掌握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篩選具有儲存潛力的戰略遠景區,圈定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靶區,實施詳細地質勘查和儲存示範工程。
一是對已有成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開展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估,編制全國1:400萬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圖。二是以經濟發達、二氧化碳集中排放較多的盆地平原區為重點,系統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條件調查評價,篩選出適合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靶區。三是與有關單位和企業合作,選擇有利靶區,開展儲存場地勘查評價、風險評估和經濟效益分析,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關鍵技術研究。
「十二五」期間:充分收集已有資料,補充適當的野外工作,開展全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編制1:400萬潛力評價圖;開展松遼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准噶爾盆地、華北平原、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主要平原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1:25萬調查評價,開展重點地區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1:5萬調查評價,篩選出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戰略遠景區和儲存工程靶區,啟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推進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的工業化應用。
「十三五」期間:完成河淮盆地、江漢盆地、南襄盆地、蘇北盆地、四川盆地和海拉爾盆地等我國其餘平原盆地為重點,系統開展1:25萬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調查評價。在戰略遠景區內,開展1:5萬儲存場地勘查評價、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5處,開展示範工程風險評估和經濟效益分析。實現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進入工業化實用階段。
(五)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
1.工作現狀
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1991年開始實施的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是以全球環境問題為對象的國際科學計劃,全球氣候變化(PAGES)是核心計劃之一。2008年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示了全球氣候變化地質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於現代全球氣候變化主因是自然過程還是人類活動影響提出了新的證據,但爭論仍在繼續。我國地質學家通過石筍、黃土、湖泊沉積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凍土等的研究,在揭示第四紀全球古氣候環境變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門充分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優勢,開展了青藏高原冰川和雪線、北方地區荒漠化、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沿海海岸線等的區域性調查,評價了它們在過去幾十年間的變化,分析了自然和人為活動因素的影響。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全球古氣候變化研究在揭示長周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滿足目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要求,需把重點轉向十年、百年尺度的現代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
(2)我國地質環境復雜多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但針對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災害與環境效應調查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還很不夠。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多方面獲取全球氣候變化的地質證據,揭示自然過程和近現代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預測未來50~100年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和可能產生的環境與災害效應,從地學角度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措施。
「十二五」期間:在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方面獲取大量具有代表意義的原始數據和一批重要結論性認識,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做出初步評價;完成全球氣候變化地質環境敏感區的災害與環境效應調查研究,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對策。
「十三五」期間:顯著提升我國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為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可靠的地學數據和堅實的基礎支撐。
3.工作任務
以冰川凍土、石筍、湖泊沉積、河口三角洲沉積、風沙堆積物、珊瑚、海洋沉積物等為主要對象,利用現代高精度和高解析度的測試技術和測年手段,以十年和百年尺度為重點,發現氣候環境變化的記錄和線索,找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地質證據,重建海洋地質時期中的氧化還原事件和海洋的p H值和化學組分演化;建立Fe、Mo等同位素組成變化與區域環境變化的響應關系。建立若干新同位素體系的分析方法,完成不同地質與環境儲庫中同位素分布的調查,並在全球變化的研究應用中識別和提取若干新的同位素代用指標。以青藏高原及周緣、內陸乾旱區、岩溶石山地區、沿海地區等重點,以對氣候變化較敏感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為主要對象,在區域遙感解譯(1:25萬)的基礎上,重點地區開展1:5萬地面調查和高解析度遙感解譯。建立5~6處全球氣候變化長期監測研究基地。
「十二五」期間: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調查研究。在青藏高原及周緣地區(東緣、北緣和柴達木盆地),以湖泊和冰川沉積物等為主要對象,以全新世為重點,通過典型剖面樣品的系統採集,建立不同沉積記錄的時間標尺和古環境演化時間序列,識別古氣候變化的長周期規律和災害效應,分析古環境演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在雲貴高原和我國東部季風邊緣區,分別以高解析度石筍和現代湖泊沉積物為主要對象,通過同位素測年和環境指標測試等,在千年、百年、十年甚至年際尺度上,重建氣候和環境變遷史,分析人類活動與自然因素的權重影響。在沿海地區,以珊瑚、海洋沉積物等為重點,調查千年以來,尤其是過去100年間在自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泥質和砂質海岸線的侵蝕淤積變化過程。判別珊瑚礁和海洋沉積物中營養元素的來源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重建海洋地質時期中的氧化還原事件和海洋的p H值和化學組分演化;建立Fe、Mo等同位素組成變化與區域環境變化的響應關系。建立3~4處長期監測研究站。
全球氣候變化的災害與環境效應調查研究。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與沙漠過渡帶、南方裸露岩溶區和入海河口三角洲地區,以冰川凍土變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發展過程、海岸線侵蝕淤積變化等為重點,在區域性多期遙感影像解譯(1:25萬)的基礎上,開展重點地區1:5萬地面調查和高解析度遙感解譯,選擇重點地段開展專項調查研究,評價研究氣候變化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效應,預測其變化趨勢。
全球氣候變化綜合研究。開展全球變化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綜合研究。跟進分析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全方位、開放式的全球氣候變化合作研究平台,開展地學領域全球變化的國際合作與對比研究。開展高精度、高解析度分析測試技術和同位素測年技術的引進、研發和應用。舉辦一次大型全球氣候變化地質對比國際研討會。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不同地區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調查研究,重點加強高精度、高解析度的現代全球氣候變化調查研究。完善已建長期監測研究基地,新建2~3處長期監測研究基地。
在青藏高原、西北乾旱區、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和東部沿海平原區,系統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效應調查,深化專題研究,評價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程度,提出應對措施。
繼續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綜合研究和戰略研究。
『叄』 武漢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一、武漢黃鶴樓公園
武漢黃鶴樓公園位於武昌蛇山,西抵司門口大橋頭,南臨閱馬場及紅樓,北臨京廣鐵路干線,海拔平均高度85米。黃鶴樓為武漢黃鶴樓公園主要景觀。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隋唐時已成為墨客騷人賞景游宴之所,孟浩然、崔顥、李白都有吟詠黃鶴樓的名句。
二、雲霧山景區
雲霧山景區地處黃陂區西北部泡桐店境內,享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以重巒疊嶂、氣勢雄偉而聞名江漢,是大別山脈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也是武漢市延綿最長的山脈,東至長嶺鎮山界,南與袁李灣富家沖新塘接壤,西北至孝昌縣山界。
是一處以山地為主的自然風景區,主峰海拔709米,屬武漢市最高峰。
三、武漢東湖風景區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簡稱東湖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東部,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四、木蘭草原
木蘭草原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聶家崗,在木蘭山東面、勝天農庄南面,屬「木蘭八景」之一,規劃面積20000多餘畝,分為草原風情旅遊區和休閑度假區,融草原風情觀光、戶外拓展、水上游樂、商務會議、休閑度假為一體,是華中地區唯一的以草原風情為主題的5A級景區。
五、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黃陂城區、武漢城區分別為35公里和60公里,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北省自然保護區。
其主峰祈嗣頂高度為海拔582.1米,是大別山南麓高峰之一。林地面積373公頃,林區面積達20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5%。整個風景區分為古寨區、石景區、花苑區、山莊區四區。
『肆』 武漢市具有什麼地質特徵
武漢市的地質特徵如下:
1、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地理經濟中心——武漢,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2、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3、水域
國家5A級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區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4、濕地
武漢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准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5、氣候
武漢氣候圖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伍』 武漢的地勢地形地貌地質
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地理經濟中心——武漢,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水域
國家5A級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區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濕地
武漢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准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氣候
武漢氣候圖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陸』 環境地質條件有哪些
參照《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 12719-91做。
6.1.1 區域穩定性調查,收集礦區附近歷史地震資料,調查新構造活動情況,分析其是否有活動性斷裂的存在。
6.1.2 調查礦區所處社會環境(建築物的類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環境(旅遊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
6.1.3 勘探礦區調查內容
6.1.3.1 調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對照值。
6.1.3.2 對礦區開發影響范圍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進行野外調查。
6.1.3.3 調查地質體中可能成為污染源的物質的賦存狀態、含量及分布規律。
6.1.3.4 當調查區有熱(氣)水時,應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溫、流量,水中氣體及化學疽分,了解熱(氣)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6.1.3.5 當礦體埋深較大(垂深>500 m)應在不同構造部位選擇代表性鑽孔進行地溫測量,確定恆溫帶深度、溫度及地溫梯度。
6.1.3.6 礦區放射性調查
a. 礦區發現有放射性元素,但確認無工業價值時,應對其影響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作出評價。
b. 在鈾礦區應對有水鑽孔和地下水露頭取樣,測試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學成分,水文地球化學指標,研究其在水平與垂向的分布規律。
『柒』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西校區條件好不好
西區是老校區了,住宿的條件很復雜,有4人間,有6人間,還有筒子樓
『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地標建築
當初是被地大的隧道吸引過來的!不過呆了快一年,也發現了越來越多超美的地方~
逸夫博物館
我國首個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的大學
地大學子持學生卡免費參觀喲,裡面很多化石、礦物、標本,超級美的石頭!我們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一起來參觀過這里,之後也有帶小夥伴們來這里參觀,真的算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啦
地大的好看的建築還遠不止這些呢~只有來了這里慢慢發現啦!
『玖』 武漢市洪山區的地質資料
做設計甲方抄不做勘察!
不是吧,你是干什麼,學生設計是么!
要是學生設計就隨便假設下!
武漢的我是找不到,我離那邊太遠!呵呵,我們這的多,你找找做建築的或者做設計的,他們多,地質情況,那一片地方應該都差不多,問在附近搞過工程的吧!一般地也都是哪個樣!沒太多差別
做建築你那那能搞到岩石啊,多大的工程啊!暈江邊貌似到好土要深點吧!
你說說你要那有什麼用!再幫你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