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的概念極其是什麼含義
Ⅰ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Ⅱ 地質環境的定義
地質環境是人類環境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指與人的生存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的地質背景、地質作用及其發生空間的總和,又稱為地質環境系統。
需要強調的是,理解地質環境概念時,常常會因為對地質含義的理解出現一些偏差,而誤認為地質背景、地質作用僅僅是針對岩土的性狀、結構及其運動而言的,充其量將地下水包括在內,而氣、生(物)等要素及其作用則被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事實上,地質學從它問世之初就是有關地球的科學。在中國歷史上,「地質」一詞最早見於公元200多年的《周易注·坤》中,屬哲學范疇。之後,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地質學從外國傳入中國,其英文譯名源自兩個希臘詞彙ge(地球)和logia(論述),意指研究地球的學問。盡管在其發展中對岩石圈特別是對地殼的科學認識越來越詳細,但不能因此將地質學誤解為只與岩土打交道的學科,或走向另一極端———認為可以全部涵蓋大氣科學、生物科學等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研究。
與地質環境概念相聯系,但又常被混淆的另一個術語是「環境地質」。其實,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兩者不能互相通用。如前所述,地質環境是一種空間概念,在實際應用時常加前後綴,如××地區地質環境調查,以說明研究對象的地理范圍、觀察對象的地質學色彩,調查意指對這個特定空間實體和現象的描述、刻畫。與之不同的是,環境地質一詞常具有思辨的成分,用於學科的定名,如環境地質學,它將地質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環境問題發生的地質學本質,或指某些環境問題的地質學機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質作用,也包括人為地質作用的物理、化學本質,如××地區地面沉降的環境地質研究。簡言之,地質環境可以理解為研究的對象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環境地質則是對這個對象的分析研究過程。
Ⅲ 地質作用的意義是什麼啊
1,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有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3,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4,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5,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6,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7,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8,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9,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Ⅳ 地質學中的地質作用指的是什麼
漫長的地史期間中,岩石圈無時無刻不發生變化,從成分、結構、構造直至地球表面的形態。這種使岩石圈(或地殼)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Ⅳ 概念及內涵
根據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的約定,地質指標主要用於回答下列問題:環境中發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為什麼重要?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做些什麼?因此,地質指標可用於評價陸地和海岸環境的局部到全球尺度的環境狀況,也可用來建立環境的基線和變化趨勢;地質指標還可應用於評價和分析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地貌景觀變化,向規劃者和決策者提供重要的地質環境信息。在經過了兩年的醞釀討論之後,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給出了「地質指標」的定義。其原文是「Geoindicators are measures(magnitudes,frequencies,rates,trends)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occurring at or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and subject to changes that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over periods of 100 years or less」。可直譯為「地質指標是發生在地表或者近地表的地質作用和現象的量度(幅度、頻度、速率和發展趨勢),對於了解100年周期內的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的宗旨和研究成果的研讀,作者在將Geoindicator介紹給中國讀者時,進行了反復的思考和討論。核心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於Geoindicators一詞的中文翻譯。
「地質指標」(geoindicator)一詞直接由「生物指標」(bioindicator)類比而來,從這個角度講將geoindicator譯為「地質指標」應無可厚非。但是,字頭「geo-」表示「地理、地球、地質、土地」之義。地理學的主要研究范圍集中在地球表面,確實是地質指標最為關注的范圍,但將Geoindicator譯為「地理指標」顯然不能覆蓋目前Geoindicators的主要內容;同時,作為地理學的主要分支——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與Geoindicators定義中強調的地質作用和現象、百年或更短時期等內涵不相吻合。「地球」和「土地」二詞含義與Geoindicator的宗旨相去甚遠。因此,作者認為將「Geoindicator」譯為「地質指標」更合適。
第二,關於Geoindicators定義的核心和要點。
在Geoindicator的定義中,包括了以下4個方面的要點:①地質作用過程和現象(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②可以作為量度或測量工具(measures);③在空間尺度上,強調了地表或近地表(at or near the Earth's surface);④在時間尺度上,強調了百年或更短尺度(over periods of 100 years or less)。所有這些要點都與環境地質學的理念相關或相近。
第三,關於Geoindicators的定位。
創建地質指標的價值在於,在環境監測規劃方案中將地質指標包括進去,以獲取土地和生態系統管理與重建所需的全部環境信息。因此,Geoindicators是在認為環境評估報告中「已建立了大氣、水和生物指標等生態環境指標,但忽視了土壤、基岩、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自然作用過程的變化在決定景觀特徵和整體自然環境中的根本作用」的情況下提出的,而且Geoindicators恰恰表述了Environment Indicators之外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內涵。Geoindicators的提出,不僅是對生態系統評估和管理的貢獻,也是近年來環境地質領域的重要突破。它既標志著環境地質工作朝著定量化方向邁進了關鍵的一步,也由於地質指標可用於環境狀況公報或報告和生態系統管理,將大大提高環境地質工作在區域、國家和國際范圍內環境可持續性的綜合評價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第四,關於建立地質指標體系的意義。
鑒於上述討論和中文習慣,我們認為「地質指標(Geoindicators)」應該定義為「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層地質作用和現象的變化幅度、頻度、速率和發展趨勢的一系列參數」。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並形成了環境地質學的雛形後,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環境地質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傳統的地質學和地質調查工作相比,仍然具有研究性強、探索性強、系統性不夠、規范性差等特點。為了規范我國環境地質調查監測工作,迫切需要建立環境地質指標體系。環境地質指標(Environmental Geoindicators)是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層地質作用和現象的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發育分布狀態和變化(形態、規模、尺度、幅度、頻度、速率和發展趨勢)以及產生的後果和給人類造成的危害的一系列環境地質參數。
Ⅵ 地質作用的概念,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回、地表形態等不斷答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內力作用包括了變質作用、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包括了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岩。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於平緩。
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外力作用是同時起作用的,它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交織在一起。
Ⅶ 地質作用的概念
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其內部結構、構造、物質成分和地表形態一直在不斷地變化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球,只是它全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片段。
現今的地球表面,在太陽輻射、空氣、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湖泊、海洋等自然營力的作用下,高處不斷地被削低,低處正在逐漸地被填高。最直觀的證據是:僅我國每年都要發生數萬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由山體向下運動的地質災害;黃河的水總是黃的,就是因為它攜帶了大量的泥沙並填入海洋。洞庭湖兩千年前是我國第一大湖(古稱雲夢大澤),面積4萬多平方千米,但由於河流帶來泥沙的淤積,現在的面積已縮小為4千多平方千米。另一類自然營力是地球內部應力釋放(構造運動)、物質遷移(岩漿作用)形成地震、火山。地震產生山崩地裂海嘯,火山噴出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和熔岩,不但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還改變了地表形態和地球內部特徵。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地球內、外部各圈層的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地質學把自然營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構造和地表形態等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把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自然營力稱為地質營力。
地質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稱為地質現象,是地質作用的客觀物質記錄。如流水地質作用產生的峽谷、沖積平原、階地;構造運動產生的岩石變形、變位等地質現象。我們看不到過去幾十億年中發生的地質作用,但可以通過保留在岩石中的各種地質現象,反演地質作用的過程,分析地球演化歷史。
Ⅷ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內質作用,外力作用有:風容化、侵蝕、搬運、堆積。地質構造是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名稱,主要有褶皺和斷層,褶皺有背斜和向斜,斷層主要有地壘和地塹。
Ⅸ 動力地質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控制因素
3.1.1 動力地質作用的基本概念
在人類生存和進行各種經濟、工程活動的地殼表層,永無停息地進行著多種動力地質作用。這些作用或作用所形成的地質過程,對人類生存或工程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它是工程地質條件的主要構成因素,也是地質災害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工程地質學中將這些動力地質作用通稱為工程地質作用,包括自然產生的但可影響或危及工程活動的物理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工程地質作用(張咸恭等,2000;圖3.1.1)。
圖3.1.1 動力地質作用分類(據張咸恭等,2000)
(1)物理地質作用
物理地質作用按其成因可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張倬元,2004)。
內動力地質作用是由地球轉動能、重力能和發射性元素蛻變的熱能而產生的地質動力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它們主要在地球內部進行並波及地表,其表現方式包括構造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等,其中以構造運動為主體,其他動力作用方式伴隨地殼運動而產生。內動力地質作用造成地表起伏,構成大型地貌單元包括褶皺山系、隆起高原、陷落裂谷和海洋盆地等,向著增強地勢差異的趨向發展。
與內動力地質作用相伴生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則起源於以太陽輻射能為主的地球外部能,表現為岩石圈表層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方式有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這些作用都產生在地殼表層,既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營力,也是影響人類工程活動的主要動力地質作用,並往往發展為地質災害,如泥石流暴發、崩塌滑坡的發生等。外動力地質作用不斷改造地形地貌,構成小型次級地貌單元並趨向於削平內動力地質作用造成的地表起伏,向著減弱地勢的趨向發展。水和風的作用是外動力作用下地表物質運動的重要驅動力。
(2)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工程地質作用
人類工程活動已成為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動力之一,它對地殼表層產生擾動,引起自然動態平衡的破壞,從而造成物質的運移和轉化、結構鬆弛、物理參數改變、邊界及賦存條件的變化,進而促使地質環境變化和地質災害的發生。如邊坡開挖引起邊坡崩滑,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不適當耕作和開挖引起水土流失和泥石流,修築水庫引起水庫地震,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引起城市直下型地震等等。人類工程活動是在人地界面上進行的,從地質作用的外延含義來講,本書將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工程地質作用歸為廣義外動力地質作用的范疇。
3.1.2 動力地質作用的控制因素
(1)大地構造環境控制了內動力地質作用性質和強度
大陸上大地構造環境可分為:陸核或古老地盾、地台或地塊、褶皺山系、大陸裂谷和大陸邊緣。不同的大陸構造環境對應不同的內動力地質作用性質和強度。內動力地質作用最強的是大陸邊緣,特別是活動大陸邊緣和大陸裂谷,在活動大陸邊緣由於洋殼向陸殼的俯沖,擠壓褶皺、逆沖斷裂、岩漿作用和地震作用都最為強烈;其次是不同時代的褶皺山系,其形成於古生代至新生代初期,褶皺造山時代愈新,固化愈弱,其內動力地質作用愈強;地台或地塊因固化於前寒武紀,剛性較強,內動力地質作用較微弱;內動力地質作用最微弱的是固化最早的剛性陸核或地盾(劉國昌,1965;谷德振,1979)。
(2)自然地理環境控制外動力地質作用特性和強度
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於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又不斷改造它,顯然,其作用特性和強度也必然受自然地理環境所制約,並通過不同地帶或區域性分異表現出來(劉國昌,1979;張咸恭,1979)。
a.氣候分帶對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控制
太陽能在地表分布的不均造成了氣溫、氣壓、風向、濕度、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地帶性差異,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氣候緯度分異,進而產生了各帶岩石風化作用的差異。在濕潤熱帶,化學風化極強,到寒帶則以物理風化為主。外營力也隨氣候分帶而變化,在熱帶以至溫帶,營力是流水或海潮等水體,在極地營力則是冰雪。
b.干濕度地帶分異對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控制
在大氣環流和水循環中,海洋是提供濕度的源泉,所以由大陸邊緣向內陸中心,海洋提供的濕度逐漸減少,降水量因而隨之減少,蒸化量則逐漸增大,於是氣候也就由濕潤、半濕潤、半乾旱轉變為乾旱,植被和岩石風化作用也有相應的變化,同時還引起外營力的變化。在海岸帶主要營力是波浪和潮汐,在濕潤半濕潤帶主要營力是地表流水,而在半乾旱、乾旱帶重要營力則是風。
c.地貌的區域性變化對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控制
區域性分布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為地表綜合體提供了基本格局,控制著水圈和大氣圈對地表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
1)氣溫隨山體或高原的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垂直溫度梯度可達5~6℃/km。氣溫的垂直變化造成外營力的變化,即由流水轉變為冰雪,地貌形態、岩石風化作用、成壤作用、植被以及表層沉積物和物理地質現象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2)地面形態對大氣環流產生顯著影響,加劇地面水熱分布的不均一性,使氣候類型更加多樣化;同時,也必然對地表水循環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對地表水系的形成和分布,河流水系的流向和長短,水系的侵蝕區、搬運區、沉積區分布有決定性的影響。源區及上游為強烈侵蝕區,多成高山峽谷地貌並伴有粗碎屑沉積物;中游區多為低山、丘陵寬谷地形,且多發育多級河流階地,並發育有具二元結構的沖積物;河流下游或出口處進入平原,往往形成河口沖積扇平原及沖積平原。可見地面狀態控制水的地質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3)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之間的相互影響
從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空間組合關系來看,它們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約,表現在:①從自然演化的過程來看,地殼內動力作用控制外動力作用,且內動力作用具有主導和先導性。如山地、平原的加速隆升,必然使得這一地帶以強烈剝蝕作用為主,隆起愈強剝蝕愈強,如有地表水系,河流必然深切侵蝕。在裂谷或斷陷盆地地帶,外動力地質作用必然以堆積作用為主,下陷愈深堆積作用愈強。地殼隆升還促使了氣候變化幅度的進一步加大,從而導致風化作用的進一步加強。②外動力地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內動力地質作用,如修築水庫引起水庫地震,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引起城市直下型地震等;新構造旋迴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是調整新構造運動速率的一個因素(彭建兵等,2001),也反映了外動力地質作用對內動力作用的影響。隨著人類在地殼表層的工程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由人類工程活動產生的外動力地質作用正逐漸對內動力地質作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旋迴貫穿在整個岩石圈表層演化過程中(圖3.1.2),作為地殼表層岩(土)體演變方式的斜坡變形破壞體即是內、外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