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什麼單位能做
❶ 中國有哪些地質勘探單位
區域地質調查資質抄,襲海洋地質調查資質,石油天然氣礦產勘查資質,液體礦產勘查資質(不含石油),氣體礦產勘查資質(不含天然氣),煤炭等固體礦產勘查資質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質。
地球物理勘查資質、地球化學勘查資質、航空地質調查資質、遙感地質調查資質、地質鑽(坑)探資質和地質實驗測試資質。
❷ 地質調查專業今年的就業單位較好的單位有哪些
同意一樓的觀復點,看你的情制況,如果家庭情況好點的話,就直接讀研,地大的地質工程還可以,考研主要還是看導師,最好選個當官的導師,因為工科的主要是實踐經驗,沒多少需要導師指導的,要的是導師給你介紹實習機會,當然最終還是工作單位。年輕導師就不行了,自己都混的不匝地,哪有資格給你介紹。
如果先工作的話,最好過幾年還是考研(這個你以後會知道的),因為學歷、跟資歷差不多,平等條件下,它會成為你晉升的制約條件之一。
總得來說,地質工程專業還不錯,只要不是太差的學校都可以的。本科畢業找的工作還是比較低等,野外作業時間長,一般做不了設計工作,所以建議你還是直接考研,找個好導師,就學習一年,以後就跟工作一樣了,出來比本科生強
❸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一般找什麼部門買
當地的地質調查局或者地質調查院,一般乙級以上的地質隊都能辦到。
你花錢讓他們做就是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
❹ 什麼是區域地質調查
簡稱區調,又稱區域地質測量。是指在選定地區的范圍內,以地質填圖為基本手段,進行的綜回合性基礎地質答調查工作。調查區范圍一般按經緯度以國際分幅為單元進行劃分,按工作詳細程度可分為小比例尺(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1:25萬、1:20萬、1:10萬)和大比例尺(1:5萬、1:1萬)區域地質調查。
❺ 工程地質勘察就業單位有哪些
畢來業後可以去水利水電設計源院、公路/鐵路相關的勘察設計院、建築工程勘察設計院做
地質勘查工程師、水文地質技術員、工程地質技術員、水文地質工程師、勘探工程師、爆破工程師、技術工程師等。
工程地質勘察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研究、評價建設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所進行的地質測繪、勘探、室內實驗、原位測試等工作的統稱。為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據及參數。工程地質條件通常是指建設場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岩性、不良地質現象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
內容:
主要有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工程設計階段分步進行。不同類別的工程,有不同的階段劃分。對於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和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階段也可適當合並。
❻ 區域地質調查的工作程序
一個完整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序,主要包括調查工作項目的總體規劃、項目立項、組織實施、質量監控、最終審查、出版印刷、資料歸檔保管等全過程。其中組織實施是承擔調查單位的主要工作,對一個具體調查項目,由於不同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差異性,以及圖幅的目的、任務的差異性,地質調查的工作程序有所差別,但一般可分為前期准備、設計編寫、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成果編審、出版及匯交五階段(圖1-1)。
圖1-1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序圖
1.前期准備
該階段主要依據調查任務要求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准備:
1)組織准備:區域地質調查是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技工作,它涉及多門學科,所以要求調查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科學素質。為保證調查質量,首先要建立一支專業隊伍,從組織上予以保障。隊伍要進行技術培訓和專業協調,讓隊員掌握區域地質調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以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2)資料准備:主要任務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調查地區的各種專業圖件與數字、文字資料、工作底圖(包括地形圖、遙感圖件等)。具體包括調查區自然、社會和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工作底圖的收集以作為專業調查的基礎圖件,其中准備調查區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是非常必要的,以作為野外調查時的填圖底圖;遙感影像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包括航空照片和衛星影像與磁帶),為編寫設計提供重要依據和信息。
3)物資、材料的准備:包括地質材料、後勤生活物資、技術與安全裝備、交通工具等。
2.設計編寫
設計編寫是高質量完成調查任務的前提。根據調查任務、目的和調查的技術規程,首先確立總體設計方案,主要包括調查的項目要求、調查內容、工作期限、調查資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調查資料整理分析的方法、質量要求以及提交調查結果的形式與圖表等;然後要修訂更為詳細的工作計劃,確定具體工作方法、進度、質量、要求、費用預算等(設計編寫的章節和主要內容參照本書相關附錄)。通過工作計劃的層層落實,以保證調查工作的圓滿完成。該階段值得重視的工作有:
1)認真收集前人工作資料:尤其對涉及圖區內前人建立的全部「組」級岩石地層單位逐一弄清原始定義、層型剖面、岩石組合特徵、區域變化、與相鄰組的識別與區別標志、界線特徵,以及建組的時代依據等,並查明該組後來的沿革變化等。要弄清前人工作中遺留和存在的重要地質問題,對這些地質問題更要做客觀分析與評價,尤其要查明前人是在什麼理論指導下進行該項研究的,重要的數據還要清楚是使用何種儀器利用何種分析方法獲得的,因為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理論的不完善性,必然導致成果中有遺留問題,在分析儀器落後的年代所獲得的數據難免有不足,要客觀並公正分析,無須追究前人,重要的是查清問題的本質與客觀原因,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方案。
2)設計內容重點突出:重點圍繞圖幅下達的主要任務和需要解決的重大地質問題編寫設計,尤其要在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上多下功夫,重點突出。
3)合理分區和部署工作:依據工作區的地質復雜程度、遙感解譯狀況,結合圖幅內前人研究程度、遺留地質問題和項目任務書下達的主要任務等,將調查區劃分為重點工作區、一般工作區和簡單工作區,要體現加強重點區、適度一般區和兼顧簡單區的原則合理部署工作。
4)技術方法與手段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針對野外最重要的剖面測制和路線填圖兩大過程制定具體的技術方法與手段。剖面設計要明確布設原則、方案、工作量使用、不同比例尺選擇與確定、主要樣品在各剖面的分配等內容。明確各剖面重點解決的問題和實測注意事項等。路線設計要明確不同岩類區和不同工作區的路線部署原則、方案、工作量使用、路線間距、長度、觀測點的大致控制精度與密度等。
5)工作量部署要合理得當:主要工作量的使用與解決重大地質問題相配套。
3.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
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主要進行4方面的工作:
1)建立地質填圖單位:在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調查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踏勘,並藉助遙感地質解釋,部署實測地質剖面。通過剖面測制合理建立地質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宏觀可識別和可劃分的標志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段,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調查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調查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
2)野外地質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調查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主要功能是將建立地質填圖單位準確標繪在圖上,並查明各填圖單位間的空間關系。主要有兩種: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調查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路線;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路線。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形成了野外地質圖。此階段中還要注意通過路線調查,補充和彌補原剖面測制中未解決和未發現的地質問題,如發現有比原剖面更好的地質填圖標志層、重要接觸關系、化石層位、礦化線索等,有時還要選擇路線中新發現的好的地段補測地質剖面(或局部短剖面)。
3)野外地質調查質量監控:地質調查以有效控制地質體的產出與分布為根本,以解決地質問題為原則,具體質量監控標准詳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質量檢查要求》等(見附錄)。
4)室內綜合整理與連圖:野外地質調查資料通常作為單線資料標在單幅手圖上(文字記錄於個人野外記錄簿上),或在單個數字填圖掌機上保存,要通過轉繪將各單線編在一張整圖上(或在數字桌面操作系統中編輯於一張圖上),再進行各野外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才能形成一張完整的地質圖。
4.成果編審
成果編審是在全部現場調查任務完成後轉入室內研究階段,從事資料的系統整理、圖件編繪和報告及說明書編寫、提交最終系列成果。
1)資料整理:首先在野外實地檢查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鑒別、計算核對和修正,審查資料的適用性與准確性,刪除有錯誤的資料,並補充、修正資料,使其完整、准確、客觀。
2)應用計算機技術:對資料進行編碼與分類、分析處理、編繪圖件。
3)編寫調查報告和圖幅說明書: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目錄、概要、正文、結論與建議、附件幾個部分組成(主要內容參見本書後附錄)。
5.提交成果資料
資料是項目成果的主要載體,項目實施形成的成果資料除了按規定向政府有關部門匯交外,必須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匯交。
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調查原始資料、實物資料均應匯交。匯交形式應以正式印刷的紙介質資料和光(磁)盤數據資料兩種形式匯交。成果社會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目的,應及時向全社會發布工作成果,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了向社會推廣應用成果資料,需組織成果資料的轉化,編制綜合性、科普性資料。同時,健全和完善基礎性、公益性國家地學資料庫數據及網路服務工作。
❼ 區域地質調查類型
通常指根據地質調查的精度和所填地質圖比例尺大小,並以國際標准分幅為單位劃分的類型,包括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萬~1:10萬)、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萬~1:2.5萬)和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萬~1:2000)。
此外,還可從不同角度將區域地質調查分為其他若干類型。如按工作方法或學科劃分為地質的、遙感地質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學的;按研究對象則可劃分為專題性的和綜合性的。
2.3.1.1 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1:50萬)
該類地質調查又稱概略地質調查,運用比例尺為1:100萬、1:50萬。在一般情況下該類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10km、5km左右,即在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上,路線間距為1cm左右。該類型區域地質調查多被安排在地質空白區或地質研究程度較低的地區,主要是研究全球、洲際、全國等大范圍內概略的地質情況。編制小比例尺地質圖,其目的是為區域地質普查、成礦遠景區的規劃和預測靶區的圈定指明方向。
我國已全面完成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查清了我國陸域國土的地質情況,並編制了全國1:400萬或其他小比例尺的各類地質圖件。
2.3.1.2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萬~1:10萬)
該類地質調查類型又稱普查地質調查,20世紀90年代前運用比例尺為1:20萬、1:10萬,一般的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2km、1km左右。實施「地質大調查」以來,我國中比例尺地形圖和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的數據已更改為按國際1:25萬分幅進行,並將1:25萬地質圖定位為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的基礎地質圖件。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主要適用於研究省際、中大區域內較詳細的地質情況,編制各類地質圖,為區域劃分較明細的找礦靶區提供依據。
2.3.1.3 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萬~1:2.5萬)
該類地質調查又稱詳細地質調查,運用比例尺為1:5萬、1:2.5萬,一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間距相應為500m、250m左右。總體部署優先考慮國民經濟建設需要,按照構造單元完整性和地質礦產條件的相似性劃分片區進行,採用國際分幅的雙幅或多幅聯測。大多部署在成礦遠景區帶、國家重點項目的周邊地區,一般安排在業已被圈定的有利成礦地段或已知礦區的外圍,或在地質內容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區。其目的是以先進的地質理論為指導,以詳細的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確保提高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和填圖質量,力爭為國家找出礦產資源的後備基地。
2.3.1.4 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萬~1:2000)
該類地質調查可稱為礦區大比例尺詳查工作,現我國將其劃歸為非公益性地質調查范疇。所運用的比例尺為1:1萬、1:2000,一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間距按比例尺大小相應地為100m、20m左右。主要部署在已發現礦(化)的成礦條件極為優越的地段。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地質資料,以減少開發風險並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基本應用於商業地質勘查及大型工程區域。
❽ 關於地質調查,應該找什麼樣的部門
應該找當地的地質勘察部門,例如地質勘察設計院等,或是地質勘察類的工程公司,但這個肯定是要收費的,而且勘察費用還不低,所以你應該找一下當地的社區或居委會幫忙聯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