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軟流圈的特徵有哪些
㈠ 地質學中何謂岩石圈,它有什麼特徵
岩石圈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板塊邊界有4種類型: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㈡ 軟流層一般認為有什麼特點
軟流層(Asthenosphere)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phere)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間,是一個專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屬布的地內圈層。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岩漿和地震的發源地。岩漿主要來源於地幔上部的軟流層,那裡溫度高達1300℃,壓力約數千個大氣壓,使岩漿具有極大的活動性和能量。軟流層物質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欖岩、榴輝岩等),為硅酸鹽類、氧化物等。由於這層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生熱溫度高,岩石處於塑性狀態,局部地區呈融熔流動狀態,猶如傾倒的漿糊。根據地震波變化情況推測,軟流層物質的物理性狀與上下層物質都不同,並構成一個圈層,在地質構造學中稱軟流圈。軟流圈層厚度范圍並不是從莫霍面算起,約在地下60—250 km,它屬上地幔部分,但位置並不在地幔的頂部。因此,軟流圈層與地殼之間(即與莫霍面之間)還有一層物質存在,即上地幔的頂部,也是岩石,並構成了一個圈層,它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
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
㈢ 地質環境的基本特徵
地質環境主要是指固體地球表層地質體的組成、結構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給人類所提供的環境。地質環境是具有一定空間的客觀實體,其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層。而對地質環境下限位置的確定,目前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從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為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活動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地殼深部;另一種則是從環境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影響來衡量,其下限達到與區域地殼穩定程度有關的地殼深部甚至地幔。
(一)地質環境的容量
地質環境的容量指某個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承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潛能。人類所有生產和生活的消費物資,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取自地質環境。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廢棄物,又都直接或間接地排放到地質環境之中。所以,地質環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提供人類利用的地質資源量和對人類排放的有害廢物的容納能力來評價。
地質資源是地質環境系統內可供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在現階段,至少有下列幾個方面:①礦物資源;②能源資源;③建築材料資源;④土地資源;⑤地質景觀資源;⑥地質空間資源等。這些地質資源,絕大多數是不可更新資源(相對人類生存時間來說)。所以,濫采、濫用地質資源,必將帶來嚴重後果。地質環境對人類排放的有害廢棄物的容納能力,取決於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水體、土壤、岩石對污染物質具有自凈功能,通過這種自凈功能,地質環境對外來的污染物質進行內部消化,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
(二)地質環境的質量
地質環境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學因素決定的,對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好壞,可以由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評定。
(1)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
自然地質條件是決定地質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質構造的穩定性、地形穩定性、岩石性質、地質災害情況等。
(2)原生地球化學背景
地球上人類都處在一定的地球化學場的作用下。一定數量的鈣、鎂、鉀、鈉、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體和其他生物體發育所必需的。環境中某些元素含量過高、過低,或存在對人體有害的其他元素,均會影響人體健康。所以,環境的地球化學背景值是地質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
(3)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
地質環境脆弱的地區,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很差,工程經濟活動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環境狀況惡化。例如,處於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帶的華北平原,農田水利活動不當,很容易使土壤鹽漬化加劇。
(4)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
現在,地球上幾乎不存在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區域。天然的地質環境越來越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考慮人為因素對地質環境質量的干擾。其中,最主要的是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地質環境的整體質量取決於各組成要素的質量。但在評價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時,除考慮各要素的平均狀況外,還應找出質量最差的要素,並做出評價。因為,人類活動常常首先使質量最差的因素受到影響,從而引起環境的變異。
(三)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
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即地質環境受人類活動干擾後,對這種干擾所作出的某種響應。地質環境較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當人類活動的規模和強度超過了地質環境的承受極限後,必然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對人類活動做出反應。其實質就是在人類作用力的影響下,地質環境對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的動態平衡關系進行調整:當人類作用力不大時,通過地質環境內部的調節能力,對外界的沖擊進行補償和緩沖,就可以完成這種調整過程,維持地質環境系統的穩定性,表現為不易覺察的、「隱蔽的」形式;當人類作用力增大,超過地質環境內部的調節能力時,地質環境只有通過劇烈的變動,才能建立起新的平衡關系,反饋就以「顯露的」的形式表現出來。
㈣ 地質特徵包括哪些內容
地質特徵包括哪些內容
簡單的說,所有為找礦開的課程,都包括在地質特徵的范疇內。
包括,地層,構造,岩漿活動,成礦機制,古生物,等都包括在地質特徵范圍。
㈤ 軟流層是指哪部分
軟流層(Asthenosphere)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軟流層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總的規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陸之下位置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
軟流層是在地震波傳播速度研究中發現的。科學家在研究地震波傳播速度在地球內部的變化時發現,上地幔接近頂部的位置有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減緩的層,稱為「古登堡低速層」。推測此層地震波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積累的熱量使岩石軟化並局部熔融,故稱為「軟流層」。
一般認為,軟流層的形成需要高溫條件,以及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時,溫度便接近於地幔(Mantle)開始熔融的固相線溫度,這時在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參與下,開始產生選擇性熔融,逐漸形成固流體軟流層。由於該軟流層是位於岩石圈底部的巨厚(100~350km)軟弱層,它的平均密度[(3.20~3.22)g/cm3]比上覆大洋岩石圈的(3.31g/cm3)小,但比大陸岩石圈的大,而頂面又起伏不平,洋中脊與海溝之間的高差為30~40km,大陸盆—山系之間的高差為20~30km,故該層是造成上覆岩石圈嚴重失穩及導致大洋岩石圈板塊下滑、潛沒、漂移、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大陸岩石圈在軟流層上漂移(也只能是漂移而不能向下潛沒)的原因所在。
軟流圈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軟流圈熔岩產生時所需的熱能、水和揮發性物質,主要由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地球圈層分化過程釋放出來。釋放出來的熱能和輕組分上升到低溫、剛硬的岩石圈底部時,受到岩石圈的阻擋而逐漸積累起來,從而導致該部位最終形成軟流層,所以軟流層的形成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軟流圈便不會有岩石圈,特別是大洋岩石圈;沒有軟流圈,大規模密度倒轉現象也不會發生,也不會出現貝尼奧夫帶,以及由貝尼奧夫帶所提供的板塊大幅度漂移的應變空間,因而,也就沒有了板塊運動。所以,也可這樣認為,板塊構造是地球圈層分化到軟流圈階段之後才產生的。
㈥ 地質構造的若干特點
本區從全球構造與中國區域地質構造的宏觀角度,曾有多種論述與命名。為進一步闡述本區構造面貌,重點討論地殼演化的幾個特點。
一、地殼淺層的地質結構多元配置的獨特性
1)各構造層(包括某些岩石地層單位),主要是海峽西部地區,出露或保存於地表者延展范圍小,連續性差,因此,在許多地區是原本處於地下不同深度、不同壓力、不同溫度環境下的出露面積不大的一個個構造層,幾乎處於一個地表層面。如推斷其變形變質時形成於地下10km處溫度達500~600℃的古元古界武夷構造層,常常同在地殼淺表地區形成的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構造層共處,彼此之間形成的構造環境反差很大,這主要反映了後續形成的構造層受其地層形成過程中斷裂(裂谷、裂陷、斷陷)控制,亦表明後期的斷裂引發的差異性升降仍在影響著之前的構造層的保存程度。永梅坳陷在武夷運動之後與震旦紀之前曾大幅度隆升剝蝕,閩西北地區中元古代之後曾相對穩定而小幅度隆升或小幅度下降;寧化新村、武平桃溪、永定稔田、興寧城關、安溪劍斗、德化上涌、尤溪坂面及梅仙、永泰長慶、屏南泮地等地的所謂天窗,便是由幾種不同類型且後期活動特點有別的塊斷運動所致。這批古老塊斷中所固有含礦層系(組)及周圍深切的斷裂,成為現代技術條件可勘查評價的礦層系(組)與燕山期疊加成礦的有利因素。
2)岩漿成因的不同物源與源區及受構造控制的新老岩體許多已出露於地表,它們對大多數構造層進行三維的強烈改造,使地表與地下一定深度區間地質體(包括構造層)受到多重穿切。線狀展布的四條北東向侵入岩帶疊加北西向兩條及北東東向(兩條)侵入岩帶,連同閩西南的核(小陶岩體)弧(胡坊-圍埔-宣和岩體)狀(又稱耳狀)平面空間組合形態的岩體,既顯示大(巨)型線性(主要是斷裂)隱性構造變形帶,更標明了中元古代、志留紀、中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晚侏羅世、白堊紀上地幔與幔-中下地殼源硅酸鹽熔融體上侵和氣液以及熱能外釋(逸)的平面上通道展布。在上述多源與多元岩體帶或結點上,具備成礦條件的淺剝蝕的岩體或單元隱伏的岩體(單元)內及圍岩中,依成礦元素遷移能量高(鈦)、中(鎢、錫)、低(金、銀、銅)常常構成礦化。本區寧化至將樂、龍岩至漳平、德化至永泰等構造岩漿帶上,仍有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所顯示的隱伏岩體及地球化學異常,值得注意。
二、斷裂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構造形式
發育於層狀地質體的褶皺與斷裂兩大構造類型中,特別是在結晶基底地層上覆的層狀岩層內,褶皺盡管比較常見,然斷裂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構造形式。保存較完整的海西、印支期的明溪-連城-梅州、大田-龍岩復式背向斜帶,據永梅舌狀陸表海的古地理格局中存在賴源(連城)-雙髻山(上杭)隆起(包括短期的水下隆)帶的事實,以致在拉張背景下於坳槽狀裂陷內沉積物堆積較厚,在一個個互不相連的北東向(連城田心、上杭湖洋、永定澄邦、梅州玉水、大田龍鳳場-上蔡、大田雄峰-華溫、德化陽山-劍斗、龍岩馬坑、龍岩後田、華安草坂等)及北東東向(漳平)洛陽的石炭紀與早三疊世同生沉積的張性斷裂(裂陷)中,形成沿斷裂噴發的火山岩與海底火山熱液,其結果是斷裂、沉積、岩漿熱液、成礦作用的「四位一體」。這種現象在台灣的大南澳期亦同。中元古代「井」字形裂谷中也有類似海西、印支期「四位一體」的情況。
在燕山期的象牙、南園、石帽山三個亞期內,無論是拉張或擠壓環境下幾乎均是以區域性幾條大斷裂,主導著多種地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區域性斷裂、岩漿噴發(沉積)、火山斷陷、成礦、區域性斷裂復活、岩漿侵入、局部斷裂、成礦;每個亞期均具備「四位一體」的地質演化特點,喜馬拉雅時期在台東縱谷之東的海岸山脈與金瓜石地區,也具備類似燕山期的地質演化特點。
三、束狀兼格狀的區域性大斷裂制約區內重大地質作用與成礦作用
中元古代形成的江山-紹興、政和-安溪以及可能初始形成於此期的溫州-汕頭大斷裂,交匯於寧波地區,構成區內早期斷裂格局與束狀斷裂。印支運動(有的可能更早)、燕山運動(含三個幕)繼承與新生的北東向(崇安-石城、光澤-武平、政和-大埔、壽寧-華安、福安-南靖、溫州-汕頭、大陳-烏丘(可能尚有屈尺-潮州)和北東東向光澤-九牧、寧化-南平、霞浦-古田、福州-漳平(永定)、雲霄-豐順、叉竹-嘉義)及北西向(寧德-浦城、晉江-永安、上杭-雲霄及汕頭-興寧)斷裂,多數是多次活動並控制著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成礦作用的,它們以脆性斷裂為主,韌性、脆-韌性斷裂次之,斷裂帶寬度較大。上述斷裂往往是構造岩漿岩帶,燕山期岩漿作用主要受其控制。在大斷裂帶格子空間內,常有密集節理-斷裂棋盤格狀構造。
在永梅坳陷帶的北東端的南平,是本區內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束狀斷裂聚斂處,南平-寧化與政和-大埔斷裂匯聚於南平,其他一些斷裂與褶皺亦然,侵入岩體的弧形也凸向該處,顯示右旋的區域應力向南平方向聚積,因此,清流、將樂、順昌、南平、大田一帶的多種地質作用與成礦作用以及深部地質作用有別於其他地區,同樣,束狀斷裂之西南地區的永梅坳陷的地質構造有別於其他地區,此種構造格局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重要的區域性大斷裂具有清晰的多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帶
本區的政和-大埔大斷裂帶,同本區北部江山-紹興大斷裂帶均具有相同的鉻、鎳、鈷、銅等親氧、硫元素帶狀地球化學異常,自麗水-鎮前(政和)-古田、尤溪-華安-大埔,形成一條西部邊界清楚、東部邊界較模糊的寬30~50km的負異常帶,在區域地球化學上相當醒目,它是南園亞期噴發、次火山、侵入岩的線性通道與定位區間的地球化學標志。上述負異常帶之西的光澤-河源與籌嶺(建甌)-興寧形成兩條鉀、鋯、鑭、釩正異常與銅、鈷、鎳、鉻、釩負異常相套合的基本連續的地球化學異常帶,它是控制區域性重熔成因岩體展布的隱蔽性大型斷裂帶。
北西向的上杭-雲霄斷裂帶上,則有鉻、鎳、鈷、釩、銅負異常帶與鉀、鈉、鍶、鋇、鋁正異常帶,該帶的空間位置在東南端為饒平,總體上反映出沿上杭-雲霄斷裂帶侵入形成一岩體帶的特徵。
五、多重構造因素中垂直向上運動極具重要性,受綜合性多重構造因素制約的不同物質形態垂直運動極端重要
本區內自古元古代始,在廣大地區歷經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紀、志留紀、石炭紀、三疊紀、早侏羅世、晚侏羅世、白堊紀、晚第三紀等11個地質時期內的軟流圈、上地幔的斷裂熔融,中下地殼重熔,上地殼混合岩化,上地殼裂陷及上地殼深切斷等深部與淺層的區域構造、岩漿作用,它們每一次都斷續地將不同形態的上地幔物質(如硅酸鹽熔漿與礦漿、氣液流體、熱能)以多種形式(噴發、侵入、地幔岩柱等),自下而上垂直運動於地殼中不同空間內定位或散逸於大氣層中。
同樣,中上地殼中古老地殼受切割上地幔與地殼的斷裂及引起重熔幔源為主的熱能、化學能的影響,斷續地以不同的物質形態(硅酸鹽熔融體、礦質岩漿、氣液流體等),使地殼的衍生物及地幔初始物質通過中下地殼內的折侵(底墊)、岩漿噴發、侵入、准原地混合岩化等形式而自下而上地定位於地殼中不同的三維空間,並有一部分散逸於大氣層內。現今本區地表出露的線頭狀、槽狀、斑團點狀、鏈狀、帶狀等不同展布態勢的岩漿岩(包括行洛坑式礦質岩漿形成的斑岩礦)、上杭和平潭含自然金岩漿岩、水熱蝕變岩(溪口組中所謂角岩)、內生礦體、湖洋(玉水銅礦層硫鐵礦層)脈岩、混合花崗岩等等,都受綜合性地質構造因素(上地幔B′、B″層隆升彎褶、斷裂時地殼過熱高導層失去平衡、放射性元素蛻變、殼幔中氣液等物質逸出、殼幔斷裂的機械能等)影響由深部垂向運動到淺部乃至地表。這種垂直向上的物質運動及其所衍生的各種物質建造記錄,是本區地質構造與岩石圈中最突出的特點。第四紀以來斷裂深循環熱液及礦化,便是認識此種地質與構造現象的典型實例。
㈦ 軟流圈的特點
科學家認為:軟流圈的強度減弱來自於水在地函的組成礦物之一斜方輝石中的版溶解度突然降低,導權致較多的水保留在橄欖石中,因產生部分熔融、使得軟流圈相對於地函其他部分黏滯度較小,更容易變形、流動。剛性的板塊坐落在強度較弱的軟流圈彼此的相對運動、在不同邊界上產生種種的地表構造,這是板塊學說重要的根基。根據地球物理的觀測,相對於岩石圈,震波在軟流圈傳播的速度較慢、並且具有較高的導電度,科學家推測:軟流圈的粘滯度的確比上方的岩石圈及下方的地函來得小,深度大約在從60公里到220公里不等。過去認為,軟流圈強度減弱來自地函物質在此產生部分熔融,因震波不易在液體中傳播,使得震波速度減慢。至於產生部分熔融的機制,則並不清楚。
㈧ 目前認為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 ) A.地幔 B.上地幔 C.軟流層 D.地
軟流層。抄
軟流層(Asthenosphere)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phere)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
軟流層一般被認為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軟流層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總的規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陸之下位置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
(8)地質軟流圈的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軟流圈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軟流圈熔岩產生時所需的熱能、水和揮發性物質,主要由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地球圈層分化過程釋放出來。
釋放出來的熱能和輕組分上升到低溫、剛硬的岩石圈底部時,受到岩石圈的阻擋而逐漸積累起來,從而導致該部位最終形成軟流層,所以軟流層的形成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沒有軟流圈便不會有岩石圈,特別是大洋岩石圈;沒有軟流圈,大規模密度倒轉現象也不會發生,也不會出現貝尼奧夫帶,以及由貝尼奧夫帶所提供的板塊大幅度漂移的應變空間。
因而,也就沒有了板塊運動。所以,也可這樣認為,板塊構造是地球圈層分化到軟流圈階段之後才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